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OBE 理念下高校師范生聲樂教學中的 審美情感建構與實施

2023-06-03 00:02潘麗
藝術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教學理念審美情感

潘麗

摘要:近年來,OBE 教學理念在師范類專業認證中被廣泛接受。如何運用這一理念對高校師范生聲樂教學進行改革,成為高校師范類專業聲樂教師思考的問題。本文在充分分析高校初等教育專業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從教學目標設置、課程模塊重組、教學方法改革以及評價方式優化等四個方面探討了“OBE”理念下師范生聲樂課程審美和情感建構,以期能更好地培養出適應基礎教育所需的音樂教育教學人才。

關鍵詞:OBE 教學理念 審美 情感

OBE ( Outcome based education)即目標導向教育,即以專業人才市場的需求和要求為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構建與之對應的課程體系、內容與教學方法等。因此,在新時代、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如何運用“OBE”的教育理念改革聲樂教學,成為高校音樂師范生培養應該思考的重大問題。

一、高校師范生聲樂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目標定位有待調整針對性不強

目前,師范類專業學生聲樂課程目標定位針對性不強,大部分都是參照藝術表演類專業院校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更多關注聲樂知識和技能、技巧的訓練,強調科學的發聲方法以及不同唱法的演唱技巧,這就導致學生在進入職場后,一方面進行基礎教育低年級歌曲演唱示范時不會科學地轉換聲音位置、調整音色,自彈自唱能力不夠,另一方面自身的演唱技巧和水平較少有發揮的余地。

(二)課程內容的選擇與基礎音樂教育實踐相脫節

“以人為本”是教育秉持的教育理念,遵循OBE 教學理念和師范類認證“產出導向”的基本原則,基礎教育教師在教育課程時應體現學生視角的教育特點。然而,當前高校師范生的聲樂課程,仍然固守傳統教育內容,以聲樂基本知識和技能訓練為主,使得本專業培養的音樂教師音樂綜合素養達不到基礎教育實踐的要求。聲樂教師每學期給到學生幾首聲樂曲目,每首曲目練習兩到三周,這樣的課程內容能一定程度提升學生的演唱技能和歌曲表演能力,但并沒有為其未來的職業規劃提供內容的支持,學生畢業后仍需要很長的時間來適應和勝任基礎教育的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同時,基礎教育中音樂教學崗位要求教師要掌握聲樂、鋼琴、樂理等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并形成一定邏輯關系,但在當前,這些課程安排較隨意和孤立,課程內容之間缺乏對應的聯系,沒有考慮學生將來的職業需求,影響了基礎教育中音樂教師綜合音樂素質和職業能力的提升。

(三)教學模式重技能,輕素養

目前,高校師范生聲樂課程教學大部分采用的是“一對一”或“一對幾”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聲樂及發聲的技能、技巧訓練為主,對音樂審美、智慧啟迪、情感教育和文化熏陶等綜合音樂素養的培養較少,教師的聲樂教學和學生的聲樂學習簡化為單純的聲樂技能訓練。這種教學模式對培養聲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有較大的作用,但卻不能滿足示范類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因為這種聲樂課程的教學組織和實施模式與基礎教育音樂教師職業需求不一致,學生在學校無法較好的掌握基礎音樂教育的目標,缺乏組織教學、音樂審美和情感領悟能力,存在“會唱不會教”的現象。

(四)課程評價方式單一

基于以上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的設置,目前師范生聲樂課程考核以指定或自選歌曲演唱為主,評價的標準注重技能技巧的掌握,音準、節奏、強弱的處理,而對歌曲風格的把握、歌詞的理解、歌曲的情感投入和審美輸出等綜合素質的考核沒有設定標準,隨意性很大。這樣的課程評價標準忽略了過程評價和綜合素養的考量,單一且不符合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二、“OBE‘理念下高校師范生聲樂課程審美和情感建構

“OBE”教學的核心理念是市場人才要求導向,根據這一理念,高校師范生聲樂課程應以新課標音樂課程價值呈現為準繩,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相應課程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增加課程審美體驗、情感和文化內涵以及創造力培養。

審美與情感教育,概括的講,就是以審美和情感作為手段優化教學,它將審美和情感素質培養列為教學目標之一,在充分考慮教學中的認知因素的同時,重視教學中的審美和情感因素,努力發揮其積極的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改進教學的各個環節,優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③審美情感教育通過情感激蕩與共鳴,培養崇高的審美情操,獲得精神愉悅和滿足。這種教育不帶強制性,是一種自覺的受教育過程。高校師范類專業聲樂教學應將審美情感教育與文化熏陶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融入情感領域,引導他們在音樂中感受美與情感,并進而過渡到對優秀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具體來說,即在基礎教育聲樂教學中除了指導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外,還須通過示范,包括作品理解、情緒的表達等,將音樂的美和情感直接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感受、理解音樂內涵,并獲得情感共鳴。

(一)樹立“美、情、樂”相融合的課程教學目標

根據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聲樂課程應在原有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加審美和情感目標,強調學生音樂審美素養和音樂情感體驗的培養,自覺將“美、情、樂”三者相融合。具體來講:第一,在掌握聲樂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礎上,加大對作品背景、情感和文化內涵的了解,體會歌曲的審美價值和情感特色;第二,堅持以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為導向,學習適合的歌曲選材要求及方法;第三,兼顧知識、能力和素養多方位培養,追求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第四,加強文化學習力度,增強文化自信。我們培養的是未來的基礎教育師資,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在師德規范方面必須堅持課程思政與教學的滲透,通過演唱積極向上的、經典的歌曲,達到文化、情感的認同。

(二)以審美和情感發展為主線,重組課程模塊

聲樂教學是一個復雜多元的過程,既有師生之間教與學的知識與技能交流,又有歌唱藝術實踐的情感體驗與審美活動。如何在以教育部新課標和新時期基礎教育音樂教師新要求的導向理念下,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是初等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

根據師范生音樂專業畢業要求,聲樂課程內容可以設計為四大模塊,即:基礎知識與技能、技巧模塊、欣賞與演唱模塊、模擬教學模塊和綜合舞臺實踐。第一個模塊圍繞歌曲演唱方法、咬字與吐字、音準、強弱等聲樂知識和技能進行訓練;第二個模塊強調在歌曲演唱練習中加入歌詞分析,歌曲情感體悟、歌曲審美培養等音樂綜合素養的練習;模擬教育模塊是訓練學生具備基礎教育崗位的音樂教學的能力。根據教育部《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要求,通過選擇作品、講解、欣賞、示范、模仿等教學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呈現教學設計;最后一個環節就是舞臺實踐。通過舞臺呈現,讓學生對歌曲的情感和美感表達得到綜合性提高。四個模塊內容相互聯系,互相穿插,并分別對應一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職業要求。具體見下圖:同時,在每個模塊中的具體教學內容中,遵循審美能力和情感體驗培養的邏輯關系,滲透審美和情感教學內容。具體來講:

1.美、情、樂體驗式教學

發聲及歌唱基本技巧的練習是聲樂課程教學的第一環節,容易被當作單純的技巧訓練,事實上,發聲練習是學生情感認識和審美發生的準備和醞釀階段。因為,只要樂曲它具備旋律和音色,就會有音樂的審美價值和情感體驗。因此,發聲練習中,如果教師能積極引導學生將情緒與審美融入其中,就可以將之轉變成審美體驗。比如用充滿情感與話語引導學生想象是面對美麗的草原、浩瀚的大海歌唱,這樣既練習了發聲,又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并在想象中獲得審美體驗。再比如氣息、打開、共鳴等歌唱技巧訓練,可以設定一定的生活場景或狀態,比如:“聞花”和“打呵欠”等,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力,想象自己置身于鮮花之中,以愉悅的情感和審美的心境去練習,進而獲得更深層次的感悟和收獲。

2.美、情、樂融入式教學

歌曲賞析與演唱是聲樂教學的第二個環節,也審美情感教學的一個重要階段,這是由體驗上升到實踐的過程。上個階段學生發聲與技巧練習建立的審美和情感體會有很大的偶然性與模糊性,如何將之運用到實際歌唱中,是師生經常為之苦惱的事情。首先,選擇的演唱作品需具備一定的思想性,要有廣闊的審美價值、情感表達空間和文化闡釋內蘊;接著,要對作品的內容、音樂處理方式進行全面、深入分析,了解歌曲反映的時代背景、主題呈現,領略審美價值、情感特征和文化內涵;最后,在歌曲分析的基礎上,設計出演唱處理方案,最終呈現出歌曲美、情、樂的融合。以歌曲《祖國,慈祥的母親》為例,先通過對歌詞的分析,讓學生對歌曲情感基調“赤子對祖國母親深厚的愛”產生共識,再引導他們回憶現實生活中對母親的情感,在腦海中浮現慈祥母親的畫面,進而鼓勵學生在審美和情感的帶動下,將每一句歌詞變成自己的心里話,唱好每一句。

3.美、情、樂呈現式教學

針對高校師范生的專業特點,呈現式教學分舞臺表演環節和分組模擬教學環節。

綜合舞臺實踐環節是音樂教學中的集中性實踐環節。這一環節的實踐可以集中體現在“以審美和情感為基點,建立演唱情境,實現演唱意境”④。在實踐指導中,先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藝術想象力和情感體驗力。比如:《軍港之夜》,可以引導學生想像“遼闊的大海,靜靜的港口,海浪輕輕拍打著軍艦,年輕的水兵在有節奏的拍打聲中進入甜甜的夢鄉?!痹僮寣W生將__這種畫面帶入到歌曲的演唱中,營造出“軍港之夜”的靜謐與甜美的意境。

模擬教學是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的必備環節,它通過模擬課堂教學情境。訓練學生將所學轉化為真正的職場工作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基礎教育觀、掌握基礎教育崗位音樂教學的步驟和方法,為職業需求服務。在模擬課堂教學中,學生以未來崗位教學對象的身心成長為本,在充分了解不同年齡段學生嗓音和審美情感特點的基礎上,尊重他們的藝術興趣和感受,選擇適合他們的歌曲,通過講解、試聽的教學方式,將美、情、樂呈現出來,融課程思政于教學,達到文化、審美和情感的認同,追求綜合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融合多種教學方法,注重美、情帶聲

1.在比較教學中融入審美。同一首聲樂作品,往往會因為處理方式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美學風格和情感內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同處理方式的示范、學生先嘗試獨立處理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在比較中做出判斷:哪種方式更美、自我處理還存在哪些不足之處等。這樣的審美比較教學,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自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整體審美能力。

2.歌曲審美及情感典范教學法。歌曲美在哪里?怎樣才能表現出歌曲的美?這是聲樂訓練的認識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的示范、歌唱家的錄音錄像等,給學生樹立一個審美與情感表達的榜樣和典范,讓學生不斷揣測和模仿。

3.情感貫穿教學法。傳統聲樂教學建立在以知識、技能為中心教學觀念上,脫離了音樂的審美價值和情感融入,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因此,在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堅持教學過程的審美和情感貫穿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在聆聽范唱、自我練習、模擬教學、舞臺綜合表演等全過程,都應圍繞《新課標》對于音樂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開發創造性發展潛能、促進人際交往、情感溝通、文化傳承及和諧社會的構建的要求,將情感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

(四)注重過程性和綜合音樂素質評價

課程評價是檢驗與反饋教學效果、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環節。隨著教育部《新課標》的頒布,師范類專業聲樂課考核在對聲樂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考核的基礎上,還應進一步增強對音樂本身審美價值、情感表達和文化闡釋和傳播的評價。包括對教與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熱情、練習實踐綜合表現、小組合作模擬教學和舞臺綜合音樂素養的過程性考核和期末綜合考查的終結性評價。從歌曲選擇、作品分析、作品綜合呈現等多角度進行評價,注重綜合音樂素養、音樂創造能力、文化傳播能力獲得的考查。

總的來說,“OBE”教育理念能更好適應當前《新課標》對師范類音樂師資培養的要求。以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情感表達能力、音樂創造能力、文化接受、傳播和傳承能力的提升為導向,以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長為中心,調整與改善課程目標,優化課程模塊,改革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持續有效推動師范類音樂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潘刻科.基于OBE理念的音樂學專業聲樂教學教育反思與改革[J] .作家天地,2020(24):183+185.

[2] 樊鳳龍.中國音樂教育教學發展史初探(卷1) 聲樂教學藝術[M] .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8.

[3] 張霞.高師聲樂教學與中小學音樂課的對接問題[J] .音樂創作,2018(8):190-192.

[4] 門玉茹.高師聲樂教學銜接中小學聲樂教育的探究[J] .戲劇之家,2020(28):80-81.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小學教育專業聲樂課堂‘愛、美、樂情感內涵構建與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ZJGB2020380。

猜你喜歡
教學理念審美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中國手風琴作品創作探源與審美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新課標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小學數學教學良好課堂氣氛的創建初探
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情景—問題”教學模式研究
職業能力視角下的高職語文教學策略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