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手風琴作品創作探源與審美

2016-10-31 18:05鄭磊
戲劇之家 2016年19期
關鍵詞:審美

鄭磊

【摘 要】從手風琴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來看,從傳入到發展至今也不過80多年的時間,但是手風琴作為一種藝術流派,在我國的形成和發展卻經歷了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和探索,受社會基礎和文化背景的影響,使得手風琴作品在不同時期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審美走向。為此,本文圍繞中國手風琴作品創作探源和審美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中國手風琴;作品創作;審美

中圖分類號:J6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097-01

作為一種外來的藝術形式,手風琴在我國歷經長時期的發展之后,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體系,且為了滿足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需要,經過不斷探索和努力,已成為我國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在作品創作上更是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為了促進手風琴學科領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對其作品創作和審美進行探源,從而得到更好發展。

一、20世紀20年代初期-1949年的傳入

手風琴傳入我國的時間約為20世紀20年代初期,其主要用途,是在華的外國人用來自娛自樂,因此,這期間對中國手風琴音樂的形成并沒有產生較大的影響。俄國十月革命之后,較多的俄國貴族在我國的東北地區以賣藝為生,使得少數國人也開始練習手風琴,后來手風琴成為青年知識分子宣傳抗日救亡的重要武器,是從音樂作品的內容和整體結構為出發點而進行的一種藝術再創造,與現實生活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如在《義勇軍進行曲》《解放區的天》《在太行山上》《游擊隊之歌》,以及《黃河大合唱》等作品中都有手風琴伴奏。

在20世紀40年代前后,涌現了李煥之和李遇秋等青年手風琴藝術家,其所創作的作品主要表達的是呼喚正義和和平的人文情懷。

二、1949-1966年的普及

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對藝術文化領域采取了積極扶持的態度,為我國手風琴的發展創造了較好的社會環境。手風琴在部隊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特別是群眾性歌詠活動在全國范圍內的蓬勃開展,更是為中國手風琴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藝術家們已經不再滿足于演奏國外樂曲和單純的歌曲伴奏,在樂曲風格的構思上開始尋找手風琴中國民族化的途徑,其中的代表作有《花兒與少年》《我是一個兵》《花好月圓》以及《彩云追月》等,作品的創作緊緊圍繞時代的審美要求,體現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前期的手風琴作品創作還只是局限于對一些小型樂曲的改編之上,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中國手風琴作品創作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以《牧民歌唱毛主席》為代表,利用藝術的語言,對祖國萬物的勃勃生機進行了充分體現。在創作手法上,手風琴左右手的藝術表現更加多樣化,其在整體結構和審美觀念上都發生了歷史性的突破。

三、1966-1979年的“文革”

這段時期是我國手風琴創作起步初期和成熟期的交替過程。為了政治的需要,在我國范圍內掀起了群眾性的歌詠活動,由于手風琴的表演形式和當時的“烏蘭牧騎”的文藝方針相吻合,因此再一次促進了手風琴伴奏的發展。韋福根、儲望華、尤大淳等藝術家的出現,使得手風琴的伴奏水平提高到一定的層次,以士兵和領袖作為題材,代表作品有《連隊生活歌曲六首》《空降兵之歌》《師長有床綠軍被》等。

受到“文革”的影響,藝術的自由創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時期的手風琴作品創作主要是對革命歌曲和樣板戲音樂的改編,其中有《打虎上山》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紅太陽照邊疆》等,其中都大膽地加入了中國民族化的元素,使得手風琴和我國古典戲曲藝術之間實現了融合,使得手風琴的表現技巧得到了拓寬,同時還充分利用話筒功能來豐富音響和表演效果,符合我國廣大聽眾的審美要求。

四、1979年-20世紀90年代的新發展

“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進入到文藝發展的新時期,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手風琴的創作出現了新局面,其已不再局限于傳統“民歌加和聲”和“主題加變奏”的固有模式,藝術家們陸續創作了獨奏曲、組曲、重奏曲、協奏曲和奏鳴曲等體裁的作品。

這期間,中國手風琴作品創作的創新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改編移植優秀的樂曲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追求審美的通俗化和音樂語言的群眾化;第二,以民族民間音樂為素材;第三,借鑒西方現代作曲技巧。

五、結語

綜上所述,手風琴自20世紀20年代初期傳入我國之后,經過藝術家們的不斷努力探索,已經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手風琴作品創作更是迅猛發展,一方面積極學習和借鑒西方創作技法;另一方面又對其在我國的發展進行了重新的認識,從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未來,還應該加大對手風琴中國民族化的發展研究,從不同角度吸取我國傳統藝術中的精華,使手風琴的作品創作風格和審美日漸完善。

參考文獻:

[1]宋正.中國手風琴藝術的發展與創作特征[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155-157.

[2]劉健婷.手風琴在音樂文化市場變革中的生存窘態[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3):138-142.

[3]趙亮.簡述中國手風琴的藝術發展和創作特征[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6):106-107.

猜你喜歡
審美
“詩意地棲居”與“看上去很美”
《閑情偶寄》中的中國女性之美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格特征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職業中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探微
現代陶藝教學特點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