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治校園欺凌:班主任的重要責任

2023-05-22 03:57黃正平
江蘇教育·班主任 2023年4期
關鍵詞:聯動機制校園欺凌班主任

【關鍵詞】校園欺凌;聯動機制;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7-0060-03

【作者簡介】黃正平,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南京,210013)研究員,江蘇省教育學會班主任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是近年來社會關注、領導關心、家校關切的一個重要話題。學生之間的校園欺凌行為時有發生,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大量數據和案例表明,校園欺凌會對被欺凌者造成心理創傷,受害嚴重者會產生抑郁心理,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和健全人格養成。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防治校園欺凌方面的文件,進行頂層設計,提供基本遵循。班主任是學生成長的“精神關懷者”和“重要他人”,在防治校園欺凌中肩負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責任。因此,對于“什么是校園欺凌、為什么會發生校園欺凌、怎樣防治校園欺凌”等問題,班主任需要正確認識、理解,并用此指導防治校園欺凌的具體實踐。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校園欺凌

關于校園欺凌的內涵,目前學術界沒有形成統一認識。2016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將校園欺凌界定為“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行為。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出臺的《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認為,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2020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0條第(三)項規定,“學生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一方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壓、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為”。由此可見,構成校園欺凌有三個基本要素:主體是學生;形式是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后果是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不能把平時學生之間的嬉戲打鬧簡單定性為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也是有區別的。校園暴力主要指以傷人和毀物為目的的“打砸搶”類事件,其后果通常會給師生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會破壞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嚴重的會導致人員死傷、財產損毀。需要指出的是,校園欺凌雖不同于校園暴力,但二者存在相互轉化的可能性。如果對校園暴力事件處置不當或處理不徹底,也有可能會轉化為校園欺凌事件,我們應當加以重視。

二、原因分析:為什么會發生校園欺凌

分析校園欺凌形成的原因是預防校園欺凌的前提。李勤老師認為:班主任作為專業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通過加強對相關理論的學習和行為表現的研究,增強對校園欺凌行為的精準辨識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細致觀察和常態化的師生之間、家校之間的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問題。校園欺凌事件的背后有學生個體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和社會不良環境影響等多種原因。

一是學生個體原因。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學習成績不佳、行為習慣不好、思想品行不端的“問題學生”更容易成為校園欺凌者。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常常會無事生非,為了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通過恃強凌弱獲得滿足感。而班級或年級中一些弱勢的學生(如生理方面有缺陷)、性格內向不善交往的學生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馮志蘭老師認為:欺凌者深層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試圖用不符合常規的行為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感或自我價值”。季曉梅老師認為:被欺凌者無論學業是否優秀,大多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在群體活動中比較被動。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是孩子成人的地方,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心理離不開家庭環境的影響。從現實案例看,欺凌行為更容易發生在家庭成長環境存在問題的學生身上。如有的家庭本身就充斥著暴力,家庭教育簡單粗暴,對孩子動輒武力相向、棍棒相加。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對他人缺乏信任,不會溝通,常用暴力解決問題,成為欺凌者。馮志蘭老師認為,孩子的言行脫胎于其成長的原生家庭。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孩子在無形中承襲了暴力、嘲諷等表達方式,不自覺地在與他人的相處中暴露出來。另外,離異家庭兒童或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遇事難以從家庭中獲得正常的引導與疏解,容易情緒暴躁、言行失控,成為校園欺凌的實施者或受害者。

三是學校教育不到位。目前的學校教育仍以傳授知識為主,一些學校的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依然流于形式。同時,大部分班主任沒有接受過防治校園欺凌的專業培訓,很少對學生進行“反校園欺凌”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導致很多學生對“什么是校園欺凌、遭遇欺凌后如何尋求幫助”等缺乏基本認知。另外,學校在校園欺凌防治方面的管理機制不夠完善,沒有建立有效的線索報告機制,教師難以及時發現學生中的欺凌行為。有的學校為了避免負面影響,往往將輕度欺凌行為視為學生間的打鬧嬉戲而不做處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

四是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網絡媒體、影視作品和圖書報刊中存在一些暴力、色情等內容,青少年學生對這些不良信息的判斷、抵制能力不強。

三、研究對策:怎樣防治校園欺凌

防治校園欺凌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需要統籌協調、齊抓共管,進行綜合治理。遏制校園欺凌重在預防,應從教師、學生、家長入手。

1.注重價值引領,明辨是非

對校園欺凌要堅持預防為主。李勤老師認為,校園欺凌的涉事雙方往往都具有區別于一般學生的性格特征和行為表現。如果班主任能夠憑借專業知識和經驗篩選出存在潛在風險的欺凌雙方,并及早介入,推動校園欺凌行為由事后危機處理轉向早期預防,就能大大減少欺凌行為的發生。班主任要結合班級活動定期對學生進行防治校園欺凌的專題教育。一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團結友愛、不恃強凌弱;同時要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網絡行為規范,嚴防通過網絡侮辱他人等欺凌行為發生。二是加強學生法治觀念和相關法律知識教育,堅持正面教育引導,并運用反面案例進行警示教育,幫助學生提升法治觀念、增強法律意識,知曉基本的法律邊界和行為底線,懂得校園欺凌的危害性,自覺養成遵紀守法的文明行為習慣。三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尤其要教育學生正確調控情緒和表達情感,積極主動融入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2.建設班級文化,營造氛圍

班級是學生成長的精神家園,班主任要發揮班集體在反欺凌中的基礎性作用和學生在反欺凌中的關鍵作用。良好的班風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增進學生之間團結友愛的情誼,防止校園欺凌的發生。一是形成正確的班級輿論氛圍。季曉梅老師建議,通過主題班會、社會實踐等培養學生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通過“拒絕欺凌,從我做起”等沙龍討論、演講比賽、辯論賽等,使學生明辨是非,加深對校園欺凌危害性的認識,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二是教育學生學會情緒管理。班主任指導學生合理調控情緒,組織開展適合學生的豐富多彩的班級文體活動,疏導學生的不良情緒。三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當學生將問題告知班主任時,班主任要做到善意傾聽、勇于擔當、妥善解決。四是完善班級規章制度。在制訂班規時要增加與學生欺凌相關的條文,發動學生討論制訂班級“反欺凌公約”,共同建設“無欺凌班級”。

3.開展家校合作,協同育人

加強家校溝通合作,整合家庭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對于防治校園欺凌具有積極作用。馮志蘭老師認為,了解學生原生家庭的情況,了解親子互動方式,能幫助教育者準確找到學生校園欺凌的癥結所在。班主任要定期進行家訪,向家長宣傳預防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有關法律法規,就“反學生欺凌”形成共識,并建立雙向溝通機制,及時排查隱患;組織家長參加有關防治校園欺凌的宣傳教育活動,提升家長對校園欺凌問題的認識水平,形成對學生欺凌行為“零容忍”的明確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培養孩子尊重他人和遵守規則的意識,提升孩子保護自己的能力,定期與學校溝通孩子在家的情況,預防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此外,社會力量的參與,對于協助處理具體的校園欺凌事件,以及引導形成反校園欺凌和關心關愛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氛圍,也能發揮積極作用。

總之,只有家校社緊密合作,建立“預防—處理—救濟”的聯動機制,才能有效預防校園欺凌。

責任編輯:周小濤

猜你喜歡
聯動機制校園欺凌班主任
蘇州吳江區“三舉措”強化應急聯防聯動機制
如何做好一個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多規合一”聯動機制研究——以石家莊市為例
省際路網聯動機制的錦囊妙計
社交媒體背景下中學生校園欺凌探析
班主任
應立法解決“校園欺凌”難題
強“三組一部”聯動機制 克集體企業重組整合難題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