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南國際旅游示范區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翻譯研究

2023-04-19 04:25張春慧
關鍵詞:皖南黃山譯者

張春慧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外宣翻譯是架設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世界正確理解中國的重要橋梁,高質量的旅游文化外宣翻譯對推動我國旅游國際化、促進世界文化互鑒具有重要而非凡的意義。皖南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發源地,擁有眾多聞名遐邇的天然美景和世界文化遺產,是安徽省、中國乃至世界上少見的旅游資源富集區。2022年,《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十四五”建設發展規劃》指出全省將“依托皖南獨特文化旅游資源,堅持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提升文化旅游服務能力,打造生態型國際化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其中重點強調“推動旅游國際化發展,塑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促進皖特色旅游文化對外傳播。

從2022年起,本團隊對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進行了實地調研,發現該區旅游外宣翻譯嚴重缺位、外宣資料匱乏、翻譯質量不容樂觀,影響了國際受眾的正確理解,這與我省旅游生態文明國際化建設和國際形象極為不符。鑒于此,本文依托生態翻譯學,以皖南國際旅游示范區旅游外宣英譯本為研究對象,旨在提高外宣翻譯質量和文化對外傳播的效度、提升皖南涉外特色游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以期實現旅游外宣在安徽省旅游國際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

1 生態翻譯學的理論闡述

生態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核心思想是翻譯即“生態平衡”、“文本移植”、“適應/選擇”[1],對翻譯生態、文本生態和“翻譯群落”生態彼此之間互聯互動的關系展開全方位解析和論證,探索如何在多維轉換中追求保持翻譯的生態平衡和發展,最終恰當地運用“三維”轉換使譯文達到最高整合適應選擇度。該理論秉承了時代發展與學術創新的精神,用“生態”概念思考和探索旅游文化外宣翻譯的可持續前景發展,結合旅游文化外宣的特點,闡釋其對跨國旅游外宣翻譯的指導意義,生態翻譯學對豐富旅游外宣翻譯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學術視角和研究途徑。

2 皖南國際旅游示范區外宣翻譯現狀及問題

2.1 旅游外宣翻譯滯后、外宣資料嚴重匱乏

世界文化遺產黃山和皖南古村落等世界級旅游勝地的外宣英譯手冊和指南偏少,記載皖南地域特色文化的旅游景區英譯本僅零星分布于少量景區,相關旅游信息英譯缺乏規范性,“翻譯腔”嚴重,歪曲貶損了皖南歷史文化風貌和城市形象構建,外國游客難以真正理解和感知旅游景點及其承載的深厚歷史文化。

2.2 翻譯不規范、翻譯質量不高

黃山地標性景點如“迎客松”譯名重復混亂,黃山市政府官網上譯為“Welcoming Guests(Yingke)Pine”,譯文冗長拖沓,不妨譯為“Guest-Greeting Pine”,簡潔明了,既有效傳遞了“迎客松”蘊含的熱情好客的文化精神,也符合譯入語受眾的審美期待。

2.3 旅游外宣翻譯亟待解決的問題

皖南示范區旅游文化外宣翻譯工作的當務之急是,急需構建和研制一套科學規范的、具有徽文化特色的旅游外宣翻譯標準和安徽雙語旅游專門語料庫;特別缺乏一套健全的監管機制和高尖精的翻譯人才梯隊,從而高質量地服務皖南景區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和發展。

3 生態翻譯學指導下皖南旅游外宣文本英譯

3.1 皖南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譯生態環境

翻譯生態環境是翻譯生態學的一個核心術語,“既是制約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的多種因素的集合,又是譯者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前提和依據”[1],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譯有其特定的主客體環境。

3.1.1 客體環境

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的客體環境構成元素不是單一的,是多重、復合的,包括原語、原文的語言特征、文本風格,又涉及譯語系統、翻譯策略和規則譯法等。如黃山市作為皖南國際旅游示范區的核心區,保護傳統古村落是皖南國際旅游示范區建設的重中之重,加強古村落和徽文化外宣文本翻譯,對弘揚和傳播徽州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鑒于旅游外宣文本類型繁多,兼有信息功能、美學功能和召喚功能相融合的特點,要充分兼顧原語和譯語的差異,注重旅游文化內涵的傳遞,采用最佳的翻譯策略向海外游客傳遞皖南的異域風情和地域文化,激發外國游客的審美體驗和游玩興趣,傳播皖南特色文化。

3.1.2 主體環境

皖南旅游文化外宣文本的主體環境泛指一切參與到外宣翻譯活動的“諸者”的集合體,即“翻譯群落”[1],譯者和讀者是其中兩個最關鍵的變量,如黃友義提出,譯者“要潛心研究外國文化和外國人的心理思維模式,善于發現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細微差異和特點,時刻不忘要按照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去把握翻譯。最好的外宣翻譯是根據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對中文原文進行適當的加工,有時要刪減,有時要增加背景內容,有時要將原話直譯”[2],采用恰當的翻譯策略和方法,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向外國讀者傳遞原語和原語文化,讓其身臨其境地領略皖南旅游文化的精髓和內涵美。因此,譯者需要統籌規劃和協調“翻譯群落”的諸者,為適應翻譯生態環境作出適應性選擇,使被移植的原作在譯語土壤中重獲新生。

3.2 “多維整合”原則對皖南旅游外宣文本英譯的啟示

生態翻譯學指出,原文在被植入譯語環境時,為避免移栽失敗,出現翻譯中“橘逾淮為枳”現象,切不能為求“信”而機械復制原文,也不能刻意逢迎目的語讀者而曲解原語;譯者勢必為適應翻譯生態環境擇善而選,趨利避害、充分發揮主體創造性,力求取得原語和目標語在語言生態、文化生態和交際生態中的最佳平衡。皖南國際旅游示范區是集富有徽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勝地、世界自然文化遺產聚集地,對于諸多景點文本的英譯,“多維整合”原則可依據“三維”轉換法,診改和彌補皖南景區外宣翻譯不足,提升景區國際化水平。

3.2.1 語言維的轉換和調整

“移植”是生態翻譯學的重要表述,它首先涉及語言層面的“移植”,即將一種語言生態系統的文本移植到另一種陌生、異質的語言生態系統中;每一門語言都有各自獨特的語言系統和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在移植時,非貌合神離的形式對應,譯者需對漢英微觀語言層面存在的差異作出細致合理地調整和優化。

例1:黃山博采中國名山之長,號稱“天下第一奇山”。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云,廬山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眉之秀麗,黃山不無兼而有之[3]。

譯文:Mt Huangshan holds the charm of all other famous mountains in China, and claims to be “the most spectacular mountain in the world”. It is as magnificent as Mt Taishan, precipitous as Mt Huashan, graceful as Mt Emei, and has the misty cloud of Mt Hengshan, the delicate rocks of Mt Yandang, and the pouring waterfalls of Mt Lushan.

例1出自黃山景點宣傳冊。原文語言華麗,將大自然賦予黃山渾然天成之靈秀險峻、艷壓五岳的磅礴氣勢描繪地淋漓盡致。漢語崇尚“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詞義偏籠統;英語注重個體性思維,詞義偏具體,首句直譯以“黃山”為主語,“charm”精妙地譯出黃山超凡的魅力;在旅游文本中,漢語善用大量華美的辭藻和對偶對仗等修辭,以渲染出對稱和諧的視聽美和意境美;西方讀者傾向于言簡意賅,少浮夸空洞之辭,注重文本信息的捕捉和理解。第二句再現了源語排比修辭和凝練的語言風格,通過英語中對應的“as...as”結構,適時調整詞序重組信息,以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生態環境,將黃山的“雄”“峻”“秀”千峰競秀和雄姿靈秀的絕美傳遞給讀者,成功地喚起讀者對黃山人間勝境的無限遐想。

例2:黃山72峰,或崔嵬雄渾,或俊俏秀麗,布局錯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三大主峰為中心。

譯文:Lofty and steep, the 82 peaks Mt Huangshan are also well-proportioned and naturally- formed. Of the 72 peaks, the three main ones are Tiandu Peak, Lihua Peak and Guangmingding Peak.

例2選自黃山景區簡介。四字詞組是漢語特有的語言形式,原文疊加的四字結構辭采靡麗,行云流水般的對稱結構將黃山奇峰的獨特風光展現在世人面前,極富音韻美;旅游文本以傳播旅游信息為主,若逐一對應譯出,反而讓讀者感覺虛無縹緲,翻譯時要兼顧原語的內容與形式,向外國游客傳遞中國旅游文化的萬象魅力和語言精華。譯文將“崔嵬雄渾,或俊俏秀麗”用2個并列的形容詞譯出,言簡意賅,準確地傳遞了源語的內涵,符合英語的行文表達;“well-proportioned and naturally- formed”保留了源語的對稱美,其中這三座主峰存在多個英文版本,若直譯為“Celestial Capital Peak,Lotus Peak and Brightness Apex”,令人不知所云,筆者借鑒了2022年9月2日發布的《新華社:世界遺產在中國之黃山(英文版)》對外宣傳片中的譯法,對“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用音譯譯出,保留其獨一無二的語音和書寫形式,有利于豐富全球旅游文化。

3.2.2 文化維的彌合與協調

語言根植于文化,是文化的載體,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任何旅游外宣文本都不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外國游客在飽覽皖南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與錦繡山河時,更期待感受徽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蘊及其背后的民族精神。由于每個民族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迥然不同,反映在文化上也不盡相同,“為了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譯者不僅需要注重原語的語言的轉換,還需要適應該語言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即文化生態,并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即所謂的‘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1],使皖南旅游文本在譯語文化系統中不斷地被激活、煥發生機。

例3:徽州經歷了三次大的移民高潮,西晉末年、唐代末年和北宋末年,朝代更迭,中原大亂,北方強宗大族紛紛南渡求生避難,有長江天險、有高山阻隔的徽州山區于是成了“桃花源”[4]。

譯文:There have been three large waves of immigration, occurring in the late Western Jin,Tang,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ies. The conclusion of these dynasties were tumultuous times, marked with social upheavals and frequent regime changes, reducing the Central Plain (of China) into a chaotic battlefield. Consequently, many powerful northern clans migrated to the south, where the mountainous terrain of Huizhou, safeguarded by the Yangtze River and towering mountains, offered scenic haven from the constant warring[4].

例3選自《徽州古村落》的史料記載。當原語文化進入譯語文化系統時,譯者首先要考慮受眾群體的特點和理解力,根據其文化背景和文化語境進行翻譯,重點關注因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空缺”或“文化特質”等現象,原文中涉及中國年代考證和朝代等信息“西晉末年、唐代末年和北宋末年”對外國游客比較晦澀難懂,翻譯時增加了必要的文化闡釋“marked with social upheavals and frequent regime changes”,消除不必要的文化誤讀和偏見,滿足外國游客探尋中國歷史文化的心理需求;“桃花源”出自陶淵明詩《桃花源詩》,喻指徽州是一個免受戰亂、與世隔絕、寧靜美好之地,采用釋譯“offered scenic haven from the constant warring”彌補文化信息欠額,讓讀者一目了然,使徽州這人間圣地令人無限神往,源源不斷地吸引西方游客探尋徽州悠久歷史的印跡。

3.2.3 交際維的強化和提升

交際維對譯語讀者給予高度的關懷和尊重,最大限度地增強和提升旅游文本信息的交際效果和可讀性。紐馬克指出,旅游外宣文本屬于“呼喚型文本”,應以讀者為中心,充分顧及“一是原作者與讀者層的關系,二是譯文必須使用易于讀者直接理解的語言”[5],按照讀者群去行動、思考和感受,譯者為追求譯文良好的交際效果,主動向讀者靠攏,用簡約質樸的語言傳播我國瑰麗的旅游文化信息,創造出符合外國游客閱讀習慣和審美情趣的最佳譯本。

例4:“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當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觀’。宏村的建筑格局是:以巍峨蒼翠的雷岡山為‘牛首’,參天古木白果樹和紅楊樹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居民群宛如龐大的‘牛軀’,清泉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沼后經兩個出水口通向村子里的家家戶戶,即為‘牛腸’,使用過的水經過濾最后流向村外被稱作‘牛肚’的南湖。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6]?!斑@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被國外建筑專家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6]。

譯文:...whose ox-like layout and water system can be seen as a wonder in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In this ox-like picture, the dark green Leigang mountain is apparently the “head”, towering old trees the “horn”, groups of residences the “torso”, Yonping Spring the “intestines”, which goes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into the “stomach” Moon Pool, gets filtered and flows towards the “belly” South Lake. Four bridges that stretch across the river are called “legs”. This design of village and river system as a scientific whole has been regarded by architects home and abroad as “living textbook to research on his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in ancient China”[4].

例4選自《徽州古村落》宏村的景區簡介。譯文再現了文本的語用和交際效果,對于讀者過于細枝末節的繁冗信息,如“巍峨蒼翠”、“錯落有致”等文辭美妙的修飾語,作了適當的“裁剪”和“過濾”,通過縮譯和減譯突出宏村建筑的“奇”“美”和“巧”;若原封不動地生搬硬譯,譯文難免冗繁,交際效果也大打折扣;“牛形村落”“ox-like layout”貼近原文的風格,取得了譯文理想的效果;“ox”指田間辛勤勞作,幫助人們耕種拉犁的牛,牛自古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勤勞、財富,有誠懇善良、五谷豐登等美好寓意;牛在西方文化里也是倍受人們喜愛和崇拜的吉祥動物之一,因此“ox”符合西方讀者的視野期待和審美心理;原文巧妙設喻,一連串新奇生動的比喻如“牛首”“牛角”“牛軀”“牛胃”等,用排比句式譯出,語言雅麗質樸,行文節奏和諧,富有感染力,譯者遵循了譯語的語言風格和句法規范,用嚴謹平實,明白曉暢的英文譯出關鍵信息,對宏村古老深奧智慧的中國建筑風水學加以形象闡述,化抽象為具體,去繁為簡,為讀者掃除信息理解上的障礙,將宏村構造“神?!苯Y構圖逐一呈現在世人眼前,勾勒出一個神秘、幻美、智慧世外桃源般的原始村落,提升了景區魅力指數,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4 結束語

上乘的旅游外宣文本翻譯有助于維護世界語言和文化多樣性、服務國家對外發展戰略,促進安徽旅游文化國際傳播和對外交流,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將皖南旅游外宣文本置于整個生態翻譯系統研究更全面立體,運用多層次、動態的多維轉換檢驗和論證旅游文化外宣翻譯文本諸要素,提高了皖南景區外宣翻譯的質量;譯者在追求翻譯各要素平衡和諧的過程中,需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優化選擇最佳的翻譯策略,在實踐中千錘百煉不斷突破自我,為重塑皖南旅游示范區良好的國際形象和高質量的國際語言環境提供智力支持,讓世界聆聽中國皖南最美音。

猜你喜歡
皖南黃山譯者
《皖南的秋天》《余暉》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馬頭墻》、《皖南印象》之二
黃山日落
《登江陰黃山要塞》
《皖南印象》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黃山冬之戀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從翻譯的不確定性看譯者主體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