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研究述評及展望

2023-06-03 23:39王學英
成才之路 2023年14期
關鍵詞:述評教育思想理論體系

王學英

摘要: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國內學術界對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從立德樹人的理論內涵、重大意義、難點及實踐進路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傮w上,已有的研究奠定了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研究的理論基礎,提升了該領域研究水平,并對后續研究有深刻的啟示。推動相關研究向縱深發展,還需從以下方面著力:在研究內容上把握不同教育階段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推動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體系化建構、構建家庭與社會層面的立德樹人機制、建立“大思政課”“課程思政”體制機制,在研究方法上注意規范性研究與實證性研究相結合。

關鍵詞:立德樹人;教育思想;述評;理論體系;社會層面;實證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4-0049-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統黨建創新項目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加強中學黨建與教育教學雙融合雙促進研究———以濮陽市油田第十八中學為例”(批準文號:2021-DJXM-296)的研究成果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立德樹人”明確為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將立德樹人作為其教育理論的核心思想,在不同場合多次予以強調。要進一步推動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研究,就必須全面掌握學界已有的對立德樹人的理論內涵、重大意義、難點及實踐進路的研究成果。

一、關于立德樹人理論內涵的研究

1.立德樹人的內涵

解讀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具體含義,必須抓住其中的關鍵詞。立德樹人的內在邏輯結構已清楚顯示,“德”和“人”為其關鍵詞,再加上“立”和“樹”形成的動賓結構,延伸出兩個在價值取向上高度關聯、在實踐中密不可分的問題:“立什么德”和“樹什么人”。要“樹什么人”就要“立什么德”,“立什么德”必然要服務于“樹什么人”。

學界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立德樹人的基本含義。首先,從分析社會和時代條件切入來把握立德樹人基本含義。駱郁廷認為“德是反映一定社會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的人們的行為規范”,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角度,論述當下“立德樹人”強調之“德”,應當是“以服務人民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準則”的社會主義新型道德,進而指出所樹之人應當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從“立德”的主客體分析入手強調立德樹人的雙重面向。張澍軍強調立德樹人之“立德”具有雙重思想指向,既要“立生德”又要“立師德”;王曉莉依據當代社會建構要求從私德到公共道德轉換的視角切入,論證當前社會和時代背景下的公共道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立德主體是教師的角度論證了立德樹人所立之德首先是教師頭腦中的道德觀念。

綜合來看,當前學界研究基本解決了立德樹人概念“模糊化”的問題,普遍認為不同社會和時代條件下、不同層次教育中立德樹人的含義和基本要求不同,立德樹人所立之“德”是政治、社會、個人道德的統一體,所樹之“人”必須是兼具三方面道德,具備國際視野,符合時代要求的全面發展的人。

2.立德樹人與教育的關系

作為一個教育學概念,我們只有弄清楚“立德樹人”之于教育的定位,才能在實踐中正確把握教育的方向。學界對于“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的論證,主要集中于教育的道德本質維度。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韓麗穎立足“人德共生”視角,闡述人與動物最重要的區別在于追求道德意義上的自身超越,不僅追求成為人,而且致力于成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這與教育活動的最高理想相契合,因而“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王曉莉認為“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實踐”,因此道德不能僅理解為教育的構成要素,它就是教育本身,進而論證了立德樹人即為教育之本義。

3.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體系建構

要全面把握立德樹人的理論內涵,避免“碎片化”理解,必須明確這一教育思想的主線或底層邏輯,并圍繞主線構建系統的理論體系。當前學界普遍認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貫穿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主線,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圍繞這條主線,有少數學者嘗試對立德樹人教育思想進行體系建構。例如韓憲洲將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概括為兩大根本任務,即堅持落實立德樹人與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三大體系,即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和三全育人;一個目的,即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關于立德樹人重大意義的研究

1.理論意義

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例如張利明從“傳統的‘內圣外王到‘新四有公民”和“傳統價值追求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論述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和內容創新。

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借鑒與創新。戚如強指出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是研究人的存在、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而提出的“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等要求是對“人的需要理論”的借鑒與創新,對青年學生“要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的激勵是對“人的價值理論”的借鑒與創新,對高校學生和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期盼、對“德才兼備”的強調是對“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理論”的借鑒與創新,對“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的彰顯是對“馬克思主義人學視域幸福觀”的借鑒與創新。

2.實踐意義

提出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是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基礎的需要。王學儉簡要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指出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在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學校把立德樹人作為立身之本,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貫徹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是新時代學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張大良認為課程思政理念是遵循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根本體現,貫徹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實現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推動各學校落實建設教育強國的要求。

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是對“重才輕德”等功利主義教育理念的正本清源。王曉莉列舉了德育與教育分化、教書與育人分化、忽視教學的道德本性等偏離教育本義的現象,強調對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正確認識有助于改變一些人漠視和扭曲教育道德目的的現象。

3.政治意義

貫徹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需要。學界對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政治意義的專門闡述較少,多分散于對立德樹人的內涵、基本要求的論述之中。例如蘇國紅認為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重要內涵包括“把握堅持立德樹人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關系”,為此要認識到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實現立德樹人的前提條件和根本保證,這從確保正確政治方向的維度闡述了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重大政治意義。武東生則從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入手,論述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精神實質與實際要求包括“教育事業的現代化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辦學治校必須以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引”“教育事業歸根到底是要培養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時代新人”。

三、關于落實立德樹人難點及實踐進路的研究

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強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因此學界更多地把德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的實踐重點加以研究,當前成果主要集中在立德樹人的實踐難點、實踐場域及途徑、落實機制三大方面。

1.落實立德樹人的實踐難點

第一,激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動性難,激發學生道德認同難。由于一些社會現象比較復雜,再加上受德育傳統灌輸手段、教師積極性不高的局限,傳統德育有時難以針對性地回應學生疑惑,要激發學生的道德認同較難。第二,德育在認識和實踐上的獨立現狀改變難。不少學者認為道德和價值觀的傳遞是教育的本義,但現實中由于存在認識偏差或教育分工專業化的問題,部分學校的德育實際上與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相分離,只是思政課教師的工作,這種分離還導致其他育人領域中德育功能的弱化,德育“單打獨斗”的狀況改變有一定難度。第三,德育周期長、見效慢,科學評價難。德育是一個“春風化雨”的長期過程,相比智育和體育,其效果難以在短時間內顯現,因此德育效果難以科學精準評價,不利于立德樹人的持續深化。

2.立德樹人的實踐場域及途徑

立德樹人的實踐場域豐富多樣,在不同維度下,學校教育也各有所指。在層次方面,立德樹人要貫穿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在環節方面,立德樹人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在過程方面,立德樹人要體現在學科設計、教學設計、教材設計和學校管理。立德樹人實踐場域的豐富,要求學校必須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學界在“三全育人”要求下,對立德樹人的實踐途徑進行了探討,代表性觀點可概括為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和實踐育人。

課程育人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他課程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文化育人是立德樹人的隱性途徑。馮建軍指出學校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愿景體現在由?;?、校訓、校規、校歌、校旗、校服、壁報、標語、校報???、學校網絡平臺等元素構成的校園文化環境中,對學生的道德養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實踐育人是立德樹人的基本途徑。立德樹人需要堅持嚴謹的課堂教育和生動活潑的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相統一,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3.立德樹人的落實機制

從邏輯上講,立德樹人的途徑有了,還需要有一系列機制作為支持保障,才能使整個立德樹人工作如同機器一樣運行起來。當前學界主要站在結構功能主義視角,對學校層面立德樹人的工作主導機制、師資保障機制、過程融入機制、多方協同機制等進行了探討。

首先,在學校內部構建立德樹人的工作主導機制。駱郁廷認為應在學校建立以專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為主導,以教師為主力,以學生干部為骨干的“三位一體”育人機制,全校各部門要緊密配合,齊抓共管。其次,健全師德師風建設機制。教師是立德樹人的中堅力量,教師的德育意識和能力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學界代表性觀點如王學儉指出一要建立師德培訓為重點的教師培訓體系,提升教師立德樹人的能力,二要健全師德考評和獎懲制度,將師德與教師自身利益掛鉤。再次,建立德育全過程融入機制。周如東認為學校必須明確職責分工,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分階段細化,有機滲透到學校管理、教學、科研、服務各方面,做到有布置、有檢查、有落實,形成工作閉環。馮建軍強調要發揮各學科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的育人作用,使立德樹人貫穿學科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形成課程育人、教學育人大格局。最后,構建育人的全方位協同機制。所謂全方位協同是指思政課與專業課、課上與課下、校內與校外、線上與線下的協同。我們應善于把外在主體和內在主體相結合,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主體能動機制,形成德育合力,提高立德樹人實效。

四、“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研究展望

立德樹人既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當前學界的研究主要是沿著理論與實踐兩條線展開,已取得的成果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研究內容仍有需要深化之處,研究角度還需拓展。

1.深化理論內涵研究,加強理論體系建構

學界對立德樹人的含義基本取得了共識,但在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建構方面,學界研究還有待深化,須知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沒有全面清晰的理論體系,不僅認識上難以統一,實踐也容易陷入混亂。此外,立德樹人的理論內涵還有一些拓展空間。比如對不同教育階段立德樹人基本要求的梳理。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手段,而現實中義務教育階段主要開展的是“德育”,以思想道德教育為核心,高等教育則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不同教育階段“所立之德”的內涵和基本要求不同,這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化。再如對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體系化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的闡述,主要見于他在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在學者的學術研究中,常常有不同研究角度的文章提及“德育”“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課程”“三全育人”“根本問題”“根本任務”“中心環節”“主渠道”“主陣地”等各種概念,高頻概念的反復出現不太利于綜合把握不同文章的主旨,這歸根結底是因為對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闡釋有余而體系化建構不足。

2.加強對“課程思政”“大思政課”等實踐理念的研究

立德樹人的實踐主體涉及學校、家庭、社會和個人,這是當前學界的基本共識。但學界對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實踐難題的討論,多集中于學校層面,缺乏對社會、家庭、自我“育人缺位”問題的探討。因此,我們應加強學校與家庭、社會、學生個體的德育協同機制研究,調動除學校外各育人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薄罢n程思政”理念在育人空間上實現了對傳統思政課的突破。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薄按笏颊n”理念為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其重大意義在于將思政課的“課堂空間”與社會生活的“實踐空間”貫通起來,這必將推動思政課教學體系的創新??梢灶A見的是,未來學界將會在“課程思政”理念、“大思政課”理念研究上產出更多成果。

3.拓展研究方法

綜觀當前學界對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研究,多采用規范性的研究方法,闡明的是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應然”的一面。僅有個別學者采用了實證性研究方法,例如韓憲洲總結了北京聯合大學在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指導下持續推進和深化課程思政建設的舉措。2019年6月下旬江蘇全省以中小學校長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認識、實踐、總體評價及問題反思等向度進行設計。該調查發現立德樹人教育思想既是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問題,提高立德樹人質量的重點是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突出學生本位,努力形成校本特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駱郁廷,郭莉.“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及有效機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

[3]張澍軍,蘇醒.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使命[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

[4]王曉莉.“立德樹人”何以可能———從道德教育角度的審思與建議[J].全球教育展望,2014(02).

[5]韓麗穎.立德樹人:生成邏輯·精神實質·實踐進路[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6).

[6]戴銳,曹紅玲.“立德樹人”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方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06).

[7]韓憲洲.以課程思政推動立德樹人的實踐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 2019(23).

[8]王嘉毅,張晉.立德樹人的科學內涵與現實要求[J].中國電化教育, 2020(08).

[9]張利明.立德樹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述論[J].社會科學研究,2016(06).

[10]王學儉,楊昌華.立德樹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立身之本[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1).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Wang Xueying

(Puyang City Oilfield No.18 Middle School, Henan Province, Puyang 457001,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domestic academic community has achieved rich results in the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ideology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has conducte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significant significance, difficultie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Overall, existing research has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moral education, improved the research level in this field, and provided profound insights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related research, efforts need to be mad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grasping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t different educational stages in research content, promoting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ideas for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constructing a mechanism for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t the family and social levels, establishing a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mechanism,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normativ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n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vtue; educationalideology; review; theoreticalsystem; sociallevel;empiricalresearch

猜你喜歡
述評教育思想理論體系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概論》
淺論羅家倫的民族主義教育思想
詩歌里的低訴,蒼涼中的守望
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辦有氣質的鄉村小學
踐行知創造教育思想,開幼兒美術之路
《文心雕龍》理論體系再認識①——兼論“依經立義”與《文心雕龍》理論體系之關系
國內科技投入研究現狀簡評
淺談內經氣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及其應用
文學語用理論體系構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