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金融提升農業產業鏈韌性的優化路徑探討

2023-06-07 04:38馬源畢絲竹李萍
南方農業·下旬 2023年1期
關鍵詞:數字金融鄉村振興

馬源 畢絲竹 李萍

摘 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高農業產業鏈的韌性和穩定性。而數字金融可幫助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數字化農業產業鏈服務平臺,通過讓農業產業線上化、數字化、集約化,提升農業產業鏈韌性。為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鏈韌性,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分析我國農業產業鏈韌性提升中面臨的困境,總結數字金融提升農業產業鏈韌性的著力點,并提出加強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引進或培養復合型人才、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創新數字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等數字金融提升農業產業鏈韌性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 數字金融;鄉村振興;農業產業鏈;產業韌性

中圖分類號:F49;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48

農業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原料、加工、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的聯結,其本質就是不同農產品鏈的有機集合體。而農業產業鏈韌性代表了農業產業鏈抗風險能力和自我恢復的能力,即當農業產業鏈遭受到內部或外部的沖擊時,產業鏈能否維系好農產品從原料、生產到銷售的一體化大動脈,或是否能夠通過替代方案及時進行自我修補。在農業領域,數字金融具備智能化優勢,既能延長產業鏈、細化消費者需求、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還能幫助涉農企業獲得資金支持、保障農產品流通鏈暢通和增強農業產業鏈抵御風險能力。不僅如此,隨著農業數字化金融服務的不斷發展,其抵御風險能力將會進一步加強,因此數字金融是提升農業產業鏈韌性、實現鄉村振興的

不二選擇。

1 農業產業鏈韌性提升面臨的困境

1.1 農村在企業數字化和產業數字化方面發展緩慢

我國部分地區,特別是東北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農村市場本身存在著信息獲取渠道不暢、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較低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農業市場信息傳播較慢,導致農產品在生產、加工、貯存、運輸過程中信息化共享和交互的效率不高。此外,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而農業數字化設備成本高、回收期長,數字化生產設備的使用給農業經營主體帶來了一定的財務壓力,且大多數農戶普遍不知道如何操作使用數字化生產設備,這就降低了農業主體購買使用數字化生產設備的意愿,最終阻礙了企業數字化和產業數字化在鄉村的發展[1]。

1.2 產業鏈發展中的“空心化”問題

隨著城鎮化發展,各省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才流失愈發嚴重,如山東省、黑龍江省等,大量青年人外出務工,留守主體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由于老人、兒童不能完全參與生產經營活動,導致農村勞動力不足,進而造成農產品生產、加工、貯存、運輸等環節人手匱乏,農業產業鏈出現斷層。此外,由于人才的流失,經濟不發達地區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力度不足,導致農業生產水平較低,越發突顯了我國農業產業鏈“空心化”問題,產業鏈條的上下游環節脫節降低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1.3 產業鏈整合程度較差,抗風險能力不足

中國農業大學在2018年及2021年分別對貴州省福泉市3個縣、山東省和遼寧省的6個地區開展調研發現,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現階段農村地區的種植業、養殖業多為自產自銷的低級生產模式,并未實現全產業鏈的深度整合。在這種產業鏈條短、整合程度差、融合層次低的模式下,農村農業產業鏈韌性較差,很難抵御外部風險。

1.4 農業經營主體的傳統融資方法存在約束

除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的浙江省部分地區以外,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的農業經營主體規范性經營的意識較為淡薄,仍然受傳統支付習慣和經營模式的影響,普遍存在手工記賬時差錯率較高或根本不記賬等問題,不利于金融機構識別風險,導致農業主體面臨融資約束。這不僅會對農業產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還會制約整個農業產業鏈的運營效率和抗風險能力[2]。

2 數字金融提升農業產業鏈韌性的著力點

2.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數字金融支持的主要對象

在我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離不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十三五”規劃,我國重點建設全國現代農業園區體系和全國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努力實現農產品由“量多”轉為“質好”,完成農業在現代化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在發展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過程中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經營方式融合創新。截至2021年底,我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超過3 000萬家,其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和涉農小微企業數量已經超過500萬家。因此,在實現數字化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必將是數字金融支持的主要對象[3]。

2.2 提升組織化程度是數字金融提升農業產業鏈韌性的中心議題

對于農業產業鏈而言,由于其內部結構復雜、生產要素分散、組織機制不完善且受到外部沖擊影響大等特征,所以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會對農業產業鏈造成更大損失與影響。因此,提升農業產業鏈韌性最關鍵的要素就是增加其內部結構的“復雜化”程度,讓整個鏈條的生產要素聚集起來,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行適度創新與應用,這樣才能在風險來臨時憑借替代方案和補償機制使農業產業鏈繼續良好運轉,從而實現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2.3 推進農村企業數字化和產業數字化是必由之路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數字化建設已經進入加速期,特別是在近年來全球經濟衰退沖擊下,數字經濟作為新的生產要素被不斷激發。但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在企業、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數字化水平不高、數字技術應用不充分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國提出“加快推進農業數字化發展”,強調要“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因此,在農業農村領域,產業數字化和企業數字化必將是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3 數字金融提升農業產業鏈韌性的優化路徑

3.1 加強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突破農村企業和產業數字化發展限制

1)要加強農業農村的數字化建設,將數字化技術引入農村,建設相應的數字化基礎設施設備。2)要完善農村數字化科技中的應急管理模式體系,增強農業主體自主處理應急情況的能力。例如,地方政府可加大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并培訓農業經營主體掌握并運用數字化技術,直接從根本上完成農業產業鏈與數字化技術的深度融合。3)相關金融機構應積極完善數字金融與農業產業鏈融合發展的信息環境,加強銀行等各金融機構在農業保險、擔保等方面的交流,獲取全方位的農業產業信息,減少信息不對稱給農業經營主體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加精準地了解農業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生產運行情況,挖掘特色農產品優勢,為農村企業和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例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松柏鎮的獼猴桃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當地僅僅把獼猴桃加工成果干、果脯等初級加工產品,導致該地區獼猴桃產業鏈產品附加值較低,若該地區能借助先進數字化技術,對獼猴桃進行深加工,將其加工成保健品、化妝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即可加快當地獼猴桃產業發展,突破農業產業鏈數字化技術屏障,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鏈韌性[4-5]。

3.2 引進或培養復合型人才,破解產業鏈“空心化”問題

在信息化時代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為破解農村產業鏈“空心化”問題,需大力引進或培養數字金融與鄉村建設復合型人才。1)各地方政府應積極出臺人才引進相關政策,鼓勵數字金融與鄉村建設復合型人才進入農村地區發展,積極為其提供研究所需的資金支持,對數字金融與鄉村建設復合型人才予以獎勵,從而留住優秀人才,為數字金融在農業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2)各地方政府還應在當地選擇適合的人員進行培訓,將培養新型數字農民作為工作重點,切實提高農民數字素養和數字化技術運用能力,激發農民農業生產熱情,加大先進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力度,提升農業生產水平,銜接農業產業鏈條的上下游環節,為農業產業鏈發展賦予新生活力。

例如,山東省的數字金融產業園區,就與各個高校合作制定并落實人才培養機制,招募各高校的人才投入農業發展,再通過評定每個人的工作表現進行二次選拔,并為他們提供自我成長的環境,實現了數字金融人才在農業全產業鏈的“破殼”到“高飛”[6-8]。

3.3 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提升產業鏈整合水平

1)建立與農業信息相關的信用信息共享電子數據庫,在該電子數據庫中完善稅務、擔保、水電等信息的記錄,從而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農業產業鏈的信用信息環境,增強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降低由于甄別信息所產生的時間成本、技術成本,最大限度幫助農民整合農業基礎信息、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個人家庭信息和鄉村產業經營數據等相關信息。2)提供數字金融服務的企業要加強對農業數字金融方面的信息披露,如最新的農業貸款優惠政策、國家政策等相關農業信息數據,推動數字金融在農業產業中的信息化、多元化、綜合化,增加農村產業發展配套信息供給,增強產業鏈抗風險能力。

例如,北京農信互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就是利用數字技術建立生豬全產業鏈的互聯網平臺,不但形成了“互聯網+養殖”“互聯網+交易”的產業鏈環節平臺,還打造出了“生豬養殖-電商交易-金融支持”的農業產業供應鏈融資生態圈,以“全線上”“線上+線下”兩種模式服務下的生豬全產業鏈有效地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了產業鏈的運行效率[9]。

3.4 創新數字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突破傳統融資方法存在的融資約束

1)在各種金融服務模式中,創建數字化金融服務站,打造一個全新的“金融機構+數字化金融服務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型金融服務模式。2)推進金融機構的業務線上化、數字化,鼓勵數字化支持農業的發展,同時促進現代技術在農業產業鏈上的技術滲透,強化我國的農業生產實力,從而推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建設。

例如,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利用中化農業MAP金融APP搜集融資客戶的信息,結合大數據技術,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為自身集團產業的客戶提供保險、理財等一系列的綜合金融服務。除此之外,農業經營主體可以利用與中化MAP的合作積累信用,以獲取龍頭數字化農業企業的金融服務,進一步實現融資自由[10]。

4 結語

數字金融不僅能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精準、更及時、更全面地獲取市場信息,做出合理的經營決策,還能幫助農業產業鏈更好地應對由市場競爭、消費升級、價格變動等方面帶來的壓力。因此,數字金融能夠加強農業產業鏈應對風險的能力,加固產業鏈中各環節的聯結度,從而提升農業產業鏈的韌性[11]。

參考文獻:

[1] 金強.增強農業價值鏈 以農業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J].蔬菜,2022(3):1-12.

[2] 周穎,王姣.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挑戰與功能深化[J].農業經濟,2022(11):122-124.

[3] 劉穎,張高明.鄉村振興視角下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村減貧影響:基于中介效應及空間溢出效應[J].北方金融,2022(10):14-22.

[4] 沈棟.農業產業鏈融資創新助力鄉村振興[J].中國金融電腦,2022(10):25-26.

[5] 佟玲,田華,李媛媛.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振興內在機理、現實困境及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22(10):113-114.

[6] 王志軍,師薇,顧學進,等.普惠三農金融與數字鄉村建設融合發展研究[J].現代金融,2022(9):34-39.

[7] 馬妍妍.鄉村振興背景下做好“數字鄉村”金融服務創新的思考[J].現代金融,2021(11):21-24.

[8] 魏冰青,屈昂,李愛芳,等.數字鄉村建設路徑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22,61(14):183-187.

[9] 張冉.我國農村商業銀行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探索[J].經營管理者,2022(10):85-87.

[10] 田雅群,何廣文,范亞辰.數字金融提升鄉村產業韌性的典型案例和優化路徑[J].西南金融,2022(9):57-68.

[11] 于鳳芹,楊文仙.數字普惠金融助推共同富裕的機制及效果研究[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22,36(6):1-13.

(責任編輯:張春雨)

猜你喜歡
數字金融鄉村振興
數字金融時代大學生消費行為探析
析我國數字金融的法律管理
普惠金融視角下縣域數字金融發展研究
區塊鏈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影響
中國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現狀與建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