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場域中新冠疫苗的文化嵌入框架研究

2023-06-08 15:31張瑞芬賈鶴鵬潘野蘅
科普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集體主義微博框架

張瑞芬 賈鶴鵬 潘野蘅

[摘? ?要] 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在促進中國公眾積極采取防疫措施和接種新冠疫苗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既往相關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來進行,這導致人們對自然狀態下其如何主導人們的防疫行為缺乏認識。本文以“輿論場中疫苗接種的主流話語”作為考察對象,運用框架分析的方法,歸納新浪微博中關于新冠疫苗接種的框架,并探討其背后的文化因素。研究歸納總結出微博上有關新冠疫苗接種話題的8個框架——“法寶”“風險”“燃眉之急”“長征路”“團結就是力量”“國家成就”“命運共同體”“政治角力”,79.5%的相關微博樣本都至少包含上述框架之一。與疫情相關的微博主流話語傾向于從宏觀視角建構新冠疫苗的個人經驗或態度;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是微博話語最為鮮明的特點。這些話語特點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科普與社會動員,乃至更加廣泛的健康倡導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微博? ?框架? ?集體主義? ?科學信任

[中圖分類號] G206.3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3.02.010

針對新冠疫情的研究揭示了社會文化價值觀在影響人們的健康行為方面的關鍵作用[1]。盡管新冠病毒所帶來的威脅逐漸減弱,但其他公共衛生危機可能正在醞釀之中。在類似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疫苗接種是常見的健康行為之一,因此關注新冠疫苗接種問題可以為將來進行其他議題的科普及動員提供參考。截至2023年2月23日,我國新冠疫苗全程接種人數占總人口比例達90.58%[2]。短期內疫苗接種高覆蓋率的實現離不開公眾配合,也反映多元主體對國家政策的認同及支持[3]。新浪微博作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媒體,為各類健康話題的傳播提供了平臺[4],也是當下社會各方分享對新冠疫苗看法的重要渠道[5]。集體主義及愛國主義思想與防疫行為的顯著相關性已經被證實[1, 6],但這些研究都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法,這種調查方式可能會存在問題設置對參與者有引導作用的弊病,且受試者回答范圍較為局限,其是否會在更為自然、更為豐富的話語環境中有所體現,值得進一步去探索。

在社交媒體公共話語的研究中,框架分析是最常見的方法之一。文化框架分析能在幫助研究者理解人們如何建構新冠疫苗的同時,挖掘框架背后完整的邏輯鏈,探究框架的形成原因。本文運用文化嵌入框架理論,試圖從文化的角度探究有關新冠疫苗的公共話語,通過探究集體主義及愛國主義話語如何影響人們的科學認知與健康行為,可以豐富我們對健康傳播中行為影響因素的理解,為開發適合中國文化特質的健康宣教策略提供實證依據,從而形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有效的應急科普與社會動員策略。

1文獻綜述

1.1 文化框架理論

框架(frame)是指傳遞信息時使用的單詞、圖像、短語和表達風格[7],這一理論廣泛應用于探究行動者如何突出主題的某些方面,以及這種突出如何影響信息接收者的看法[8-10]。還有學者更關注框架化(framing)的過程與結果[11],框架化“選擇性突出現實的某些方面,包括問題定義、因果解釋、道德評價和治療建議” [9]。戈夫曼(Goffman)等學者認為框架的生發土壤必須置于更廣泛的語境中,他們強調框架的社會建構性,指出文化在框架中的重要作用——框架是一種文化的中心部分,并以各種方式制度化 [12]。

鮑德溫·范·戈普(Baldwin Van Gorp)延續了前人的思想,認為框架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獨立于個體出現的。這種以信仰、價值觀、敘事和其他文化共享現象來定義一個問題的框架被稱為文化嵌入框架[13]。他從建構主義的研究路徑出發,在甘姆森(Gamson)提出的媒體包裹(media package)這一概念的基礎上,提出框架包裹(framing package)[14],將其細化為顯性框架裝置(framing devices)、顯性或隱性推理裝置(reasoning devices)以及隱性文化現象(cultural phenomenon)三個部分??蚣苎b置包括所有可以識別框架的指示物:隱喻、短語、視覺圖像、詞匯選擇、信源、圖形、刻板印象、戲劇人物等[15-17]。推理裝置則指文本中暗含問題定義、因果解釋、道德評價與解決方案的陳述[9]。

在研究荷蘭對于姑息治療及安樂死的社會討論時,鮑德溫·范·戈普提出每個框架都呈現了一個文化主題,賦予姑息治療和安樂死特定的意義[18]。劉國強等以標語作為樣本進行研究,總結了新冠疫情期間農村標語的框架裝置和推理裝置呈現出的話語策略與意義表達[19]。通過文化嵌入框架,研究者得以深入探究文本的文化意義,分析行動者是如何賦予議題特定的含義,并通過框架裝置和推理裝置激發相同文化背景下其他受眾的情感。

1.2 文化、框架與健康行為

目的框架是健康干預研究中常使用的框架,該框架認為信息的組織方式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決策[20],包括兩種類型的框架——增益框架和損益框架,前者強調采取特定行動帶來的好處,后者側重傳遞不采取某一行動的不良后果[21]。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目的框架已無法較好地解釋人們健康行為的改變,轉而探索文化在公共衛生運動中的重要作用。

正如既往研究所揭示的那樣[1],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從“個人主義—集體主義”這一切入點探究公共話語中文化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社會心理學家霍夫斯泰德(Hofstede)等的文化維度理論將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作為區分民族文化的五個維度之一[22],不同國家或文化環境中的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指標存在顯著差異[23]。集體主義對健康行為影響的研究情境主要集中在東亞社會,學者們探索了集體主義思想在日常健康管理[24]、乳腺組織捐獻[25]、艾滋病歧視和安全性行為[26]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國人被視為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群體,往往會給予群體需要、利益和目標更高的優先權[27],并強調群體成員的相互依賴。但中國人的集體主義是一種內群體的集體主義(in-group collectivism)[28],即責任感、榮譽感等集體主義思想適用于近距離他人。這一思想同樣在新冠疫情期間得到實踐,即政府制定的標語始終圍繞“家—己”這一中心展開[29]。美國華裔學者陸冠南等的研究揭示了集體主義對于防疫行為的預測力并非只在中國語境中有效 [6]。

公共衛生事件中,指涉國家層面的愛國主義思想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愛國主義揭示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對所屬國家以及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30]。有研究發現,中國抗疫標語中基于差序格局的利他框架進一步推廣到普遍的他人上,并體現出愛國主義[31]。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中國網民便在博客上自發表達愛國主義和集體情感[32]。賈鶴鵬等調查發現,愛國主義與預防行為意愿密切相關,那些民族自豪感強的人更有可能采取國家提倡的防疫措施[1],更加支持防疫政策[3]。然而,上述研究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忽略了社交媒體中的話語特點,而后者往往能提供一個更加自然的環境,以更加具體地理解文化因素在疫苗接種中的重要作用。

既往關于疫苗框架的研究一方面集中于媒體對疫苗的構建及其對疫苗接種意愿的影響,例如國際媒體在中國疫苗報道中的偏見和負面態度[33-34],不同平臺的新聞報道框架差對比[35],不同科普類自媒體建構新冠疫苗的特點[36];有研究通過對主流媒體內容分析,發現責任框架、人情味框架、沖突框架和信息補償框架是常見框架 [37]。另一方面,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多元主體的疫苗建構也受到關注,其中較多研究著力于探索新冠疫苗議題目的框架的應用及其勸服效果[38],而較少關注文化框架的使用。一項跨文化研究揭示了推特和微博中新冠疫苗話語表述策略存在差異——微博用戶很少提及自我體驗和接種疫苗的感受,且相對于推特,微博上很少有反疫苗討論[4]。還有學者對抖音平臺的新冠疫苗接種表達進行了內容分析,發現相較于個人主義,抖音更多強調了民族主義,且普遍對疫苗持樂觀態度[39]。

不同文化模式導致認知差異[40],這種認知差異通過社交媒體中的自我表達展現出來。通過進一步探究社交媒體中新冠疫苗議題的文化特征,我們可以明晰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疫苗推廣初期的輿論特征,從而為針對性設計疫苗科普策略以提高疫苗普及率提供實證證據。通過對微博平臺中用戶生產內容的框架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RQ1 在新冠疫苗問題上,微博公共話語是否存在集體主義及愛國主義框架;

RQ2 微博公共話語中存在哪些集體主義及愛國主義框架;

RQ3 集體主義及愛國主義思想分別通過怎樣的框架裝置體現在微博公共話語中。

2數據收集及處理

在本研究采樣期,“新冠疫苗”是微博熱門話題,且微博文本較短、內容隨意性強,為提高樣本質量,方便研究,本文篩選特定時間段內發文活躍的博主,爬取其在疫情期間(2020年1月1日—2021年8月16日)所有與疫苗相關的博文。需要澄清的是,編碼員通過微博認證信息和既往發文內容,認為這些博主主要包含公眾、媒體、專家等多元主體。

在百度指數中以新冠疫苗為關鍵詞搜索發現,新冠疫苗的關注度在2021年5月17日至6月13日這段時間內較高。彼時安徽暴發疫情,這是在較長一段時間沒有本土案例后,國內暴發新一輪疫情,引發各界廣泛關注。按上述數據收集方法,共獲得12 806條數據。經統計,這些數據來自197個賬戶,其中機構賬戶(包含新聞媒體與其他官方機構)發文數量占比54.5%,其他賬戶(包括醫學專家與自媒體)發文數量占比45.5%。

根據鮑德溫·范·戈普提出的操作步驟[13],框架分析包括演繹框架分析和歸納框架分析,前者直接應用既有框架,對分析材料進行編碼;后者要求研究者從研究材料出發,定義適用于該主題的特定框架。每條博文可包含多個框架,也可以沒有可識別框架。

根據研究問題,研究者首先對博文進行歸納框架分析以確定相關框架,從獲得的數據中隨機抽取600條博文,并對數據進行清洗:一是去除重復數據樣本;二是刪除無關數據,如僅使用帶有“新冠疫苗”關鍵詞的標簽,博文與其無關;三是刪除無法訪問的數據。最后得到547條數據,由一名編碼員獨立編碼,在編碼至390條時類目基本達到飽和,繼續編碼以檢驗是否出現新的可以歸納的類目。最終,通過主題編碼和軸向編碼共歸納出8個框架,形成了框架矩陣。

基于歸納分析的結果,研究者繼續進行演繹框架分析。去除歸納框架分析的600條樣本后,在總樣本中隨機抽取2 000條博文,按照框架矩陣的裝置進行編碼。為保證編碼信度,邀請一位新聞傳播專業的研究生進行前測,前測時兩位編碼員進行了四輪討論以廓清框架的操作性定義。隨機抽取樣本的10%用于評估編碼員信度,經過檢驗符合要求,具體信度見表1。

3研究結果

編碼員最終確定了新冠疫苗微博話語中常用的8個框架,分別是“法寶”“風險”“燃眉之急”“長征路”“團結就是力量”“國家成就”“命運共同體”“政治角力”。從編碼結果可以看出,微博平臺上對新冠疫苗的建構更傾向于采用宏大敘事。這印證了利奧塔(Lyotard)等的觀點,即在人類知識的積累過程中,知識話語依賴“宏大敘事”來證明自身的合理性。所謂的合理性,就是指科學知識與社會和國家之間的關系[41]。

除了上述8個框架,博文中亦有其他內容,但所占比重較小,如簡單描述相關政策、呈現疫苗供應或接種數據、經濟影響、其他國家疫苗措施和進展及新冠疫苗引發的爭論,需要說明的是,部分由疫苗引發的科學爭論,其博文內容已經偏離疫苗本身,甚至發展為人身攻擊,故編碼員未將這一部分內容納入編碼。

3.1 新冠疫苗微博中的文化嵌入框架及使用頻率

上述8個框架壓倒性地都采用了較為宏觀的視角建構新冠疫苗,以描述自己的日常經驗和接種態度。不同框架各有側重,反映的文化價值觀也有所不同。在框架命名上,鮑德溫·范·戈普特別強調了框架包裹的命名應具有文化意義和道德基礎[13],本研究參考典型博文的用語,并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對其命名,具體見表2。

演繹編碼結果顯示,79.5%的微博至少包含上述8個框架之一,這表明這8個框架能夠較為全面地概括中國網民對疫苗的認知。其中,近1/3的微博使用了“法寶”框架,22.6%的微博包含“長征路”框架,11.9%的微博包含“團結就是力量”框架,其他框架的博文按占比從高到低依次為 “燃眉之急”(9.9%)、“國家成就”(8.3%)、“政治角力”(7.2%)、“風險”(7%)、“命運共同體”(5.9%)。

其中, “團結就是力量” “國家成就” “命運共同體”和“政治角力”框架直接體現了本文關注的中國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價值觀。 框架“團結就是力量”命名來源于中國的一首抗戰歌曲,體現了團結一致、共同抗疫的堅強意志。新冠疫苗的接種與研發工作需要公眾、政府、科研人員、媒體等各方力量通力合作,推動政策落地,實現全民動員?!皣页删汀边@一框架闡述了中國取得的相關成就及中國體制所帶來的防疫優勢,國民因此感到驕傲和自豪。

最后的“命運共同體”和“政治角力”兩個框架是對立的,前者認為疫苗研究需要各國團結起來,合力攻克、互相幫助,因此原因與結果都是超越國界的,只有通過資源共享、成果公開、抵制疫苗民族主義等一系列國際合作才能推進疫苗研制、分配與接種;后者表明政治力量已經參與其中,并占主導地位,由于理念沖突、利益沖突,多方勢力各自為營,從自己利益出發,而忽略了疫苗的科學屬性。

這些框架從較為宏觀的國家、民族甚至全球視域出發,對疫苗進行意義建構。這種宏大視角體現著行動者強烈的社會責任與民族認同,在其背后可能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思想,回答了RQ1和RQ2。

同時, “法寶”“長征路”是公共話語中最常出現的框架,兩者均體現了行動者對科學的認同與尊重?!胺▽殹笨蚣軐⒔臃N新冠疫苗描繪為阻礙或減緩疫情蔓延的有效措施?!伴L征路”展示了研發和接種新冠疫苗過程中的障礙與挑戰,這一框架認為“科學本身的性質就是逐步接近的”,疫苗研發不容懈怠,只有正確認識科學的不確定性,給予科學充分的時間才能夠讓科學發揮應有的作用?!帮L險”框架與“法寶”框架的意義相反,行動者使用“風險”框架的頻率較低,公共話語對新冠疫苗風險的關注度遠遠低于對其功效的關注度。另外,這也符合風險社會的特點,即“風險需經科學認可” [42],反面印證了輿論對科學的信任。研究表明,公眾的科學和健康行為與他們對包括科學家在內的體制性信任密切相關[43-44]。在中國,科學作為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45],公眾對科學的信任不僅僅來自對科學本身邏輯、規范和結論的認可,也來自科學作為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認識[46]。因此,微博框架“法寶”“長征路”的頻繁使用印證了既往研究,體現了中國輿論對于科學和政府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亦能顯示出公眾對于體制的認同。

3.2 新冠疫苗微博框架中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這一概念可用來概括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思想?!凹覈閼选敝?,主體往往被置于“家國同構”的共同體意識之下,個人意識讓渡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服從共同體利益。在現代社會中,“家國情懷”還體現為集體意識和公民意識。同時,“家國情懷”由民族精神而萌發,愛國主義被認為是由“家國情懷”衍生而來的對國家最強烈的認同情操[47]。根據框架矩陣,“團結就是力量”和“命運共同體”這兩個框架都反映出集體主義這一文化因素,“國家成就”則進一步表現了微博話語中的民族文化和政治認同。本節進一步探討上述框架是如何在公共話語中展開的,以回答RQ3。

首先,在敘事手法上,行動者多將防疫抗疫的個人健康行為上升至國家、民族層面,強化行為在群體維度上的意義。不同人群之間的差異消弭,擁有共同的稱號,個體歸屬于群體,與他人擁有類似的社會角色[5]。微博用戶@HLH王泓(2021.5.18)曾發文:“已經完成18.84%建立免疫屏障任務!任重道遠!全國人民加油!”其中“全國人民”作為框架裝置呼吁中國人民作為一個整體需要積極接種新冠疫苗,同時暗含了因果關系“只有積極接種,才能早日建立免疫屏障”這一推理裝置。

其次,隱喻重新設定了情節結構和故事安排[48],是“團結就是力量”和“命運共同體”框架常見的修辭手法。相似社會角色的賦予通常伴隨著隱喻設定的情境:戰爭隱喻將疫情看作是“外來入侵的敵人”,與之抗爭的過程是一場“持久戰”,身處疫情之中的人類則是“戰士”。在比賽隱喻設置的情境中,主體通常是科研工作者、一線醫護人員、千千萬萬的普通人,通過烘托緊迫的氛圍,體現疫苗研發與接種爭分奪秒的必要性,彰顯群體精神。

再次,奉獻精神作為集體主義的道德基礎在博文中展現出來,群體或個體被描繪為“英雄”“勇士”, 被塑造成人民尊敬、學習的榜樣,他們的品格被描繪為“偉大”“無私”。英雄的塑造和英雄主義的張揚作為人類集體精神的一個生長點,代表審美的基本要求,大眾所認可的英雄人物特質中包含著犧牲、奉獻的精神[6]。這種對日常英雄主義的致敬很快融入集體敘事中,從而將集體主義轉化為社會道德規范[49]。

最后,“國家成就”這一框架也通過隱性或顯性框架裝置[50]體現出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相比中國積極地開展對外援助,部分國家將疫苗作為政治抗衡的工具,這種對比體現出中國擔當,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國家維度上形塑新冠疫苗接種的社會認同基礎。新浪微博用戶認為接種疫苗是愛國的直接體現,敘事主體往往將自己的接種經驗或感受直接與國家相聯系,體現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51],更多的用戶明確表示了他們“響應國家號召”的接種動機。

4討論與總結

揭示公眾在抗疫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價值觀驅動因素及其文化意義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文化嵌入框架的研究路徑,對新冠疫苗相關微博內容進行了框架分析,顯示了每種框架對應的邏輯鏈和文化意義。本文呼應了既往研究所發現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等價值觀在公共衛生事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1, 7],從而讓基于歷史文本分析的思考[52]、基于問卷調研的實證研究[1]和基于大數據編碼的輿情分析在闡釋集體主義價值觀如何驅動中國公眾行為這一點上實現了統一。本文的研究結果不僅證實了微博中疫苗相關的主流話語傾向,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邏輯鏈條,在問卷調查所揭示的相關關系上更進一步,即在更為自然、豐富的話語環境中,文化價值觀是如何驅動中國社交媒體上的主流話語的,敘事手法、修辭手法、道德基礎和動機手段的呈現使這一驅動機制更為明晰。

本文發現,近80%的樣本中都能識別出本文總結出的8個框架,而這8個框架幾乎都以宏觀的視角,通過表述與新冠疫苗相關的個人經驗,體現出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認同。這些框架通過信任、團結、包容、和諧等價值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思想。在這種思想體系中,自我意識被置于共同體意識之下,個人利益服從國家總體利益。這種價值觀可以被稱為“家國情懷”,人們基于這種情懷會衍生出強烈的對國家的推崇。

當然,本文尚具有較多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的抽樣不是面向全部用戶。本文旨在探究公共輿論場的主流話語,并不能將本研究中微博疫苗接種話語體現出的抗疫精神、集體主義和家國情懷作為指代公眾態度的指標。其次,本研究探究出的微博新冠疫苗的公共話語,與特定時間段的公眾情緒也有關系。因而我們在探討本文意義時,也不能脫離開特定的語境。實際上,隨著時間推移及疫情的持續蔓延,部分受眾對疫苗接種的態度有可能發生變化。此外,實現了大范圍疫苗接種后,公眾往往會忽視疫苗的健康收益,從而減弱接種意愿。因此,在更長的時間內,進一步探索這些框架是如何演變的、誰主導了哪些框架,以及什么事件與特定的框架相關,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最后,本研究發現的公共輿論場上有關新冠疫苗接種的話語或框架特征是否可以應用到常態的健康議題中,還需進行更加廣泛和深入的研究??赡艿那闆r是,雖然不同健康議題行為驅動的價值觀因素并非完全一致,但中國人文化思維深處的家國情懷仍然會發揮較大作用。

參考文獻

Jia H,Luo X. I Wear a Mask for My Country:Conspiracy Theories,Nationalism,and Intention to Adopt Covid-19 Prevention Behaviors at the Later Stage of Pandemic Control in China[J]. Health Communication,2021,38(3):543-551.

京報網. 國家疾控局:我國全程接種新冠疫苗人數已占總人口的90.58% [EB/OL].(2023-02-23)[2023-03-0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614919749109306&wfr=spider&for=pc.

Hu M,Jia H,Xie Y. Passport to a Mighty Nation:Exploring Sociocultur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Publics Attitude to COVID-19 Vaccine Certifica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1,18(19):10439.

Luo C,Chen A,Cui B,et al. Exploring Public Perceptions of the COVID-19 Vaccine Online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of Two Social Media Platfor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21,65:101712.

Yang Z. War Metaphors in Chinese Digital Media Coverage of COVID-19[J].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21,14(1):9-27.

Lu J G,Jin P,English A S. Collectivism Predicts Mask Use During COVID-19[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21,118(23):e2021793118.

Gamson W A,Modigliani A.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15,95(1):1-37.

Chong D,Druckman J N. Identifying Frames in Political News[M]//Bucy E,Holbert R. Sourcebook for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Methods,Measures,and Analytical Techniques,2016:238-267.

Entman R M. 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43(4):51-58.

Scheufele D A,Tewksbury D. Framing,Agenda Setting,and Priming:The Evolution of Three Media Effects Models[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7,57(1):9-20.

Reese S D. The Framing Project:A Bridging Model for Media Research[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7,57(1):148-154.

Goffman E. 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J]. Contemporary Sociology,1979,4(6):1093-1094.

Gorp B V. Strategies to Take Subjectivity Out of Framing Analysis[M]//Paul D,Jim A K. Doing News Framing Analysis. London:Routledge,2010:100-125.

Gorp B V. The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o Framing:Bringing Culture Back In[M]//Angelo P,Kuypers J. Doing News Framing Analysis: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Routledge,2007:84-109.

Gamson W A,Lasch K E.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M]//Shimon E S,Ephraim Y. Evaluating the Welfare State:Soci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3:397-415.

Pan Z,Kosicki G. Framing Analysis: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J]. Political Communication,1993,10(1):55-75.

James W. The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Media Framing[M]//Stephen D R,Oscar H,Gandy J R,et al. Framing Public Life:Perspectives on Media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World. 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97.

Gorp B V,Olthuis G,Vandekeybus A,et al. Frames and Counter-Frames Giving Meaning to Palliative Care and Euthanasia in the Netherlands[J]. BMC Palliative Care,2021,20(1):79.

劉國強, 粟暉欽. 共意動員:農村抗疫“硬核標語”的話語框架與建構邏輯[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8):69-74.

Tversky A,Kahneman D.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J]. Science,1981,211(4481):453-458.

Rothman A J,Bartels R D,Wlaschin J,et al. The Strategic Use of Gain- and Loss-Framed Messages to Promote Healthy Behavior:How Theory Can Inform Practice [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6,56:202-220.

Lonner W J,Berry J W,Hofstede G H. 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81,36(1):129-130.

Hofstede G. Dimensionalizing Cultures:The Hofstede Model in Context[J]. Online Readings in Psychology and Culture,2007,2(1):1-26.

Chang L,Basnyat I. Exploring Family Support for Older Chinese Singaporean Women in a Confucian Society[J]. Health Communication,2016,32(5):1-9.

Shafer A,Kaufhold K,Luo Y. Applying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an Integrated Behavioral Model to Promote Breast Tissue Donation Among Asian Americans[J]. Health Communication,2017,33(7):833-841.

邱鴻峰,彭璐璐. 集體主義文化與艾滋歧視報道的第三人效果[J]. 新聞界, 2016(21):11-20.

Wang Q,Chen Y. Collectivism,Relations,and Chinese Communic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0,3(1):1-9.

Schwartz S H.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Critique and Proposed Refinements[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90,21(2):139-157.

靖鳴, 汪夢雪. 組織傳播? 社會動員——論標語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傳播模式、話語體系及社會治理功能[J]. 新聞愛好者, 2021(6):15-19.

吳潛濤,楊峻嶺.全面理解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J].高校理論戰線,2011(10):9-14.

胡雨濛.“防疫”標語的健康動員:話語策略、框架與權力結構[J]. 國際新聞界,2021,43(5):86-105.

Roney B. Earthquakes and Civil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esponse of Chinas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to the Wenchuan Earthquake[J]. Americas,2011,25(1):83-104.

李華.對西媒新冠疫苗報道的專業性審視與思考——基于推特數據的社會網絡分析[J].中國記者,2021(3):24-27.

吳沁燁,趙雨晨.評價理論視角下新聞語篇批評話語分析——以《紐約時報》新冠疫苗涉華報道為例[J].科技傳播,2021,13(10):79-81,100.

王晗嘯.基于語義網絡分析的疫苗安全事件報道框架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0(5):22-25.

趙秀青. 科普類自媒體對新冠疫苗議題的建構[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22.

羅坤瑾.我國公共衛生議題的傳播學反思——以2005—2018年疫苗事件為分析樣本[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49(3):75-84.

崔家勇,王錫苓.社交媒體中的新冠疫苗信息框架及其對疫苗猶豫的影響——基于新浪微博的內容分析與在線控制實驗[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2,12(3):165-180.

Yang Z,Luo X,Jia H,et al. Personal Narrative under Nationalism:Chinese COVID-19 Vaccination Expressions on Douy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19(19):12553.

葉浩生. 文化模式及其對心理與行為的影響[J]. 心理科學, 2004,27(5):1032-1036.

Lyotard J F,Bennington G,Massumi B.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J]. Poetics Today,1984,5(4):886.

謝君蔚, 徐美苓. 媒體再現科技發展與風險的框架與演變:以基因改造食品新聞為例[J]. 中華傳播學刊, 2011(20):143-179.

Connor M,Siegrist M. Factors Influencing Peoples Acceptance of Gene Technology:The Role of Knowledge,Health Expectations,Naturalness,and Social Trust[J]. Science Communication,2010,32(4):514-538.

Peters H P,Lang J T,Sawicka M,et al. Cul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act of Institutional Trust and Appreciation of Nature on Attitudes Towards Food Biotechnology in the USA and German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007,19(2):191-220.

Jia H,Liu L. Unbalanced Progress:The Hard Road from Science Popularisation to 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 in China[J].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14,23(1):32-37.

Luo X,Jia H. When Scientific Literacy Meets Nationalism: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Factors in the Chinese Publics Belief in COVID-19 Conspiracy Theories[J].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22,15(2):227-249.

楊清虎. “家國情懷”的內涵與現代價值[J].兵團黨校學報,2016(3):60-66.

宋素紅,陳艷明. “疾控國家化”的媒介呈現:疫情報道中戰爭隱喻的文本分析[J]. 當代傳播,2022(2):35-39.

朱璞. 不一樣的英雄[D].南京:南京大學, 2016.

Liu J. From Social Drama to Political Performance:Chinas Multi-Front Combat with the COVID-19 Epidemic[J]. Critical Asian Studies,2020,52(4):473-493.

Unger J. Chinese Nationalism[M]. New York:M. E. Sharpe,1996.

鐘志凌.馬克思恩格斯集體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9 (3):32-39,173.

(編輯? 顏? ?燕? ? 袁? ?博)

猜你喜歡
集體主義微博框架
網絡傳播維度下紅色電影的出圈路徑探究
關于將集體主義引入經濟理論的思考
框架
廣義框架的不相交性
WTO框架下
事實與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發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一種基于OpenStack的云應用開發框架
當代集體主義的現實困境及其主體性重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