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教學從“讀寫結合”走向“為寫而讀”的實施策略初探

2023-06-07 00:04張永兵
課堂內外·教師版 2023年2期
關鍵詞:讀寫結合閱讀教學

張永兵

摘 ?要:文章基于統編教材的編寫體系,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教材資源,積極探究“為寫而讀”的實施策略,做到三個“走向”,即讀寫結合從傳統單向走向彼此雙向;寫作知識從暗中摸索走向明里探討;教學過程從短線教學走向長線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從教材中吸收語言、習得寫法、豐富思想,繼而循序漸進地形成說寫本領,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關鍵詞:讀寫結合;為寫而讀;閱讀教學

隨著統編教材的投入使用,新課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澳苷f會寫善表達”是語文學科重要的學習能力指標,也被師生們公認為難以逾越的學科高山。文章基于統編教材的編寫體系,充分發揮教材資源,在原先讀寫結合的基礎之上,積極探究“為寫而讀”的進階實施策略,循序漸進地形成說寫本領,達到潛入夜、潤無聲的效果。

一、語文教學應從“讀寫結合”走向“為寫而讀”

事實上,目前很多語文課仍然停留在講課文的層面上,在人文上“深挖洞”,在學生能讀懂的地方不厭其煩地講,而關于“寫”卻成了一道“配菜”,成為一堂課最后的彈性環節,動筆寫成了走過場。而這樣的寫,往往還是課文思想內容上的一個延伸,并沒有達到實質意義上的運用語言,這樣的讀寫結合其實是低效甚至是微效的。語文教學中“寫”的指導沒有落實,又加重了寫作課的負擔,而寫作課本來就少,脫離了語言文字范本單純地教寫作,學生接受起來很困難,導致其寫作能力低下。文章認為,要想改變現狀,打通“讀”與“寫”的“任督二脈”,還得立足于課堂,立足于閱讀教學,從淺層次的、形式主義的“讀寫結合”,走向貫穿閱讀教學始終的深層次的實質意義上的“為寫而讀”。

二、“為寫而讀”的作文教學實施策略初探

(一)培養積累意識,引領積累方法

1. 字詞積累:自尋自悟,理解運用。常見的字詞教學的誤區:一是把字詞教學看作“掃清字詞障礙”;二是往往只限于能讀會寫,至于意思和運用關注得很少;三是只關注生字表或單元詞語庫的詞語;四是掌握字詞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對付考試中第一道題中的“看拼音寫詞語”。事實上,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到的詞語量非常大,但錯誤的任務、目標、意識驅動下的字詞教學,有違學習字詞的初衷,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動力,與積累運用脫節,導致高年級學生詞匯量匱乏,語言貧乏,直接影響了學生書面語言的表達。所以,字詞的學習要當作語言學習來對待。在初讀文本時,不用“掃清字詞障礙”這個提法,而是說看看通過這篇文章,學生可以學到多少好的詞語,這是意識的改變。初讀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要求:一是把你從來沒有見過的詞語畫下來,想想它的意思(關注新詞積累);二是把你見過但自己很少用的詞語畫下來(關注舊詞運用);三是把你用過但作者與你用法不一樣的詞語畫下來(關注舊詞新用)。這種自己尋找好詞語的方式,既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也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時也有意識地強化了學生積累字詞的意識。比如,教學《懷念母親》一文,有的學生畫出了“孤寂”一詞,說自己見過,但從來不會想要在習作中運用,平時只想到用“孤單”,覺得以后要用一用。教師順勢引導學生體會“孤寂”一詞不僅有“孤獨”也有“寂寞”的意思,表達的內涵更豐富。還有的學生畫出了“可見一斑”這個詞語,補充“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這個八字成語,通過這種方式理解詞語意思。有些詞語學生理解意思,并不代表能正確運用,于是通過課堂上造句的方式,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從而實現語言文字的真正內化。

2. 句子積累:以讀為本,讀中內化。語言內化最好的方式是朗讀。熟讀成誦,讀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語言就浸到學生的心里,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讀的方式有很多:其一,自讀。適合于第一遍讀,便于自我調整,自我修正。其二,展示讀。個別讀,這樣便于及時糾正或者學生之間的學習模仿,其他同學聽讀,聽讀也是一種很好的內化語言的途徑。其三,師生配合讀。該讀法往往是用于積累背誦,把重要的部分留給學生讀,有時是一個好的比喻句,有時是一個好的詞語搭配,其實就是一種填空式的配合讀。其四,背讀。所謂背讀,就是根據學生自身情況,能背就背,能背一部分就背一部分,中間可以“偷看”,要允許學生有一個緩慢進步的過程。比如《山中訪友》一課第五自然段,是一個由排比句式構成的句群,語言非常生動凝練,教師可以采用上述方法讓學生積累。

3. 課堂內外,方法指導,大量積累。語文學習講求“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教材是例子。對如何進行語言積累來說,教師重在通過課堂強化意識,指導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外閱讀時有積累意識,積累方法。關于積累方法很多,除了背誦的方法外,還指導學生第二天回讀,定期回讀以及記一句摘抄一句的方法,讓學生邊摘抄邊記憶,提高積累的實效性。

(二)培養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

最好的教育是引領和激發,而非強硬灌輸,語言的學習也是如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和促進學生去品悟感受語言的魅力、去揣摩作者布局謀篇的巧妙,并與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作經驗進行比較,真正為寫而讀,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1. 指引關注點。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讀文者,披文以入情?!焙芏鄷r候,教師“披文入情”做得很足,體悟情感,感情朗讀,這是由文字到情感,但這還不夠,必須再走一個由情感到文字的來回,讓學生發現語言上的奧秘、規律,為我所用。而學生關注什么是需要老師引導的,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擁有一雙慧眼。根據教學實踐,教師給學生列出了以下關注點:①題目;②開頭;③結尾;④過渡;⑤修辭;⑥特殊標點;⑦描寫;⑧舊詞新用;⑨詞語搭配;⑩矛盾點。這些關注點,正是學生習作時的困惑點、薄弱點,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后進行尋找和發現,一堂又一堂課下來,學生的眼光就會越來越敏銳。例如,學習《彩色的翅膀》一文時,學生發現課文的結尾“我突然發現窗玻璃外停著一只蝴蝶,正對著朝陽,扇動著它那對彩色的翅膀”照應了題目,而且意味深長,這蝴蝶就象征著島上的官兵愛小島、愛祖國,這樣的結尾比平常的結尾更好。學生還發現“細細地端詳著,輕輕地聞著,慢慢地咬著”,這個句子很整齊,很有節奏感。而這種節奏感的語言。對一些更難發現的寫法,詳略處理、埋伏筆、對比、借景抒情等寫法則由教師引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體會寫作的內容不完全等于生活,寫作是生活的重新裁剪,是藝術加工。

2. 交流興趣點。在矛盾點、興趣點上,教師的作用是組織交流和點撥。例如《懷念母親》一文中有一句:“然而這種凄涼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睂W生發現這個句子中“凄涼”與“甜蜜”表達的意思截然不同。教師就引導學生交流“凄涼”“甜蜜”背后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明白,有些看似相反的詞語可以同時運用,顯得更有新鮮感。如老舍筆下的貓,貪玩又盡職,勇敢又膽小,這叫矛盾而統一,是一種普遍現象。

(三)培養運用意識,創造運用機會

1. 課堂仿說,發展思維,提高效率。常見的閱讀教學,強調“一課一得”,而且只注重提筆仿寫,實際上這樣的操作效率并不高。語言的運用,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還是要強調思維的訓練,口頭上的表達、交流,這樣更高效,而且只要有可借鑒之處,即可來說一說,這樣短平快,解決的絕對不止一個點,而且練習面廣,能及時糾正語病,學生能說會道,還怕文筆不流暢嗎?而整段的仿寫,或者全篇的仿寫則放到習作課,當作一次習作訓練。例如,《彩色的翅膀》一文中,學生發現“戰士們把從家鄉帶來的蔬菜種子,連同自己建島愛島的深情一起播種下去”這句話寫得好。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奧秘,尋找規律,“播種”有兩層含義,看得見的事物與看不見的情感都用了同一個詞語“播種”。然后,再引導學生用這樣的句式仿說。

2. 課后仿寫,實踐體驗,深度提升。課后的仿寫可以讓學生有充足而自由空間,可以對文本進行反復揣摩,可以反復構思,反復修改,而這樣的反復過程,就是能力提升的過程,是學生個體的內在體悟與習得。當然,這種仿寫必須建立在對文本寫作方法、寫作風格的深度揣摩和領悟的基礎之上。

3. 鼓勵積累,激勵活用,獎勵創新。設立評價機制,也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積累并運用語言的積極性。語文教師將積累、運用、創新納入學生評價體系,積累主要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考查學生習作中運用所學詞語、技法的情況,考查學生在習作中遣詞造句和布局謀篇的創意,提倡習作是作業也是創作,將各種精神獎勵舉措付諸兌現。

三、實施“為寫而讀”策略應關注“三個走向”

(一)“讀寫結合”從傳統單向走向彼此雙向

“讀”與“寫”一直是從屬關系:在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寫”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讀”,通過寫作促進學生加深文本內容理解與作者感情體悟;在寫作教學中,“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寫”,借助“讀”獲得“寫”的方法和策略,從而減緩學生寫作的坡度。而在統編教材的“習作單元”中,如果將“讀”片面而簡單地理解為指向“寫”,那么對編入的兩篇“精讀課文”不啻是一種浪費。文章以為,“習作單元”的存在恰恰是對以往的不是“為了讀”就是“為了寫”這種單向而純粹關系的扭轉,而是走向“讀寫共享”?!肮蚕聿呗灾R”,不僅能為閱讀和寫作提供較為充足的知識,還能節約讀者與作者的認知系統資源,尤其在語篇加工方面,有著更經濟的資源分配。由此可見,“習作單元”的設置,提供給學生的不僅是具體而豐富的寫作知識,對學生的閱讀策略優化、閱讀能力提升,也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和教學價值。

(二)寫作知識從暗中摸索走向明里探討

統編習作教材,在每個單元的開頭就將寫作知識目標化,譬如三上“習作單元”:體會作者是怎樣 留心觀察的;仔細觀察,將觀察所得寫下來。三下“習作單元”: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發揮想象寫故事,創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在“交流平臺”中,用對話形式,結合“精讀課文”內容,將寫作知識明確化;在“習作例文”環節,借助“批注”方式,將寫作知識功能化——通過鮮活的文本語境凸顯寫作知識所煥發的表達“語力”;在“習作”教材文本中,甚至將寫作知識支架化——即用寫作知識為學生寫作搭建一個具體可感的“腳手架”。顯而易見,教材編寫者就是想將寫作知識放在寫作教學的顯性層面,進行明里探討。因此,當統編本教材一經面世,不少一線教師深切地感受到,習作教學揭開了“神秘面紗”,打開了“黑匣子”,比以往好教多了。

(三)教學過程從短線教學走向長線教學

以往的教材習作,就是在單元主題閱讀課文之后、基礎練習之前楔入一個“插曲”而已;在日常教學中,就是一兩堂課便完成了教學任務。而在統編教材“習作單元”中實現了華麗轉身,成了不折不扣的“主旋律”,教材的實施過程,就是以閱讀為基礎的寫作教學的過程。如果按照學期課程教學進度劃分,一個“習作單元”的教學周期不少于兩周。在這個習作教學“集中時段”,習作教學至少經歷兩個回合:一是“小回合”,在“精讀課文”中發現寫作知識,在“交流平臺”進一步明晰寫作知識,在“初試身手”嘗試運用寫作知識,進行片段模仿寫作。二是“大回合”,有了基礎段落或者重點段落的習作經驗,寫作知識應用走向了更為開闊的“篇”寫作中:從“小回合”走向“大回合”,從“短線”走向“長線”,寫作知識的面孔在不斷轉化,漸進優化,從稀釋走向聚合,從抽象還原具體,從潛在的靜態走向操作的動態,充分展現了寫作知識轉化為寫作素養的完整軌跡。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積極探索“為寫而讀”有效的策略,充分運用部編版教材資源,進一步明晰“讀寫結合”教學的新走向,對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祿冬梅. 復學背景下小學語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研究[J]. 學周刊,2021(06):45-46.

[2]詹德水.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結合線上與線下教育[J]. 考試周刊,2020(81):67-68.

[3]司潔. 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名師在線,2019(13):31-32.

(責任編輯:鄒宇銘)

猜你喜歡
讀寫結合閱讀教學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談閱讀教學中的快樂
結合實踐再探指導寫作之最佳策略
淺議群文閱讀下的“讀寫結合”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探究
讀寫結合,分散指導,堅持“下水”
談高中研究性閱讀教學
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加強讀與寫的結合
如何進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中的“追問”略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