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電視新聞到視頻新聞:數字時代電視編導人才培養的變與不變

2023-05-31 01:27馬莉英
傳播與版權 2023年10期
關鍵詞:雙重身份電視編導人才培養

[摘要]數字時代催生電視新聞生產的新范式,在技術不斷迭代的網絡社會,高校厘清電視編導人才培養的變與不變尤為重要。文章結合電視新聞行業現狀及學生訴求,分析數字時代電視編導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困境,并基于此提出三條改革路徑,即“走出去”與“走進來”、消壁壘促合作、補常識增見識,以期為數字時代電視編導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電視編導;人才培養;雙重身份

20世紀80年代前,電視編導人才的培養主要依賴北京廣播學院以及各地建立的中專廣播學校。1985年起,中國人民大學等綜合大學的新聞學院(系)先后開設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點[1],打破了北京廣播學院作為唯一一所面向全國“為整個廣播電視戰線培養專門人才的高等院?!保?]的格局,由此廣電傳媒教育開啟擴張之路。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被改為廣播電視學,隸屬文學學科門類下的新聞傳播學大類,具有人文社科專業特征。1998年,培養電視編導人才的另一對口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設立[3],屬于藝術學門類下的戲劇與影視學科,具有鮮明的藝術創意特征。在傳統媒體時代,這兩個專業的學生是電視節目編導人才的重要來源。

進入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正在改變電視編導職業范式。根據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62億,占網民整體的91.5%。隨著短視頻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重要應用,電視媒體自成一體的行業壁壘已不復存在,電視新聞生產的標準和流程隨之改變。這一變化反映到教育界,則表現為根據傳統媒體職業標準設置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與市場需求之間產生脫節。作為高校電視編導培養體系中的主干課程,電視新聞實務類課程(涉及采、寫、編、評等內容)進行課程改革的迫切性凸顯。因此,文章試圖結合電視新聞行業現狀與學生訴求,透視數字時代電視編導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改革方向。

一、培養對象:雙重身份建構下的學生主體

學生作為培養對象,其自主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往往被忽略,這對電視編導教育而言極為不利。而電視編導專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學生既是培養對象,又是新媒體的深度用戶?,F今的00后大學生作為“網生一代”,對社交媒體和前沿應用既有操作上的嫻熟,也有文化上的適切,這是一種成長環境賦予的優勢。因此,如果電視編導教育忽視學生自主意識,不能在學生社會性習得的基礎上予以提煉、深化、激發其優勢,僅通過“滿堂灌”方式向學生傳輸知識,則容易削弱學生的先天優勢,使其學習興趣和效果大大下降。因此,了解學生的學習訴求,成為高校電視編導人才培養非常重要的一環。

筆者以南京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電視新聞報道課程為研究對象。該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在同類專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開設于第4學期的電視新聞報道課程作為該專業電視編導方向(以下簡稱電編)學生的必修課,是培養學生電視新聞實務能力的主干課程。筆者于2021年5月、2022年11月對該專業2018級專轉本、2019級、2021級電編學生開展網絡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93份,其中已參加過此課程教學的2018級、2019級學生171人,尚未參與此課程教學的2021級學生122人。網絡問卷從課程內容設置、授課模式、教學方法運用、教學效果評判、學習存在問題等方面收集學生意見。調查顯示,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81.2%的學生認為電視新聞報道課程不能拘泥于傳統新聞形式,應加入視頻新聞創作的訓練內容,并且希望以視頻新聞為重。在授課模式方面,79.9%的學生認為小班授課更方便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指導。在教學方法運用方面,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實踐法等互動性強的教學方式更受學生青睞。在學習存在問題方面,選擇“找選題困難、采訪對象不配合”這一選項的學生的比例高達69.5%,此外“團隊意見難以統一,合作困難”以及“拍攝或剪輯設備缺乏”選項分別以48.5%、47.4%的比例位列第二、三位。從中可看出團隊合作成為電編學生個性化學習的一道難題。學生的訴求為電視編導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提供了有益參考,下文筆者將從就業方向、培養目標、培養方式三個方面予以探討。

二、為誰培養:行業變遷引發“出口端”轉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媒教育開始快速發展,以新聞傳播學科為例,新聞傳播教學點30年間增加了67.5倍,截至2013年,新聞傳播類專業在校本科生達23萬人[4],而包括廣播電視編導在內的影視藝術類專業更為火熱,每年產生近50萬畢業生[5]。龐大的畢業生群體與網絡時代日漸式微的廣電行業形成鮮明的對比,傳媒行業外部的變革力量和行業內部的融合重構使得電視編導人才的“出口端”發生急速轉變。中國記協網發布的《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顯示,2014年—2022年,全國新聞記者隊伍從25.8萬人下降到19.4萬人,其中報紙出版業記者流失比例為29.1%,廣電行業記者流失比例為21.6%[6]。與之相反,網絡市場表現對傳媒專業學生強勁的吸納力,以2020年人社部發布的新興職位“全媒體運營師”為例,其職能范疇與電視編導人才的匹配度極高,因此其也成為電視編導專業學生的重要出口,這對電視編導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培養什么:數字革命引發新聞范式更新

自2014年中共中央將“媒體融合”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各媒體內部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表現為對“技能融合”和“技藝精?!保?]兩種類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凹寄苋诤稀睂叭襟w人才”,這類人才具備全媒體生產、傳播、運營、管理等相關能力,勝任全媒體流程與平臺發展要求[8]?!凹寄芫珜!眲t指某一傳媒領域的專才,以滿足行業高度分工、崗位細化的需求。但無論是全才還是專才,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能已成為電視編導職業的必備。與傳統電視新聞相比,以短視頻為主要形式的視頻新聞具有如下特征:在理念上,由傳統的事實導向轉變為社交化的體驗導向[9];在內容上,主流媒體淡化傳統電視的敘事結構,其短視頻新聞往往呈現去故事化、去播報化和記者弱化的特點[10],一些媒體在抖音等平臺以高情感、瑣碎化、生活化的非原創短視頻獲取傳播力[11];在表現形式上,由于移動媒體不同于電視的終端特征及觀看場景,傳統媒體時代被認為更具專業性的視聽語言形式,如特寫鏡頭、推拉搖移鏡頭等形式并沒有被證實對播放量產生正面影響,而搖鏡頭、特效轉場等視覺形式因不適合移動端近距離觀看,對播放量反而產生負面效果[12]。因此,未來的電視編導人才培養如不隨之調整教學內容,則容易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

四、如何培養:培養體系的變與不變

在數字時代,電視編導人才培養需要從思想上厘清教育理念的變與不變,把握時代變遷中新聞的恒常性,而這也考驗教育者的洞察力。

劉蒙之等在《2018傳媒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一文中記錄了50余位知名傳媒學界、業界專家的人才觀,抓住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義”成為諸多專家的共識[13]。概而言之,傳統媒體時代衡量記者的標準,如新聞采訪能力、真相獲取能力、新聞闡釋能力、事實核查能力,仍是新媒體人才孜孜以求的才能。因此,電視編導人才培養不能停留在追逐眼花繚亂的“術”層面,而要守住新聞專業不變之“道”,在此基礎上適時求變,調整培養模式和方法。

(一)“走出去”與“走進來”

電視編導人才培養可采取“開放式教學”,延伸課堂邊界,提倡學生從課堂“走出去”。例如,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實驗自媒體“NJU核真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清影工作坊”,學生在其中通過實戰演練均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在筆者的問卷調查中,學生也表達對參與行業實踐的強烈訴求,建議“教師帶著班級學生出去共同采訪,現場演示和指導”?!伴_放式教學”也倡導業界師資“走進來”,對一線媒體人而言,抽出長段的、固定的時間用以授課往往脫離實際。因此,電視編導教育者在課程設置中針對業界人才靈活設計教學方案,使其可與教師組合開設“拼盤課程”,鼓勵更多的業界人才參與課堂教學。

(二)消壁壘促合作

在數字時代,既會寫文章也能拍視頻,既懂內容生產也懂策劃營銷的復合型編導成為各大媒體迫切需要的稀缺人才,然而個體再強也難以支撐起整個團隊,電視行業是合作型行業,每一檔節目或一部電視產品都是不同專業人才通力配合的結果。但從問卷調查中學生反映的“團隊合作困難”可見,“原子化”社會的人際疏離對學生之間的合作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電視編導人才培養不僅要培養學生專業技能,還須幫助學生以更寬闊的視野認知他人和團隊,從而提升學生參與團隊合作的意愿。對教學管理者來說,能否提供支持以消除合作障礙,如提供拍攝器材等物質支持,讓學生因“設備”組隊轉化為因共同興趣而組合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開展合作,高效進行內容生產。

(三)補常識增見識

在數字時代,“人們缺的不是知識而是常識”屢被提及。20世紀初,“常識”一詞由日本傳入中國,梁啟超解釋為“通常之智識也”[14]?!叭狈ΤWR”往往指對社會現實缺乏正常的知覺和判斷,簡單地說就是不接地氣、不諳世事。例如,在問卷調查中近七成學生反映“找選題困難”,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的是大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疏離。然而,電視編導職業恰恰是在理解人、理解社會的基礎上所進行的信息生產和傳播工作,因此,如何增強學生的常識意識,培養其追求常識、遵守常識的態度也是電視編導人才培養的一道難題。學生很難從課堂教學中完全獲得所有常識,因此在課程之外通過各具特色的講座、豐富的社團組織等方式,鼓勵學生參與社會互動,拓展對社會了解的廣度和深度,可成為電視編導人才培養的一條路徑。

五、結語

電視編導人才培養應與傳媒行業實踐形成相互促進、彼此增益的良性循環。文章認為,在技術不斷迭代的數字時代,厘清電視編導人才培養的變與不變尤為重要,只要新聞媒體溝通信息、監督權力、尋求公平的核心價值仍在,那么電視編導人才基礎素養的標準就未變,這是其培養體系中的不變之“道”。另外,傳統電視新聞范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政治話語在當下的中國仍有廣泛的適用性,如何把握不同場景的內容生產規則,培養編導人才的雙軌視野,尚須教育者進行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趙玉明.中國大陸廣播電視教育的回顧與前瞻[J].現代傳播,1993(06):88-94.

[2]何山.北京廣播學院在前進[EB/OL].(2014-07-31)[2023-02-22].http://www.cuc.edu.cn/2014/0731/c1653a26681/page1.htm.

[3]楊尚鴻.傳播學視野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定位再思考[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160-164.

[4]張志安.從新聞傳播到公共傳播:關于新聞傳播教育范式轉型的思考[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77-84,131.

[5]魯昱暉.中國高校影視專業教育現狀與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東南傳播,2016(07):153-157.

[6]震驚!8年時間全國記者隊伍流失1/4,年輕記者減少近2/3[EB/OL].(2022-06-01)[2023-02-22].https://xueqiu.com/5868117133/222361599.

[7]李明海.媒體融合語境下高校傳媒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7.

[8]胡正榮:媒體深度融合 全媒體人才“長”這樣[EB/OL].(2020-08-24)[2023-02-22].https://www.bjmtrh.com/index/list2/id/203892.

[9]常江,徐帥.短視頻新聞:從事實導向到體驗導向[J].青年記者,2017(21):20-22.

[10]晏青,張佳欣.主流媒體短視頻新聞特征與對比研究:基于“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澎湃新聞”官方微博視頻內容分析[J].中國出版,2019(24):9-14.

[11]馬莉英.抖音媒體號的情感特征與表達方式:以城市廣電為例[J].新聞世界,2020(12):69-73.

[12]張梓軒,梁君健.因襲與重塑:移動傳播時代的新聞視聽語言特征研究:以三大央媒兩會短視頻報道為例[J].新聞大學,2017(05):52-60,148.

[13]劉蒙之,劉戰偉.2018傳媒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騰訊新聞發布首份傳媒人能力需求報告[EB/OL].(2018-02-24)[2023-02-22].https://www.36kr.com/p/1722296975361.

[14]操瑞青.塑造國民智識:近代報刊“缺乏常識”話語的形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04):76-91,127-128.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雙減政策下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研究”(項目編號:D/2021/01/81)階段性研究成果;南京傳媒學院校級教改項目“從《電視新聞》到《視頻新聞》—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課程改革探析”(項目編號:JG201906)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馬莉英(1979—),女,江蘇常州人,南京傳媒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雙重身份電視編導人才培養
“雙重身份”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的職業特征與技能提升
電視編導與記者的區別
新技術監管:雙重身份間的平衡
求解向量題的三個常用策略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淺談電視編導如何把握畫面細節
THEA SINENSI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