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酸鹽巖溶蝕作用中Cd的淋溶/殘余行為

2023-05-10 10:16馮志剛李佩珊
關鍵詞:淋失淋溶碳酸鹽

馮志剛,周 曼,馬 強,黃 沖,李佩珊

(1.南華大學 資源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2.南華大學 稀有金屬礦產開發與廢物地質處置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 衡陽 421001)

0 引 言

碳酸鹽巖是一類雜質(即酸不溶物)質量分數通常極低(<5%)的可溶巖,由其發育的風化剖面(土壤),為基巖中碳酸鹽溶解形成殘積土和殘積土演化的結果[1-2]。剖面自下而上,呈基巖→巖粉層(有時缺失)→土壤層的分帶特征,其中,巖粉層為基巖初步溶蝕形成的粉末狀巖石,厚度一般在10 cm左右甚至更薄;土壤層為剖面主體,與下伏巖粉層呈清晰突變的接觸關系,缺乏過渡結構,二者間的界面稱為巖-土界面。與硅酸鹽類巖石風化剖面的連續演化過程相比,碳酸鹽巖風化剖面呈現出獨特的剖面構型。

此外,碳酸鹽巖中鎘(Cd)的質量比通常極低(0.03~0.065 mg/kg[3-4]),明顯低于其地殼豐度(0.2 mg/kg[5])。然而,中國西南巖溶區被認為是地質高背景土壤Cd的分布區[6-7],中國地質調查局在2015年發布的《中國耕地地球化學調查報告》也強調了西南巖溶區重金屬元素超標80%以上由區域地質高背景引起。對于碳酸鹽巖發育的土壤中Cd富集的成因,通常認為源于基巖溶蝕過程中釋放的Cd在殘余物中的吸持,并隨殘余物體積的劇烈縮小變化而濃縮的結果[7-11]。不過,筆者[12]最近對貴州巖溶區19條風化剖面中Cd的分布特征及質量平衡計算的結果表明,基巖風化成土過程中,Cd存在強烈虧損的現象。在表生環境,Cd是毒性極強的有害元素[13-14],Cd污染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15-16]。當前,巖溶區土壤中Cd的富集現象及形成機制逐漸成為關注的熱點。

已有對巖溶區土壤Cd富集行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風化剖面發育特征基礎上開展的相關工作。然而,由于缺失由巖到土轉變的中間過渡環節,僅憑在風化剖面蘊含的信息,無法厘清基巖溶蝕形成殘積土過程中Cd的地球化學行為,進而影響了對碳酸鹽巖風化成土過程中Cd虧損/富集機制的深入了解。本文通過對碳酸鹽巖樣品的淋溶實驗,隨淋溶進程分析淋出液以及淋溶殘余物中Cd及相關參數,以期揭示碳酸鹽巖溶蝕過程中Cd的淋溶/殘余行為。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樣品

供試樣品為白云巖(Y),灰白色,質地較純,細粒結晶結構,塊狀構造。采自貴州巖溶區,即文獻[12]中剖面18附近的基巖。區域上由碳酸鹽巖發育的土壤,Cd呈明顯富集的趨勢[12]。樣品被破碎至≤2 mm后備用。

1.2 實驗方案

為了解樣品酸不溶相中Cd的質量分數,以及通過酸不溶物質量分數來確定適當的淋溶實驗樣品量,進行了酸不溶物提取。用1 mol/L的鹽酸溶液對巖石碎樣進行快速溶解,以提取酸不溶物(Yt),提取方法和步驟詳見S.J.Wang等[1]。研究表明,該濃度提取液不會對碳酸鹽巖酸不溶相組分產生明顯影響[1,17-18]。提取結果顯示,酸不溶相占全巖的質量分數極低,為2.48%。

在淋溶實驗中,用飽和CO2水作為淋溶液,室溫下,其pH=4.18[19]。模擬排水條件良好的風化環境,在整個淋溶實驗周期內,環境溫度在25~30 ℃內。

對碳酸鹽巖淋溶過程中淋出液的分析,采用的淋溶裝置如文獻[19]所示,裝填的白云巖碎樣量約60 g。淋溶過程中,單次淋溶時間為2 d(48 h),單次淋溶量約4 L。

對碳酸鹽巖淋溶過程中殘余物的分析,采用的淋溶裝置如文獻[20]所示。在淋溶裝置內自下而上設置了若干個盛樣器,分別放入白云巖碎樣的平行樣50 g(樣品編號依次為L1、L2、……、Ln),淋溶液從淋溶柱上端流入,依次流經Ln、Ln-1、……、L1,最后流出,收集至集液器。由上至下,淋溶液每與一件盛樣器中的樣品發生水-巖反應后,其侵蝕能力就會逐漸減弱。由此,在同一個淋溶周期,樣品被溶蝕的強度依Ln、Ln-1、……、L1的順序降低。淋溶終點以Ln中的碳酸鹽組分完全溶解為標志(即水-巖反應中觀察不到氣泡逸出為準)。用去離子水清洗各盛樣器中樣品后烘干備用。

1.3 測試方法

對于本文所涉及的淋出液中相關元素的質量濃度,如K、Na、Ca、Mg、Cd,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測試儀器為日本島津公司生產的AA63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檢出限為0.1 μg/L。用加標回收法進行質量監控,元素K、Na、Ca、Mg的加標回收率均在95%~105%,Cd為90%~110%。對于固體樣品中Rb、Sr、Zr、Cd等元素,使用加拿大PerkinElmer公司生產的ELAN DRC-e四級桿型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Q-ICP-MS)測定。用兩件土壤標樣(GSS-4、GSS-6)進行質量監控,Rb、Sr、Zr的相對誤差<10%,Cd<15%。

礦物成分用日本理學公司生產的dmax/2200型X-射線衍射儀(x-ray diffractometer,XRD)測定,礦物組成的半定量分析根據各礦物特征峰半高寬度計算所得。

1.4 數據處理方法

定量表征巖石風化過程中某元素的淋失程度,可以采用質量平衡計算的方法。根據G.H.Brimhall等[21]建立的質量平衡理論,巖石風化過程中,元素j在風化殘余物中的淋失程度可通過質量遷移系數(τj)進行表征:

τj=(Cj,w/Cj,p)/(Ci,w/Ci,p)-1

(1)

式中,Cj,w和Cj,p分別代表元素j在風化殘余物(w)和原巖(p)中的質量分數,Ci,w和Ci,p分別代表參比元素i(即惰性元素)在風化殘余物和原巖中的質量分數。τj=0,說明元素j和i具有相同的地球化學惰性,元素j沒有發生淋失;τj<0,表示元素j遭受了淋失,當τj=-1時,表明元素j已經完全虧損。由于Zr在碳酸鹽巖風化過程中比Ti等其他惰性元素更穩定[20],以Zr作為參比元素。元素j的虧損率=|τj|×100%。

2 結果與討論

2.1 淋溶殘余物中礦物/化學成分的變化

收集淋溶殘余物的實驗中設置了8件平行樣,以溶蝕程度由弱到強的順序依次為L1、L2、……、L8,其中L8中碳酸鹽組分已完全溶解。圖1顯示了淋溶實驗中部分樣品的XRD圖譜。

D—白云石;Q—石英;Am—角閃石;Pl—斜長石;S—蒙脫石;I—伊利石;K—高嶺石;Go—針鐵礦;H—赤鐵礦

供試樣品(Y)只呈現出白云石衍射峰,說明樣品Y為較純的白云巖,與上述極低的酸不溶物質量分數相吻合。隨著樣品Y的溶蝕進程,依L1→L3→L5→L8的順序,白云石質量分數為96.97%→43.82%→24.55%→0%,呈單調降低的趨勢,直至碳酸鹽完全消失。伴隨白云石溶解,酸不溶物組分(如石英、角閃石、斜長石、蒙脫石、伊利石、高嶺石、針鐵礦、赤鐵礦)逐漸顯示出相應的衍射信號。例如,在L1中,酸不溶相僅出現了石英的微弱衍射峰;隨樣品Y溶蝕到L3、L5、L8階段,不僅石英的衍射峰增強(即質量分數增大),其余礦物也顯示出明顯的衍射現象。碳酸鹽巖溶蝕過程中,酸不溶相在XRD譜圖中出現以及質量分數的增大,首先源于其在淋溶殘余物中的相對富集。在碳酸鹽大量存在的樣品中,依靠XRD圖譜難以有效識別酸不溶相是否存在風化傾向。對于從樣品Y提取的酸不溶物(Yt)與樣品Y淋溶到酸不溶物(L8)之間,衍射譜圖極為相似,依靠譜圖也難以準確厘定L8相對于Yt是否出現了進一步風化及其程度。

在化學成分方面,巖石中微量元素Rb、Sr分別與常量元素K、Ca的化學性質相似,在硅酸鹽中,Rb主要置換K賦存于堿性長石(鉀長石)中,Sr置換Ca寄主在斜長石中[22-23]。Rb/Sr可作為風化指數指示硅酸鹽組分的風化程度,即比值越大風化程度越強[24]。此外,Sr通過置換Ca可以進入碳酸鹽晶格[5]。從圖2(a)可以看出(數據見表1),由樣品Y至L8,隨淋溶作用至酸不溶物階段,Rb/Sr比值呈持續增大的趨勢,主要源于碳酸鹽礦物優先溶解導致Sr的優先釋放。對于樣品L8和Yt,均屬于酸不溶相,前者的Rb/Sr比值(2.14)大于后者(1.94),說明相對于快速提取的酸不溶物(Yt),淋溶到酸不溶物階段的組分具有進一步風化的特征。

圖2 淋溶殘余物中Rb/Sr、Cd和Zr質量分數、Cd質量遷移系數隨淋溶進程的變化

由圖2(b)、2(c)可見(數據見表1),隨淋溶作用進程,Cd在殘余物中質量分數呈增大的趨勢,與惰性元素Zr[25]顯示出相似的變化特征。由于碳酸鹽溶解使賦存在殘余物中的元素產生濃縮效應,定量表征淋溶過程中Cd的虧損行為,需要應用質量平衡計算的方法。以Zr作為參比元素,Cd在淋溶殘余物的質量遷移系數(τCd)見圖2(d)所示(數據見表1)。碳酸鹽巖溶蝕過程中,Cd呈現出持續虧損的特征。淋溶作用伊始Cd就呈現出明顯的淋失,如L1中碳酸鹽輕微溶蝕(其質量分數為97%,見圖1),而Cd的淋失率已為27%(即τCd=-0.27);至L3,碳酸鹽還剩下44%,Cd的淋失率已達70%;當淋溶到酸不溶物階段(L8),Cd的淋失率為83%,與從樣品Y中直接提取的酸不溶物(Yt)的Cd虧損率(84%)相當。Yt中Cd的淋失率反映了樣品Y中酸溶相的Cd占全巖中Cd的質量比。

表1 供試樣品、酸不溶物及其淋溶殘余物中部分微量元素質量比、Rb/Sr比值及Cd的質量遷移系數

2.2 淋出液中化學成分的變化

關于測定淋出液成分的實驗,本文設定了階段性溶蝕方案。淋溶時間為32 d,采樣次數為16次(即2 d/次)。從圖3(a)、3(b)可見,作為表征白云巖中碳酸鹽組分(白云石,CaMg[CO3]2)的Ca、Mg,在淋出液的質量濃度分別為84.53~158.27 mg/L(平均值為119.87 mg/L,下同)、45.93~74.39 mg/L(59.15 mg/L),隨淋溶進程未顯示出明顯變化趨勢,說明在設定的淋溶周期內,樣品中碳酸鹽組分對淋溶液的溶蝕而言是足量的。

圖3 隨淋溶進程供試樣品(Y)淋出液中Ca、Mg、Cd的質量濃度及K/Na的變化

對于Cd(圖3(c)),在淋出液的質量濃度為0.1~3.6 μg/L,峰值濃度出現在溶蝕早期階段,隨淋溶作用進程,整體上呈降低的趨勢。這種現象暗示了碳酸鹽礦物顆粒表面可能是Cd重要的賦存位置(如被吸附),從而在淋溶作用早期就充分淋失。因此,在樣品中碳酸鹽組分仍然充足的情況下,淋出液中Cd的質量濃度隨淋溶進程而降低。

另外,與Rb/Sr類似,K/Na通常作為評價硅酸鹽組分(特別是長石類礦物)風化強度的風化指標[22]。K主要賦存在堿性長石中,對于Na,除了堿性長石,斜長石也是其重要的寄主礦物。由于斜長石抗風化能力弱于堿性長石,加之K比Na易于被黏土類礦物吸附,所以風化殘余物的K/Na比值越大指示其風化程度越強。對于碳酸鹽巖溶蝕實驗,隨淋溶進程,淋出液中K/Na呈降低的趨勢(圖3(d)),即指示淋溶殘余物中K/Na呈增大的特征,說明在碳酸鹽溶解的同時,酸不溶相(尤其是長石類組分)也同步顯示出風化傾向。

2.3 碳酸鹽巖溶蝕過程中Cd的淋溶/殘余行為

供試樣品Y中Cd的質量分數為0.12 mg/kg,低于Cd的地殼豐度[5],在其酸不溶物Yt中為0.98 mg/kg(圖2(b)),說明碳酸鹽巖中Cd優先賦存在酸不溶相。另一方面,由于碳酸鹽巖酸不溶物質量分數極低(2.48%),酸溶相(即碳酸鹽相)中Cd占全巖Cd的質量百分數達84%(圖2(d)),具有絕對優勢。結合對上述淋溶液及淋溶殘余物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排水條件良好的條件下,寄主在碳酸鹽相的Cd隨碳酸鹽巖溶蝕而淋失,其中,賦存在碳酸鹽礦物顆粒表面的Cd優先釋放。直至溶蝕到殘余酸不溶物階段,原巖酸溶相中的Cd也隨之淋失殆盡。因此,碳酸鹽巖溶蝕成殘積土過程中,酸溶相中的Cd充分淋失,與此同時,酸不溶相的Cd隨其在殘余物中集聚而富集。碳酸鹽巖溶蝕過程中Cd的淋溶/殘余行為體現為大量Cd的絕對淋失與少量Cd在殘余物中的顯著相對富集。Cd在巖溶區土壤中富集特別是在巖-土界面土層的超常富集[12],應是在富Cd殘積土基礎上進一步演化的結果。

然而,有一種現象令人費解,即伴隨碳酸鹽溶解,酸不溶相同步顯示出風化傾向,不過從淋溶殘余物中Cd的質量遷移系數(圖2(d))并非顯示出有酸不溶相Cd的進一步虧損。厘清其機制,需要應用同位素示蹤的方法(如Cd同位素),是后續研究工作的重要內容。

3 結 論

1)貧Cd碳酸鹽巖中的Cd(0.12 mg/kg)優先在酸不溶相富集(0.98 mg/kg),且樣品中酸不溶物質量分數僅為2.48%。然而,由于基巖中酸不溶物質量分數極低,碳酸鹽相(酸溶相)中Cd占全巖中Cd的質量比仍具有絕對優勢。此外,在碳酸鹽相,礦物顆粒表面也是Cd重要的賦存位置。

2)碳酸鹽巖溶蝕過程中,酸溶相的Cd隨碳酸鹽溶解而淋失,其中,賦存在碳酸鹽礦物顆粒表面的Cd被優先釋放。同時,酸不溶相的Cd隨酸不溶物在淋溶殘余物中的集聚而富集。

3)碳酸鹽巖溶蝕形成殘積土的過程就是基巖中大量Cd絕對淋失與少量Cd顯著相對殘余富集的過程。因此,對于巖溶區Cd的環境影響,不僅要關注土壤,也要重視地下水。

猜你喜歡
淋失淋溶碳酸鹽
長期施肥對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響
不同淋溶方式對二甲戊靈藥效的影響
海相碳酸鹽烴源巖生烴潛力模糊評價方法
福建菜田氮、磷積累狀況及其淋失潛力研究
超高壓均質聯合二甲基二碳酸鹽對荔枝汁中污染菌及其微生物貨架期的影響
碳酸鹽型滑石物相分析方法研究
一種低氯根稀土碳酸鹽加工方法
不同水氮用量對日光溫室黃瓜季硝態氮淋失的影響
武漢市城郊區集約化露天菜地生產系統硝態氮淋溶遷移規律研究
模擬酸雨對赤紅壤磷素及Ca2+、Al3+、Fe2+淋失特征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