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者的鏡像一瞥

2023-05-30 20:53王舒成
教育研究與評論 2023年3期
關鍵詞:教育者人工智能思想

摘要:人工智能是工具而非上帝,每個教育者都必須理性審視每一次對話的結果,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給出自信而準確的判斷。教育者要學會向人工智能提問,掌握這個時代最關鍵的能力;在與人工智能對話時,應有自己的立場和姿態。面向未來,教育者該如何重塑自己,該選擇什么樣的姿態與人工智能對話和交流,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人工智能;ChatGPT;教育者;思想

一夜之間,以ChatGPT為代表的預訓練語言模型多點爆發。有人驚呼,人工智能的大爆炸時代到來了,大部分行業的現狀將被改寫。當ChatGPT流暢地使用任意一種人類語言,在對話、寫作、編程和翻譯等領域表現出令人震驚的能力時,很多人擔心,教育界可能正面臨一場地震,或者說山崩海嘯。

教育者還能像以往那樣在平靜的書齋里進行知識傳授嗎?他們會成為一種不再被需要的角色,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嗎?即便不會,教育者會不會退縮到一個范圍極其有限的位置,而不復過去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正好借助ChatGPT這面閃亮的魔鏡,映照出教育者的形象和定位。在急遽變革的時代,一些趨于本質的思考反而可以變得更加清楚。

一、祛魅:發現它的舛誤是教育者的基本職責

ChatGPT天然地具有知識多元、調用及時的特點,而且能夠毫無障礙地理解使用者發出的要求,它幾乎“有求必應”,無所不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從技術層面來說,它是一個語言模型而非百科全書,它的回答常常有錯誤。GPT指生成式預訓練模型(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該模型可以根據用戶輸入的上下文和語境,生成邏輯合理、字句通順的回復,使得整個對話更加連貫和自然。

然而,相較于準確連貫的邏輯,ChatGPT在知識的準確性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雖然它可以從大量的文本數據中學習到各種知識和信息,但是并不能保證所有的回復都是準確的。以我與ChatGPT的一個對話為例:

問:我想讀《史記》,請推薦一個初學者容易讀的版本。

答:《史記》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歷史名著,值得你仔細閱讀。但是《史記》的版本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特點和優缺點。

一般來說,初學者可以選擇有注釋、譯文和解析的版本,這樣可以幫助你理解古文的意思和背景。比較常見的有注釋、譯文和解析的版本有-

《史記·今注今譯》:這是中華書局出版的一套版本,由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編寫,注釋詳細,譯文準確,解析深入。

《史記·白話直譯本》:這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套版本,由陳寅恪先生主持編寫,譯文通俗易懂,適合普通讀者。

《史記·新校本》:這是中華書局出版的一套版本,由楊寬先生主持編寫,??眹乐?,注釋簡明。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擇一個合適的版本。

直覺告訴我,ChatGPT推薦的三個版本都不對。驗證第一個版本還需要去查一下圖書出版目錄,后兩個版本因為出現了編者姓名,讓我在第一時間判斷出這兩個答案都是“編出來”的—符合邏輯,但不符合事實。需要說明的是,這還是具備了聯網功能的ChatGPT—微軟新一代的搜索引擎“NewBing(新必應)”作出的回答。

說一說這個對話的背景。當然,不是我需要初讀《史記》,而是在教學中,希望給高一學生推薦一個較為合適的版本。在對話之前,我已經向學生推薦了王伯祥的《史記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如果針對不同高中生的具體學情,市面上還有三四種較好的版本可供推薦。此次對話是想測試ChatGPT能不能在這個教學情境中完成輔助教學任務。

顯然,ChatGPT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當然,用長遠眼光來看,假以時日,它一定會與互聯網完全打通,它的數據庫會越來越精確和全面,它的算法也會更加個性化和有針對性。以上推薦書目的過程是一個綜合的復雜過程,需要考慮教育者的知識積累(《史記》的諸種版本之優劣)、具體的教學場景(高一文言文學習)以及具體對象的應用(高一學生學完《鴻門宴》后的進一步拓展閱讀)等,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想要取而代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時至今日,教育者的本質任務當然不再是販賣知識,也不會因為信息差而產生所謂的權威感,但是辨識錯誤、勇于祛魅、主動挑選,仍然是教育者應該具備的態度和能力。教育者理應樹立這樣的心態:人工智能是工具而非上帝。每個教育者都必須理性審視每一次對話的結果,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給出自信而準確的判斷。在這個時代,這是我們的基本職責。如此,我們才能在自我學習的同時,進一步引領和主導學習。

二、應用:學會向它提問是教育者應有的能力

如果說,發現它的錯誤是我們應有的姿態,那么,依靠ChatGPT輔助工作和學習新知則是教育者更加基本和重要的職責。都說ChatGPT帶來了信息時代的大爆炸,它誕生的那一刻是奇點時刻。如果承認這個比喻的正確,教育者需要追問的就是:我們究竟站在哪里?姿態如何?是在大爆炸后的光錐之中隨波逐流乃至不知所措,還是要努力回到那個奇點?回到奇點的意思,不是說成為全知全能的上帝,掌握一切知識;而是至少保證自己具備廣闊的視野,掌握足夠多的基本知識,了解相應領域的運作原理,以便向ChatGPT提問。是的,在人工智能時代,“學會提問”是一項最為重要的能力。

在與ChatGPT的一次對話中,我提出這樣的要求:

寫一個批處理文件,對文件夾內所有文件重命名。這些文件是我在亞馬遜購買的電子書副本。因為亞馬遜的命名規則,在書名之后會有括號,括號內是很長的說明簡介?,F在我想只保留括號前的內容,作為書的新的名字,后面的括號(有時還不止一個)全部刪除。

ChatGPT很快給出了一串代碼,只要將其存為*.bat文件,就可以雙擊運行實現我的要求。但經過測試,我發現這個程序并不能很好地運行。于是,我向ChatGPT提出反饋,讓它調試代碼。四五次對話后,終于達成了“能夠批量修改文件名,但不保證完全按照我預想的要求來”的結果。

進而,我向身邊的行家請教,獲得兩個改進路徑:一是把正則表達式引入到這個批處理文件中,這樣執行要求會更為精確;二是讓ChatGPT使用python 語言寫一個腳本程序來實現這一目標。到此為止,我的關于此任務的“提問半徑”就基本呈現了:懂一點批處理文件的知識,也知道正則表達式,但是對python 語言的了解則非常有限。知識的范圍帶來了對問題解決途徑的認知局限,也導致無法完全調用ChatGPT的已有資源和能力。

從而,在這次“提問一學習”過程的結尾,我決定,一定要學一點python編程的知識。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ChatGPT可以稱為“全能”,但遠沒有達到我們想象中的“萬能”。面對一個語言模型,從中獲取知識或者方法路徑,我們也需要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和路徑認知?!盎氐狡纥c”意味著我們不應該把ChatGPT當成新時代全能的神祇。相反,教育者自己應該具備“上帝視角”,即便我們是提問者,我們也要知道自己在問什么,知道我們想了解的知識的基本內容和框架,并且能夠學會用恰當的方式和AI進行溝通交流。

使用ChatGPT這樣的語言模型時,必然會涉及Prompt?!癙rompt”指的是使用者輸入的文本片段,這個文本片段通常包含了問題或是任務的描述,以及相關的背景信息和限制條件。模型根據這個Prompt來生成響應,盡可能地符合輸入的要求和限制。在實踐中,選擇一個好的Prompt可以顯著提高模型的生成效果。較傳統教育者專門向學生提問而言,新時代的教育者理應具備撰寫最合適的Prompt的能力,并將這樣的能力傳授給學生。而這背后的知識圖景、思考路徑和話語方式,則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體驗:對一個語言模型的觀察和探究

據文獻顯示,ChatGPT初代的訓練使用了7000本書,二代使用了40GB來自網絡論壇的語料,三代則使用了互聯網上能夠看到的所有語言數據。以上事實說明了一點:它來自于人類語言自身,經由語言材料的消化運用,成為人類文化的鏡像、時代的縮影。認識和使用它的前提,是對人類語言文化的理解和建構,使用它的過程就是與我們自己對話的過程。

作為一個語言教育工作者,我對ChatGPT的觀察和探究也集中在語言領域。以下試舉幾例,分析ChatGPT作為語言模型的實質,以及教育者在與之對話時應有的立場和姿態。

場景一:借ChatGPT體會人類的寫作經驗

在一次以“青春偶像”為核心詞的議論文練習中,我讓ChatGPT也寫了一篇。順帶說一句,現在絕大部分作文題都有明確的材料表述、情境復現和寫作要求,對于ChatGPT來說,是一則較為標準的Prompt。我給學生講評了這篇作文,意在讓學生(作為議論文寫作的初學者)了解議論文的寫作規范—中心句前置和清晰明確的寫作思路呈現。這篇范文的提綱如下:

論青春偶像的真正含義(標題)

“我們追的不是漂亮的臉蛋,我們追的是實力和內涵?!边@是不是就是青春偶像的真正含義呢?(段末)

首先,什么是青春偶像?(段首)其次,在我們的追捧中,口味需健康。(段首)

還有一點,青春偶像的本質意義在于他們的榮光是有價值的。(段首)

總之,青春偶像并不是虛無縹緲的“面具”,他們本來就是一種藝術形態和文化現象,而這種藝術形態和文化現象的表現,除了抓住觀眾的視野和心神外,也需要有更深層次的內涵。(段首)

以上提綱的內容全部出自范文原文??梢钥闯?,ChatGPT寫作議論文非常規范,有著將中心句前置的自覺,并且全文的邏輯也相對整一。我引領學生思考:就ChatGPT的訓練過程而言(搜集文本數據一進行相應處理一使用模型訓練),它寫出這樣的作文意味著什么?很多學生反應過來—不是人工智能“發明”了這樣的寫法,而是它“發現”了人類一直這么寫。我因此追問:人類為什么一直這么寫?這么寫的好處在哪里?學生進一步意識到,這是觀點和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率的呈現方式。

在這個場景中,ChatGPT是人類寫作的一次集中體現。當然,使用人類所寫的范文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怎么寫”,而ChatGPT的使用雖然“人格化”了,卻不能稱之為一個作為獨立個體的人,它是大數據里數以千萬計的文章的集結。這樣,學生更能夠站在“他者”的視角去審視和反思我們自己的寫作。

場景二:它“擁有”人類的感性

在使用ChatGPT的過程中,我向其輸入了幾十個以往的高考作文題。出乎意料的是,它最擅長的寫作文體,不是我以為的議論文。在我的有限實驗中,ChatGPT所寫的讓我最為驚訝的作品,源自2007年的江蘇高考作文題:

人人頭頂一方天。每個人的生活都與天空緊密相連,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明凈的天空,遼闊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請以“懷想天空”為題寫一篇文章,在你字數限制范圍內完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在江蘇省歷年的高考作文題中,這個題目最朦朧、最有詩意,提示最為模糊,當然,寫作空間和寫作難度相應也最大。本質上,對ChatGPT,我是將其當作機器來看的,所以,理所當然認為它應該最擅長議論文體的寫作。但是讓它所寫的若干材料作文題(議論文),基本就是在復述材料本身,以及說一些大而空的“車轱轆話”;倒是在這個題目下,我發現它有了“自己的創作”,下面是文章的第2-4節:

在我的童年時光里,我喜歡躺在田野中仰望天空,享受著無限的寧靜和自由。那時我還不懂得太多,只是用天空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它當作一張無限的畫布,盡情地在上面涂鴉。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天空的感悟也日益深刻。我開始發現,天空不僅僅是一張畫布,更是一份洞悉萬物本質的智慧。在天空下,我們的一切塵世煩惱,盡皆消散。在這個地方,人類的價值觀、思想、智慧和創造力,都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

同時,天空也是一種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有時我會因為一場壯美的云?;蛞欢滂驳牟氏级袆?,也會因為陰霾密布的天空而感到憂傷和沉重。無論喜怒哀樂,天空總能給予我們一份獨特的溫暖和啟示。

在這里,ChatGPT不僅具備了人格,有它的童年和成長經歷(這是多少作家反復書寫的母題),還有它對于天空的觀察感悟和思考。文字稱得上優美動人,流暢的表達中亦流露出一種溫情。是不是可以認為,作為Prompt的作文題說得越少,“寫作者”反而越有發揮的空間?這算是給人類世界作文命題的一個提醒嗎?

這樣的寫作,使得我對機器算法在“模糊”“感性”“直覺”這些領域的表現,多了一層認知;使我意識到,通常我們覺得無法通過邏輯手段模擬/創造出的感性思維和審美認知,都很有可能在不遠的前方等著我們。雖然,這還只是ChatGPT的一小步。

場景三:重建巴別塔的自信

在一次對話中,我給了ChatGPT一段英文戲劇臺詞,它立刻反應過來,指出這是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場的一段話(奧菲莉婭訴說哈姆雷特的改變)。

我讓它翻譯這段臺詞,隨后再把卞之琳先生的詩體譯文給它,它對自己的譯文和卞譯之優劣比較如下:

這段譯文有一些問題。首先,原文中提到的“courtier's”“soldier's"“expectancy”“scholar's”“observed of all observers”等詞匯被翻譯得不夠準確。其次,譯文中的表述缺少一些必要的修辭手法,比如比喻、排比等,以至于整體語言風格顯得平淡乏味。

作為一個AI語言模型,我會根據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自然度、流暢度等多個方面來評價一段翻譯的好壞。從這些方面來看,我認為我的翻譯更準確、自然、流暢。但同時也要注意,語言翻譯并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的語感和理解都有所不同,所以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和看法。

平心而論,當然是卞之琳先生的文字更佳,ChatGPT在考慮譯文準確度(“信”)的同時,沒有把“達”和“雅”的因素考慮進去,不知道中文有很多同義詞可以在不同的語境和特定場合下使用,更沒有考慮到原文的詩化問題。

但是,ChatGPT的自信表達,讓我想到了法國數學家埃米爾·博雷爾提出的“無限猴子定理”和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著名短篇小說《神的九十億個名字》—一只猴子打字無限次數,可以產生莎士比亞的作品;計算機的算力足夠,可以算出代表世界本源的神的名字。如果ChatGPT的語料、訓練和算力都足夠的話,也許有朝一日真能比肩朱生豪、卞之琳,翻譯出中文世界里驚艷絕倫的莎士比亞作品。想想AlphaGo擊敗李世石之前,人類對于人工智能圍棋水平的輕蔑態度吧!

以上三個場景,第一個體現了ChatGPT在語言層面對人類既有經驗的匯聚,第二、第三個演示了ChatGPT發展過程中的“突變”和無限可能。古希臘箴言有云:“認識你自己?!睂τ谌斯ぶ悄軙r代的教育者來說,這句話意味著,在語言哲學成為現今哲學主流的時代,教育者借助ChatGPT,一下子站在歷史和文化的制高點來觀瞻、認識自己,與自己對話,與自己交流和碰撞。這是一個我們重新學習和重新認識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我們重新成為教育者的過程。

四、展望:教育者仍然要堅持做那棵會思想的蘆葦

ChatGPT打開了使用自然語言進行人機交流的那扇門,從而帶來了知識、思維和觀念的爆炸。在如此海量的信息、方法和前景面前,有人驚呼,一個人將成為一個團隊;更有甚者稱,大部分人類將被取代。

在此,我當然不同意有論者(如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提出的,這些(語言類模型)具有“非道德性、偽科學性和語言無能”,如此徹底地否定,體現了輕視科學技術和語言發展的傲慢姿態;同時,我也不認同人類尤其是教育者面向ChatGPT無條件地頂禮膜拜—這樣的時代里,我們當然是弱小和渺小的,可是應該意識到,ChatGPT并非從天而降,它就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的有限部分通過我們自己發明的技術所進行的整合。我與“我”的對話應該是平等的,我面對“我”不該放棄思想的權利,不該放棄人類對新技術應有的審視姿態,更不該放棄“宇宙之華、萬物之靈”與生俱來的主體性。帕斯卡爾的那個比喻至今熠熠生輝:“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痹贑hatGPT面前,人應如此,作為文化傳承重要渠道的教育者尤應如此。

ChatGPT提供的語境下,我們理當重新思考、定義和建構教育,可是教育作為一種人類自古存在的行為模式,絕不會消亡,教育者也絕不會退出歷史舞臺,而是將迎來新的世界和使命。對此,我們該做怎樣的準備,我們該如何重塑自己,我們該選擇什么樣的姿態與人工智能對話和交流,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

(王舒成,江蘇省揚州中學。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第四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曾獲江蘇省及全國教學比賽一等獎。主編《賈平凹經典》《對話經典》《國學經典輕松讀:孟子》等。)

猜你喜歡
教育者人工智能思想
張慧萍:做有情懷、有溫度的教育者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想與“劍”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與兩位美國音樂教育者的對話——記于“2015中國音樂教育大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