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歷史必然

2023-05-21 14:13黃承梁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3年4期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黃承梁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四個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圖分類號 A84;D22;D2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23)04-0196-09 DOI:10. 12062/cpre. 20230201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使命任務。這就是從現在起,“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何謂中國式現代化?其基本特征如何?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保?]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首次在全國代表大會上闡明了三件事:一是闡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推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路徑。二是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或稱為“五大特征”,全面系統回答了中國要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其中,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其他四個特征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立場、價值訴求和建設愿景。三是繼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四個現代化”之后,習近平首次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新的時代命題。正是在習近平對生態文明的高度重視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與推動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得以進入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綠色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底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戰略路徑和歷史抉擇,也成為中國共產黨以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范疇出發,探求中國式現代化歷程及其重大節點和重大文獻,將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孜孜以求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戰略性任務與新時代新征程黨的歷史使命相結合,既為中國式現代化接續奮斗提供動力,又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學理支持、話語引領,從而使偉大而波瀾壯闊的現代化進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愿景實現有機統一,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1]。

1 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為挽救民族危機,救中國人民于水火之中,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軍事現代化”,這與此時所要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一致的。黨的七大首次明確提出要以生產力標準來評判一個政黨的歷史作用,七屆二中全會提出要爭取引導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向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這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得到加強。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正式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2]132。這或是“四個現代化”作為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提出的“國家戰略”的較早溯源和文獻記載。在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召開的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四個現代化”被第一次正式提出。會議宣布國民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在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四個方面實現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相較于1954年的四個現代化,現代科學技術取代了原表述中的“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這次會議同時提出要在20世紀內分兩步實現四個現代化[2]439-442。

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又首次提出了“分兩步走、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這都表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奠定了歷史性基石。

1. 1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1938 年,在抗日戰爭的危急關頭,毛澤東集中全黨智慧,發表了著名的《論持久戰》。其中,對于如何戰勝日本侵略者,毛澤東認為軍隊和人民的進步是最根本的兩個方面。對于軍隊,“革新軍制離不了現代化”“要把技術條件增強起來”[3]。在這里,軍制現代化的表述,與周恩來于1938年1月發表在《群眾》周刊上的《怎樣進行持久戰》一文所提出的“現代化的軍事工業”“裝備的現代化”“軍隊現代化”[4]等表述,其內涵是一致的??梢?,中國共產黨早期關于現代化的表述,主要是軍隊的現代化。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強調軍事上的現代化,十分契合當時中國共產黨為解決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而改進軍事裝備的時代背景。由此說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軍隊現代化”問題是中國共產黨的文獻中使用“現代化”這一范疇的肇始。

1945年4月至6月舉行的黨的七大是中國共產黨在迎接抗日戰爭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的時代背景下召開的歷史性大會。大會歷史性的貢獻在于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在《論聯合政府》的書面政治報告中,毛澤東明確指出抗日戰爭結束以后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保?]1081可見,黨的七大已經開始使用工業化、農業近代化等具有現代化意義的專門術語,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史上首次明確提出要以生產力標準來評判一個政黨的歷史作用[5]1079。1949年初,隨著中國革命形勢變化,特別是三大戰役的結束,毛澤東對奪取全國革命勝利后如何建設新中國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2月,在同原蘇聯代表米高揚會談時,毛澤東指出,“戰爭一旦結束,我們不但要恢復生產,而且要建設嶄新的、現代化的、強大的國民經濟?!保?]這也是毛澤東繼提出軍制現代化之后,首次明確提出了具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本源性質、現代經濟學性質的“現代化”的表述。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召開。這次會議前期,黨內曾出現過一種錯誤傾向,即經濟上的悲觀論調,認為中國工業現代性不足。毛澤東指出,中國已經具有大約百分之十的、具有進步性的“現代性的工業經濟”;大約百分之九十分散的個體的、具有落后性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中國共產黨領導進行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取得了或者即將取得使我們的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地向著現代化發展的可能性”,要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7]。這些重大的文獻表明,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就已經擬定了發展現代化的國民經濟,變落后的農業國為先進的工業國,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方向發展的戰略思想。

1. 2 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56年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這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在七屆二中全會確立的主要戰略思想的基礎上,1953年6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此后,確立了逐步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路線方針?!耙换奔词枪I化,也即總路線的“主體”。1954年6月,毛澤東在親自主持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中說:“我們是一個六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要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保?]329可見,“四個現代化”呼之欲出。是年9月15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開幕式上,毛澤東指出要將中國建設成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8]350。同年9月23日,周恩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第一次將中國式現代化高度概括凝煉成四個現代化,即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2]132。這里雖然沒有使用“四個現代化”的表述,但卻是普遍認為的黨的文獻中關于四個現代化實質內容的一次正式且全面的表述。

“四個現代化”戰略雛形。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講話。其中,關于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等等,為后來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八大上明確作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演變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提供最充分的思想準備。1956 年9 月,黨的八大召開。這次會議重大的時代背景,一是到1956年上半年,全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二是1953年至1957年的“一五”計劃中的許多目標和任務已經有望提前完成。中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巨大的歷史性變革,探索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及其指導思想和實踐路徑,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八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1956)提出了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并在總綱中規定中國共產黨的任務是“使中國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保?]由此可見,從1954年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關于“四個現代化”的戰略初具雛形。

“四個現代化”正式登上了時代舞臺。1963年9月,黨中央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制定了“兩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保?]439 是年11月至12月,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會議號召全國人民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10]而奮斗。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會議正式確定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首次使用了基于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表述。在1975年1月召開的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和周恩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了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中指出的“兩步走”戰略,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20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2]479。

總而言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再到改革開放前夕,黨領導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盡管黨的八大形成的正確路線未能完全堅持下去,但必須看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中國的締造者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是在新中國百廢待興、遭帝國主義封鎖的時代背景下逐步探索實現的。經過改革開放前幾個五年計劃,中國建立了獨立且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方面都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在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包括但不限于國防尖端科技等領域仍然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特別是持續建設以“四個現代化”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2 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關于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需要,逐步豐富與發展“現代化”基本內涵。中國共產黨從黨的十二大到十七大,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國際國內形勢變化,既始終立足中國基本國情,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一以貫之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又根據變化的態勢,與時俱進,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幸福的文明發展道路,走科學發展之路,特別是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報告,標志著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生態文明成為歷史新時期重要的治國理念。

2. 1 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高度重視現代化建設,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時代命題。

1978年3月,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保?1]他認為,現代科學技術及其高速發展,是建設現代化農業、工業和國防事業的基本前提。1979年3月,鄧小平在會見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表團時說:“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作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保?2]之后,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闡述了為什么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問題。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召開,大會主題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是:“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保?3]在大會開幕式致辭上,鄧小平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保?4]3黨的十二大閉幕后不久,鄧小平又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我們打開了一條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新路?!保?4]11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1987年4月,鄧小平進一步指出,“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保?4]229 由此觀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改革開放開始,就有別于“西方模式”,不是對資本主義國家建設工業文明之路的照搬照抄。特別是從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發展要求看,鄧小平主張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本身內在地蘊涵著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鄧小平指出:“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保?4]64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之路。

“所謂政治,就是四個現代化?!保?5]1987年10月舉行的黨的十三大,進一步提出“必須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保?6]大會在黨的十二大關于“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基礎上,把“富強”寫入其中,提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保?7]總體看,鄧小平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思想只有一個定語,即中國特色、中國式的;一個核心,必須是社會主義的;一個中心,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鄧小平指出,中國搞現代化“是搞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目的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保?4]110正因為體現著社會主義的本質,為著實現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因此,“四個現代化”就成為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初期最大的政治。

2. 2 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長遠規劃,提出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召開。江澤民所作的報告中提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保?8]

這一歷史時期,可持續發展在全球浪潮中奔流涌動。以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里約熱內盧的召開為標志,繼1972年《人類環境宣言》之后,人類社會形成了具有全球共識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文件。1994年3月,中國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了中國發展長遠規劃。1995年9月,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19],提出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召開,可持續發展戰略被正式確定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重大戰略。這次大會對于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幾個標志性的貢獻:一是要求基于中國基本國情,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特別是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與后來中國共產黨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中提出的“提高資源產出率”戰略內涵基本一致。二是提出實施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改善生態環境。這也同樣是說,從資源“有償”使用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反復強調的生態(資源)“補償”制度,中國共產黨對資源、對生態的認識不斷深化,主動意識顯著增強,免費、肆意獲得資源的時代結束。同時,大量依靠傳統資源、碳排放強度過大的地區,同飲一江水、共享一片林,要對保護碧水藍天綠樹的地區給予補償。這是一種質的認識跨越。三是首次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20]。這可以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較早溯源,在理論上架構了“三位一體”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總體框架。后文將就這一問題詳述。

2001年7月1日,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強調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與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豐富內涵相似相近的新表述,如“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21]。2002年3月,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江澤民又指出:“發展不僅要看經濟增長指標,還要看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保?9]283這一重大戰略理念,實質上孕育了科學發展觀中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許多重大新思想,同時表明,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已經由傳統粗放型發展之路轉向集約型、節約型、資源友好型、環境友好型發展之路。

2. 3 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生態文明”首次寫入黨代會報告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就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茖W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黨的十七大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在21世紀彪炳史冊的歷史貢獻是將“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報告。這是繼黨的十二大至十五大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之后,中國共產黨為統籌人與自然關系所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建設生態文明,就其理論形態而言,其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首次用人類嶄新的文明即生態文明高度概括和統一了人與自然兩者的辯證關系[22]。

胡錦濤強調繼續探索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律。2009 年9 月,胡錦濤主持會議,就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和實踐進行集體學習。胡錦濤總結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黨團結帶領人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四點啟示。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探索和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律。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有中國基本國情的一般性,又有特定時代條件的具體性,既要把握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又要把握其特殊規律,要不斷創造性地研究和解決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二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科學發展,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相協調,以此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相統一。在這里,作為黨的十八大后被正式確立為“五位一體”重要組成部分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建設,都是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時包括經濟的現代化、政治的現代化、文化的現代化、社會的現代化和生態文明的現代化。三是加強制度建設,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制度建設就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要堅持好改革的方向,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的協調性,構建健全而富有活力的制度體系。四是從維護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國家安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處理好發展與穩定的關系。上述四個方面,總方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

生態文明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是科學發展的題中之義??茖W發展觀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世紀新階段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升華,是關于中國發展模式的新的執政理念。其核心觀點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保?3]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舉行。全會提出了“五個統籌”的戰略安排,即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體制保障。在這里,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五個統籌”的重要內容。2004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正式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胡錦濤在后來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保?4]在這里,“人與自然和諧”成為和諧社會的重要表征。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召開,會議至為重要的理論成果就是提出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兩型社會戰略目標”。這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和戰略部署,一方面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實現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什么是發展,實現怎樣的發展的認識持續深化。既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發展始終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又強調發展必須是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相協調的發展,是人口資源與環境相得益彰的發展,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這一系列重大理論中關于統籌人與自然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又辯證地統一于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性任務之中,使得生態文明的建設與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的建設有機地整合起來,互相協調,整體推進,從而使生態文明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內在特征的戰略和實踐愈發清晰。

總之,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首次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時代命題,到黨的十三大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納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開始,直至黨的十七大強調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始終是歷次黨代會的重大課題。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不斷為現代化建設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從而使偉大而波瀾壯闊的現代化進程和民族復興圖景不斷展現在世界面前。

3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并在建黨100周年時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代就明確確立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歷史征程上,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莊重宣布: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

3. 1 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全面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強調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這也就是說,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性、根本性任務。對于實現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基于工業文明的現代化有什么關系,習近平早就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保?5]由此觀之,與西方傳統的現代化老路相比,“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十分鮮明的特征。

一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空前的挑戰,也必然改寫現代化發展的世界版圖,其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中國共產黨始終從國情出發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保持歷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實現現代化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特別是在全球能源危機、糧食危機時有加劇,當前世界形勢并不太平、和平與發展面臨挑戰的背景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揭示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使十四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既是底線,又是屏障。

二是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把握好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其一是,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現代化不只是一部分人的現代化,而是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通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走向共同富裕;其二,在中國共產黨宣布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需要持續走具有韌性、包容性的現代化之路,就是要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脫貧人口群體財富數量持續增長,絕不容許再返貧、復貧; 其三,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從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再到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在不斷拓展,但始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推動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生態文明建設歷程及貫穿始終的馬克思主義人民至上的人民觀,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人民根本立場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生動實踐[26]。

三是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一直注重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保?5]208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習近平強調指出,“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保?7]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保?8]“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保?9],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既要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雄厚的物質支撐。同時也要深刻意識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當代中國,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精神財富,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必須持續深化對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重要性的認識,更加堅定自覺地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

四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保?0]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改革開放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走過粗放型增長模式和發展模式的老路。一些地方和企業追求政績,強調大快趕超,唯GDP發展論,盲目上馬一些缺乏系統論證、科學規劃、長遠眼光的項目,重速度輕質量、重開發輕保護,導致中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出現了一些重大的環境歷史遺留問題,如水土流失問題、“三廢”污染問題、空氣質量及農田損壞和侵占問題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時期內盲目追求發展速度,依靠粗放型發展所日積月累、層層疊加造成的。習近平指出:“粗放擴張、人地失衡、舉債度日、破壞環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保?1] “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污染又會是一種什么情況? 屆時資源環境恐怕完全承載不了?!保?2]5 基于此,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共同交織的新時代,使建設好生態文明,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成為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共識。

五是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有著“以和為貴”“ 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四海之內若一家”的文化傳統,更有“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近現代以來,在經歷了侵略、戰亂的苦難后,中國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寶貴。中國牢牢把握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共產黨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中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中國通過走和平發展道路,一心一意謀求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獨立自主、備受尊重、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僅如此,中國和平崛起惠及全世界,造福全人類,給一些飽受保護主義、狹隘民族主義和極端主義困擾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如何走向現代化之路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推進了全球包容性發展。

總的來說,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深厚土壤,是5 000年中華文明“天下大同”。歷經從“小康社會”到“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個文明”到涵蓋政治文明在內的“三個文明”,再到涵蓋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在內的“五個文明”;從基本實現現代化到全面實現現代化,從“四個現代化”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至此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愈加豐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歷史必然。

3. 2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正如前文所述,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共識。這種全面共識的重要標志,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偉大奮斗歷程中,第一次形成了專門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思想、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及其自然辯證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思想內涵極其豐富。其所蘊涵的“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體”“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等重大科學論斷,深入人心、蓬勃興起、廣泛傳播,是全黨全國全社會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也有力推動和促進著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正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一方面,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另一方面,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雙重邏輯下,中國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全新發展道路,實現了發展和保護雙贏,走出了“越保護越發展,越發展越保護”的發展與保護的“閉合圈”之路。這條道路的實質,是一場發展觀的深刻變革,是綠色現代化之路,綠色發展觀之路。今日中國,“新五化”即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高度融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以綠色科學技術和綠色產業為支撐的,二者正以“白駒過隙”“日新月異”的速度向生產力諸要素全面滲透、全面融合。從國民經濟結構構成看,一是中國原有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正逐漸修正,一二三產業比重更加合理,城鄉關系愈加協調,共同富裕的地域格局正在顯現;二是經濟增長正在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正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向著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邁進;三是創新成為驅動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轉變的關鍵要素,資源和投資要素逐漸退場,創新在新發展理念中越來越占據主動位置。由此,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從根本上使十四億多人口的中國實現了全面小康,創造了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下的中國經濟穩步發展新業態,揭示出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強大生命力。

總的來說,中國提出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在反思西方現代化模式后所作的理論創新,是在總結中國發展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對傳統工業時代形成的現代化內容及其實現方式的重新思考和深刻轉型。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標志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征程。

3. 3 中國式現代化特別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凝結出的智慧結晶,獨具中國特色,閃耀著社會主義的光輝。與此同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其世界性、全球性的顯著特征,影響著世界現代化的模式和進程,打破了現代化即西方化的思維定式,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對中國意義重大,放眼全球,其世界性和全球性的特點也深深影響了世界歷史的演變,成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的共同推動力量。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了中國方案和東方智慧。習近平指出:“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保?2]6生產力始終是人類社會不同發展狀態、不同文明形態形成的最終決定力量。從生產力特別是從作為其組成要素的勞動者素養、勞動(生產)工具視角看待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可以說,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歷史,就是勞動者以無窮探索和實踐應用的自然科學(這里也包括經驗)以及轉化的科學技術,使用勞動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的科學體驗史、技術探索史。在原始文明時代,人類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進化進程,石器的使用及至石器上的刻文、象形圖畫、圖騰崇拜,既是反映石器作為生產工具使早期猿人向新人類演進過程中的標志性“工具”,也反映人類文明以“石器文明”作為其初始文明形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風貌,等等;在農業文明時代,“鐵器”在古老中國的率先發明和使用,既是中華民族開辟人類歷史上第一大產業——農業的偉大智慧,發展了系統化、規?;?、建制化的農耕體系和生產作業體系,又為世界范圍內的農業傳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可以說,沒有鐵器就沒有歐洲文明);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已經經歷了三次科學革命、四次技術革命、五次產業革命,創造了亙古未有的物質財富,對人類社會整體生產力的發展既產生了巨大的力量,但也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緊張。

在宏大的歷史敘事視野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提出,既充分肯定了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總體方向和總趨勢,又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堅持綠色發展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為世界各國發展打開了新的通道,尋求到了應對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等全球赤字挑戰的突破口。特別是為世界上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改變傳統發展模式、加快綠色轉型,更好地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系,為實現發展和保護雙贏提供了重要路徑選擇,貢獻了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此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已經向世界莊嚴承諾,盡可能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一承諾標志著中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也標志著中國既向著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目標邁進,又向著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美好愿景邁進。這都為中國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奠定了思想與理論、國內與國際的力量基石,使中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具體而現實。

總之,回顧中國式現代化從理念、概念范疇到完整形成的過程,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對什么是現代化、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為什么要建設現代化、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的認識逐步深化和拓展,直至黨的二十大確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此同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戰略愿景下,回顧中國共產黨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形成、發展和完善的歷史進程,可以明確生態文明建設不是選擇項,而是必然項,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發展的歷史必然。換言之,要建設好生態文明,顯示出生態文明建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應有目標和不竭動力。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以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既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生態力量,也為共同建設清潔美麗世界賦予全球綠色發展新動能。

(責任編輯:劉呈慶)

猜你喜歡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
略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成邏輯
基于CiteSpace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知識圖譜分析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下的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初探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獨特邏輯與鮮明思維
自覺擔當,保持定力,努力將內蒙古建設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踐行區
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層路徑探討
綠色發展的“庫布其模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