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與產業鏈韌性:歷史邏輯、理論基礎與對策建議

2023-04-20 21:47高洪瑋
當代經濟管理 2023年4期
關鍵詞:歷史邏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基礎

[摘?要]?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保證產業鏈安全可靠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任務。文章首先系統梳理了中國式現代化與產業鏈韌性的歷史邏輯,闡述了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打造自主可靠的產業體系的工作主線。其次,剖析了中國式現代化與產業鏈韌性的理論邏輯,認為提升產業鏈韌性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提升產業鏈韌性的最大戰略支撐。然后,闡明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我國產業鏈韌性提升兼具優勢和挑戰,一方面具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巨大的人口規模、新型舉國體制支撐、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等獨特優勢,另一方面也面臨產業基礎能力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要素市場化程度有待提升以及產業鏈區域分工和布局不合理等困難和挑戰。未來應進一步發揮優勢,直面挑戰,大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全面強化自主創新支撐,著力促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優化產業鏈區域分工和布局,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以持續提升產業鏈韌性,保障產業鏈安全穩定,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關鍵詞]產業鏈韌性;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邏輯;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F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3)04-0011-09

一、引言

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近代以來,我國仁人志士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從軍事技術、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不同方面對現代化進行了艱辛的嘗試和探索,遭遇了種種挫折和失敗,推進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任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實踐探索中創新性地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取得了一系列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國情實際和國際形勢變化,積極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團結帶領人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特征和本質要求作了全新歸納,并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中國未來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五個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產業強則經濟強,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物質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不斷壯大和完善,對于夯實整個國家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基礎具有重要意義。而產業鏈韌性直接決定了產業體系抵抗外部風險和沖擊的能力,保證產業鏈安全可靠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任務。尤其是近年來受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俄烏沖突等事件的沖擊,“逆全球化”趨勢愈加明顯,全球產業鏈進入重構期,我國產業鏈面臨堵塞、斷裂等風險,產業發展和安全面臨較大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維護我國產業體系的安全穩定,進而全力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我國當前面臨的迫切重大現實問題。

近年來,中國式現代化和產業鏈韌性相關問題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在中國式現代化方面,現有研究在科學內涵、基本特征、現實挑戰和實現路徑等方面進行了充分闡述[1-3]。在產業鏈現代化和韌性提升方面,我國學者基于測度、理論和政策等視角,探討了產業鏈現代化的內涵、特征和主要內容[4-5],剖析了我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發展水平的現狀和問題[6],探究了我國產業鏈韌性的生成邏輯、困難挑戰和提升機制[7-9]。這些文獻對中國式現代化與產業鏈韌性分別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但對二者之間的理論關聯關注較少,缺少對二者結合點的深度剖析?;诖?,本文從中國式現代化視角出發探討產業鏈韌性提升問題,梳理歸納二者的歷史邏輯和理論基礎,剖析我國產業鏈韌性提升的優勢和挑戰,提出以提升產業鏈韌性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對策建議,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高洪瑋:中國式現代化與產業鏈韌性:歷史邏輯、理論基礎與對策建議

2023年第4期

二、中國式現代化與產業鏈韌性的歷史邏輯

縱觀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以制造業為核心大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打造自主可靠的產業體系,夯實我國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一直是我們黨經濟工作的主線。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的產業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弱到強,產業體系逐漸健全,產業鏈不斷形成、發展和升級,韌性逐步提升,有效支撐了我國的改革與發展。具體來看,對中國式現代化與產業鏈韌性歷史邏輯的梳理可分四個階段。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便開始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以極具前瞻性的戰略眼光,超前謀劃了我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問題。一方面,在根據地開展大規模土地改革,并推行了系列發展政策和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生產積極性,促進了根據地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工業發展,創辦了眾多公營企業和工廠,初步建立了具有根據地特色的工業體系。20世紀30年代,根據地建立了中央印刷廠、中華鎢礦公司等一批工業企業,長征開始前,擁有規模較大的國營工廠33家[10]??谷諔馉帟r期,黨中央積極推進軍工建設,發展民用工業,建立了煉鐵、機械、石油、化工等一批較大規模的工廠,同時廣泛推行輕紡等工業合作社,極大地促進了根據地的工業生產。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率先掌控東北工業區,有力支持了人民革命戰爭,為建國后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石??傮w來看,該時期的產業體系建設著重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各產業開始出現萌芽,但受限于動蕩的國內環境和較低的技術水平,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和鏈條,更不用說保障產業體系的穩定安全,但也應看到,根據地的工農業發展有力地保障了革命斗爭的軍民需求,對于打破外部封鎖、應對外部沖擊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的產業體系建設在萌芽期就表現出極強的活力和韌性,為獨立完整工業體系的形成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孕育了敢于斗爭、艱苦奮斗的歷史基因。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年)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啟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開始了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探索。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以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為主要內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社會主義公有制逐步建立,夯實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制度基礎。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首次明確提出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在內的“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任務。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正式提出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四個現代化”目標。1975年,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進一步強調了“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和“兩步走”戰略構想。這一時期,迫于嚴峻的國際政治軍事形勢,中國共產黨選擇以國防工業為切入點推進現代化建設,將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作為這一時期的重要任務?!叭蟾脑臁钡耐瓿蓸酥局覈晒⑸a資料私有制轉變為了社會主義公有制,變革了生產關系,解決了工業化過程中的生產要素問題?!耙晃逵媱潯币灾毓I發展為首要目標,為工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國逐步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叭€建設”對中國工業布局進行了重大調整,形成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和生產能力??傮w來看,該時期中國共產黨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總基調,我國自主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逐步建立起來,各產業連點成線,產業發展更加穩健,在內外部沖擊下仍取得“兩彈一星”等一批重大成就,但同時也可看到,該時期我國產業體系以重工業為主,原材料的供應和企業的生產由計劃決定,產業鏈雖具備了一定抗沖擊能力,但更多顯現的是一種“剛性”而非“韌性”,不利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這也成為改革開放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2012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全黨的工作重心重新回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正式文獻中首次使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概念。1979年,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大命題。黨的十二大首次指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調中國式的現代化要堅持走自己的路。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要將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初步明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涵,并系統提出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鮮明闡述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一步破除了發展思想桎梏,充分激發了工業企業活力。黨的十六大強調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有力支撐了我國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涵,明確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該時期,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伴隨著高速的產業現代化發展。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營企業改革為代表的經濟體制改革浪潮,迅速推廣和發展,大量勞動力流入企業,推動了制造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世界產業鏈也開始向大陸轉移。2001年,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始融入全球產業鏈,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制造”的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傮w來看,這一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愈加清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并逐步完善,產業結構向更為合理的方向演進,產業鏈條逐漸延伸并愈加完備,具備了較強的韌性和抗沖擊能力,工業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經受住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等沖擊的嚴峻考驗。但這一時期我國產業的發展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大多數產業處于全球分工的中低端,產業鏈條以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為主體,大量的原材料進口和出口貿易導致對外貿易依存度持續攀升,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在受全球金融風暴沖擊后,我國開啟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戰略轉型。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深入謀劃,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升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知層次,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確定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并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個15年的奮斗目標,即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更為具體地闡釋了全面小康實現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下一個圖景,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和本質要求。這一時期,中國的產業現代化取得了突出成績,夯實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產業鏈條愈加完備,產業結構從工業主導向服務業引領逐步升級,產業發展質量不斷提升,資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快速發展且占比不斷提升,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動能,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持續提高,很多環節實現了世界領先。與此同時,也要看到,盡管我國產業體系規模龐大、門類眾多,但仍存在整體水平不高的問題,產業鏈還有不少“斷點”和“堵點”,尤其是在國際環境日益復雜多變的背景下,產業發展面臨的外部不確定性日益凸出,嚴重威脅了產業鏈安全穩定。黨中央高度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多次強調要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產業鏈水平,提升產業鏈韌性成為當前我國產業鏈現代化發展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一環。

三、中國式現代化與產業鏈韌性的理論基礎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

現代化是指工業革命后人類社會由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等各方面轉變所發生的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變革[11-12]。自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從中國實際出發開展現代化探索,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創和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道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路徑。作為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國家,我國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世界各國現代化的一般特性,也具有基于國情和時代發展要求的特殊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了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五個鮮明的特征[13],人口規模巨大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體現了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根本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體現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發展理念,走和平發展道路體現了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不懈追求,將我們黨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這些闡述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與中國國情緊密結合,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拓展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更多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的社會制度的探索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產業鏈韌性的內涵

韌性這一概念最早源自物理學,指材料在受到外部壓力而產生塑性變形進而破裂的過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材料的韌性越強,在遭受外力時越不容易發生斷裂,越容易恢復初始形狀。此后,韌性的概念不斷向其他領域延伸,在經濟學領域,韌性指經濟體在遭受外部沖擊時具有較強的自發恢復與調節能力,能夠較快地恢復至沖擊前的狀態或實現其它形式的增長[14]。參考現有研究[7-8,15],本文認為產業鏈韌性是產業鏈在面臨外部沖擊或內部條件變化時,不發生斷裂且能夠保持運轉暢通,并能迅速恢復甚至超過原始狀態的能力。由于經濟活動涉及到各種生產要素組合的循環流轉,產業鏈韌性體現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由供給失衡導致的成本震蕩、物流不暢導致的生產停滯、市場萎縮導致的庫存積壓等原因均會引起斷鏈、堵鏈風險,提升產業鏈韌性對暢通經濟循環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已建成制造業大國,但產業鏈某些關鍵環節受制于人的局面還未從根本上改變,以增強產業鏈的抵御能力、恢復能力為核心,提升產業鏈韌性成為加速產業鏈優化升級的應有之義。保障產業鏈穩定可靠,推動產業鏈向新發展路徑和更高層次躍遷,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其時代性和緊迫性,在當前開放經濟環境下,國際分工提高了世界各國的生產效率,卻也增加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貿易壁壘和技術壟斷、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等對全球經濟和產業發展產生劇烈沖擊,這對產業鏈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還應充分考慮其差異性和動態性,不同產業鏈及處于同一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企業所具有的韌性可能存在差異,產業鏈的韌性也會隨著外部沖擊及內部條件的變化以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變化而動態變化。特別是,我國的產業發展在應對短期內產業鏈遭受沖擊后的斷裂風險的同時,還必須考慮產業鏈外遷和由此形成的產業“空心化”等長期問題[8]。

(三)中國式現代化與產業鏈韌性的理論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系統性、多維性和全面性,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個維度,其中,經濟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構成和有力支撐。只有產業鏈安全穩定可靠,才能形成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暢通現代經濟循環,為其他領域的現代化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又為我國產業鏈韌性提升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提升產業鏈韌性在理論、邏輯和實踐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提升產業鏈韌性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首先,提升產業鏈韌性是有效保障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一方面,以提升產業鏈韌性為抓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有利于驅動經濟循環暢通。提升產業鏈韌性是產業鏈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能夠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實踐操作方向[7],而產業體系在國民經濟循環體系中具有生產和再生產的核心功能,是推動經濟循環暢通無阻的重要動力。另一方面,提升產業鏈韌性能夠增強國民經濟循環在外部沖擊下的抵抗能力。盡管我國已具備堅實的產業鏈基礎,但整體來看“大而不強”“韌中有脆”,存在局部生產能力和供應能力不適配、大宗原材料海外依存度高以及關鍵環節“卡脖子”等問題。面對國際形勢多變、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復雜局面,我國產業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遭遇重大不確定因素,部分關鍵領域產生“斷鏈”風險,提升產業鏈韌性才能增強國民經濟循環的抵抗能力,有效應對各種“黑天鵝”“灰犀?!笔录?,抵御西方國家對我國產業鏈的打壓,保證經濟體系正常循環運轉。其次,提升產業鏈韌性能夠豐富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多年來,我國的產業發展形成了區域分工、重點集聚的格局,“全而不精”“連而不暢”是我國產業鏈的另一特點。產業鏈局部競爭過剩和局部梗阻的現象同時存在,導致部分企業高附加值產品供給能力較弱,長期處于價值鏈末端,且不同區域以及不同環節間收益分配差異巨大,不利于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通過打通產業鏈斷點堵點,能夠重構區域產業鏈發展格局,不斷提升社會勞動生產率,對于推動我國企業向價值鏈上游轉移,進而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縮小區域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提升產業鏈韌性的最大戰略支撐。首先,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構建為產業鏈韌性提升營造了絕佳的宏觀環境。一方面,要做大做強經濟內循環。我國提出要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行擴大內需戰略、著力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等多項戰略布局,其核心在于構建以內需驅動為主導的經濟體系,在生產、流通、消費層面,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鏈韌性提升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和不竭動力。另一方面,要做優做精國際循環。我國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打造自由貿易區,提出穩外資穩外貿目標,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把國內經濟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當中,有力支撐了我國在開放合作中形成活力更高、韌性更強的產業鏈。特別是,在后疫情時代,經濟全球化將繼續成為世界發展主流,各國必須開展積極廣泛的交流合作,才能走出疫情陰影,我國維護產業鏈安全穩定的努力符合多數國家的利益,更易凝聚起廣泛的發展共識。其次,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為我國產業鏈韌性提升提供了可行的實施路徑。創新是影響產業鏈韌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我國在“高精尖”產業領域存在“卡脖子”難題,關鍵技術和產品供應水平亟待提升;同時,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技術創新成為提升我國產業鏈韌性、更好應對外部風險沖擊的根本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創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推動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和激勵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協同合作,大力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極大地推動了產業鏈韌性提升。

四、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提升產業鏈韌性的優勢與挑戰

中國式現代化為我國未來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我國產業鏈韌性提升兼具優勢和挑戰。一方面,完備的工業體系、巨大的人口規模、新型舉國體制支撐、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等因素,賦予了我國提升產業鏈韌性的獨特優勢;另一方面,產業基礎能力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要素市場化程度有待提升以及產業鏈區域分工和布局不合理等問題也為我國提升產業鏈韌性帶來了困難和挑戰。

(一)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提升產業鏈韌性的優勢

1.完備的工業體系

產業體系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支撐。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始終將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作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著力點。經過7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打造了自主完善的工業體系,具備了龐大而復雜的產業鏈條以及超大規模的制造能力,并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作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和666個工業小類,在全球500種主要工業品中四成以上的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①。2022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6%,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占GDP的比重達27.7%,特別是,當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4%,有力地推進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①。這些發展成效不僅保障了較強的產業配套優勢,為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內部升級提供了重要基礎,還有力地保障了經濟體系的穩健性,增強了產業鏈抵抗不可預知的外部因素沖擊的能力,為我國提升產業鏈韌性打下了堅實基礎。

2.巨大的人口規模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人口規模巨大這一基本國情既使我國的現代化道路充滿艱巨性和復雜性,也為我國產業發展和產業鏈韌性提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獨特優勢。在國際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各國通過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獲取規模經濟的空間不斷縮小,一國自身的經濟體量變得更加重要。得益于巨大的人口規模,我國能夠更加有效地發揮規模經濟效應,為產業鏈韌性提升提供了良好基礎。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規模意味著更加廣闊的市場和更為強大的內循環動力,一旦國際形勢變化對產業鏈形成沖擊,外循環受阻,國內大市場可以及時釋放內需,快速培育出內部市場,從而通過內循環支撐產業鏈發展,保障產業鏈安全穩定。另一方面,自主創新是提高產業鏈韌性的重要方式,巨大的人口規模使我國擁有更多的創新人才、創新資源和創新市場,能更好地支撐大規模研發,同時,由于技術創新具有較強的正向溢出效應,有利于在全社會范圍內促進技術的擴散,開展大規模研發獲得的規模報酬也會更加可觀。

3.新型舉國體制支撐

在關鍵項目上發揮舉國體制優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點。舉國體制是一種特殊的資源配置與組織形式[16],由政府統籌調配全國資源力量,實現相應目標,在我國攻克難關、完成重大任務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新型舉國體制則是在原有舉國體制上的繼承與創新,核心任務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了強大助力,是我國提升產業鏈韌性的重要制度支撐。我國產業鏈韌性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芯片、光刻機等關鍵核心領域存在“斷鏈”隱患。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和積累,是增強產業鏈韌性的根本所在。而關鍵核心技術具有投入高、周期長、復雜性強、戰略性突出等特點,需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在集中力量辦大事方面的突出優勢。在新型舉國體制下,黨和國家能夠實現對重大科技創新活動的統一領導和對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從人才、市場、技術、資金等各維度調動全國范圍內的資源持續投入,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更加充足的要素保障,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的自主可控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依托新型舉國體制這一制度優勢,我國在航空航天、能源技術、深海探測等關鍵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顯著進展,有力地支持了產業鏈韌性的提升。

4.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體制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發展壯大多種所有制經濟不僅是基本經濟制度的基本要義,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實現規模質量效益同步提升,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有效應對外部沖擊和提升產業鏈韌性提供了重要動力。一方面,國有經濟是我國國家安全和產業發展的基石,有力保障了國防安全、能源供應、糧食生產等重點領域的平穩有序,在穩定經濟社會大局中發揮了“穩定器”“壓艙石”作用。另一方面,民營經濟近年來持續發展壯大,依托更靈活的機制、更強的市場應變能力和更充足的創新活力,為我國在國際環境變化時有效應對外部沖擊提供了良好支撐。據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統計,2022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入圍門檻達263.67億元(營業收入),較2021年增長12%,其中有28家入圍世界500強榜單②。同時,民營企業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民營企業500強中,超過80%的企業已經開展數字化轉型,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進一步推動產業鏈數字化升級,支撐產業鏈完整、穩定和健全發展,提升我國產業鏈韌性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17]。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提升產業鏈韌性的挑戰

1.產業基礎能力相對薄弱

產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產業鏈韌性提升和產業鏈現代化的重要挑戰。產業基礎能力是指支撐產業和產業體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保障能力[6],這些基礎性支撐包括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靠低成本要素和后發技術模仿等比較優勢實現了經濟和產業的高速發展,但也帶來了產業基礎能力積累不足的現實問題,增加了產業鏈斷鏈風險。一是部分產業鏈關鍵環節自主可控能力較弱。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工業軟件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進口依賴,

2018年,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的調研顯示,在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中,我國有近三分之一仍屬空白,

超過一半需要從國外進口;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短板依然突出,在集成電路、芯片、光刻機、工業軟件等領域存在嚴重“卡脖子”問題,產業基礎共性技術嚴重缺失。二是工業基礎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高端產品不足與低端產品過剩共存,產品質量水平不高,產品在一致性、穩定性以及壽命可靠性方面均有待提升,缺少世界知名品牌。

2.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科技創新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動力,也是提升產業鏈韌性和現代化水平的根本保障。自主創新能力的欠缺是制約我國產業鏈韌性提升的主要因素。一是我國基礎研究支撐能力不足。作為科技創新的源頭,基礎研究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核心支撐,基礎理論研究薄弱是產業鏈關鍵環節出現卡點堵點的根源。近年來,我國高度關注基礎研究,大幅增加了相關投入,但部分基礎學科領域的發展與先進水平仍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基礎研究投入的結構、效率和方式均有待優化

;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面臨挑戰,缺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和頂尖科學家群體;原創性、顛覆性、引領性科技創新成果缺乏;鼓勵長期基礎研究積累和包容失敗的支持和評價機制還不健全,制約了產業鏈關鍵環節水平提升。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載體。但從目前來看,我國龍頭企業缺乏,企業對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的重視不夠,高端創新人才供給和儲備不足,產學研協同發展程度不高,制約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對產業鏈韌性的支撐不足。

3.要素市場化程度有待提升

要素市場化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助力。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但從整體來看,要素市場化程度仍然不高,生產要素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流動仍面臨諸多障礙,不利于產業鏈的穩定暢通。從全國層面來看,盡管當前我國僅有不到3%的商品和服務未實現市場定價,但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關鍵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卻相對滯后,這嚴重扭曲了生產要素價格[18],造成企業生產成本提升,制約了企業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19],使產業鏈的部分環節出現供給和需求的不匹配。同時,較低的要素市場化程度不僅不利于企業獲取投資、人力資本等創新要素,還會阻礙上下游企業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影響關鍵核心領域的技術攻關能力,不利于生產率提升和制造業價值鏈攀升[20]。從區域層面來看,我國不同區域要素市場化水平差異明顯[21],要素跨區域流動和重新配置的障礙尚存,導致各區域市場相對分割,產業投資回報率存在較大差異,不利于產業鏈循環暢通,影響了產業鏈韌性提升。

4.產業鏈區域分工和布局不合理

我國國土面積幅員遼闊,不同地區間的發展條件和水平差異較大,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基本國情,也為產業鏈區域分工和布局提供了條件和動力。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產業鏈區域分工和布局仍不盡合理,產業發展的戰略縱深優勢尚未充分體現,不利于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提升產業鏈韌性。一是各地區產業同構現象明顯,協調發展程度不高。受地區行政壁壘的影響,許多地區僅關注本地產業鏈的發展和完整,忽視地區之間的分工與協作,出臺的產業鏈規劃互補性較弱,產業園區間存在較大程度的同質化競爭,導致重點產業鏈集群效應難以充分發揮,資源過度競爭和產業重復建設問題突出。二是產業有序轉移路徑有待暢通。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地區間的發展條件發生了較大變化,沿海發達省份要素成本的持續增加,促使企業尋求建立新的生產基地,雖然中西部地區著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承接能力逐步增強,但是還面臨配套產業不足、營商環境不佳、區位優勢不顯著等問題。另外,部分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歸”和新興經濟體制造業成本優勢等外部沖擊,也使得我國面臨承接產業轉移相對滯緩和部分產業鏈外遷等問題,產業鏈韌性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五、以產業鏈韌性提升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對策建議

基于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我國提升產業鏈韌性的優勢和挑戰,未來,應進一步發揮優勢,直面挑戰,不僅要進一步強化工業體系支撐,更好地發揮人口規模優勢,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更要持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加強自主創新支撐,著力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優化產業鏈區域分工和布局,以持續提升產業鏈韌性,保障產業鏈安全穩定,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大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

第一,加快補短板和鍛長板。針對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和基礎軟件等短板領域,加快落實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的相關決策部署,扎實推進重點任務,構建多元化供給來源;針對高鐵、新能源等優勢領域,依托完整工業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等優勢,鞏固和擴大領先地位,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影響力。第二,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加大政府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引導,加強統籌協調和資源整合力度,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產學研用不同主體間協同聯動,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堅持擴大內需,有效釋放國內對高端產品的需求,引導和支持大型下游企業加大分散采購,為基礎領域新產品提供應用和發展空間。第三,加快優質企業培育。積極推進龍頭企業培育,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度,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全方位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在產業鏈重要節點布局一批聚焦細分市場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健全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將大企業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和中小企業對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支撐作用有機融合,建立各類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態。

2.全面強化科技創新支撐

第一,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強化系統觀念,積極發揮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中的組織和領導作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調動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二,加強基礎研究力度。加大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增加財政經費投入的支撐,鼓勵企業增大研發經費投入,

探索多元化投入方式,注重提高投入效率,

并建立和完善相關保障機制;增大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力度,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機制,注重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和責任,依托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建設,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培育專項計劃。第三,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轉變政府職能,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自主決定權,改革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積極探索“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健全科技評價機制,完善穩定支持機制和長周期評價體系,營造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創新生態。第四,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領軍企業的引領作用,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創新聯盟,加強原創性、顛覆性和引領性技術研究,積極探索多元合作模式,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新機制。第五,建立國家層面的開放創新生態。打造更為開放的創新制度環境,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市場優勢吸引國內外創新資源要素,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3.著力促進要素市場化配置

第一,加快清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公平統一、開放透明的市場準入機制,實施負面清單的準入制度,并不斷縮小負面清單的范圍,強化優勝劣汰的退出機制,清除阻礙要素流動的堵點和卡點,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注重分類施策,對于勞動力、資本和土地等傳統要素,要持續完善戶籍制度,穩步推進注冊制改革,健全土地使用和保障機制,而對于數據等新型要素,則要加快建立清晰和完整的數據權力體系,完善定價、交易、監管等相關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第二,明確政府和市場的作用邊界。調整政府職能,破除行政性壟斷,減少行政干預對要素配置的影響,協調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解決預算軟約束問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充分發揮市場對要素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培育多元化的要素市場供給主體,創新要素配置方式,優化市場交易機制,建立和完善市場信息披露制度,降低各主體的信息成本。第三,推動建立一體化市場。促進全國要素統籌配置,解決各類市場分割問題,打破地方保護、地區封鎖和城鄉分割,杜絕惡性競爭引發的要素不公平競爭。

4.優化產業鏈區域分工布局

第一,加強統籌規劃和政策引導。堅持“全國一盤棋”,強化重大生產力統籌布局,打破地方保護、行政壁壘對產業鏈的分割;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環節的產業鏈進行分類施策和分類指導。第二,提升各地區協同發展水平。激發各地產業優勢,推動各地區堅持差異化協同發展,努力實現共建共享,避免惡性競爭、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構筑優勢互補、高質量協同的區域產業分工格局。第三,推動產業在地區間有序轉移。引導不同產業從自身的發展特性和發展階段出發,向符合其發展條件的地區轉移,同時,引導各地區根據自身政策環境、產業發展水平、資源要素稟賦等條件,差異化承接相關產業轉移,提升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對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第四,有效應對全球產業鏈轉移調整。最大限度將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針對外需較大的制造業行業出臺針對性支持政策,加大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扶持政策,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優勢;引導外商投資企業將產業鏈轉移至中國,針對重點產業鏈舉辦招商對接等投資促進活動,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規則和監管等政策環境,增加國外企業來華投資意愿。

5.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第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堅決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明晰政府和市場的職能和邊界,推動資源配置方式市場化改革,完善公平競爭制度,破除制約市場競爭的隱性壁壘,堅持和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營造風清氣正的法治環境。第二,引導民營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鼓勵民營企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新興高技術領域,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和模式創新等,培育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不斷向產業鏈中高端躍升;推動高校和民營企業開展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定期組織人才培訓,為民營企業提供創新人才支撐;優化民營企業創新融資服務機制,加大直接融資支持力度,適度降低債權融資門檻,完善融資增信支持體系。第三,加大對民營企業數字化發展的支持力度。持續優化數字經濟發展環境,加大對政策文件的宣傳解讀,鼓勵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引導民營企業家增強對數字化轉型的認識;加大配套服務支持,為民營企業提供數字信息技術人才教育和培訓、數字化轉型咨詢以及相關技術服務,推動民營企業與金融機構對接,促進數字化轉型融資落地。

[注?釋]

資料來源:工信部。

②?資料來源:2022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BFQ][ZK)]

[參考文獻]

[1]韓保江,李志斌.中國式現代化:特征、挑戰與路徑[J].管理世界,2022,38(11):29-43.

[2]胡鞍鋼.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義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21-38.

[3]洪銀興.論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學維度[J].管理世界,2022,38(4):1-15.

[4]張虎,張毅,韓愛華.我國產業鏈現代化的測度研究[J].統計研究,2022,39(11):3-18.

[5]劉志彪.產業鏈現代化的產業經濟學分析[J].經濟學家,2019(12):5-13.

[6]黃群慧,倪紅福.基于價值鏈理論的產業基礎能力與產業鏈水平提升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20(5):11-21.

[7]肖興志,李少林.大變局下的產業鏈韌性:生成邏輯、實踐關切與政策取向[J].改革,?2022(11):1-14.

[8]李曉華.產業鏈韌性的支撐基礎:基于產業根植性的視角[J].甘肅社會科學,2022(6):180-189.

[9]李勝會,戎芳毅.產業鏈現代化的漸進邏輯:破解鎖定與韌性提升[J].廣東社會科學,?2022(5):37-47.

[10]王一鳴,李稻葵,王昌林,等.慶祝建黨百年筆談[J].中國工業經濟,2021,?400(7):5-25.

[11]何傳啟.?什么是現代化[J].中外科技信息,2001(1):13-18.

[12]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4]CAPELLO?R,?CARAGLIU?A,?FRATESI?U.?Spatial?heterogeneity?in?the?costs?of?the?economic?crisis?in?Europe:?are?cities?sources?of?regional?resilience?[J]?Journal?of?economic?geography,?2015,?15(5):?951-972.

[15]BRANDONJONES?E,?SQUIRE?B,?AUTRY?C?W,?et?al.?A?contingent?resourcebased?perspective?of?supply?chain?resilience?and?robustness[J].?Journal?of?supply?chain?management,2014,?50(3)?:55-73.

[16]路風,何鵬宇.舉國體制與重大突破——以特殊機構執行和完成重大任務的歷史經驗及啟示[J].管理世界,2021,37(7):1-18.

[17]陳曉東,劉洋,周柯.數字經濟提升我國產業鏈韌性的路徑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22(1):95-102.

[18]李言.中國生產要素價格扭曲的變遷:2000-2016年[J].經濟學動態,2020(1):34-51.

[19]耿偉,廖顯春.要素市場扭曲與企業內資源配置——基于多產品企業核心產品出口比重的研究[J].財貿經濟,2017,38(10):146-160.

[20]蔣含明.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與我國制造業全球價值鏈攀升[J].國際貿易,2018,?438(6):26-29.

[21]張虎,劉宇笛.中國要素市場化配置水平的動態演進、結構差異與收斂性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22(11):19-37.

Th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and?Industrial?Chain?Resilience:

Historical?Logic,?Theoretical?Basis?and?Policy?Advice

Gao??Hongwei

(Institute?of?Quantitative?&?Technological?Economic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Abstract:??The?modern?industrial?system?is?an?important?support?for?th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Ensuring?the?safety?and?reliability?of?the?industrial?chain?is?an?important?task?in?building?a?modern?industrial?system.?This?paper?first?systematically?sorts?out?the?historical?logic?of?th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and?the?industrial?chain?resilience,?and?expounds?that?the?Communist?Party?of?China?has?always?taken?building?an?independent?and?reliable?industrial?system?as?the?goal?in?the?historical?process?of?exploring?th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Then,?this?paper?further?analyzes?the?theoretical?logic?between?th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and?industrial?chain?resilience,?and?proposes?that?improving?industrial?chain?resilience?is?an?inevitable?requirement?of?realizing?th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and?promoting?th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is?the?greatest?strategic?support?for?improving?industrial?chain?resilience.?In?addition,?this?paper?illustrates?that?in?the?practice?of?promoting?th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the?improvement?of?the?resilience?of?Chinas?industrial?chain?has?both?advantages?and?challenges.?It?not?only?has?outstanding?advantages?such?as?a?complete?industrial?system,?a?huge?population,?a?new?national?system,?and?the?common?development?of?multiple?ownership?economies,?but?also?faces?difficulties?and?challenges?such?as?weak?industrial?foundations,?weak?independent?innovation?capabilities,?low?degree?of?factor?marketization,?and?improper?regional?division?and?layout?of?industrial?chain.?In?the?future,?we?should?further?leverage?our?advantages?and?face?up?to?challenges,?vigorously?improve?the?basic?capabilities?of?the?industry,?comprehensively?strengthen?the?support?of?independent?innovation,?focus?on?promoting?the?marketoriented?allocation?of?factors,?optimize?the?regional?division?and?layout?of?the?industrial?chain,?and?promote?the?development?and?growth?of?the?private?economy,?so?as?to?continuously?improve?the?resilience?of?the?industrial?chain,?better?promote?th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and?realize?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

Key?words:industrial?chain?resilience;?th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historical?logic;?theoretical?basis

(責任編輯:張夢楠)

猜你喜歡
歷史邏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基礎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政治發展的歷史邏輯揭示中國模式的政治圖譜
淺議中職計算機基礎課自主學習教學模式
會計準則變革的非預期效應理論框架構建
政府雇員制歷史與理論邏輯
鄧小平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貢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