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中的志道之學及時代價值

2023-05-30 17:51王旭韓劍英
文學教育 2023年2期
關鍵詞:學習觀禮記

王旭 韓劍英

內容摘要:《禮記》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之一,蘊含著豐富的學習觀。通過梳理《禮記》以“離經辨志”、“繼人之志”、“有志于學”為核心的志道之學以及敬、善、樂的學習方法,從而思考中華傳統禮樂文明下的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的內容,探尋這些思想對新時代學習觀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志道之學 《禮記》 學習觀

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提出“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1]的要求,這同樣也是對青年提出的希望,希望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要實現這一希望,學習是必經之路,因為青年是學習的黃金時期,是扣好人生第一??圩拥年P鍵階段,這一階段要對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有所思考,這些問題清晰了方可“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p>

《禮記》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很多關于學習的內容,包括離經辨志、承先人之志、敬、善、學為君子等,涉及到的篇目主要有《學記》、《大學》、《中庸》,這三篇相互補充、互為表里?!秾W記》中專門論述了教育的各項內容,包括化民成俗重要意義,教育方法,學習原則等,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學專著,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教育思維專門化的形成,是中國教育理論發展的良好開端”[2],對于中國教育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仍有不可取代的價值與意義?!洞髮W》開篇闡明“三綱領”,指出了教育的目的和成人的目標,“八條目”是實現的具體方式,是內圣外王的過程,這是對教育的整體性概括?!吨杏埂穭t提出了教育對人的作用以及教育的五方法。雖然《禮記》距今甚遠,但是其中的學習思想仍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清晰的知道自己要學什么、為什么學以及怎么學,本文以此為切入點,以《禮記》為文本,梳理《禮記》中志道之學的內涵,闡述“道”既是天道也是人道,而“志”則是在堅定的意志之下,離析經理,辨圣人之志,承先人未竟之事業,然后探索志道之學的方法,包括敬、善、樂,從中汲取智慧,豐富新時代學習觀的內涵。

一.志道之學之內涵

《禮記》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一,從其出發探尋志道之學內涵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意義,志道之學包含“道”,這個“道”既是天道也是人倫,還包含“志”,“離經辨志”、“繼人之志”、“有志于學”,“道”與“志”是志道之學的精華所在。

(一) 道之意蘊

“道”是中國哲學的根源性觀念之一,不同的語境之下有不同的意蘊??鬃又v“朝聞道,夕死可矣”[3],此“道”指的是超越物質生活和財富之上的精神價值,追求精神價值、人間的公正、合理以及探討天地四時的規律。[4]孔子致力于恢復周禮,傳承周公“以德配天”的思想,后人將注重德、能的價值傾向,兼顧內外修養,包括政治教化與人倫道德兩方面思想稱為“周孔之道”。韓愈也講“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5],這個“道”是以“仁”為核心的社會政治生活所必須遵循的法則?!洞髮W》開宗明義,講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6][1161],這里的“道”即是順天道而治人情的學問,也就是以禮樂為途徑提升精神世界,規范社會秩序的學問?!吨杏埂份d道“天命之為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7][1007],這個“道”既是天道也是人道,天道即世間萬事萬物的定律、規則,是客觀的自然必然性,而人道則是社會必然性,天道與人道之間通過“修”實現溝通,這個“修”是修為、學習?!秾W記》中“人不學,不知道”[8][697]的“道”指的是道理,而這個道理最終還是圍繞著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和維持社會秩序的知識,這需要發揮人的主體性作用,只有人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體現“道”的價值所在。而“示敬道也”中的“道”是師道,是“抽象出來的道德形象,象征純粹的美德?!盵9]總之,《禮記》中的“道”既是天道,即事物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是人道,即以“仁”為核心的一種精神追求、人倫道德,通過不斷地學習、修為實現天道與人道的溝通。它是一個整體性的學問,在整個中國哲學發展中是具有本體論的意義,是禮樂教化的追求?!爸镜馈北闶菍@種人道與天道的向往。

(二)離經辨志

《學記》言:“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盵8][698]鄭玄注“離經,斷句絶也;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趣鄉也?!盵10][1426]孔穎達疏:“離經,謂離析經理,使章句斷絶也;辨志,謂辨其志意趨向習學何經矣?!盵10][1427]離經辨志便是對經典進行識讀,分辨、習得圣人之志。清孫希旦從整體性的角度來闡述,“離經者,窮理之始,至于知類通達,則物格知至,而精粗無不貫,知之成也。辨志者,力行之端,至于強立不反,則意成心正,而物欲不能奪,行之成也?!盵11]強調了其是接下來學習的起點,這是因為“有志者,生命就不會委頓于當下,而有向前之動力?!盵12]另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辨志也包含辨自我之志,也就是說要確立自己的志向,這樣便有行進方向,正所謂“志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標上而向之趨赴之謂?!盵13]“離經”“辨志”關系甚密,“‘離經是初學之人對經義的分析梳理,是‘辨志的前提條件,……‘辨志則是其內在情趣的自我判斷,是‘離經的目的和結果”[14],離經與辨志相輔相成,是學習的基礎也是人生的開始,對于接下來的學習生活和生命追求至關重要。這是因為第一年有了堅實的學業基礎、專注的學習態度以及堅定且遠大的志向,接下來便能夠專心致志地學習,聚焦專業,并且有了與朋友的交流的基礎,第三年時便能夠“樂群”。之后便更加廣博的學習,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精進學業、拓寬知識。經過七年的學習達到“論學取友”的程度,“論學”即“論學之是非”[10][1428],“取友”即“選擇好人,取之為友”[10][1428],便是“小成”,正是七年的積累才有這樣的見識和學問,具備了識人的能力。第九年,便要達到“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的成就,“知類通達”即“知義理事類,通達無疑”[10][1428],“強立而不反”即“專強獨立,不有疑滯,不違師教之道”[10][1428],也就是說對于學問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對于人生選擇有清晰判斷,明白是非善惡,并且還要有不為外界所干擾的心志,達到至善之境界。通過對以上的分析發現,離經辨志是一切事件的起點,是基礎,必須將其落實,才能不斷成長。

(三)繼人之志

《學記》言:“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盵8][705]意思是善于唱歌的人可以使人不自覺地跟著唱;善于教育的人,能使人愿意與其學習、繼承其志愿。鄭玄注“言為之善者,則后人樂放傚”[10][1441]孔穎達也認為“教者若善,則能使學者繼其志於其師也?!盵10][1441]繼人之志便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承襲其志愿,并不斷地深入探索、踐行?!墩撜Z》記錄的是孔子與弟子相互交談、共同成長的內容,是他的弟子在向他學習。荀子也特別強調學習要跟隨一位良師,“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15],因為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是既崇高又全面的,作為學生進行效仿便是做學問的捷徑了。另外,《中庸》中講“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7][1019],是說要善于繼承先人未達到的志向,善于承續先人未完成的事業。以上內容都著重闡述了一件事,那就是“志的萌動立足于個體心靈的自覺,但志的發生并非一己個人的孤立自省,而是代際的文化傳承與生命濡染?!盵16]也就是說學習就是學生在學習前人的經驗,效仿前人的行為,這種效仿既包括良師也包括父母,是文化的傳承。

(四)有志于學

學生不僅要辨別自己的志向,跟隨教師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有堅定的學習意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矢志不渝的追求自己的遠大理想??鬃釉裕骸拔崾形宥居趯W”[17][6]這里的“志”一是立志,前面已講到,二是意志,“學之志啟動學之全幅過程,這過程沒有終點,夫子一生就是學的一生,‘學而不厭。故君子永遠是‘志于學,而不會宣稱,學已完備?!盵18]《學記》載道:“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8][701],說的是要努力學習、時刻學習、盡快落實,那么才會有成果。還講道:“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盵8][708]鄭玄注:“學者亦須先教小事操縵之屬,然后乃示其業,則道乃易成也?!陆皂毞e習,非一日所成?!盵10][1448]想要在學業上取得成果,就要打好基礎并始終堅持,這樣才能學有所成。

《禮記》中將志劃分為三個層面:離經辨志、繼人之志和有志于學,這三方面是學習的基礎,隨著學生心志趨向成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要做的是離析經典習得圣人之志,并且確立自己的志向,這個過程是需要在父母、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完成的,效仿他們的行為。離析經典是為夯實學習的根基、承襲先人的志愿是為確立自己的志向,找準行進方向,有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便是專心致志地學習了。三者相輔相成,這第一顆扣子扣好接下來的學習才能夠順利。

二.志道之學之方法

(一)敬

中國是具有悠久禮樂文明的禮儀大國,“自周公制禮作樂開始,是首次有意識的對‘禮的加工改造,他用‘德字概括了過去的‘禮,禮是德的規范行為,而德的精神上的推動,是注重在一個‘敬字上的?!盵19]敬本義指恭敬、端肅之意?!吨芤住の难浴贰熬泳匆灾眱?,義以方外?!盵20][108]孔穎達疏:“內謂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內?!盵20][108]恭、敬含義相似,恭注重外在的形式,而敬在于內心的想法、態度。那么如何保持恭敬之心呢?答案在于以禮,“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盵21]有禮的規范,以禮來行事,則心懷恭敬之心。那么學習當也如此,用禮來規范和引導學生心懷恭敬之心學習,尊重知識、尊敬老師?!秾W記》中描繪了一場開學儀式,“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雽W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盵8][699]鄭玄注:“‘大學始教者,謂天子諸侯使學者入大學,習先王之道矣?!段耐跏雷印吩疲褐^天子視學之時,擊鼓警眾也。若是凡常入學用樂,及為祭祀用樂者,‘以鼓徵學士是也?!?、楚二物,收其威也,學者不勸其業,師則以夏、楚二物以笞撻之。所以然者,欲令學者畏之,收斂其威儀也?!盵10][1431]入學時,設置一套祭祀先圣先師的儀式,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祭祀,表達對先圣先師的敬意。學習前,以擊鼓召集學生,打開書箱分發書籍,有意塑造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學習。不僅如此,還要尊師重教,“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8][706],老師得到尊重,真理知識才能得到尊重。這樣,學生“向來驕慢之意不期自消, 而遜悌之心不期自生”[22],幫助他們在心中形成一種恭敬的態度、認真的作風和虔誠的精神[23],進而專注于學業,以此達到獲取知識、豐富人生的目。

(二)善

《中庸》言:“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盵7][1026]鄭玄注:“言選擇善事,而堅固執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誠?!盵10][2021]選擇做一件事情,堅守本心,始終不渝的行動,終有一天能成功。就像后面所講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盵7][1026]學習這件事也是如此,“若決能為此百倍用功之道,識慮雖復愚弱,而必至明強”[10][2022]。不僅需要百倍的努力,還要掌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7][1026]的學習方法,具體來說就是獲取知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先廣泛獲取各種知識來開闊視野,然后發現問題,對所發現的問題認真思考,得出結論,達到“知道”的境界,而后將“知道”轉化為“執行”,這五大步驟缺一不可。此善即為掌握正確方法之上的堅守,并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

(三)樂

中華傳統禮樂文明的基礎是情,樂來源于人的情感又節制人的情感。荀子認為“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辯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盵24]他強調樂是人情感的表現,既抒發又節制?!稑酚洝吩唬骸皹氛?,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25][713],強調了音樂來自于人的內心,同時又表達人心,“是故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盵25][713]在此基礎上來看《學記》中所講的“不興其藝,不能樂學,”[8][701]孔穎達疏:“藝,謂操縵、博依、六藝之等”[10][1433],學習了高深博雅的技藝,然后便能夠愉快的學習了,這是因為這些技藝幫助塑造了人的情趣,個人情趣的形成逐漸演化成對真理知識的同感共振[26],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正如孔子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7][36],這便是“興藝樂學”的意義所在。

三.禮樂文明之下的學習觀

《禮記》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書目之一,其中包含有關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思想,是一體性、系統性的存在。這種系統性在《周禮》中所體現的是制度的完備,在《儀禮》中體現的是民風化俗,在《禮記》中則是以人為本,從人的立場來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一方面,是人對于自身的塑造,從道德意識層面對自我進行嚴格約束,另一方面,通過與他人聯系建立群體,在此基礎上確立身、家、國、天下四級結構,人們注重提升自身道德,進而產生了以家國天下為己任的觀念,表現出強烈的家國情懷。而這一切的起點歸根于學習,人們通過學習具體的禮儀,冠婚喪祭射御等,懂得親親之道、尊賢之道、成人之道等等,區分了等級、規范了行為;人們還可以通過學習,實現對自我人格的提升,豐富精神世界??傊?,禮樂文明之下學習是一個根本性的存在,人們習得了道德,提升了思想境界,塑造了君子人格,承擔起家國天下的責任,這是一個整體,如果沒有學習,其他的也難以實現。

四.志道之學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講要“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1],為什么學、學什么以及怎么學是青年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這是人生成長的起點,而志道之學是理解新時代學習三問的傳統資源?!半x經辨志”、“繼人之志”、“有志于學”要我們承繼先人志向,為完成他們的事業而不斷奮斗,回答了為什么學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便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為歷史任務,今天,作為青年的我們,接過時代的接力棒,仍然要“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盵27]“道”是我們所追求的真理知識、人格修養,回答了學什么的問題,當今時代,我們所追求的本質沒有改變,只是我們要學習的是隨著時代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業態,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提升是要適應現今時代需求的內容?!熬?、善、樂”是要我們以崇敬的立場、持之以恒的信念以及樂觀的態度來學習,回答了怎么學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年時期便有“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的精神,將讀書作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在多么艱苦、繁忙的情況下,始終保持閱讀的習慣,在閱讀中悟真理并將所思所想運用于現實,“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28],我們也要以恭敬、樂觀、堅守的態度和信念來對待學習,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讓人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奮進追逐中展現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27]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4-26(01)

[2]曲鐵華主編.中國教育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55.

[3]羅安憲主編.論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4]顏炳罡.孔子“道”的形上學意義及精神價值[J].貴州社會科學,2010(02):12-? [18.DOI:10.13713/j.cnki.cssci.2010.02.002.

[5]李長之:韓愈傳[M].上海:東方出版社.2010.150.

[6]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大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7.

[7]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17.

[8]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7.

[9]容中逵.“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關于中國傳統“師道”的幾點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1):81-89.DOI:10.13763/j.cnki.jhebnu.ese.2007.01.013.

[10](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11](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959.

[12]姚中秋.《論語》大義淺說[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6:39.

[13]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3.

[14]彭慧.《禮記·學記》“離經辨志”釋義辨疑[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4(05):95-97.

[15]康香閣、梁濤.荀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2.

[16]劉鐵芳.士志于學:從《論語》看少年立志與個體成人[J].教育研究,2021,42(09):24-38.

[17]羅安憲主編.論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姚中秋.《論語》大義淺說[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6:39.

[19]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30.

[20]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 新修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21]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經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7:954.

[22]孟憲成.中國古代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3]羅安憲.敬、靜、凈:儒道佛心性論比較之一[J].探索與爭鳴,2010(06):65-70.

[24]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122.

[25]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樂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7:713.

[26]華軍.“通情達禮”:中華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N].光明日報,2022-1-12(11)

[27]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5-1(02)

[28]習近平.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 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N].人民日報,2019-3-2(01)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猜你喜歡
學習觀禮記
SOUNDS OF THE VILLAGE
《禮記·祭統》孝道觀的神圣意蘊
半途而廢
文明
西夏文草書《禮記》異文一則
新環境下高中英語教育觀念的重新構建
《論語》學習觀綜述
基于人才成長的高職大學生學習觀研究
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觀及其簡評
淺述《禮記》思想和董仲舒學說對《白虎通》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