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器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2023-05-23 09:29邵西琳
課程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音樂核心素養音樂課堂

邵西琳

【摘要】在樂器進課堂理念的指導下,音樂教學活動形式將更加豐富,通過不同樂器與音樂的融合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旋律與律動感知渠道,在優化的過程體驗中真正實現個人音樂學習能力的提升。在實際的音樂教學實踐之中,為了鞏固樂器進課堂的成果,并進一步強化樂器教學與現有音樂教育體系的契合度,教師應在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將音樂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作為當前階段樂器進課堂改革的全新起點,在具體的核心素養培養標準下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樂器教學策略,開發樂器與音樂教學融合模式的更多可能性,以更高質量的教育體系促進學生深層次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樂器進課堂? 音樂課堂? 音樂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4-0151-03

樂器進課堂是小學音樂校本化課程構建過程中的重要機制,通過引入方便攜帶、容易掌握的一系列小樂器的方式,將簡易化的樂器教學與傳統音樂教學進行融合,打造更靈活的音樂教學體系以實現美育目標,使學生在全新的音樂感知渠道中更好地感受音樂的形式與律動,實現音樂學習體驗的有效優化。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階段,教師為了進一步鞏固樂器進課堂模式的改革成果,并使其發揮出更前沿的教育價值,教師應將創新目光聚焦在學科核心素養目標之上,基于音樂核心素養所對應的具體教育目標對小樂器音樂教學模式進行更具體的開發,使其能夠始終指向學生素養的發展,以更強的針對性促進學生音樂能力提升。本文將以小樂器與小學音樂課程教學的融合為基礎,對教師應如何以小樂器教學模式推動學生音樂多元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展開論述。

一、以樂器培養審美感知素養

1.以樂器教學豐富音樂形式理解

審美感知素養是音樂作為小學美育課程的重要培養目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體驗感受音樂之美的過程,掌握音樂審美的具體方法、具體標準,使其能夠切實地感知美、發現美,為其創造音樂美的音樂實踐參與和開展提供基礎動力。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創設樂器進課堂校本課程,首先是為了通過引入多種小樂器的方式,使學生從不同樂器的教學與實踐中感受音樂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豐富學生的音樂審美閱歷,為其審美感知素養提升奠定基礎。

例如在《茉莉花》這一課的教學中,這首童謠形式的樂曲被小學生所熟知,能夠快速地跟隨配樂進行演唱實踐,歌曲童謠形式的簡單旋律與其較高的傳唱度為教師推動課程與小小樂器融合提供了基礎。在課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加速樂曲演唱教學節奏,帶領學生標準地完成音樂演唱,掌握基礎演唱方法后即可切入空靈鼓教學,利用空靈鼓進行《茉莉花》的配樂演奏。在熟悉的旋律中,學生能夠更具體地感知空靈鼓演奏的特征,從教師演奏的過程中聚焦于空靈鼓寧靜、悠遠的音樂表現形式。通過小小樂器與童謠歌曲的融合,學生能夠感受到空靈鼓表現形式下樂曲所表現出的全新特征,從而在樂器課堂中豐富個人審美閱歷,最終真正實現音樂素養的提升。

2.以樂器體驗培養學生審美興趣

審美是一個相對主觀的實踐過程,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藝術環境之中,才能真正發現美的元素、美的價值,豐富個人的審美閱歷并提升實際的審美素養。而想要最大化推動學生音樂審美素養的提升,教師則需要從對學生主觀性的協調出發,通過培養學生審美興趣的方式使其投入到音樂審美活動之中。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樂器進課堂這一校本化課程優化平臺,在創新性引入樂器資源的模式下拓展音樂教學格局,提升課程結構的豐富性,以此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興趣的生成。

例如在《田園隨想》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播放與田園生活相關的音樂,構建起閑適、寧靜的田園氛圍,使學生在氛圍中感受音樂的畫面感,建立音樂審美體驗。在這一過程中為了學生以較高的積極性參與到音樂鑒賞與感知環節,教師可以融合多種小樂器,豐富音樂鑒賞結構,以多元性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在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入陶笛與葫蘆絲這兩種樂器,與普通音樂演唱形式結合,展示田園主題下三種不同音樂形式的音樂表達方法。樂器進課堂理念下建立的對比音樂結構將極大地拓展原本的音樂格局,使學生在豐富的審美體驗中感受音樂的奇妙,產生積極的審美興趣,由此真正為其審美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3.以樂器實踐帶動感知音樂要素

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初學音樂時期,因此音樂旋律背景下的音階、音符等具有一定抽象性要素,對于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這給學生的音樂審美活動帶來了一定的障礙。而為了優化學生的審美過程,使其能夠通過對音樂要素的解讀更系統地建立審美體驗,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小小樂器實踐的方式,在過程中更具體地感受音樂要素,通過身體語言帶動音樂要素的具象化,以此促進學生學習素養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附點四分音符》這一音樂要素知識的教學課程中,為了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附點四分音符的要素概念,除了引導學生根據簡譜進行演唱實踐感知音符的節奏特征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空靈鼓教學,引導學生開展附點四分音符節奏下的空靈鼓演奏。在演奏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固定節奏敲打空靈鼓,將敲擊的身體語言與空靈鼓特殊的音樂演奏節奏直接進行結合,使其能夠以更具象的方式感受附點四分音符的音樂節奏。在樂器進課堂的模式下,音符等音樂要素能夠在學生的動作中具象化,由此更好地理解音樂要素,在后續的音樂審美實踐中感受律動下具象的音樂要素,真正推動學生音樂素養的具體優化。

二、以樂器培養藝術表現素養

1.演奏融合,培養節奏律動感

藝術表現素養聚焦的則是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要求教師設置更多元的音樂實踐環節,使學生在過程體驗中切實掌握音樂的藝術表現方式,具備良好的音樂美感創造能力。在樂器進課堂校本課程的打造過程中,小學教師則應通過樂器與音樂融合的方式優化傳統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節奏律動感,從而促進學生音樂演唱過程中對音樂要素的協調能力,以此提高其音樂實踐素養。

例如在《牧童》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學生能夠在演唱過程中準確表現出歌曲的切分節奏,以標準的演唱完成實踐,教師即可引入豎笛樂器,使學生在豎笛演奏與音樂演唱融合的模式下感受節奏律動。融合模式下學生首先需要基于對音樂要素的理解,以敲擊、拍打等演奏身體語言感受切分的節奏,在演奏過程中形成與音樂旋律對應的身體律動。而在掌握利用豎笛演奏《牧童》的方法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演奏過程中融入演唱,根據自己身體的律動以及豎笛的節奏協調學生的演唱表現。這能夠極大地優化學生的音樂表現素養,真正在融合過程中使豎笛演奏中的身體律動與樂器表現成為輔助演唱的支點,促使學生實現演唱節奏律動感的大幅度提升。

2.動靜結合,培養藝術表現力

藝術表現力是音樂實踐過程中為演唱、演奏賦予生命力的能力,只有切實注入個人的主觀情感、情緒價值,音樂才能以更強的人文審美元素、更豐富的律動因素帶給人們以多元的審美體驗,傳遞出更多的審美價值。而為了小學生能夠切實提升個人的藝術表現力,教師則應在課程中通過構建動靜結合模式的方法,使學生以更靈動的形式融入音樂之中。

為此教師可以將加入打擊樂演奏作為“動”的部分,使其與原本靜態的音樂演唱進行結合。例如在《那達慕之歌》這一課的教學中,樂曲的主題講述了蒙古族的節日那達慕,傳遞出了歡快、熱鬧非凡的情緒,學生在演繹過程中也應適當調動起自身積極的情緒,以此強化音樂演唱的藝術表現力。然而靜態的演奏過程中,學生往往難以有效地調動個人的音樂表現情緒,于是教師即可組織學生開展加入打擊樂器的演奏活動。在演奏過程中學生需要配合音樂歡快的節奏提高自己的演奏節奏,在歡快節奏下以更快速的節奏與敲擊速率表現出熱鬧的音樂表達場景。這使得學生在打擊樂器演奏的動態實踐中調動起自身的情緒,能夠真正以更強的表現力融入音樂演唱環節之中,最終真正實現音樂素養的提升。

3.即興創作,培養音樂創造力

素質教育要求打造具有創新能力的現代化人才,在小學美育教學中為了貫徹這一教育理念,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使其能夠在未來的生活實踐中基于音樂形式開展創造美的藝術實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在樂器進課堂的模式中,使具備一定樂器演奏能力的學生嘗試進行樂器即興演奏,融入到隨性自由的創作過程之中,以此切實推動學生音樂創造力的提升。

例如在音樂課堂之中,教師可以創設更多開放的樂器實踐空間,使學生能夠自由地進行演奏,為其創造力提升提供良好的客觀環境。如在空靈鼓進課堂的樂器課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近期的心情作為主題,根據自己的主觀心理特征開展即興演奏活動。這種即興創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主觀地進行音樂表達,并在既定的主觀主題下系統地建立創造體驗。由此學生將建立直觀的音樂創造經驗,在未來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更好地在音樂環境中進行創新。

三、以樂器培養文化理解素養

1.借助樂器演奏培養思維能力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類型的文化形式,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除了促進學生音樂藝術素養提升之外,還可以通過對音樂形式的定向開發促進學生實現文化理解素養的發展,將學生引導上一條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之路。為此,在樂器進課堂的教學環節之中,教師也應適當地開發樂器教學的文化教育價值,通過定向開發的方式優化學生的樂器學習體驗,使其在過程中切實實現個人多角度能力的全面提升。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認識到樂器演奏是一種有規律、有節奏的特殊藝術實踐形式,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需要學生以良好的思維能力協調各種音樂元素,從而優化演奏節奏。因此,通過合理地開發樂器演奏實踐,則有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價值,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合理開發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例如在《金蛇狂舞》這一課的教學中,這一樂曲的演奏形式是民樂合奏,其綜合性較高,具有一定的處理難度。在引導學生記憶A樂段的主題旋律并引導學生進行演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掌握的不同小小樂曲,形成班級內的合奏演出體系。在該體系下,學生能夠真正融入綜合性較強的合奏環節之中,并記憶個人所負責的旋律演奏特點。這種以合作進行演奏協調以減輕學生階段演奏負擔的方式,能夠使小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段落演奏環節之中,以良好的思維能力合理地優化自身的演奏特征。而通過教師在演奏過程中加入的輪換制度,學生需要不斷適應樂段中不同的演奏環節,始終處于思維的運轉階段,以此真正通過課程學習促使學生實現思維素養的提升。

2.結合樂器背景感受藝術特性

樂器除了在演奏方面具有藝術價值之外,其本身也往往具有較強的文化屬性,在發展進程中沉淀了較多的文化韻味。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樂器進課堂校本課程中,教師還應嘗試在課堂中結合樂器背景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感受音樂領域特有的藝術文化特性,使學生能夠在音樂課程中實現文化素養的最大化提升。

例如在五音空靈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空靈鼓五音所對應的中國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為學生講解我國音樂發展歷史文化,帶領學生看到我國歷史進程中音樂在五聲調式下特殊的音樂韻律。這種韻律具有較強的文化屬性,并且在歷史文獻的引入過程中,還能帶領學生見證其發展過程中被賦予的文化韻味。又如在陶笛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了解陶笛的歷史。陶笛是世界樂器,不專屬任何國度,各國各地域都或長或短有過陶器時代,都曾各自有過、或相互借鑒改革研發陶制笛子的記錄。中國陶笛,可追溯至陜西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哨,距今6000多年歷史,是中國陶笛的鼻祖。樂器在課程中將起到文化載體的特殊價值,真正豐富音樂課程的教育結構,在課程中發揮出促進學生文化素養提升的重要價值。

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打造進程中,樂器進課堂是一種更靈活的音樂教育機制,在教師對小樂器的開發模式下,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音樂的節奏與律動,并掌握不同的樂器演奏方法,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對這一機制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則能在鞏固現有成果的同時,進一步豐富其教育價值,以更強指向性推動學生體驗優化,真正促使其實現深層次、多維度核心素養的提升,最大化實現美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萬妍.小學音樂課堂打擊樂器應用多樣化芻議[J].當代家庭教育,2021(15):77-78.

[2]劉嫚.關于小學音樂課堂打擊樂器應用多樣化探究[J].新紀實·學校體音美,2020(7):120-120.

[3]文沫,嘉鴻黎.異彩紛呈,創意無限——小學音樂課堂打擊樂器應用多樣化芻議[J].教育研究,2020(4):106-108.

[4]郁菁菁.小學音樂課堂中打擊樂器對低段教學的有效應用[J].藝術評鑒,2020(9):118-119.

[5]俞佳.小學音樂課堂小樂器校本教材開發與設計[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21(1):85-85.

猜你喜歡
音樂核心素養音樂課堂
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探析
小學音樂課堂中音舞結合教學措施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