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美援朝期間廣東青年參軍參干研究

2023-05-30 21:56孟鑫珂?周云
紅廣角 2023年1期
關鍵詞:工人學生

孟鑫珂?周云

【摘 要】抗美援朝期間,為增強新中國的國防力量和推進國防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了一場青年參加軍事干部學校的運動。廣東遵照中央指示積極部署相關工作,在運動伊始對群眾進行了普遍而深入的宣傳動員,在運動過程中兼顧中央任務和地方計劃,采用寬報名、嚴檢查的招生方法推進工作。廣東青年以完全服從國防需要的決心踴躍參軍參干,用青春踐行了保衛新中國的使命,其精神歷久彌堅。

【關鍵詞】廣東青年;軍事干部學校;抗美援朝;學生;工人

【中圖分類號】K27;D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6644(2023)01-0087-16

新中國初期,人民軍隊展開了由單一軍種向諸多軍兵種合成的轉型。在這一現代化、正規化轉型過程中,廣大基層官兵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難以操作技術崗位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人民軍隊急需具有文化知識和技術能力的青年軍事人才擔當骨干,因此,新中國籌建了多所軍事干部學校作為向軍隊輸送人才的基地??姑涝_始后,中國在朝鮮戰場上對現代化戰略戰術有了進一步了解,更加深刻意識到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滯后的嚴重性,明確指出抓緊建設海、空軍等特殊軍兵種。但是,各軍事干部學校的人才儲備明顯難以滿足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需求,大量招收有知識、有技術的青年參軍參干迫在眉睫,其中學生、青年工人無疑是最合適的對象。于是,1950年

12月至1951年7月間,中共中央在全國范圍內先后分三期動員學生、青年工人投考軍事干部學校,組織了聲勢浩大的參軍參干運動。廣東青年積極響應中央參軍參干的號召,踴躍報名參加,推動了廣東抗美援朝運動的深入,為國防事業的現代化建設貢獻了力量。

學界關于參軍參干運動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礎,但區域視角下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進一步深化:第一,對運動在不同區域之間開展的差異性認識不夠,動員青年參軍參干雖然是一場全國范圍內的運動,但受制于客觀因素,不同區域之間在運動分期、招生條件等方面存在差異,部分學者未結合地區情況分析這一問題;第二,對國防前線區域參軍參干運動的特殊性關注不夠,部分學者未注意到一些地區在抗美援朝期間承擔著重要的國防(主要是海防和防空)職責,在參軍參干運動中不僅要完成中央分配的國防任務,還要兼顧地方的國防計劃。本文將利用檔案、報紙等資料,進一步考察抗美援朝期間廣東青年參軍參干的行動。

一、凝聚:廣東青年的組織建設與初步鍛煉

1949年底,隨著廣東各地的陸續解放,中共中央華南分局(以下簡稱華南分局)遵照中央指示,將建團作為新解放區青年運動的中心工作。在華南分局領導下,以青年團為核心的各級青年組織相繼建立,使廣大青年如學生、工人等逐步凝聚為一股堅強的力量,并在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的“參軍熱”中經受了初步鍛煉,為之后動員青年參軍參干創造了基礎條件。

因為廣東是新解放區,所以將廣東青年組織在一起,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教育與影響成為青年工作的首要任務。廣州解放初期,廣大青年就提出參加工作、參與活動等要求,表示自愿配合中國共產黨參與城市接收和管理。但是,與青年積極表達覺悟相比,部分領導機構的反應卻較為遲緩,如“學生在下面動起來了,而(廣州市軍管會)文教委員會在上面和我們(指華南分局)接不緊、配合不來”,這一問題從側面體現出建立各級青年組織的緊迫性。青年團作為先進青年的群眾性組織,在凝聚青年方面的作用尤為重要,因而建團工作關乎組織青年的成效。1949年10月25日和12月

25日,青年團廣州市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團廣州工委)與青年團華南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團華南工委)相繼成立,廣東青年團組織有了統一的領導機構。團華南工委成立伊始遂宣告:“我們工作重心已轉向公開建團、培干和學習方面了?!弊源?,廣東各地區各單位的建團工作有序展開。

廣東建團的過程中,青年學生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廣東的學校、學生數量眾多,僅粵中區在解放前就有中等學校86間、學生26070人,可以說,學生在廣東青年中有著強大的影響力。早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便將學生看作突破口,通過學生工作打開廣東青年工作的局面,“以各民主學校為核心,整理各青年團體”。按照這一工作思路,中國共產黨有計劃地在國統區發展學生組織,以秘密形式先后成立了以廣州市學聯為代表的多支地下學聯?!坝捎趯W生工作比較有基礎,所以(解放后)我們工作隊一到,學生都動起來了?!备鶕夥胖醯木謩?,華南分局指示青年工作要“以廣州為重點,廣州工作目前又以學生工作為中心”,同時,華南分局認為學聯是建團的重要組織基礎,提出要使廣州市學聯“成為全市學生的組織”,“將以前參加過市學聯的人,培養成為建團的骨干及學習的骨干”。團華南工委也告知青年學生,“建立學生會、學聯是很重要的,必須重視”,學生應把加入學聯當作入團的前期準備。

按照以學生工作為中心的思路,華南分局以先學生、后工人的順序,通過學生帶動青年工作的進展,“在學生發動起來,打下初步基礎以后,則建立團的骨干,吸引地下學聯、婦聯會員入團及轉到開展青工工作”。青年工人工作方面,在各級工會成立之后,青年工人已被廣泛團結在工會之中,所以,華南分局要求開展青年工人工作必須“與職工會的青年干部”保持密切聯系。在學生、青年工人等相繼被組織起來之后,青年團與學聯、青聯、工會等組織的關系也須及時明確,華南分局指明團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青學運的主要陣地”,且青年團的“各部分別領導組織群眾工作,如學生部負責學聯工作,聯絡部負責青聯工作,青工部即總工會的青工部”。

為加強黨團關系,華南分局以黨領導團的原則,決定“青委(黨內的青年工作委員會的簡稱)與青年團完全結合,青年團委員會則應比青委廣泛”,地方建團應是先“著各地委成立青委”,以擔負領導責任。截至1950年7月,廣東建團取得重大成績,廣東省八地區共建立8個地市工委、66個縣工委、223個區工委,有團員50468人;廣東兩省轄市共建立1個地市工委,有團員1420人;廣州市共建立2個區工委,有團員6562人;廣東各地工廠、農村、學校、機關等系統亦建立了團組織,計成立2103個支部,其中工廠支部61個、團員1093人,學生支部129個、團員10170人(見表1)。

由表1可知,學生和青年工人的團員人數超過廣東團員總數的五分之一,這為動員廣大青年參軍參干奠定了良好的組織條件,從聚集度看,無論是學生團員還是青年工人團員均屬廣州市最多,這也決定了廣東的參軍參干運動以廣州為中心。

抗美援朝開始后,全國多地出現了“志愿去朝鮮參戰”的熱潮,廣東人民也通過各種形式表達志愿參戰的意愿。在這場“參軍熱”中,青年團對廣東青年的凝聚效果得到了初步檢驗。1950年

11月5日,團華南工委、廣東省學聯等發布聯合聲明,號召廣東青年以實際行動為抗美援朝保衛祖國貢獻力量。這一號召迅速被廣東青年落實到“參軍熱”之中,廣州各大專學校的青年學生表示要“放下筆桿,拿起槍桿,到朝鮮前線去”,珠江、東江等地青年也以寫信、寫志愿書的方式申請參戰。團員在此時發揮了帶頭作用,華南團校的84名學生“一致要求學校批準他們到朝鮮去”。

在“參軍熱”背景下,多地出現了把動員參軍作為抗美援朝運動中心的傾向。對此,北京市委率先在《關于抗美援朝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中批評“有意無意把參軍作為中心”,指明“不應強調動員群眾參軍,尤其不應勉強群眾參軍”,中共中央于1950年11月12日轉發了該報告,要求其他地區“亦照這個方向去做”。中共中央要求各地警惕這一偏差的同時,青年志愿申請參軍的意愿依舊十分強烈。以廣東青年為例,從1950年11月17日到20日,又有1441位讀者(絕大多數是青年)致函《南方日報》提出報名參軍的要求,這股熱情持續到了不久后的參軍參干運動之中。

二、動員:全面宣傳動員與針對性糾偏相結合

1950年12月參軍參干運動正式開展前,各級已經面臨由抗美援朝而引發的“參軍熱”。當時社會上的“參軍熱”多為自發行為,包括青年在內的許多群眾對參軍意義的認識尚不深刻,因此,急需將無組織的“參軍熱”轉化為有組織的群眾性運動。中共中央組織參軍參干運動后,因勢利導開展宣傳工作,將無組織的“參軍熱”引導到青年學生、青年工人報考軍事干部學校上面來,將廣大群眾單純地要求去朝鮮戰場戰斗的意愿引導到獻身國防上來,既保護了廣大群眾的愛國熱情,又有效地糾正了無組織“參軍熱”當中群眾思想認識方面的偏差。

1950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一般情況下不要組織學生“到朝鮮去參戰,但中央準備在年底以前動員政治純潔的二萬五千到三萬大中學生到空軍、海軍、炮兵、坦克各軍事學校去”,并已經醞釀青年參軍參干的計劃。1950年1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政務院發布《招收青年學生青工參加各種軍事干部學校的聯合決定》,提出“為了加速我國國防建設,茲特規定招收青年學生及青年工人參加各種軍事干部學?!?,并列明了招生對象、招生條件、招生流程等細則。隨后,團中央、全國學聯、全國總工會鼓勵團員、學生、青年工人積極報名軍事干部學校,增強國防力量。12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動員青年學生青年工人投考軍事干部學校的通知》,決定“在今后一年內動員12萬個青年學生和青年工人,參加空軍、海軍、步兵、炮兵、裝甲兵、工兵、化學兵、防空、情報、機要、通訊、衛生、后勤等各種軍事學?!?。中央發出一系列指示之后,參軍參干運動迅速在全國展開,各地開始組織青年投考軍事干部學校。

組織青年參軍參干“是一個巨大的群眾思想教育與政治動員工作”,需要在群眾中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活動,“使廣大群眾把和平建設的思想轉變為積極建設國防的思想,使廣大群眾激起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熱潮,認識祖國人民國防建設的嚴重性,使廣大群眾樹立參加國防建設為最偉大的、最偉大光榮的事業的思想”。1950年11月,新聞總署曾指示:“各地人民要求參加志愿部隊,或到朝鮮參戰,除接近朝鮮的東北地區外,其他地區目前不必多所報道?!庇忠騽訂T工作“是一項艱巨的緊急任務”,所以廣東在宣傳方面的準備較為欠缺,初期工作存在著滯后的現象。直至12月14日,團中南工委制定了《動員學生青工參加軍干校的宣傳計劃》后,廣東對宣傳工作才有了統一認識和具體工作部署。

宣傳工作的主要內容是以中央精神、抗美援朝與國防建設的宣傳為主。傳達中央的決定和精神是宣傳的首要任務,運用報紙、電臺等媒體將各種號召、報告快速通知到群眾,進而組織群眾參與討論和學習,營造輿論氛圍。中山大學的學生就組織了專題學習,“把人民日報社論《愛國青年的光榮崗位》、青年團中央與全國學聯告青年團員與學生書等文件進行問讀和討論”,經過學習之后,“大家參加國防建設的意志更堅定了”。同時,團華南工委指出,應注意宣傳“抗美援朝以及國防建設的問題,并能善于抓住當前重大事件”,如廣州學生將紀念“一二·九”與平壤祝捷宣傳相結合舉辦游行示威,呼吁“參加抗美援朝運動和參加各種軍干校學習”。

另外,宣傳動員工作也有意識地針對一些不當認識和做法進行糾偏?!皥竺凶钔怀鰢乐氐膯栴}就是家庭問題”,廣東素有“好仔不當兵”的說法。團華南工委指出要引導“社會輿論與社會力量去幫助學生解決家庭問題”,利用媒體等宣傳模范,改變家長們的思想偏向?!赌戏饺請蟆吩l表題為《賢明的家長們鼓勵他們的子弟投考軍干?!返膱蟮?,介紹幾位學生家長的先進事跡,較典型的是中山大學的王起教授,已有二子參加解放軍,他又鼓勵女兒報名軍事干部學校。學生的顧慮則集中體現在報名上:一是關于能否批準,大多數廣州學生表示“不批準,思想大波動是不會有,但短期內,不安心學習一定有”;二是關于志愿選擇,學生中出現了“某個兵種有前途”“追問有無津貼”等不正確態度。宣傳中也意識到了學生的這些負面思想,有傾向地“加強鞏固和教育提高其認識,鞏固報名者的情緒”。由于動員工作的緊迫性,運動中不可避免地出現過急過糙的弊病,廣東省人民政府在《關于動員青年工人學生投考軍干校的通知》中強調,青年應“在自愿的基礎上踴躍報名,一切強迫命令及任何變相的強迫做法均須切實防止”,要求各地各單位“不要采取集體報名和人人表示態度的方式”,“不要諷刺打擊不報名的同學”,警惕可能出現的偏差。

在宣傳動員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注重讓群眾動員群眾。群眾(特別是青年)在宣傳過程中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為能順利發動學生、青年工人,“就必須在這次動員工作中展開一個深入廣泛的群眾性的宣傳教育運動”。一方面,要開動宣傳機器對群眾進行各種方式的教育。廣州市在召開學生動員大會時,通過領導作報告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認識,鼓起高度的愛國主義熱潮,自愿自覺的(地)參加光榮的國防建設的學習”,更普遍的則是“用討論、漫談、座談會、車間鼓動等方式,具體解決思想問題”,如經濟導報廣州分社的青年工人在時事學習會上接受教育后,自發寫了參加軍事干部學校的決心書。另一方面,群眾又是教育者,團華南工委要求“有領導的運用群眾的經驗、思想、認識來教育群眾”,讓群眾教育群眾。廣州教會學校學生就自覺與控訴運動結合起來,通過講述自身經歷,痛斥“帝國主義者在中國開辦教會學校,進行文化侵略,其用心是歹毒的”,表示將“踴躍投考軍干校和積極參加抗美援朝”。潮汕區學生組織了招生動員工作隊,“每隊30余人,分別下鄉到各區中前去進行抗美援朝時事宣傳教育,并在抗美援朝宣傳后進行參加軍干校的動員工作”。已經報名參加軍事干部學校的學生成立了戰斗隊,這些戰斗隊或以領袖命名,或取自蘇聯電影中英雄人物的名字,如省高工的“毛澤東戰斗隊”、市二中的“東方夏伯陽戰斗隊”、南海中學的“馬特洛索夫戰斗隊”、協和女中的“青年近衛軍戰斗隊”等,戰斗隊一邊學習、一邊鍛煉,在學生中起到了強大的帶動作用。

依據團華南工委計劃,廣東在1950年12月20日以前把“主要力量放在宣傳醞釀”。也正是如此,廣大群眾經過普遍教育后,能夠自覺站在抗美援朝與國防建設的大局上,將國家命運與個人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隨即迎來了學生、青年工人踴躍參軍參干的新階段。

三、過程:寬報名、嚴審查,兩次三期招生

參軍參干運動的過程是有組織有步驟的。1950年12月至1951年7月間,廣東分兩次動員了三期學生、青年工人投考軍事干部學校。受交通、通信等條件的影響,廣東各地開展參軍參干運動的進度不盡相同,兩次招生時間大致分為:第一次(第一、二期)招生從1950年12月上旬到1951年2月上旬,第二次(第三期)招生從1951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廣東在招生過程中采用了寬報名、嚴審查的方法,盡可能地動員青年報名,又依照嚴格的審查和體檢標準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為統一領導招生工作,中央要求各省、市(專署)、縣政府成立軍事干部學校招生委員會,并在指定學校、工廠成立軍事干部學校學生保送委員會,“投考人員經該會審查后,報招生委員會決定”。各級招生委員會負責領導工作,由黨、團、學生會等人員組成,“以團委負責實際工作,各有關部門予以大力協助”。保送委員會負責具體執行工作,分為學校、工會兩個系統,學校保送委員會由各校校長、教導主任、教務員代表、學生會、青年團負責人共5~11人組成;工會保送委員會的人員配置由對應總工會商議,以5~9人為宜。1950年12月12日,廣州市成立招生委員會,隨后廣東省招生委員會也于12月22日成立,其他專區(市)委員會亦漸次組建。招生和保送委員會成立之前,廣州市青年則是通過廣州分會報名參加軍事干部學校,待兩委員會成立時便規定學生、青年工人將重新在所屬單位保送委員會登記,經審查之后報予招生委員會。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期和第二期招生工作在廣東是一同進行的。第一期招生開始后不久,中央在12月16日又發布《關于動員青年投考各類軍事干部學校的補充通知》,決定實施第二期招生,并“將第一期招生與第二期招生的工作接連起來,一次完成”。其實廣東省內大部分地區的招生工作都開展較晚,甚至出現了廣州市報名已經結束,某些縣招生委員會還未成立的狀況,如東江區的動員工作“在1950年12月下旬始布置,12月29日,東江區招生委員會正式成立”,各縣招生委員會至次年1月初成立;南路區雖在12月初就報道了相關消息,但到12月28日才成立招生委員會組織招生工作。因此,省內多地未進行特別清晰的分期,以致廣東相關負責單位在運動的總結報告中合并介紹了前兩期情況,故本文使用第一次招生的話語來涵括第一、二期招生。

各地區普遍實行寬松的參軍參干報名政策,報名的程序也比較簡單。例如,廣州市招生委員會在成立后要求各學校、工會保送委員會設立報名登記處并派專人負責,報名人員至報名處領取表格填寫即可。據12月28日統計,學生“共9675人報了名,占全市中上學校同學總數26.8%,估計至31日報名截止時可達12000人”,其中“公立中學4460人,占全市公立中學學生總數48.2%,占高中同學總數90%強”,形成公立學校帶動私立、教會學校報名的局面。廣州市青年工人也積極行動,截至1951年1月2日,報名人數已達1302人,涉及鋼鐵、電信、鐵路等多個行業。省內各地亦出現“報名熱”,如珠江區截至1951年1月15日,“報名投考軍事干部學校的共有2261人”。

相較于報名時的寬松而言,審查則十分嚴格。廣州市報名工作在1950年12月底基本完成,并于1951年1月2日開始布置全面審查工作。廣州市進展最快,廣東各地的審查工作基本以廣州市經驗為參考。廣州市招生委員會將審查標準劃分為政治、身體、文化、年齡四項:一是政治純潔、品質優良、出于愛國、自愿參加;二是耳鼻正常,無特殊疾??;三是文化程度,青年學生須初中三年級上學期至大學畢業,青年工人須高小以上程度;四是年齡,自17歲至25歲。除上述標準外,部分崗位對性別也有要求,女性能報的崗位較少,珠江區就曾發布“投軍者不要女生”的通知。在審查流程方面,以團組織基礎較好的學校為例,具體步驟如下:一是班級審查,先由班級團支部初審,然后成立班內保送小組,負責計劃與審查班內的保送工作,最后進行群眾審查,動員未報名參軍參干的同學參與其中,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全程采用小組會議的方式;二是學校審查,各班保送小組將大致意見送至校保送委員會進行復審,由學校公示審查結果;三是送審招生委員會,審查結果被學校提交到招生委員會做最后決定。沒有團組織或組織基礎較弱的學校,在班級審查環節可利用組織性強、純潔度高的戰斗隊協助審查。因為招生和報名人數有限,所以青年工人的審查工作不似學生的審查那樣復雜,但被要求“應特別注意政治純潔與體魄強健”。招生委員會審查之后,所有通過的人員將逐一進行體格檢查。體檢是招生程序中淘汰率最高的環節,如廣州市接受初步檢查的8680名青年學生中,僅有2386人合格,占檢查人數的27.4%強,體檢合格的青年即被錄取。體檢之后,各地已錄取學員均集中到廣州市指定單位,待專員接收后奔赴分配的軍事單位。

1951年6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關于各種軍事干校招收學生的決定》,是為第三期招生,廣東隨即進行了第二次招生動員。此時“抗美援朝愛國教育普遍深入,特別是學生愛國更不后人,教會學校工作也有了基礎”,一經宣傳便將學生動員了起來。兩次招生在程序上并無大的差異,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同:首先,招生對象不同,第二次招生只“招收一定數量和一定文化程度的思想純潔、身體健康的學生”,不再招收青年工人。其次,各地進度較為一致,廣東省招生委員會在1951年6月28日成立后便督促各地、各學校組建招生委員會、保送委員會,“并具體規定各該單位招生名額及日期”。再次,領導層面更加明晰,第一次招生中出現了省招生委員會與團委通知不一的問題,潮汕區曾報告“省府說此期參加空軍占總數85%以上,青年團則說空軍總數占總配額60%”,第二次招生則明確要求“各級青年團、教育行政、軍區政治部及有關的軍干校的代表,均須在黨委及招生委員會統一的領導下進行工作”。最后,體檢標準相對靈活,第一次招生“由于體格檢查條件較嚴及事先研究不到位,故發生了大量報名學員被洗刷之現象”,第二次招生則根據招生情況及時對體檢條件進行調整,多是適當放寬條件。

根據廣東省、廣州市的統計報告,第一次參軍參干運動的報名人數中,廣東省共有30433人(西江區僅計入高要一縣數字,故實際總數要高于30433人),廣州市共有14754人;其中廣東省有3435人,廣州市有2247人被各種軍事干部學校錄取。第二次參軍參干運動中廣東省有2萬余人,廣州市有8500余人報名;其中廣東省有2307人,廣州市有1026人被各種軍事干部學校錄取。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參軍參干運動中,除直接招收上述軍事干部學校正式學員之外,還招收預備生源。參軍參干運動從第二期招生開始,中共中央決定進一步完善招收方式,除了直接錄取外,還增加了預備生源。在招收青年直接進入軍事干部學校學習的基礎上,另制定了兩期的預備培養方案:第二期參軍參干時,“由華北、華東、中南、華南、西南五地以革命大學名義各陸續招收4000名青年學生,共2萬人,加以三個月的短期訓練,然后再動員他們轉入各種軍事學?!?。第三期參軍參干時,“由上述五地的革命大學中,各再招收青年學生2000名,共1萬名”。實際操作中,從現有資料看,兩期的招生在全國多地是一次完成的,并未分開進行。

廣東以南方大學(即廣東省的革命大學)第三期招生的名義組織了預備生源的專項招生。1951年3月初,南方大學發出公告,表示“為了響應中央人民政府加強國防事業的號召,培養國防干部,現經中央的指示,即將招考第三期新生,經三個月政治思想學習后,成績與體格合適者,即直接保送中央干部學校學習”。在招生條件上,南方大學也與參軍參干的條件保持一致,規定“凡18歲以上25歲以下,思想純正,體格健壯,愿為國防事業服務的男女青年,具有初中與大學文化程度者,均可報考”。公告一經發布,各校學生紛紛召開動員會,“青年團員們和參加過上次軍干校的同學們首先帶頭響應”,僅在培正中學一小時就動員了200人報名。截至第三期開學,共有3000多人被錄取為正式學員,超過了其2900名軍干學員的招生配額。因為戰斗隊在參軍參干運動中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各學校的動員中再次延用這一形式,如培正中學“組織了斯大林格勒戰斗連,保證加強學習,鍛煉身體,加強組織性和紀律性”?!赌戏饺請蟆沸麄髂戏酱髮W第三期招生時使用了“在這一次報名軍干校的運動中”的話語,這就表明了南方大學第三期的性質,可視作參軍參干運動的一部分。

四、構成:黨、團員是骨干,中學生為主力

參軍參干學員的構成在軍兵種分配、政治面貌和職業身份三個主要方面上均有嚴格的標準,軍兵種分配以服從國防需要為條件,黨、團員是參軍參干學員的骨干,學校是學員招錄的主陣地,學生是參軍參干的主力。

第一,學員的分配方向構成有著具體的軍兵種指標。按中央部署,第一期招收單位為空軍、海軍、炮兵、裝甲兵、工兵、化學兵、防空等學校,第二期招收單位為通訊、公安、俄文、外語、衛生、后勤等學校。實際上,就廣東和廣州的招生情況看,空軍是第一次招生的主要去向。1950年12月30日,中南特派迎接學員代表徐明在招生大會上強調新中國“建設強大的空軍和海軍的重要”,指明“廣州取錄的軍干校學生是以空軍為主,希望同學們勇敢地踴躍地投考人民的空軍”,同時也說明了空軍的身體要求在招生中最高,落選空軍后,“還可以參加海軍和裝甲部隊等”。廣州市是空軍招生的重點城市,第一次招收的空軍學員有1506人,另有機場學員80人,占總學員人數的70.58%;廣東省空軍數額雖不及廣州市,卻也有相當大比例,所招收空軍學員有863人,與空軍配套兵種的學員有廣東航空站69人、中南雷達營232人,占總學員人數的33.89%。除空軍外,鐵道兵團亦派專人赴廣州招收青年工人,廣州市青年工人學員80人悉數參加了鐵道兵團。廣東的第一、二期招生雖是合在一起,但廣東省和廣州市在學員分配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側重,即廣東省傾向于執行第一期的任務,廣州市更傾向于執行第二期的任務。廣東省學員前往單位包括空軍、特種兵團、軍委通訊、西北軍區、軍政大學、戰防炮團、炮兵三十三團、中南軍區衛生部、中南海軍等;廣州市學員前往單位則涵蓋空軍學校、機場、通訊學校、公安學校、工程學校、西安軍事干部學校、軍事學院、俄外文學校、鐵道兵團等。概言之,為快速完成參軍參干的任務,省市之間應該對各自學員的軍兵種分配進行了統籌,所以才出現了廣東省和廣州市各有側重的局面。

到第三期時,中央擬定招收單位為通訊、公安、俄文、外語、情報、衛生、測繪、氣象、后勤等學校,而華南區在動員學生參加軍事干部學校的最初方案中則以空軍、海軍、衛生、通訊、炮兵(僅在廣州招生)五類進行配額,其中通訊學員的名額最多。廣東省該期所招收的學員計有空軍157人、海軍165人、衛生317人、通訊1668人;廣州市所招收學員計有空軍76人、海軍103人、衛生151人、通訊687人,另有炮兵9人??梢钥闯?,通訊、衛生等特殊兵種是此次招生的主要去向。

第二,對學員的政治面貌構成進行了一定的比例設置。參軍參干運動目的是依靠黨團員(主要是團員)帶動青年群眾參與國防建設,所以確定學員中黨、團員的構成比例是一件謹慎的工作。中央確定黨、團員比例是有一個過程的,從第一期模糊要求“黨、團員與普通群眾之間,黨、團員之投考軍事學校者與繼續留校學習者之間,均應有適當的比例”,到第二期招生就正式規定“黨、團員應帶動群眾報名,并與群眾之間保持適當的比例(約占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這一比例其實就是在參軍參干與廣東當地黨團組織特別是團組織發展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一方面要輸送更多的團員與干部,保持其質量的優良,另一方面必須保留一定骨干,不應連根拔掉,以使團工作,繼續發展”?;谏鲜霰壤?,第一次招生的學員中,廣東省的黨、團員學員有1408人(黨員23人),占比40.92%,廣州市的黨、團員學員有848人(黨員3人),占比37.8%。在各軍事單位所分配的學員中,機場學員的黨、團員占比最高,達到了100%,比例最低的軍事學院學員,黨、團員亦占比20%,由此可知,黨、團員確為運動的骨干。黨、團員比例高固然保證了學員的政治素質,但對比報名人數中的黨、團員比例,學員中的黨、團員構成比例明顯偏高。第一次招生時,廣東省報名的黨、團員有8608人,廣州市有2992人,各占省、市報名總人數的28.2%和21%。相比較報名人數中的黨、團員占比,錄取學員中的黨、團員比例顯然過高,這意味著廣東在此次招生中抽調了過多的黨、團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團組織的力量。正是第一次招生抽調了過多的黨、團員,致使廣東第二次招生時出現了“黨團基礎弱”的問題。因此,這種做法在第二次招生中有所修正,學員中的黨、團員比例明顯縮減,廣東省占比為22.32%,廣州市占比為26.68%。

第三,對生源的職業身份構成進行了必要的限制。招生對象的職業構成涉及國防建設與生產建設的平衡。學生、青年工人作為新中國初期有知識、有技術的青年群體,不管是對國防建設還是生產建設而言,都是重要且緊缺的建設力量。從實際情況看,需要參加國防建設的青年僅是少部分,大部分青年的主要任務仍是進行生產建設,這就需要有選擇性地動員學生、青年工人參軍參干。周恩來在審改《中共中央關于動員青年學生、工人投考軍事干校的通知》時已指出,“在大學生中,應該多動員文學院的學生,少動員工、農學院的學生,醫學院和醫專的學生一般不動員,青年工人也要少調技術熟練的,以免削弱建設人才”,其實質就是在兼顧國防建設和生產建設。因為青年工人已經參與到生產第一線,所以學生是參軍參干的主要對象。第一次招生時,廣東省和廣州市均有96%以上的學員以學生身份參軍參干,其中廣州市學員有大學生381人、高中生1194人、初中生320人。由于第一次招生招收了大量的青年學生,第二次招生時,已經出現了生源緊張的情況。第一次招生后,廣東“16歲以上的(學生)只有6000多,而(第三期)動員對象是17歲到25歲”,再加上又被要求“大學三四年級理、工、農、醫、高級師范學生一般不動”,進一步縮小了招生范圍,加大了招生的難度。有鑒于此,中南區作出調整,放寬了招生條件,主要是降低年齡,“除空、炮、裝甲為17足歲,海軍為15足歲,其余一律16足歲”,另又提出“衛生的年齡可降至15足歲”。放低年齡,又影響了學員的文化程度。廣州市第二次招生的學員中有大學生81人、高中生367人(含畢業生6人)、初中生578人(含畢業生251人),初中生占比較前兩期有顯著增幅。兩次招生的學員構成表明學生是運動的主力,而初高中生又是學生中的主力。

為了保證生產建設,廣東僅在第一次招生中錄取198名青年工人參軍參干。在青年工人名額有限的情況下,廣東仍然注意發揮青年工人的最大價值,盡可能動員有參軍想法的青年工人報名軍事干部學校,廣州市保送委員會成立時就提出:“前已報名抗美援朝志愿軍的青工,只要他們愿意,也可通知他們到保送委員會報名參加軍干校?!蔽翠浫〉那嗄旯と?,也被鼓勵“在生產戰線上繼續努力”,不使因國防動員而耽誤生產建設。除學生、青年工人外,在廣東還有其他職業的青年參軍參干。珠江區花縣在第一次招生中錄取了5名小學教師和4名機關干部參軍參干,動員教師后來被證實是不妥的,但當時珠江地工委指示是可以的。第二次招生時缺少生源,中央允許各地酌情招收社會青年,廣東作出明確規定:“可以動員一部分政治性可靠,適合條件的失學失業的知識分子(一般不超過15%)”。社會青年的報名不同于學生,他們需要先參加文化測試,合格者可向各區招生處正式報名。因此,廣州市僅招收了59名社會青年,占比不足6%,遠低于規定比例。

第四,學員的性別構成有其特殊性。投身國防建設是諸多男女青年的愿望,但大多軍兵種對身體要求頗高,因而男女學員名額差距較大,這引起部分女青年抱怨“為什么女同學名額這么少,男女真是不平等”。其實,有關方面一直都在對男女名額進行解釋,如空軍報名時,軍隊代表就說明“女同學方面,因為生理上的關系,我們只能收4%、5%”。兩次招收的女學員占比均未超過15%,這種數量上的“不公平”并非是對女性的歧視,而是基于國防需要所做出的必要選擇。

五、配合:中央任務與地方計劃的雙重使命

抗美援朝期間驟增的國防壓力使得廣東的參軍參干運動肩負著雙重使命,即在完成中央分配任務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青年參加駐軍和地方武裝,不斷充實華南的國防力量。

廣東地處華南前線,守衛著新中國的“南大門”,擔負著艱巨的國防任務。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廣東擁有3700余公里的漫長海岸線,加上空、海軍力量有限,導致廣東常常發生敵機、敵艦襲擾事件,如1950年3月3日的廣州市轟炸慘案。其他海域比如近岸的臺山海域也“發現敵方機航船在海上游擊”。武裝襲擾之際,各種反動勢力還視港澳為向內地滲透的通道,而毗鄰港澳的廣東就成為防范敵特的前沿。為了應對來自各個方向的國防威脅,廣東將“防襲防鉆”列為長期堅持的中心工作之一。

朝鮮戰爭爆發之后,華南國防形勢變得更加嚴峻,“南起廣東汕頭的海面,北至山東青島港外的一條長達1000英里的海岸線”上,美國對新中國的領海、領空進行不間斷地偵察巡邏,而臺灣方面的蔣介石集團更是企圖在潮汕、海陸豐地區舉行登陸襲擊。中共中央要求華南分局“加強黨政軍民各方面的作戰準備,清除干部中的和平思想,軍隊及地方武裝解除其生產任務,集全力于準備作戰”。華南分局立即強化廣東各地的“防襲防鉆”事宜,以最可能受到襲擊的潮汕為例,潮汕地委根據華南分局指示對海邊防工作作出如下布置:一是對干部群眾進行時事宣傳教育,消除恐美崇美思想,“防襲防鉆”;二是重新調整指揮和兵力部署;三是發動與組織沿海群眾,恢復生產,安定群眾生活;四是加強地方武裝和民兵建設。事實證明,中央與廣東對形勢的判斷是正確的。1951年1月13日,中央獲悉“何應欽代表蔣介石應麥克阿瑟之召赴東京,攜有已為蔣所核準之計劃,準備用廿至廿五萬兵力攻占廈門、汕頭,擬與麥魔具體研究此項計劃及預計效果”,指示“汕頭及海陸豐必須迅速部署兩個軍,其辦法為從廣東三個軍中以一個軍的全部(三個師及軍部)集中于該區域,湖南的四十六軍立即出動直開該區域,并設立指揮兩個軍的指揮機關”,鞏固廣東防務。

為了進一步充實“防襲防鉆”的力量,廣東自1950年11月到1951年3月間組織了擴軍運動。此時恰逢第一次參軍參干運動在廣東開展,“防襲防鉆”工作便適時地與之結合起來。雖然中央已經規定“一切地方性的動員青年知識分子的工作(包括軍區和地方的各種動員),均應一律停止,統一在這次全國性的動員計劃中”,但出于“防襲防鉆”的需要,廣東仍允許各地適當招收青年參加地方駐軍和地方部隊,進而全面鞏固華南國防。地方擴軍與參軍參干相配合的方式有兩種:其一是作為參軍參干運動的一部分,如東江區、珠江區。東江區就把第一次參軍參干運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招收軍干校學員,第二階段為地方招生。正因如此,東江區的參軍參干運動至1951年2月10日才結束,其所錄取的859人中,送軍事干部學校的有376人,送四十一軍386人,送分區97人。珠江區在開展運動時就表示“為了吸收大批知識分子和青工參加軍隊工作和財經工作,特成立兩廣縱隊青訓班和專署財經班”,并組建軍干、青訓總隊招生委員會,一并招收青年參加軍校、青訓班和財經班。其二是未能參軍參干的青年轉入地方招生,如南路區未獲機會參加軍校的轉入四十二軍35人,轉入軍分區50人。

將“防襲防鉆”工作與參軍參干運動相結合,協調完成中央和地方的雙重使命,從第一次招生的實際名額也能看出來:全廣東共招收了5682名學員,而中央和中南區分配給廣東省和廣州市的參軍參干名額則分別是1400個和2100個,實際送往中央和中南區的學員有3834名??梢酝茢?,在完成上級任務之余,尚有1848名學員留在廣東參加地方國防建設?!胺酪u防鉆”的關鍵武裝就是防空、海防、公安等部隊,留粵學員的分配亦以上述軍兵種為主,他們大部分被分派到廣東航空站、四十四軍、公安廳等相關單位。事實上,除隸屬省市的軍事單位外,新中國初期“中南的海軍、空軍都在華南(主要部署在廣東)”。一方面是廣東承擔的國防任務重,另一方面是因為廣東的海、空軍基礎較好。以空軍為例,華南分局在接管廣州時,“繳獲東西最多的是電訊器材,飛機材料”,而廣州“(空軍)電訊的器材全國最多,干部全國最少”,屬實急需一批有知識、有技術的青年來補充軍種力量。所以,僅從廣東的層面出發,動員青年參軍參干也是其進行國防建設所必然會采取的措施。

第一次擴軍運動結束后,華南軍區決議再次增強“防襲防鉆”的力量。1951年5月6日,華南軍區發出擴軍指示,其中“廣東分到2萬,1萬從地方武裝中抽;1萬另外擴(潮汕2000,興梅2000,東江、北江共6000)”。此時,華南軍區根據擴軍計劃對廣東兵源做了一次統計:“全省2700萬人口,但除廣州市150萬、海南250萬、華僑600萬,實際只有1700萬人左右,去年挑出知識分子25000人,其他18000人,今年志愿軍、海軍等挑出31000人,約70000人左右。全省兵源動員175000人,即已挑出1%,國民黨時挑出1%,共2%,老區到3%。青壯年大部是華僑?!?/p>

由統計數據可知,兵源緊張是擴軍最大的困難。然而擴軍工作開展不久,中央再次布置了第三期招生任務。為服從中央的國防建設大局,華南分局頂著巨大的征兵壓力,仍然提出“全國要動員6萬人參加軍干校,廣東我們想提出4000,最高6000”。在中央和地方雙重任務之下,有限的兵源必須精細地劃分,擴軍工作的對象多是土地改革后的翻身青年農民,參軍參干的對象則是學生,在這一階段,廣東青年既要參加地方的擴軍,又要參與第三期招生,在城市和農村掀起了又一個參軍高潮,他們以前赴后繼的使命感參加了新中國的國防建設。

對于新中國初期廣東的國防建設來講,參軍參干運動是長期持續的軍事動員的組成部分。這也使得廣東的參軍參干運動并不能僅僅執行中央的國防任務,尤其在抗美援朝期間,運動必須要照顧到地方的國防計劃,也就是將參軍參干運動與“防襲防鉆”工作相配合開展。

六、余論

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新中國必須建立一支現代化的國防力量才能為國內建設提供和平的保障。在革命年代中共20余年的武裝斗爭中,知識文化水平相對有限的農民長期是人民武裝的主要兵源,但在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大方向之下,這種情況必須有所改變。因此,中央希望借助這場運動在全國范圍內儲備足夠多的有知識有技術的國防干部,以滿足長期的國防現代化建設需要。

廣東人民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愛國運動中從未停歇,這使得廣東具有濃郁的愛國氛圍。也正是這一原因,在抗美援朝期間,深受愛國主義精神熏陶的廣東青年紛紛攜筆從戎,他們視參加軍事干部學校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具體表現。自1950年起到1951年7月底,先后有8萬余名(不含南方大學第三期)有知識有技術的廣東青年攜筆從戎,懷著報效祖國的志向報名參軍參干,他們用青春擔當了保家衛國的使命。其中部分青年還直接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各自的崗位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績。例如,廣雅中學學生馮永寧在參加雷達兵后,隨部隊奔赴朝鮮前線同美軍展開了雷達防空戰,其所在的青年團還榮立了集體二等功;執信中學學生伍竹迪、秦桂芳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她們不僅參加了抗美援朝的空中運輸任務,還在1952年三八婦女節會演中進行了飛行表演,并且受到了毛澤東等領導人的接見??傊?,參軍參干的廣東青年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孟鑫珂,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周云,歷史學博士,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猜你喜歡
工人學生
為了不吃預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快把我哥帶走
《李學生》定檔8月28日
趕不走的學生
學生寫話
學生寫的話
做一個“巨曉林式工人”
調配工人
基層關工人的夢
一名關工人的中國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