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型民生保障:社會企業作為一種社會保護機制研究

2023-04-21 17:24時立榮陳子揚
社會政策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社會福利福利機制

時立榮 陳子揚

在漫長的社會變遷過程中,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經歷了農業生產方式、工業化生產方式和后現代生產方式等不同的形式。由于社會發展的時空差異和人類生產關系及生活方式的延續,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實際上都存留著不同生產方式下的多種經濟關系。至今,這些經濟關系類型仍然存在于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現代社會之中。

一、不同生產方式及其經濟制度的存活方式

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經歷了不同的生產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經濟制度,但是這些不同的經濟制度之間存在長短不等的過渡時期。當新的生產方式出現后,原有生產方式及其關系并不是被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徹底取代或者完全消失。在不同時空區域,由于存在制度差異、區域差異、城鄉差異、地理差異等,也有建立在這些經濟制度基礎上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關系形成后文化的延續性、獨立性以及在物質發展水平上的適配性,導致各類經濟制度在時空發展上不僅有遲滯現象還有并存現象。

(一)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差距

從全球范圍來看,“社會發展過程,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就是社會現代化過程,實際上是傳統因素與現代因素此消彼長的進化過程”。按照現代化的發展思路,社會發展走過了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現代化社會的軌跡。但是,社會發展表現為先發、后發和遲滯發展的過程,“漸進性和整體性是社會發展的最一般特征”(劉祖云,2006)。社會發展表現為政治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的發展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性社會變遷過程,這是復雜性、多樣性、階段性和非同步性的系統運作過程。單一方面的增長并不能代表整體綜合性發展,相反,現代工業社會出現了以損害社會公平、社會利益和環境為代價的“有經濟增長,無社會發展”現象。所以,把經濟增長視為社會發展的哈羅德-羅馬增長模型、貧困惡性循環理論等經濟學理論受到批判。經歷了“經濟增長等于社會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戰略轉變過程后,人們認識到社會發展必定是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使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進行,并且追求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傳統因素和現代因素之間發生碰撞,現代因素和傳統因素往往交織在一起,傳統因素并不能一下子被取代,甚至具有很強的扎根性。因此,整體性發展理念并不能否定漸進性,整體性并不意味著社會所有層面和所有因素的同步變化,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也存在變化時間先后,甚至有斷裂和封閉隔離時期,所以,社會發展具有漸進性的特點。傳統因素中,包括以往歷史發展中不同生產方式下的經濟制度也會有存續,不發達的或遲滯發展的落后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也會同時存在,即便是現代化最發達的國家和社會都不能完全回避這樣的問題。所以,人們賴以謀生的經濟活動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即便在同一個時空區域,也會出現經濟分層現象。

(二)多種經濟關系及其多樣化的經濟原則

漸進性和整體性的社會發展表現為:即便是同時態的生產方式,也同時存留著以往不同時態經濟活動的方式和關系,這是由發展演化所帶來的。盡管當代已經進入現代信息化社會,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但是仍然留有多種多樣的經濟關系和經濟實體。從最純粹的意義上說,市場經濟仍然是混合經濟。

波蘭尼在批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自發經濟”這一說法的時候,考察了初民社會和古代社會的經濟形態的基礎,指出人類社會經濟行動與生俱來的非經濟動機和自發的經濟關系?!敖跉v史和人類學的突出發現是,原則上,人類的經濟是浸沒在他的社會關系之中的,他的個人動機并不在于維護占有物質財物的個人利益;而在于維護他的社會地位、他的社會權利、他的社會資產......經濟體系都是圍繞著非經濟動機開展的”(波蘭尼,2007)。他給出經濟的實質性定義,“經濟的實質意義源于人類為了生存而對自然和伙伴的依賴。它指的是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交換,從而使人獲得享有物質滿足感的途徑”(Polanyi,1957)。這意味著“人類的經濟動機源于社會生活的背景......沒有任何單獨的和明確的以經濟動機為基礎的制度”(波蘭尼,2007)。波蘭尼對經濟的實質性定義的討論“將經濟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文化傳統和制度背景之間的關系結合起來,探討人類經濟制度的整合模式。這意味著人類經濟行為的差異性、特殊性和多樣性”(劉少杰,2013)。這并不同于工業革命以來建立的市場經濟制度。人們的生產和分配基于原始社會中互惠的非貨幣型經濟和再分配的行動規則、家計原則(為自己或家庭的需要而生產)?!霸谌祟惿鐣?,除了市場經濟外,以義務為基礎、以對稱性為原則的互惠經濟,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家計經濟,以中心性為原則的再分配經濟都是重要的社會整合機制,并同相應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嵌合在一起”(劉少杰,2013)??梢钥闯?,人類社會的經濟原則是多樣化的,這些多樣化的經濟原則包括市場原則、再分配原則、家庭經濟及其互惠性原則,它們分別對應市場經濟、非市場經濟和非貨幣經濟。在當代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時代,“市場的主要任務是對商品和服務進行流通,但這不能理解為市場經濟僅是市場的產物,而是說市場有優先權,非市場和非貨幣的關系則居于次要的地位。換言之,市場經濟中混合了市場和非市場資源,甚至非貨幣型資源”(Laville,2001)。

波蘭尼對經濟的實質分析給我們展示出以任何形式為主導的經濟形態其實都是“混合經濟”形態。有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活動方式占主導地位,其他的處于非主導的配合地位,但并不是沒有用?!皬碗s多元的經濟制度優于一元化的經濟制度。多元經濟整合模式的共存具有比較優勢,因為它能夠創造一個復雜體系。在這種復雜體系中,某種居于主導地位的整合機制的失效可以通過具有保障地位的次級機制來加以糾正”(劉少杰,2013)。因此,非主導經濟機制作為復雜系統的一部分也具有防范風險的功能。相對于具有最強市場競爭力的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和經濟活動,次要的經濟活動和機制對社會部分具有更強的保護意味。

二、不同形態的經濟活動方式對應多種社會保護機制

社會保護的能力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經濟發展(生產力)推動生產方式的轉變,不同的生產方式有不同的社會風險,需要不同的社會保護機制,社會才能平穩運行。一旦生產方式發生改變,社會保護機制就必須重新建設”(錢運春,2011)??梢?,每種經濟活動都有與其社會風險相匹配社會保護機制。因此,有多少經濟活動方式就有多少類型的社會保護機制。

(一)社會保護機制的發展變化

人類社會生活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家庭保護和家族保護,到了傳統的以自然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又發展出鄰里互助和宗教慈善,這一階段的社會保護是隨意性的、自然的,被稱之為傳統社會保護機制或農業社會保護機制。進入工業化機器大生產社會后,社會保護又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了慈善事業和社會救助內容,這些內容帶有補救、恩賜、歧視、隨意性特點;隨著工業社會工人階級的反抗,資產階級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逐步建立了社會保險、社會津貼和社會服務等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國家制度給予標準化、制度化的規定,這些措施對社會利益進行再分配,有效緩解了社會沖突和矛盾。因此,社會保障制度被稱為市場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社會生活的“安全閥”和“蓄水池”,這一階段被稱之為現代社會保護機制或工業社會保護機制。進入信息化社會以來,社會保障制度的范圍不斷擴大,社會保護機制覆蓋住房保障、就業保護、教育保護和社會排斥保護等信息社會保護機制或后工業社會保護機制。作為國家制度,雖然它的發展時間不長,但是體現了信息社會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可選擇性特征??梢?,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也可以視為一部社會保護發展的歷程??傊?,“生產力的變革引發了社會風險的改變,生產關系的變革引發了整個社會應對風險方式的改變”(錢運春,2011)。社會生產方式之間存在繼起關系,與之相對應的社會保護方式也存在繼起關系。

(二)社會保護機制的特點

社會保護機制也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一是社會保護機制具有滯后性,生產力或經濟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轉變和社會保護機制的變革并不是在同一歷史時刻發生的?!皬哪撤N意義上說,社會保護機制的變革和重建總是滯后于生產力或經濟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轉變。一般的規律是,生產力或經濟通常會率先發展,繼而帶動生產關系的轉變,然后再促使社會保護機制的變革和重建”(唐鈞,2015)。即便是同時態的生產方式,也同時存留著以往不同時態經濟活動的方式和關系。二是并存性,即歷時態的社會保護機制同時態呈現。在縱向歷時態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保護的具體方式雖然在不斷進步,但是從未因為新的保護手段的出現并逐漸占據優勢因而淘汰舊的保護手段”(唐鈞,2015)“從最早的家庭保護到現代的社會保障,構成了一個社會保護的大家族,所有的保護手段都在一起和平共處并且互補長短、相輔相成”(唐鈞,2015),每當社會發生災難和風險的時候,哪些看似落后的社會保護方式就會被激起并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繼起性?!懊總€階段的社會保護機制都有一個從保守到變革再到重建的緩慢的漸變過程”(唐鈞,2015)。特別在現代工業社會和后現代信息社會,即便建立了廣泛的社會保險制度,也不能完全有效地替代家庭、社區、互惠組織等傳統社會保護機制?!皩嶋H上,在每一個階段的前半期,基本上會繼續沿用上一個階段的社會保護機制。后半期,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就會逐漸演化出一種與發展變化了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新的社會保護機制”(唐鈞,2015),因此,社會保護機制具有承上啟下、銜接過渡、包容發展的積極作用。四是超越性。工業社會以來,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的巨大災難,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的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成為居于主導地位的穩定的社會保護手段,形成傳統的較為固定的社會保障領域,包括醫療健康保險、老年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傷殘保險、家庭和兒童保險。但在信息社會,社會保護已經超出了傳統社會保障領域,體現為將傳統社會保障型和發展型社會政策整合運用的特點。

(三)社會保護的概念內涵

社會保護的概念來自國際組織倡導的社會福利主張。社會保護主要是對低收入群體采取的社會干預政策。國際勞工組織在《關于國家社會保護底線的建議書》中,從政策措施角度把社會保護定義為,“社會保護底線是一套國家確定的基本的社會保障擔保,旨在預防或緩解貧困、脆弱性和社會排斥”①國際勞工大會.關于國家社會保護底線的建議書, http://cssc.cufe.edu.cn/info/1052/1176.htm.,社會保護底線包括基本社會保障擔保在內,包括基本的醫療保健和基本的收入保障,其中,特別提到用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補充社會保障,比如培訓等就業支持和公共就業計劃基于社會保護,這些都被視為國家社會保障擴展戰略。社會保護也被歸納為四種涵義,狹義上既有把社會保護的本質視為“值得救助的貧困者”,也有將社會保護等同于社會安全網;廣義上既有社會保護包含安全網和教育、醫療補助、就業機會以及小額信貸,也有包括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權力保護更為廣泛的涵義(謝東梅,2009)?!吧鐣Wo是一個比社會保障更寬泛的概念,可以包括多種多樣、正式和非正式的保護方式,并且突出對弱勢群體進行支持的政策目標”(尚曉援,2007)。根據上述對社會保護定義的討論,社會保護主要是對低收入群體采取的能動性社會干預政策,低收入目標群體包括絕對低收入群體和相對低收入群體,范圍更加擴大;社會保護的狹義和廣義表示社會保護是比社會保障具有更寬泛意義的概念,它包含了“經濟”支持“社會”的方式,促使社會價值與市場能力相結合的政策產生;社會保護提出社會保障擴展戰略,包含了為陷入生計困難的群體提供保障手段、對低收入群體的人力資本投資和進行風險管理、對受到社會剝奪的低收入者的就業支持等創新性生產支持手段。

三、社會企業作為一種包容性社會保護機制

社會企業活躍在民生經濟領域,與對社會問題的經濟解決辦法相關,是多元經濟制度交叉之領域,所以,社會企業是以追求社會價值為目的的運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混合資源組織,內部含有多元主體和經濟關系及其社會與經濟交換邏輯。從實踐內容看,社會企業多是為解決民生經濟領域中因社會保障不足產生的特定群體或特定社會問題,組織生產經營或服務的社會經濟實體。社會企業充分反映著以往作為滯后性存在的社會保護機制的并存性、繼起性和超越性特征。

(一)社會企業的混合性

社會企業的混合性質包含了多種經濟關系并行的社會保護機制,是對商品經濟市場霸權的反抗,也充分體現了社會保護機制的繼起性,面對社會轉型,鏈接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過渡性的經濟關系,容納梯度式發展,在不同競爭力下的經濟分層結構體系中,以漸進方式推動社會進步。社會企業創造混合經濟新組織形態,將社會保護目標同市場經濟形態的企業組織相混合,將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個互惠經濟、再分配和混合市場空間,多種社會保護機制在這個場域里發揮保障作用。

(二)社會企業包容了多種經濟關系運作邏輯

社會企業光譜的概念揭示了社會保護機制的并存性特征,反映了社會企業內部多種經濟關系的類型及其運作邏輯,即市場經濟、再分配和互惠。它們在社會企業行動中混合了市場經濟、非貨幣經濟和非市場經濟三種資源(馬爾特·尼森,2014)。當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經濟制度對社會弱勢群體排斥之時,其他的經濟機制作為一種保護機制發揮兜底作用。社會企業的資源分配類型是指社會企業面對市場經濟、再分配和互惠三種不同經濟關系的運作邏輯。一是從商業邏輯來看,社會企業必須遵循市場經濟邏輯進行商品生產或服務,從市場交易中賺得利潤,承擔市場風險。二是社會企業遵循再分配的經濟邏輯,特別是非營利型社會企業可以從各級政府公共部門獲取來自公共財政的再分配資源,如政府購買服務、公共補貼(如安排殘障者就業補貼)、免稅等,遵循的是非市場經濟邏輯。三是社會企業遵循來自互惠的經濟運作邏輯,社會企業可以從個人、基金會、社會組織等非營利部門獲取捐贈和捐獻資源,包括志愿者等人力資源,家計經濟,遵循的是非貨幣經濟的邏輯。三種經濟交換邏輯涉及的資源種類包括貨幣性資源和非貨幣性資源。貨幣性資源包括市場銷售所得,來自政府部門的公共補貼款項,來自個人、基金會、非營利組織的捐款等;非貨幣性資源包括安置特殊困難群體就業的崗位、志愿者作為人力資本、免費提供物資或場地或設備等??傊?,各種類型的社會企業都在不同程度上調配使用互惠、再分配和市場資源。

(三)社會企業銜接了不同社會保護機制的落差

社會企業內部的互惠經濟、再分配和市場經濟形式反映了“傳統—現代”生產方式之間不同社會保護機制的落差,尤其是在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導致的社會經濟分層和底層貧困。而民生經濟領域是與“前一階段”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系相適應的傳統社會保護機制的棲息地,是遲滯的、并存的、遺留的社會保護方式發揮作用的場所。所以,相較于現代最發達的競爭經濟,保民生是社會企業功能發揮的空間場域。其中,社會企業行動最大的領域在反貧困領域,尤其關注民生領域中的弱勢群體就業和能力發展。按照區域貧富分化程度,可以看到貧困程度很深的連片成帶地區大都處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比較低的區域,由于自然環境和生產方式的緩慢改變,大都存在落后的經濟關系與現代社會發展之間的過渡與銜接問題。事實上,那些進入商品經濟市場體制的國家和地區,也并不是絕對的進入,區域發展不平衡、社會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問題一直都存在。那些經濟社會發展沒有達到高度現代化水平的地方、那些生產方式還在漸進式轉變的地方是“被裹挾著”一同進入了現代商品經濟市場的,所以,家計經濟、互助經濟、低技術水平工業和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依然還存在,盡管它們被現代性所排斥。不僅如此,現代性的負面后果引起的發展失衡進一步造成了區域經濟不協調問題、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勞動力技術排斥問題和公共福利資源短缺問題。對于這一社會發展產生的問題,后現代理論對現代性的負面后果進行了批判。后現代理論肯定多元發展的合理性,對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變遷的思維定勢發起挑戰,徹底否定現代性觀點認為歷史是線性發展的合理性。雖然后現代理論在現實中表現得比較偏激,但是,只有考察反映不同生產關系的生產方式之間的銜接、變化和發展,即各種社會結構關系之間的接續方式,才能了解現代化的全部變化的內涵,也只有在銜接中才能探索發展新模式。

(四)社會企業的生產性社會保護功能

從社會保護的定義出發,可以發現社會企業的獨特性在于,它是生產性的社會保障手段和生產性的社會保護機制。社會企業以社會保護原則為基礎,抵制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土地、貨幣的商品化和資本化進程所產生的社會排斥和社會關系斷裂。民生經濟領域的過度資本化將導致民生服務供給的社會性被逐利性所排斥,貧困、低收入、失業、疾病、環境污染等問題會將弱勢群體限制在長期低水平生活之中,造成民生社會問題。

保護社會利益是社會企業的功能。表現在:一是社會保護機制的作用不僅作為福利保證性因素,還可作為生產性因素(唐鈞,2015)。社會企業就是這樣的一種發揮雙重功能的社會保護機制。勞動者需要有穩定的收入、工作和公共服務以保障生活所需,同時,勞動者穩定的收入保障對于經濟也是非常有益的(唐鈞,2015)。二是社會企業主要在民生經濟領域組織生產、服務和就業,對企業績效的評價不是追求利潤多少,而是是否保證社會效益的有效達成。三是針對社會問題,特別針對社會弱勢群體開展的生產性社會保障服務,維護了他們基本的社會福利權利、公民尊嚴和生計生活質量。四是面對社會轉型,鏈接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接續性的發展過程,容納階梯式發展,從而維護現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如合作社式的互惠經濟雖然不是現代先進的生產方式,但卻是一種包容性的社會保護機制,也可以在市場經濟中適應性地存在和發展。

四、社會企業保護機制與發展型社會福利

每個社會經濟關系對應的社會保護機制本質上都是對該社會經濟發展的必備保障,其功能都是協調經濟與社會之間的平衡,其內涵都轉化為一個社會的具體福利保障制度。因此,討論社會保護就必須討論社會福利保障,換言之,討論社會保護就是在討論社會福利保障,具體的社會保護機制就包含在社會福利體制之中。因此,探討社會企業作為一種社會保護機制就離不開與發展型社會福利之間關系的對話。

(一)社會企業體現了發展型社會福利觀

從目標上看,社會企業針對弱勢群體、低收入家庭和不發達社區開展的就業、扶貧、社區養老、子女教育、家庭生計維護等,都屬于社會保護要解決的范疇;從解決方式上看,社會企業的社會保護機制強調賦權、可持續生計、能力建設,即采取一定的市場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提供社會性和經濟性融合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案。這與發展型社會福利政策倡導的實踐理念和方法不謀而合。如變福利給予為福利投資,激活內生性,通過社會投資、資產建設、人力資源培訓等實現從福利到生計、從基本生活保障到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政策目標轉向。

早在1968 年,聯合國第一屆國際社會福利部長會議就提出了“發展型社會福利”的觀點。1974 年,經濟危機的產生引發了西方福利國家危機,詹姆斯·米奇利、邁克爾·謝諾登、泰勒·古柏等一批學者在反思福利國家危機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型的社會福利改革思路。尤其以詹姆斯·米奇利1986 年的《工業化與福利:四小龍的案例》為代表,他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論及發展的內涵和發展型福利體制,指出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目標同樣重要,發展型的社會政策不僅保障社會福利的確立,并且還會促進經濟目標的實現。他提出的發展型社會政策內容體現為一系列“社會投資”行為,包括投資于人力資本、基礎教育、可持續性生計、就業和創業計劃、城市發展、社會計劃,消除經濟參與屏障等(Midgley,1986)。1990 年,邁克爾·謝若登的《資產與窮人——項新的美國福利政策》提出“資產為本的社會政策”主張社會政策的重點不應再放在傳統的收入再分配上,而是應該強調授權于個人,促進個人資產的長期積累,以推動個人、家庭和社區的發展(謝若登,2005)。2003 年,作為新福利主義的代表人物,泰勒·古比強調人力資本對福利的影響,認為經濟全球化、勞動力的流動性、家庭生活的復雜化以及社會建構的變化迫切要求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福利制度。換言之,當社會無法提供充分就業、再就業以及較高的普遍福利時,社會福利支出要轉向用于人力資本的投資和增加個人參與經濟的機會(Taylor-Gooby,2003)??傊?,發展型社會政策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依存性,強調社會福利開支的生產主義或投資取向。所謂的生產主義便是社會福利支出對經濟發展的促進和對物質財富增長的貢獻,實現社會開支的經濟回報和成本效益。這也是發展型社會政策關于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核心思想。社會企業是社會公益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產物(王名、朱曉紅,2010)。這一理念很好地契合了當前社會和學界所倡導的“發展型社會福利”。

(二)社會企業運作對社會福利資源的優化

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其能夠實現整個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那么,社會企業在本質上也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它既是商品市場資源向公共資源轉移配置,也是盤活社會福利資源、減少福利開支、增加經濟總量的社會福利資源優化方案。

社會企業發揮著優化配置社會福利資源的功能。一是,社會企業突破了傳統的社會福利來源的限制,開辟了社會公益和商品經濟之間的交叉市場,使福利資源投入由一維向多維轉化,開啟了公益和市場之間雙向互動關系。二是,社會企業提供了一種新的多元福利供給模式,更新了社會福利生產類型。傳統的社會福利一般包括現金援助和直接福利服務,如,通過社會保險、社會救助、收入補貼和通過興辦各類社會福利機構的形式實現,而社會企業則直接從提供商品生產服務的報酬或產生利潤的方式實現。三是,拓展第三次分配的投資渠道。傳統上,第三次分配是由社會機制主導的資源分配,以包括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在內的社會力量為主體,以自愿和愛心為主觀基礎,是各種主體對社會資源的主動讓渡,通過慈善捐贈和志愿服務等方式實現個人已有社會資源的重新配置。社會企業的社會目標與第三次分配的價值相契合,但是,社會企業也對第三次分配提出了挑戰,即社會捐贈也要講究投入效率,追求社會效果,特別在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的投入方面,社會企業提供了一條互惠的、生產的、有內生能力的發展路徑。而現行政策中第三次分配作為社會資源,在性質上是捐贈,與我們倡導的社會投資或公益創投是不銜接的。因此,社會企業這種組織形式可以作為由捐贈到社會投資的合理的組織載體,推動發展型福利治理的進程。

(三)擴大福利供給的市場主體

在我國的福利供給體系中,家庭是原初的福利提供者,社區、非營利組織是社會力量的福利提供者,單位是職業群體的福利待遇的主要提供者,政府是主導性的國家福利提供者,而社會企業則是市場互助供給主體。社會企業在“既有社會的痛點,又有市場的贏利點”這一社會企業光譜空間,為脆弱群體、低收入群體、特定人群的生計、收入、教育、就業等提供市場化的解決方案,保護因國家福利支出不足、社會保障不到位、受到社會排斥的社會成員的利益。同時,社會企業又是一種市場互助的造血式福利傳遞機制,以經濟增值手段克服純慈善組織在福利供給中“造血不足”的難題,努力將傳統的福利資源轉化為人的“可行為能力”,有助于刺激公益投資的社會效益,并培育社會企業家精神,推動社會創業。

五、社會企業落腳于社會互助福利體制之中

既然社會企業是在福利保障領域發揮福利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那么,就需要弄清楚社會企業作為社會保護機制究竟是在哪類社會福利體制下運行這一具體問題。從福利資源供給與傳遞上看,社會企業作為市場類型的社會保護機制首先從屬于社會福利體制。但是,社會福利體制也是由多元福利供給主體組成的,不同的主體對應不同的具體體制和資源領域。社會福利體制一般由社會保險體制、社會救助體制、公共福利體制和社會互助體制四大部分構成,在此社會福利體制分類中,社會互助體制包含了社會企業在內的多種社會主體,更為準確地說,社會企業屬于社會互助體制中市場化的資源供給主體。

第一,“社會互助是指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公共福利等正式制度之外的,以非政府、自愿化等為特征的各種社會化、市場化的社會福利體制。社會互助與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公共福利、一起構成了社會福利體系”(景天魁,2010)。上述定義反映了社會互助具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社會互助主體具有非政府性。社會互助行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不是政府機構,而是來自于社會組織和市場組織,且是民間自愿的行動;其次,具有市場化的社會福利實現方式,指這種社會互助組織具有經營能力,資金和利潤不是來源于政府財政撥款或者捐贈,而是主要來自組織的經營收入、商業繳費、市場購買服務和社會投資形式;再次,社會互助采取互惠方式,這里面既有比如物的、人的、集體的、慈善的等傳統互助要素,也有經濟行為方式。需要強調的是社會互助雖然具有非政府特征,但是需要政府對其合法性進行規定和必要的政策支持。

第二,社會互助包括了家庭互助、社區鄰里互助、行業互助和市場互助等多樣化的運行機制(景天魁,2010),這些機制的形成同人類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的生產生活方式緊密相關,是人類社會抵御社會風險,維護基本生存的實踐邏輯。因此,社會互助體制承襲了不同生產方式下的依靠血緣、地緣和業緣關系形成的組織類型和機制,包括家庭機制、捐贈機制、社區機制、行業機制和市場機制等互助機制。但是,在社會互助福利體制中,關于市場互助機制的研究非常少,人們在觀念上和理解上都很不豐富,人們僅僅將市場互助理解為來自私人企業等市場主體的資助或捐助行動,但這只是輸血式福利觀念下人們對市場互助的簡單理解,與傳統上福利提供主體以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為主有關。實際上,企業的資助在性質上是捐贈,并不帶有市場投資的性質,但是,隨著社會福利供給市場化、私人化的出現,如何將捐贈轉變為社會投資,將是市場互助需要討論的新問題,這可能會帶來市場互助機制的新變化,而社會企業就是對市場互助機制的一種創新實踐。

第三,從社會互助機制的內容看,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以前,以家庭為核心擴展開來的社會互助機制一直被作為社會福利保障的核心機制發揮作用,但是,到了工業社會,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公共福利被作為社會福利保障的核心機制,傳統的以家庭社會互助為核心的機制被排擠到了邊緣地帶。在現代社會福利體系中,上述三種社會福利類型是主要的社會保護類型,體現的是政府的責任,反映的是社會與政府之間的互動關系;而社會互助體現的是公民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反映的是社會的責任,社會互助作為非政府性福利供給機制,與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公共福利一樣發揮著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功能。但是,在商品經濟為主導的現代工業社會中,社會互助機制常常被視為次要的、落后的、缺乏現代性的非正式機制,整個社會福利供給主體和福利資源傳遞的重心都落在社會保險體制、社會救助體制、公共福利體制之上,與前三種體制相比社會互助體制似乎顯得不那么剛性。隨著發展型社會福利政策的提出,福利服務呈現出市場化的傾向,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可持續發展,都在強調主體的內生動力,社會的投入也開始注重對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投資,如對兒童教育的投資、中青年的就業技術培訓、公益項目投入產業等等,這些都顯示出社會福利政策和經濟政策相融合的積極取向,體現了發展型社會福利供給的多元化。

第四,社會企業是對市場互助體制的創新。在社會互助體制中,市場互助體制的發展顯得比較遲緩,而追求用市場經營辦法解決社會問題的訴求,正是新興的社會企業的特征,因此,社會企業也可以視為社會福利組織載體的一個創新之舉。它把社會、市場和政府三方的社會福利資源連結在一起,逐漸成為一種突破政府失靈、市場失靈、志愿失靈邏輯的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思維和實踐。社會企業活躍在扶貧、養老、助殘、環保、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領域,它們有別于政府的福利保障,也不同于普遍意義上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救助,更超越了企業社會責任的職責和范圍,逐漸演變為繼家庭、社區、政府、非營利組織等傳統福利供給主體之外的新型的社會福利服務供給主體。在社會福利多元供給體制下,社會福利的供給主體包括傳統的政府、家庭、單位、社區、慈善組織、社會機構、公民個人,也包括社會企業這樣新興的供給主體,社會企業和其他主體一樣扮演著福利生產者、輸送者、籌集者和分配者的角色。事實上,社會企業與傳統的非營利性組織在組織定位、福利生產、福利輸送、社會效益和發展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最大的差異就在于社會企業跨越到市場領域中,把組織所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用生產或服務的方式來解決。從社會企業的幫扶方式來看,相比傳統的基礎保障型福利,社會企業更注重通過市場“可行為能力”增加福利獲得或社會接納實現幫扶對象的可持續發展,在商業模式上同市場中的企業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在其內部分配上卻遵循來自社會價值理性和市場工具理性的兩大邏輯且后者服從前者的要求。社會企業對家計、互惠合作社、社會福利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社區照顧和社區福利服務等傳統的組織形式的社會保護功能進行繼承與改造,同時也以低利潤公司、社會投資公司、社會價值企業等組織方式創新了市場互助體制的形式,成為一種新的社會保護載體。從市場互助形式上看,社會企業直接調適市場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風險防范關系,社會企業不是企業對社會的捐贈,而是在市場中的福利生產、供給、資源配置和傳遞行動。因此,社會企業需要以公益投資的新視角去考慮其社會效益,也需要從捐贈到公益投資的視角規劃未來的發展。

總之,每一種生產方式,都反映著不同的經濟關系,每一種經濟關系的維系都有與其相對應的社會保護機制。這些社會保護機制都以不同的社會福利保障形式存在于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之中。社會企業作為一種新興主體,具體在社會互助福利體制中發揮生產性社會保護作用。它基于社會保護機制的滯后性和并存性特點,以包容性價值觀銜接不同生產方式下存留的需要保護的群體和問題,以“社會之心,商業之手”的混合運行邏輯發揮生產性的造血式的福利資源優化功能。這種銜接不僅是對社會排斥群體的一種保護,而且,對整體性的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也具社會保護的意義。在發展型社會福利理念下,市場性社會互助體制存在很大的潛能,是可以開發利用的藍海,而社會企業作為其載體正在探索一條發展型民生保障的道路。

猜你喜歡
社會福利福利機制
玉米福利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那時候福利好,別看掙幾十塊錢,也沒覺得緊巴巴的
SZEG?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清明雨
可否把寬帶作為社會福利
注重機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礎 抓機制 顯成效
社會福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