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沖擊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探析
——以吉林省為例

2023-06-07 00:55龔慶馮超闞俊明
關鍵詞:輔導畢業生疫情

龔慶,馮超,闞俊明

(1.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長春,130117;2.長春工程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近幾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在全國蔓延的態勢對我國經濟平穩發展造成重大影響。吉林省多次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眾多企業復工復產推遲、高校畢業生線下招聘會暫停、人員流動減緩等負面因素,使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較為嚴峻[1-2]。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將就業放在“六穩”“六?!敝孜?,可見高校畢業生就業始終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隨著吉林省社會經濟平穩恢復,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促進和保障就業的優惠政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有所改善,但就業結構的矛盾和疫情形勢的復雜多變對穩定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現狀仍存在一些挑戰[3-4]。在高校畢業生求職過程中,因心理問題影響其擇業就業的比重也在逐年持續增長,成為除學業、情感及人際關系處理三方面以外影響擇業就業的第四種因素[5]。高校畢業生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極易在尋求工作崗位的過程中產生一些心理問題。這要求高校和指導教師要及時發現畢業生在擇業就業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同時給出必要的干預和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

一、疫情背景下吉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

(一)畢業生基本情況

根據教育部門提供數據,2020 年吉林省高校畢業生人數為19.8 萬人,同比增加0.6 萬人。其中本省生源畢業生為109 802 人,本省生源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為26 684 人,同比增加2 630 人;初次就業率為76.14%,比上一年度的84.52%降低8.38 個百分點(見圖1)。

圖1 2016—2020 年吉林省應屆高校畢業生情況

(二)未就業畢業生男女對比情況

統計數據表明,登記的未就業的男女性畢業生比例在逐年降低,2020 年略有回升;2020 年登記女性畢業生占總人數的58.62%,年底仍未就業女性畢業生占總人數的57.88%,同比增加1.97%,女性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仍然存在(見圖2)。有學者認為,影響女性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主要在于:一方面,受新冠疫情影響,社會經濟形勢嚴峻,用人單位對技能型人才需求多,而女性畢業生的專業背景與市場需求有差異;另一方面,企業維護女性職工權益成本投入高,女性畢業生承擔家庭責任較多,工作的連續性低[6-7]。

圖2 2016—2020年吉林省高校畢業生登記未就業人數男女對比情況

(三)未就業畢業生升學情況

據統計,近三年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選擇升學的人數明顯增多,2020 年為1 130 人,占登記人數的3.46%。比2019 年的1 060 人增長6.60%,比2016 年的485 人增長了132.99%(見圖3)。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選擇升學的人數逐年增長。有研究者將這一現象歸為“積極慢就業”,即出于提高個人就業競爭力的目的,繼續儲備專業知識以換取高質量就業,而主動推遲就業;少數高校畢業生出于對工作能力的自卑及對就業的逃避情緒,選擇升學而推遲就業,稱為“消極慢就業”[8]。

圖3 2016—2020 年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升學情況

二、疫情沖擊下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的主要心理問題

近年來新冠疫情的暴發打破了高校畢業生的學習和生活常規模式。2022 年吉林省疫情使得省內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生活等方面面臨更多問題,特別是在心理上產生了不適應、煩躁、焦慮等狀況。很多高校疫情期間階段性停課導致大學生上課時間不連貫,網絡授課、線上交流互動課堂普遍呈現溝通不及時、學生參與度不強和上課氛圍較差的狀態[9]。學生作為個體,難以得到有效溝通和心理疏導,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情感培養及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再加上疫情帶來的經濟低迷,就業市場蕭條,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也隨之增加。有很多學生因為擔心無法順利實現就業和找到理想的崗位,而選擇盲目投遞簡歷,有些因沒能得到企業的回復而產生失落的情緒和心態。有研究表明,超過50%的高校畢業生有不同程度的就業心理壓力,通常展現出焦慮、迷茫、從眾、自卑等負性情緒[10]。這些負性情緒日益積累,部分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導致就業信心進一步下降。

(一)受疫情影響,畢業生對自身定位更加模糊

由于對自身認知不足,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誤區。在面對求職市場時,部分畢業生沒有準確預估新冠疫情對自身、個人就業方向以及就業環境的巨大影響,對初次求職存在過高期望,由于崗位要求與自身能力無法匹配,導致其無法正確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尤其在求職環境受疫情沖擊時期,畢業生無法順利完成就業,產生心理焦慮,使其對自身認知不足,導致求職多次碰壁[11]。

(二)疫情導致就業環境不佳,畢業生焦慮被進一步放大

受新冠疫情影響,社會整體就業崗位減少,畢業季招聘會由線下轉為線上,畢業生缺少對就業市場整體情況直觀的了解,使得其在尋求合適崗位時的競爭更加激烈,就業壓力也隨之不斷加大。伴隨著對疫情下求職就業市場的過度揣測,加之對國家相關行業就業政策的了解較少,通過媒體和網絡的渲染,加速了低迷情緒和就業焦慮在高校畢業生群體間的傳播,導致很多畢業生過于擔心就業形勢[12-13]。在個體與外在環境的雙重因素加持下,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壓力不斷增加,致使焦慮心理被進一步放大。

(三)疫情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畢業生面對“雙重壓力”

受新冠疫情的沖擊,社會經濟下行壓力顯著增加,個體經營者及小微企業倒閉數量增多,一些大型企業招聘計劃延緩,就業崗位減少,待業時間延長。高校畢業生就業時面臨的經濟困難所導致的生活壓力是其產生就業心理壓力的又一重要壓力源。大部分高校畢業生的生活來源較為單一且有限,加之學業發展和職業選擇方面的復合壓力,短期內因疫情所產生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可能會持續疊加。他們擔憂自己的就業前景,很難找到合適的崗位,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使其非常迷茫、無助。

(四)疫情防控側重不同,畢業生迷茫心理加劇

學校就業指導模式往往偏重速成,“打包式”就業指導課程內容與畢業生的需求不匹配,無法對畢業生擇業觀和職業生涯進行很好的指導[14]。學業發展和職業生涯規劃所帶來的壓力是大學生群體主要的壓力來源之一,這些壓力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有效緩解。新冠疫情的反復又使得防控政策不斷變化,不可控因素加劇了高校畢業生對尋求學業及未來職業的迷茫。

三、疫情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對策探析

(一)分析自身優點,正確看待就業形勢和就業壓力

高校畢業生能力素質的驗收是通過能否順利就業來實現的。產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綜合能力不足,新冠疫情期間就業難度加大,加劇了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的激烈競爭,加之就業心理準備不充分,對國家和省內相關就業政策、就業信息的掌握缺乏準確性,導致高校畢業生在求職就業時自我調節的意識和能力不足。同時,因長期居家無法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缺乏調整心態的方法,就業面試受挫或沒收到錄用通知時開始自我否認,喪失信心,認為自己無法勝任此項工作,因心理壓力過大產生心理障礙,導致就業機會丟失。高校輔導員在分析當前就業形勢時,應做好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指導工作,正確分析就業形勢和就業壓力,引導其調整好自身狀態和就業心態,適當降低崗位預期,調整求職就業時的心理落差。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最終還是需要通過不斷增強自身認知,實現自我的不斷調整,達到正確面對各類困難和問題的目的。在不斷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和動手能力的基礎上,畢業生要同步提升溝通、協作、組織等綜合能力,這樣才能積極面對并有效解決各種矛盾和不足,從而減少就業心理問題出現的頻次。

(二)以心理建設解決就業焦慮問題,重拾就業信心

就業環境所導致的焦慮,需要從大學生的心理建設入手,從多方面考慮,使其重拾就業信心。首先,高校應加強對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方面的專門輔導。各高校存在重就業而輕心理輔導的情況,使得疫情期間學生對就業環境的焦慮進一步加劇。為此,各高校應在掌握學生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對可能出現就業心理困境的學生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正確認知社會,同時正視自身的能力,合理規劃,并用積極向上的心態投入到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之中,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以積極的心理直面因疫情導致的就業環境變化。高校應組成專門工作組,協調組織教務、思政教師(含輔導員),按學院分專業對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問卷應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設置),力爭在全面了解大學生就業實際需求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并有針對性地設置就業指導類訓練課程(含實訓、實習等),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培樹學生正確的擇業觀,使他們既有面對困境的良好心態,同時具備解決困難的能力,從而實現順利就業。其次,高校教師應建立科學有效的課后評價體系,在開展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過程中,使學生能夠全面且客觀地認知自己的能力和潛力,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提高求職錄用概率,同時鼓勵大學生完成自主創業,緩解就業壓力,更好應對就業環境變化。再次,高校還應充分利用教育、人社等政府部門的政策和資金,通過政校企合作的方式,開展專門實習實踐活動,使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并加以補充、完善,了解自己擇業方向發展趨勢,提高分析研判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輔導員在引導心理建設過程中,應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糾正偏差心理,緩解其就業心理壓力,促使他們更快走向社會、融入社會。

(三)加強自我調適以提振信心,應對經濟下行壓力

自我調適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引導大學生在逆境和挫折中勇于面對,正確認識并不斷提高自己,將就業壓力轉化成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內在動力。在經濟下行、就業壓力增大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首先要通過提升自身能力找到進行理性思考的切入點。面對擇業時的彷徨,需要對就業的大環境進行客觀的分析,這樣才能在實際擇業的過程中找到準確定位,選擇當前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其次,要正視就業壓力,迫使自己積極行動起來,合理評價預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要避免從眾心理,不盲目追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不斷增強心理建設力度,積極應對就業困惑,加強自我調適,遇到問題不畏懼不抗拒,積極尋求解決方法,認真把握就業機會。輔導員需要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調適,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優勢,鼓勵學生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體驗,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四)建立長效機制,保障順利就業

建立心理輔導長效機制對學生就業非常必要,多數高校心理輔導機制并不完善。疫情帶給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壓力問題需要高校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加以解決。高校應設置專門心理咨詢室并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員,建立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服務機制,從學生入學就開始進行心理咨詢和輔導,提供及時、專業、高效的咨詢服務,以幫助學生宣泄心理壓力。通過專業心理輔導員開展一對一咨詢輔導,讓學生們充分樹立并提升自信心,從容面對各類困難,勇往直前;同時也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一起幫助大學生應對新形勢下就業產生的心理壓力,提升學生個人綜合素質,建立與社會、學校一致的正確就業觀和擇業觀,緩解學生就業中的心理壓力。

高校應在思想政治教育環節增設就業心理輔導課程,針對應屆畢業生所存在的一系列就業心理問題進行專業的輔導;對大學生開展就業咨詢和具體指導,通過學校的官方微博賬號、班級微信群等渠道積極開展線上就業心理輔導;通過舉辦“云招聘”,引導學生利用正規、專業的網站以及教師推薦等形式,進行線上面試,以改善畢業生在面對求職就業時的恐慌、煩躁心理;同時可以邀請優秀畢業生通過騰訊會議等方式進行線上交流、互動,分享自己的創業、就業經歷和成功經驗,以此激發學生的就業自信心??傊?,要針對不同情況,充分利用各種條件,給予大學生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從而調整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適應當前的環境,使其把握機會,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以積極向上的心態走向社會。

猜你喜歡
輔導畢業生疫情
戰疫情
傷心的畢業生
抗疫情 顯擔當
疫情中的我
你根本不知道,這屆畢業生有多難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最“叛逆”的畢業生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輔導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輔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