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寸草心

2023-06-09 09:33蔡建和
新湘評論·下半月 2023年5期
關鍵詞:白芷鄉親們老家

蔡建和

故鄉是每個人的根。不管走得多遠多久,見了多大的世界,看了多少美麗的風景,家鄉總是難以忘懷的。隨著年歲的增長,很多東西會漸漸放下,而對家鄉的情感和眷念卻難以讓人釋懷。

前不久,老家的人告訴我,村里正在編志。初一聽,我不以為然,我們村又不是歷史文化名村,有什么歷史好寫的?村里需用錢的地方多了,何不把錢花在實處呢?今年清明回家,鄉親們對我講,樹有根,水有源,人有本,老家就是人的本。編村志,就是培本固魂,本固了,人才興、事才順。村里過去干任何事總有不同聲音,而這次修志大家意見卻是高度一致,且踴躍捐錢。怕我不信,鄉親們還拿出了大家捐錢的花名冊。鄉親們的話打動了我,是啊,老家是每個人的精神家園,認祖歸宗、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傳統。修村志,讓我們知道家鄉的前世今生,也使后代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對家鄉的那份情感就會變得更具體、更執著、更厚重。不是說,愛祖國是從愛家鄉開始的嗎?通過修志這件事,能夠凝聚起愛家鄉的力量,看來,花幾個小錢把村志修編起來也是值得的。

我的老家常德市鼎城區北州村,是西洞庭湖圍湖造田形成的。村子并不古老,也沒有什么傳奇故事。但從我記事起,不管行政區劃怎么調整,北州這個村名就始終沒有變過。作為老北州人,大家都很慶幸,覺得村名未改、村部未變,就像是大家庭里的長子一樣,很有面子。北州村曾是西洞庭湖水來水去的地方,1941 年,國民黨在這里建立墾殖局,修堤筑垸。我們村在澧水故道的西河之北,故稱北州,北州地名從此而來。

在兒時的記憶里,家鄉很美,美得就像一首詩、一幅畫。那時的北州,原生態的湖區風貌,一望無垠。河汊密布,碧波蕩漾,漁帆點點,層層稻浪,遍野荷香,草灘蘆蕩,鷗鷺飛翔。我家前面就有一條小河,小河四通八達,往東南去,可連接當時我們那一帶最大的碼頭蒿子港鎮,也是我兒時到過的最遠的、最大的城鎮。村子的西邊、東邊、北邊都有河,整個村子就被河流環繞著。往南去、西去不遠,還有煙波浩渺的白芷湖、燈油湖,北邊還有長壩湖,等等。尤其是白芷湖,簡直就像天堂一般,一到夏天,無邊無際的蓮葉讓人想躺到上面一路翻滾過去,荷香沁人心脾,魚蝦蓮藕隨手可得。小時候,我就在白芷湖采過蓮、挖過藕。父母告訴我,上世紀60年代嚴重糧食短缺,就是白芷湖的魚蝦蓮藕救了鄉親們的命。那時大小河湖的水清澈透明,魚兒在水草上游動,看得清清楚楚。我們吃水就直接用水桶從門前的小河里擔,渴了,就用瓢碗從水缸里舀生水喝,外出勞動時,就用斗笠或用手從河溝里弄水喝。村子里安靜得很,看不到機動車,交通地上靠走,水上靠船。我尤其喜歡與小伙伴劃著小木船在那條小河上游蕩,打水仗,看河里的蓮藕游魚,兩岸的稻香人家?!段业淖鎳愤@首歌有句歌詞“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就像是寫我的老家,每次聽這首歌,就會莫名地感動。

更讓我難以忘懷的是那些淳樸善良、勤勞堅韌的父老鄉親。我到過不少的山村,有的村就那么一兩個大姓,而我們村姓氏很多。過去沒有統計過,這次修村志,村里統計有89個姓,最多的劉姓,也才100多號人,這表明我們村是一個典型的移民村。我們家就是在1948年,父母親為躲國民黨“抓壯丁”從漢壽縣逃過來的。因為都是雜姓、移民,大家就沒有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也沒有封建宗族的那些陳規陋習?!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蹦菚r一個生產隊就是一個大家庭,“出工聽敲鐘,干活靠派工,做事一窩蜂,吃飯統一蒸?!贝蠹彝酝瑒趧?,雖然受窮,日子過起來也開心。東家搬屋修房,西家娶媳嫁女,一家有事,大家幫忙。哪家人生病,尤其是老人生了病,周圍鄰居會跑去噓寒問暖,送上一些好吃的。婆媳不和、兩口子吵架,長者、干部就會來主持公道,鄰居也幫著勸和。大年初一,鄉親們傳承拜“跑年”,由干部或長者帶著,不落一戶。出了正月十五,鄰居間爭相請春客,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好酒好菜,拿出來招待親朋好友。哪家來了貴客或在外面工作的親人回來了,鄰居就會跑去看望,送上幾個雞蛋、幾把小菜。記得我考上大學后,寒暑假回來,都有鄰居接我吃飯,送上幾個雞蛋或新鮮蔬菜。一想到這些,我就倍感鄉情無比溫馨。村里的幾個德高望重的長者備受尊重,他們是“定海神針”,鄰里間有什么矛盾糾紛,經他們一調解,基本都能搞定。他們在世時,只要回家我都會去看望他們,而現在他們都走了,我心里很是失落。

老家過去比現在熱鬧,逢年過節,舞獅子、耍龍燈、玩猴把戲、打三棒鼓,端午節幾乎年年都要賽龍舟。每隔一兩個月,公社的電影隊還會下村來放映,人山人海就像過節一樣。

當然,對老家的回憶也并不都是溫馨美好,也有著不少辛酸。我們這代人雖然比父輩們幸福很多,但也沒少挨凍受餓。所謂“鄉愁”,不少與餓肚子有關。兒時,我最大的快樂就是吃飽肚子,最大的期盼就是過年過節能夠吃上幾頓飽肉。每到四五六月,青黃不接,鄉鄰們最愁的就是一日三餐,當家的每天都要看看米缸谷柜,算計著糧食還能吃多久。孩子不懂事,把飯碗盛滿了,有時還要挨大人的板子。冬天是最難熬的,不少人沒有棉衣棉褲,也沒有雨鞋,雨雪天還赤著雙腳,有的凍得實在受不了,就窩在稻草堆里,甚至睡在牛欄里傍著牛肚子取暖。我1978年離開老家時,村里沒通電,連煤油燈都還得省著用,以致于我進大學后,連電燈開關都不認識。一次到校醫院看病,醫生叫我開電燈,開關就在墻壁上,我只知道拉線開關,找了半天也找不到拉線。醫生說了句“你是農村來的吧”,起身自己開了燈,羞得我恨不得鉆到地下去才好。但也正是因為貧窮,我更懂得了悲憫、珍惜和感恩,對普通百姓始終充滿了關切和尊重,總想著能為他們做點事情。我也更加堅信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相信我們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這也是老家對我的另一種贈予。

家鄉真正開始發生大的變化,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田地到了每家每戶,鄉親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糧食年年增產,多年吃不飽的問題終于解決了。上世紀80年代初,村里告別千百年的煤油燈,開始用上電了?!案徊桓?,先看屋?!编l親們有了錢,頭一樁事就是修房子,村里逐漸消滅了茅草屋,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寬敞的磚瓦房。村里又多方籌措,辦起了自來水廠。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村里更是一年一個樣。家家戶戶都通上了水泥路,主要道路兩旁還裝上了太陽能路燈,走夜路不怕摔跤了。水也變清了,過去相鄰的西洞庭紙廠,把附近幾個鄉鎮的水都污染成醬油色,關閉后進行環境治理,水一年一年地變清了。過去,大小河溝滿是塑料薄膜、礦泉水瓶、一次性飯盒等“白色垃圾”,現在房前屋后、田頭地溝都是干干凈凈的。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洗衣機、電視機,有的還買了小汽車。村里修建了衛生室,小病可以不出村,住院有醫保,鄉親們不再為看不起病發愁了。生活特別困難的家庭有“低?!?,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到了60歲,還有養老金。每次回到老家,和鄉親們談起家鄉的變化,他們都由衷地感謝共產黨。

我驚喜于今天的變化,暢想著家鄉的美好未來。盡管每次回去,覺得老家過于冷清,看不到太多的年輕人和孩子,很多房子常年“鐵將軍”把門,院子里長滿了綠苔和野草。鄉親鄰里之間不像以前那么熱絡,長期留守的孩子、老人盼望著外出打工的親人早點回來……這些讓我難免有些傷感,但在工業化、城鎮化日益加快的今天,農村的人口向城市流動,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正因此,方才要修好村志,記住鄉愁。讓我們牢記昨天的不易,珍惜今天的擁有,不忘明天的奮斗。

猜你喜歡
白芷鄉親們老家
“團長”何八斤讓鄉親們便利購物
最美是老家
為鄉親們奔小康當好“領頭雁”
鄉下老家
不同等級白芷飲片HPLC指紋圖譜
鄉親們叫我“賣光光”書記
鄉下老家
白芷美白活性部位初步研究
老家
熏硫與未熏硫白芷抗炎鎮痛作用的對比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