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邏輯與歷史相統一中把握“四史”學習

2023-05-30 10:48孫濤趙山杉
理論觀察 2023年1期
關鍵詞:四史

孫濤 趙山杉

摘 要:“四史”是指導我國未來實踐的理論寶庫,學習“四史”有重要意義。要學好“四史”,就必須有學習“四史”的正確態度。邏輯與歷史相統一作為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時所使用的科學方法論,并不是簡單的邏輯與歷史相一致,而是建立在次序感、趨勢感和共時感基礎之上的邏輯感與歷史感的三重統一。通過深入分析以三重歷史感為基礎的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可以幫助大家樹立對待歷史的正確態度,更有效地學習“四史”,并汲取其中的理論營養。

關鍵詞:四史;邏輯與歷史相統一;次序感;趨勢感;共時感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1 — 0065 — 04

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保?]“四史”作為一方面記錄了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歷程,同時在另一方面也記錄了我們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如今邁向強起來的歷史剪影,不僅包含了這一恢弘歷史的滄桑,同時也蘊含著指導未來實踐的理論資源。因此,對于個人和國家來說,認真領悟“四史”都是有所裨益且不可或缺的。而要做到這點,首先要有學習“四史”的正確態度。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對這一問題同樣具有指導意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馬克思過去和現在都是唯一能夠擔當起這樣一件工作的人,這就是從黑格爾邏輯學中把包含著黑格爾在這方面的真正發現的內核剝出來,使辯證方法擺脫它的唯心主義的外殼并把辯證方法在使它成為唯一正確的思想發展形式的簡單形態上建立起來?!保?]13馬克思正是在辯證吸收前人成就的基礎之上,對政治經濟學進行了深刻批判,并且在批判過程中實現了邏輯與歷史之間的真正統一,使之成為處理邏輯與歷史關系問題的真正科學的方法論。因此,它不僅適用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而且對總體社會科學尤其是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與思考更具有啟發意義。

一、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內涵

面對凌亂的現象世界,人類總是試圖找尋本質,在思維中把握存在,從而在生生不息的運動中實現自由?,F實中,存在更多的表現為客觀實在的歷史,而思維更多的表現為主觀思想的邏輯。不管每個時代的思想家是否自我意識到,人類總是致力于使得主觀邏輯能夠把握客觀歷史的連續性和統一性,從而得出對歷史一般的認識達到在現實中的不斷自覺。因此,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歷史,不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人類認識的發展史,更是人類自身的發展史。

(一)馬克思前的邏輯與歷史相統一

在科學之花尚未綻開的時代里,神話和傳說就是人類實現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式,神創論是其中最鮮明的代表。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圣經》的歷史哲學之中,這一理論體系認為,神的意志體現為歷史,反過來也成立,也就是說歷史是由神的意志所創造的,因而可以把它看作是實現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始模式。但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使人類對于世界本質的認識程度也在不斷加深,類似上述神創論的觀點就站不住腳了,比如我國南北朝時期范縝的《神滅論》,抑或是西方的尼采直接宣布“上帝已死”,這都說明人類急切需要找尋出一種有別于神創論的邏輯來把握歷史。黑格爾此時站了出來。作為19世紀的哲學家,他在哲學史、邏輯史上第一個提出了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然而,作為客觀唯心主義代表人物,黑格爾在對這一原則的思考中必然會受其局限。他錯誤地把歷史看作是邏輯事先安排好的東西,認為歷史在邏輯之后,把它們二者統一于“絕對精神”這一純粹觀念的層面。這一觀點從根本上顛倒了邏輯和歷史之間的關系,所以也就隨著自然科學的突破式發展而陷入了沉寂。

以天神意旨為基礎實現二者之間的統一最終只能以信仰的方式來面對和解釋理論中的疑難;以客觀精神為基礎來實現二者之間的統一最終還是難以逃離以主觀臆造任意裁剪歷史的責難;以自我意識為基礎來實現二者之間的統一最終會造成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錯覺[3]。這些形形色色的理論家都只能對片面的歷史現象進行解釋,不能對歷史的一般規律加以把握。

另外,人類歷史上除了上述從主觀思想層面期望使邏輯與歷史獲得統一的思想家外,還有眾多在客觀歷史層面憧憬有所突破的實證主義者。18世紀至19世紀初,以牛頓力學體系為典型代表的自然科學的興盛造成了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沖擊。受到這一影響,人們力求在經驗的基礎之上找尋知識的確定性,試圖直接通過思維對現象的總結實現對存在的把握,以擺脫之前思辨哲學的影響。這無疑具有進步性,但同時也存在價值取向偏向實證主義的危機,并且如果跳過對原則的思考這一步而直接進行現象觀察,人們往往會因執迷于紛亂表象而動彈不得,比如被馬克思稱為庸俗經濟學家代表之一的薩伊,他曾試圖用實驗科學進行政治經濟學研究。雖然因其注重經驗事實和材料梳理幫助樹立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但是在這樣的“細心觀察”之下,他只能在資本主義經濟現實表象中兜圈子,陷入到“歸入圖示化”的經驗抽象[4]之中無法自拔,故而也就不能深入到生產關系內部,并真正科學地揭示資本主義病理。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馬克思指出:“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保?]他在批判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超越二者之間的對立,并辯證地結合實證方法,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了新唯物主義,最終實現了邏輯與歷史之間的科學統一。在馬克思看來,實踐是具有能動性和對象性的活動,人類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創造了歷史本身,歷史本質上就是能動的人類實踐活動的有機集合,而邏輯也就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不斷發展著的認識。所以,邏輯和歷史相統一從本質上來說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下的實踐和認識之間的辯證運動在方法論上的反映。人們在創造歷史的實踐活動中不僅可以獲得認識,從而達到對歷史一般進行把握的邏輯,而且又能以邏輯思維為代表的認識為實踐活動進行指導,從而不斷創造新的歷史。人類就是在這樣邏輯與歷史、實踐與認識不斷的辯證運動中逐漸變得更加自覺,最終邁向自由。

(二)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內容

作為方法論系統中的具體方法,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所謂邏輯,是指人的思維規律和思維形式,比如概念判斷推理等;所謂歷史,是指人類實踐活動所構成的有機集合;所謂邏輯的方法,就是指人在主觀思維中利用概念范疇進行演繹的方法;所謂歷史的方法,就是指根據對歷史的現象層面進行把握從而試圖揭示歷史一般規律的方法;真正的科學認識是從現實實踐的歷史中得出一般邏輯。因而,只有把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辯證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正確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就是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當然,這種統一并不是簡單的一致和重合,而是在二者的永恒辯證運動中所最終達到的有機統一。

“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6],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歷史感。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也自然建立在馬克思的歷史感之上。這一歷史感具有三個層次,分別是“次序感”“趨勢感”和“共時感”,它們都集中地體現在批判資本邏輯的《資本論》之中。

次序感是歷史感的第一個層次。從實證角度上俯瞰人類歷史,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以時間為邏輯所排列的一系列雜亂無章的現象歷史。雖然不能沉溺于以時間為線索進行思想,因為“這種形式……至多只是比較通俗而已。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著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2]13,但也并不能完全摒棄這一歷史本身的內含邏輯,而是要將其辯證地加以運用。從《資本論》第一卷總體去考察,雖然“把經濟范疇按它們在歷史上起決定作用的先后次序來排列是不行的,錯誤的”[2]708。但從宏觀上來說,其范疇安排仍然是基本符合時間次序的。從《資本論》第一卷的部分中去考察,就會發現在以第二十四章所謂原始積累中第三節闡述血腥立法為代表的眾多編年史式樣的闡述中,以及在同理論闡述同時展開的對同時代經濟學思想的批判中,都深刻地體現了馬克思對歷史現象的嫻熟應用,都體現了他的次序感。

趨勢感是歷史感的第二個層次。歷史事件的次序作為直接可以感覺到的事實,其本身具有不可完全重復的唯一性,因而要想獲得對歷史更加一般的認識還需要繼續深究。而要想開展進一步的深究,就需要具有以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趨勢感。從總體上來看,在自成一體的《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的范疇逐漸從簡單向復雜的演繹過程,也顯示出了資本主義也從最初的產生、發展,逐漸走到了興盛和矛盾凸顯從而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從部分上來講,在第一卷前半部分“商品—貨幣—資本”這三個范疇的敘述中,暗含了簡單商品經濟的產生、發展和衰敗,進而過渡到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歷史趨勢。這些都體現了馬克思在對歷史現象資料進行把握的同時,又將其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場域中進行了再一次加工,從而把握住了埋藏于歷史次序中的趨勢感。

共時感是歷史感的第三個層次。在對歷史材料進行了上一步的加工之后,我們還需要解決一個問題——究竟要用歷史唯物主義這把鑰匙去打開哪一個人類社會形態的“潘多拉魔盒”?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來說,其答案顯然是資本主義社會。從總體上來看,整部《資本論》就是以資本主義經濟有機體這一社會共時結構為對象展開考察的。從部分上來講,在第七篇第二十三章中對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進行探討的過程中,馬克思指出:“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律,事實上,每一種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地發生作用的人口規律?!保?]285從而闡述了一般人口規律在資本主義這一社會形態下的特殊形式。因此,馬克思在掌握了歷史中的次序和趨勢之后,又有所側重地將考察重點放在了資本主義社會,把握住了歷史過程中的共時性。

綜上所述,建立在三層彼此之間存在有機聯系的歷史感之上的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并不是單純的邏輯與歷史相一致,而是同時包含了邏輯與歷史進程相統一、邏輯與歷史趨勢相統一和邏輯與社會共時結構相統一三層內容[7]。

二、在三重歷史感中理解“四史”

首先,從次序感的角度上來說,“四史”具有豐富的內容。在“四史”中,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指自1921年成立以來,不斷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是指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帶領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而不斷艱苦探索的歷史;改革開放的歷史,是指自1978年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探索歷程;社會主義發展史,是指世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理論到實踐和一國到多國的發展歷程。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世界是永恒運動的物質世界,而時間和空間正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基本存在形式。從時間上來看,“四史”不僅包括了五百年的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也包括了百年來的黨史、七十余年的新中國史和四十余年的改革開放史,可謂是跨度深廣且階段分明;從空間上來看,“四史”的講述不僅包括了跟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所直接相關的德國、英國等西歐國家,同時也包括了與無產階級革命相關的俄國、中國等國家,還包括了被馬克思所直接批判的美國等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可謂是遍及全球且有所側重。正是得益于如此龐大的“時空觀”,“四史”的“運動”才得以生生不息,不斷內生出更豐富的內容。

其次,從趨勢感的角度上來說,“四史”具有明顯的脈絡?!八氖贰钡膬热莨倘回S富,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于表面來理解“四史”,還要看到歷史的起起伏伏。在“四史”中,不僅記錄了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間,從早期空想社會主義的破產到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從巴黎公社的失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從蘇東劇變到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等的起起伏伏,也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一百年間,從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到遵義會議的召開、從建國時的一窮二白到“三大改造”的順利完成、從“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到重新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的起起伏伏。在“四史”中,不僅記錄了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相伴相爭,也記錄了自近代以來中國內部社會主義事業的艱難起步和繁榮發展;不僅記錄了世界范圍內多個主要國家的社會形態更替,也記錄了自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一個個重要變革。因此,在“四史”中包含了多個社會形態的變遷以及歷史人物的跌宕起伏,生動展現了歷史車輪滾滾、時代潮流浩浩蕩蕩的圖景。

最后,從共時感的角度上來說,“四史”具有顯著的重點。在分別從次序感和趨勢感的角度上理解“四史”之后,同樣不能忘記從共時感的角度來理解“四史”。史實往往浩如煙海,但具備考察價值的卻寥寥無幾。社會主義發展史作為一幅展現世界人民出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斷竭力斗爭的歷史畫卷,雖內容龐雜,但它是緊密圍繞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的主線來展開的,因而重點自然落在了這幾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作為黨不斷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記述,其邏輯展開也是緊密圍繞著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時期的主線來展開的,對這一歷史考察的重點也同樣是在這幾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新中國發展的歷史作為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努力的奮斗史,其也是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等為重要時期為節點。改革開放的歷史作為黨領導人民進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發展史,其也是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為重要時間節點的。因此,在“四史”中,不僅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明顯的脈絡,還同樣包含了顯著的重點。

三、樹立正確的“四史”學習態度

首先,邏輯感與次序感的統一啟發我們,必須充分重視歷史?!拔覀儍H僅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8]。不管是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作為廣義內涵的“歷史科學”,抑或是從文藝復興中獲取動力而從思辨起家逐漸發展起來的“歷史哲學”,這些思想家們無疑都認識到了“歷史”的重要性。這是因為不管是誰、抑或是在哪個時代,人類所有思想的展開,都必須建立在現實材料的基礎之上。人類主觀邏輯的展開,必須要有客觀歷史的支撐,沒有歷史材料支撐的思想是空洞的、無力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往往代表的就不僅僅是人類過去和現在實踐活動及其結果所構成的有機集合,更是指導人類未來實踐的理論資源寶庫。所以,我們必須充分重視歷史。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作為黨帶領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并走向強起來的實踐活動的有機集合,本身也是指引未來中國發展的教科書。在這樣一本生動的教科書中,不僅包含了我們黨的矢志踐行初心使命,也包含了我們黨的篳路藍縷奠基立業,更包含了我們黨的創造輝煌開辟未來。所以,當今中華民族比任何時候都更要接近偉大復興的時代,我們必須重視“四史”、學習“四史”,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以從中汲取關于未來實踐的理論營養。

其次,邏輯感與趨勢感、共時感的統一啟發我們,不能一味囿于歷史??疾鞖v史,所直觀感受到的就是歷史史實。雖然它較為直觀而易于感覺,但畢竟所有史實都具有一次性和偶然性,都是特定時間和空間的產物,難以從表象中得出一般性的結論。因此,我們雖然要尊重史實、重視史實,但不能過分囿于史實、囿于這一歷史的次序感之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把握住歷史的趨勢感與共時感,從而真正地把握歷史規律,為未來的實踐提供理論指導。歷史的趨勢感要求我們時刻胸懷“大勢”,要求我們學會使用歷史唯物主義來動態、橫向地考察歷史進程,不僅因深知社會形態的變遷取決于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從而不會對古典中世紀歐洲的沒落而盲目唏噓,也因領會人民群眾才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這一真理,從而不會對古今中外無數被庶民所推下歷史舞臺的梟雄而草率唾棄。歷史的共時感要求我們要時刻胸懷“特殊”,要求我們學會使用歷史唯物主義來靜態、縱向地考察歷史進程,不僅要意識到諸如物質生產活動等這類在歷史中一般性存在的范疇,也要重點考察諸如資本等這類在歷史中特殊性存在的范疇。

對待“四史”尤是如此。我們在“四史”的研習過程中,尤其是在對黨史的學習過程中,不能只具有次序感而囿于現象歷史,只是執著于表面的歷史史實而動彈不得,甚至得出一些否定其他一切歷史的偏激性觀點,而是必須要同時把握好次序感、趨勢感和共時感,既要扎根在真實的歷史材料之中來進行學習和研究,也要胸懷“大勢”和“特殊”,不僅要在橫向上感受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也要在縱向上剖析當時每個時代的具體環境。只有在這樣的科學認識之下,我們才能樹立對于學習“四史”的正確態度,才能做到既腳踏實地地去感悟波瀾壯闊的歷史而不浮于表面,又高屋建瓴地去把握歷史真理而不好高騖遠。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0(13):4-1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張云飛.哲學理論的歷史感與歷史敘述的哲學性——哲學與歷史學的關系研究[J].哲學研究,2020(01):29-36+127.

[4]方瑞.《資本論》方法的闡釋路徑及其理論困難[J].浙江社會科學,2020(09):105-111+160.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5.

[7]郗戈,榮鑫.重新理解“邏輯與歷史相統一”——以《〈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為中心的分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01):89-97+159.

[8]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

〔責任編輯:丁 冬〕

收稿日期:2023 — 01 — 08

基金項目: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構建相對貧困治理長效機制研究:馬克思主義視角”(2020YJSB179)。

作者簡介:孫濤(1996—),男,山西臨汾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趙山杉(1999—),女,河北邢臺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猜你喜歡
四史
淺析“四史”教育融入醫學類大學生第二課堂的現狀及意義
提高少先隊員“四史教育”有效性 輔導員可以怎么做
基于“四史”育人的《中外歷史綱要》教材的編寫與實施
“四史”教育——我們這樣組織少先隊活動
“誦讀學傳”是“四史”教育的好方法
在“四史”學習中涵養高尚師德
高舉隊旗學“四史” 紅色基因我傳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課 團隊員學四史
遇見“四史” 圖說“第一”
隊史連“四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