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歷史經驗與現實啟示

2023-05-30 10:48李桂紅張馨月何露丹
黨政干部學刊 2023年1期
關鍵詞:歷史經驗鄉村振興

李桂紅 張馨月 何露丹

[摘? 要]農民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主體力量,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黨的百余年歷程中,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續推進是黨的光榮傳統和取得各歷史時期勝利的重要法寶。通過回顧百余年來黨在農村地區開展思想工作的光輝歷史,總結百余年來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探尋黨的農村思想工作內在規律,兼顧繼承與發展,有利于結合新時代農村新發展,轉換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思路、開拓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視野,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創新發展。

[關鍵詞]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歷史經驗;重要啟示;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23)01-0055-06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黨的優良傳統,在黨的百余年歷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1],因此,“加強和改進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對于提高新時代黨全面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筑牢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等,均具有重要意義”[2]。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已有成果基礎上,兼顧學理性和實踐性,立足新時代,堅持正確航向,創新性、系統性地作出了新的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深化了黨針對我國農村實際發展情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探索。

在黨的百余年歷程中,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續推進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也是革命、建設、改革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正所謂思路清,則方向明;方向明,則路子正。因此,當前要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維持政治基礎的穩定、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從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先就要做好農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回顧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發展歷程,有利于破除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各種障礙,有利于協調農村各項利益關系,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下一步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回顧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初步探索階段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之初就非常重視對農民的教育工作。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實際調查和實地考察結果,意識到三萬萬農民乃是中國革命的主體,因此強調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農村實際情況和發展現狀相結合,吸引農民支持、參與到革命事業中,產生耦合效應,形成了符合我國農村發展實際、富有中國特點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經驗體系。毛澤東始終把農民問題作為根本點,認為“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中國”[3]。毛澤東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多次強調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促進革命發展的極端必要性,提出“大眾文化,實質上就是提高農民文化”[4],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解決農民問題的理論寶庫。因此,黨從農村發展、農民實際需求出發,深入農民、了解農民,用農民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和工作模式動員廣大農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烙印。在抗日戰爭時期,黨通過創辦符合農民思想實際情況的各類學校發動農民參加學習,深入農民中召開會議,利用報紙電臺等媒介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圍繞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向農民宣傳抗戰相關內容,讓農民對革命的內涵和意義形成了正確認識,深入了解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深刻意義和重要使命,實現了思想上的高度統一,使農民自發、自愿支持和參與到革命根據地建設和抗日斗爭中去。在解放戰爭中,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緊緊圍繞中國革命歷史發展的具體任務,發動農民開展土改運動,提出了“參軍保田”的口號,對生產支援前線等參與革命的各項活動進行宣傳、引導和鼓勵,出現了“前方打老蔣、后方挖蔣根”的生動局面。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曲折前進階段

由于長期處于貧困落后的社會狀態,我國農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仍然受到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為使農民思想覺悟符合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要求,黨在這一時期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對的挑戰前所未有。但黨堅持對農民的思想進行教育,并取得顯著效果。在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尤其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黨對農民開展了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毛澤東強調重點在于開展農民私有觀念的改造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在土改運動中,黨專門派工作隊深入農村宣傳黨和國家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幫助農民深入理解土改運動政策。同時,黨十分注重對農民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頓農村文化課程:在農村創辦農民速成班,設置科學文化課程。黨通過認真宣傳貫徹法律法規,引導農民樹立法律意識,規范農民生活。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農村建設的結合,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政治覺悟。1961年,黨中央制定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開始了在農村地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探索。同時,黨深入群眾,通過各種方式宣講黨的思想理論和原則方針,在各種農村宣傳、教育活動中樹立農民典型,激發農民群眾自發、自覺參與社會主義建設。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開拓發展階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在農村逐步展開和推進。1983年1月,黨中央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思想,并圍繞中心思想提出具體要求和實施舉措。從此,黨將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工作轉變為實現農民富裕,并將其滲透到各項改革和生產生活中。同時,強調在農村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注重“兩手抓,兩手硬”,開創了社會主義農村建設新局面。

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各領域都發生了深刻變革,農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為推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時代潮流,順應歷史趨勢,鄧小平明確提出,“需要在人民內部廣泛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5]187,由此形成了科學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江澤民面對新世紀風起云涌的國際局勢,指出必須用社會主義思想去占領農民群眾的思想高地。胡錦濤十分注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突出強調“三農”問題的重要地位,形成符合這一發展階段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第一,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通過提高農民素質使其通過勤勞致富奔小康;第二,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強化農民的主體意識;第三,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質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第四,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途徑是通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來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要。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守正創新,引領正確方向,把握歷史主動,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從我國國情、社情、民情出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根據新時代“三農”發展要求,以系統性思維提出一系列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論述。這些論述構成了新時代我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有力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黨百年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論經驗和實踐成果的基礎上,立足我國社會發展和農村現狀,強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在解決“三農”問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必須繼續加強對農民的思想道德建設,以實現農村的和諧穩定、長治久安和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符合農民思想現狀和接受程度的形式開展和推進,注重各類教育載體的重要作用,提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六方面主要內容:一是加強思想教育,二是加強鄉村道德建設,三是民主法治教育,四是綠色發展理念教育,五是文明鄉風教育,六是開展鄉村振興的“扶志”“扶智”教育。同時,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終傾聽農民的心聲,尊重農民的意愿,聽取農民的意見。

二、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經驗

黨通過在農村開展符合中國農民實際的教育工作,極大地提升了農民群眾的自覺性和思想覺悟,極大地發揮了農民的首創精神和主體能動性,使農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得以最大程度地彰顯和運用。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歷史經驗,可以總結為“五個一”,即始終踐行一個理念、貫穿一條主線、堅持一個原則、建好一個堡壘、貫徹一個方針。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經驗體現了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觀規律,體現了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社會化、現代化、信息化、制度化、法治化的發展趨勢,發揮了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作用。

(一)始終踐行一個理念,即“以農民為本”解決好農民問題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實質性進展和突破,關鍵在于是否做到了解農民真實訴求,是否尊重了農民作為農業生產勞動主體所進行的偉大創造,是否充分發揮了農民的主體性、自覺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以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解決部分農民擁有土地較少甚至沒有土地的情況,通過對農民進行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教育,引導農民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實現對土地收回和再分配,切實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扎實有效推進解決農民問題的步伐。

新中國成立后,黨始終將農民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強調農民群眾對國家建設發展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切實維護農民根本利益。為保障農民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和系統處理,黨根據社情、民情制定并實施一系列對應政策,通過對農民進行示范、對比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使農民充分認識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先進性,充分了解實現合作化、工業化的重大意義,知曉政策能夠帶來的實惠和保障,極大調動了農民參與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使農民支持、踐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國家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促進農村發展和農民富裕,切實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生活水平和農業技術發展得到極大提高和改善,農村實際情況與以往相比發生較大變化。黨根據農村發展實際情況,立足當地文化特點,創新文化教育形式,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以不同層次的教育促進農民文化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攻堅克難,順利完成脫貧攻堅戰的艱巨任務。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其核心是從根本上解決目前我國農業不發達、農村不興旺、農民不富裕的“三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成立以后,充分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把為廣大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保?]黨通過加強農村文化場地建設、文化設施供給,為農民文化生活質量提升創造良好條件和環境,提升農民幸福感、滿足感和獲得感。同時,在農村地區廣泛推行新興技術培訓、培養農村高端技術人才、開展職業教育等工作,推動農民思想認識、技術應用緊跟時代步伐,把握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帶來的新機遇,使黨“以農民為本”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原則得到充分彰顯和踐行。

(二)始終貫穿一條主線,即圍繞黨的中心任務開展農村思想政治工作

黨的中心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密切聯系、相互作用,作為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農村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土地革命時期,黨的中心任務是開展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土地革命和反“圍剿”斗爭。毛澤東在《古田會議決議》中強調,我們要用馬列主義的科學理論和具體方法等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谷諔馉帟r期,黨圍繞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革命任務,加強農民愛國主義教育,通過讓農民了解我國國情、認識抗日斗爭的重要意義,激發農民愛國熱情、喚醒農民的民族意識,建立最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在農村開展減租減息運動,通過減輕經濟壓力來贏得政治上的信任,充分調節各抗日階層利益。解放戰爭時期,圍繞“解放全中國”這個總任務,黨下達“五四指示”、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將地主剝削農民的土地轉移分配給農民,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地區思想政治工作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將工作重點轉為通過對農民開展素質、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使農民認識新中國社會性質,消除腐朽思想殘留,使廣大農民的思想素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通過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興建農村企業等相關舉措,激發農民生產熱情、提高勞動生產率、引導農民轉移富余勞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為更好滿足黨和國家在新時代的發展規劃,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緊緊圍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等主要任務,積極響應國家和社會需要,鼓勵農民投身新時代國家建設大潮之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匯聚力量。

(三)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即實事求是、從農村實際出發的原則

做好思想政治宣傳工作,必須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從農村實際出發的原則,要求工作的內容、形式必須符合農村特點和農民需求,這樣才能得到農民的接納和認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深入農村,通過實地考察獲得一手資料,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社情、民情的革命道路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和群眾路線,領導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進行斗爭,開展土改運動,實行相關土地政策,維護農民利益,建立軍民魚水關系,開辟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重心發生重大轉移:在地區上由老解放區向新解放區轉移,在教育內容上由服務于武裝斗爭轉移到深入開展土地革命上來。黨從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政治覺悟的實際出發,通過制訂學習計劃、組織宣傳隊伍,培養宣傳骨干,充分結合所在地區民俗習慣和語言邏輯,創新宣傳方式,對農民群眾開展因地制宜的思想政治教育,使農民了解、學習黨的理論成果,支持并積極參與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各項任務中,為新中國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和有序推進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針對舊思想還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農民、影響改革有序推進的緊要問題,黨中央科學分析、精準研判,有針對性地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和方式方法,積極利用新媒介,解放農民思想,為農村改革開放奠定思想基礎,為農村經濟秩序恢復營造思想氛圍,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思想支撐。

(四)始終建好一個堡壘,即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農村基層黨組織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陣地,更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戰斗堡壘?;鶎狱h組織負責宣傳、動員、組織農民,通過啟發教育農民中的先進分子,充分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來激發農民的主體性。黨始終充分發揮著農村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和服務功能,使農村基層黨組織成為堅實的戰斗堡壘。在不同歷史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根據黨的中心工作的變化,不斷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由此不難看出,農村基層黨組織通過積極組織、凝聚、服務群眾,充分發揮引領作用,使黨在農村的領導地位不斷增強。

(五)始終貫徹一個方針,即堅持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方針

黨在實踐中創造出了符合農民思想現狀和理解能力的方法,如身教率先、寓教于樂、形象教育、典型示范、自我教育等,并且往往不是單獨運用一種方法,而是針對各個時期教育對象特點和工作重點,綜合運用多種形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得以生動活潑地展開。

例如,建黨初期,為提升工農群眾的思想覺悟,鼓勵更多的民眾積極參與新民主主義革命,黨深入群眾生活,開展了豐富多樣的群眾喜聞樂見的說理教育實踐活動。黨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文藝戰線、宣傳思想工作戰線的工作實踐,充分利用各類文藝陣地、群眾集會甚至田間地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又如,大革命失敗后,農村黨組織基本以開展地下斗爭為主。以黨組織的名義開展活動,發揮作用面臨諸多限制,而黨員個體活動空間較大,方式靈活,因此黨組織成員以身作則、親身示范,為農民群眾樹立良好典型,成為生動鮮活的“教科書”,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影響和教育農民,取得群眾的情感支持,從而積極幫助黨組織開展活動。在組織的帶領下,黨員以自己的學識素養、組織能力、堅定信仰和政治熱情,深入群眾隊伍,贏得了廣大農民的認同,成為群眾的主心骨??傊?,黨通過以符合農民理解能力和思想現狀的教育方式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引導,極大促進了農民群眾緊跟時代步伐,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

三、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啟示

知史以明今,黨在農村地區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偉大實踐,成功探索出了富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取得了豐富的理論經驗和實踐成果,為開啟新征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思想根基和群眾基礎,為鞏固脫貧攻堅偉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接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事實依據。

(一)堅持“以農民為本”,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農民是鄉村的主體,也是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對象。堅持以農民為中心,既是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歷史必然,也是樹立農民主體意識、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發展應然。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應始終致力于將問題解決和農民生活質量提升相結合,根據社情、民情制定實施一系列對應政策,保障農民在農業生產各方面的權利,為農民爭取更多利益。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革新發展,為鞏固鄉村發展成果、助力鄉村振興,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始終堅持以農民為中心,進一步發揮農民主體能動性,將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保障農民切身利益有機統一,立足農民現實需求,求真務實,不斷提升農民物質生活水平。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6],要針對農民最為關切的土地問題,深化制度改革,以制度為農民利益保駕護航。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將教育與國家政策相結合,通過對農民群眾宣傳、解讀黨的方針政策,加深農民對政策的認識和了解,使農民知曉黨和國家為農民爭取切實利益的初心如磐,理解政策制定和實施的深遠意義,提高農民對國家鄉村政策的認可和支持。

(二)堅持以黨的中心任務為依據,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6],為新時代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繼往開來、守正創新指明了奮斗方向。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思想引領和行為導向作用,其價值要在完成時代任務、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中得到充分體現和彰顯,因此,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始終以黨的中心任務為依據,致力于滿足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應當精準把握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實際,以黨和國家發展規劃為主線,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服務于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充分發揮農業農村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可靠性;以滿足農民基礎教育需求為根基,大力培養符合新時代農村生產發展,具備創造性、技術性、革新性復合型人才;以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依據,建構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新圖景,強化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引領作用,廓清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前景,使農民正確認識其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堅定投身黨和國家發展偉大事業的信心和決心。

(三)堅持守正創新,挖掘農耕文化時代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中華民族向心力的源泉,也是新時代鞏固民族團結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一方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農耕文化,發軔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滲透在我國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維系著農村道德體系和民族傳統的形成和建立。新時代,要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和教育內涵,堅定前進步伐。通過傳承弘揚農耕文化,讓博物館里的農業文物感染人心,讓典籍中的精神內涵深入頭腦,讓中華大地上的農耕文化遺產潛移默化影響和教育農民群眾,使農民群眾更加明道理、崇大德、增自信。另一方面,經過黨和人民共同奮斗,脫貧攻堅已取得全面勝利,新時代要重視農村地區的脫貧攻堅精神的弘揚與學習,突出“真”字、重視“情”字、彰顯“忠”字,通過對脫貧攻堅中涌現出的典型案例和先進事例進行宣讀和講解,激發農民群眾主人翁意識和建設熱情,以飽滿的激情、堅定的信念投身于鄉村振興時代大業。

(四)堅持發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促進鄉村德治有序發展

黨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貫重視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視黨員模范作用,以黨建為統領,領導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開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6],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鄉村振興踔厲奮發、賡續前行提供了組織保障。聚焦新時代新發展,必須持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制度建設、政治建設和思想建設,使黨建統領作用在鄉村德治中得到有效發揮,做到凝聚人心、匯聚力量。通過制定鄉規民約、道德評議規范,樹新風、塑典型,充分發揮制度引導監督作用。大力開展新時代鄉村道德文明實踐活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農村耕讀文化傳統為借鑒,以線下宣講為依托、線上直播為補充,轉換傳統宣傳理路,擴展農村思想宣傳教育新場域,探索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代新進路。探索成立鄉村文明模范小組,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成員的模范引領作用,身體力行為農民群眾樹立行為模范和道德標桿。做到言傳與身教并舉,學理性和實踐性共進,使鄉村德治建設有序開展、有效落實,高質量促進鄉村德治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J].求是,2022(7):4-17.

[2]汪紅.加強和改進農村思想政治工作[N].安徽日報,2019-12-03(7).

[3]洛易斯·惠勒·斯諾.斯諾眼中的中國[M].王恩光,申葆青,許邦興,等,譯.北京:中國學術出版社,1982.

[4]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責任編輯? 叢? 偉

[收稿日期]2022-11-14

[基金項目]遼寧省科學研究經費項目“基于政策文獻量化分析的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變遷及其發展趨勢研究”(LJKR0251),主持人李桂紅。

[作者簡介]李桂紅(1972— ),女,遼寧撫順人,沈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張馨月(1997— ),女,遼寧沈陽人,沈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何露丹(1990— ),女,山西晉城人,太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歷史經驗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俄羅斯現代化的歷史經驗
水務糾紛的化解之道
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與理論價值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