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五個認同”為載體推進高校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的研究

2023-05-30 06:50康玉環李官云
成才之路 2023年3期
關鍵詞:民族團結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

康玉環 李官云

摘要:“五個認同”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源泉。高校以“五個認同”為載體推進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能為社會培養具有民族團結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文章從“五個認同”的內容、高校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這兩項工作的關系、高校思政教學中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措施三方面,對以“五個認同”為載體推進高校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進行探討。

關鍵詞:“五個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3-0037-04

基金項目: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一般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批準號:21VSZ137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育的深化,民族團結教育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追求卓越,崇尚質量”這句話不僅僅是在高校中有所體現,還上升到社會的精神層面和價值導向。因此,高校應跟隨時代的腳步,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之中,為社會培養具有民族團結精神的高素質人才。而把“五個認同”加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之中,能為社會培養更多具備“五個認同”意識的優秀人才。

一、“五個認同”的內容

1.強化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維護祖國統一是每一個公民的職責和義務,每一個公民只有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在努力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因此,每個人要將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自己努力與發展的方向,捍衛國家的利益與尊嚴,強化自己對偉大祖國的認同。要自覺把祖國擺在內心最高的位置,把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堅決反對一切破壞祖國統一的違法犯罪行為。

2.強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中華民族有五十六個民族,這些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幫助與發展,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也是一個多元化的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關系可以說是一個大家庭與家庭成員的關系,每一個成員都在發揮著自身最大的作用,每一個人要將自己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并將民族共同利益擺在首位,強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3.強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文化,充分表達了各民族人民在發展過程中的集體意愿,所以,解決好文化的認同問題也是當前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中華文化認同可以說是最重要、最深層次的認同內容之一,這也是我國民族發展與團結的根源,只有認同了我國的文化,才能在此基礎上發展其他的內容,將“五個認同”發展到極致。各族人民要將中華文化植入自己的內心,在認同中華文化的同時,尊重不同的文化,這樣才能有效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

4.強化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中國共產黨在發展的過程中,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主要是因為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發展與探索的過程中對中國共產黨產生了認同。當前,我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滅了絕對貧困,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等等。像“兩個一百年”“四個全面”這些理念與內容都已深入人心,成為各個民族的廣泛認同。而這些也是我國維護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的關鍵所在,能強化人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5.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深化,這個理論體系還將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從長時段歷史來看,從大歷史觀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已經表現出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因此,不論是弘揚民族文化,還是促進民族團結,人們都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二、高校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這兩項工作的關系

1.民族團結教育是思政的組成部分

對于一所高校而言,其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是有計劃的,這兩者的目標都是讓學生有學習的方向和詳細的規劃,進而形成正確的“三觀”,提高道德素質。當前,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民族團結教育也在不斷完善。民族團結教育是思政的組成部分,高校要重視民族團結教育,這對于學生的發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的教育中,高校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管理,還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從而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相互配合

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目的,就是為廣大學生服務。有效的民族團結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讓學生在完善自己思想的同時,進行自我管理,用更加嚴格的要求去完善自己。在此基礎上,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管理,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使學生在有效的學習和生活中感悟到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意義。由此可以看出,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之間的相互配合,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為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3.高校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這兩項工作相輔相成

一方面,高校進行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大學生,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助力他們成長成才。如若高校還運用單一的管理模式,很容易使學生無法適應當前的學習和生活。所以,高校要將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融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管理制度,讓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需要。

另一方面,高校在進行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在生活和發展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要將“五個認同”與民族團結教育進行融合,通過有效的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來促進學生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高校本身就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合理的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效提升育人水平。

三、高校思政教學中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措施

1.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教師在思政教學中培育大學生的民族團結精神時,如果教學水平不高,或者對民族團結精神理解不深刻,就很難激發學生對民族團結教育的興趣。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關鍵的是要提高自身對民族團結精神的認識。只有教師認識到位了,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讓學生真正理解民族團結精神。

例如,教師上課時制作要用到PPT的時候,不僅要注意PPT的完整性和連貫性,還要保證PPT上所呈現的內容與自己的教學內容相吻合,并在制作完成之后對PPT仔細進行檢查,讓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能夠真正感受到民族團結精神的存在。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僅要注重書本知識的講解,還要把民族團結精神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民族團結精神。

2.轉變教育理念,促進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的融合

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這兩項工作,對高校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往的民族團結教育模式與思政措施已經無法滿足當前高校的發展和學生的需求。而將二者融合,能使學生在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滿足社會的需要,并學到更多的知識。在思政工作中,民族團結教育是重點,而教師與輔導員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為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相應的動力。如果教師與輔導員沒有真正理解這兩項工作的真正意義,就無法真正發揮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的效率,就需要增強教師、輔導員等對民族團結教育、“五個認同”的內容、教育思想與理念的認知,只有他們真正認識到“五個認同”背后的意義,才能確保高校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融合的質量。當代大學生所接觸的專業知識和思想都是處在前沿的,高校要摒棄傳統的管理模式與教學方法,不斷發現其中的問題,并與時俱進,及時改正自身的問題,才能做好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在思政教育過程中,高校應根據大學生所就讀的專業與社會實踐的狀況,開展一些相關的實踐活動,并通過實踐把有關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到一起,使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感悟到“五個認同”的內涵。在發展的過程中,高校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與民族團結教育方法,讓教師、輔導員都能認識到“五個認同”的重要性,并在“五個認同”中適當融入思政內容,使學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3.加強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這兩項工作的教師隊伍建設

高校要大力挖掘相應的優秀管理人才,畢竟“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人才才能將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開展到極致。所以,高校應加強對人才的選拔和任用,為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這兩項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高校在選拔和任用優秀管理人才的過程中,還應以學生的成長、本校的發展為重點,在此基礎上選出最合適的優秀管理人選。這不僅糾正了以往選擇人才的隨意性,還避免了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不足,導致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大大降低。因此,高校要加強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這兩項工作的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學生對“五個認同”的認知,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作為一所高校,要做好相關人員的選拔和培養,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這兩項工作。在高校整體的發展過程中,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這兩項工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技術性和抽象性,這不是相關人員通過簡單的培訓就能掌握的。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這兩項工作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還要求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等都有所了解,并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教師的知識儲備不是很理想,部分高校也沒有足夠的能力與資金對教師進行培訓。所以,針對這些問題,高校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育教學制度,加強學風建設,讓學生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4.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

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還要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因為學習風氣的好壞能夠體現一所高校教學質量的高低,也是一所高校是否真正做到立德樹人的重要前提。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學習之后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以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能力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并加大民族團結教育與“五個認同”方面的教育力度,營造良好的學風。在教師工作期間,高校要積極開展評優評先等評比工作,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讓教師在工作的過程中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的優勢,提高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的工作效率,從而促進二者的融合與發展。

例如,高??梢匝堃恍┟麕熁驅<业奖拘_M行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講座,讓學生在聽講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多的經驗,從而對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教師在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的過程中,要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明白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

5.堅守思政教育主陣地,傳遞“五個認同”理念

當前社會背景下,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影響著部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因此,高校必須高度重視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并以本校作為主要推進渠道,逐漸向社會各界廣泛推進,進而全方位傳遞“五個認同”理念。教師要充分讓學生認識到“五個認同”的重要價值,并不斷滲透民族團結理論知識內容,進而增強學生對“五個認同”的認識,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教師要鼓勵學生牢固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升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團結意識,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

6.構建“五個認同”教育新模式,促進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開展

縱觀以往的高校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通常以理論為主,手段單一,缺少創新。為達到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的效果,高校要打破傳統單一的教育模式,構建“五個認同”教育新模式,促進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開展。

例如,在高校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中,教師可以創設情境,也可以運用翻轉課堂、慕課等方法,提高學生對“五個認同”的認識,以達到預期效果。除了全面推進課程教學模式創新外,高校還要重視“五個認同”的融入,如開展社會調查等,讓學生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并帶領學生感受當地的文化特色,進而加深對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民族認同感。此外,高校還可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聘請專家開展“五個認同”教育講座,以增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

7.開展層次性教育,強化學生對“五個認同”的認知

高校教師要重視“五個認同”,以此開展層次性教育,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理論依據和歷史依據,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能力?!拔鍌€認同”涵蓋的層面具有一定的多元化特點,因此,高校在開展層次性教育時要重視系統化切入,將“五個認同”合理引入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中,通過由淺入深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高校還要根據學生的文化和民族差異,著眼“五個認同”,強化學生對“五個認同”的認知,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8.構建長效的評估機制,鞏固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成果

高校要充分發揮“五個認同”的重要作用,構建長效的評估機制,確保各項教育工作的順利落實,進而鞏固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成果。高校還要構建完善的思政與民族團結教育評價體系,設立明確的評價指標,基于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進行評價,并指出教師和學生在“五個認同”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對策,以促進教師和學生深刻理解“五個認同”,踐行“五個認同”。

四、結語

總之,“五個認同”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源泉。這就要求高校應以“五個認同”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民族團結精神,并將民族團結精神全面納入思政教育中,使學生深刻理解“五個認同”,充分領會民族團結精神的豐富內涵,進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和道德素質,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參考文獻:

[1]陳子君.以“五個認同”為載體推進高校思政中民族團結教育的開展[J].普洱學院學報,2019(01).

[2]張靜超.民族高校思政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路徑探析———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學理論,2018(02).

[3]蔡詩敏.淺論民族團結教育在高?!八颊n”中的全面滲透[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2).

[4]楊朝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中貫穿民族團結教育的途徑———以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為例[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02).

[5]孫普,何慧星.論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理論依據及其職能[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1(02).

[6]楊朝暉,段玥婷.淺析高校思政課中民族團結教育的背景和地位[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01).

[7]關健.對高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新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

Research on Taking "Five Identifications" as the Carrier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ang Yuhuan, Li Guanyun

(Tibet University, Tibet Province, Lhasa 850000,China)

Abstract: The "five identifications" are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national unity,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source of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spirit and gathering Chinese streng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five identifications" as the carrier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which can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national unity spirit for the society. 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five identifications" as the carrier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ntent of "five identific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and the measures to carry out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five identificat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歡
民族團結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
淺論民族團結教育由“宣傳”式向“認同”式的轉換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微博文化與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與融合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西部大開發進程中的民族團結教育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