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漢1井水溫固體潮畸變增多異常機理研究

2023-06-14 11:10王熠煕邵永新李悅孫小龍李赫劉雙慶
地震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水溫天津油氣

王熠煕 邵永新 李悅 孫小龍 李赫 劉雙慶

摘要:針對天津漢1井水溫固體潮畸變連續增多現象,從水溫對比實驗、氣壓影響、水化學分析等方面分析了畸變特征和異常機理。結果表明:①水溫固體潮畸變的深度位于220~255 m,且水溫畸變多發生在水溫固體潮低潮期、水位固體潮高潮期;②當氣壓出現大幅突變時可能對水溫固體潮產生相關影響;③漢1井水化學組分具有明顯的海相沉積特點,且漢1井具有聚集油氣的構造條件,觀測層位于當地油氣層的產氣層深度;綜合貝尼奧夫應變結果分析認為,漢1井水溫固體潮畸變的連續增多實質是逸出油氣增多的表現,是漢1井-含水層系統在區域構造作用力下的一種響應。

關鍵詞:漢1井;水溫;固體潮畸變;油氣;異常機理;天津

中圖分類號:P315.7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666(2023)04-0503-08

doi:10.20015/j.cnki.ISSN1000-0666.2023.0032

0引言

水溫觀測作為地震地下流體的一種主要前兆觀測手段,可以記錄到豐富的水溫微動態信息。以水溫變化作為地震前兆的震例在國內外研究中已經得到認可(Mogi et al,1989;車用太等,1996,2008;馬玉川等,2010;梁瑩等,2016;付虹等,2020)。水溫的固體潮效應是對地殼應力-應變信息靈敏響應的重要標志,但位于不同水文地質條件與區域構造的水溫觀測井孔,其水溫固體潮在震前的異常特征并不相同。深入分析水溫固體潮異常的產生機理,有助于加深在地下應力狀態調整情況下井-含水層系統對固體潮響應的認識(Rosaev,Esipko,2003;Esipko,Rosaev,2007),明確地下水溫度對地殼應力-應變的響應能力(Furuya,Shimamura,1988;Kitagawa et al,1996)。

天津漢1井是一口廢棄的石油井,1982年7月開始水位觀測。觀測期間資料變化穩定,固體潮清晰,但觀測結果沒有發現比較好的前兆異常,后由于各種原因于2010年停測。2014年10月,該井重新啟用,開展水位和水溫觀測。在觀測過程中發現,水溫觀測曲線經常出現畸變,而水位觀測正常。在以往觀測中早已發現漢1井有逸出油氣現象,通過查閱油井產油量、油氣比、產氣量等相關研究(劉元生等,2000;王瑞麗等,2004)發現,地震前這些指標常出現上升異?,F象。對比漢1井水溫的這種固體潮畸變,認為其很可能是一種類似異?,F象。但這種現象的特殊之處在于引起了水溫觀測曲線的畸變,而且隨著資料的不斷積累,發現水溫畸變次數的連續增多與周邊的中等地震似乎有一定關聯。鑒于此,本文擬從水溫對比實驗、氣壓突變、水化學特征、井孔構造位置、構造應力變化等方面開展研究,探討漢1井水溫固體潮畸變連續增多異常的成因機理。

1觀測井及觀測資料概況

漢1井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東距渤海灣約1 km,周圍為第四系沉積平原,地勢開闊。構造上,漢1井位于北塘凹陷內,北距漢沽斷裂約11 km,南距海河斷裂約20 km,與茶淀斷裂和塘北斷裂相距約9 km(圖1)。漢1井井深3 303 m,是一口石油廢井,射孔深度在2 688~2 713 m,觀測段井徑324 mm,過水段井徑140 mm(圖2),巖性為古近系沙河街組砂礫巖、細砂巖。井水上面漂有一層厚約3 m的清質油,水質為單一氯化鈉型,屬孔隙、裂隙承壓水。井孔觀測層的深度近3 km,除地熱、油田開采等外,一般的民用、工業用水的開采很難達到這一深度(邵永新等,1996)。新生界蓋層西南部最厚可達5 km,其它地區不超過2 km,其中第四系厚約400 m,向東部厚度逐漸增大。由于該井地處濱海平原,多次海侵使淺部形成廣布的咸水(李兵巖,2016)。對該井1982年7月以來的水位觀測資料進行分析,并沒有發現較好的震前異?,F象。2014年在井內安裝了SWY-1A型水位儀、SZW-1A水溫儀,水位探頭位于72 m深處,水溫探頭位于245 m深處。

2水溫畸變特征分析

2.1水溫畸變相關特征

漢1井自2014年12月開始水溫觀測以來,能夠記錄到固體潮變化,但經常出現畸變現象。以2015年1月7—8日水溫資料為例,水溫在7日變化正常,但在8日出現了2次畸變(圖3a)。水溫畸變出現時間多在潮汐的低潮期間。這種畸變每天出現的次數有多有少,最多可達到十幾次。與水位觀測資料相比(圖3b),固體潮雖有一定相位差,但水溫畸變基本都出現在水位對應的固體潮高潮期。測量結果表明,在能夠觀測到水溫畸變的深度段(220~255 m),能夠清楚地觀測到類似畸變(圖3a、c~f),而在這深度段之上或之下(圖3g、h),沒有發現明顯畸變現象。

2.2水溫對比觀測

2014年12月15日13時37分,在水溫梯度測量過程中,向井內投入直徑約5 cm的石子,隨后聽到井內有連續冒氣泡的聲音,發現水溫觀測曲線發生大幅度起伏變化,并出現持續2 h的低值起伏變化,同時水位也出現下降現象(圖3i、j)。這種水溫畸變不可能完全是由石子投入所致,可能也與井中逸出油氣有關。

2017年12月21日在井中重新安裝了一套水溫儀(ZKGD-3000NL),與現有水溫儀進行同層對比觀測。2套水溫儀都觀測到了同步畸變現象,不同的是新安裝儀器畸變幅度小一些

(圖3k、l)。因此,判定該現象是一種真實現象。表1列出了不同深度測量過程中資料穩定后24 h分鐘值差分后的均方差σ和水溫背景噪聲值ΔX。從表1可見,220~255 m的σ和ΔX最小,其水溫觀測曲線能夠記錄到清晰的固體潮變化(圖3a、c~f)。

2.3水溫梯度分析

從漢1井100~580 m深度范圍內的水溫和梯度測量結果發現,井水溫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圖4a),近似于線性增加,不存在負梯度的溫度異常區(圖4b)。因此,井水溫反映的固體潮周期形態是依賴于固體潮導致的水位升降而變化的。同時,僅在220~255 m可以觀測到水溫以及固體潮的畸變現象,說明在此深度內,隨著水位的上升或者下降,帶來的溫度變化最快,水溫因固體潮周期波動更加明顯,受背景噪聲影響最小,與水位的潮汐波動相關程度最高。

3水溫畸變頻次增多機理分析

3.1干擾因素對水溫畸變的影響

漢1井水溫畸變次數時多時少,降水和氣壓引起的載荷變化會對水溫微動態產生一定影響。從漢1井水溫畸變特征方面分析,畸變幾乎每天都有,一個月中僅幾天無畸變,但當地降水并不是每天都有,因此降水和水溫畸變無對應關系。從氣壓年動態方面分析,氣壓數據具有冬高夏低的變化特征,但漢1井水溫畸變次數沒有這種特征。從氣壓微動態方面分析,短時間內氣壓的突變可能對水溫觀測有一定影響。圖5a-1顯示2017年6月2日5—15時漢1井氣壓的變化情況,氣壓從11時48分到12時49分出現明顯的起伏變化,同時水位出現上升變化(圖5a-2),水溫也出現了一次畸變(圖5a-3)。這個畸變既像油氣逸出引起的畸變,又像氣壓滯后效應引起的水位、水溫變化。2017年12月2日0—15時漢1井水溫出現多次畸變(圖5b-3),且水位和水溫呈負相關變化(圖5b-2),但同時段無氣壓突變情況(圖5b-1)。鑒于此,筆者推斷漢1井水溫畸變不是由氣壓變化所致。

除降水、氣壓對水溫畸變有影響外,同井水位校測、儀器調試、電壓不穩、同震響應等也可能導致水溫畸變,廖麗霞(2019)對因上述干擾影響出現的水溫異常形態及成因進行了系統研究,筆者參考其研究結果對這幾個因素進行了逐一排除,認為漢1井水溫畸變不是由以上干擾因素引起的。

3.2油氣井震前異常與漢1井水溫畸變

在油田地震觀測中,震前曾有大量井孔出現產油量、產液量、產氣量、油氣比等異常,且異常一般都是以上升為主(于海力,1998)。從油井的構造角度分析,因其位于坳陷中的凸起位置,油或氣比水輕,油氣總是處于含油層的上部,且具有向上運移的特點,一旦受到外力作用該現象更明顯。如果漢1井水溫畸變是由逸出油氣所致,那么畸變數量多可認為是逸出的油氣多,畸變數量少可認為是逸出的油氣少。漢1井出現的水溫畸變數量和油井產油量、產氣量等在震前出現的異常相類似,因此可能與地震的孕育和發生有關系(邵永新等,2020)。自2014年12月漢1井開始正式觀測以來,其水溫共出現6組固體潮畸變連續增多異常,對應了周邊250 km范圍內ML≥4.0地震6次,其R值為0.48,R0值為0.44。因此,結合漢1井井孔條件和構造位置分析,認為漢1井水溫固體潮畸變的連續增多異常與油氣井震前異常的作用機理相似。

3.3水化學分析

漢1井井水上面漂浮一層厚約3 m的清質油,再次采集水樣十分困難。因此筆者采用1985年漢1井的水質分析結果,以及同處濱海新區的塘23井和徐莊子井水樣開展水化學對比分析。塘23井井深2 723 m,徐莊子井井深100 m,為咸水層流體觀測井。從圖6a可以看出,漢1井、徐莊子井水質類型均為Na-Cl型,塘23井水質類型為Na-Cl-HCO3型;漢1井和徐莊子井水質曲線形態較為相似,表明這兩口井的補給來源較為相似;塘23井水質曲線形態與其它2口井的差異較大,說明補給來源與它們存在一定差異。圖6b顯示徐莊子井和漢1井均位于“部分成熟水”范圍內,表明其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中除了大氣降水外,還有較深層地下水的混入,水-巖反應相對較弱,水流系統相對較為穩定,不易受到干擾;而塘23井水樣位于“完全平衡水”范圍內,說明其地下水的水-巖反應較為充分,補給來源主要來自于深層地下水,大氣降水補給少。為了分析其形成特征,分別計算了3口井的γNa+/γCl-和γMg2+/γGa2+等水化學特征參數。由表2可見,漢1井和徐莊子井水γNa+/γCl-比值在1左右,而γMg2+/γGa2+比值在5.5左右,具有明顯的巖鹽溶濾水和海相沉積的特點。這與漢1井作為近海油氣井的水文地質及水化學背景相吻合。

3.4漢1井所處構造位置分析

漢1井逸出油氣現象類似于井水中的翻花冒泡宏觀異常,較為常見,但針對水溫固體潮畸變現象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從構造背景方面對其進行分析。漢1井位于北塘凹陷內,北塘凹陷是受滄縣隆起和燕山褶皺帶兩構造單元所控制的中生界、新生界沉積斷陷盆地,可劃分出6個正向構造帶和6個負向構造帶,漢1井位于大神堂構造帶上。從生儲蓋組合上看,該區地層齊全、砂體發育,漢1井在鉆遇砂巖以下地層時見油斑(圖7)。從對北塘凹陷的探測結果看,該區天然氣的產出層位較多,分布廣泛,其中尤以沙三段為主要產氣層位,主要成份為CH4(高錫興,2004)。而漢1井的觀測層正是北塘凹陷內主要的產氣層。由此分析,漢1井具有逸出石油氣的條件,且漢1井上覆清油樣品經燃燒實驗證明其主要成分確實為CH4。

從油井的構造位置分析,一般是在坳陷中的凸起位置上才能滿足油田生、儲、蓋的基本條件,且天津地區的油層多是油、氣、水的綜合體,既含油氣、也含水。石油井的氣泡逸出多數情況下是有機因素,而氣泡逸出多少、快慢則與油層的孔隙壓力、滲流條件有關。地震孕育時地殼應力作用于油層,在彈性范圍內,油層巖石孔隙體積發生彈性變化;當超過彈性界限時,油層的巖石破裂產生新的裂隙,巖石的孔隙、裂隙體積發生變化,使得油層孔隙壓力、滲流條件隨之發生變化,并導致油井的產量、井壓、油氣比等發生異常變化(楊馬陵等,2011)。因此,含油氣層無論是受到張、壓還是振動等的作用,都會使其中油氣脫離孔隙、裂隙進入井中,致使井中油氣逸出量增大。邵永新等(1993)、張德元和趙根模(1985)、張德元等(1995)通過研究大港油田、華北油田、勝利油田以及遼河油田的油井觀測資料發現,一些地震前曾多次出現油氣比、產氣量等的上升異常。結合漢1井所處構造條件分析,認為漢1井水溫所出現的水溫畸變現象很有可能也是含油層內油氣向外釋放的結果。

3.5天津地區貝尼奧夫應變分析

應變與構造應力以及地震活動是緊密聯系的。為了分析漢1井是否具有反映構造應力變化的背景,筆者采用貝尼奧夫應變(Benioff,1951)計算了天津地區地震應變能的釋放情況(張小濤等,2011),其計算公式為(時振梁等,1997):

εb(t)=∑10(4.8+1.5M)/2(1)

式中:εb(t)為以t時刻為中心的0.1a之內的貝尼奧夫應變積累,即某一地區0.1a內所有大于M級地震對應變釋放的貢獻;M為震級。

筆者采用1980—2021年天津周邊ML≥2.0地震進行應變計算,結果顯示漢1井所處位置為高應力集中區域(圖8)。結合前述對漢1井構造位置的分析,認為漢1井水溫固體潮畸變的連續增多現象,實質是由應力集中作用下油氣的連續快速逸出導致,反映了構造應力活動的調整。自2014年漢1井正式觀測以來,在其周邊250 km范圍內發生的ML≥4.0地震前多次出現了水溫固體潮畸變連續增多現象。綜合分析認為,漢1井水溫畸變頻次的連續增多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其周邊構造應力的調整情況。

4結論

本文從觀測背景、水溫畸變特征、氣象因素影響、水化學特征、構造位置、構造應力等方面對天津漢1井水溫固體潮畸變增多現象進行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分析漢1井所處構造位置得出,漢1井是一口廢棄的油井,具有聚集油氣的構造條件,且觀測層確實位于當地油氣層的產氣層深度。漢1井水溫固體潮畸變頻次的連續增多現象與震前油井產油量、產氣量的增大現象相類似。結合天津地區貝尼奧夫應變、漢1井周邊250 km范圍內ML≥4.0地震及其所處構造位置分析認為,水溫固體潮畸變連續增多異常是漢1井井-含水層系統對構造應力調整的一種響應。

(2)漢1井水溫畸變多發生在水溫固體潮的低潮期、水位固體潮高潮期,這說明油氣在油氣層受到擠壓后逸出;而水位與水溫呈反相關變化,即水位上升時水溫下降,水溫畸變均以溫度下降為主要特征。梯度測量并未發現負梯度現象,而水位、水溫卻發生反向變化。這種現象有可能為漢1井在水溫觀測中提供一種“特殊的”異常識別方法。由于觀測時間尚短,還需要資料的進一步積累,才可從畸變特征上判定這種變化是否為一種異?,F象,同時才能對該現象的異常判定指標進行歸納總結。

參考文獻:

車用太,劉成龍,魚金子.2008.井水溫度動態及其形成機制[J].地震,28(4):20-28.

車用太,魚金子,劉春國.1996.我國地震地下水溫度觀測與研究[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3(4):34-37.

付虹,洪敏,王光明,等.2020.云南區域強震活動中短期異常的共性特征及應用研究[J].地震研究,43(2):241-252.

高錫興.2004.黃驊坳陷石油天然氣地質[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54-159.

李兵巖.2016.天津市漢沽地區地面沉降數值模擬[D].三河:防災科技學院,108-113.

梁瑩,張立豐,李惠.2016.內蒙古赤峰市金廠溝梁鎮中學水溫上升變化的調查分析[J].華南地震,36(1):108-113.

廖麗霞.2019.福建地下流體典型異常核實及分析應用[M].北京:地震出版社,67-73.

劉元生,劉貴和,佟鳳蘭.2000.遼河盆地地下流體異常與岫巖MS5.6地震[J].西北地震學報,22(3):241-246.

馬玉川,劉耀煒,任宏微,等.2010.自流井水溫固體潮效應及其應變響應能力[J].中國地震,26(2):172-182.

邵永新,李一兵,張德元.1993.油井動態觀測井映震能力的評價[J].地震,25(4):52-57.

邵永新,李悅,馬建英,等.1996.天津漢1井水溫異常跟蹤結果[C].北京:中國地震學會第五屆地震流體專業委員會成立暨2016年學術年會.

邵永新,王熠熙,李悅,等.2020.天津流體異常與河北唐山市古冶區MS5.1地震預測[J].華北地震科學,38(4):92-98.

時振梁,汪良謀,傅征祥,等.1997.中國大陸中長期強震危險性預測方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

王瑞麗,徐守余,孫萬華,等.2004.唐山地震前不同區域油水井異常變化及其機理分析[J].華北地震科學,22(3):15-19.

楊馬陵,陳大慶,黃元敏,等.2011.汶川地震前后四川中壩氣田的氣井井口壓力異常變化[J].地震學報,33(4):505-514.

于海力.1998.人工地震動增油技術的應用[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8(1):120-123.

張德元,劉元生,李一兵,等.1995.油田地震信息監測研究與應用[M].北京:地震出版社.

張德元,趙根模.1985.大地震前后油井壓力異常機制和前兆意義[J].地震研究,23(5):559-566.

張小濤,馮向東,張躍剛,等.2011.運用小波變換方法研究華北地區的地震活動性[J].地震研究,34(1):24-29.

Benioff H.1951.Crustal strain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from earthquake se-quences[J].Trans Amer Geophy Union,32(4):203-208.

Esipko O A,Rosaev A E.2007.The temperature monitoring in Vorotilovo deep well and global climate warming[J].Geophys Res Abst,9:00533.

Furuya I,Shimamura H.1988.Groundwater microtemperature and strain[J].Geophys J,94(2):345-353.

Kitagawa Y,Koizumi N,Tsuskutta T.1996.Comparison of post-seismic groundwater temperature changes with earthquake-induced volumetric strain release:Yundani hot spring,Japan[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3(22):3147-3150.

Mogi K,Mochizuki H,Kurokawa Y.1989.Temperature changes in an artesian spring at Usami in the Izu Peninsula(Japan)and their relation to earthquakes[J].Tectonophysics,159(1):95-108.

Rosaev A E,Esipko O A.2003.Lithospheric tidal effects from observation in deep wells[J].Celestial Mechanics and Dynamical Astronomy,8:203-207.

Research on the Abnormal Mechanism of Increasing Solid Tide Distortion

in Water Temperature of Well Han 1 in Tianjin

WANG Yixi SHAO Yongxin LI Yue SUN Xiaolong LI He LIU Shuangqing

(1.Tianjin Earthquake Agency,Tianjin 300201,China)

(2.National Institute of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Ministr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Beijing 100085,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ontinuous variation of the water temperature in well Han 1 caused by the solid tide,we do experiment to compare the water temperature,analyze the air pressure effect and hydro-chemicals,etc.to find out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bnormal mechanism of the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well.The results show that:① The depth of water temperature solid tide distortion is located at 220-255 m,and water temperature distortion mostly occurs during the low tide period of water temperature solid tide and the high tide period of water level solid tide;② The abrupt changes of air pressure may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water-temperature variation to some extent;③ The hydrochemical composition in well Han 1 has marin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Well Han 1 is located in the struc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s able to accumulate oil and gas,and the observational span of well Han 1 reaches the depth of the oil and gas layer.The continuous variation of water temperature in well Han 1 is a result from the increase of escaped oil and gas,and it is also a response of the well-aquifer system to the regional tectonic forces.

Keywords:well Han 1;water temperature;continous variation;oil and gas;abnormal mechanism;Tianjin

猜你喜歡
水溫天津油氣
如果天津有“畫”說
平涼,油氣雙破2萬噸
“峰中”提前 油氣轉舵
《非常規油氣》第二屆青年編委征集通知
天津卷
基于PLC的水溫控制系統設計
《天津之眼》
基于DS18B20水溫控制系統設計
油氣體制改革迷局
天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