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檔案學研究述評

2023-05-30 10:48鐘楚依鄧君常嚴予
檔案管理 2023年2期
關鍵詞:檔案信息化建設檔案學十四五

鐘楚依 鄧君 常嚴予

摘 ?要:運用文獻調查法對2020~2022年檔案學核心期刊論文進行分析,借助VOSviewer統計分析各期刊發文數量,探究開展檔案學研究的主要機構、作者與資助基金;刻畫歸納這一時期檔案學研究熱門主題??偨Y檔案學研究特點,包括研究主題多元化,兼顧理論建構和實踐應用;研究思路復合化,以跨學科視角審視檔案學研究;研究方法多樣化,技術和需求推動研究創新,并展望未來檔案學研究趨勢,以期為檔案學研究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檔案學;檔案信息化建設;《“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

Abstract: This report analyzes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core archive science journals from 2020 to 2022 using the approach of literature survey. With the help of VOSviewer, it counts and analyzes the number of papers issued by each journal and explores the main institutions, authors and funding funds that carry out archival research so as to describe and summarize the hot topics of archival research in this perio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val research, includ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topics,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and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It proposes research innovation with technology and demand, outlines the future trend of archival research and tri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rchival research.

Keywords: ?Archival scienc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rchives

1 引言

隨著《“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的頒布,我國檔案事業起航的巨幕正在拉開,追求高質量發展將成為未來檔案事業的前行方向。同時,在數智技術賦能下,檔案工作模式、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迫切要求檔案工作向數智化轉型。與此相適應,檔案學研究方向也隨之發生轉變,研究內容也得以拓展。本文運用文獻調查法,以2020年~2022年檔案學期刊刊載論文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相關文獻外部特征和內容特征的深入解讀,揭示檔案學研究的熱點主題和特征趨勢,為檔案學理論研究以及實踐指導提供理論支持。

2 檔案學研究基本情況統計分析

本文選取中國知網(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全文數據庫作為數據源,采用高級檢索,將發表時間限定為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一是檢索文獻來源為檔案學領域影響力較高、學術性較強的重點期刊所有文獻,包括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檔案事業類全部期刊以及《山西檔案》《蘭臺世界》;二是以檢索詞“檔案”在圖情類期刊中進行主題檢索作為補充,共得到8028篇文獻。對檢索到的文獻人工逐一查閱篩選,剔除與檔案研究無關以及選題指南、會議通知、工作報告等非學術研究類文獻,最終篩選出4360篇與本文研究范圍相關的文獻,將其導入Excel和軟件VOSviewer進行基本情況統計分析。

2.1發文機構分布

經統計發現,發文機構高達2223所,其中1620所機構僅發表1篇文獻,絕大多數機構參與度較低,研究不夠深入系統。發文數量最多的是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389篇),其次是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223篇),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等也是領域研究重要力量。

以最低發文量10篇為閾值篩選得到56所高產機構,借助VOSviewer繪制機構共現知識圖譜研究高產機構合作關系,發現高產機構中有7所不與其他機構相連,高產機構整體合作關系較為松散。剩余49所高產機構共現圖譜如圖1所示,節點越大,代表出現頻次越多;兩個節點之間有連線代表存在合作關系,連線越粗,合作次數越多;顏色代表其所屬的聚類,最終得到9個聚類。

圖1 高產機構共現

相同聚類機構之間會產生合作,如由中山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開封市檔案館、濮陽市檔案館、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4所機構組成的合作群體。不同聚類機構之間也會產生合作,如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和中國石油檔案館、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國家檔案局之間同樣存在合作關系,這充分說明學界與業界是理論與實踐緊密融合的學術共同體。此外,發現高產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依然受到一定地域限制,如在共現圖譜中中國石油檔案館和其所合作的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國家檔案局等機構地址均位于北京。未來需不斷創造機構科研合作機會,舉辦學術研討會議,打造學術合作平臺,積極發揮各自優勢進行理念碰撞和技術交流,促進各機構跨界跨地域展開合作,提升檔案學整體科研能力。

2.2 發文作者分布

經統計發現發文作者4188人,其中2949人僅發表1篇文獻,絕大多數作者的研究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

表1 發文數量不低于30篇的作者

其中發文數量不低于30篇的作者如表1所示,檔案學研究領域已經形成一批高產量核心研究學者,這些核心學者的研究呈現出多樣化和系統化特點,表現為每位學者的研究成果都包含數個研究主題且一個研究主題可能發表一系列相關文獻,未來需要這些學者繼續在各自領域深耕細耘,為檔案學研究發揮引領帶頭作用。以最低發文量10篇為閾值篩選得到76名高產作者,借助VOSviewer繪制作者共現知識圖譜研究高產作者合作關系,發現50人彼此之間沒有聯系,高產作者整體合作松散,大部分沒有合作關系。

圖2 高產作者共現

剩余26名作者共現圖譜如圖2所示,姓名節點越大,代表出現頻次越多,顏色代表其所屬的聚類,高產作者群體中已經形成了8個相互合作的小團體,如由中國人民大學徐擁軍、李孟秋、郭若涵、龍家慶和武漢大學王玉玨組成的5人合作群體。同時,不同的小團體間也會進行學術合作,如中國人民大學龍家慶和南昌大學聶云霞。未來需進一步挖掘學者間潛在科研合作關系,強化各學術團體合作聯系,逐步擴大檔案學學術研究合作圈群,同向合力推動檔案學研究進程。

2.3 基金分析

科研基金為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為學術發展提供堅實保障,論文作為科研成果重要形式之一,與科研基金密切相關,因而本文統計了各個期刊所發表論文的基金資助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期刊論文基金項目

本文將基金資助劃分為6種情況,分別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國家檔案局項目、其他基金項目、無基金項目6類基金項目,如若同一論文由多個基金項目支持,取級別最高。

從圖3可以看出,三大基金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在檔案領域相對較少,究其根源在于這兩個基金在檔案學領域中資助項目數量較少。相對而言,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檔案學科研項目較多,作為國家社科領域最高級別的研究項目,得到國家社科基金支持越多代表著檔案學科研究越具有競爭力。[1]同時也可以發現,國家檔案局為檔案學研究提供重要支持?;鹳Y助通??梢宰C明論文研究成果是具有研究前沿性與研究復雜性,但是從圖3中可以發現,沒有基金資助的論文數量也不在少數,這也反映出檔案學科研究成果未來需要積極申請基金支持,緊緊圍繞國家發展重大戰略需求、社會經濟與文化建設展開科研探索,持續產出創新成果,不斷提升學科發展力。

3 檔案學研究主題分析

經統計發現關鍵詞14110個,以最低頻次15次為閾值篩選得到137個存在共現關系的中文關鍵詞,借助VOSviewer繪制高頻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4,結合文獻研讀梳理出17個檔案學領域熱點研究主題。

3.1 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國檔案學理論經歷了初創期、發展期到今天的成型期,[2]構建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新的發展時期,面向新的歷史任務,服務新的國家大局,中國檔案學者深耕實踐,根植中國特色,堅持學術自信,促成檔案基礎理論研究的飛躍發展。

圖4 高頻關鍵詞共現

丁海斌教授在《檔案學概論》的修改過程中,對檔案的定義及其理解進行了新的思考,[3]對檔案形成者問題進行了專門探究,[4]對檔案學基礎理論體系的統一、自洽問題進行了剖析,[5]不斷深入,求真,回答檔案學的學科屬性和研究方法問題,[6]求實,完善和發展“檔案自然形成規律”的內涵,[7]求新,分析檔案時空理論問題,[8]求深,解析檔案本體論[9]和檔案價值論[10]的根本要義。同時其他學者也進行充分探索,胡鴻杰分析檔案學科的結構與建構問題,[11]楊茜茜提出檔案數據治理研究的理論坐標,[12]并基于組織溝通視角分析檔案學基礎理論的適應性發展問題,[13]張衍等對后保管理論與文件連續體理論關系進行重新審視,[14]馬仁杰等闡釋“互聯網+”時代我國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特征,[15]劉竟等統計與分析近二十年我國檔案學研究中的理論應用情況,[16]馬伏秋探析中國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陣地堅守與革新路徑。[17]真正的學術自信主要來源于理論與方法的成熟與自信,[18]我國學者立足時代,面向未來,推動我國檔案學理論體系富有特色、趨向成熟。

3.2 檔案史研究。在宏觀層面,丁海斌教授開辟了中國檔案史史料學研究新領域,這是檔案史學科趨于成熟的重要標志,填補了中國檔案史史料學研究的空白。其中,系統梳理了我國一史館、二史館珍藏的近代檔案史檔案史料,對其進行了詳盡的分類與解讀,[19]并對中國近代檔案史料在中國近代檔案史研究中應用特點進行了全面述評[20];同時丁教授創新性發表了一系列中國古代檔案史史料研究論文,對中國古代檔案史類書史料等進行了深入系統的闡釋,既介紹了史料內容、探究其在檔案史研究中的重要價值與特點,也剖析了其在應用中需要辨明的典型問題。[21]此外,還有學者對明清檔案史的研究成果進行統計述評,[22]探析近代檔案史料觀念傳播的三條路徑[23]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學者們提升了微觀研究的深度。如從《黑圖檔》入手,系統梳理嘉慶朝盛京的文書制度,[24]具體分析盛京將軍衙門的軍事職能、政治職能、經濟職能。[25]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之際,一些學者還研究了黨的革命歷史檔案,如分析浙江革命精神檔案史料內涵、特征,發現其挖掘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26]丁海斌教授還開展了一系列的檔案歷史語言學的研究,對“文簿”[27]“文案”[28]“卷宗”[29]“文件”[30]“案牘”[31]“公牘”[32]“戶籍”[33]等重要檔案名詞做了歷史源流考證。未來應加大檔案史研究力度,開發利用檔案史料蘊含的豐富價值,完善檔案學研究體系。

3.3 電子文件、電子檔案管理

我國檔案學者對于電子文件管理的探索之路也越發深遠,論文數量顯著增加,成果創新性、實踐性日益凸顯。

3.3.1 電子文件“單套制”歸檔探究。面對海量電子文件,傳統檔案管理模式已然不適用,電子文件“單套制”管理可以有效減少工作量、降低成本,同時隨著新《檔案法》的頒布,電子文件的憑證價值得到了法律保障。[34]但電子文件“單套制”管理仍面臨挑戰,學者們對機構電子文件“單套制”實施困境進行探討,并提出優化路向,[35]從理論層面思考電子文件歸檔的實施模式,提出電子文件單套歸檔需要解決的問題及其對策。[36]同時探索我國電子文件“單套制”管理試點工作,分析國家電網[37]、核電企業[38]、遼寧省檔案館[39]等單位開展電子文件“單套制”工作中的問題與優點,從實踐總結經驗,推動電子文件“單套制”管理持續向前。

3.3.2 區塊鏈的應用。區塊鏈是一個無法被篡改的數據庫,所有信息都會被記錄在數據庫中,不能被人為修改。[40]在檔案業務中,區塊鏈的應用可以充分保障電子文件的真實性,因而學者們梳理分析區塊鏈在高校學籍檔案[41]、社保檔案[42]、招標檔案[43]等檔案管理中的應用,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一種基于鏈上鏈下的電子文件可信管理系統模型,[44]提出基于區塊鏈的可信電子文件保障體系。[45]未來應繼續探索電子文件、電子檔案管理的關鍵技術、制度流程和轉型要點。

3.4 檔案收集。檔案收集是檔案管理的第一步,獨特的戰略意義和地位備受學界關注。檔案收集的完整性直接影響檔案室藏資源的結構、數量及質量。[46]因此,學者們一方面從檔案收集主體角度出發:明確檔案部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與職能發揮[47];以實例操作為依據,提出檔案收集工作的問題和措施[48];探析檔案館開展檔案收集工作的方法建議[49]以及如何借助移動新媒體強化檔案收集工作。[50]

另一方面從檔案收集客體角度出發:明確檔案收集必要性,介紹博物館革命歷史檔案收集過程,[51]研究教師業務檔案[52]、人事檔案[53]、科研檔案[54]、家族檔案[55]、音像檔案[56]、重大突發事件檔案[57]等收集的方式、現狀、問題和對策,系統性、規范化地推進檔案收集工作,為檔案管理和檔案利用奠定基礎。其中,抗疫檔案研究成果較多,鑒于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造成了巨大影響,對疫情期間產生的檔案進行收集整理,是一項能夠服務國家決策和學術研究的重要工作。[58]如徐震結合防疫實際經驗及疫情防控檔案收集的真實情形,總結疫情防控檔案收集的意義及相關注意事項。[59]通過對檔案收集主體行為和檔案收集客體需要的研究共同推動檔案收集工作規范科學化、與時俱進化。

3.5 檔案保護。檔案保護是傳承發揮檔案價值的必要工作,與文物、圖書古籍保護同屬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范疇。

(1)理論層面揭示檔案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60]梳理檔案保護思想理念的演進迭代,倡導加快轉變傳統檔案保護理念,樹立檔案整體性保護理念、檔案動態保護理念、檔案全過程安全管理理念[61]等檔案保護新理念,解讀檔案保護行業標準相關內容。[62]如錢毅梳理檔案保管思想的發展脈絡,對保護、保存、管護等相關概念進行辨析,厘清不同概念內涵所匹配的保管對象、保管內容及適應態別。[63](2)技術層面研究紙質檔案、電子檔案、縮微檔案等保護和修復技術。如黃曉紅等比較研究真空充氮消毒法和等離子臭氧消毒法的滅菌除霉效果。[64](3)策略層面分析檔案保護不足之處,提出檔案保護工作優化建議。如宋帥分析數字時代音樂非遺檔案保護現存障礙有保護內容缺乏完整性、保護方式缺乏多樣性和保護理念缺乏先進性。[65]王英等構建僑批檔案保護與利益相關者互動關系模型,提出各個利益相關者保護僑批檔案的具體措施。[66]總之,新理念、新技術的應用和研究為檔案保護創新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而檔案保護的優化和進步推動著檔案工作邁向更加科學合理的階段。

3.6 檔案服務。檔案服務是連接檔案資源與檔案用戶的橋梁,也是實現檔案價值、彰顯檔案工作意義的重要途徑,[67]是受到學界和業界重點關注的熱門研究主題,學者們聚焦于:

(1)檔案服務工作的優化路徑與模式。新形勢、新環境、新技術給檔案服務工作帶來挑戰,同時公眾也對檔案服務工作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傳統檔案服務工作正在優化升級,不斷創新發展。學者們提出智能化檔案信息服務開展的優化路徑,[68]思考后疫情時代下檔案服務的策略,[69]探求檔案信息服務與媒體融合的契合點,[70]并融入服務主導邏輯的理論,提出檔案服務創新的策略。[71]

(2)檔案知識服務、智慧服務的架構模型。學者們從梳理智慧檔案館相關理論入手,探究智慧檔案館知識服務的層次架構,[72]結合用戶畫像技術構建企業科技行政審批檔案知識服務模型,[73]在技術環境賦予的時代機遇下激流勇進,不斷提升檔案服務能力。[74]

(3)檔案服務企業研究。在政府職能轉變的背景下,“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檔案服務企業蓬勃興起,但是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學者們進行了豐富的研究,探究檔案服務業企業知識產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75]分析珠三角地區檔案服務行業監管的現狀、問題、對策,[76]構建檔案外包服務企業人員勝任力模型,[77]提出我國檔案服務企業管理創新的路徑。[78]在信息技術的驅動下、在國家治理的變革中,各檔案機構不斷注入新思維,開展新模式,推動檔案服務工作向著內涵更深、范圍更廣、路徑更優、服務更新的目標高歌猛進。

3.7 檔案治理。學者們立足實際工作需要,不斷調研各類檔案資源管理的現狀和問題,研究其提升之路和轉型之路,如突發事件檔案[79]、科研機構基建項目檔案[80]、文學檔案[81]、流動人員檔案[82]、企業境外檔案[83]等,多視角、多層次、系統化豐富檔案學研究體系。而伴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高度發展,治理概念產生,檔案治理是治理理論在檔案領域的應用,是檔案管理的新發展,是更高層次的檔案管理,[84]檔案治理這一概念可謂中國的獨創,是中國檔案事業融入國家發展,支撐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目標實現的重要體現,[85]亦是當前檔案學界和業界的關注焦點。

(1)研究豐富檔案治理理論內涵體系,包括檔案治理概念體系[86]、評價體系[87]、檔案制度建設與檔案治理現代化關系辨析[88]、研究現狀和未來圖景[89]等。如倪麗娟對檔案治理本質、檔案治理思維出發點與目標指向進行研究論述。[90]

(2)總結實踐工作,分析檔案治理的具體實踐案例,[91]發現檔案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92]構建多元主體參與檔案治理機制,[93]提出“數智”時代檔案治理策略和路徑,[94]推動檔案治理能力建設,[95]構建自治、法治、共治三位一體的檔案館檔案治理體系,[96]加快推進檔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此外,也有學者對檔案治理視域下水電企業檔案工作[97]、離散檔案數字回歸[98]、檔案服務外包安全監管[99]等展開研究。未來要不斷拓展我國檔案治理研究視野、完善我國檔案治理理論體系、豐富我國檔案治理研究方法、提升我國檔案治理實踐效能。

3.8 檔案學專業建設。高校檔案學專業作為培養檔案人才的主陣地,檔案事業發展的力量源泉,一直是學界研究熱門。一方面學者們持續關注傳統檔案學教育模式和機制的更新以提升線上線下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如趙雪芹等構建數據科學驅動的檔案學專業課程體系框架,從基礎性理論課程、融合性應用課程及開放性實踐課程三方面加強教學改革[100]。周文泓等提出整體背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支持、評估與考核五大維度構成的檔案學教學數字轉型框架,并提出應用策略[101]。

另一方面,2018年10月,教育部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我國開始新文科建設。檔案學專業緊跟國家宏觀戰略,在多元學科融合和信息技術引入的潮流中,學者們紛紛探究新文科背景下檔案學人才培養策略和專業發展路徑。如聶云霞等結合新文科建設背景,構建以培養目標為導向、教育模式為途徑、課程體系為抓手、育人平臺為推手、師資力量為保障的“五位一體”檔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并提出人才培養優化路徑[102]。其中,課程思政和計算檔案學是新文科背景下的研究重點。

3.8.1 課程思政。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宣言》明確提出“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價值導向性,堅持立德樹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103]”。學者們研究檔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必要性、難點、模式和路徑,分享課程思政建設實踐經驗。如徐擁軍等從隊伍建設、元素挖掘、方法改革、評價體系四個層面提出推動檔案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策略[104]。馬捷等結合吉林大學圖情檔學科的特點,構建“思創融合,協同育人”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并以檔案學為例,介紹該模式指導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經驗及成果[105]。同時,還有學者研究如何利用檔案學本身優勢如抗疫檔案[106]、抗日戰爭檔案[107]、紅色檔案[108]等特色檔案資源開展思政教育。

3.8.2 計算檔案學。計算檔案學旨在為計算機同檔案學的跨學科融合形成理論基礎,聚焦于將計算方法和資源應用于大范圍的文件/檔案處理、分析、存儲、長期保存和利用,以實現更高效率、生產力和精準度的鑒定、整理、描述、保存和利用決策,并助力參與和開展使用檔案材料的研究。[109]學者們在辨析其概念內涵[110]和特點[111],探析其在中國發展前景[112]的基礎上,提出計算檔案學發展建議。如周文泓等解析計算檔案學發展局限以及新文科建設提供的發展機遇,把握兩者相互作用的要點,提出計算檔案學發展策略。[113]

此外,2022年9月14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了《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其中“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更名為“信息資源管理”。對于這一學科發展歷程中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學者們探討學科更名給檔案學專業帶來的影響,[114]思考學科更名帶來的機遇和挑戰[115],提出在新目錄指導下的檔案學專業建設方向和策略[116]。還有部分學者將檔案館等機構教育作為高校檔案學學科教育的補充展開研究,如錢思雨提出我國檔案館進行青少年教育活動建設路徑[117]??傊?,充分利用校內校外資源,線上線下雙向并進,打造“智育”和“德育”能力雙優的檔案學專業,培養具有遠大抱負和職業道德,兼備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術能力的新時代檔案人才。

3.9 檔案機構。2018年2月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我國啟動新一輪機構改革,檔案機構由“局館合一”改為“局館分設”,理順職責,政事分開[118]。一方面,學者們梳理檔案機構面臨的挑戰和需要解決的問題[119],分析檔案機構改革后對檔案事業的影響[120],探討檔案機構自身定位的重塑,[121]提出加強檔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122]、加強我國檔案行業協會建設[123]及如何做好機構改革后檔案工作[124]的建議和路徑。另一方面,學者們針對機構改革背景下檔案服務外包[125]、檔案部門參與非遺保護[126]、檔案工作與文書工作的協同機制[127]等展開研究。

同時,學者們聚焦檔案機構的研究還包括:(1)定位各類檔案機構在社會突發事件中履行的職責[128],針對各類檔案機構的設置、運行和發展提出對策建議。如王強等分析治理現代化背景下企業檔案機構設置及其運行的挑戰和機遇,并提出對策建議。[129](2)梳理檔案機構評估歷史和現狀,分析我國檔案機構評估存在的問題和原因,[130]提出檔案機構評估主體多元化協同發展策略。[131](3)以檔案機構微信公眾號[132]和檔案機構短視頻平臺[133]為研究對象,調研分析運營現狀和影響因素,提出優化用戶體驗、服務質量、傳播效果和管理水平的策略與建議??傊?,學者們立足時代新要求和行業新背景,從專業角度探討檔案機構職責、運行、發展等,以期對提升和改進檔案機構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有所裨益。

3.10 “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2021年6月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檔案界頭等大事,迅速引起學界熱議?!兑巹潯窞槲覈鴻n案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目標和新要求,學者們從“十四五”時期我國檔案事業面臨的全新機遇和主要挑戰出發[134],結合《規劃》解讀制定新時期電子檔案管理、智慧檔案館建設、檔案人才培養、檔案服務等各方面核心任務和重點內容。如蔡盈芳從治理體系、資源體系、利用體系、安全體系和檔案信息化5個方面進一步說明“十四五”時期企業檔案工作重點任務安排[135]。同時,學者們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為推動《規劃》提出的深化檔案信息化戰略轉型實現和“十四五”時期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獻智獻策。如陳慧等立足于《規劃》文本內容,圍繞主體、資源、技術及文化四維視角探討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創新路徑與方式,[136]馮亮秋等結合《規劃》研究新時期檔案信息化戰略轉型方向。[137]此外,學者們還關注檔案法治建設[138]、檔案學術研究[139]、檔案統計工作建設[140]對檔案事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檔案事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141]。通過專業解讀和研究明晰《“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思想理念、目標原則、任務要點,條分縷析,鞭辟入里,推動《規劃》逐步落實。

3.11 《檔案法》研究。自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新修訂《檔案法》起,學者們紛紛展開相關研究助推國家檔案法治建設。

(1)微觀層面結合新《檔案法》具體條文對其中檔案安全、檔案征購、檔案銷毀、檔案利用等具體內容進行分析解讀。如肖秋會等針對新《檔案法》第二十二條辨析檔案征購行為的獨立性特點,梳理其立法沿革,指出檔案征購面臨的問題。[142]栗相恩通過對新《檔案法》“法律責任”章的分析,發現其規范內容主要屬于處罰性規定[143]。宏觀層面思考新《檔案法》立法理念[144]、立法特點[145]、現存不足[146]和實施要點[147]等。如鄧君等從立法結構營造技術和語言表達技術兩個方面對新《檔案法》展開分析,闡明新《檔案法》的科學合理性、新穎完整性、規范性、專業性和準確性。[148]

(2)新《檔案法》實施向檔案事業各方面提出新要求[149],學者們研究在此背景下檔案資源建設、檔案開放利用、檔案數據治理、檔案眾包、加強檔案職業道德建設等具體工作面臨的挑戰,提出解決策略和優化路徑,形成檔案工作新規范和新格局。如聶云霞等分析當前我國檔案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從法律體系、主體權責、監管客體、監管技術、監管模式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并構建新《檔案法》背景下檔案監管新格局。[150]總之,學者們從新《檔案法》出發,豐富理論內涵,在實踐中規制檔案行為,指導檔案工作,促進新《檔案法》貫徹落實,推動國家檔案法治建設。

3.12 檔案文化。檔案文化是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檔案文化研究對檔案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該主題學者們聚焦于:

(1)分析檔案文化傳播現有特點、影響因素和面臨問題,構建檔案文化傳播路徑和機制等。如趙彥昌等認為檔案文化傳播要注重分析公眾需求、聯合“新”“舊”媒體和加強多元合作。[151]

(2)檔案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推廣、運營以及檔案文化創意服務的模式和提升策略。如饒圓等在研究廣西檔案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現狀和不足的基礎上,提出開發建議[152]。郭若涵等從檔案文化創意服務主體、內容、效果三個方面分析我國檔案館文化創意服務現存問題并提出改進策略[153]。

(3)探索檔案文化育人功能和惠民功能,提出檔案文化資源賦能文旅融合的路徑[154],如黃霄羽等提出檔案館文化惠民服務實施策略[155],王瑋從核心資源、保障要素、輸出形式、運行環境四要素出發,構建高校檔案文化育人體系[156]等。

(4)構建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檔案文化資源建設模型[157],研究企業、學校、鄉村等檔案文化建設的問題和路徑等。如劉業群引入PEST分析法,提出高校檔案推進大學文化建設的路徑,[158]朱彤等探析口述校史在高校檔案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與價值,[159]學者們的研究推動著檔案文化深層次挖掘、多領域開發、廣范圍傳播,使檔案文化價值發揮更充分,為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貢獻檔案智慧和檔案力量。

3.13 檔案信息化建設??茖W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為社會信息化進程提供強勁引擎,在社會信息化朝向更高質量、更廣范圍發展的同時,檔案信息化建設不斷創新、持續遠航。

(1)新時期檔案信息化建設路徑、策略探析。檔案信息化建設是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尤其是在新時期,在技術相繼更迭的深遠影響下,更加需要做好頂層規劃與設計,我國學者對此進行細致的分析,明晰檔案信息化建設統籌主體、檔案信息化建設支持主體和檔案信息化建設業務主體的職責[160]并提出五大保障路徑,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國檔案信息化戰略轉型順利實現。[161]同時,信息化背景下檔案職業也陷入危機,亟待重塑,因而學者們分析信息化背景下四川大學檔案館重塑檔案職業的措施,[162]提出信息技術革新背景下檔案職業的發展路徑。[163]

(2)不同行業、企業檔案信息化建設研究。在具體實踐中,不同行業與企業需要依據行業性質、發展目標等探索適宜的檔案信息化管理方案,因而學者們分析如工程檔案[164]、地質資料檔案[165]、公安人口檔案[166]、不動產檔案[167]、醫療檔案[168]、鄉鎮檔案[169]等在檔案信息化建設中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

(3)數字檔案館建設。數字檔案館是檔案信息化的重要內容,在新技術不斷賦能、新戰略不斷推動下,數字檔案館建設日趨成熟。在理論探討方面,學者們探索數字檔案館的“數字—數智—數治”的演進之路,[170]分析數字檔案館建設的關鍵影響因素,[171]構建數字檔案館生態位三維模型,[172]提出新時期數字檔案館建設的新型路徑、實現思路及發展趨勢。[173]在技術賦能方面,學者們將數字孿生技術融入數字檔案館建設實踐,設計數字檔案館建設體系架構。[174]在實踐試點方面,學者們分析中國華能數字檔案館建設實踐[175]、浙江省全國示范數字檔案館建設實踐[176],總結了數字檔案館建設經驗。

此外,檔案信息化建設全面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檔案數據庫、檔案網站、檔案管理系統、檔案平臺的完善進步。檔案數據庫建設方面,王志宇等分析采用文檔型非關系型數據庫存儲檔案數據的優勢和價值[177]。黃天嬌等探索疫情防控檔案專題數據庫的建設。[178]檔案網站建設方面,趙嘉文等探討數字文化視域下檔案網站建設的意義與價值,[179]吳琳等構建政府網站網頁歸檔體系,提出政府網站網頁歸檔的發展策略[180]。檔案管理系統方面,學者們對地方高??蒲袡n案管理系統[181]、港口企業數字檔案管理系統[182]、政府檔案知識管理系統[183]、電子公文檔案管理系統[184]等進行探究,分析各系統的建設目標、現狀、不足等,并提出優化路徑。檔案平臺建設方面,學者們設計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數據采集系統[185],探索信息集成平臺在醫院統一無紙化病案歸檔中的應用價值[186],并以武漢大學《專門檔案管理》課程為案例,對檔案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的建設和功能架構進行分析。[187]總之,學者們抓住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契機,打造檔案信息化人才隊伍,加強檔案信息資源的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助力檔案信息化建設進程,進一步推動檔案事業發展和國家信息化建設。

3.14 檔案與數字人文。數字人文是技術與人文碰撞的新領域,深刻變革人文學科的研究范式,不斷拓寬人文學科的研究空間。2009年,王曉光將“數字人文”概念引入我國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領域,開啟了我國學者“數字人文與圖情檔融合研究”的求索之路。[188]在檔案領域,我國學者展開了豐富的研究。

(1)檔案學科與數字人文共生的理論思辨。數字人文為檔案學科提供了重要機遇,因而一些學者從理論層面進行探索,構建檔案學科參與數字人文研究的模式、明晰數字人文視角下檔案學科前進的路徑。牛力等構建數字人文視角下檔案研究的方法論體系。[189]左娜等基于共生度分析方法識別數字人文跨學科共生因素,透視出數字人文跨學科共生背景下的檔案研究范式。[190]曲春梅等從檔案與數字人文的雙向視角考察二者的概念內涵;分析二者雙向推動的價值意義;探索二者相互建構的實踐路徑,推動檔案與數字人文之間的學科對話與共生發展。[191]

(2)數字人文視角下檔案資源的開發。數字人文正在快速通過前沿技術打開全新視覺場景,社會信息資源由單調靜態方式敘述表達轉變為直觀動態形式體驗傳達。[192]檔案是重要的信息資源,在數字人文賦能下,檔案資源的建設與開發利用呈現出新模式。學者們深入分析基于數字人文的檔案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193]提出數字人文賦能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的三維機制體系,[194]建構面向數字人文的新型檔案資源整合模式,[195]并對不同的檔案資源提出不同開發建設路徑,如對南僑機工檔案[196]、京劇臉譜圖像數字資源[197]、大型體育賽事檔案資源[198]、抗日戰爭檔案資源[199]、戲曲檔案資源[200]等進行了探究。同時學者們不斷嘗試運用數字人文技術與方法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趙雪芹等將本體構建應用于萬里茶道檔案資源的知識組織中,實現對檔案資源的關聯組織與可視化呈現:[201]鄧君等構建抗日戰爭老兵口述歷史檔案資源知識圖譜,完成對口述歷史檔案資源的多維知識發現研究,豐富并拓展了知識發現研究體系。[202]

(3)數字人文與檔案工作。檔案部門是數字人文的天然合作伙伴,在數字人文概念發展完善的路途上,檔案工作不斷調整,持續變革,多路徑、多維度、多模式參與到數字人文的發展中,在數字技術的滲透下,檔案工作逐漸開辟新的場景,二者和合共生。學者們提出檔案工作參與數字人文建設的五種應用模式[203],分析數字人文背景下檔案館知識服務的價值闡釋與運行邏輯[204],闡明數字人文視域下數字檔案館建設的合理性并提出數字人文視域下數字檔案館建設的基本策略[205],確立民國檔案數字人文服務平臺的功能定位與建設思路[206]。

3.15 檔案與記憶。記憶是對過去的感知與再現,在記憶的長河中歷史得以傳承、文化得以延續,而檔案這種具有證據和記憶功能的特殊文獻是社會歷史面貌的真實映射[207],在社會記憶的建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社會記憶研究逐漸延伸,數字記憶、檔案記憶受到關注。

(1)檔案與社會記憶研究。檔案是社會記憶建構的重要載體和主要形式,社會記憶的構建可以維護歷史的真實面貌,傳承人類文化,具有重要價值。[208]因此學者們探索檔案數據化趨勢下融合信息技術的定量社會記憶構建方法[209],探討檔案參與構建社會記憶的可行路徑,[210]提出面向社會記憶重構的檔案信息語義組織框架,[211]重構檔案合理管控社會記憶的策略。[212]社會記憶理論為檔案理論和檔案工作帶來新的視角,因而在宏觀討論基礎上,學者們基于社會記憶視角,分析日本細菌戰檔案編纂利用的價值、困境,[213]闡釋疫情防控檔案征集的理念與策略,[214]提出非遺口述歷史檔案資源保護及開發路徑,[215]充分發揮檔案在社會記憶構建和社會記憶傳承中的功能和價值。[216]

(2)檔案記憶研究。檔案記憶是社會記憶主流力量,檔案記憶作為社會記憶的一種形態,一方面具有社會記憶的共性,另一方面與其他社會記憶相比也有自身特質,因而學者們對檔案記憶進行了深入探究。[217]學者們對皮埃爾·諾拉的檔案記憶思想進行了剖析和揭示[218],提煉出英國Memory Lane項目在區域檔案記憶項目構建中的經驗[219],結合社會融入理論對檔案記憶建構活動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220]。隨著研究的深化,檔案記憶研究向著檔案記憶再生產研究自然延伸,學者們站在檔案記憶本體立場上創建檔案記憶再生產理論,[221]基于知識管理勾勒出檔案記憶再生產架構,[222]并結合檔案記憶再生產的過程思考檔案記憶再生產如何實現對身份的“知情意行”四個層次的認同,[223]進而在對檔案記憶構建理論與實踐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后疫情時代檔案記憶建構的方法及流程。[224]

(3)檔案與數字記憶研究。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檔案記憶的研究重心漸漸從傳統形態轉變到數字形態,數字記憶研究進一步發展,[225]學者們分析檔案館數字記憶的價值及構建路徑,[226]探索檔案著錄工具在數字記憶構建中的應用,[227]總結數字記憶與新時期國家檔案數據治理之間的內在聯動,[228]用數字記憶建構過程來劃分檔案文化創意服務的模式,汲取數字記憶理念為檔案文化創意服務的具體路徑提供支撐,[229]同時,將數字記憶理論融入檔案資源開發中,開發中大記“疫”檔案知識圖譜,[230]構建紅色檔案資源開發模式,[231]提出晉商檔案資源建設策略,[232]以智慧的技術方法和先進的思維理念挖掘檔案信息資源。[233]學者們通過對檔案記憶及檔案在社會記憶構建中的應用研究助力歷史面貌再現和當前文明賡續,更好地完成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職責。

3.16 檔案與大數據。大數據正在掀起各領域與行業變革的巨浪,正在改變人們的工作、思維方式。大數據也給檔案界帶來了新轉變,檔案工作正在經歷一個從接收保管紙質檔案到接收保管電子檔案,從管檔案實體到管檔案數據,從手工操作到信息化智能化操作,從檔案資源分散利用到聯網共享的變革過程,[234]我國檔案學者瞄準大數據賦能發展的新契機,著力尋求檔案研究的新突破。

(1)大數據背景下檔案工作研究。大數據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升級,檔案信息化速度加快,信息資源數量劇增,為檔案工作帶來新挑戰,為檔案業務體系的格局帶來新要求,因而我國學者對大數據時代檔案工作轉型的進路進行了思考與探究,分析大數據、云計算時代,檔案管理工作面臨的新機遇和挑戰,[235]提出大數據環境下病歷檔案數據[236]、人事檔案數據[237]管理的策略。

(2)檔案數據研究。大數據時代,隨著檔案管理數字轉型不斷推進及數據處理技術應用推廣,檔案數據管理逐漸成為檔案工作的新常態。[238]我國檔案數據探索還處在起步階段,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因而學者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闡釋大數據時代檔案數據質量控制的實現價值,[239]詮釋檔案數據安全保障內涵,解析檔案數據安全保障目標,[240]提出省域檔案大數據共建共享方法與路徑。[241]未來隨著數字化進程加深和檔案數據飛速增長,學者們應針對大數據背景下檔案工作的開展和轉變以及檔案數據的整理、管理、開發和利用投入持續系統的研究。

3.17 檔案與社交媒體?;ヂ摼W時代,社交媒體成為信息傳播的新平臺,新時代要求檔案主管部門發動社會力量廣泛地參與檔案事業。[242]學者們對此展開如下研究:

(1)社交媒體在檔案中的應用研究。社交媒體為創新國家數字檔案資源整合與服務提供了探索空間,[243]為檔案信息資源挖掘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網絡平臺,我國學者總結了社交媒體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挖掘的模式,提出社交媒體在國家數字資源整合與服務中的優化策略,[244]并以美國國家檔案館在利用社交媒體開展檔案服務工作方面的成效為經驗,為我國國家綜合檔案館應用社交媒體提升檔案信息服務水平提出參考建議。[245]

(2)社交媒體文件歸檔研究。在數據資產積累與數字記憶構建戰略導向下,社交媒體用戶的信息存檔需求日益提升。[246]我國學者對社交媒體文件的歸檔問題進行探究,厘清社交媒體文件權屬關系,[247]分析《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制下刪除權的行使對社交媒體文件歸檔的挑戰,[248]探討社交媒體歸檔工具設計的原則和功能要求,[249]建構社交媒體政務文件鑒定的主要工作框架,[250]提出基于我國國情的檔案館社交媒體信息存檔策略,[251]從而為我國社交媒體文件歸檔提供依據、工具和動力。該主題學者們將社交媒體應用于檔案研究,以期更廣泛地傳播檔案信息、更便捷地提供檔案服務。

4 檔案學研究特點和前沿趨勢

基于上述對檔案學研究主題聚類分析,可以發現2020年~2022年檔案學研究具有如下特點:

(1)研究主題多元化,兼顧理論建構和實踐應用。4360篇檔案學學術文獻研究主題包括理論、方法、機構、人員、機制、規范、應用以及檔案史等各方面。學者們立足國內檔案現象和檔案工作,研究紅色檔案、歷史檔案等特色資源,開展系統完善的綜述分析,梳理學術發展史,探討未來發展趨勢和工作重點,把握現狀的同時透視過去和遙視未來。時刻關注國際檔案界研究前沿熱點,引入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以及開辟新領域等,通過信息技術、檔案理念和戰略規劃的發展催生新主題,既有宏觀瞰覽、頂層設計,也有微觀探析、路徑細化,研究內容廣泛,研究成果豐富。研究主題彼此之間也存在緊密的聯系和交叉,突顯檔案事業數字化、智慧化發展趨勢。

(2)研究思路復合化,以跨學科視角審視檔案學研究。在新文科建設和一級學科更名的推動下,學科交叉融合成為科學研究的新趨勢,檔案學科不斷與其他學科進行合作,突破專業壁壘,拓寬學科口徑。如在對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文件連續體理論、全宗理論等檔案學基礎理論持續研究的基礎上,引進4R危機管理理論、心流理論、長尾理論等其他學科理論,不斷豐富檔案學研究體系。當代研究熱點也反映了檔案學研究跨學科性,計算檔案學能夠在檔案工作、檔案學理論中注入計算思維,推動檔案學科在方法、理論、技術等方面進行創新。此外,檔案學也不斷加深與圖書館學、情報學、歷史學等學科的合作。

(3)研究方法多樣化,技術和需求推動研究創新。傳統的檔案學研究以定性分析為主,是思辨的學問。[252]隨著大數據、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的發展,檔案學研究方法逐漸融入定量方法,技術化轉型,如區塊鏈技術在電子文件“單套制”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知識圖譜、本體、社會網絡分析等技術方法在檔案知識組織中應用廣泛,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情感分析等也應用于檔案數據處理分析中,共現分析、引文分析等方法也被引入到檔案學量化研究中。同時在新時代,公眾對檔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檔案法》和《“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也對檔案工作提出了新目標,因此在數字檔案館建設、檔案服務研究等問題上,也不斷探索利用新的技術、融入新的理論方法賦能研究建設,如將數字孿生技術、云計算技術嵌入到數字檔案館構建中,將零數據理論、服務主導邏輯理論應用到檔案服務中,推陳出新,不斷推動檔案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未來檔案學要秉承以“人”為本的觀念,著眼多元主體需求,立足實際檔案工作和檔案現象,保證研究方法規范性和研究理論合理性,積極開展跨學科、跨機構交流與合作,同時發揮自身優勢搭建平臺,實現檔案學與其他學科的雙向互動式協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檔案學研究體系,并將關注以下主題:

(1)電子文件、電子檔案等研究持續推進。電子文件研究將持續深化,將進一步完善電子文件“單套制”管理研究,系統、全面探索單套制應用的優勢、風險、策略、方案等,并不斷探索新的技術,解決電子文件的真實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等問題。此外,要加大對中國檔案史料學、中國檔案歷史語言學等較為新興且與學科本質根基息息相關的研究領域的關注程度。

(2)檔案與數字記憶研究。記憶承載歷史、傳承文明,檔案具有社會記憶屬性,是建構社會記憶的不可替代要素。[253]置身于數字時代,數字記憶成為研究的熱點,對數字記憶的探索將持續加深,將在數字記憶的建構;數字記憶理論的完善、數字記憶資源的長期保存;數字記憶資源的組織、開發、再現、分享,數字記憶實踐項目開發等方面展開進一步探索。

(3)檔案管理的數字轉型。隨著數字時代到來,各行各業開展數字化轉型搶占制高點,《“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指出,到2025年檔案工作基本實現數字轉型。因此,傳統檔案管理和檔案數據管理的異同辨析,通用及面向特定檔案資源的檔案數據管理模式和機制,從問題難點、原則方法、流程規范搭建檔案管理數字轉型理論體系;提出檔案管理數字轉型策略和路徑值得學界持續關注。

(4)新文科建設和一級學科更名背景下檔案學改革和發展。一級學科更名拓寬了檔案學學科邊界,其作為國家新文科建設重要參與者應在信息技術廣泛運用和多元學科交叉融合的大趨勢下激流勇進,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檔案學發展道路。探索新背景下檔案學專業培養目標、教學資源、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革新和升級;檔案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理論體系和模式路徑;計算檔案學在中國檔案學界發展方向和道路,以及一級學科更名后檔案學專業發展圖景和建設策略等,孕育、延伸和拓展學科新增長點,滿足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人才需求,增強學科核心競爭力,提升學科話語權,是目前亟待豐富和完善的新發展領域。

5 結語

本文對檔案學領域重點期刊進行探究,統計分析各期刊文章的作者、作者機構、資助基金等信息,分析這一時期檔案學研究的主題,探究檔案學未來研究熱點,旨在從整體勾勒出檔案學研究圖景,把握學科研究前沿動態,明晰學科研究發展態勢。在社會變革的機遇期,檔案學研究破解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道路中的各種難題,借助新文科建設契機,深化檔案學與其他學科的合作,推動檔案學科持續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裕晨,邱均平,趙騰.新時代我國省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競爭力與特征分析——基于2009-201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統計數據[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1,44(08):68-74.

[2]張斌,尹鑫.中國特色檔案學基礎理論體系的歷史發展與當代構建[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1,47(06):36-49.

[3]丁海斌.再談檔案的定義及其理解[J].檔案管理,2022,(02):5-7+11.

[4]丁海斌.論檔案形成者[J].檔案管理,2022,(01):5-10.

[5]丁海斌.談修改《檔案學概論》的幾個重要問題[J].檔案學研究,2022,(01):30-35.

[6]丁海斌.檔案學科論:學術之道唯在求真[J].山西檔案,2020,(06):10-16.

[7]丁海斌.檔案形成論:實踐的故事[J].山西檔案,2020,(06):5-9.

[8]丁海斌.時空論:尋找檔案世界存在形式的規律性[J].山西檔案,2020,(05):11-16+10.

[9]丁海斌.本體論:檔案哲學的綱領與根本原則[J].山西檔案,2020,(03):5-9.

[10]丁海斌.檔案價值論:尋找事物的本質意義[J].山西檔案,2020,(03):10-14.

[11]胡鴻杰.解釋與建構:十字街頭的學科[J].檔案管理,2021,(03):35-38.

[12]楊茜茜.概念?內容與定位:我國檔案數據治理研究的理論坐標[J].檔案學研究,2021(06):28-34.

[13]楊茜茜.檔案學基礎理論的適應性發展——基于組織溝通視角的分析[J].檔案學研究,2021(04):32-40.

[14]張衍,黃清晨.后保管理論與文件連續體理論關系的重新審視[J].檔案學研究,2020(01):25-31.

[15]馬仁杰,蔣瀟潔.論“互聯網+”時代我國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特點[J].浙江檔案,2021(11):28-33.

[16]劉竟,姜思凡,盧章平.近二十年我國檔案學研究中的理論應用分析[J].檔案與建設,2020(11):41-46+52.

[17]馬伏秋.中國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陣地堅守與路徑革新探析[J].檔案與建設,2021(08):38-41+56.

[18]丁海斌.談我國檔案學研究方法的特點與不足[J].北京檔案,2019,(04):4-9.

[19]丁海斌,劉卉芳,許茵.中國近代檔案史檔案史料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1,No.395(11):38-44.

[20]顏晗,丁海斌.中國近代檔案史料在近代檔案史研究中的應用[J].檔案與建設,2022,No.407(11):37-40.

[21]丁海斌,唐密.中國古代檔案史類書史料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2,No.400(04):32-35.

[22]姜珊.2018—2019年明清檔案史研究述評[J].蘭臺世界,2020,No.569(03):12-16.

[23]王霞.近代檔案史料觀念傳播路徑探析——基于史學視角的考察[J].檔案管理,2022,No.258(05):75-77.

[24]趙彥昌,姜珊.《黑圖檔·嘉慶朝》所見清代文書制度若干問題研究[J].北京檔案,2020,No.349(01):7-10.

[25]趙彥昌,李昕竹.從咨文的使用看盛京將軍衙門的職能——基于《黑圖檔·嘉慶朝》的學術考察[J].山西檔案,2020,No.253(05):179-188.

[26]程世利.革命精神檔案史料的利用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檔案與建設,2022,No.405(09):66-68.

[27]丁海斌,慕夢琪.“文簿”一詞源流考[J].浙江檔案,2022,No.489(01):40-43.

[28]丁海斌,鄒安寧.“文案”一詞源流考[J].檔案與建設,2020,No.375(03):14-18.

[29]丁海斌,李靈珊.“卷宗”一詞源流考[J].檔案管理,2020,No.245(04):9-13.

[30]丁海斌,丁思聰.“文件”一詞源流考[J].檔案管理,2021,No.248(01):23-25+29.

[31]顏晗,丁海斌.“案牘”一詞源流考[J].檔案學研究,2021,No.180(03):4-9.

[32]丁海斌,劉卉芳.“公牘”一詞的起源與后世應用考[J].北京檔案,2021,No.365(05):7-10.

[33]吳哲,丁海斌.歷史上“戶籍”一詞源流考[J].浙江檔案,2021,No.482(06):40-43+22.

[34]吳聃,黃世喆.新《檔案法》背景下電子文件信息演進流程中憑證價值的影響因素及應對策略[J].檔案管理,2022,(05):58-61.

[35]龔駿骎,顏祥林.電子文件“單套制”歸檔實施困境與優化路徑[J].浙江檔案,2022,(06):51-55.

[36]楊茜茜,吳碩娜.面向數據化的電子文件單套歸檔實施路徑研究[J].山西檔案,2022,(02):114-124.

[37]陳彥,江裴紅,薛鵬程.電網建設項目電子檔案單套制管理初探[J].中國檔案,2021,(05):58-59.

[38]施千里.核電企業重大建設項目電子文檔管理實踐分析——以福清核電電子文檔管理試點項目為例[J].浙江檔案,2021,(03):58-59.

[39]趙健.遼寧省檔案館電子文件“單套制”歸檔與電子檔案單套制管理技術創新與策略研究[J].蘭臺世界,2022,(12):5-7.

[40]陳勇,肖文鶴.區塊鏈技術在電子文件管理中的應用路徑[J].北京檔案,2022,(03):35-37.

[41]楊建軍,戴旸.區塊鏈技術在高校學籍檔案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北京檔案,2022(11):28-30.

[42]程洪杰.區塊鏈思維下社保檔案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蘭臺世界,2022,(12):127-129.

[43]李春艷.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招投標電子檔案可信認證新模式探索——以中國石化物資招投標電子文件單套歸檔試點為例[J].中國檔案,2022(11):70-71.

[44]楊海杰,石進,盧明欣.基于鏈上鏈下的電子文件可信管理系統模型[J].檔案管理,2022,(02):12-16.

[45]聶云霞,羅宛清.基于區塊鏈的可信電子文件保障體系探析[J].檔案與建設,2021,(11):28-31.

[46]崔玉珊.收集工作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研究[J].北京檔案,2020(03):35-36.

[47]謝玉雪,聶書源,郭若涵.檔案部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角色與職能[J].浙江檔案,2020(02):40-41.

[48]王羽佳.基層單位檔案收集精準化管控探析[J].北京檔案,2020(02):23-25.

[49]王遙.國家綜合檔案館檔案資料征集的方法研究[J].蘭臺世界,2020(04):66-68.

[50]江浩艷.移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檔案征集工作新思考[J].蘭臺世界,2021(04):64-66.

[51]秦劉威.博物館革命歷史檔案的收集和利用研究[J].檔案管理,2022(01):127-128.

[52]金海煥.加強學校教師業務檔案收集的若干舉措[J].浙江檔案,2020(07):64.

[53]沈程程,王偉萍,龔胡微.論如何做好人事檔案收集工作[J].蘭臺世界,2020(S2):79-80.

[54]杜靜,羅瑞麗.關于科研院所科研檔案管理的探析[J].北京檔案,2020(12):35-37.

[55]鄭淑玉.家族檔案征集與利用探析[J].北京檔案,2020(09):28-31.

[56]華林,謝夢晴,謝梓菲.扶貧記憶搶救:云南省精準扶貧音像檔案體系化征集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1(06):84-90.

[57]王青霞,鄭慧,王哲平.重大突發事件檔案收集策略研究[J].蘭臺世界,2022,No.602(12):43-45.

[58]王凱,蔣國勇.集體記憶構建視角下疫情口述史料采集研究[J].浙江檔案,2020(10):29-31.

[59]徐震.淺談疫情防控檔案收集與利用[J].檔案與建設,2021,No.388(04):56-58.

[60]馬鈺薈.從央視《客從何處來》節目談保護家庭檔案的重要性[J].蘭臺世界,2020(10):80-83.

[61]秦軍艷.基于全過程安全管理的檔案保護新理念與新模式探究[J].檔案管理,2021(06):72-74.

[62]陸興中.《檔案仿真復制工作規范》解讀[J].中國檔案,2022,No.587(09):30-31.

[63]錢毅.從保護到管護:對象變遷視角下的檔案保管思想演變[J].檔案學通訊,2022(02):82-88.

[64]黃曉紅,欒寧麗,徐向東,楊勇.真空充氮法與等離子臭氧法對紙質檔案霉菌滅活的效果比較研究[J].浙江檔案,2021(12):63-65.

[65]宋帥.數字時代音樂非遺檔案保護研究[J].檔案管理,2021(06):82-83.

[66]王英,舒潔.利益相關者視角下潮汕僑批檔案的保護研究[J].檔案管理,2020(06):79-82.

[67]潘娜,常大偉.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檔案服務工作的發展與變革——基于政策文獻的內容分析[J].中國檔案研究,2020,(02):158-169.

[68]周林興,林騰虹.用戶畫像視域下智能化檔案信息服務:現狀?價值?運行邏輯與優化路徑[J].檔案學研究,2021,(01):126-133.

[69]徐麗娜,楊杰,孫連榮.后疫情時代檔案服務策略研究[J].蘭臺世界,2022,(05):34-37.

[70]蘇君華,宋帆帆.媒體融合語境下檔案信息服務質量:價值?機理及提升策略[J].檔案學研究,2021,(05):10-16.

[71]李彥,向禹,王雪君.服務主導邏輯視角下的檔案服務創新研究[J].蘭臺世界,2022,(05):41-44.

[72]任越,問宇鵬.智慧檔案館知識服務的構成要素及服務層次探析[J].山西檔案,2021,(03):15-23.

[73]于英香,姚倩雯.基于用戶畫像的企業科技行政審批檔案知識服務模型構建[J].檔案學研究,2022,(03):52-59.

[74]趙栩瑩.新技術環境下的檔案智慧服務:思維?業態與機遇[J].北京檔案,2021,(11):13-17.

[75]李姊憶,王毅.檔案服務業企業知識產權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中國檔案研究,2020,(02):3-16.

[76]李海濤,苗亞新.珠三角地區檔案服務行業監管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檔案學通訊,2021,(02):35-43.

[77]李海濤,張海楓.檔案外包服務企業人員勝任力模型構建探析[J].檔案學通訊,2022,(06):36-44.

[78]朱建邦,謝永憲,房小可.我國檔案服務企業管理創新路徑研究[J].蘭臺世界,2021,(05):40-45.

[79]李琳.高質量發展語境下突發事件檔案管理的實踐困境與突破路徑[J].檔案管理,2022(04):90-91.

[80]張旭.科研機構基建項目檔案管理探究[J].北京檔案,2022(07):33-35.

[81]吳春梅.信息技術背景下文學檔案從實體管理向知識管理轉型——以中國現代文學館藏品管理系統為例[J].蘭臺世界,2021(05):102-105.

[82]馬仁杰,潘文珂.新冠肺炎疫情排查背景下中國流動人員檔案管理的若干思考[J].檔案學通訊,2020(03):68-73.

[83]王洋,蔡盈芳,王露露.試論企業境外檔案管理體制及建設策略[J].檔案學通訊,2021(04):63-70.

[84]金波,晏秦.從檔案管理走向檔案治理[J].檔案學研究,2019(01):46-55.

[85]徐擁軍,連志英,陳怡.2021年中國檔案學研究現狀?特點及發展趨勢[J].檔案學研究,2022(01):8-13.

[86]張帆,吳建華.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檔案治理概念體系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1(01):23-31.

[87]張衛東,張樂瑩.我國檔案治理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浙江檔案,2021(04):26-28.

[88]孟月,馬愛芝.檔案制度建設與檔案治理現代化關系辨析[J].蘭臺世界,2021(06):107-111.

[89]李宗富,董晨雪,楊瑩瑩.國家檔案治理:研究現狀?未來圖景及其實現路徑[J].檔案學研究,2021(04):17-24.

[90]倪麗娟.檔案治理問題思考[J].檔案學研究,2021(01):58-63.

[91]李紅梅.船舶集團聯合重組背景下檔案治理體系構建[J].中國檔案,2022,No.586(08):60-61.

[92]慈波.檔案治理體系建設的探索思考——以嘉興市為例[J].浙江檔案,2021(08):46-48.

[93]李孟秋.整合視角下多元主體參與檔案治理的機制與路徑[J].檔案學通訊,2021(02):12-19.

[94]金波,楊鵬.“數智”賦能檔案治理現代化:話語轉向?范式變革與路徑構筑[J].檔案學研究,2022(02):4-11.

[95]常大偉.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我國檔案治理能力建設研究[J].檔案學通訊,2020(01):109-112.

[96]沈洋,趙燁橦,張衛東.現代化檔案治理體系構建研究——以國家檔案館為主體的視角[J].浙江檔案,2020(10):17-19.

[97]段華梅.檔案治理視域下水電企業檔案工作創新研究——以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小灣水電廠為例[J].山西檔案,2021(02):104-108.

[98]常大偉,羅瑞云.全球檔案治理進程中離散檔案數字回歸的挑戰與對策[J].檔案與建設,2021(05):38-41+67.

[99]徐擁軍,王興廣.治理視域下檔案服務外包安全監管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2,No.187(04):116-122.

[100]趙雪芹,李天娥.數據科學驅動的檔案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山西檔案,2021(01):143-150+142.

[101]周文泓,黃小宇,吳瓊,文傳玲.檔案學的教學數字轉型框架構建及其應用研究[J].蘭臺世界,2021(04):39-45.

[102]聶云霞,黃星.新文科背景下檔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北京檔案,2021(12):37-39.

[103]《新文科建設宣言》正式發布[EB/OL].(2020-11-03)[2022.09.02].https://news.eol.cn/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104]徐擁軍,熊文景.檔案學專業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路探析[J].檔案學通訊,2021(02):20-25.

[105]馬捷,趙天緣,田園,鄧君.思創融合,協同育人——吉林大學圖情檔學科課程思政建設模式與實踐探索[J].圖書情報工作,2022,66(01):11-21.

[106]顏冬英.抗疫檔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以濰坊醫學院為例[J].浙江檔案,2022(03):55-57.

[107]華林,董慧囡,李莉.海外抗戰檔案文獻聯合編研研究[J].浙江檔案,2022(03):17-21.

[108]朱彤,曾祥明.論紅色檔案傳承紅色基因的生成機理?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徑[J].檔案學通訊,2022(01):23-28.

[109]CAS.About us[EB/OL].[2020-01-11].https://dcicblog.umd.edu/cas/about-us/.

[110]周文泓,賀譚濤.計算檔案學要義研究:三層理解邏輯揭示[J].浙江檔案,2020(12):19-22.

[111]劉越男 ,楊建梁 ,何思源 ,祁天嬌.計算檔案學:檔案學科的新發展[J].中國檔案,2022(01):72.

[112]趙躍,張佳欣.計算檔案學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探析——基于中國圖情檔界的計算檔案學認知調查[J].檔案學通訊,2021(05):32-39.

[113]周文泓,代林序,祁天嬌.新文科背景下計算檔案學的發展策略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2(01):22-29.

[114]何振.一級學科更名對檔案學專業的影響[J].檔案學通訊,2022,No.268(06):105-107.

[115]曹宇,趙彥昌.“一級學科更名”后檔案學專業建設的新認識與再思考[J].檔案與建設,2022,No.407(11):16-19.

[116]趙彥昌.一級學科更名對我院發展的影響和我們的應對之策[J].檔案學通訊,2022,No.268(06):111-112.

[117]錢思雨.我國檔案館青少年教育活動建設路徑研究[J].蘭臺世界,2022(04):29-32.

[118]韓季紅,夏秀麗,黃健.我國檔案管理體制的四次改革及其規律[J].浙江檔案,2020(02):62-63.

[119]傅榮校.當前檔案機構改革若干問題探討[J].檔案學通訊,2020(01):63-69.

[120]邱志鵬,高建輝.新一輪檔案機構改革背景下的檔案事業發展研究[J].北京檔案,2020(01):25-27.

[121]陳艷.后機構改革時代:檔案機構定位的重塑——基于山東省省級機構檔案工作者的調查[J].檔案學研究,2020(03):39-45.

[122]陳鵬.機構改革背景下檔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研究[J].浙江檔案,2022(04):51-53.

[123]李海濤,楊晗.機構改革背景下的我國檔案行業協會建設[J].檔案與建設,2022(08):30-34.

[124]黃玉明.關于在深化改革中加強檔案工作的幾點思考——以安徽省各級檔案館為例[J].檔案學研究,2020(01):41-45.

[125]張帆,朱令俊,張弛.機構改革背景下檔案服務外包行業的四個主體及其關系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0(02):43-50.

[126]裴佳勇.機構改革背景下我國檔案部門參與非遺保護的問題及對策[J].檔案管理,2020(05):22-24.

[127]楊霞.檔案機構改革后檔案工作與文書工作協同機制探析[J].檔案學通訊,2020(02):32-39.

[128]任越,夏嘉寶.社會突發事件中檔案機構職責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為例[J].山西檔案,2020(03):15-21.

[129]王強,楊文.治理現代化背景下企業檔案機構設置及其運行研究——以中國石油為例[J].檔案學研究,2021(05):45-51.

[130]馬雙雙.我國檔案機構評估歷史與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檔案管理,2020(02):29-31.

[131]馬雙雙.我國檔案機構評估主體多元化協同發展研究[J].浙江檔案,2020(03):28-30.

[132]陳祖芬.檔案機構微信用戶體驗的設計原則與重點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2(03):25-30.

[133]王靜,沈涌,郭淼.檔案機構短視頻平臺運營現狀與優化策略研究——以抖音號為例[J].蘭臺世界,2021(08):75-77.

[134]郝琦,王玲,黃婉華,王阿陶,趙局建,李雯.“十四五”時期我國檔案利用服務的機遇?挑戰與對策建議[J].檔案學通訊,2021(06):94-96.

[135]蔡盈芳.推動企業檔案工作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企業檔案工作重點[J].中國檔案,2021(10):26-27.

[136]陳慧,南夢潔,羅思靜,齊璐陽,蔣冠,呂元智,聶云霞,鐘福平.檔案學者縱論新時期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解讀[J].山西檔案,2021(04):5-14.

[137]馮亮秋,王治,尚喆,詹高飛,和小波.基于《“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的檔案信息化戰略轉型研究[J].檔案管理,2021(05):46-47.

[138]封盛龍.以法治建設推動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J].中國檔案,2022(06):28-29.

[139]常大偉.與時代對話:以檔案學術研究服務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J].山西檔案,2021(03):1.

[140]王思婷.加強新時代檔案統計工作建設 為檔案事業發展提供高質量數據支撐[J].蘭臺世界,2020(12):4-5.

[141]龐如超,李宏宇,韓鈺.檔案事業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研究[J].浙江檔案,2021(02):47-49.

[142]肖秋會,張博聞.行政法視域下的檔案征購制度研究——兼論新《檔案法》第二十二條[J].檔案學通訊,2022(01):102-108.

[143]栗相恩.全面依法治檔:對新修訂《檔案法》“法律責任”章的理解[J].檔案管理,2021(03):20-21+25.

[144]陳惠霞.新修訂檔案法(新修訂《檔案法》《檔案法》)立法理念研究[J].浙江檔案,2020(11):59-60.

[145]徐擁軍.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的特點[J].中國檔案,2020(07):26-27.

[146]孫大東.新《檔案法》尚需徹底解決的三個問題[J].檔案管理,2021(01):18-20.

[147]常大偉.新修訂《檔案法》的立法導向與實施要點[J].檔案與建設,2020(12):22-26.

[148]鄧君,常嚴予,鐘楚依.基于立法技術視角的新《檔案法》解讀[J].檔案管理,2022(01):47-50.

[149]周秋萍.修訂檔案法對檔案職業能力的新要求[J].浙江檔案,2020(06):56-57.

[150]聶云霞,盧丹丹.新《檔案法》背景下檔案監管的內涵與發展[J].檔案管理,2022(01):39-44.

[151]趙彥昌,宋雪婷.融媒體環境下檔案文化傳播路徑研究——基于《“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的學術考察[J].浙江檔案,2022(06):23-26.

[152]饒圓,鄭冰樹.廣西檔案文化創意產品的調查分析與開發建議[J].山西檔案,2022(02):164-170.

[153]郭若涵,王玉玨.我國檔案館文化創意服務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蘭臺世界,2020(05):33-39.

[154]趙琛.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J].浙江檔案,2022(08):52-54.

[155]黃霄羽,靳文君.檔案館文化惠民服務的實施策略[J].檔案與建設,2021(11):17-22+.

1 6.

[156]王瑋.試論高校檔案文化育人體系的構建[J].檔案與建設,2020(03):36-40.

[157]吳金燕,房小可.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檔案文化資源建設研究[J].北京檔案,2022(10):14-18.

[158]劉業群.高校檔案文化建設的PEST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蘭臺世界,2022(06):.

4 6-49.

[159]朱彤,楊桂明.口述校史在高校檔案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價值研究[J].浙江檔案,2020(01):62-63.

[160]吳志杰,劉永,吳雁平.檔案信息化建設責任主體的職責定位——基于新《檔案法》第五章的文本考察[J].檔案與建設,2021,(09):21-25.

[161]馮亮秋,王治,尚喆,詹高飛,和小波.基于《“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的檔案信息化戰略轉型研究[J].檔案管理,2021,(05):46-47.

[162]甘露華.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檔案職業的重塑——以四川大學檔案館校史館建設為例[J].蘭臺世界,2022,(11):83-85.

[163]李健.信息技術影響下檔案職業發展研究[J].蘭臺世界,2021,(06):87-91.

[164]楊吉星,胡立新,方濤,劉軍,汪宇雄.中建電力工程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實踐[J].中國檔案,2022,No.588(10):66-67.

[165]樊艷霞.新時代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檔案管理,2021,(05):124+126.

[166]周俊.大數據背景下公安人口檔案信息化應用的實現路徑[J].檔案管理,2022,(03):121-122.

[167]連杰.不動產檔案信息化管理芻議[J].檔案管理,2021(02):88+90.

[168]宗靜娟.醫療檔案信息化安全體系建設研究——基于某三甲醫院的SWOT分析[J].檔案管理,2021(02):91+93.

[169]宮曉東,丁海悅.論鄉鎮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四個維度[J].檔案與建設,2022(04):40-43.

[170]楊智勇,謝雨欣.數字檔案館的“數字—數智—數治”演進之路——基于《“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的分析[J].檔案與建設,2021,(08):57-61+71.

[171]李建玲,熊回香,陳子薇.基于DEMATEL模型的數字檔案館建設影響因素研究[J].檔案管理,2022,No.258(05):44-49.

[172]王潔菲.數字檔案館生態位提升策略探究[J].北京檔案,2022,(09):13-16.

[173]王可欣,牛力.面向“十四五”的新一代數字檔案館建設路徑及趨勢分析[J].檔案管理,2022,(04):34-36.

[174]王靜.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數字檔案館建設探析[J].浙江檔案,2021,(07):47-49.

[175]蔣術.數字檔案館建設探索與實踐——以中國華能為例[J].北京檔案,2021(12):30-33.

[176]王肖波.數字檔案館建設的創新與發展——以浙江省檔案館創建全國示范數字檔案館為例[J].檔案學研究,2021(01):104-109.

[177]王志宇,郭士華.基于文檔型非關系型數據庫檔案數據存儲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1,(05):79-84.

[178]黃天嬌,邱志鵬,叢佳.面向全民抗疫記憶構建的疫情防控檔案專題數據庫建設研究[J].蘭臺世界,2021,(03):60-63.

[179]趙嘉文,韓佩曄,趙佳智.數字文化視域下檔案網站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以陜西省10個地市級以上檔案館為例[J].蘭臺世界,2022,(10):64-67.

[180]吳琳,周麗霞.政府網站網頁歸檔體系建構研究[J].山西檔案,2022,(01):55-62.

[181]朱曉明.地方高??蒲袡n案管理系統功能優化——以青島大學為例[J].蘭臺世界,2021(04):90-92.

[182]高立慧,賈慕云,李瑾,李雅文,莢愛民.港口企業數字檔案管理系統研究與應用[J].中國檔案,2021(05):62-63.

[183]趙鑫強,李穎.智庫建設視角下的政府檔案知識管理系統研究[J].山西檔案,2021(06):54-60.

[184]李飛榮,鄧振華,朱國慶.基于文檔一體化管理的電子公文檔案管理系統建設與實踐——以國防科技大學為例[J].北京檔案,2021(02):39-41.

[185]卞咸杰.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數據采集系統設計與應用[J].中國檔案,2021(05):72.

[186]劉子國,梁付奎.基于信息集成平臺的無紙化病案歸檔實踐[J].中國檔案,2021,(02):42-43.

[187]程媛,張博聞,李鑫.檔案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與應用——基于武漢大學《專門檔案管理》課程的案例研究[J].山西檔案,2021,(02):135-143.

[188]王曉光.“數字人文”的產生?發展與前沿[G]/ / 全國高校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研究會組.方法創新與哲學社 會科學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207-221.

[189]牛力,高晨翔,張宇鋒,閆石,徐擁軍.發現?重構與故事化:數字人文視角下檔案研究的路徑與方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1,47(01):88-107.

[190]左娜,張衛東.數字人文跨學科共生因素及檔案范式識別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1,(04):25-31.

[191]曲春梅,何紫璇.概念?意義與實踐:檔案與數字人文的雙向考察[J].檔案學研究,2022,(06):10-17.

[192]陳艷紅,陳晶晶.數字人文視域下檔案館紅色檔案資源開發的時代價值與路徑選擇[J].檔案學研究,2022,(03):68-75.

[193]靳文君.基于數字人文的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1,(04):12-16+11.

[194]加小雙,姚靜.數字人文賦能檔案資源體系建設:機制與路徑[J].山西檔案,2022(03):19-27.

[195]左娜,張衛東.面向數字人文的檔案資源整合模式構想:解構與重組[J].檔案學通訊,2020,(03):29-37.

[196]黃天嬌,邱志鵬,于雯青.數字人文視域下南僑機工檔案文獻遺產開發路徑研究[J].浙江檔案,2021,(10):21-23.

[197]楊冠燦,盧小賓.面向數字人文的京劇臉譜圖像數字資源構建[J].檔案學通訊,2020(03):38-44.

[198]陳慧,南夢潔.數字人文視域下大型體育賽事檔案資源整合模式研究[J].山西檔案,2022(01):27-39.

[199]陳海玉,向前,萬小玥.數字人文視域下抗戰檔案資源的開發策略與路徑研究[J].山西檔案,2021(03):71-80.

[200]王思琪,黃鐘雨,付亞楠,蔣冠.數字人文視域下戲曲檔案資源開發路徑探析[J].北京檔案,2022(02):26-28.

[201]趙雪芹,李天娥.面向數字人文的檔案領域本體構建研究——以萬里茶道檔案資料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2,45(08):154-161.

[202]鄧君,王阮.口述歷史檔案資源知識圖譜與多維知識發現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2,66(07):4-16.

[203]牛力,劉慧琳,曾靜怡.檔案工作參與數字人文建設的模式分析[J].檔案學通訊,2020,(05):62-67.

[204]陳晶晶,覃芳,董小熔.數字人文背景下檔案館知識服務:價值闡釋與運行邏輯[J].北京檔案,2021,(12):23-27.

[205]魏歌,吳志杰.數字人文視域下的數字檔案館建設:合理性詮釋與策略探討[J].北京檔案,2021,(02):15-18.

[206]陳宇.民國檔案數字人文服務平臺建設思路研究[J].北京檔案,2021,(08):28-31.

[207]房小可,王巧玲.檔案著錄?知識關聯與社會記憶重構[J].檔案學通訊,2021,(03):27-33.

[208]陳忻,房小可,孫鳴蕾.我國社會記憶構建研究綜述[J].蘭臺世界,2021,(01):46-50+45.

[209]房小可.檔案學科視角下社會記憶構建框架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1,(03):18-23.

[210]王卓.檔案構建社會記憶路徑探析[J].中國檔案,2022,(04):46-47.

[211]房小可.面向社會記憶重構的檔案信息語義組織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2,(02):77-82.

[212]聶云霞,陳煙然.解構與重構:論檔案與社會記憶管控[J].檔案與建設,2021,(04):22-25+46.

[213]金成民.社會記憶視角下的國內日本細菌戰檔案研究[J].浙江檔案,2020,(05):17-21.

[214]鄧莉,湯玲玲,王運彬.基于社會記憶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檔案征集工作探析[J].山西檔案,2020,(06):147-153.

[215]龐帥.社會記憶視角下非遺口述歷史檔案資源保護及開發探究[J].北京檔案,2022,(10):30-32.

[216]魏莉,方麗萍,梁小平.基于社會記憶構建視域下的精準扶貧檔案資源建設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1,(03):60-64.

[217]丁華東,周子晴.從固態到液態:檔案記憶再生產形態的嬗變與思考[J].檔案學通訊,2021,(06):13-21.

[218]丁華東,黃琳.“記憶之場”:皮埃爾·諾拉的檔案記憶思想發凡[J].檔案與建設,2020,(04):43-46+37.

[219]宋揚.英國Memory Lane項目給我國區域檔案記憶項目帶來的啟示[J].檔案與建設,2020,(10):45-49.

[220]任越,馬駿超.社會融入視角下檔案記憶建構問題探究[J].檔案與建設,2021,(03):4-8.

[221]丁華東,張燕.檔案記憶再生產理論創建的構想[J].檔案學通訊,2020,(04):12-19.

[222]李依玲.知識管理理論在檔案記憶再生產中的應用探究[J].檔案管理,2020,(01):30-33+59.

[223]楊茜蘭.檔案記憶再生產視角下的身份認同過程與策略分析[J].浙江檔案,2021,(10):27-31.

[224]黃智斌.后疫情時代檔案記憶構建與實踐創新[J].山西檔案,2022,(02):181-185.

[225]王丹,王紅紅,顏祥林.國內檔案學界數字記憶研究的興起?發展與展望[J].山西檔案,2022,(03):177-186.

[226]徐朝欽.論檔案館數字記憶的價值及構建路徑[J].浙江檔案,2021(05):37-39.

[227]李思藝.檔案著錄工具在數字記憶構建中的應用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0,(02):4-8.

[228]倪代川,金波.數字記憶視域下檔案數據治理探析[J].檔案管理,2021,(01):41-44.

[229]龍家慶,聶云霞.數字記憶建構視域下檔案文化創意服務模式探析[J].檔案學通訊,2020,(05):68-76.

[230]舒忠梅,張萍,李小霞,張珊瑜,周純,劉一凡.數字記憶視角下重大社會事件檔案知識圖譜開發——以中山大學抗疫專題檔案為例[J].浙江檔案,2021,(04):46-48.

[231]徐海靜,姜惠丹.數字記憶視角下紅色檔案資源開發模式構建探析[J].山西檔案,2021,(05):136-142.

[232]秦康威,倪代川.數字記憶視域下晉商檔案資源建設探析[J].山西檔案,2021,(02):46-52.

[233]趙雪芹,鄧文慧.數字記憶視角下新冠肺炎疫情檔案收集研究[J].北京檔案,2020,(10):7-11.

[234]劉婉欣,雷曉蓉,馮文博.暢想大數據時代的檔案數據科學[J].檔案管理,2021,(06):55-56.

[235]王長紅.大數據背景下強化檔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檔案與建設,2021,(04):54-55.

[236]韓秋菊.大數據背景下醫院病歷檔案管理策略研究[J].蘭臺世界,2022,No.601(11):104-106.

[237]王華.大數據時代人事檔案數據的保全與保密問題研究[J].檔案與建設,2022,No.404(08):70-71.

[238]周林興,林凱.大數據時代檔案數據質量控制:現狀?機制與優化路徑[J].檔案與建設,2022,(02):4-8.

[239]周林興,崔云萍.大數據視域下檔案數據質量控制實現路徑探析[J].檔案學通訊,2022,(03):39-47.

[240]金波,楊鵬.大數據時代檔案數據安全保障探究[J].檔案學通訊,2022,(03):30-38.

[241]林偉宏.省域檔案大數據共建共享方法與路徑探討[J].浙江檔案,2022,(09):20-22.

[242]姜欽芳.檔案治理體系下社交媒體文件歸檔研究[J].中國檔案,2022,(02):74-75.

[243]文傳玲,張曉宇,周文泓.社交媒體在國家數字檔案資源整合與服務中的應用——基于美國檔案與文件署的案例研究[J].蘭臺世界,2020,(03):22-26.

[244]宿娜.社交媒體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挖掘路徑探析[J].浙江檔案,2021,(07):44-46.

[245]鄭慧,虞香群.基于內容分析的美國國家檔案館社交媒體應用及其啟示[J].山西檔案,2020,(04):123-131.

[246]周文泓,代林序,蘇依紋,黃小宇,賀譚濤,文利君.全球社交媒體信息存檔的行動要素解析及啟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1,44(08):35-41.

[247]譚彩敏.從所有權角度分析社交媒體文件的歸檔管理[J].北京檔案,2021,(09):34-36.

[248]李欣鈺.挑戰與應對:《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制下刪除權在社交媒體文件歸檔工作中的實現[J].檔案管理,2022,(04):46-49.

[249]張雪,周毅.社交媒體歸檔工具的功能分析與設計[J].浙江檔案,2021,(11):40-43.

[250]農顏清,周毅.社交媒體政務文件長期保存的鑒定要素與內容分析[J].浙江檔案,2022,(02):24-28.

[251]周文泓,賀譚濤,黃小宇,文利君.檔案館的社交媒體信息存檔實踐進展與策略展望[J].山西檔案,2021,(01):55-60+13.

[252]于英香.檔案學研究技術取向批判的再思考[J].檔案學通訊,2021,(01):21-28.

[253]徐擁軍.檔案記憶觀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84.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商學與管理學院 鐘楚依,博士研究生;鄧君,博士,教授,博導;常嚴予,博士研究生 來稿日期:2022-12-20)

猜你喜歡
檔案信息化建設檔案學十四五
高?!笆奈濉币巹澲袑W科建設要處理好五對關系
“十四五”規劃研究的新坐標新方位
中輝大鵬數字電視公司“十四五”發展規劃
關于檔案學會工作的幾點思考
移動互聯網時代供電企業檔案信息化建設新思路探究
公路路政檔案的信息化建設
淺談數字檔案資源與檔案信息化建設
歷史主義是檔案學不變的靈魂和宗旨
——《魂系歷史主義——西方檔案學支柱理論發展研究》述評
省檔案學會六屆二次常務理事會議在南京召開
淺談檔案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