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域下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創新探析

2023-05-10 16:56
關鍵詞:農耕傳統文化

鐘 巖 李 波

[內容提要] 傳統農耕文化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智慧結晶,鄉村振興要靠文化振興來鑄魂。鄉村發展的現實需要、鄉村社會的有效治理和傳統農耕文化自身傳承發展的需要,都決定傳統農耕文化必須不斷傳承創新。鄉村振興視域下傳承創新傳統農耕文化是切實可行且具有深厚現實基礎的,其不僅與鄉村振興戰略目標高度契合,更與現代文化的價值共享與實踐層面具有可融合性。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可以主要從激活傳統農耕文化內涵、開展農耕文化教育、豐富傳統農耕文化形式、夯實人才隊伍來推動。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作為中國傳統鄉村文化的主要代表,其不僅是鄉村保存鄉土本色的基礎,更是廣大民眾安身立命的重要精神支撐。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強調,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1]。從鄉村振興戰略的視角下重新對優秀傳統農耕文化進行全面審視,保護、傳承、創新傳統農耕文化,可以充分挖掘農耕文化豐富內涵、聚集豐富農耕文化資源,增強鄉村文化自信,實現傳統農耕文化在鄉村的“歸位”,使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化發展更加契合,助力鄉村振興。

一、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性

中華傳統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蘊含著濃厚的人文精神,包含著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對當今鄉村發展依舊具有重要意義。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以鄉村自身創造的文化為基礎來推動。同時,鄉村發展的現實需要、鄉村有效治理的需要以及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發展需求都要求傳統農耕文化必須不斷傳承與創新。

(一)傳承創新優秀傳統農耕文化是鄉村發展的現實需要

鄉村發展必須滿足人們在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需求。物質滿足,精神富足,鄉村才會實現更好的發展。首先,鄉村發展要盤活鄉村既有資源,而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則是鄉村最豐富且具有特色的資源?,F代化進程的加速推動,使鄉村地區日益成為一個現代與傳統相雜糅的社會空間,卻依舊有大部分傳統農耕文化資源被留存下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要“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2]。這一意見的推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對農耕文化遺產起到了積極保護作用,但是卻依舊存有一些碎片化的問題,如農耕文化資源開發過度商業化,忽視了農耕文化自身特色,亦或是沒有充分挖掘鄉村傳統文化資源,無法與鄉村社會整體發展相適應。故此,鄉村發展亟待盤活和轉化既有傳統農耕文化資源,推動鄉村經濟發展以滿足人們物質需求,進而助推鄉村振興。其次,鄉村發展要重建鄉村文化自信。鄉村文化自信的缺乏致使鄉村社會中的“人”遭遇普遍性的現代化危機。對于留守鄉村的人而言,農耕文化總是潛移默化地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其卻難以應對諸多現代化因素的沖擊。當現代化的浪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裹挾鄉村社會時,迫使人們不得不重新找尋一種新的適應現代化發展的內在秩序,以此來實現安穩度日的目標。對于進城者而言,內化于心的傳統農耕文化則成為他們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阻礙。初入城市,由于缺失城市交往技能和現代勞動技能,進城者初期往往會產生濃厚的文化自卑,且為了更好地適應都市文化,往往會對傳統農耕文化加以摒棄。所以,無論是鄉村的留守者亦或是外出者都無法有效調適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這致使兩者沖突不斷,文化自信嚴重缺失。這些都迫切需要以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為基礎,發揮其在鄉村文化自信構建中的重要作用,祛除人們精神生活上的貧瘠,提升人們的鄉村文化自信。

(二)傳承創新優秀傳統農耕文化是鄉村有效治理的需要

對穩定鄉村秩序的追求,是鄉村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根基,也是國家基層治理永恒的目標。而鄉村的有效治理離不開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創新。鄉村治理無論什么時候都需要以文化人,用文化安撫人心,借此來維穩鄉村秩序。在傳統農耕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鄉村社會的經濟水平無法承擔官僚統治的成本,故此,在傳統社會形成了“皇權不下縣,縣下皆自治”的治理傳統。傳統鄉村社會主要是通過鄉紳進行治理,即鄉紳依靠內嵌于農耕文化中的自治與德治文化,通過自治滿足鄉村公共產品的需求,依靠對儒家文化的宣揚和鄉規民約對民眾進行德治。而鄉村振興戰略強調構建的“三治合一”鄉村治理體系就是重拾傳統農耕文化中的自治、德治文化,并通過對村民自治制度的強化和規范性文化的重新構建,來為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環境,維持鄉村秩序。同時,重建鄉村居民的道德規范也需要傳承創新傳統農耕文化。隨著市場經濟全面滲入鄉村社會,利己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思想在鄉村盛行,尊老敬老的孝道傳統逐漸衰落,守望相助與同甘共苦的鄰里關系開始淡化,這使得鄉村治理的道德根基發生嚴重動搖,鄉村居民的精神大廈逐漸被摧毀。而傳統農耕文化中所蘊含的倫理情誼、包容禮讓等道德因素對鄉村治理具有重要意義,這迫切需要對其進行傳承與創新,并根據時代要求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能與現代文化融會貫通,更好地為鄉村治理服務,充盈人們的精神大廈,實現鄉村有效治理。

(三)傳承創新優秀傳統農耕文化是自身傳承發展的需要

優秀傳統農耕文化需要以鄉村社會空間與鄉村既有文化資源為基礎,以鄉村地區的人為載體來實現自身的傳承與創新。傳統農耕文化就是在傳承與創新中得以生成,喪失傳承就會消亡。如希爾斯所指出的,“幾乎任何實質性的內容都能成為傳統”。農耕傳統是一套在鄉村地區正在使用且已經完備的文化模式。所有文化都是人與環境互相作用的產物,包含著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三個維度。其中傳統農耕文化內涵豐富、意蘊深刻,其所蘊含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相處法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德風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處世法則一直都是涵育于鄉村社會之中的精神品格,并逐漸內化為人們的集體行為規范,具有強烈的傳承與發展需求。但是隨著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鄉村風貌日新月異,傳統農耕文化這種強烈的傳承與發展需求難以與現代化氣息濃厚的鄉村氛圍相調適,要想滿足這個需求,就必須使傳統農耕文化繼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功能。因此,這就迫切需要傳承、創新傳統農耕文化,使傳統農耕文化的三重維度更加與現代鄉村社會相協調,以此來實現傳統農耕文化的延續。

二、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創新的可行性

傳承創新傳統農耕文化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糅和其與現代文化的差別,使其適應現代化的發展。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創新不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高度契合,而且其與現代文化也在價值共享、實踐層面具有可融合性。所以,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創新是切實可行的。

(一)農耕文化傳承創新與鄉村振興的目標切合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盵2]“鄉風文明”這一總要求為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創新提供了政策指引,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基本動力。首先是對農耕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挖掘。鄉村振興戰略站在鄉村的立場上,以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為指引,強調要加大對農耕文化遺產、景觀遺跡、風俗民俗的保護與開發力度,筑牢鄉村傳統農耕文化根基,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這恰好是鄉村振興戰略和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創新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其次是鄉村公共文化體系的完善與發展。新中國自建立以來就特別重視基層文化建設,從2002年我國提出以城市的社區、農村的鄉鎮為重點,全面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再到十九大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村落與社區一直都是開展基層文化建設的主陣地。積極推動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并以此為基礎承接政府所提供的文化惠民資源,推動以“三農”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創作,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繁榮農村文化市場,這既是政府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得以傳承創新的重要支撐。最后是鄉村所積極開展的移風易俗行動。人是農耕文化傳承創新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載體,移風易俗就是要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改變人的整體精神風貌。培育優良的家風、民風、鄉風,挖掘鄉村傳統道德資源,都需要在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基礎上,在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實現文化育人的目標。

(二)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存有價值共享基礎

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從人性的視角來看是具備價值共享基礎的。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最終目的都是滿足人的價值。當前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之所以出現無法調適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們價值需求的多樣性。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價值共享就是通過功能互補,來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價值需求。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主要是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個方面體現對人的價值。首先是在人與自然方面的價值共享?,F代化的科學技術會很大程度上滿足人的物質需要,但是往往會忽略人的存在感,而傳統農耕文化中對人的重視可以改善現代技術中人的邊緣化問題。其次是在人與社會之間的價值共享。正如費孝通所言,“契約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約定”[3]80“在這里是冷靜的考慮,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著人們的活動—這一切是現代社會的特性,也正是鄉土社會所缺的?!盵3]81故此,現代文化中對人際關系的理性,為農民提供了適應現代社會的基本規則,中和了熟人社會側重血緣、人情的不足。最后是人與自我之間的價值共享。青年一代,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現代節奏越來越快,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盛行。個人主義的盛行使得人在社會這個大群體之中普遍缺乏個體關照,難以消解人們在工作中的壓力,而傳統農耕文化中所蘊含的“禮讓和諧”“同甘共苦”的倫理準則和以“耕”養家糊口,以“讀”修身養性的耕讀文化,致力于個人能力與品行的雙向協調發展,有利于化解自我矛盾,實現身心和諧。

(三)農耕文化資源轉換實踐機制具有可行性

傳統農耕文化資源為日漸趨同的現代生活增添了新色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并進一步拓展了鄉村文化的內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各地相繼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技術互學、價值延伸等多種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模式。首先是技術互學。當前各種農業器具大多是根據傳統農業器具的構成原理、應用原理進行改良、制作,并借助現代技術進一步優化農業器具的功能,這極大提升了農具的工作效率。此外,在傳統民間工藝生產中引入現代化工藝流程,實現各種民間工藝品的量化生產,有利于在擴大產能的同時優化產品品質。其次是價值延伸?!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要“鼓勵各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4]。因此,依托網絡直播、文創開發、沉浸式體驗等方式來實現傳統農耕文化的價值拓展是大勢所趨,更是如今傳統農耕文化轉化的重要方式。如江西省南豐縣的蜜橘,其迄今已經擁有1300多年的栽培歷史。近年來,當地政府抓住機遇,利用橘都文化,在1000多畝種植基地的基礎上,依照“園林—山水旅游觀光組合模式”,興建了林、草、果、畜、牧、禽、池、沼氣相結合的羅里蜜橘生態園,通過讓游客在特定時節參與南豐蜜橘的采摘,體驗農事,并且由縣長牽引帶動當地農戶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行帶貨直播,把傳統農業與外部市場連接起來,極大地開拓了農產品價值,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三、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創新的實踐路徑

鄉村社會的整體變遷,農民如何在現代化的洪流中追求“美好生活”依舊是主要問題。其歸根到底,就是探討深受傳統農耕文化浸染的“傳統人”如何向“現代人”轉變,而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不僅需要主動地接受新事物,更需要對傳統的文化進行傳承創新。所以,傳承創新傳統農耕文化迫在眉睫,具體實踐舉措可以主要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活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內涵

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創新必須立足現代生活,著眼于解決現代生活中人們的精神困境,進而豐富其基本內涵與形式。首先,推動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調適,堅持以現代生活為導向。本杰明·史華慈認為,“傳統”與“現代”往往是相互滲透,相互既矛盾又融合地客觀存在著。傳統是一個不斷演進、變化的存在,是人們以自己的日常生活需求為導向所做出的自由選擇,其目的是致力于美好生活的實現。在現代化進程持續推進的今天,傳統農耕文化必須致力于滿足人們的需要,并積極地融入于現代生活中去消彌現代化沖擊給人們所帶來的精神創傷等負面影響。其次,充分發掘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農耕文化要素,并借用現代技術加以改造?,F代生活中的傳統農耕文化常常隱匿于人們的日常行為習慣或傳統習俗之中,再或者以一門技藝的形式被現代技術所取代。當代鄉村生活中對傳統農耕文化的利用大多是以各種技藝形式為主,通過借用先進的現代技術對其內涵與形式進行創造性轉化,優化其表現形式,提升其品質,這是目前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方式。最后,在現代鄉村生活中鍛造新的傳統農耕文化,以新文化的模式對傳統農耕文化形態進行強化。任何一種傳統文化都是以“傳統”與“現代”為遵循而相互轉換、循環往復到今日,新農耕文化一旦形成固定的文化模式與風格就會成為傳統,費孝通先生說,“人的‘當前’中包含著從‘過去’拔萃出來的投影,時間的選擇累積?!盵3]17新農耕文化需要有意地傳達“傳統”的精神,保留過去的技藝與形式,讓新的農耕文化成為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過渡,以新的形式延續、創新傳統農耕文化。

(二)加強傳統農耕文化教育

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要想實現傳承創新離不開教育。習近平指出,“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盵5]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優秀傳統農耕文化,2020年9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彰顯了黨中央對農耕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視。一定意義上,人們所接收到的傳統農耕文化知識實際上就是經過創新性發展過的,開展農耕文化教育所借助的物質載體也是創造性轉化來的。因此,從很大程度上而言,開展農耕文化教育是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形式之一。首先,要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扒つ莒o肅,寒暑喜均平?!弊?018年起,黨中央、國務院將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首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在這個特定的時間——秋分開展慶祝豐收的活動,既是傳統農耕文化融入節慶的重要表現形式,又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農民群眾的農耕文化認同感。各地方政府要根據各地特有的風俗習慣、文化特點,因地制宜開展各種節慶活動,充分利用豐收節的平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推動豐收節的內涵縱深發展。其次,各地方政府要加大開發、投資力度,頒布相應的保護政策,開發當地特有農耕文化資源,“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最后,地方政府可以聯合當地教育部門,組織開展農耕文化研學基地遴選、農耕文化主題教育等活動,如開展民俗文化現場教學、鄉村實地考察,讓青少年可以切身感受當地特有民俗、風俗,追尋歷史、感受農事,依據當地特色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農耕文化教育實踐基地,使其更好地貫徹落實農耕文化教育戰略,推動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教育。

(三)豐富傳統農耕文化表現形式

傳統村落、農耕遺址、農耕器具等物化形態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易感知的傳統農耕文化存在。因此,以物質生產為主的現代產業成為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方式。首先是資源的開發與重組。借助現代技術與管理手段,對鄉村社會的傳統村落、特色農產品、傳統民間工藝等資源進行開發與產業重組,并以此為依托發展特色農耕旅游業、農產品加工、工藝產品生產、田園景觀業等相關產業,促使傳統農耕文化資源轉為現代工業生產要素中的一部分,充分發揮傳統農耕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這既豐富了傳統農耕文化資源的表現形式,又為農耕文化的傳承創新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其次,融入現代理念,優化產品形象。根據現代消費市場的需求,結合現代包裝設計理念優化產品形象與外觀設計。通過打造農耕文化相關周邊產品,擴展消費者選擇空間,更好地傳播農耕文化,提升傳統農耕文化內涵,實現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最后,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品牌經濟。依托現代品牌營銷策略,萃取農耕文化相關產品的核心價值理念,培養專業的品牌運營團隊,借助“報、網、端、微、屏”這些多元化平臺與游客等多種途徑進行品牌宣傳與營銷,打開傳統農耕文化相關產品的知名度。同時,推進文化創意,積極開發農耕文化系列組合產品,借此形成集聚效應,進而帶動一系列附帶產品生產,打造品牌經濟,在現代產業中進一步豐富傳統農耕文化表現形式。

(四)夯實傳統農耕文化傳承主體隊伍

文化傳承創新的主體是人,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創新離不開特定傳承人和鄉村空間多元主體的參與。首先是加大對傳統農耕文化相關專業項目和專業團隊的扶持力度。近年來,隨著各種非遺項目的保護力度逐漸加強,其他尚未滿足申請非遺標準的文化項目也開始漸漸被地方政府所重視。當前農耕文化的保護必須實現從申請各等級非遺項目到培育特色傳統農耕文化和滿足村民多樣化需求的轉向,在人、財、物等方面對地方小型農耕文化項目和傳統手工技藝進行幫扶。其次是繼續加強對傳統農耕文化專業人才和相關手工藝者的培訓與幫扶力度。在加強對傳統農耕文化非遺繼承人培訓與幫扶力度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對各種公共文化知識分子的引導與培訓,通過開辦培訓班、與學校簽訂委培協定和延續傳統師徒制等方式開展技能培訓。此外,地方政府還可以通過出臺相關人才引進政策,鼓勵、吸引農耕文化人才留在鄉村、建設鄉村。最后是引導、吸收多元主體參與傳統農耕文化建設。在以農戶為主體、政府部門為主導的前提下,廣泛吸引企業、文化團隊、社會社工機構等多方力量入駐鄉村,參與鄉村農耕文化產業的開發與建設,形成合理的文化利益共享機制,保障外部參與主體能在農耕文化產業開發與建設中獲取可觀收益,促進農耕文化資源轉化,推動傳統農耕文化多樣性建設,進而不斷提高傳統農耕文化傳承創新水平。

猜你喜歡
農耕傳統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農耕初體驗
農耕舊事十二韻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立足農耕 特色強校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老傳統當傳承
誰遠誰近?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