?

烏拉特蒙古族民俗文化類型及傳承與保護措施分析

2023-04-18 20:14鄭穎莉
集寧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烏拉特蒙古族民俗文化

鄭穎莉

(河套學院,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烏拉特是蒙古語,意思是“能工巧匠”。烏拉特蒙古族部落主要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的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后旗。烏拉特蒙古族是隸屬于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圖·哈薩爾屬部,是科爾沁部族的組成部分之一。烏拉特蒙古族原來生活在呼倫貝爾大草原,300 多年前遷徙到烏拉特地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生產、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烏拉特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受到了周邊土默特蒙古族、鄂爾多斯蒙古族等不同部族文化的影響,在交叉融合中形成了具有獨特區域和部族特點的烏拉特蒙古族民俗文化。

一、關于民俗

民俗自古有之,“民”就是普通人民大眾,而“俗”就是普通百姓的風俗習慣。鐘敬文認為,民俗是人民大眾參與創造、使用和傳承的文化,既包括古代既有的民俗事項, 也包括新產生的民俗事項;既包括口頭傳頌的民間文學,也包括以物質、行為、心理等形式傳承的物質、社會、精神等民俗。高丙中在《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一書中指出:民俗是具有一定傳承模式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由此可見,民俗是根源于普通人民大眾,是人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相沿成習的行為習慣,是民間文化,具有集體性、傳承性、模式化的特點。

二、關于民俗文化類型

學者田里把民俗文化分為物質、社會、精神等民俗文化類型,其中采集、畜牧、農耕、狩獵、手工業等生產民俗,服飾、飲食、居住等消費民俗,交通、通訊等流通民俗都屬于物質民俗范疇。生育、成年、婚嫁、壽誕等禮儀民俗,傳統的節日、宗教節日、二十四節氣等歲時節令民俗都屬于社會民俗范疇。民間宗教信仰等信仰祭祀、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諺語、謎語等口授語言民俗,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民間工藝等民間藝術民俗,民間游戲、民間體育競技、民間雜藝等民間游戲娛樂民俗都屬于精神民俗范疇。

烏拉特蒙古族民俗文化類型豐富多樣,既有服飾、飲食、居住、畜牧、交通等獨具特色的物質民俗,又有婚嫁、壽誕、歲時節令等社會民俗,還有豐富的民間音樂、舞蹈、工藝美術等精神民俗。民俗文化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歷史性、傳承性、區域性特點,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底蘊深厚。

三、烏拉特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內容及特點

(一)烏拉特蒙古族服飾民俗

服飾是一個民族文化特色的外在展示方式之一。傳統的烏拉特蒙古族男女都穿長袍,長袍有開衩和不開衩兩種樣式,袍子上用絲線繡有各種動物、植物、吉祥符號等圖案。按季節的不同,蒙古袍分為單袍、夾袍、棉袍。夾袍立領,右衽,也有兩種。一種是開裾長袍,大花綢或花緞做面,全襯里。領高,領角和襟角稍圓,袍身偏瘦,小下擺,長至靴面,下擺兩側開裾,且較高,不包邊。綴單扣,共六道扣。另一種是不開裾長袍,下擺漸寬,下擺圓邊和下擺直邊均有。除領口和上襟鑲邊外,下襟和下擺不鑲邊,一道邊和三道邊的均有。棉袍有絎線和不絎線之分,絎線棉袍,袍身豎絎明線,袖子恒絎明線,袖窿較窄,整體偏瘦。不絎線棉袍,領口和領座、大襟和下擺兩側開裾處鑲一指寬花絳邊。冬季一般穿吊面皮袍,多以綢、緞或布吊面。蒙古靴有突尖的氈靴、布靴等,還有貴族靴。腰帶長12 尺,習慣在腰間繞兩圈后兩面垂下來。烏拉特蒙古族服飾制作技術精湛,既有自己傳統的風格又吸收了其它地區傳統服飾的優點,其面料、色彩、縫制工藝等獨具特色,最終形成了烏拉特服飾男裝雍容華貴、女裝典雅細膩的特點。

(二)烏拉特蒙古族飲食民俗

烏拉特蒙古族是草原游牧民族,受到地理、氣候、經濟、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烏拉特飲食民俗文化。飲食類型主要可分為茶食、奶食、肉食、糧食四個大類別。其中茶食有清茶,也就是用青磚茶慢慢熬制而成的飲品;有奶茶,也叫蒙古茶,在已經熬制好的清茶里兌入適量的鮮奶,喝奶茶時,可以加入馓子、炒米、肉片、奶皮、黃油等食品,這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食;而溫達其實是將熬制好的清茶去掉茶渣后,放入搗碎的牛羊肉干和少許生米,用猛火熬制成的茶粥。

烏拉特蒙古族的奶食(乳食)是非常有名的,奶食主要以牛、羊、馬、駱駝的奶為原料,蒙古語稱為“查干伊得”,因其顏色也稱為“白食”。其中奶食中有初乳、鮮乳、酸凝乳、酸奶、酸馬奶、奶酒等飲料,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及鈣等微量元素。奶制品有奶油、奶豆腐、黃油、奶皮子等,潔白無污,香氣怡人,在烏拉特蒙古族人的心目中,奶食品是純潔、吉祥的象征,在宴請賓客的時候,通常敬獻白食“德吉”,用來表示美好的祝愿,而白食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逢年過節,喜慶宴席上,主人必定先端出一盤潔白的奶食,讓客人品嘗;家中親人出門遠行,要敬白食祝福一路平安;兒孫晚輩生日周年、結婚典禮的時候,長輩老人會在晚輩的腦門處涂抹一點鮮奶和黃油,以表示良好的祝愿。

烏拉特蒙古族受到氣候和自然環境的影響,日常生活中離不開肉食,蒙古語稱為“寶日伊得”或“烏蘭伊得”,也就是“紅食”的意思。牧區蒙古族的肉食主要是綿羊、山羊肉,還有牛肉。而牛羊肉的吃法主要有手扒肉、灌血腸、肉干等。手扒肉是蒙古族牧民非常喜歡的傳統食品。烏拉特蒙古族在一些節慶、婚禮等較大型的活動中,喜慶豐收、祝福吉祥的時候,都會享用美酒,吃原汁原味的手扒肉。手扒肉成為接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禮儀食品,也是草原風味食品中最顯著的一個品牌。烏拉特蒙古族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就是羊五叉宴, 是飲食民俗中非常具有特色的文化事象。羊五叉蒙古語也稱“秀斯”,俗稱羊背子,是接待貴賓、盛大節日宴會上非常有特色又貴重的一道啟位菜。在烏拉特地區,“秀斯”是將整羊從羊背處的第七根肋骨到尾巴末端卸為一方形塊兒,放入白水鍋里,用文火煮熟。裝盤的時候,要按照整羊的前后左右部位的順序墊底,在其上放羊背,再放煺盡毛的羊頭和脊椎,是按照羊的臥姿擺放的,羊頭額頂部位涂抹黃油或奶食。上桌時,全羊的頭要對準首席客人,客人用刀在羊頭額上劃個“月牙形”后將羊頭捧給司酒者,司酒者操刀割下羊尾尖兒、脛骨與羊頭一起置于一個盤內,端去祭神佛,然后由司酒者執刀卸羊背招待客人。食用羊背子之前,主人會向客人敬酒并致辭,客人雙手接過酒杯,要用右手無名指蘸上酒向空中彈三下,表示對天、地、神靈的尊崇,然后自飲,再續滿后回給主人來表示尊重。烏拉特蒙古族的糧食主要有炒米、大米、糜米、小米,其中炒米是獨特的傳統食品之一,是牧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糧。

(三)烏拉特蒙古族居住民俗

蒙古包是蒙古族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實踐過程中,與自然環境相適應形成的具有地域文化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筑藝術,蒙古族牧民就居住在蒙古包內。其結構簡單、牢固無比,拆卸容易,塔建方便,運載省力,充分體現了游牧民族傳統建筑工藝。蒙古包的形狀是圓形,象征圓滿和完整, 這種圓形結構減少了草原上風雨及沙塵對蒙古包的侵襲,能夠更好地適應高原嚴寒、酷熱的大陸性氣候。蒙古包制作主要使用木頭、毛繩、氈子等原材料,由“套腦”(天窗)、“烏尼桿”即傘股式輻射的椽子、“哈納”即網格狀木圍墻組建而成。蒙古包軋包前要先選好位置,把“套腦”天窗固定在正中央,然后把門立在前頭,門要朝向南或東南方向。把“哈納”網格狀的木圍墻圍起來,因為網格很像吉祥結,所以象征著智慧、吉祥幸福,一定要按照順時針方向搭建哈納,然后拉好鬃繩,拉鬃繩時要注意不能有褶子,蒙古族人最講究這一點,鬃繩如有褶子認為會影響家庭和睦,這是祖先傳下來的傳統習俗。

(四)烏拉特蒙古族婚姻民俗

烏拉特蒙古族的婚禮民俗粗獷淳樸,獨具魅力,全過程分為求婚、訂婚、娶親、拜火、回門等幾個環節,其中以娶親環節最熱鬧也最具有吸引力。娶親前,新娘以輩分和年齡為序,依次向長輩和年長者磕頭,磕頭的時候,長輩們都要贈以禮品,大到牛馬駝羊,小到衣料銀圓。贈送牲畜時必須是生產的母畜,這是對新人的一種美好祝愿。

烏拉特婚禮所特有的內容有兩個,一是新郎娶親必須戴帽子,婆婆給兒媳起名字;二是唱律歌、敬喜杯。娶親隊伍在啟程時,男方要唱“辭行曲”,新娘在伴娘的關照下,與雙親和家人依依惜別。因為在草原上,住戶距離比較遙遠,從女方家到男方家的路途很長、耗時很長,所以娶親、送親雙方在路上就會出現追逐戲斗的場面。烏拉特蒙古族新郎在婚宴上必須戴帽子,如果不戴帽子,則被視為沒有禮貌,因此,在娶親路上擊鐙、搶帽子就會成為極為激烈而熱鬧的游戲。按照烏拉特婚禮的習俗,新媳婦到婆家之后,婆婆要給她起一個新的名字。烏拉特婚禮中唱律歌是非常有特色的,專門聘請歌手唱婚禮歌曲,以此制造熱鬧喜慶的氛圍。普通平民百姓家庭一般會請3 至5名歌手,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可以請更多歌手?;檠缟细枋殖枞恳宄?,沒有任何樂器伴奏,歌手所唱歌曲均由梅日更活佛創作,而且所唱曲目和順序也是有規定的,不能夠顛倒也不能隨意更改。一般人家舉行婚禮時唱九首歌,大家族舉行婚禮時可以唱十八首或者更多,能夠持續三天三夜。敬喜杯就是新郎新娘在婚禮上給每一位來賓敬酒,來賓必須當場贈送禮品以表示祝賀,所以參加婚禮時,來賓要準備兩份禮品,一份送給舉辦喜事的男方家人,另一份則在婚禮上送給新郎和新娘。一般人們贈送的禮品是牛、羊、駱駝、褥單等等。

烏拉特蒙古族民俗文化資源類型多樣,并具有鮮明的特點。烏拉特聚居區南臨黃河,是重要的農耕區域,傳統的農耕文化比較濃郁,烏拉特蒙古族受到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在烏拉特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中滲透了農耕文明和農業文化,具有區域性特點。烏拉特蒙古族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與神秘性,區別于其他地方的蒙古族,具有烏拉特蒙古族自身傳統的文化特色。

四、烏拉特蒙古族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措施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交通的發展,特別是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具有明顯特色和濃郁地方民情風俗的民族地區、民族文化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原有的民俗文化氛圍逐漸淡化,地方性文化或民族文化被逐漸遺棄。民俗文化因其文化內涵與底色,必須進行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游客親身體驗,感知、傳承民俗文化

充分利用民俗旅游開發的契機,旅游者對具有文化內涵的民俗旅游非常感興趣,可以在草原自然風光旅游中安排民俗旅游主題,如:“做兩天蒙古族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安排游客體驗烏拉特蒙古族的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等,讓游客穿上蒙古袍,騎馬、放牧,享用烏拉特蒙古族的各種飲食產品,甚至親自動手制作奶制品。體驗蒙古包的搭建,并入住蒙古包?,F場進行蒙古族服飾制作并邀請游客參與其中。也可以體驗“做一次蒙古族新娘(新郎)”,感受烏拉特蒙古族婚禮禮俗程序,領略蒙古族的禮儀文化,感受蒙古族婚禮獨特的文化底蘊。但是要注意在讓游客體驗的過程中,不要過度商業化、表面化,要確保民俗文化的本土特點,避免過多表演成分,確保民俗文化的特色和內涵。

(二)設置專題民俗博物館,保護與傳承民俗文化

現在各個地方都非常注重民俗博物館的建設,在博物館內陳列、收藏民俗事項的實物和一些文獻資料。博物館對保護民俗文化、普及和傳播民俗知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開展民俗教育和研究的重要陣地??梢栽谡y籌規劃下,建立專門的烏拉特蒙古族民俗博物館,館內設置專題展館,展示烏拉特蒙古族服飾民俗、飲食民俗、民居民俗、交通民俗、畜牧生產民俗等,并收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配備專門的講解員。政府統籌教育部門,定期安排中小學生進行參觀、學習,甚至可以在整個內蒙古范圍內進行交流研討,培養孩子對于民俗文化的認知能力和傳承意識。

(三)原生態保護,充分調動社區參與的積極性

民俗是民間群體生活的體現, 是歷代傳承下來的社會文化, 民俗文化的生命就在于它的本色。因此,對民俗傳統文化的保護要努力維護其原生形態, 不改變民俗文化存在的生態圈狀態,是在蒙古族牧民生活的區域, 在不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秩序的前提下, 劃定原生態保護圈。要突出民俗文化的原版性, 在民族居住區內選擇原有的居住環境,在此基礎上加以保護和完善,展現其民俗的原有風貌和現實、真實的生活狀況。

在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中,要特別強調“社區”的概念,確保社區居民(牧民)的充分參與。通過培訓、宣傳、新聞報道等方式引起當地居民(牧民)對民俗文化的關注,知道民俗文化面臨的危機與挑戰,要有促進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意識。同時要關注社區利益,建立一個公平、高效的利益分配機制,要把旅游者進行的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消費作為收入的來源,納入社區經濟收益,提高社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社區環境,才能帶動居民自發地進行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

(四)加強烏拉特蒙古族文化形象塑造與宣傳

借助新媒體的力量,通過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宣傳烏拉特蒙古族民俗文化,培養網絡紅人或者是烏拉特蒙古族“形象大使”,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宣傳。邀請當地電視臺通過實地取景等手段錄制、拍攝宣傳短片,對烏拉特蒙古族民俗文化進行鏡頭傳遞和視覺刺激。借助民族文化節、民族美食節等民俗節慶活動擴大影響。

猜你喜歡
烏拉特蒙古族民俗文化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烏拉特戈壁石藝術的保護與傳承
內蒙古后套地區烏拉特民歌的研究
黑龍江蒙古族古籍考錄
蒙古族“男兒三藝”傳承研究
十六歲的烏拉特草原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淺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國共產黨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屆委員會委員當選名單
我的故鄉烏拉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