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傳播中電子媒介垃圾的危險性確證及其規治*

2023-05-16 14:28鄭一卉
關鍵詞:媒介垃圾人類

胡 康,鄭一卉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雹僦腥A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2-11-07].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無論是電子媒介的生產,還是電子媒介垃圾的處理,都深刻考量著人類對于生態環境、發展資源、節能減排、生命健康等方面的態度。如若無視電子媒介生產進程中資源的開采使用問題,自然資源將開采殆盡;如若忽視電子媒介廢棄后的處置問題,不僅自然生態將受到極大的影響,而且人類也會遭遇相應的“反噬”后果。有鑒于此,筆者從傳播學角度出發,聚焦被忽視的“電子媒介垃圾”,嘗試通過證明電子媒介的本體能動性,并借助生態型媒介考古的“物質性”“政治性”“非線性”三重維度對電子媒介垃圾的危險性、問題性進行分析,以提出電子媒介垃圾的全球規治路徑。

一、電子媒介垃圾:一個傳播學界亟待關注的對象

電子垃圾是指所有被使用完并在不打算重新使用的情況下被丟棄的電氣或電子設備及其部件。①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STEP Initiative.One global definition of E-waste[EB/OL].(2014-06-03)[2022-10-21].http://www.step-initiative.org/files/_documents/whitepapers/StEP_WP_One%20Global%20Definition%20of%20E-waste_20140603_amended.pdf.電子垃圾所指的范圍較廣,包含一切家用或商用的需要電力支撐的物件。在傳播學領域中,廣播設備、電話、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收音機、音箱等需要以“通電”的方式進行運轉的媒介都屬于電子媒介,而當它們被丟棄后,可被納入電子垃圾的類目之中。為了更好地闡釋研究內容,下文將廢棄后的電子媒介統稱為“電子媒介垃圾”(electronic media wastes)。

電子媒介在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和組織層面發揮著巨大效應。在物質層面,電子媒介建基于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由不同的物質質料建構而成,并在這一支撐中對其他事物產生作用,如利用電子媒介進行河道治理。在組織層面,電子媒介能夠使傳播活動在不同目的或意圖中展開運作,如發送、接收、編碼、解碼、阻攔等。在精神層面,用戶能夠在電子媒介的賦權(empowerment)與示能(affordance)下,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重官能方面得到娛樂、文化等心理與精神內部需求的滿足,充分體現了“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的哲學意蘊。

數字化時代,在無法得到妥善處理的情況下,外觀精美的電子媒介廢棄后會對人類、自然造成巨大威脅。然而,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似乎并未受到重視。聯合國最新發布的《2022年全球跨界電子垃圾流量監測報告》(“Global Transboundary E-waste Flows Monitor 2022”)顯示,2019 年全球產生了5 360 萬t 電子垃圾,其中只有17%的電子垃圾以無害化處理。如果這一情況不加以控制,預計到2030年電子垃圾將增加到74.7Mt,到2050年將達到110Mt。②United Nations Institute for Training and Research.Global transboundary E-waste flows monitor 2022[EB/OL].(2022-01-25)[2022-11-18].https://ewastemonitor.info/gtf-2022.當前,電子媒介垃圾的數量不僅沒有得到遏制,而且還在與日俱增。

由于以人的態度與實踐作為參照點,電子媒介的生命周期被粗暴地簡化為“生產→使用→淘汰”的線性邏輯(圖1),使得多數媒介學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電子媒介被淘汰后的動態情況。因此,人文社科研究不僅需要關注電子媒介在“前半生”(formerlife)中所發揮的效用,而且需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其展開持續性跟蹤,即對電子媒介的“后半生”(afterlife)——電子媒介垃圾的作用進行關注。

圖1 各媒介負向作用概覽

在傳播學領域,為何電子媒介垃圾的問題總是受到絕大多數學者的忽視?究其原因,是主流傳播學對于內容文本分析與受眾經驗研究的偏愛,以及對媒介本體能動性關注的不足。學者米亞斯·克里斯坦森(Miyase Christensen)和安妮卡·尼爾森(Annika Nilsson)表示,環境問題與媒介和傳播研究之間的聯系主要在20世紀80年代得以建立,而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內容與呈現方面,很少關注媒介基礎設施與媒介生產。①CHRISTENSEN M,NILSSON A E.Media,communication,and the environment in precarious time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8,68(2):267-277.“重內容,輕媒介”的功能主義研究取向使得學界欠缺對于媒介本體能動性的思考。目前,系統地深入媒介本體研究的中國學者屈指可數。其中,胡翼青教授所寫的關于媒介本體論的系列文章在思考電子媒介垃圾的傳播問題方面給予了強大助推作用,亦給本研究的論證提供了思路。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以實物存在的電子垃圾為案例,能夠在文化、政治、經濟、地理分析中發揮啟示性作用。②CHRISTENSEN M,NILSSON A E.Media,communication,and the environment in precarious time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8,68(2):267-277.此外,將生態環境變化的整體性與復雜性納入媒介與傳播研究之中能夠拓寬研究邊界。不過,在納入的過程中,需要從電子媒介本體能動性的視角看待人類與非人類行動者的動態關聯。

二、本體能動性思辨:人與電子媒介的動態關聯

胡翼青指出,無論是技術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還是秉持“技術替代/強化器官”原則的阿爾諾德·蓋倫(Arnold Gehlen),亦或是提出“媒介技術是人體的延伸”的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他們都強調了技術研究中“人”的中心地位,關注技術如何(更好)服務人類。不過,三人中只有麥克盧漢以媒介的視角看待技術。根據麥克盧漢對媒介的理解,技術要成為媒介,需要發揮延伸作用,并對人與社會產生影響。③胡翼青,諶知翼.作為媒介性的生成性:作為世界的媒介[J].新聞記者,2022(10):3-15.換言之,技術在“中介”(mediate)人、自然、環境的過程中成為媒介。④LOGAN R K.McLuhan extended and the extended mind thesis(EMT)[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interdisciplinary vanguard,2013(2):45-58.此外,他在“賴爾森媒介實驗”中糾正了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提出的“5W”模式,明確指出“不是‘誰’(who)對‘誰’(whom)說,而是‘什么’(what)對‘誰’(whom)說”⑤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469.,拉斯韋爾的模式忽視了“通過哪個/媒介”(by which),因為“什么”(內容)本身會受到“媒介”的影響。以傳統的廣播媒介為例,廣播因自身的“不可見性”,使得內容在傳遞過程中需要依靠“聲音”進行傳播,同時傳播者要對內容進行“可聽性”等特殊處理(如避免使用同音異義詞),以實現傳播有效性的最大提升??梢哉f,表面平淡無奇的媒介實則控制著整個傳播鏈條。

學界中一直抱有將媒介視為“內容”的傳遞器具的傳統。例如,西比爾·克萊默爾(Sybille Kr?mer)所提出“郵遞模型”(postal model)便只將媒介視為傳遞信息的渠道,這在無意識之中使得媒介變得“隱形”,成為內容傳播的背景,媒介自身的存有(being)受到較大忽視。而麥克盧漢則從“延伸”的視角給予了媒介確證的機會。人類在媒介的延伸之下,能夠上天入地,乃至無遠弗屆,媒介成為人類的“義肢”,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人類在傳播活動過程中的不足與遺憾。質言之,通過媒介的中介/居間(in-between)作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人與世界等形成了互相通達的渠道,彼此之間因媒介而形成聯結,媒介編織的關系網絡得以體現。

但是,這也使得麥克盧漢的媒介研究具有濃厚的“功能主義”色彩。在此語境中,人與媒介之間有了關系預設,即主-客二元。然而,正如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所言,媒介本身具有本體性(ontology)與能動性,是“非人類行動者”(non-humans agent),在網狀關系中,媒介發揮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這就意味著,人除了能夠根據目的或意圖利用媒介外,媒介本身也能夠對人產生反向影響/作用,這一點在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的傳播“控制論”理念中便早有體現。

吉爾伯特·西蒙東(Gilbert Simondon)對“人類中心主義”研究取向持有批判性立場,他雖然并未否認人的作用,但也并未對其進行過度強調,而是將人視為媒介的調控者。①JOHNSTON J.The allure of machinic life:cybernetics,artificial life,and the new AI[M].London:The MIT Press,2008:7.加之媒介的本體能動性,人成為了媒介的延伸,助力媒介更新換代。甚至在媒介的運行過程中,人成了媒介的媒介,變為媒介之間的調控機制與轉換系統。此種情境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工廠流水線中的自動化媒介設施只需要人插上電源、打開開關、設置好運作模式便可以輕松運作。在弗里德里?!せ乩眨‵riedrich Kittler)的理學思想中,其通過強調“人之于書寫媒介所形構出的筆跡而得以生成”②Kittler F.Discourse networks,1800/1900[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84.來表明,媒介不僅決定了人的境況,而且是“人成為人”的前提。在人使用媒介的過程中,看似是前者占據主導性地位,實際兩者之間是彼此纏繞的關系,后者建構并規制著人的行動。③胡翼青,諶知翼.作為媒介性的生成性:作為世界的媒介[J].新聞記者,2022(10):3-15.這進一步體現出媒介自身的本體意義。

“任何媒介都不可能脫離于他物,或脫離于其他媒介而獨自具有意義。一種媒介能揭示另外一種媒介,讓后者的媒介屬性顯示出來。沒有彼媒介的揭示,此媒介就不會是媒介?!雹芗s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M].鄧建國,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125-126.電子產品(大到電腦、彩電,小到手機、平板)在“延伸”人體的過程中成為媒介,并對人類社會、文化經濟、世界環境等產生了非凡的影響。沒有人的作用,電子產品便不會成為媒介,而沒有電子產品,人的存在也將受到極大掣肘。人與電子產品彼此交織,互為媒介。

揭露媒介的本體能動性是探索電子媒介傳播問題的第一步,當電子媒介成為處置不當的廢棄物,其危險性、問題性又該從何角度著手?對此,筆者將從生態型媒介考古中的“物質性”“政治性”“非線性”三重維度進行思考。

三、生態型媒介考古對于電子媒介垃圾危險性的證成

現有研究表明,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和邁克爾·戈達德(Michael Goddard)是最早探索媒介生態學與媒介考古學結合進路的學者,“生態型媒介考古”(eco-media archaeology)成為媒介研究中的一股清流。①李璟,諶知翼.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論媒介考古學和媒介生態學的理論相遇[J].新聞界,2022(7):54-64,96.

媒介考古學和媒介生態學具有天然的“調和”要件,兩者的“思想追求是一致的,它們對歷史現象和當下現實的分析不是普遍的,而是多元的,不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而是宇宙的,不是線性的,而是動態的”②李璟,諶知翼.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論媒介考古學和媒介生態學的理論相遇[J].新聞界,2022(7):54-64,96.。有學者從“物質性”“政治性”“非線性”三重維度闡釋了媒介考古學與媒介生態學的相遇之可能性,筆者將依循這三重維度對電子媒介垃圾的傳播問題進行思考。

(一)媒介之物質性:電子媒介的更迭與自然資源的消耗

“重文本,輕物質”的媒介研究取向在20世紀80年代被“新物質主義”(new materialism)的興起所打破。③PARIKKA J.New materialism as media theory:media natures and dirty matter[J].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cultural studies,2012(1):95-100.媒介作為物質深刻影響著文本的產生、傳播、延續,U盤的損壞將使文本化為虛無、光盤的刮痕將會造成文本的缺失、手機屏幕的破裂將造成視覺文本的獲取障礙等。而媒介考古的意義正體現在探索媒介于世界中的建構性與能動性作用。④PARIKKA J.What is media archaeology?[M].Cambridge:Polity Press,2012:65.然而,當前的大部分研究并未在此方面充分落實。在《媒介考古學》一書中,虛擬媒介(imaginary media)、魔法石板、玩具Baby Talkie等媒介充斥眼簾。無獨有偶,在《媒體考古學》一書中,作者西格弗里德·齊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更是囊括了各式媒介,如紙莎草紙、字母表、羅盤指針、電子望遠鏡、打字機、摩爾斯電報、單弦定音器、數學匣子、基歇爾博物館等。誠如黃旦所批判的,現在的研究成果“給人的總體印象不是在‘媒介考古’,而是在‘考古媒介’,發掘出各種不同的‘媒介’——好比‘與小人兒捉迷藏’”⑤黃旦.媒介考古:與小人兒捉迷藏?——讀《媒介考古學:方法、路徑與意涵》[J].國際新聞界,2021,43(8):90-104.??此蒲芯棵浇?,實際進行著媒介策展,忽視了媒介研究的本體之意,即探索物質性、社會性、政治性等彼此的交織點。

媒介生態研究與傳統媒介研究不同。媒介生態學強調從媒介運作系統與傳播關系的角度挖掘媒介的本體意義,這一點從“媒介生態位”便可以驗證。生態位是指“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⑥李博.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5.。在媒介生態系統中,“任何一種媒體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時間與空間上的生態位,亦即有其特殊的生存與發展的土壤和條件,以及它在這一狀態下的特有行為和作用,很少有兩種媒介能長期占有同一生態位”①邵培仁.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J].新聞界,2001(5):26-27,29.。媒介生態位通過考察各媒介之間的復雜關聯,強調媒介的能動與生成作用,以挖掘媒介的生存境況、發展規律與未來進路。正如上文所述,傳統媒介研究多具有“工具論”色彩,將媒介視為“死物”。因而,媒介生態學與對“媒介物質能動性”關注不足的媒介考古學之間擁有了相遇的基礎。根據帕里卡和戈達德的理學思想,以“物質性”為特征的生態型媒介考古有著天然的“生態”因素,其強調自然生態對媒介的生產作用,以及媒介對自然生態的反向影響,在關系網絡中體現了媒介的本體能動性。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眼中的物是“存在”與“存在物之存在”的一體兩面,“存在”是“無形之物”,“存在物之存在”是“有形之物”。一般情況下,人只會關注到“有形之物”,而忽視“無形之物”。隨著數字化媒介技術的不斷演進,人類一改過去對實體媒介物的使用偏好,習慣于以無形的數字手段進行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對現實生活中的媒介尤其是電子媒介的忽視。然而,“任何媒介的影響首先來自被忽視的媒介本身”②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497.。數據信息雖然無形,但可見;電子媒介雖然有形,但受到人的忽視。例如,譽滿全球的“元宇宙”(meta-universe)倡導 現 實 空間的“離 身”(disembodiment)與虛擬空 間 的“具身”(embodiment),使大眾沉醉于對媒介化、數字化永生的探索。不過,看似脫離現實的元宇宙卻并未擺脫實在的基礎設施架構,XR擬像技術的應用同樣無法否認電子媒介垃圾難以處理的事實,對其進行“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仍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大難題。③BOZAK N.Digital neutrality:Agnès Varda,Kristan Horton and the ecology of the cinematic imagination[J].Quarterly review of film&video,2011(3):218-229.

不過,當許多學者認為數字媒介時代“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時,帕里卡卻強調將看似無實體的磁力、光束、電等納入媒介物質性的討論中④PARIKKA J.New materialism as media theory:media natures and dirty matter[J].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cultural studies,2012(1):95-100.,并將媒介物質性研究延展至生態與環境的批判性探討中,提出“媒介地質學”(media geology),關注電子媒介垃圾對地質環境的影響。⑤PARIKKA J.A geology of media[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15:1-5.電子媒介中看似不可觸摸的非物(immaterial)性“數據文本”,看似脫離現實、資源無限的虛擬世界依然倚靠著相應電子基礎設施的運作(如服務器、網絡基站、終端設備)與能源消耗得以生成、呈現、傳播,硬件使用壽命的減少、電力等能源的損耗都在不斷地倒逼人們開采資源,生產廢料。在有關電子媒介的研究中,過去“5W”傳播模式中的二元身份——“傳播者”“受傳者”不再適配,主體身份的模糊性開始彰顯:電子媒介的產制者(傳播者)同時是生態資源的消費者,電子媒介的消費者(受傳者)亦是電子垃圾的產制者。

其實,電子媒介的廢棄并非是“必需”的,而是被“設計”的。⑥劉于思,趙舒成.“潔凈”亦危險:物質性和廢棄社會視角下電子媒介垃圾的理論反思[J].國際新聞界,2021,43(4):74-92.根據海德格爾的“上手”(zuhandenheit/ready to hand)與“在手”(vorhandenheit/present-in-hand)哲學思想,只有當電子媒介的功能已經無法滿足人的需求,或當其已經處于損壞狀態時,媒介物質化的本體才會顯露,從“上手”過程中的“無形”降維為“在手”過程中的“有形”。在移動化設備普及的當下,公眾的出行更加便捷。但是,當手機硬件或者手機軟件出現問題,則會對公眾的空間移動性產生鉗制??梢?,電子媒介生命周期的有限與使用功能的局限使“過時”與“淘汰”成為其不可逃避的宿命。最終,人類會選擇加速度的方式不斷更替電子媒介以滿足自身的技術需求,若無合理規治,自然資源終將開采殆盡。以電子媒介的生命動力區塊——“鋰電池”為例,受到資本利益、市場需求等影響,“到2025年,世界可能面臨鋰資源短缺。2030年,可能面臨50%的缺口”①全球礦產資源網.2025 年全球可能面臨鋰資源短缺[EB/OL].(2022-08-15)[2022-11-24].http://www.sohu.com/a/576908787_121123923.,鋰資源已經開始出現全球告急的危機。

(二)政治維度耦合:電子媒介的轉移與資本利益的揭露

媒介考古學一直有意無意地忽視政治面向,基特勒的物質媒介思想便是一個印證②PETERS J D.Strange sympathies:horizons of German and American media theory[J].Media and society,2007(15):131-152.,而這又為媒介生態學的“介入”奠定了基礎。媒介生態基礎的政治意義體現在媒介與民主、媒介與發展的關系之中,其更“促使考古工作者將目光從‘物’本身移開,延伸到事物之外,延展至定義物質載體的關系網絡之中,去討論‘事物之外部’的重要物質與政治意義……媒介介入自然、社會乃至精神之后如何作用于資本主義運作機制以及權力關系,表現出獨特的思想和政治生產性”③李璟,諶知翼.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論媒介考古學和媒介生態學的理論相遇[J].新聞界,2022(7):54-64,96.。媒介生態與媒介考古的相遇為揭露電子媒介垃圾背后的政治屬性提供了推動力。

“資本主義制度是生態危機的真正根源?!雹荜悓W明.“生態馬克思主義”對于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啟示[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17.出于維護政治經濟秩序的目的,“廢棄”成為現代社會中的必然行為。對于電子媒介垃圾而言,以否定為表征的廢棄實則是對于其他存在物(新產制的電子媒介)的肯定。⑤DOUGLAS M.Purity and danger: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M].London:Routledge,1970:12.電子媒介自身并不具備是否應該被使用或被廢棄的自我評價體系,一切落實于其自身的行為都是由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等共同決定。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技術的不斷迭代使電子媒介一直處于推陳出新的狀態,這也令電子媒介垃圾成為全球范圍內數量增長最快的垃圾類別。而廢棄之后的電子媒介都要面臨何去何從的歸屬問題。

“污染避難所假說”(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表明,由于受到成本的制約,發達國家的污染性產業將落地于發展中國家乃至落后國家,而對于后者而言,物品產制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將成為自我謀利的寶藏。出于“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目的,發達國家將國家權力介入全球空間秩序與政治格局之中。除了那些被收集、被回收的記錄在案的電子媒介垃圾,有大量未被記錄的電子媒介被貼上“二手”的標簽或直接報廢為垃圾,以非法的方式或非正規方式(如與金屬廢料進行混合)轉移出境,形塑出“中心-邊緣”的生態殖民式傳播流徑。其中,歐洲、東亞和北美是電子媒介垃圾的主要出口國,而非洲、東南亞、中美洲和南美是它們的主要出口對象,它們能夠從廢棄的電子媒介垃圾中提取寶貴的、關鍵的原材料,比如銅、鐵、鋁、黃金等物質。不過,這些對象國不僅自身的回收效率較低,而且處理電子垃圾的也多為未受專業技能培訓的非正式工人。此外,只有被認定為有害的電子媒介垃圾才會在進出口環節中受到國家乃至國際法律條例的規治,而那些無法得到掌控的電子垃圾會變成企業或組織性犯罪的牟利之物。①United Nations Institute for Training and Research.Global transboundary E-waste flows monitor 2022[EB/OL].(2022-01-25)[2022-11-18].https://ewastemonitor.info/gtf-2022.在資本權力的操控下,不具有話語權的發展中國家或貧困國家“遭受著全球空間生產所帶來的剝削和壓榨,全球空間不正義依然持續著”②左路平.邁向全球空間正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空間意蘊[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3):9-18.。有學者指出:“忽視那些處在生態危機中的地區,突出了科學與傳播研究領域中結構化的地緣中心主義與西方種族中心主義?!雹跜HRISTENSEN M,NILSSON A E.Media,communication,and the environment in precarious times[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8,68(2):267-277.電子媒介垃圾的跨界流動已成為出口國、進口國乃至全球需要關注的政治問題。

(三)非線性化時空:電子媒介的廢棄與生態危機的產生

時空(temporal-spatial)層面的非線性讓“偏向時間”的媒介考古學與“偏向空間”的媒介生態學之間產生了互補性的勾連。媒介考古學強調對“舊媒介”的關注,并從“深層時間”(deep time)出發,指出媒介在時間方面的非連續性。④PARIKKA J.Media ecologies and imaginary media:transversal expansions,contractions,and foldings[J].The fibre culture journal,2011:50.而時間層面的非連續性又會作用于空間,具言之,舊媒介并不會因落伍而永久退場,其依然會在不同時空中以不同樣態進行呈現并產生影響。誠如麥克盧漢所認為的那樣,新媒介中的內容是過去的媒介。⑤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4.此外,更有學者提出“不存在‘舊媒介’”⑥西蒙尼·納塔萊,陳陽,王英鴿.不存在“舊媒介”[J].新聞記者,2018(12):58-65.此般振聾發聵的觀點,以期為舊媒介的本體能動作用進行證成。作為一種舊媒介,電子媒介垃圾同樣不會在受到廢棄后停止自身的“行動”,其深刻影響“人類世”(Anthropocene)的境況。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在2002年正式提出并闡釋“人類世”概念?!叭祟愂赖钠瘘c可追溯至18世紀末極地冰層中二氧化碳與甲烷濃度開始增加的時刻”⑦CRUTZEN P.Geology of mankind[J].Nature,2002,415(3):23.,而瓦特蒸汽機的誕生意味著“人類世”的開啟。人類世包含兩個層面的內涵,即“第一,地球已跨出持續了11 700多年的‘全新世’地質時期,進入‘人類地球’新時代;第二,這一地質時代更迭由人類活動引起”⑧姜禮福.“人類世”概念考辨:從地質學到人文社會科學的話語建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2):124-134.。這表明,作用于地球的主要地質力量已經不再是自然界中的冰川、山河,而是人類自身。⑨LEWIS S L,MASLIN M A.The human planet:how we created the Anthropocen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18:3.人類的活動痕跡將成為地球上的“紋理”(texture),決定著地球未來的走向。在各式人為造成的“紋理”中,存在著“氣候變化、有毒物質泛濫、物種多樣性減少”⑩姜禮福,孟慶粉.人類世:從地質概念到文學批評[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6):44-51.三種表征??梢?,人類世的提出不是要強調人對地球的主宰,而是要凸顯出人類當前的生存困境。在此境況中,人類需要進行反身性思考。

“媒介”與“環境”始終保持著密切聯系①約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M].鄧建國,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54.,而人又是電子媒介變成影響生態的物質性力量的使動性因素。電子媒介的不斷生產、淘汰、更新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環境與自然氣候。在電子媒介的“前半生”中,批量生產帶來的碳排放、資源消耗等問題使得人類世的情況愈演愈烈,不僅影響當前,而且持續作用于未來。有學者指出:“人類在19世紀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仍有大部分存在于21世紀的大氣中?!雹贏NGUS I.Facing the Anthropocene:fossil capitalism and the crisis of the earth system[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16:103.除此之外,電子媒介的“后半生”同樣會對自然生態造成惡劣影響。廢棄后的電子媒介并未以數據形式消失于虛擬時空之中,而是變成了“僵尸媒介”(zombie media)、“死亡媒介”(dead media),在自然生態與人類社會中開啟了“后半生”旅行,如丟棄于某個角落、包裹于某個回收袋中、堆積于某個垃圾場、埋葬于某地土壤里、焚燒于某處火焰中。以電子影像媒介的載體——亞酸鹽膠片為例,其不僅受到潮濕環境的影響,而且就算處在正常溫度下,此種膠片也會不斷自我分解,釋放出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此外,因電子媒介垃圾而造成的臭氧層破壞、土地酸化、海河污染等都會對人類與自然產生持續的毒性后果(toxic aftereffects)。電子媒介的“前半生”與“后半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都深刻印證了生態型媒介考古中媒介時空影響的非線性特征。

四、電子媒介垃圾傳播的全球規治

“以人的感知和判斷為中心的媒介環境的建立,需要一個媒介基礎,而以非人的感知和判斷為中心的媒介元素恰恰提供了這樣一種基礎?!雹坳愔杏?自然媒介、技術媒介與“媒介即基礎設施”——以彼得斯的《奇云:基礎媒介哲學》為例[J].未來傳播,2019,26(3):65-72,110.自然生態是人類發明、創造媒介技術的參照物,人類從海豚彼此間的交流受到啟發并制作聲吶系統、從昆蟲群體平等且無中心的交流方式思索人工智能的打造、從蝙蝠的覓食行為衍生出雷達裝置……自然生態為人類社會生活作出了巨大貢獻,人類不應以無節制開采與無止境破壞作為回應。面對電子媒介垃圾帶來的生態、環境、資源等問題,各國需樹立全球伙伴關系,共同商討、制定治理方案。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強調:“不斷增強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積極引導國際秩序變革方向,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雹苋嗣袢請?加快綠色發展——把握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述評之四[EB/OL].(2019-02-22)[2022-11-27].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222/c419242-30895680.html.

(一)在地思考,以媒治媒

媒介治理(media governance)可以緩解電子媒介垃圾帶來的跨國非法轉運、環境污染、資源損耗等問題的嚴重性。媒介治理主要是指媒介對于社會問題的監督與解決,具體表現為“可見”(visible)的治理與“不可見”(invisible)的治理?!翱梢姟钡闹卫眢w現在利用媒介展開關于電子媒介垃圾的政策宣傳與普及、新聞報道、事件討論、媒體問政、追蹤進度、社會動員等,以確保即時的風險預警與精準的措施落實。以國內媒體組織機構為例,人民日報、人民融媒體、人民資訊、大眾新聞、你好科普、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等發布過一系列相關文章,如《電子垃圾“變廢為寶”我們應該怎么做?》《生態環境教育進課堂 探尋電子廢棄物拆解基地,見證電子垃圾華麗變身》《2022 年國際電子垃圾日標志著根據<巴塞爾公約>就電子垃圾達成了一項新協議》《收廢品能“拯救地球”,環保專家呼吁,規范回收電子垃圾》《每年21萬t電子垃圾:養活4萬人,卻讓他們活不過25歲》,這些媒體機構在揭露電子媒介垃圾背后的權利資本、人權問題的同時,向公眾科普相關知識訊息,并發出節能環保的呼吁?!安豢梢姟钡闹卫韯t體現在媒介作為硬件基礎設施,結合軟件、程序、智能技術(如區塊鏈、大數據、算法)等進行電子垃圾媒介的問題調控。例如,在聯合國公布的《2022年全球跨界電子垃圾流量監測報告》中,研究者便采用了大數據分析技術對電子垃圾進行詳細分類,并用可視化圖譜對區域電子垃圾情況展開了闡述。此外,國內所使用的環境檢測儀器(大氣采樣器、顆粒物采樣器等)亦在各種硬件、軟件、人工的加持中收集、上傳、分析環境質量。

(二)命運與共,多邊協作

面對電子媒介垃圾帶來的全球危機,各國需積極落實環境多邊主義(environmental multilateralism)。首先,由于世界上只有不到一半的國家擁有關于電子垃圾的政策或法規,而且相應法律條令覆蓋面較小,執行力度不大,難以控制電子垃圾對環境的污染①United Nations Institute for Training and Research.Global transboundary E-waste flows monitor 2022[EB/OL].(2022-01-25)[2022-11-18].https://ewastemonitor.info/gtf-2022.,所以需要利用聯合國環境大會等國際會議進行共商、共建,簽訂如《控制危險廢料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等合作條約,約束電子垃圾非法轉運,抵制一些國家“搭便車”等利己主義、單邊主義行為,積極推動全球電子媒介垃圾的生態共同治理。其次,加強關于“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科學技術與過往經驗交流,打破發展中國家或落后國家所存在的“知識溝”“技術溝”“設施溝”等現實問題。以德國與日本為例,兩國在電子設備“自動拆解技術”方面擁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各國可以通過組織國際學術論壇或綠色合作培訓活動相互交流、彼此借鑒。再次,各國應主動承擔主體責任,展開全球思考。在時空交錯的當下,過去影響現在,現在影響未來,各國需摒棄“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想法。以中國為例,在全球生態貢獻方面,“全球從2000年至2017年新增的綠地面積中,1/4以上來自中國,中國對全球綠化增量的貢獻居全球首位”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EB/OL].(2021-11-04)[2022-11-18].http://www.gov.cn/xinwen/2021-11/04/content_5648742.htm.。此外,中國與俄羅斯積極合作,針對黑龍江流域,在污水防治、垃圾處理、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共同發力,樹立了國際協作的典范。在能源使用方面,中國依據現實,描繪出低碳發展的路線圖,以開發清潔能源、加強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方式踐行“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發布——我國提前實現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EB/OL].(2020-12-22)[2022-11-27].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2/content_5572019.htm.的宏偉目標。

(三)全球思維,綠色消費

在資本主義的影響下,高耗能、高消費成為產生生態危機的非理性行徑。全球生態危機是以碳燃燒為表征的全球資本主義文明的一個面向②SCRANTON R.Learning to die in the Anthropocene[M].San Francisco:City Lights Books,2015:26.,各國在應對電子媒介垃圾所引發的生態問題過程中,需要以“全球思維”(global thinking)替換“全球化思維”(globalization thinking)?!叭蚧季S根植于西方工業文明,是西方現代性的結果,也是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將全球納入西方體系的過程,具有內在的西方中心主義思想;同時,全球化是資本運作的結果,以經濟活動為根本,以人類活動為中心,是人類世問題的重要根源?!雹劢Y福.“人類世”概念考辨:從地質學到人文社會科學的話語建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2):124-134.全球思維則將地球視為總體性的生態系統,摒棄了“主-客”二分法,既考慮人類,又強調動物、植物、土地、山川、金屬、大氣層等非人類行動者的能動性與生成性,這一點與哲學家簡·本尼特(Jane Bennett)所提出的“生機物質主義”(vital materialism)不謀而合,都在關注人與非人的動態交互與共生關系?!白匀画h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前提,人首先依賴于自然”④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3.,但是,“依賴”不應以“過度”或“盲目”等異化特質為表征。對于人類行動者而言,斥絕異化消費是化解生態危機的必要措施之一。⑤AGGER B.Western Marxism:an introdution[M].California: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79:272.根據聯合國公布的最新數據,在2019年產生的電子垃圾中,只有17%的電子垃圾被收集和回收,這意味著其他價值高達570億美元的可回收材料,如金、銀、銅、鉑等被大量傾倒或燒毀,而未得到正確處理或重新利用。⑥United Nations Institute for Training and Research.Global transboundary E-waste flows monitor 2022[EB/OL].(2022-01-25)[2022-11-18].https://ewastemonitor.info/gtf-2022.因而,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各國需秉持“生態理性”,積極推廣“綠色消費”理念,開發耐用、可回收的電子媒介產品,抵制“先開采、后節約”“先使用、后規劃”等“竭澤而漁”的錯誤行為。對此,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雹吡暯?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5-09-29(2).在全球思維中,中國積極落實本土化實踐。例如,商務部、廣電總局、生態環境部等13 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以“全國家電以舊換新”“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優化綠色智能家電供給”“加強廢舊家電回收利用”“加強基礎設施支撐”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商務部等13 部門關于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EB/OL].(2022-07-28)[2022-11-2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04/content_5704274.htm.等具體措施踐行綠色、環保、低碳、循環、智能消費,在全球范圍的電子媒介垃圾規治行動中樹立了良好榜樣。

猜你喜歡
媒介垃圾人類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垃圾去哪了
人類第一殺手
那一雙“分揀垃圾”的手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書,最優雅的媒介
倒垃圾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倒垃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