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校企協同視角下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的困境與路徑探索

2023-04-19 11:06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產教應用型協同

祁 娟

(1. 鹽城工學院, 江蘇 鹽城 224051; 2. 鹽城產業經濟研究院, 江蘇 鹽城 224051)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蔽覈?022年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完善了產教融合的制度保障。新時期,我國產業正處于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進程中,需要高校為地方企業培養大量適合本地產業與經濟結構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助力產業升級轉型與地方經濟發展。產教融合有利于整合地方政府、高校、企業各方面的資源,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共創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局面。但在產教融合運行過程中,仍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需要積極構建政校企協同參與的產教融合運行新機制,創新實施路徑,以促進政校企優勢資源互補、教育鏈與產業鏈高效銜接。

一、政校企協同視角下高校產教融合的內涵闡釋

產教融合是以政府為主導、以高校為主體、企業共同參與的多方聯合開展人才培養的一種創新模式[1]。在這種模式下,任何一方主體的需求都會影響產教融合的深化和發展,三方分別承擔著人才培養活動的不同職責,需將統籌協作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政府統籌產教融合的長遠發展和長效運營,制定科學發展的長期規劃及管理、監督、評價體系,運用各種政策調節手段,調動產教融合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高校作為產教融合實施主體,要合理運用政策,通過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引入行業最新標準和企業資源,提高學生理論素養與實踐技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企業是產教融合的重要參與者,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到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為高校提供資金支持、技術規范、行業標準等各類資源,并作為高校人才培養檢驗單位,助力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教學模式:政府、學校、企業人才共育

在政府引導下,通過共享企業實操型生產資源與學校教學型教育資源,共同建立人才培養協同機制。一方面,根據產教融合不同參與主體,建立多方主體共管的教學管理機制。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估及管理機制由產教融合多主體共同制定,學校和企業共同監督和評價教學質量,共同協商調整教學內容和管理方式,共同制定學生校內外實習實訓等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建立產教融合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學生管理機制。對在校學生的管理以高校為主、以企業為輔,兩者共同管理,學校制定的學生管理規范應符合共育人才企業的實際情況。在社會實踐方面,由政府主導構建社會實踐共擔機制,政府引導高?;蚱髽I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等實踐場所,行業協會參與,地方高校與企業共同發力,各方協調運轉,統籌安排學生的校內學習和校外實踐,合理安排學生社會實踐內容等。同時,還應共同協商制定學生社會實踐管理、考核等相關制度,出臺有關學生社會實踐期間勞動權利保障的文件,制定學生社會實踐跟蹤調查制度等。

(二)資源投入:政府、學校、企業融合共享

產教融合項目一般以地方政府為引導,提供政策支持;由應用型高校、企業共同投資,合作模式、出資比例、出資形式、運行管理方式等由各方通過投資或合作協議協商確定。多方主體共同投資并享有產教融合項目成果,共同建立共享互通機制。學校提供各類軟硬件教學設備設施,包括生活配套設施。企業提供實訓操作平臺、資金、場地,以及行業發展、人才供需等社會資源信息。通過資源整合,不但可以提高產教融合各參與主體的資源集約化程度,發揮各方優勢,而且可以創建學習交流平臺,實現資源有效利用和整合。

二、政校企協同視角下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的現實困境

產教融合作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涉及政府、高校、企業等多個主體的共同利益。為了深入推進產教融合,需要發揮政校企“三位一體”協同效應。但當前,我國部分地區的產教融合存在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企業主體動力不足、協同育人缺乏針對性、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問題,導致產教融合流于形式,教育鏈與產業鏈之間連接松散、供需失衡。

(一)產教融合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

1.缺乏切實可行的政策保障和配套制度

目前,雖然國家在政策層面上要求推進產教全方位融合,對產教融合各參與主體的責、權、利也進行了界定,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剛性約束,導致各方主體參與度不高,難以長久持續。另外,產教融合各參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不能僅依托所簽署的協議合同,還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有效介入,對協議的履行和執行進行必要的監督和約束。在目前的產教融合中,政府監管職能未能充分發揮,讓原本連接“產”和“教”的橋梁斷裂,導致“形融質不融”。同時,各地配套政策與實際執行情況尚存差距,針對財政、稅收、土地等的激勵措施在支持力度、成果轉化分配、知識產權歸屬等方面缺乏具體的實施意見,使得各參與主體之間容易產生分歧,制約著產教融合的長期穩定發展。

2.缺乏長效良性的運行發展機制

在產教融合過程中,既需要滿足政府層面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也要考慮企業層面人才需求的實際狀況,同時還涉及學校層面的辦學發展規劃。這就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在產教融合運行中分清角色,承擔各自職能。政府、高校、企業屬于不同類型的主體,各自的價值驅動與利益訴求不完全一致。產教融合各參與主體因職責交叉、牽扯,同時又缺乏及時有效的動態協同機制,各方往往就會采取就事論事、互相扯皮的做法,這嚴重阻礙著產教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目前產教融合的合作目標、內容、模式等比較單一、零散,不利于高校和企業建立長久穩定的深層次合作關系。

(二)產教融合企業主體動力不足

1.企業內在經濟屬性導致企業能動性不強

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始終關注如何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效益。企業對人力資本要素的投入是一個長期且具有較大風險的過程,這會在無形中增加企業的管理成本,而且這種成本投入給企業帶來的回報具有較大不確定性[2]。而絕大部分企業考慮到發展需要及短期利益,寧可直接選擇從社會招聘相關專業人才,也不愿額外付出更多成本去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目前,較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僅停留在“技能培養在學校、實習操作在企業”的簡單層面,企業很少能有效參與校內的具體人才培養過程,這就無法滿足企業對于人才的實際需求。同時,企業在參與產教融合過程中的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也得不到政府的政策支持,造成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意愿不高。

2.企業缺乏科技創新能力與社會服務意識

當前,不少企業自身缺乏參與產教融合的支撐體系,存在技術力量薄弱、創新能力欠缺、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只追求短期利益,未能形成長效的協同發展及激勵考核機制,忽略了對自身能力的強化和完善,導致企業在產教融合過程中難以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另外,相關法律法規中尚未明確規定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權利和義務,導致企業在產教融合過程中身份尷尬,陷于被動局面。此外,諸多企業沒有樹立“人才共育”的理念,仍認為人才培養只是高校的責任和義務,不愿過多參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

(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缺乏針對性

1.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不匹配

產教融合目標之一就是使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相適應,而當前很多應用型高校還是片面地從自身辦學角度出發,并沒有將人才培養與企業的需求、地方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相匹配。因此,部分企業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或被迫參與產教融合項目,不能真正發揮自身優勢,產教融合成果不能滿足企業實際需求。同時,政府部門未完全發揮“領頭雁”作用,尚未真正構建政府引領下的“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目前,部分應用型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及產業結構的偏離度較大,往往滿足不了企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究其原因,高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設計等存在較大的滯后性,這就導致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與企業實際需求之間貼合度不強、黏性不夠。

2.人才培養缺乏“實踐”要素

當前,部分應用型高校自身定位不清晰,仍著重關注知識傳授,而忽略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較少通過實踐鍛煉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部分高校的實踐教學設施建設力度不足,實踐實訓基地條件有限,學生實踐操作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而且,很多高校的實踐類教材、課程沒有根據行業企業發展及時更新,導致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欠缺,人才培養質量與職業需求不匹配。此外,部分應用型高校在引進新教師時更關注學歷、職稱,而很多具有企業實踐經驗的高水平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學歷層次達不到高校要求,導致教師隊伍中“雙師雙能型”人才匱乏。

(四)產教融合資源配置不均衡

1.“產”“教”資源整合度不高

產教融合的前提是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多元利益共享,“產”“教”主體擁有資本、技術、管理、人力、文化等資源,但由于主體間存在各種利益沖突,“有資源、難共享”成為突出問題。部分高校在利用智力資源、科研優勢挖掘自身潛力方面能力不足,難以深入企業,不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其建設發展,而企業的設備、技術、管理等資源也未能與高校的人才培養緊密結合,這都直接影響了產教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另外,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普遍缺乏多樣性、靈活性。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依附于行政管理機制,過多地依靠行政配置資源難免會造成一些資源要素的錯配。同時,由于政府集中投資比重過大,企業投資動力明顯不足。

2.“產”“教”資源分配不合理

由于各高校間存在地區差異,資源的不均衡決定了不同高校間的產教融合運行模式和水平存在差異。同一地區的高校間基本都會存在競爭關系,這給地方高校帶來了更多挑戰。當前,不少高?;谡邔?、產業布局、就業趨勢等建立了相同或類似的專業學科,而同一地區內資源又相對有限,各類資源要素的集聚不可能均衡。另外,政府、企業往往更希望把資源投入優質高校中,這就導致市場有限資源會被少數高校獨占。由于缺乏靈活多樣的資源互通機制,高校教育資源跨區域流動整合能力不足,教育資源分散、閑置、浪費現象嚴重,各資源要素不能得到科學整合,資源共享率不高。

三、政校企協同視角下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的發展路徑

產教融合運行包含地方政府、應用型高校、企業、行業協會、人力資源市場等多方主體,在構建產教融合機制的過程中,需要從產業結構、教學資源、實習實訓等多角度出發,促進多方主體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從而使產教融合能夠高效、有序地開展。政校企協同推進產教融合創新的實施,可以理順政府、高校、企業三大主體的角色和定位,促進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有效銜接[3]。本文嘗試從構建產教融合監督保障機制、激勵考核機制、協同育人機制、資源配置機制等方面提出政校企協同視角下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的發展路徑。

(一)構建政府引領的監督保障機制,促進產教融合規范有序發展

1.完善產教融合制度建設

首先,通過完善產教融合制度體系,為產教融合提供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持。建議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政策,規范產教融合育人目標、育人路徑、運行規則及模式等內容,明確產教融合參與主體的權利、義務、職責。一方面要降低各參與主體在法律、經濟等方面的風險,另一方面要明晰不履行義務應承擔的后果和責任,使產教融合在法律制度框架內有序運行。其次,鼓勵地方政府根據當地教育發展實際制定產教融合激勵制度,在財政、稅收、土地、信用等方面出臺具體細化的優惠政策,創新多元融資渠道,加強對產教融合型企業、高校的扶持力度,為產教融合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此外,還應制定剛性的監督制度,保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成效。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資源調配、公共管理等作用,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組織管理體系的構建,確保產教融合落到實處。

2.建立產教融合長效良性發展機制

在產教融合推進過程中,政府應發揮“牽線搭橋”的作用,不斷健全政府、企業、高校之間的對話機制,明確各主體間的矛盾并進行協調,使各主體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達成共識。應用型高校應堅持教育性、適應性原則,建立以質量為核心、以需求為導向的動態教學管理機制和人才供求機制。在專業設置、教材選擇、教學方式和實踐實訓等方面,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現狀、企業實際需求、當地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等,有針對性地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企業應加深對產教融合成效的認識,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動力機制和評價反饋機制,積極主動參與產教融合活動,發揮其在資金、研發、設備設施等方面的優勢,推動產教融合高效、有序開展。

(二)構建企業參與的激勵考核機制,激發產教融合發展活力

企業作為產教融合產業資源的提供方,應正確認識自身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協同政府、高校共同構建產教融合共同體,主動參與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相關活動,以目標為導向構建企業在產教融合方面的激勵與考核機制,從而打破“產”與“教”之間存在的藩籬。

1.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人才培養

為加快推進產教融合進程,企業應在內部建立人才培養的激勵和考核制度,通過現代管理手段,建立標準化模型,設置考核指標。一方面,通過內部“傳、幫、帶”,明確內部人才的培養路徑;另一方面,積極參與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發揮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資源整合優勢,將對人才培養的適應性要求嵌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并協同高校對課程體系、教學大綱等進行優化,使高校進一步明確企業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專業技能標準。企業應發揮“考核”這一指揮棒的引導作用,采取正向激勵方式鼓勵部門員工積極參與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對貢獻度高的人員,特別是企業內部專家型人才,制定專門獎勵辦法。構建崗位能力標準體系,聯合高校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和職業資格認定工作。

2.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科技創新

企業應按照年度經營目標設定年度技術創新投入和技術成果轉化指標,設定全年資產規模增加值的一定比例為技術創新專項基金,用于引導企業員工進行技術研發和產業創新。首先,企業要加強與應用型高校合作,結合自身市場資源優勢,加大技術革新,用設立的技術創新專項基金為高校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為高校開展創新應用研究提供物質基礎和要素保障。其次,企業要與高校加強聯合研究,依托高校的智力優勢和科研實力,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內部培訓資源。最后,可將企業部分技術改造投入經費用于高??萍紕撔屡c教學實踐場所建設,通過產教融合,共建技術研究所、重點實驗室、應用技術工程中心等科技創新與實踐平臺,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3.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社會服務

開展社會服務既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也是企業實現戰略管理目標的重要舉措。因此,企業要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激勵員工進行實踐創新,同時邀請高校教師和學生參與企業技術創新,通過內外部資源整合利用,降低企業科技研發和人力資源成本,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企業要圍繞產業轉型發展需求,將企業技術骨干和管理層人員送進高校,以提升他們的理論知識水平,同時參與高校人才培養工作,達到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目的。鼓勵企業發揮市場資源優勢,整合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將產業場景運用到政府、高校日常管理實踐中,從而實現政務資源、高校資源、企業資源有效整合,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服務。

(三)構建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機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深化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政府、高校、企業打破相互割裂局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趨勢,探索構建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鏈[4],從共建協同育人載體、創新協同育人模式、強化協同育人實踐上發力,激發產教融合各方主體協同育人的動力,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用工需求相吻合、人才培養與企業相應崗位工作相適配、人力資源要素產出與企業投入成正向發展關系。

1.依托政府政策,共建協同育人載體

應用型高校應充分貼合地方產業需求,結合地方優勢產業,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激發改革活力,建立產教融合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除政府已給予的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外,應允許應用型高校利用自有資金對參與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產教融合試點企業給予補助或獎勵。同時,政府可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應用型高校靈活開展成人職業教育,探索建立覆蓋全面、流動通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此外,政府應聯合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大學科技園、項目孵化基地、科創園區等科研平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實訓基地,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確保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高效開展。

2.根據產業動向,創新協同育人模式

在專業設置方面,要提升針對性和合理性,開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有較高契合度的專業學科,及時調整或淘汰與產業結構不相適應的專業,積極開設并發展經濟社會轉型迫切需要的專業學科。在課程設計方面,應設置跨學科、跨專業課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機制。允許學生多學科、跨專業學習和實踐,真正做到技能、素質全具備。允許學生的學分與工分互換互認,允許實踐能力強的學生在校內、校外實訓實踐時以企業的崗位工時折抵相應專業技能課程學分,以此調動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實踐實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依據職業標準,強化協同育人實踐

應用型高校應轉變觀念,根據行業、企業、職業標準調整教學內容,突出對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一是堅持需求與問題導向相結合,構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商剿鹘ⅰ芭囵B標準—組織管理—評價考核”全要素、全周期質量保障體系,創新“校內崗+學訓點+基地群”實習管理模式,完善“線上自學+線下指導+企業實踐”多過程學習考核評價。二是要形成校企定期交流機制,提升實習組織化程度。組織企業專家進課堂,組織學生赴企業實踐培訓,通過模擬訓練、實操競賽等,在工作情景中培養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三是要以“共同育人、雙向流動、合作研究”為原則,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認定和管理辦法,積極支持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鍛煉,校企共同參與崗位標準及實習標準制定、學生實習管理與考核評價等。企業也要發揮人才技能優勢,組建產業導師隊伍,指導學生參與技術研發和難題攻關,在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提升學生解決實踐難題的能力。

(四)構建共享共贏的資源配置機制,發揮多元主體疊加效應

在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過程中,需要構建各方主體共同投入、協同共建的資源配置機制。一方面要從市場規律出發,根據市場需求及變化,及時調整資源投入渠道和方式以及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另一方面要針對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從高校發展、學科建設等角度出發,合理調配高等教育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1.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功能,優化產教融合資源配置

一方面,政府要轉變觀念,充分發揮市場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漸淡化高等教育辦學及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從過多依賴政府行政資源配置的方式轉變為政校企協同發展的多元化資源配置方式[5]。在高等教育市場化辦學的理念下,制定產教融合相關制度與政策,確保政策之間的連貫與銜接,保障參與各方的合法權益,營造公平公正的產教融合發展環境。另一方面,要為產教融合資源調控建立長效機制。從教育設施投入到專業課程設置、師資力量配備,都需要政府發揮統籌、協同、引領作用,避免高校間、企業間因爭奪資源產生不良競爭,以此引導教育資源合理有序流動。鼓勵政府、高校、企業共同編制地方教育發展規劃,確定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做好頂層設計,并協調解決產教融合過程中的矛盾與困難,指導產教融合有序開展。

2.推動企業創新要素與教育資源集聚共享,創新資源高效整合路徑

企業對市場需求、自身能力、技術條件等有明確的認識,應及時將選人用人標準嵌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推動高校及時調整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凝練學科特色,確保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匹配。企業應協助政府、高校統籌規劃產教融合過程中的資源使用及管理,發揮自身良好的資金運轉、資本管理模式優勢,推進資源有效利用,同時與政府、高校建立廣泛的合作交流機制,實現資源共享、互利互贏。企業可以其資金、場地等自身優勢換取政府、高校的政策支持、人才供給等資源,實現多方主體參與辦學,從而保證產教融合規范、高效運行。

3.推進高校專業集群建設,構筑數字化平臺

應用型高校要根據新時代經濟發展規律,適應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積極構建資源識別、獲取、配置等機制,主動對接新技術、新業態、新職業,撤并淘汰供給過剩、就業率低、職業崗位消失的專業,積極開設更多適應就業市場需求、技術技能緊缺的專業,打破專業之間、院系之間、高校之間原有的壁壘,整合優化現有教學資源,組建學科專業群,發揮專業集群效應[6]。同時,高校要創新辦學體制和模式,運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等優勢與外界進行資源、信息互換,吸引更多社會資源投入高等教育中,擴大資源存量;在科技研發、社會服務、創新創業等方面與企業進行要素整合,促進產教資源的互補與耦合,從而激發校企共生動力,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此外,高校要加強數字化平臺建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人才培養數據庫、產業行業企業資源數據庫等,為高校專業設置、課程改革提供數據支撐,實現產教融合多主體的資源、需求、反饋等信息互聯互通,促進學校教學資源高效利用。

猜你喜歡
產教應用型協同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第8講 “應用型問題”復習精講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