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傳統音樂研究”欄目主持人語

2023-05-30 10:48趙書峰
歌海 2023年1期
關鍵詞:樂舞黎族音樂學

當下,中國民族音樂學界關于海南傳統音樂研究的學術成果并不算多,其中比較有影響的研究學者有楊沐1、楊民康2、曹量3等,他們主要結合田野工作針對海南黎族音樂、苗族傳統音樂展開較為深入的考察研究。海南省有著非常豐富的音樂舞蹈文化資源,這里的黎族、苗族、疍民等傳統樂舞文化底蘊深厚。目前,在經濟與文化全球化、海南國際旅游島、海南自貿港等多重社會語境的綜合作用下,海南省內的傳統樂舞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海南移民人口的持續增加,給其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原生性保護與傳承帶來嚴重沖擊?;诖?,搶救性發掘與保護其傳統樂舞文化資源是擺在國內學者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海南省內高等藝術院校更應該有這一必要的學術擔當。為此,筆者組織海南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的民族音樂學碩士研究生(主要有徐瑞、李天龍、邢曉雯、陳小青等),于2022年2月針對海南三亞市、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等縣市的黎族民歌、黎族婚俗音樂、黎族傳統樂器、疍民民歌、苗族民歌、漢族民歌等進行語言音樂學、樂器文化志、田野舞蹈民族志、音樂形態學、歷史民族音樂學等角度的初步考察研究。

首先,關于黎族樂器文化志的初步考察。當下,民族音樂學關注樂器的研究,主要是從樂器形制、樂器表演形態、樂器文化隱喻的角度考察民間樂器與民間儀式信仰,樂器與歌舞文化,樂器與戲曲、說唱音樂文化的關系。與音樂聲學關注樂器研究的角度不同,民族音樂學更多聚焦于樂器表演形態與其表演的文化語境之間的勾連關系思考,或者將樂器的形制構成、表演形態生成置于其民俗儀式表演的動態語境中進行審視與觀照,或者稱之為“樂器隱喻學”問題的考察。為此,團隊成員徐瑞、鄒如愿的文章《海南杞方言地區竹木樂器研究》,聚焦于海南黎族五個支系(美孚黎、潤黎、杞黎、侾黎、加茂黎),以海南島杞方言地區竹木樂器及器樂表演為研究對象,以五指山市黎族傳統村落與樂器傳習館作為田野考察選點,結合歷史學、樂器文化志、音樂形態學等學科探索杞方言地區黎族竹木樂器的傳承與嬗變。

其次,疍民民歌音樂形態與文化意義初步考察。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是疍民的主要聚集地,這里保留著比較豐富的疍民婚俗儀式音樂、疍民民歌等傳統文化資源。目前國內疍民文化的系統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學、語言學、歷史學等領域,民族音樂學關于疍民音樂主要聚焦于廣西境內的研究1,對于海南疍民音樂的研究成果還較少。為此,團隊成員陳小青、王娟的文章《海南陵水新村港疍民音樂考察報告》,選取海南陵水新村港的疍民音樂作為第一手材料,結合官方史料中的記載及田野資料展開互證研究,并圍繞疍民音樂形態與歌詞文本結構進行初步分析。

最后,關于黎族民歌的身份重建研究。筆者認為,后現代民族音樂學主要結合非本質主義思維開展音樂傳統的發明與其文化身份、表演語境、文化功能、文化認同變遷與重建問題的思考。2當前,面對海南國際旅游島背景下的傳統樂舞的藝術形態與文化功能重建問題的思考成果不多,為此,團隊成員邢曉雯、肖志丹的文章《傳統延續與文化重建——基于海南瓊中黎族民歌的考察研究》,從自媒體與海南文化旅游大背景下審視黎族民歌的音樂表演形態與傳播模式的重建,并針對傳承與傳播主體的局內人擁有的多重文化身份,以及作為局外人的研究者的知識生產展開初步研究。筆者認為,目前民族音樂學關注音樂文化身份重建與音樂認同變遷問題的研究是一個學術熱點,尤其應該結合后現代人類學思維去關注資源競爭與利益分配背景下的民歌傳承人身份重建與文化認同變遷。

總之,“海南傳統音樂研究”專欄文章的總體特點是:第一,都聚焦于民族音樂學田野工作,針對海南黎族、苗族、疍民傳統音樂的音樂形態特征、傳承人現狀進行了初步的采集與分析;第二,都充分結合音樂文化志的書寫方式,針對傳統音樂的生存樣態與民俗儀式的關系展開勾連思考;第三,都立足于民族音樂學學科本位,針對其音樂與表演形態進行了分析,尤其結合國際音標知識對于海南民歌唱腔語言的原真性記錄是其一大亮點,這體現出作者們鮮明的語言音樂學研究思維;第四,可以說是“后集成”時代對于海南傳統音樂研究的一次較為集中的、以族群為單位的初步田野考察,為全面系統地開展海南傳統樂舞文化的田野考察開了一個好頭。本專題在寫作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于語言與音樂的關系思考不夠、音樂形態分析手段過于單一、跨學科理論分析還較為薄弱,等等。但是,筆者認為,上述文章為全面系統地開展海南傳統樂舞文化的田野工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也為我們團隊下一個階段的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個較好的基礎。

當下與未來的海南傳統樂舞文化研究應從民族音樂學、歷史學、語言學、旅游人類學、文化生態學、文化地理學等維度組建跨學科交叉研究學術團隊,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海南傳統(儀式)樂舞的田野文化志系統書寫;海南少數民族語言音樂學搜集、整理與研究;自貿港與國際旅游島背景下海南傳統樂舞的應用民族音樂學研究;海南傳統樂舞學術史研究;“線性音樂文化空間”1(海上絲綢之路)視域下海南傳統樂舞在東南亞國家的傳播與認同問題的研究;海南城市民族音樂學(城市音樂人類學)研究;海南傳統樂舞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問題的研究;移民文化背景下海南傳統樂舞文化的變遷研究;海南旅游音樂文化產業研究;“非遺”傳承人樂舞生活史研究;等等。

作者簡介:趙書峰,海南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師范大學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楊沐:《尋訪與見證:海南黎族民俗音樂六十年》,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6。

2楊民康、符美霞:《海南傳統儀式音樂文化志》,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21。

3曹量:《黎族音樂志》,南方出版社,2020。

1黃妙秋:《廣西北海疍民咸水歌研究》,《中國音樂學》2008年第4期。

2趙書峰:《傳統的發明與本土音樂文化的重建——基于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身份認同變遷問題的思考》,《音樂研究》2019年第1期。

1趙書峰:《線性音樂文化空間研究》,《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2年第6期。

猜你喜歡
樂舞黎族音樂學
金橋(2022年9期)2022-09-20
《黎族母親》等
音樂學人
龜茲樂舞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設計方案》
先秦時期樂舞美學思想的現代意義
第三屆音樂學學術前沿中青年學者論壇
標注及口述史視角下的《音樂學人馮文慈訪談錄》
論中國音樂學百年來之三大階段
鄒城漢畫像中的樂舞百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