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工巧雕美玉新琢

2023-05-30 10:48蔡憬萱
收藏家 2023年2期
關鍵詞:清代造型紋飾

蔡憬萱

關鍵詞:清代 仿古玉器 造型 紋飾

中國的仿古玉器,始創于宋代,主要是仿前代的玉器和青銅器,仿制的手法有造型仿古、紋飾仿古,或二者相結合,并逐漸形成傳統,以后歷代多有沿襲,并成為玉器形制的一個重要類型。而到了清代,仿古類玉器較之宋代更加成熟,尤以清宮仿古玉器著稱,用以滿足統治階層好古與追新立異的心理。乾隆皇帝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不僅喜好收集古物,同時還對古物進行研究,編輯了《西清古鑒》《寧壽鑒古》《西清續鑒》等考古譜錄,并加以仿制;到了乾隆二十四年,清軍平定了準噶爾和回部的動亂,打通了玉材運輸的渠道,并壟斷新疆玉石的開采,因此大量玉石原料被送進宮中,解決了清前期阻礙玉器發展的原材料問題,使得清中期出現了大批精品玉器。

目前學術界關于清代仿古玉器研究的相關論文較少,張廣文《清代宮廷仿古玉器》一文中,從宮廷仿古玉器的品種及鑒定、仿古玉器的制造及做舊的方法與識別方面做了詳細分析;黃英《故宮藏九件乾隆御題“和闐綠玉”詩仿古玉器考》中以北京故宮所藏的九件仿古玉器為例,詳細闡述了乾隆時期宮廷玉料的來源、分類及乾隆皇帝對仿古玉器制作的關注與推動作用。黃曉蔓《宋代仿古玉器與清代仿古玉器造型紋樣的異同》一文中,介紹了宋、清兩代仿古玉器造型與紋樣的相同及不同之處;又在《論清代仿古玉器與青銅器藝術的關系》中,介紹了青銅器與清仿青銅玉器在種類、社會功能及紋飾等方面的區別。從這些文章來看,清代仿古玉器的研究主要以清代宮廷仿古玉器為主。從現存的實物來看,也主要是以清宮收藏為主,并以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及沈陽故宮為收藏大宗,而關于沈陽故宮收藏的清代仿古玉器尚少有相關文章進行論述。本文對沈陽故宮所收藏的清代仿古玉器進行梳理,并對其在器形及紋飾方面的仿古與變化進行簡要論述。

一、器物造型的傳承與發展

(一)仿前朝古玉器

在清宮仿古玉器中,以前朝古玉為藍本的玉器為數不少,如仿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漢代、宋代、明代等玉器均有所見。沈陽故宮所藏此類玉器較多,主要為清仿商周至漢代古玉,也收藏有少量仿新石器時代等各朝代玉器,如琮、璧、璜、斧等造型器物。

其中玉琮為清代仿古器中常見器形。玉琮(圖1)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典型器,其上常雕有人面紋,為神權社會的統治階級所有,是溝通天地人神的十分重要的祭祀禮儀用器。周以后,玉琮漸漸失去了原有的禮儀重器功能,不再被人們認識。清代乾隆時期早已不知此為上古玉琮,將之識為車之輞頭,并在部分玉琮上題詩,定為漢代之物,如北京故宮所收藏的新石器時代玉琮(圖2),就被刻上了乾隆皇帝御制詩。直到1936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縣考古發現了大量此類玉器,人們才重新認識了玉琮。沈陽故宮所藏的玉琮均為清代仿新石器時代玉琮,器形小巧簡潔,并有所變化,有的為外方內圓(圖3),有的為外圓內圓(圖4)。

玉璧在新石器時代已有,是最早的玉器造型之一。此時多為光素,并無紋飾,器形比較簡單,多為扁圓形,正中有孔。古代素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之說,璧和琮則象征著天圓地方,是早期統治階級用以祭天地的重要禮器。到春秋戰國時,玉璧則相當規整,并有谷紋、蒲紋、蠶紋、獸面紋、夔龍紋等雕飾。漢代繼承前代風格,雕工更加精細。漢以后至宋元時,玉璧不多見;在明清時則又興盛起來,并出現大量仿古制品。

沈陽故宮藏有多件清代乾隆年間仿戰國至西漢時期流行的蠶紋獸面紋玉璧,雕工精美。比如青玉蠶紋璧(圖5)直徑16.6厘米,厚0.4厘米,玉質較白,圓片形,雙面雕。從造型上看,與前代玉璧(圖6)相同,在紋飾結構分布上無太大變化,璧中央滿雕蠶紋,以繩紋為界,外區遍飾夔龍紋和獸面紋。玉璧下部承托一紫檀鏤雕底座,底座上雕有海水紋及螭龍紋等。

沈陽故宮還藏有兩件與之相似的玉璧(圖7),其側面陰刻乾隆皇帝御制詩:“和闐歲有貢,私鬻亦多來。俗樣知不售,古風今漸開。試看斯谷璧,實未負良材。移易可云速,為君應慎哉?!蹦┦稹扒∪勺?,御題”款。據不完全統計,乾隆帝題詠玉器的詩文多達八百余首,遠遠超過題詠其他材質器物的詩文。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仿古玉器的喜愛和追求。

清代仿前朝古玉的形制多樣。清碧玉鏤雕夔鳳長宜子孫牌(圖8),高12.5厘米,寬7.3厘米,以整塊碧玉料鏤空透雕而成,造型仿東漢“宜子孫”玉璧(圖9),玉璧上部為牌首,下部為璧形牌,通體鏤空雕刻紋飾。清仿漢代玉牌雖整體造型與之相似,但又有所變化,造型較漢代更加復雜,尺寸也比之高一些,雖上部牌首較大,但比例協調?!耙俗訉O”玉佩多寓意子孫萬代,健康長壽,在清宮玉器中很是常見。

(二)仿青銅器類玉器

如果說青銅器是三代社會最重要的禮器形式,那玉器則是青銅禮器出現之前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最基本禮器形式。仿青銅器類玉器,將玉與青銅結合,將早期文明以新的方式傳承與發揚。

沈陽故宮現藏有幾十件的仿青銅器類玉器,器形種類較多。從實物來看,清代不僅繼承了宋代以來仿古器的器形,如卣、簋、觥,還新仿豆、罍、鼎等。

青玉雙獸耳活環三足爐(圖10),全高23.9厘米,寬22.1厘米,口徑9.7厘米,由上等青玉雕琢而成,玉質晶瑩溫潤,雕工細膩,刀法嫻熟,工藝精湛。玉爐整體圓潤,器形借鑒了商周時期的青銅“鼎”,與商周時期相比造型變化較大,器身分為蓋、爐兩部分,此類清代仿古玉器上部多配有器蓋。此爐為內廷燃香器具或佛前供器,還可陳設于寢宮、書房為觀賞所用。早期玉爐見于宋元時期,清代玉爐數量增多,制作精巧。這件玉爐造型典雅,古樸大方,體現清代玉器制作工藝的高超水平。

清乾隆款碧玉仿古蕉葉紋出戟花觚(圖11),高23.2厘米,口徑12.8厘米,足徑5.5厘米,為整塊碧玉雕制而成,敞口,長頸,凸腹,下部為高圈足外撇,器身四周出戟,底部有“大清乾隆仿古”楷書款。此件觚整體造型與商周時期的青銅觚相比變化不大,僅在紋飾上有所不同。觚,為商周時期的青銅酒器,后成為象征權力的禮器。觚的造型優美典雅,故從宋代以后,成為仿古類的瓷器、玉器、琺瑯器等模仿制作的重要器形。玉質觚形器還可以作為花插使用,是清宮書房中常見的陳設品之一。

清嘉慶款碧玉爵(圖12),高11.5厘米,口長12.3厘米,足高4.9厘米??傮w呈元寶形,有流、柱、鋬和三足,腹底陰刻戧金“大清嘉慶年制”方形款。此玉爵的造型與商周青銅爵比較變化不大,僅腹部較為收斂,不似商周時的圓腹。爵為商周酒器,在青銅禮器中是出土最多和最基本的禮器,為貴族階層在會盟、出師、凱旋、慶功、宴會時所使用。

清乾隆款青玉仿古銅紋雙耳活環蓋壺(圖13),全高21厘米,口徑長6.6厘米、寬3.1厘米。瓶蓋及口為橢圓形,束頸,溜肩,鼓腹,圈足。蓋為覆斗形,上部為圓釘形紐,兩側各有一龍首銜柱,上置活環,圈足外部為四出戟式,壺底陰刻“大清乾隆仿古”三行六字款。此壺外形似尊,體量較大,器形與古代尊比較稍有變化。此種器形的仿古玉器,多在肩部兩側以活環耳裝飾。

二、器物紋飾的傳承與發展

從沈陽故宮所藏的仿古玉器來看,大多數器物的紋飾在技藝上極盡繁縟細密,代表了清代玉器以繁取勝、功以盡致的裝飾特色。尤其是將原來戰國青銅器上陰刻的平面紋飾,變成浮雕人物動物紋,明顯增強了器物的立體感,整體風格繁華富麗。仿古玉器上的紋飾多樣,抽象類動物紋飾如螭龍紋、獸面紋等較常見;而仿前朝的玉璧、玉佩上也常見有谷紋、蠶紋、動物紋等等。但這些紋飾,并非照搬前朝原樣,而是依據玉材和琢玉工藝選擇適宜的造型與式樣,并加入清朝人的審美,與前朝古玉紋飾有相同之處,又有所變化及發展,代表了當時的風格。

(一)谷紋的演變

清代仿古器中,谷紋是最常見的紋飾之一。玉器中最早的谷紋,見于春秋時期。谷紋象征種子發芽和豐收,到漢代一直沿用,并受推崇。谷紋的造型及布局特點可分為三種:一為淺浮雕,谷粒圓鼓,體型較大,手感圓鈍;二為谷粒后端較尖細,但不加細彎陰線;三為排列較稀疏,且不太規則。排列緊密者也稱臥蠶谷紋,或蠶紋。

后來在谷紋的基礎上又發展變化出蒲紋,又叫席紋,即蒲席的紋樣,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平行線交叉組織,用淺而寬的橫線或斜線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的紋樣,六角形有時還琢有陰線的谷紋。此種紋流行于漢代,宋明之間也有少量制作。

清代乾隆皇帝認為“谷璧”是“兆有年”“兆多粟”“庇蔭嘉谷”之瑞,因此在諸多仿古玉器上,都有谷紋或蠶紋來裝飾,并多采用浮雕裝飾技法,使紋飾更加立體(圖14、圖15)。

(二)螭龍紋的演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就有了龍圖騰的崇拜。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龍的形象不斷演變和發展。早期龍紋很簡單,也可叫作“螭”紋。螭是古代神話中一種沒有角的龍,頭部形似虎首,所以也叫螭龍、螭虎,寓意美好、吉祥、財富。其形盤曲而伏者,稱蟠螭。玉器上的蟠螭紋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漢代達到鼎盛時期,此后仍有發展與變化。

從總體看,清代螭紋由簡向繁變化。如清白玉云螭紋蓋壺(圖16),全高25.5厘米,玉色白如凝乳,器身通體浮雕有六只螭龍,上蓋及口部呈長方形,紐部為一螭龍,頸部雙耳為透雕夔龍,肩部凸起為折肩式;壺頸部、腹部至足部雕螭龍五只,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清代螭龍紋極富變化,多采用圓雕、浮雕、透雕等工藝,因而紋飾更加圓潤、生動立體。清白玉透雕螭龍帶鉤(圖17)就是由整玉圓雕制成,長14厘米,寬3厘米。上部作龍頭俯首形狀,形成腰帶前鉤;帶鉤器身為弧狀平板式,其上透雕蟠螭爬行,螭口銜靈芝;帶鉤背面浮雕牡丹紋,下部制有凸起帶紐,紐中央為凹眼,紐表面浮雕云紋。此件帶鉤造型優美,雕刻細致,為帶鉤中的佳作。

龍紋發展到商周時,多以夔龍紋形出現在青銅器上,并且大多被設計成以側面呈現的抽象靈物,稱為“夔”或“夔龍”?!渡胶=洝ご蠡臇|經》中對“夔”也有記載:“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睆乃未_始,夔龍紋常飾于仿古青銅造型的玉器上,到了清代其他造型玉器上也多有出現。如清白玉蟠夔龍長方墨床(圖18),長6.9厘米,寬4.5厘米,墨床上面滿雕三只夔龍,一雄一雌一幼崽,均身體曲折多變。墨床底部刻制有八個立足,全器附以紅木制榻形床架,使之更為典雅和易用。此件白玉墨床為清宮原藏之物。

有的清代仿古玉璧上,還將獸面紋改為了清代崇尚的龍紋。沈陽故宮藏青玉蠶紋璧(圖5),在璧的外區滿雕游走纏繞的螭龍紋,而在其下部雕有整齊排列的獸面紋,展現了龍紋壓制著獸面紋,也寓意著龍的地位。清代多用浮雕技法,與春秋戰國時流行的陰刻(圖6)不同,這種技法使得螭龍紋更加生動立體。

(三)獸面紋的演變

仿古玉器上除夔龍紋外,還常見有獸面紋,舊稱“饕餮紋”(圖19)。琢于玉器上的饕餮紋飾從新石器時代早已出現,后在商周青銅器上普遍用以裝飾,延續到戰國晚期。據《呂氏春秋》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痹谏?、西周盛極一時,主要為變形紋樣,獸目圓大。清代中期有少量的仿古玉器采用這種紋飾。如清青玉龍耳仿古銅紋帶蓋扁瓶(圖20),全高17.6厘米,寬8.2厘米,其腹部中間浮雕饕餮紋,周圍輔以卷云紋,上下以弦紋相隔;腹身下部淺雕一周仰蓮瓣紋。此器不僅在造型上追求古樸典雅,而且在紋飾上也與之和諧統一,是清代仿古玉器的精致之作。

清代仿古玉器上的獸面紋,較春秋戰國時期的變化較大,雖形似,但紋飾趨于乖巧,不再兇惡,更凸顯玉器功能的變化。清代的仿古玉器主要為陳設藝術品,也體現了清代皇帝對漢族傳統文化的崇拜和敬仰。

三、結語

從現存世的清代仿古玉器的實物來看,清代仿古器已不局限于仿古銅器,而是包括仿前朝古玉、仿瓷器、漆器、竹器等多種藝術造型,并在器物造型及紋飾上多有變化與創新。沈陽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豐富的清宮玉器,其中仿古玉器百余件,它們造型端莊規整,圖案紋飾豐富多彩。這些仿古玉器均仿造了不同年代及材質的器物,主要可分為兩大類,每類數量達幾十件,一為仿前朝古玉器,主要為清仿商周至漢代古玉,也收藏有少量仿新石器時代和其他朝代玉器;二為仿青銅器類玉器。而從紋飾上來看,仿古玉器紋飾繁復精美,有仿生類具象紋飾,也有抽象紋飾等。這些器物無論是從造型還是紋飾上看,與前朝古器有相同,又有所變化,說明清人追尋古風古韻,同時又大膽創新。

中華文化代代相承,歷來講究以古為鑒,追求在傳承之中不斷創新。清朝中朝,社會相對富庶和穩定,為古代文物收藏和創新制器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清朝宮廷以崇尚傳統玉文化為出發點,制作出各類仿古玉器,雖在器物造型及紋飾上均有傳承,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及發展。沈陽故宮在“大器載道――清宮仿古文物展”中共遴選出40余件與之相關的文物,這些仿古玉器造型端莊規整,圖案紋飾豐富多彩,體現了清朝中期,尤其是乾隆皇帝對仿古玉器的喜愛,對博古學的熱愛。清朝仿古玉器也因此成為承載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傳給后世的重要文化遺產。

猜你喜歡
清代造型紋飾
紋飾藝術在石材裝飾中的應用
蠟染的紋飾探討
雕漆紋飾的修復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龕楣紋飾研究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清代典妻習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清代寫真人物略考
淺談清代宮廷樂舞的主要類型
美術審美特征論
漢代造型藝術與當代中國畫發展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