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建設歷程、主要特征與育人功效

2023-04-19 00:52張詞城
新疆職業大學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民族團結中華文化共同體

張詞城,鄧 娟

(新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項工作都要往實里抓,往細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盵1]有形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是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識,弘揚中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等優良傳統的重要場所,能夠讓人們直觀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力量,增強民族團結意識。同時,教育基地也承擔著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社會責任。本質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遵循著“以國聚族到以族興邦”[2]的實踐軌跡和深化邏輯。因此,教育基地建設要立足于各類基礎性場域,圍繞時代主線,充分發揮其實體化、常態化、多樣化的優勢,開展有針對性、有感染力、有成效的教育活動,以增強各族同胞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實現各民族心靈契合、情感融合,進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凝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1]。

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建設發展歷程

為深入貫徹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2006年2月,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發布《國家民委關于開展全國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命名活動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出利用歷史遺址、紀念場所等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和祖國統一,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由此,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概念正式出現在政府文件中。同年8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命名大會在北京舉行,會議宣讀了《國家民委關于命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將教育基地明確界定為“進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寶貴資源和重要場所”并公布了首批27 家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此后,2007年評選第二批25 家、2011年第三批23 家、2014年第四批30 家、2015年第五批60 家、2019年第六批61 家,自此共評選全國民族團結教育基地226 家。在歷屆評選《決定》[4-8]中指出,教育基地在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對往屆《決定》的歷史性回顧,將教育基地的作用發揮歸納如下:教育基地作為傳承和展示民族歷史文化的窗口,緊緊圍繞著“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民族工作主題(2019年命名《決定》中沒有沿用主題這一提法,而是升級為“突出主線,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反映各民族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貢獻和風采,增強各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揚和強化民族團結進步的理念。展示黨和國家對中華各民族以及民族地區的關懷和支持,培育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價值觀,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穩定和祖國統一。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興邊富民行動規劃》《少數民族事業規劃》三個國家級專項規劃相繼出臺,提出要加強和加快教育基地建設,發揮其民族團結進步功效,也進一步證明教育基地對于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2013年,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頒布《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評審命名辦法》,這一文件的發布標志著教育基地建設實現了規范化、制度化。它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定義、評審命名原則、命名周期、基本條件、監督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評審命名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指導。

2014年,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應少做“漫灌”多做“滴灌”,精耕細作,“要把一批歷史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進行正面宣傳”,進一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體化載體建設。[9]2016年,第五次教育基地評選命名,對教育基地建設提出了更加具體、有針對性的要求。例如,要突出特色、豐富內容、創新方法,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積極傳播各民族和諧發展的正能量等。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對教育基地建設提出更高的時代要求。2019年,第六次教育基地評選命名,對于教育基地作用的評價同第五次評選命名別無二致,但教育基地在評選數量上卻迎來歷史最高峰,僅本次評選就高達61 家,可見教育基地建設發展的磅礴之勢。

2021年,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全面總結了黨的民族工作的百年歷程與成就,還明確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提升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10],這也進一步明晰了當前教育基地建設的時代主題和前進方向。

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的主要特征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包括“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三個方面?!懊褡鍒F結進步”既是指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和共同進步,更是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團結進步。這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建設的核心內涵,也是當前民族工作的基礎和目標,反映了民族工作的根本和方向?!敖逃亍笔沁M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宣傳工作的基礎性場域,其中“教育”是指對各民族進行團結進步教育,是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途徑;“基地”是指承載某種事業的場所?!敖ㄔO”意味著設置、創立,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這一概念中,是指通過多樣化的方式,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實現數量與質量的協調發展。

作為實體化平臺,教育基地發揮著獨特的沁潤作用,多以隱性方式進行宣傳教育,且具有明確的育人內容和目標。作為公益性場所,教育基地面向全社會開放,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和現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基地依托各類場館資源,如學校、博物館、檔案館等,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挖掘其卓越的育人潛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力支撐。而作為系統性工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鮮明的時代性、明確的目的性、形式的多樣性、不竭的創新性特征。

(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群眾性是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關乎各族群眾利益,各族群眾都是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建設者和受益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10],構建常態化宣傳教育機制的要求,推動著教育基地建設的深入發展。如今教育基地規模不斷發展、體系不斷完善。全國教育基地從最初的27 家增長到如今的226 家。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遵循著受眾廣泛性的客觀要求,通過打造全方位、常態化的教育基地“硬件”體系,為群眾性教育活動這一“軟件”的運行提供著基礎保障。教育基地服務于各族同胞福祉,關系到國家穩定及社會和諧,它的建設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

(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時代的特色各不相同,民族團結教育主題由“階級與革命”轉為“建設與發展”[11]再到新時代“深化與鑄牢”[12],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隨著時代命題的歷史性演變而不斷更新自身的教育主題,因此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階級與革命”背景下,諸多寶貴資源和重要場館已然存在,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八路軍駐疆辦事處等,但限于歷史條件,并沒有政策規劃建立教育基地?!敖ㄔO與發展”背景下,教育基地在規模上從無到有,漸成體系;在主題要求上原則明確、主旨漸進聚焦、著力點更加集中、建設規劃愈發成熟,這一階段教育基地建設的數量規模和主題內涵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工作重心主要圍繞著鞏固發展各民族關系展開,表現的特征是偏重多元視野輕一體意識。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闡釋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提出了“深化與鑄牢”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時代主題和基本任務。在此背景下,教育基地建設也必須緊扣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統籌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

(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

教育基地建設旨在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促進民族團結是制定和實施教育基地建設的出發點,因此開展實踐活動要注意針對具體地區、自身資源、實際民族關系情況制定方案、選擇形式。例如,于田縣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舉辦“紀念毛主席接見庫爾班·吐魯木60 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庫爾班大叔后人回信座談會等活動一脈相承,這些貼近群眾的活動,立足自身優勢、直指人心,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學習庫爾班大叔,做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模范,實現教育基地功效。也就是說,教育基地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心靈的凝聚,以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四)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具有形式的多樣性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的多樣性表現為載體多樣、形式多樣。各類場館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決定了教育基地活動開展形式是多樣的、豐富的。

掛牌而建的教育基地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如伊犁州依托社區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成了鞏留縣鞏留鎮庫爾丹社區、莫乎爾片區卡拉巴克社區家風家訓館等。這類以社區為載體的教育基地,就設在群眾身邊,便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例如,上海市民宗局以上海紡織博物館為主場,舉辦少數民族服飾系列專題展,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載體多樣的教育基地,類型、活動多樣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形式共同推動了基地建設的不斷發展,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翔實豐富史實的生動體現。

(五)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具有不竭的創新性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教育基地建設的內在要求。首先,從載體來看,教育基地建設需要緊密結合各類場館的內容、功能和發展趨勢,豐富內涵、更新理念、拓展形式,才能實現自身演進發展。其次,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教育基地建設。其中,“五個認同”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實踐的創新成果,體現民族理論的發展進步和內在價值。最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是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的新起點,進一步推動教育基地建設向縱深發展。因此,呈現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的發展新趨勢,即多路徑融入、新理論成果指引、內容更具時代特色、形式更具新意,這些都深刻體現著教育基地建設的創新性。

三、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育人功效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完整、全面、準確把握和貫徹“十二個必須”[13],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教育基地建設的根本遵循包括: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要求。各類博物館、紀念館、文化園、遺跡遺址作為社會的記憶存在、人類文化成就物化的見證,是中華民族歷史記憶、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精神匯聚而成的高地。主題鮮明、任務明確、優中選優的教育基地承載著中華民族團結進步歷史的精華,厚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其題中應有之意,培育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沃土是基地建設的目標任務,挖掘教育基地蘊含的育人功效,實現其實踐育人的有效性是教育基地建設的重中之重。

(一)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教育

教育基地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科學指導,基于中華民族發展演進的歷史主流,圍繞史實展開歷史教育,旨在培育教育基地參觀者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正確認知歷史。例如,伊寧市漢家公主紀念館、宜昌市興山縣昭君紀念館、承德避暑山莊等,它們講述著自漢代以來各族同胞交往互助、共拓疆域、共創歷史的史實。教育基地立足物本,著眼于人本,以豐富、翔實的真實物證作為歷史教育說服力、感染力的根本。以物證展現中華民族命脈相連的歷史,闡明中華民族從自在走向自覺的進程,以及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強的軌跡。例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竹鎮市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等教育基地等,展示著中國各族同胞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斗爭和偉大勝利,反映了中國各族人民在共同危難中的團結互助和愛國主義精神。在諸多物證史實構建的教育場域中,構建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教育的時空維度,拓展受眾的歷史視野深度和廣度。在我們的歷史時空中,真切的“事”、實在的“物”作為記憶的節點,構成“我們”從何而來的根基依據,通過塑造中華民族集體記憶認同的根源,培育自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只有基于從何而來的歷史自覺,我們才能清晰把握當下的歷史維度,以歷史活動實踐主體的自覺,洞察歷史使命,將歷史主動性牢牢把握。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只有以史為鑒察往知來,才能在復興之路上堅定前行。也就是說,將先輩過往得失的寶貴經驗、真善美的價值追求內化為我們的智慧、信念,樹立歷史自覺意識、歷史批判精神和歷史主人翁自知,培育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在教育基地中,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財富生動有效地轉化為我們從何而來、去往何處的歷史覺悟。

(二)增強中華文化認同

教育基地通過直觀的物質環境和強烈的文化氛圍,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教育基地立足于中華文化由各族文化匯聚而成的歷史史實,通過強調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講述中華文化的故事,促進參觀者對中華文化的情感升華。在遵循“從認知到情感再到人格形塑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梯度過程”[14],使參觀者鮮活認識到中華文化內涵博大深厚,深切感知各族同胞命運相連。例如,中國文字博物館通過展示古代民族文字、傳統民族文字、新創與改進民族文字等類別,系統介紹我國55 個少數民族特有民族文字的有關情況,有力地言說中華文化海納百川之態,根繁葉茂之勢;上海音樂學院東方樂器博物館則以各民族樂器為媒介,講述中華民族文化多元與一體共生共榮,并行不悖。在教育基地中,有形有感之物有力地促進著參觀者對中華文化從模糊感知到清晰認知再到情感認同,進而直抵內心,內化為自身的文化人格、文化自信,實現參觀者同中華文化的緊密連接,對中華文化意蘊由被動的受體轉換為自覺的行動主體。

首先,歷史和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自信源自華夏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敖瘛背捎凇肮拧笔腔谧杂X對“古”之繼承與發展。作為歷史見證與文化傳承的教育基地,珍藏著各民族水乳交融的歷史事實,這些具有不可代替性、不可再生性的寶貴資源是進行中華文化教育的實體基石。其次,多角度、多層次展現中華文化求同存異,兼收并蓄的博大胸襟,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處理好“多元”與“一體”的原則性關系,闡明多元一體二者辯證統一,二者構成的包容性張力,使中華文化得以生機盎然。最后,通過深入發掘各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件、人物、歷史資源,解讀其中的文化價值,直觀展現各族人民在融匯共通中創造的多彩文化,如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展示著中國各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生活風貌,反映中國各民族的多樣性和交融性,以及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創新性。在中華文化多元并包的博大維度中,涵養參觀者的文化底蘊,沁潤參觀者的文化認同,增強參觀者的中華文化自信,在自信的中華文化力量中實現參觀者最深層的文化認同。

(三)助力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教育基地是厚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號,蘊含著中華民族大家庭最具感召性的力量。中華民族大家庭同心同德、和衷共濟、共創共榮的命運與共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并且最終凝練于愛國精神之中。所以說,激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深層次的精神凝聚力,需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作為內核,以各族同胞命脈相連的歷史事實為支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凝練和升華。教育基地記錄真切的時代故事,融聚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特質。使參觀者直觀感受中華民族精神,培育參觀者感知力,增強其自信心。在中華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匯聚各族同胞的意志,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教育基地的實體符號凝結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構建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貴和尚中等富有感染的教育場域。例如60 多年來,青海原子城見證了“兩彈一星”的偉大精神和民族團結的歷史時刻;寧夏六盤山紅軍紀念館見證了“紅軍長征在寧夏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紅色記憶”,記載著長征精神永放光芒;“彝海結盟”遺址見證了黨開展民族工作的優良傳統等。在物證和史實面前,抽象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精神內涵得到具體化解析,轉換為有形有感可觸碰的“物”,有效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念轉換為可得的實踐教育,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厚植、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建。

四、結語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保ā逗V荽淌放峋蛉死钍夏怪俱憽罚┟褡鍒F結進步教育事業關乎國本,教育基地建設是基礎性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基地不斷推動自身發展,深化自身建設。在新時代理論的引導與開拓下,教育基地建設內涵不斷豐富,我們應進一步把握其建設特征,發揮其培育功效,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發展壯大,增益中華民族共同體。

猜你喜歡
民族團結中華文化共同體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民族團結之歌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讓民族團結之花愈開愈艷
關于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的路徑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