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義利之辯下儒商精神的倫理價值回歸

2023-05-30 21:01程海艷
中國集體經濟 2023年16期

程海艷

摘要:商品經濟中背離社會責任、社會目標、社會價值的思想和行為,最大的表現是阻礙企業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良性運行。因而從社會發展規律看,商品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并依賴于道德律的調節。儒家經濟倫理中的“義利秩序規范”“誠信契約精神”、“民富國強思想”是中國儒家商人的社會目標、價值和責任的具體體現。傳承儒商精神的精華,弘揚儒商文化,促進儒商經濟倫理的價值回歸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儒商精神;義利秩序;誠信契約;民富國強

從商品經濟的發展來看,當今中國的社會與企業發展聯系緊密,更與企業家的價值觀和誠信觀密不可分。但是部分企業在逐利的道路上與自身的定位和社會的價值要求越走越遠,為什么獲得的利益不能光明正大,為什么有些企業不關注它的社會價值,為什么有些企業家只看重短期發展?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依靠國家的規范管理,更需要傳統倫理道義的規約,尤其是儒商經濟倫理加以學理引導。而經濟行為需要經濟倫理的支撐,儒家經濟倫理中的“義利秩序規范”“誠信契約精神”“國強民富思想”是儒商經濟發展的根本,我國經濟發展和增長的核心倫理規范?!吧澜鐝臒o到有,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整個過程是極其漫長的自然編輯過程?!鄙陌l展和人的倫理道德一樣是一個自然編輯的過程,人們應當遵守并傳承儒家經濟倫理思想。通過儒商經濟倫理的價值回歸對企業和企業家經濟倫理進行重新構建,必然對中國社會治理和城市發展產生深層和長遠的有益影響。

儒家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根基,儒商精神是儒商發展的核心力量,兩者的要義均是“仁義禮信”。這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造就,對儒商經濟倫理的形成,以及社會的經濟繁榮均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儒商經濟倫理以“見利思義”“以義取利”為核心的規范要義,以“信實不欺”為契約表征。古往今來儒商在經商管理中“以義制利”“義以生利”“信實不欺”“以和為貴”“以德服人”“民貴君輕”等倫理道德規范,對儒商的發展和壯大起到了積極效應。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儒商所展現的卓越品格和高尚的社會道義,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為人民和社會謀取更多的利益。中國儒商精神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精神之源,同時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精神保障。在世界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儒商的作用更體現在儒商的道德價值。

一、儒商與儒商精神

有學者認為:儒商是富有知識分子和深厚文化素養的商人。也有學者明確指出了儒商所具有的四個特點:有知識素養、經營營利性企業、崇尚儒家道德文化、有經濟道德。唐凱麟、羅能生認為:“儒商這一概念主要是從文化精神上來把握的,指的是那些在商業經營中把儒家文化精神與商品經濟法則結合起來的高層次的商人?!彼詫τ凇叭迳獭庇歇M義與廣義的界說和定義,狹義上是指以儒家品格為代表的企業經營管理者,是把“儒”的道德品格與“商”的職業道德結合起來的生產經營活動主體,即是以儒家的倫理思想來實施企業管理與經營的活動行為。廣義上看就是指有道德有文化的企業經營管理者。所以從這里可以看出“儒”一般被認定為與高尚的道德、品格相同義,“儒商”就被認定為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或者說就是以社會的倫理道德標準為尺度來從事商品經營活動和企業經營管理。但是兩個定義并不能完全等同,儒商之外也有其他的一些派別,同時其他的派別也不是不講倫理道德,所以狹義上的儒商定義更符合儒商文化與儒商發展。

儒商既是中國傳統經濟發展的優秀代表,更是中國市場經濟中正義的化身。這一群體能帶領集體獲取正當的經濟利益,同時在獲取正當利益中更好地維護他者利益,以社會公共道義為標準。在今天的市場經濟中,儒商是指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把儒家思想和道義蘊含在經商之道中的優秀企業家。儒商的最大特點是具有社會良知,在義利選擇中不會以利讓義,不會為了物質利益而出賣自己的良知。儒商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國家利益是最大的公共利益,也是儒商的道義原則和共同準則。所以儒商的社會良知、家國義利、和合精神都是他們的主要標簽,也是儒商得以被社會尊重,被后人所傳頌,以及儒商精神被傳承的主要原因。

儒商精神是儒商的特質,是儒商的內核品質,也是儒商的實踐積累。今天儒商精神更多的是具有東方商人氣質:即東方的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并以維護民族利益為本的精神??偟膩碚f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義制利”“義以生利”的利益追求中,以“義”為根與歸,不能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另一方面是在實現利益的同時盡可能實現其客觀的社會價值,滿足他利。儒商精神是實有與虛有的結合,主體利益實現的同時,滿足共同利益,即兼顧他者利益的實現。將儒家的倫理道德規范與利益獲取相結合,以道德來規范和約束利益的獲取行為?!邦A先規定新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儒商精神的重提必然是與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道德異化有關。社會經濟生活中道德缺失的現象,不能單純地著眼于表面現象,那么儒商精神就能解決道德異化問題?如何從根源上解決經濟社會中的道德異化問題,構建符合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經濟倫理是一個難題。

儒商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誠信經營的經商之道、義以為上的社會責任感、民富國強的人本精神。儒商本身較高的文化素養,使得這個群體非常注重個人的修養。儒商精神的第一個方面體現在誠信經營的經商理念。這一精神體現在儒商的商業經營中,以誠信經營為首要原則。誠信是儒商倫理道德的精髓所在,也是儒家道德的根本。誠信作為儒家的安身立命和商業良性運行的根本和原則,是一種營生之道,更是一種安邦營銷的基礎。儒商的誠信,一方面是為了利益而遵守誠信原則,另一方面是在遵守誠信的準則中獲取更多的利益。儒家的誠信文化給儒商帶來的道德力體現出的是一種隱性的、潛在的和反饋性的作用。誠信經營是儒商的一個道德核心和重要經營之道。誠信不欺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重要道德規范,同時更是儒商在商業經營中的重要原則和精神體現。

儒商精神的第二個方面體現在義以為上的社會責任感??鬃釉唬骸熬恿x以為上”,其思想得到了孟子的繼承與發展,尤其是孟子將仁、義等道德歸為人的內在價值,“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诳酌峡磥?,仁、義是做人之道,也是經商之道。義以為上是儒家對人的倫理道德的一種基本要求,也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基本道德文明。義以為上是人安身立命精神層次的追求,是市場經濟發展中的精神文明構建。在德性和欲望、仁義和利益產生博弈時,超越個體利益和感性需求并能保持以德性和仁義為原則,不僅讓人更容易獲得精神層面的自由和滿足,更能讓德性成為人的理想人格。中華傳統文化中踐仁行義和義以為上是儒家的義利觀,不僅讓人成為有德性的人,更能避免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造成社會倫理道義的缺失。

儒商精神的第三個方面體現在民富國強的人本精神?!叭迳叹瘛碑a生的來源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理念的核心是“人本”。同時儒家認為,民富國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民貴君輕、民本思想的具體體現。所以儒商的經營理念是為了人民富裕,他們認為有了人民的富裕才有國家的強大。儒商不僅重視國家利益,同時更加重視人民利益。他們認為人人皆商人,商業活動的開展離不開人民大眾。他們強調不管是經商活動還是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民群眾。儒商精神將家族經營的命運和國家與人的興衰相統一,他們的利益融匯于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儒商的家國情懷和人本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中國商人以為國家為人民謀利益作為發展的根基。

二、儒商精神體現的經濟倫理

儒商經濟倫理就是儒家的經濟道德思想,那么儒商經濟倫理對我國當下的市場經濟發展是否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何利用儒商經濟倫理規范市場秩序,促進中國社會治理的有序開展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戢斗勇先生認為,儒家經濟道德思想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儒商的一些道德規范具有普遍的意義,起著對自然與社會、社會的諸方面、社會(團體)與個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協調、有序化的作用;二是它的某些道德規范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構建和發展。對于儒商經濟倫理的評判,戢斗勇先生給我們闡述的思想是:儒家傳統的經濟倫理思想不是歷史的垃圾,不能輕易拋棄,但是也不能不加批判地借鑒和吸收,正確的方法就是取可取之處,去除其糟粕。

在儒商經濟倫理中最可取的方面, 實際上就是推重道德。主要兼顧的就是兩個方面,一是取利,二是有德。表現在儒商的義利獲取方面,說到底是為了家族及國家和社會的和諧有序。同時儒商的誠信體系也是個體向團體誠信道德乃至道德制度體系的轉換,在一定程度上以誠信道德制度規范的契約精神獲取更長遠的利益。在社會層面表現在利民富民強國的民本思想,尋求“內圣”“外王”之道,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同時達到經世以治國的目的。所以儒家經濟倫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以及對中國社會治理的價值回歸主要從“義利秩序規范”“誠信經營的契約精神”“民富國強的人本思想”這三個有益方面展開。

義利秩序所體現的社會責任與價值是經濟倫理首先討論并重點關注的重要論題。改革開放初大量被淘汰的企業家大多是因為缺乏社會責任和職業精神,當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道德問題與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義利的選擇問題。企業家的職業道德其中有義利對立觀,有見義思利、以義取利的義利統一觀,也有舍利取義的義利超越觀。義與利之間的秩序是義、利之間的取舍和兼顧問題,如何取舍、如何兼顧是有關人倫道德指導下的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客觀利益取舍關系。從儒家哲學看,儒家經濟倫理的核心問題是義利關系。在義利關系之中,義是仁義、是仁善,義由性產、義由心生。在儒家看來義是人的內在本質,重義輕利,無我利他,向仁向善的價值取舍是人生道路的正確指引。善、仁與義的正確獲取是心、性向善的基礎上作出的選擇,是基于主體的大義選擇,即基于社會責任和利他的價值取舍。很多企業在淺薄的發展目光影響下,常常忽視企業的社會責任,或者在社會責任和經濟個體利益矛盾下會放棄社會責任。但事實上對于企業和經濟體來說社會價值和社會責任是高于個體的,如果長期處于經濟體利潤優先的狀態下,必定是經濟體的經濟責任、社會責任處于無視的狀態下,長期是有被拋棄的可能,最終會禍害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誠信經營的契約經濟倫理問題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實踐途徑。經濟健康發展的道德基礎就是誠信,而在我國經濟轉型期,經濟體制不健全,法律法規不完善給了一些企業家見利忘義、見利失信的機會。因而某些經濟體在獲得一定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們對某類經濟體的信任,在一定層面上是這類經濟體的巨大損失。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一個失信的經濟體,是一個失德的經濟體,其無法在商品競爭的大潮中獲得生機。商品經濟活動中的誠信建設問題也是經濟倫理中的重點問題,需要企業、社會和機構共同建構、監督才能完善和保持。解決經濟體的誠信問題,是當前城市治理經濟層面的重要領域,從根本上看需要國家制度、政策和法規引領和約束。從基本策略上來說必須由經濟體在企業文化、經濟架構以及企業的各個領域尤其是生產領域保持企業的誠信契約型倫理規范,保證產品的質量,必須以義取利,提高見利思義的道德成本,信守承諾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用于創造社會價值,如此才能堅持和規范企業的誠信倫理。

民富國強理念下的以人為本經濟倫理問題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導向。經濟體的發展目標包括企業的經濟利潤,企業應該求利,但是不能棄義,因而經濟體的發展目標必須將國家社會發展與企業發展結合起來,包括外部環境質量,企業的社會貢獻等,同時企業員工和當地人民的發展應該納入企業的發展目標之中。對于任何經濟體來說,沒有國家的發展也就沒有經濟體的發展空間,沒有人這一企業構成的關鍵主體,也不會有經濟體的發展,盡管智能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的很多工作,但絕對是不可能完全取代。從企業發展的經濟倫理二重性來看,經濟體的發展目標應當將人的發展和國家的發展納入企業的發展之中,從企業的內部經濟關系來看企業員工、員工家屬、股東關系,或者說管理者、經營者、所有者、被管理者之間的經濟利益分配和倫理道德安撫都應當被給予或兼顧。從企業的外部經濟關系來看,企業與國家、政府、社區、經濟交往體、消費者之間的利益和道德關系也應當被重視。同時從宏觀上來看,企業經濟體與客觀的生態環境,與國家經濟鏈的發展環境應當一致或遵從。

三、儒商精神倫理價值的現實回歸

在商品交換的市場經濟體中,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也是最基本的活動主體。企業的發展與國家和人民的發展是互依互助,榮損與共的。在國家城市治理中,企業經濟倫理的有效指引與規范是城市治理在經濟倫理層面的有效支撐點?!皞鹘y是人們解決危機、應對危機、建構秩序的一種方式,是人們獲得行動起點與行動基礎、合法性的一種方式?!痹诂F代企業發展中應當積極融合傳統文化和儒商精神。中國文化中儒家經濟倫理是儒商文化的重要部分,不管是義利取舍的義利觀、以誠為信的道德律,還是在民富國強的民本觀方面,構建了中國經濟倫理的發展。因而以義取利、見義思利、義利統一的辯證觀下,儒商經濟倫理應當回歸于中國經濟的發展。

(一)塑造“以義制利”的企業家精神

市場經濟、科技發展和病毒蔓延已經成為伴隨企業成長和發展必要元素,企業的發展必然經歷艱苦的打拼過程。這就要求企業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揚儒商精神,以義取利,依靠儒商精神的指引,勤奮自強、信義為上,贏得市場的競爭。儒商經濟倫理中的“以義制利”“義以生利”的義利觀,在交換消費的經濟倫理中起根本性和規范性作用。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保ā墩撜Z·里仁》)孔子在這里,指出了待人處世之道的核心問題之一是義與利的問題。在他看來,作為君子,為人之道總是大于利,而利的選擇判斷上總是歸于義。如果一個人的為人單單只是唯利是圖,那么在處理事務中就容易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阻撓。所以一個人行事倘若全以利益為考量,肆意發展,必然會導致怨恨交集。在企業發展中,雖然企業家會面臨利益有限性等問題,但是面對利益的抉擇時,企業家只有樹立“以義制利”的企業家精神,以道義為衡量市場交易和利益選擇的標準,才能獲取永恒的利益。

儒家所倡導的“以義制利”所帶來的社會良好信義和效益是顯而易見的。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睆牧x利的角度來區別君子與小人的行為。經濟社會的發展,首先就來自于人們對物質利益的創造。在物質利益的選擇上,小人追求個人利益,而君子亦會追求個人利益,但會先考慮是否合于義,即社會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以義為原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這種義利觀不僅塑造了中國儒商,更發展了儒商。孟子說舜和跖的區別,就在利和善之間。利和善都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元素,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秩序選擇,考量了人的社會觀?!耙粤x制利”的企業家精神是現代經濟倫理的價值基石。

(二)樹立企業誠信經營的良好形象

企業要有長久、持續性地發展,必須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企業發展最重要的形象就是誠信經營的形象。古語云,商無信不富,市場競爭中企業最大的資本就是誠信。企業占據的不是商品競爭市場,更重要的是道德競爭領域。占據了誠信的道德領域才能維護好良性的客戶關系,才能占領道德市場,所以企業發展必須樹立誠信經營的企業形象。誠信經營的企業形象能夠在無形中鞏固和發展客戶關系,穩住競爭的腳跟。

儒商經濟倫理中的最大美德是德性為本的誠信觀。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學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保ā墩撜Z·學而》)孔子的弟子有子表明他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靶拧币粤x為基礎,信義既是儒商所遵守的經濟規則,也是儒商踐行的道德準則。同時誠信更應是社會道德所共同遵守和踐行的道德行為。信義是價值的源頭,對于誠信的人而言,甚至高于生死。誠信成為儒商的最大美德,就是因為儒商發展一直秉持安分守己、信守承諾的經商之道??鬃酉蚴廊岁U述了誠實守信的價值和意義。因而誠信也成為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墩撜Z》中的信有兩種含義:首先是誠實、求真,是為人的道德情感,是社會行為的誠實可靠性;其次是信任,對他人的道德情感,使別人信任自己。良好的社會環境確實應該讓不守信的人無法暢行無阻??鬃诱J為誠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石。誠信的契約價值是當今企業家在義利取舍時的一個重要價值尺度。

(三)鞏固以人為本的民富國強價值觀

儒商精神的熏陶就在于其民族性和國家性,而儒商的這種家國精神更有利于影響和培育企業員工對企業的忠誠性,更能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但是企業發展首先要依靠員工、依賴于廣大的消費者,因而企業發展在服務于國家的同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服務好員工和消費者。企業的價值觀一定是以人為本、以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為己任。企業發展依賴于員工,因而企業應當將員工放在第一位,使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才能做到以人為本,企業才有真正的依靠力量。

儒商經濟倫理中的最大價值觀是民富國強的民本觀??鬃釉唬骸耙蛎裰保ā墩撜Z殼曰》);“省勞力,薄賦斂,則民富矣”(《孔子家語賢君》);“政之急者,莫大于使民富且壽也?!保ā犊鬃蛹艺Z賢君》)??鬃印盎荨?、思想也是其仁政思想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也是以民為本以民為先的人本價值導向。對商人和山民以利導義,形成以各自行業為主的謀生之道,形成各居其所各獲所利,實現民富的人本價值,這也是儒家以“仁”為核心的人本道義思想的價值導向。民富是國強的前提和基礎,民富是國強的真實寫照和發展目標。儒商經濟倫理中的民富和國強的民本觀,不僅將商業發展立足于、服務于老百姓,更重要的是以民富來帶動國強,致力于國家的發展。

四、結語

儒商精神的倫理價值回歸與企業或企業組織的社會目標、社會價值及社會責任是一致的,同時對企業利益、企業精神實現,和企業的長短期發展都有積極的作用,從最終結果看有利于助推經濟的平穩和諧發展。儒家經濟倫理中的“義利秩序規范”“誠信契約精神”“民富國強思想”都體現了中國儒家商人的智慧。因而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繼續傳承儒商經濟倫理的精華,弘揚儒商精神,是儒商的價值回歸所在。

儒商精神的倫理價值回歸促進了現代企業的發展將傳統儒商精神與西方企業倫理相融合,同時在不斷探索符合現代企業發展需要的經營思想和理念中,也正形成新一代的儒商。挖掘儒商精神的精華基礎上,梳理現代企業的經營之道,促進儒商精神融合于現代企業經營和商業發展之中,是儒商經濟倫理回歸的重要價值。因而在現代企業的現實發展中,塑造“以義制利”的企業家精神、樹立企業誠信經營的良好形象、鞏固以人為本的民富國強價值觀是儒家精神核心理念的應用,更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倫理規范和價值訴求。

參考文獻:

[1]劉科.生命從自然編輯到基因編輯的轉變與反思[J].倫理學研究,2017(02):105-110.

[2]唐凱麟,羅能生.契合于升華——傳統儒商精神和現代中國市場理性的建設[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64.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4]戢斗勇.儒商精神[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10.

[5]陳忠.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根基與當代營建[J].天津社會科學,2018(02):52-62.

*基金項目: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城市社會的倫理自覺:哲學視野中的城市社會”(項目編號:17FZX051)。

(作者單位:上海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