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為本原則下溫州市三垟濕地生態建設示范片區景觀規劃

2023-06-07 16:53沈江瑩呂露
南方農業·下旬 2023年3期
關鍵詞:示范片生境景觀

沈江瑩 呂露

摘 要 為實現綠色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打造親自然、輕互動的濕地生態景觀典范,以浙江省溫州市三垟濕地生態建設示范片區項目為例,從生態空間設計、景觀設施設計對三垟濕地重塑的景觀設計進行闡述,從基底塑造、植物配置、動物選配3個方面介紹了生境景觀恢復策略,通過協調場地內外圍公園銜接空間、生態過渡空間、核心保護空間和甌柑保留空間的相互關系,圍繞生態為本原則打造了一個集生態、文化、娛樂于一體的標志性生態示范園區。

關鍵詞 濕地景觀設計;生境空間規劃;生態為本;浙江省溫州市三垟濕地生態建設示范片區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6.071

三垟濕地示范片區的生態建設是以不破壞濕地的自然良性演替為前提,堅持生態效益為主,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與自然性,并結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文化傳承3大目標,鼓勵人們通過沉浸式、低影響的活動來體驗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打造親自然、輕互動的濕地生態景觀典范。

1 項目建設背景

1.1 項目區位

三垟濕地位于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濕地內水網縱橫,島嶼形態各異,大小村莊密布,動植物種類繁多,生態景觀豐富,是濕地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三垟濕地生態建設示范片區項目位于三垟濕地中北部,總用地面積約25.3 hm2。

1.2 基地概況

三垟濕地生態建設示范片區項目的現場調研,是后期設計的重要依據。對基地范圍內的水質、土層進行選點采樣測量:水質方面,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分類,水質多為V類,河水污染較為嚴重;土質方面,種植土層較薄,300 mm以下土層屬于黏土,大喬木生長較為困難?;貎扔腥舾晒艠涿尽獰o柄小葉榕,另有香樟、構樹、水杉、榆樹、楝樹、甌柑樹(鄉土樹種)等喬木。整體地勢平坦,高差在0.5 m內,但地形地勢較平坦不利于濕地生物的棲息和隱藏。

2 景觀設計理念

三垟濕地生態建設示范片區設計應圍繞生態為本的設計原則,兼具文化延續性、植被原生性、人類活動適度性,營造多樣的生物棲息地。堅決貫徹生態文明思想,還濕于民,以原生態、鄉土味為本底建設自然濕地生態景觀,抓住“水”和“土”2個核心要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

3 濕地總體規劃策略

3.1 生態空間設計

三垟濕地生態建設示范片區從宏觀角度統籌設計,將場地區塊劃分為外圍公園銜接空間(動區,湖泊型濕地)、生態過渡空間(動靜過渡區,河流型濕地)、核心濕地保護空間(靜區,沼澤型濕地)和甌柑保留空間(靜區,人工型濕地——溝渠),如圖1

所示。

場地周邊分布著若干個市民公園,導致此區域的人流量較大,給場地帶來大量人為干預,從而影響到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恢復。因此限制人流是必要的措施,在場地西側及北側設計外圍公園銜接空間,東南側設計人為干預隔離林帶;并在內部設置生態過渡空間,進一步減少人類活動,使人類活動影響層層遞減,給南側甌柑林保留空間及濕地生態核心恢復空間以“安靜”,加快該區域生態系統的恢復,并為后續成長打下基石。

3.1.1 外圍公園銜接空間(瑤池湖心區、榕園文化區)

該空間處于基地的北側,與周邊公園聯系密切,人流量相對較大,環境較為復雜,因此該空間設計為“動區”,以人類活動空間為主,但在景觀形態上依然遵循濕地生態原本的自然規律,只在觀景活動上接納較多的人在此游覽。

空間上一共分為2個區塊。1)西側區塊靠近榕樹園,該區塊結合地域特色,設計以榕樹林景觀為主。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種植小葉榕、黃葛榕等,在其中穿插綠蔭小徑,讓人們與榕樹林親密接觸,增強體驗性、觀賞性和文化性,打造一個綠蔭滿園的榕園文化景觀。2)東側區塊離三垟濕地公園北入口較近,來三垟濕地游玩的市民較多,因此該區塊設計更偏向城市公園風貌。挖大湖面,點綴景觀綠島,控制水深,使其接近濕地漫灘形態,并設計景觀棧道、平臺、塊石游步道,為人們提供觀景休憩的場所;根據濕地西側名叫“瑤池浹”的河道,大湖泊命名為瑤池湖,與之相呼應,體現地域文化的結合性。采用風景園林相對傳統的設計手法,一步一景,向人們展示湖泊型濕地自然的生態風貌,給人帶來不同于城市濕地公園的獨特觀景體驗。

3.1.2 生態過渡空間(生態活水區)

該空間是由動到靜的交界地帶,銜接瑤池湖心區與核心保護區,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既有濕地生態的風貌,又可供市民游覽,起到限制過渡作用,水質凈化處理系統也設計在此處。該空間也被定義為生態活水區。

區域內新挖水草豐富的水系,形成大量的濕地漫灘景觀,并設計礫石過濾裝置,種植美人蕉、苦草等凈化吸收水中有害物質的濕生植被,利用濕地表流、潛流的形式逐層過濾,組合成一個活水凈化的整體,改善了三垟外河引入基地內的水質(達到地表Ⅲ類水標準),給水生生態系統的恢復帶來極大的幫助?,幊睾膮^水質的凈化能有效地提升大水面景觀的觀賞性,并將生態綠島、水生動植物這種自然美展現給市民,潛移默化地傳播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的理念。

3.1.3 核心保護空間(濕地展示區)

核心保護空間是濕地生態保護和恢復的主要區域,位于生態園示范片區的東南側,距城市公園較遠,減少了人與濕地生物的直接接觸;其東側與南仙堤隔水而望,配置高大茂密的植被遮擋視線,減少人與濕地生物的間接接觸。該區域地理位置較好,有利于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

濕地生態系統恢復過程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環境能否吸引各類不同的生物來此繁衍生息尤為重要,在選擇鳥、魚、蟲等物種的同時,也要注重水與地形的關系。1)島嶼的邊緣形態參照自然界河岸被水流沖刷后參差不齊、凹凸有致的形態,做好水陸交接微地形設計,營造多變的沼澤型濕地生境;2)延伸水陸交接帶,為兩棲動物、水生動物、水生植物提供合適的棲息空間,也為涉禽、游禽類提供覓食筑巢空間,展現水草豐、水鳥飛的濕地風貌;3)該區域是涉禽和游禽覓食、筑巢的核心場所,應設計較少的人行空間,以小園路為主,并且植被覆蓋率要高,道路周邊種植溫州水竹、荻、蘆葦等密閉性相對較高的植物品種;4)減少人為活動,在生境恢復的初期可以進行管制,降低人流對濕地自然環境的影響,進一步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

3.1.4 甌柑保留空間(甌柑文化區)

該區塊原本就有大量的甌柑在此種植。作為溫州市甌海區特有的農作物,設計將甌柑林保留并優選,并結合三垟農耕文化重新梳理濕地甌柑景觀。對該區塊地形進行設計,使其符合高壟低溝(高壟種植甌柑,低溝灌溉排水)的甌柑傳統種植形式,利用“低溝”設計景觀生態溝渠,在其中種植生態水稻、菱角,將三垟“三寶”(甌柑、水稻、菱角)的農耕文化切實展示出來,呈現“三寶”套種的別樣景觀效果。

3.2 景觀設施設計

1)景觀音響、燈具設置。濕地展示區和甌柑文化區屬于生境恢復的核心控制區,是濕地動植物的主要棲息地。為減少夜間燈光和音響設備對動植物(尤其是鳥類)的影響,兼顧游客和動物的不同需求,景觀音響、燈具只布置在游人較多的瑤池湖心區、生態活水區及榕園文化區中。

2)農耕文化景墻。深入挖掘農耕文化內容,在甌柑文化區設置文化景墻。景墻整體采用夯土技術,茅草作頂,體現生態性、鄉土性;另外設計景墻表面文字,對三垟“三寶”的歷史、種植、儲藏等進行介紹,賦予其科普的功能。

3)景觀亭廊設計。遵循生態為本的基本原則,整體采用木、茅草等天然材料,符合自然生態的風貌特色,造型強調隱蔽性,最好融入濕地環境中,減少游人對濕地生物的影響。

4)平臺鋪裝設計。濕地內鋪裝平臺設計以自然形式的嵌草塊石鋪裝為主,少使用木質鋪裝(濕地內濕度較大,耐用性低),并結合塊石、夯土墻,凸顯生態性、鄉土性、耐用性。

4 生境景觀恢復策略

對受人為活動影響而被破壞的生境進行景觀設計重塑,構建多樣性的生態空間,合理營造森林生境(榕樹林、甌柑林、杉林等),漫灘生境(沼澤灘涂),及水體生境(湖泊、溪流),構建一個有機生態整體。

4.1 基底塑造

1)濕地微地形設計。參照濕地自然形成的深潭、淺灘的狀態,設計構建水下、陸地及水陸交接帶的微地形。根據水力學原理確定深潭與淺灘的大小及其組合,通過疏浚和堆放自然材料重塑濕地漫灘(深潭和淺灘所提供的水深和水流條件可產生急流、緩流等多種水流),保持水生生物的活力和多樣性,形成豐富的生物群落。

2)駁岸設計。對原駁岸的處理采用軟化硬坎、削緩陡坎、降低高坎的方式。在場地中除現狀特殊要求保留的駁岸以外,塊石硬質駁岸都采用削坡的形式處理,降低硬質駁岸高度至水下,保證水面之上的生態景觀效果,并在水陸交接處增加卵石消能帶,減少地面污染物直接流入水體的量,起到消能緩沖的作用,并種植一定規模的濕地水生植物帶。豐富臨水植物空間層次,為涉禽、游禽和兩棲類動物構建可棲息的環境;增強景觀的親水性,提高市民在濕地的游覽體驗感。讓生物與環境構成統一的整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達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1]。

4.2 植物配置

依據由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撰寫的《溫州三垟濕地本底生境及植物資源現狀與分析》,遵循生態演替原則,構建“濕生喬灌木—濕生草本—挺水植被—浮水植被—沉水植被”所組成的三垟濕地植物群落[2]。

植物群落設計方式:種植植物種類多樣化,可增強三垟濕地群落的抗逆性和韌性,保持三垟濕地群落穩定,避免有害生物入侵濕地;基于植物種類生態位分化的生態理論,減少三垟濕地生態位重疊,充分利用光照、水分、營養物質等資源;適當地模擬地帶性群落種類組成、結構和演替規律,構建三垟濕地本土喬灌草復合混交群落、多樣性水生植物群落;借鑒三垟濕地相近的自然濕地植物群落生存形態,力求人工干預最小化,使之自然演替;采用水平、垂直混交技術,引導單一或單層植物群落向多種類、多徑級、多層次的混交群落轉變[3]。

1)瑤池湖心區、榕樹文化區由于周邊城市公園較多,是城市公園與濕地公園的過渡區塊,所以在植物配置上選擇無柄小葉榕、黃葛榕、烏桕、樸樹、紅花檵木、紅葉石楠、溫州水竹、南天竹等。

2)生態活水區、濕地展示區主要是自然濕地的恢復及展示,植物的配置更注重原生性及對水質的凈化,運用的品種有無柄小葉榕、構樹、烏桕、苦楝、楓楊、水松、水杉、榔榆、金絲桃、花葉絡石、中華常春藤、菱角、香蒲、荻、蘆竹、蘆葦等。

3)甌柑文化區內盡量原地保留甌柑樹,減少移植,保證成活率;補植適宜的耐濕品種及原生品種,主要有構樹、苦楝、榔榆、野桐、水杉等,在甌柑林間的生態溝渠選擇種植水稻、菱角、水蔥、荸薺等。

4.3 動物選配

三垟濕地是甌海區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和越冬的重要場所,應科學地投放動物,豐富內部動物多樣性,構成動物群落,從而和植物群落共同構建起豐富、完善的食物網系統[4]。遵循生態食物鏈原則,構建“水禽類-魚類-底棲動物”組成的三垟濕地動物群落,先構建底棲動物群落以凈化水質,待后期水生植物生長穩定后再構建魚類等其他群落[5]。

5 結語

在溫州市三垟濕地生態建設示范片區景觀規劃設計中,運用景觀設計手法協調濕地生態、空間、功能三者的相互關系,促進整個濕地生態環境的恢復,生成豐富多彩的城市濕地公園。1)在空間方面,在場地內合理劃分人類主要活動區域與動植物生態保育區域;2)在生態方面,科學種植和投放溫州市三垟濕地本底動植物和適量適地的濕生動植物,并重塑三垟濕地被破壞的地形和水形,加入深潭、淺灘微地形設計,同時結合水凈化體系改善示范片區內的水質,推動水環境的恢復;3)在功能方面,修復及保護濕地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人在濕地景觀環境中休憩交流、娛樂游覽、科普教育等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成玉寧,袁旸洋,成實.人工引導下的濕地公園生態修復[J].中國園林,2014,30(4):5-10.

[2] 陳秋夏,陳雷,周泰來,等.溫州三垟濕地本底生境及植物資源現狀與分析[J].浙江農業科學,2009(1):190-194.

[3] 楊倩,李永紅.濕地公園的植物群落構建:以杭州西溪濕地植物園為例[J].中國園林,2010,26(11):76-79.

[4] 劉帝海.濕地公園的生態設計保護措施初探[J].現代裝飾(理論),2015(10):71-72.

[5] 高學平,楊蕊,張晨.人工湖水生態系統構建方法研究[J].環境工程學報,2016,10(2):948-954.

(責任編輯:張春雨)

猜你喜歡
示范片生境景觀
景觀別墅
棗樹適應干旱生境研究進展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記不住的鄉愁,更與何人說
湖南今年推廣再生稻26.6萬公頃
●山西將創建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范片
金秀瑤族長鼓舞傳承的文化生境
“丹霞彩虹”成為新農村名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