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策略

2023-05-30 10:48呂卉
新教育·科研 2023年5期
關鍵詞:探究活動小學科學深度學習

呂卉

【摘要】在小學科學學科教學設計時,教師通過創設活動情境、匹配活動材料、做好活動反思、延伸活動組織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其思考能力、設計能力、內化能力、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深度學習;探究活動

小學科學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教師要有意識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實踐動手的能力。學生研學能力基礎存在諸多短板,教師在情境設計、活動組織、學生反思、延伸訓練等環節展開創新組織,推出一些適合的實踐性活動,以成功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觀察,在觀察中完成思考,在思考中展開實踐,在實踐中完成認知內化。學生是學習主體,對自然現象、科學實驗、操作任務充滿熱情,教師應針對性布設和組織,以提升學生學習品質。

一、創設活動情境,培養學生思考能力

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情境的創設,教師優化活動情境設計,使活動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給學生真正體驗的機會,從而順利提高學生的探索意識,培養學生操作能力。

1.優化活動情境設計

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不能僅處于展示、演示、看圖片、看視頻的階段,這樣無法真正達到良好的教學成效。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優化活動情境設計,用真實的活動情境引發學生思維,調動其感官參與,以達到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學生在親眼看到、親手觸摸、親自體驗的過程中,豐富體驗、增強感知、學會思考,更深入了解科學知識、科學原理、科學概念等,進而提升理解能力和內化能力。

如教學蘇科版小學五年級科學上冊“光的傳播”時,教師將學生分成一些小組,每一個小組分配到一只手電筒、三個帶小孔的塑料片、一個白色屏幕,然后提出實驗要求:利用這些實驗物品展開操作,嘗試將光線穿過三個小孔,要在屏幕上留下光斑,看有多少種擺放的方法。學生對探索性實驗有更高參與熱情,課堂研學氣氛火熱起來。教師利用實驗用材料進行情境設計,對學生形成多點觸動,從學生主動進行實驗思考和操作表現中可以看出,這個情境設計是比較成功的。情境設計方式有很多,教師選擇時要有學情分析,科學學科離不開實驗,從實驗角度進行設計,勢必能夠點燃學生參與熱情。學生好奇心很強,對操作性實驗有濃厚興趣,自然會積極響應。實驗帶有自主性,需要學生先展開實驗方案的設計,然后進行實驗操作,整個過程帶有探索意味,對促進學生思維啟動有重要輔助作用。

2.發動生本質疑學習

活動情境的真實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在真實情境的體驗中,容易產生共鳴,教師適當在旁引導,引領問題的方向,拓寬學生的思維,以幫助學生提出具有研究價值和意義的問題。教師再整合這些問題,組織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尋找答案,學生在體驗、思考、提問、解答的過程中,增強了對科學的理解,提升了思考能力。

在教學“光的反射”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拿出一個水槽,里面注滿了水,將一根筷子的一端放入水槽中,可以發現筷子在水中發生了形變。學生進入觀察思考環節,教師提出思考任務: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你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發現?如何解釋這樣的現象?學生對這些問題都比較敏感,都能夠主動展開思考和討論。在觀點展示環節,學生利用自身的知識儲備進行解讀:這是光線在不同介質中傳播時出現了折射現象,因為不同物質傳播光線的性質不同,所以造成這種折射現象。教師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和看法,課堂辯論氣氛逐漸形成。教師從實驗展示角度進行情境調動,給學生提供直觀觀察機會。學生有生活認知積累,結合教材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交流氣氛逐漸形成。

二、匹配活動材料,培養學生設計能力

結構性材料有利于培養學生深入探究能力,方便生本活動的設計,讓學科教學更有針對性與目的性。結構性材料在科學課堂中合理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

1.關注結構材料配設

沒有針對性與目的性的一堆材料只會讓學生無從下手。教師依據教學目標有序、合理地分發活動材料,運用有結構性的材料組織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搜集資料、獲取信息、應用信息的過程中,學會分析、思考、比較、探究,激發學生科學活動的興趣,提升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提升其科學思維品質。

科學實驗需要材料眾多,教師不僅要對學校實驗室材料進行整合處理,還要結合學生生活條件現實,為學生準備一些替代材料,或者是讓學生進入生活進行必要的材料準備,也能夠培養學生參與實驗設計的能力。在教學“熱傳導”這節內容時,教師設計了幾個實驗小組,準備了一部分實驗材料:熱水瓶、火柴、凡士林、酒精燈、鐵架臺、溫度計、燒杯等。學生參與實驗材料的準備,帶來了:鐵片、勺子、冷水、熱水、水盆等。當實驗材料齊備之后,教師與學生一起研究實驗方案,對每一個環節做規劃和討論。學生生活經歷中對熱傳導有經驗積累,自然能夠提出不少設計建議。熱在液體、固體、氣體中是如何傳導的,這是實驗的基本內容,教師從實驗材料角度進行設計和引導,讓學生展開實驗配設性設計,成功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主動性。

2.促進生本活動設計

教師在科學活動中合理運用結構性材料,對活動的順利開展起到推進作用,讓學生注重觀察、探究的現象,通過逐層思考、分析、歸類、總結的過程,開啟科學探究思維。結構性材料的運用,方便學生理解科學知識,激發深度挖掘科學知識背后蘊含的科學方法的動力,產生自主設計科學活動的意識。準備充分的科學實驗材料,學生學習受到觸動,教師適時傳授一些操作方法,能夠及時喚醒學生學習思維。

學生對科學實驗有特殊認同感,教師不妨設計一些生活化實驗方案,組織學生展開對應研究,在生活條件下進行實驗操作,其學習體驗和認知會更為深刻。如教學“熱對流”,教師課前布設實驗材料準備、實驗方案設計任務:熱在水中、在空氣中是可以傳導的,如果用熱傳導實驗解讀熱對流現象呢?不妨自行成立實驗團隊,搜集生活中的實驗材料,集體研究實驗方案,展開互動性實驗操作,看哪一個團隊實驗能夠獲得最后的成功。學生對實驗設計、實驗材料準備、實驗操作、實驗評價等都比較有興趣,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展開實驗方面的活動設計,學生回饋積極,快速成立實驗團隊,開始了實驗準備工作。教師組織合作性實驗活動任務,集合學生集體智慧展開探索學習,這是比較科學的設計,學生學習思維順利啟動,在實踐探索中逐漸建立實驗認知。

三、做好活動反思,培養學生內化能力

教師要求學生做科學記錄日志,記錄科學實驗活動過程中的操作步驟、實驗現象、科學原理,以及對活動產生的思考,梳理總結科學知識,組織學生依據記錄內容進行討論交流,逐步完善記錄日志內容,實現科學知識的深度內化。

1.推出學科反思機制

教師要求學生在科學活動進行中或者結束后做科學記錄日志,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學到的科學知識、自己的發現心得等。學生通過記錄日志,對活動進行復盤、分析,反思操作過程,思考該準備什么、該注意什么、該解決什么,增加了深入探索的機會??茖W日志的記錄,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反思科學活動中的觀察、比較、總結、表達,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生活認知積累是學習科學知識的基礎,教師要做好對接設計,引導學生主動展開學習思考,對科學實驗原理進行專業分析,借助生活認知進行內化處理。如教學“云和霧”,教師要求學生介紹生活觀察:云和霧是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其具有哪些特點呢?學生根據自身觀察認知積累進行具體解讀。云和霧都是水汽,只是距離地面的距離不同,是水蒸氣冷凝形成的。教師圍繞云和霧形成原因展開問題設計:云和霧的生成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如何解讀模擬雨、霧實驗原理?自然現象的發生發展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學生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并主動進行對話交流,結合生活認知積累展開深度思考。教師從不同角度展開問題設計和投放,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問題思考和探索,為學生提供理性思考的機會,其調動激勵意圖鮮明,給學生帶來更多感官觸動,促使學生主動展開學習反思。

2.組織生本學法研討

“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個科學實驗活動,不同的學生進行的科學記錄日志不盡相同,凸顯了學生的個性思維,但記錄的完整性還需要完善。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學法研討活動,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依據自己的科學記錄日志進行表達,經過激烈的討論,最后達成一致共識,再進行全班完善。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重溫了科學實驗內容,深度內化了科學知識。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無疑能夠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和感受。如教學“雨和雪”,教師設計了合作學習任務: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態呈現,這些形態之間有因果關系,舉例說明地球上的水循環產生了云、霧、雨、雪等天氣現象,選擇一個角度作為研學內容,在學習小組內進行研學行動。任務布設后,學生回饋主動,教師提出具體的要求,對研學路線進行對應提示和規劃,鼓勵學生展開創新性研究,歸結出研學結果。學生有研學的要求和期待,教師針對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展開任務投放,以小課題研學任務為引導,組織學生進行互動性學習,對地球上水循環現象展開學術性研究,認識到自然環境的發展規律,我們需要尊重自然,這樣才能形成和諧關系。學生進入合作團隊之后,能夠主動進行互動交流,借助更多信息進行研學探索,其學習體驗更為豐富。

四、延伸活動組織,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單純的知識灌輸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科學實驗活動的組織也不能僅限于教材。教師注重科學活動的延伸,拓寬學生的訓練實踐視野,讓學生在深入挖掘、探索中有效豐富情感體驗,形塑生本操作能力。

1.拓寬訓練實踐視野

教師在科學活動組織時,引導學生通過實踐理解科學原理,基于同樣的科學原理,延伸訓練活動,認知環節層層遞進,有效豐富學生的感知體驗,內化科學知識。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與感知,讓碎片化的書本知識順利過渡到科學活動的實踐操作。這種延伸的科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從表象看到背后蘊含的科學原理,循序漸進提升科學素養。

學生對生活化探索行動比較感興趣,教師要做好對接設計,給學生提供參與生活化實踐活動的機會。如“地球的表面”,教師推出了野外觀察任務:地球表面有不同地形,有河流、海洋、山川和高原等地貌,深度觀察地球表面,繪制觀察地圖,用文字介紹地表地形特點,準備參與班級展示交流活動。學生接納任務后,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專項觀察學習,進入研學環節。經過一段時間的操作,學生觀察報告陸續完成,教師挑選一些典型的案例,要求學生在班級中進行集體展示,介紹其觀察體驗情況。學生有觀察經歷,對地表地形特點有直觀認識。雖然沒有看到大山川、大海,但丘陵、河流、平原等常見地形都看得很仔細,其介紹也比較具體。從地形到地貌,從土壤到植物,展示信息極為廣泛。教師對學生展示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強調自然觀察的重要性,對地表不同地形特點進行集中梳理,拿出地形圖引導學生展開對應觀察,對當地地形特點進行書面了解。

2.形塑生本操作能力

為了學生有效學習科學學科知識,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教師鼓勵學生獨立完成科學實驗活動。學生在獨立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在自我解決不了的情況下,再向教師、同學尋求幫助。通過問題的出現與解決,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學生在科學實驗活動中,經過思考、試錯、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提升了科學學習的興趣,形塑了實踐操作能力。

教師對學生研學興趣展開深入調查,推出一些研學任務,可以為學生帶來探索機會,也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觀察習慣。在教學“地表雕刻師”時,教師要求學生先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對地表形態形成過程有理論了解,然后展示一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研究,這些地表痕跡說明了什么?如河床的變化、沖積平原的形成、鵝卵石的形成等。學生生活中有太多觀察經歷,對地表變化情況也最為熟悉,教師結合學生生活認知設計實踐調查任務:自行成立觀察調查小組,深入到自然之中,選擇適合的對象展開專業研究,是什么力量導致這些地表發生了巨變?將研究發現撰寫成書面報告,提交到班級之中。經過一番努力,學生大多能夠順利完成調查研學任務,學習收獲滿滿。教師從學生生活實踐認知基礎出發展開調研和設計,組織適合的生活研學任務,成功激發學生學習實踐主動性。

教師通過創設活動情境、匹配活動材料、做好活動反思、延伸活動組織等有效措施,打造深度學習的科學課堂,對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自我表達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有著巨大幫助。小學科學學科的教學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方式,教師在探究式科學活動中采取一系列舉措,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舒俊波.小學科學探究“熱身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中國教師,2021(07).

[2]何林.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猜想”環節的現狀分析及優化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12).

[3]王馮祥.多角度引領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深入開展[J].遼寧教育,2022(17).

猜你喜歡
探究活動小學科學深度學習
問題意識是學生探究活動的原動力
數學探究活動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教學的實踐體會
MOOC與翻轉課堂融合的深度學習場域建構
大數據技術在反恐怖主義中的應用展望
在主題式探究實驗中構建生物學概念
加強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談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簡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深度學習算法應用于巖石圖像處理的可行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