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性必修3綜合測試

2023-04-30 17:20李瑞紅
關鍵詞:材料文化

李瑞紅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

1. 關于傳統音樂,《周易》有所謂“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之說。至春秋戰國又有“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边@可以用來說明,傳統音樂()

A. 順應了大一統的趨勢

B. 由尊神靈走向重人倫

C. 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 維護了貴族等級秩序

2. 東漢末年,孔融和陳群就“汝、潁人物孰優孰劣”的問題進行了論爭??兹诹信e了多位汝南歷史上的名人,并對他們進行品評,或凸顯其功業,或凸顯其德行名節。陳群則以潁川大族的當世功勛為例回應孔融。這種評價人物的現象在漢末較為普遍。這表明當時()

A. 官員考核注重德行與功業

B. 門第成為選官主要依據

C. 士人具有激濁揚清的風貌

D. 社會動蕩亟需儒學復興

3. 漢唐時期佛教文化傳入、唐宋時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傳入,中國文化在外來文化不斷傳入中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再創中國文化的輝煌,然后再回饋給世界其他國家。這一文化現象的世界意義主要體現在()

A. 輻射其他國家文化

B. 推動文明間的交流融合

C. 貢獻中國智慧方案

D. 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4. “王權自天而降”是古代兩河流域的一個基本思想,每當改朝換代之際,國王總要重新編撰新的創世神話,比如蘇美爾時期創世主是恩利勒,巴比倫時期變成了馬爾杜克,亞述時期則是阿淑爾。國王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 獲得政權的合法性

B. 延續神話的傳統

C. 加強對祖先的崇拜

D. 增強文化的認同

5. 互相學習、充實、傳承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規律,阿拉伯文化在中古時期是一個強勢文化,對東西方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阿拉伯人點燃了文明之火,并照亮了歐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A. 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化傳播的使者

B. 阿拉伯文化對文藝復興有推動作用

C. 文化傳播實現于國家統治范圍內

D. 歐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東方國家

6. 羅馬共和國后期,“隨著立法發展為復雜和廣泛的整體,出現了新的分工的必要性:一個職業法學者階層形成了”。羅馬的法學家多是法官、律師,他們更多的是擔負著解釋和答復法律上的疑難問題、指導當事人起訴等任務,而不是追求對法律哲學深度與高度的探究。這說明羅馬法()

A. 法學家注重法律實踐活動

B. 法學家沒有探討法的本質

C. 獨特的法學家立法原則

D. 理論指導司法活動有限

7. 印度人強調因果,原因加上行動就是結果,果是因在另一個時間的體現。印度人產生了四大皆空的思想。梵語語法上說,一切名詞都來自動作,那些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究其根本不過是一些動作或狀態的結果罷了。這體現了()

A. 印度人的思想深受宗教的影響

B. 印度的政治生活運行模式

C. 佛教的產生來自對印度教的反思

D. 印度人民的生活狀況

8. 約在1世紀,匈奴人開始遷徙,從而導致了一場延續數百年、波及亞歐大陸廣大地域的民族大遷徙。這一遷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進,二是南下。在西方,這一遷徙浪潮所產生的影響是()

A. 成為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根本原因

B. 促成了日耳曼諸國的建立

C. 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進程

D. 使赫梯人掌握了馬拉戰車技術

9. 歐洲最初從西非將黑人奴隸運往歐洲,但最多時每年也未超過1000人。17世紀,運往美洲的黑人奴隸大幅增長,僅荷蘭每年販運到美洲的黑人奴隸就達25000人左右。至18世紀后期,僅英國販運到美洲的黑人奴隸每年就達到75000人左右。導致這種變化的重要因素是()

A. 歐洲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

B. 海上運輸條件的改善

C. 歐洲對勞動力的需求增長

D. 美洲種植園經濟興起

10. 16~17世紀,大批西班牙天主教教士來到拉丁美洲,成立了眾多教會,組織印第安人遷入傳教區進行勞動以獲得上帝福音,還為原住民們建立醫院和大學。由此可知()

A. 西歐文明具有包容性

B. 宗教改革具有進步性

C. 拉美經濟具有落后性

D. 文化殖民具有隱蔽性

11. 20世紀后,世界難民問題日益突出。二戰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盡管國際社會在難民問題上做了大量工作,但難民的數量依然呈現增加態勢,其主要原因是()

A. 救助速度滿足不了難民的需要

B. 面對目前現狀聯合國無能為力

C. 國際社會缺乏必要的聯合機制

D. 地區性的非和平因素難以終止

12.在新加坡,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分別主要對應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歐洲裔、華裔、馬來裔、印度裔。這說明新加坡()

A. 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

B. 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點

C. 實現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

D. 形成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文化

13. 以下考古成果與歷史解釋對應準確的是()

14. 1876年,浙海關稅務司文書李圭參加美國萬國博覽會后寫道,博覽會“原以昭友誼,廣人才,尤在擴充貿易”,而國人出外甚少,“多以無益視之”,若能明了西人辦會之意,“亟亟焉圖維之,上可以裕國,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A.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 國人需重視對外交流

C. 美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

D. 首倡師夷長技以制夷

15. 伴隨著蒙古西征,兩位歐洲傳教士分別受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到達漠北與蒙古交涉;同一時期,中國也有人到歐洲訪問。這反映了()

A. 意大利重視與中國交往

B. 蒙古西征推動了東西方交流

C. 意大利最早與蒙古交往

D. 西征是為了加強與西方的聯系

16. 1776年4月,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言闡述了自然法、天賦人權、國家和政府契約性質,人民主權和人民有權反抗暴政等。據此可知,《獨立宣言》的發表()

A. 深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B. 論證了獨立戰爭的合理性

C. 開啟了獨立戰爭的歷程

D. 宣告了美國邦聯政府誕生

17. 有學者指出,二戰后伴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文化帝國主義愈演愈烈,藝術、影視和時尚所表達的西方價值觀無所不在,以至于新興民族國家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依然是國家身份的保持。該學者旨在說明()

A. 保持傳統文化的完整性

B. 捍衛文化主權的重要性

C. 警惕西方價值的虛偽性

D. 重視文化交流的開放性

18. 美國學者米高邦曾在22個東西方國家開展華人價值觀調查,結果顯示1965~1984年間經濟發展較快的日本及亞洲“四小龍”在“儒家工作動力”(包括節儉、毅力、穩重等)這項指標上均排在前列。這說明上述東亞國家()

A. 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

B. 經濟發展以儒學為導向

C. 有類似的儒家文化背景

D. 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

19.? 2021年12月,國家博物館舉辦“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展出精選文物240余件,涉及食材、器具、技藝、禮儀等諸多方面,呈現出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歷史變遷。據此可知,博物館的功能在于()

A. 刺激旅游消費的發展

B. 引導民眾轉變生活觀念

C. 擔負文化傳播的使命

D. 推動學術研究活動開展

20. 下表為某一歷史時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八批)類型數量及占比。據表中信息推測,這一時期最可能是()

A. 先秦 B. 秦漢

C. 魏晉南北朝 D. 明清

二、非選擇題

21. (15分)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十分重視修訂“家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譜系之學,在周代已有,所記者為君主、諸侯的世系,政府設有專官典掌,秦漢均沿其舊。君主、諸侯之外的家族譜系在漢代也已出現,到魏晉南北朝門第社會成立之后,譜學大盛,世家大族均有譜牒,詳載世系,而且要上告之于官府,門第高下的評定、官職的選舉,以至于兩家之間的通婚,都以此為依據,唐代仍然承襲此風氣。宋代以后,隨著社會形態的轉變,族譜的纂修更為發達,也具有新的特色。

——摘編自梁庚堯《中國社會史》

材料二 蘇洵說的很明白,“蓋自唐衰,譜牒廢絕,士大夫不講而世人不載,于是乎由賤而貴者恥言其先,由貧而富者不錄其祖,而譜遂大廢”。但是,在儒學重振之后,講求古禮,基于敬宗收族的要求,譜學也隨之而復興。其中歐陽修、蘇洵兩人親自編修本家的族譜作為范例。他們兩人所修之譜,均為小宗之譜,記載僅限五世?!谄矫窕鐣?,修族譜的目的既不在于維系政權的傳遞,也不在于作婚宦的依據,而是在于維系親情。南宋修譜之法大體上不出于歐陽修和蘇洵所定的形式,不過,到南宋末期,也有家譜所載世代超出五代以上,甚至達到十世以上的。

——摘編自梁庚堯《中國社會史》

材料三 常州歷來人杰地靈、文風熾盛,這極大地促進了姓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少數家族開始恢復修撰家譜傳統。上世紀九十年代,海外游子回鄉問祖,拉開修譜熱。近十年來,家譜熱集中推進,且熱度不減。改革開放后,我市新修家譜達到了650多部。

——摘編自常州晚報《40年間,我市新修家譜650余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我國古代譜學發達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族譜編修的特點。(6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當今族譜編修的現實意義。(3分)

22. (13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50~2000年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表

——據鄔滄萍《世界人口》等編制

材料二 以華工大規模出洋為主體的海外移民潮開始于19世紀40年代,僅僅數十年的時間里,幾百萬華工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華工出洋的目的地除了原先的東南亞之外,首次包括美洲、澳洲等地。在拉丁美洲地區,早在1847年,多達7000名華工已經被運到古巴的甘蔗種植園勞作。從1847年至1865年之間,每年到古巴的華工人數平均在6000人以上。到1865年,抵達中南美洲的華人有15萬人之多。19世紀60年代,華人進入美國的人數為六萬余人,而在70年代,華人移民的人數幾乎又翻了一番。

——摘編自潘興明《關于近代中國海外移民動因的考察》

(1)根據材料一,指出1945年前后兩個階段人口遷移的不同點。(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特點及其主要原因。(6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人口遷移對美洲產生的影響。(3分)

23. (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社會達爾文主義是19世紀后期在歐洲興起的一種文化思潮,是帶有哲學性、宗教性和社會學性質的觀念。該觀念產生于英國,其主旨是將生物學領域里的發現應用到社會領域之中,強調社會領域的優勝劣汰,從而為愈演愈烈的殖民主義、貧富差異和種族優越論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趙立行《世界文明史講稿》

材料二 社會達爾文主義一詞最早出現于1877年發表于英國《皇家歷史學會學報》上的一篇論文。論文作者把英國對愛爾蘭的占領稱作殘酷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但是總的說來,在20世紀初之前,主要是歐洲大陸的作者使用社會達爾文主義一詞,英語世界則很少使用這個詞匯。美國歷史學家霍夫施塔特1944年出版了《美國思想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一書后,社會達爾文主義一詞才在英語世界流行開來?;羰习堰@個詞當作貶義詞來使用,認為社會達爾文主義主要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借助于達爾文主義鼓吹自由放任主義的思想、觀點,另一種是以達爾文主義為種族主義、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辯護的思想觀念。

——羅力群《“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由來與爭議》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變遷加以闡釋。

(參考答案見本期)

猜你喜歡
材料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焊接材料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土木工程材料的認識和應用
用各種材料來制版
誰遠誰近?
新材料贏得新未來
最美材料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