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優質無公害稻米管理模式與生態栽培效應

2023-05-30 08:32吳春輝吳春雨王亞東吳春旭
吉林蔬菜 2023年1期
關鍵詞:種養稻田水稻

吳春輝 吳春雨 王亞東 吳春旭

在目前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環境下,人們對優質稻米需求越來越高,并且伴隨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水稻優良品種逐漸豐富,無公害優質水稻生產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水稻種植中得到更多人的密切關注。近年來,為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施綠色發展,減輕常規稻作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保障居民稻米食用的質量安全,特別是因為國家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安全性高、無污染的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問題。

稻田種養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其作為生態循環農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方式,穩產增效和資源節約綜合效應顯著,這也是農業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也是有效促進農業現代化的一種農業種植重要措施。

1 選擇適宜優質稻田生態環境

無公害優質水稻的種植需要選擇良好的稻田土壤位置,以便有效保證稻田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清潔無污染的空氣,具有良好的潔凈水源,保證灌溉方便,稻田周圍不存在重污染企業等潛在污染源。稻田地的土壤肥力要充足肥沃,耕層厚,且具有較強通透性,沒有有毒物質殘留,整個稻田地域環境的大氣、水和土壤品質均需要達到國家控制標準。

2 選擇良種

品種選擇為無公害優質栽培的首要技術,很大程度上影響水稻產量。水稻是彰武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彰武縣鹽堿地改造的先鋒作物。近幾年種植面積連年增加,土壤鹽漬化日趨嚴重,極大影響水稻產量與質量。篩選時遵循適應性強,優質高產,抗逆性好等原則,同時考慮北方地區氣候和土壤特點確定品種種類。

3 培育秧苗

選土質疏松肥沃,便于灌溉的田地培育秧苗,可以是園田菜地或旱田地,連續多年進行培肥。向苗床投放腐熟雞糞、腐熟爛稻草和酵素菌肥。稻種經高溫曬干,鹽水選種,溫湯浸種殺菌,催芽等處理。氣溫保持5℃后,適當控制床土pH值4.5~5.5進行播種。播種至出苗期間,保證苗床溫濕度,并及時通風降溫,保持床土濕潤,待出苗達到60%時噴灑齊苗水。

出苗至1葉后,控溫25℃,開始煉苗。當幼苗長到2葉時,溫度控制在20℃左右,及時通風煉苗,白天晴天揭去全膜,到下午4點左右蓋膜,控制澆水量。至移栽秧苗前,白天打開薄膜,晚上蓋膜。若移栽前5小時內無霜凍可將薄膜完全揭開,并適當增加噴水次數以確保土壤濕潤。

4 插秧適當稀植

氣溫保持13°C移栽時,壯秧要稀植,每個穴要控制在2~3個苗,移栽深度要保持2.5厘米,確保行列直,穴均勻,棵準確。

5 適時灌溉

種植無公害優質水稻灌溉水必須選擇清潔無污染水源,采用“淺—曬—淺—干”灌溉方式,并在水稻不同生長期適期灌溉。插秧分蘗期淺水層灌溉1.5~2.0厘米,分蘗期結束后要排水曬田。 孕穗期抽穗揚花時則應確保水層灌溉3~5厘米,灌漿結實具體時期應采取“潮—干”交替進行。成熟期應采用淺濕或者濕干灌溉。

6 合理施肥除草

水稻在生長期間施肥多以農家肥為基礎,輔之以部分酵素菌肥,但不能施用化學肥料。通?;适褂脩x優質腐熟的農家肥及酵素菌肥在翻耙前施用。分蘗肥應在插秧后25小時內施用,及時追施酵素菌肥和農家肥。稻田除草必須進行人工除草。春季容易使雜草生長,通常在耕翻時清除雜草。待插秧后,及時清除牛毛草及部分造型奇特的莎草、小雜草。

7 病蟲害有效防治

生產無公害優質稻米,對于害蟲防治應改變過去傳統水稻使用農藥殺蟲方式,應使用水稻害蟲綠色控制技術,盡可能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化學藥物殺蟲,可采用物理和生物等方法,也可采取有效生態措施控制病蟲害??共∑贩N,健康栽培和其它因素成為水稻植株健康生長關鍵,較好地防治水稻立枯病和稻曲病。及時注意天氣變化并適時清除病源防治病蟲害。開展人工拔除病株和切除水稻上部病變部位等。春季及時滅蝗,待春灌后將卵塊打撈起來,控制稻蝗災害發生。水稻將熟時,每日黃昏使用熒光燈或殺蟲燈滅蟲。此外還可通過去除地緣的雜草來從源頭消除蟲源。

8 稻田種養生態效應模式

稻田綜合種養模式能達到穩產增收、糧漁雙贏,對稻田土壤生態系統影響顯著。稻田綜合種養模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和土壤養分含量;土壤豐度及群落結構發生變化,土壤微生物數量和活性增加及微生物群落組成多樣性得到調控;推動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發展。稻田種養這一生態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具有穩產增效,資源節約綜合效應顯著,是農業綠色發展的必要要求,而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則是鄉村振興之路,也是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措施。

8.1 稻鴨共作

稻田養鴨作為我國傳統農業之精華已逾400年。我國是稻作和野鴨馴化較早,也是最大水稻和鴨產品消費的國家,促使稻鴨共作蓬勃發展。稻鴨共作系統就是將一定數量的鴨子投放到稻田里,鴨子到稻田里活動并吞食雜草、害蟲和其它有害生物,活動時可進行中耕除草、刺激水稻生長和減排甲烷以及排出的糞也可以用作水稻肥料等生態系統。

稻鴨共作,水稻通常需要品種具備株型小巧,耐倒伏和生長力強等特點,但是由于各地環境,氣候和土壤特質等差異,其具體種植品種有所不同;鴨子品種以小型肉鴨或役用鴨為主,要求鴨子活潑,抗病性和抗疲勞,具有捕食能力和消化排泄系統。

各地稻作制度雖有差異,但其大致技術相同,即先按田塊生態環境選擇種養水稻和鴨子品種并建好鴨棚,其次要按季節種好水稻,并同時對出殼雛鴨進行訓水約10天,通常在機插水稻插秧后約15天內全天候向稻田中投放鴨子,構筑防護網時,因稻田資源不足,無法滿足鴨子覓食需求,仍需要人工投喂,期間要重視水肥管理和鴨病預防以及天敵捕食,水稻抽穗時要注意及時收鴨,共生期約70天,在回收鴨時要重視水稻后期病蟲害和水肥管理。

8.2 稻魚共作

稻田養魚是利用稻田淺水環境進行養殖魚類的種養模式。我國稻田養魚的模式多、范圍廣,養殖內容較豐富,以利用稻田資源養殖羅非魚、鯰魚、泥鰍、黃鱔、鯽魚、甲魚等,養殖目的也比較多元化,以觀賞食用為主。

稻田養魚在水稻品種選擇上還需要因地制宜,在水稻栽培上采用寬行密株栽插方式,并且能夠發揮邊際優勢提高水稻產量; 關于魚的選擇通常是鯰魚、鯉魚、泥鰍等,通常都會選擇個頭比較小,比較靈活活潑,不影響水稻生長的魚。

稻魚養殖應選好種養地塊,即考慮水稻又有利于魚類生長環境,必須有足夠的優良水源和土壤保水能力,對水質差的環境應適當肥水,養殖過程中要進行適期換水加水以保持水深及水質。為了達到部分魚類的環境要求,稻田周圍應適量開溝。為避免魚類外逃,還要增設防逃網。通常水稻插完秧時開始放養魚苗并消毒。在此期間應注意病蟲害如水霉病、爛鰭病及寄生蟲病發生。注意田間管理以維持水溫區間,夏季氣溫過高時,應酌情加深水位并投喂飼料,通常應按前茬口及市場需求適期捕撈魚苗。

8.3 稻蟹共作

稻田養蟹是一種流傳至今且不斷革新的養殖模式。河蟹能充分利用各類水域資源,而且容易飼養,效益高,近年來發展較快。稻田養蟹需要田塊有充足的水源,水質好無污染,進排水容易,保水性好;田埂牢固且比較寬,進排水口處還需要安裝過濾網;由于河蟹活動能力較強,田塊四周需要用塑料薄膜等光滑耐用的材料設置圍欄,防治其逃跑;還需在坡間設人造蟹洞,兩坡洞穴縱橫交錯;還要種植一些水葫蘆作飼料。

田塊經過消毒,種植水稻時,通常插秧后2天將蟹種投入田內,飼養過程中注意投餌,用蚯蚓,螺蜆,低值貝類和小魚等、以蝦及其他餌料為主要原料,配以畜禽飼用優質混合餌料或玉米、小麥、谷類及其它植物性餌料根據河蟹體重確定投餌數量;經常更換水源,實現日常巡塘;要重視病蟲防治工作,特別要重視河蟹對化學農藥的敏感性,盡量避免化學農藥的施用,施用后要及時換水,以免因農藥污染而導致河蟹死亡;水稻收獲后還要維持溝內水位,使河蟹能夠滿足自身生活環境需求,延長河蟹養殖時間,并適量投喂餌料,根據市場需要捕撈。

稻田養殖模式進行不斷探索,先后開發出稻田養鱉和稻田養蛙等多種稻田養殖類型,它們的養殖原理和技術流程都比較類似于其它稻田養殖,其中稻田養鱉實現了“田面種稻,水體養鱉,共生雙豐收”互惠互利共生,稻田內投放少量鰱鳙魚凈化水質;稻田養蛙,養殖可選用生長速度快,抗病性好,肉質細嫩的虎紋蛙或者黑斑蛙。近幾年,復合養殖類型逐漸增多,因其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農田生態資源和更加合理地占有各自生態位而增加了養殖利潤,復合養殖規模不斷擴大。

9 稻田種養模式生態功能

9.1 穩產提質

稻田種養可以提高稻谷的產量。通常稻田養殖都是將種植株距拉大,充分發揮每穴稻邊行優勢以改善稻田通風條件,提高有效光照面積和相對濕度,養殖生物能清除稻田雜草、減少競爭、過腹還田、增肥,其總體效果為稻田穩產增效或者增產增效。此外,稻田養殖生物的過腹還田及不間斷的運動,提高稻田有機養分含量,提升稻米的外觀品質及蒸煮食味質量。所以稻田綜合種養主要是水稻和水產/水禽的養殖,因其規模大,栽培廣,涉及農戶眾多,可顯著增加稻田種養效益,提高農產品品質,以適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不斷增長的需求。

9.2 改善環境

稻田種養能改善土壤狀況和土壤養分,有機質,氮,速效磷和速效鉀均有一定提高;還能降低土壤容重及有害物質的含量、改善土壤養分及物理狀況,增加土壤團聚體及土壤結構系數等; 又能增加土壤的總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改善土壤透氣性及氧化還原電位;此外,培土效果顯著。

例如,稻田養鴨時,鴨子常在地里散步覓食,稻田之間形成顯著壟行而產生壅泥效果,稻收后田內培土效果近似于“壟作”,既降低無機肥投入量,又顯著降低常規稻作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而造成土壤貧瘠化程度,緩解農業污染。

9.3 綠色增效

稻田種養體系可提高水稻效益。既維持了水稻的穩產增產又收獲了稻田養殖產品。因為采取綠色生態種植,所產稻米優質無農藥殘留,稻米質量好,價格比較貴,優勢明顯;豐收的養殖業產品亦因模式創新而質量顯著提高;其次,生產過程減少化肥和農藥投入,節約部分經費,還能控制中耕除草所需人工費用;更為重要的是立體開發農業和充分利用有限土地一水兩用一地多收。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振興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推動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方式有效轉變。

稻田種養是以現代生態學原理為依據,采用先進生態技術在種植業上利用水稻淺水生態環境,并通過改善其生態系統,配以魚蝦蟹鱉等、鴨和其它生物一起組成了比較完整的生態系統,從而達到互利共生、養殖業和種植業協同發展、稻田綜合利用率提高的目的,既提高了經濟效益又保護了生態環境,是一種具有發展潛力和正在發展中的生態農業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強盛,王曉瑩,杭玉浩,劉曉雪,等.稻田綜合種養結合模式及生態效應[J].中國農學通報,2017(12):10.

[2] 周斌.北方無公害優質水稻栽培管理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7(01):10.

[3] 李文博,劉少君,葉新新,郜紅建.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進展[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20(11):24.

猜你喜歡
種養稻田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山西靈石:種養專業合作社助農增收
花椒樹下做文章 生態種養增收入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稻田摸魚記
循環種養 帶富鄉鄰
鄱陽縣富大種養專業合作社
一季水稻
水稻花
稻田里的寫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