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鏈教學法:基本特征、實踐路徑及教學反思

2023-05-30 10:48馬金娟溫靜
廣西教育·C版 2023年2期
關鍵詞:概論思政課

馬金娟 溫靜

【摘要】本文論述問題鏈教學法的基本特征,提出問題鏈教學法運用于高?!案耪摗闭n的實踐路徑,包括設計完整規范的問題鏈、聚焦教學過程的關鍵點、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獲得感,并結合教學實踐對“思維導圖與問題鏈如何實現有機融合”“‘主課堂+的教學模式如何實現科學有效”“探求答案的過程如何實現信仰的鑄就”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為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相長提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問題鏈教學法 思政課 “概論”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6-0039-04

辦好思政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勇于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深刻闡述了辦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深刻回答了學校思政課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進一步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是大學生讀懂弄通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發展歷程的關鍵課程,也是大學生學深悟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干課程,更是大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博大精深的核心課程。

問題鏈教學法主要指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設置成以問題鏈為紐帶、以知識鏈為銜接、以培養大學生思維能力為主線、以師生合作互動為基本形式的教育教學方法,其具有互動性、啟發性等特征,能讓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富有活力。本文從實踐價值、過程應用和教學反思等層面對問題鏈教學法在高?!案耪摗闭n中的應用進行全方位探討,以更好地滿足新形勢下辦好思政課的要求。

一、問題鏈教學法的基本特征

注重問題鏈設計的導向性、邏輯性和系統性,這是問題鏈教學法的基本特征,也是推動銜接式、啟發式和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形成的重要條件,可以實現教師之“教”與學生之“學”間的良性互動,增強學生學習“概論”課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一)導向性

注重問題鏈的導向性設計是促進大學生參與理論學習的重要燃點,也是實現“概論”課教育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張耀燦、鄭永廷等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提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時還存在著一種與此相反的轉化過程,即客體轉化為主體思維結構和本質力量的因素的過程,這一過程稱之為客體主體化”,即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要更加注重作為主體的教師和作為客體的學生之間的知識轉化過程。要有效實現客體主體化,做好問題的設計很關鍵。大學生的表達、表現欲望比較強烈,但長期以來不少教師在“概論”課教學中對問題鏈教學法重視不夠,導致問題設計陷入針對性不足、隨意性添加的尷尬境地,這加大了大學生回答問題的被動性和隨意性?!皢栴}鏈教學的問題只有抓得準,才能真正吸引人,而要抓得準就要提高問題的針對性”。(王靜,2021)因此,找準問題,形成問題鏈,滿足大學生成才需要,點燃大學生學習的熱情是教師設計問題鏈的初衷和使命。要讓問題成為大學生學習的燃點,要求教師重視問題鏈的導向性設計,針對教學內容、目標等的需要做好做實三方面的功課。一是教師要全面且準確地把握理論的邏輯關系及精髓,即教師自身要有“真材實料”,這是當好思政課“大先生”的重要前提。二是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參與空間和表達機會,讓學生能夠想得到問題、提得出問題、回答得了問題,這是破解思政課堂“教”與“學”互動不足難題的有效方法。三是師生的互動要有效,即要讓所提問題扣得上、串得起、圓得回,切忌偏題、跑題、竄題,這是促進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

(二)邏輯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這表明我們在了解和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應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邏輯思路尋找其中的內在聯系,從問題鏈設計的邏輯體系中探索建立“概論”課的教學支點,從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層面上進行科學的制度設計和教學安排。因此,要從“概論”課的整體內容構成、各個知識點構成以及如何發揮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等方面進行通盤考量。在形式上,不是只此一問,而是一問接一問、一環扣一環;在內容上,不是一問一答案,而是問問相連、環環相扣;在目標上,不是一問即止,而是舉一反三、刨根問底。此外,要明確在設計問題鏈的過程中,教師是主干,學生是枝干,應把“教師的精心設計、大學生的用心參與”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要注重問題設計的科學性、新穎性,以增強“概論”課的吸引力;也要注重激發大學生參與“概論”課堂的興趣點、興奮點,從而激發大學生參與“概論”課的意識自覺和行動自覺,讓“概論”課切實成為啟發式、探究式和互動式教學相互融合、相互呼應的生動課堂。實踐表明,將問題鏈教學法貫穿于“概論”課的教學實踐中,通過精心設計問題鏈,系統謀劃課堂教學過程,從問題設計的邏輯層面提升問題鏈的科學性,有助于激發大學生參與“概論”課教學的熱情,從而深化大學生對理論學習的感性認識,增強大學生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三)系統性

如果說強調問題鏈設計的邏輯性是對教學主體提出的內在要求,那么系統性則是對問題鏈教學過程及內容提出的根本要求。教師作為教學主體,應更加注重對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的靈活安排,更加注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邏輯思維的培養?!凹磳で笤跉v史發展之鏈上建構以問題邏輯為基礎的體系,確立歷史事件之間的關聯性,強調歷史事件之間嚴密的邏輯體系,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分析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陳殿林,2011)這就決定了教師必須注重問題鏈的系統性設計,設計問題時必須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進行探索。只有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鏈設計體現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完整性和規范性,才能讓學生在“概論”課教學中更好地收獲真知、吸取養分,更好地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耪摗闭n是一門以講授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為主的課程,要在教學中體現問題鏈設計的系統性,要求教師重點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的邏輯機理是什么?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建設的指導意義?”等系列深層問題進行系統的思考,對其內在的邏輯機理進行系統的、全面的、科學的剖析,讓學生在解答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系統性和科學性思維。

二、問題鏈教學法運用于高?!案耪摗闭n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备咝K颊n教師要從這一重要論述中提煉“通過提升教學內容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上好課”的關鍵思路,將問題鏈教學法運用到“概論”教學中,立足教材、深耕教材,緊扣教材重點和難點,結合社會熱點和焦點,找準大學生興趣的聚焦點,按照問題和理論的邏輯機理,對教學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編排、組合,從而在互動教學中精準、高效實現教學目標,這是新時代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取得理想成效的重要舉措。

(一)設計完整規范的問題鏈

全面、完整的問題鏈要求涵蓋整門課程的內容,尤其是課程的重點內容。從內容上看,“概論”課涵蓋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整個歷史過程;從實踐上看,“概論”課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問題。因此,對“概論”課問題鏈的設計,必須圍繞這兩個方面展開。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具體內容為例,較為全面、完整的問題鏈設計,應當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歷史環境(時間)因素,應從“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實現了中國化,是誰(什么組織)讓馬克思主義實現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經歷了哪些過程,分別有什么具體的內容”等角度提出問題;二是歷史人物因素,應重點考慮“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誰起了推波助瀾之作用,為什么是他(他們)”等問題;三是歷史事件因素,應以“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促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決定性事件,這一事件的發生對整個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又有什么重要影響”為問題視角。鑒于此,首先,教師在設計問題鏈的時候,要完全熟悉教材、準確把握重點和關鍵點;其次,教師在講授第一堂課的時候,要積極且正確引導學生了解問題鏈教學法,讓學生對問題鏈的設計有一定的認知度和參與感;最后,教師要對學生參與問題設計提出要求,引導學生集思廣益、民主協商,讓學生樂于參與其中,進而實現寓教于樂。

(二)聚焦教學過程的關鍵點

首先,把握好重點。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兩條途徑明確“概論”課每個章節的教學重點。一是教師直接從教學輔導用書確認,這是編寫組給出的最具權威的重點;二是教師從教學過程中總結確認,這包括了教師對教學難點的理解和教師破解教學難點后的總結、提煉。通過這兩條途徑明確的教學重點,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支點,也是設計問題鏈的關鍵點。其次,把握好焦點?!案耪摗闭n教學對象是學生,教師設計教學問題要以學生為出發點,通過拋出問題引發學生討論,獲得拋磚引玉的效果。在教師拋出的“磚”中,必須有學生關注的焦點,這些焦點可以激活課堂的氛圍。教師在設計問題鏈的過程中聚焦關鍵點,實際上是教學相長中重要的一環。最后,把握好難點。如何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這是有效開展思政課教學的核心問題,也是推動思政課走深走實的難點所在。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則必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簡單來說就是“以大學生為本”,教師真正扮演“人師”角色,努力把大學生往“我要學”的方向上引導,使其想學、真學和會學。

(三)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獲得感

提升學生參與“概論”課的獲得感,關鍵在教師、核心在問題、根本在學生,迫切要求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通過問題鏈教學法這一紐帶推動“教”與“學”的良性互動,使學生在教學互動中收獲知識、深化感悟。傳統的高校思政課堂中,不少教師的角色定位停留在“經師”層面,認為思政課教學只要謳歌、灌輸、解讀相關先進思想與理論即可,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在“概論”課教學中只告訴學生“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社會主義今天的成就”,缺乏對“為什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社會主義今天的成就”的歷史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導致學生學習的獲得感不強。而針對該教學內容采用問題鏈教學法,可以通過問題實現層層剖析,使學生既知其“果”,也理解其“因”,使理論入腦入心。運用問題鏈教學法提升學生參與“概論”課獲得感,必須要把握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點和“教”與“學”的結合點。首先,教師是關鍵。教師是問題鏈設計的關鍵,起到校正、穩固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具備相應的職業素養、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不僅要有“經師”的水平,更要有“人師”的境界。其次,問題是核心,也是連接教學過程的重要基點,設計問題時要體現嚴密的邏輯機理,通過“一環扣一環、一問接一問”設問拉近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最后,學生是根本,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普遍喜好以及成長成才客觀需要,通過問題鏈教學法的創新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也是高校思政課實現為國育人、為黨育才目標的價值體現。

三、問題鏈教學法運用于高?!案耪摗闭n的教學反思

問題鏈教學法運用于高?!案耪摗闭n,能有效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但也存在不足之處,需要改進。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及體會,對運用問題鏈教學法上好“概論”課仍存在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了反思。

(一)思維導圖與問題鏈如何實現有機融合

20世紀80年代思維導圖傳入中國,它作為一種實用性思維工具,最初是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人學習,后來廣泛應用于工商界,后經教育界專家學者的研究、實踐及改進,形成了“學科思維導圖”并運用于學科教學中。近年來,在教學中推廣使用思維導圖,已成為許多國家實施教育改革的策略之一。在設計問題鏈的過程中將思維導圖與問題鏈有機融合,通過思維導圖把“概論”課的各章節內容串聯起來,使學生在思維導圖與問題鏈的結合中更加立體地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內在邏輯、演進機理、歷史地位、精神實質及指導意義,使“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所提高,推動教學內容實現“理論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知識體系—價值體系”的過渡和轉化?;谶@一目標轉化,教師可以通過三個步驟推動思維導圖與問題鏈有機融合。首先,教師在設計問題之前,通過思維導圖勾勒問題鏈的整體輪廓,組成龐大的問題組群,這有助于教師厘清思路、廓清知識結構、明確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積極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理順各個理論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以幫助學生在設定的范圍內發散思維,參與問題鏈的設計;最后,思維導圖與問題鏈融合發揮作用有賴于教師的啟發、引導和把控,這對教師的知識儲備、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建議教師自覺加強學習,在積累深厚學識基礎上練就“過硬本領”,謹防問題鏈教學陷入無的放矢或一發不可收拾的困局。

(二)“主課堂+”的教學模式如何實現科學有效

讓“主課堂+”與問題鏈教學法產生交集,是因材施教的要求。通常我們理解的“主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主課堂+專業”“主課堂+實踐”“主課堂+活動”等,是比較普遍的教學模式。但是,基于問題鏈教學法的“主課堂+”,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要針對學生的需求而“+”,如“+興趣”“+焦點”等。例如,體育專業的大學生,他們更應該知道體育強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意義,“體育能”與“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關系,“體育好”與“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關系,因此可以實施“主課堂+思政教育”;藝術專業的大學生,他們更應該知道藝術是不同民族、國家的共同語言,藝術是聯通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因此可以實施“主課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未來的問題鏈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在設計問題鏈的過程中加入一些屬于不同專業的大學生群體的興趣、需求,讓課堂氛圍“燃”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切實增強學生學習“概論”課的有效性。

(三)探求答案的過程如何實現信仰的鑄就

在“概論”課教學中運用問題鏈教學法,實際上就是探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相關問題的答案的過程。既要從理論上溯源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更要從教學實踐當中闡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在邏輯,增進大學生在“概論”課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從而使大學生更加自覺地捍衛“兩個確立”、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信念。那么,如何在探求答案的過程實現信仰的鑄就?激發思政課堂共鳴點是關鍵。共鳴點的伏筆在問題鏈設計之初就要開始謀劃,要求師生互動共創。當完整的問題鏈在課堂上呈現,學生都躍躍欲試探索問題,爭相回答問題。如此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進一步堅定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鑄就學生偉大的共產主義信仰。

總而言之,“概論”課的任務是講明、講透、講實“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這三個根本問題,引導學生系統深刻掌握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采用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同時,運用問題鏈教學法進行高?!案耪摗闭n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實踐進行不斷反思和檢視,實現守正創新,這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始終堅持立德樹人、保持踔厲奮發精神狀態的關鍵舉措,也是新時代持續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辦好思政課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王靜.高校思政課問題鏈教學法的運用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1).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陳殿林.從問題意識到問題邏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路徑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7).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問題鏈教學法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的運用研究”(GXGZJG2021B06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馬金娟(1987— ),廣西隆安人,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溫靜(1989— ),廣西柳州市人,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黃健清)

猜你喜歡
概論思政課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中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
——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
李劍農和他的《政治學概論》
青銅器辨偽概論
淺議高校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情感認同
“三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啟示——以四川工商學院教改為例
《速勒合兒鼐傳》(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論
思政課堂這樣“沸騰”——陜師大思政課從“有意思”到“有信仰”
電冰箱節能與發展概論
青少年對思政課的逆反心理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