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光環境特征及其生態作用

2023-06-14 10:39金鵬徐明冉富菊雷云蒙春燦張健
山地農業生物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時空變化

金鵬 徐明 冉富菊 雷云 蒙春燦 張健

摘 要:光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關鍵能源輸入。森林光環境的演變機制很復雜,我們通過對林緣、林內和林窗的光環境相關指標及監測方法進行了歸納總結,并在分析森林光環境特征的基礎上,從時間尺度上對其日變化、季節動態和年際變化三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同時從個體、群落、生態系統等方面對森林光環境生態作用進行了探討,旨在為深入了解森林植被時空動態與光環境間協同演變機制提供參考,為促進森林可持續管理提供依據。

關鍵詞:森林光環境;光環境特征;時空變化;生態作用

中圖分類號:S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57(2023)02-0038-10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sdnyswxb.2023.02.006

光作為一種重要的生態因子,也是動植物必需的自然資源之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所需的能量都直接或間接來自光能。其中,光對植物的生理功能、形態結構、演替和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生態作用,如植物光合作用是由光而引起的電子遷移作用,消耗了水和二氧化碳,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制造氧氣和有機化合物[1],對植物的物質積累起著重要作用。光照也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其他的生態因子,如溫度、濕度、土壤物理性質等,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因此,光對植物的影響具有綜合性。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劇烈、極端天氣頻發、臭氧層的破壞等氣象因素變化,極大的影響著光環境的變化,進而影響著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存與發展。高等植物在其生活史中均會受到光調節的作用,這種現象在全球各地普遍存在[2]。對于大部分的森林生態系統而言,光是調控森林植物生長發育的重要生態因子,對森林樹種分布、生存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有必要加強森林光環境的作用機制與變化規律的研究,如探究不同光強、光質和光周期對森林植被的萌發、更新、生長發育以及不同演替階段的影響,揭示不同干擾類型對森林及其光環境的影響,闡明森林光環境的時空變化特征及其與森林物種分布規律間的耦合關系等[3]。這將有利于依據森林光環境特點對珍稀瀕危物種進行有效保護、提高林下經濟作物的存活率和利用率、選擇合適的撫育經營措施和補植作業方式促進干擾后的次生林的恢復演替??梢?,加強森林生態系統光環境的生態監測研究,揭示森林光環境時空演變特征及其生態作用,將有助于增加人類對森林植被更新之間的關聯機制、植被演替機制等方面的深入了解,進而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與科學管理。

1 ?森林典型生境類型的光環境特征

1.1 ?林內光環境特征

光照是影響森林群落林下植物生長與分布的重要生態因素[4]。一般而言,到達森林上方的光照只有少量能進入林內[5]。當森林冠層發生變化之后,復雜的森林群落通過對光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作用,經過林冠層、冠層結構和樹種葉片的空間分布、大小、方向及其動態變化造成了林下植被光照的情況[6-7],能強烈的改變光質、光強和光照時間[8],導致林下光照的光譜成分和分配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當冠層開度小于55%~60%范圍時,林下光照主要以散射光為主,冠層開度越小,散射光占主要地位越明顯;冠層開度大于此范圍時,林下光照以直射光為主要光源,且隨冠層開度增大,直射光占主要地位越明顯[9]。

除了散射光外,在郁閉的森林底層,有時也會接收到從林冠層空隙射下來的光強較高的太陽光照,其時間短,連續幾秒鐘或更長一些時間,稱為光斑[10]。光斑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如地球自轉、冠層高度、樹冠結構、風條件、 葉子聚集、樹枝和葉子大小、地形位置和云量等因素[11],森林中的光斑更多地出現在落葉季節和上層冠層,可使林內光照情況差異增大,光環境的異質性增強。由于太陽輻照度經常被上層植物攔截或散射,導致林下光斑擴散,到達森林地面的光斑時間和強度大打折扣[12]。但光斑的分布可能是植物有效利用光能力的重要決定因素,因為光斑對林下植物可用于光合作用的光子通量密度貢獻值達到10%~80%[13]。如在夏威夷常綠林中,林下總光子通量約40%是由光斑造成的,在相對晴朗的日子里,光斑點的貢獻可能高達80%[11];在溫帶硬木和針葉林中,短時間的光斑可以提供季節性光合有效輻射總量的37%至68%[14];在馬來西亞龍腦香森林中,在較長時間的光斑條件下,光斑占每日光通量密度總量的45%[15]。因此,林冠空隙形成的光斑對林下植物的光環境有重要影響,對林下植物分布、生命過程的維持有重要作用。

1.2 ?林緣光環境特征

林緣是從森林群落過渡到林外其他群落或生態系統的典型生態過渡區[16]。林緣的形成,會引起林緣及附近區域光照因子的強烈變化,形成不同的光環境,導致溫度和水分等生態因子發生變化[17],造成明顯的邊緣效應。

一般來說,林緣的太陽輻射往往介于林外和森林內部之間,且從林外到林緣再到林內逐漸降低[18]。林緣光強變化趨勢與林窗和林內相似, 隨時間變化曲線為單峰型[19]。林冠對林緣光照的影響與距離林緣遠近有關,不同林冠高度、郁閉度形成的林緣,其對周圍植物光能利用的影響不同,進而影響物種豐富度、植物的根生物量與葉片厚度、葉片凈光合速率、土壤微量元素[20]。林冠越高、郁閉度越大、距離林緣越近,林緣對植物光能利用影響就越大[17,21-22]。興安落葉松林更新木從林緣到林內多為聚集分布,且林緣區域的更新木聚集度和樹木數量比林內大,其林緣效應對興安落葉松更新的影響大致在距離林緣20 m范圍左右。此外,不同林緣方向對其附近區域小氣候和植物生長的影響不同,光照條件好、光照時間長的南向林緣,更新情況更好[23]。

1.3 ?林窗光環境特征

林窗,即由各種原因如風災、火災、病蟲害、酸雨、樹木衰老、氣候變化和人為干擾等造成一棵或多棵樹死亡引起的林冠空隙[24],會極大地改變光照、溫度、土壤濕度、養分可用性、凋落物深度以及與折斷或連根拔起的樹木相關的再生微生境的變化[26],增加林內光環境的異質性,是植物快速繁殖和生長的理想地點和條件。

林窗大小引起光、溫、水、氣等生態因子的變化,強烈影響著林下光環境,造成小氣候的變化。一般認為,林窗內的光質較接近全光譜[25],太陽輻射隨著林窗面積的增大而增強,即大林窗>小林窗,且光合有效輻射所占的比例也較大。Chazdon與Fetcher[26]在哥斯達黎加熱帶雨林的研究表明,一般林下的光合有效輻射是全光照的1%~2%,而在200 m2林窗中心則為9%,在400 m2的林窗中心則為20%~35%;在林窗內不同位置,光合有效輻射變化也有所不同,如林窗中心的光照強度最大,朝邊緣逐漸減弱[25]。對于不同的林窗,林窗的方位也會影響到林窗的光照分布,例如南北走向林窗的光強水平大于東西走向的林窗[27]。在同一林窗中,其光強在南北方向上會呈現不對稱性[28]。這與在林窗中心的南緣和北緣之間的小氣候存在顯著差異一致[29]。

林窗的空間分布決定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光照情況,增加了幼苗的萌發和出苗。新的林窗形成依賴于位于整個森林的衰老樹木[25]。林窗總面積有明顯的下降趨勢,這是因為隨時間變化較小的林窗逐漸消失,較大的林窗趨于縮?。?4]。在同一林窗中,由于太陽高度角、方位角、天氣狀況、各演替階段林窗邊緣喬木高度、林緣喬木冠層結構不同,林窗內不同時期、位置光照強度、光譜成分和透射率也存在差異[30]。此外,在同一類型的森林中,不同經、緯度也會導致林窗光狀況的不同,如溫帶林窗的最大初始光強低于熱帶林窗[31],林窗的存在導致光資源分布不均勻[32],有了更多的邊緣效應和物種多樣性。

2 ?森林光環境的時間變化

2.1 ?森林光環境的日變化

對于森林群落而言,復雜的冠層是影響光因子的重要因素,對森林光環境有顯著影響,主要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其中,林窗對林下光產生的影響屬于直接影響[33],而冠層通過影響亞冠層從而影響林下光照屬于間接影響[34]。在林窗和林下,光照在一天之中的變化,中午光照最強,早晚最弱。在熱帶雨林和常綠闊葉林中,在晴天下光照強度日變化為單峰形,在中午達到最大值。林下、林窗、曠地中光合有效輻射隨著太陽的升起迅速增加,并均在12∶ 00左右達到最大值[35],由于林窗和林下受冠層的影響,在早上10∶ 00點后光合有效輻射才明顯升高,林下和林窗環境達到最大光合有效輻射最大值均遲于曠地[36],且曠地>林窗>林下[37];此外,光強還受到天氣和云層的影響,在陰天下光照強度變化有明顯波動,受云層厚度的影響大,晴天的光強明顯高于陰天[38]。

2.2 ?森林光環境的季節變化

在北半球溫帶地區,一年中以夏天光照最強,冬季最弱;由于太陽高度的變化所造成的晝夜長短在各地是不同的,日照長度隨緯度變化而進行著周期性變化。緯度越低,最長日和最短日光照差距越小。隨著緯度的增加,最長日和最短日的差距越來越大,即緯度越高日照長短的變化越明顯。

一般而言,落葉闊葉林的光照波動幅度最大,常綠闊葉林最穩定。常綠闊葉林的冠層面積生長快,冠層對光的截獲能力提高,林下的光照條件較差[39]。在穩定的常綠闊葉林中,林下光照年變化不大,一年中林下光照以1月份最低,4月份和7月份較高,林下總光照與林冠開度和上層光照呈極顯著的相關關系,且與林冠上層光照的相關性大于林冠開度[40]。對于常綠松樹而言,其在生長和非生長季節都有針葉,因此它們可以全年在森林樹冠下保持低光照條件,包括非生長季節[41]。一年中橡膠林各層光合有效輻射月總量在7月達到最大值,在1月或12月為最小值[42]。在溫帶森林,隨著季節的變化,林冠葉片抽芽、展葉,冠層開度降低,葉面積指數增加,冠層的消光能力增強,林下光照強度降低;當林冠變黃脫落時,光強逐漸恢復,導致林下光照具有明顯的季節差異,春季萌芽期和秋季落葉期的林下光照強度要明顯高于生長夏季林冠郁閉期[43]。陳梅等[28]發現遼東次生林林窗在整個生長季各個林窗中的平均光合有效輻射均表現為春季>夏季>秋季,春季的平均光合有效輻射與夏秋季有顯著差異[28];孫思焱[44]對金絲楸人工純林林分研究則表明,春夏秋三個季節的光合有效輻射是一種拋物線的趨勢。三個季節的光合有效輻射日變化曲線均為單峰曲線,峰值相比是夏季>春季>秋季。周光等[43]發現原始闊葉紅松林和次生楊樺林光合有效輻射月積累量的變化趨勢大致相同,均為雙峰曲線,并且兩個林分月累積量的最大值均分別位于4月和10月。

落葉林中與冠層樹木相比,林下樹為會通過物候避免樹冠陰影:擁有較長的葉壽命,在春季較早完成葉片萌發這些活動,在秋季的葉片衰老和掉落則較晚來避免部分冠層樹的葉片所施加的弱光環境。但由于早春和晚秋的低溫限制葉片光合作用速率、較老的葉子的光合能力低于幼葉[45]、林冠樹的衰老葉子仍會投下陰影,導致他們合成的有機物的速率有限。一般來說,冠層樹幼苗的葉物候學傾向于更類似于亞冠層樹,而不是冠層樹,這些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有助于其在各個生長階段最大程度地減少光的攔截并增加碳同化效率[47]。

2.3 ?森林光環境的年際變化

光是樹木幼苗定居、生長和生存的重要影響因子。在演替過程中,光照條件線性變化導致物種不斷更新,是促進物種替代的主要驅動因子之一[47]。森林群落上方的輻射總量在不同演替階段的差別很?。?8],但不同冠層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如葉片特性、分枝結構等決定著群落內部的光環境差異,如常綠闊葉林不同演替階段林冠層、林下光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49]。

森林不同演替階段的光環境存在明顯差異。森林演替早期階段,由于缺乏植被的覆蓋和緩沖,光直接到達地面,造成了近地表面高溫、土壤含水量降低,演替早期物種在高光環境中生長良好,生長快速,有能力應對光環境的極端變化,形成健康的大型植物。而早期林下的演替物種能夠改變對光強度的光合反應模式,使得它們在陰暗處生長時變得更像耐蔭植物。草本植物紫草的個體在高光環境中失去了原來的葉子,并長出了比移植時植物上的葉子顏色淺得多的新葉[50]。在后期演替階段郁閉的林分里,大部分光被林木冠層截獲,光照強度明顯降低,光斑和林窗成為影響林下植物完成光合、蒸騰、生長等生理過程的重要環境因子之一[48]。較強的垂直光梯度會限制光需求強的先驅物種的再生[47],而后期演替物種的耐蔭程度通常較高,光合飽和所需的輻照度水平較低,具有較強的養分保持能力和耐蔭能力,能在陰涼環境中生長良好,因此冠層下耐蔭演替物種的比例增加。

3 ?森林光環境的空間變化

3.1 ?森林光環境的垂直梯度變化

在自然環境中,森林群落在垂直結構上通??煞譃閱棠緦?、灌木層、草本層和地衣苔蘚層。森林冠層在森林群落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樹冠結構和形狀、健康狀況等因素影響冠層對光的捕獲效率,導致不同冠層光環境存在明顯差異。隨著林冠深度的增加,由于枝葉對光合有效輻射的明顯削弱作用,光合有效輻射量明顯減少[51]。隨著森林演替的進行,這種光梯度通常會變得越來越陡峭[52]。林冠上方全光照條件下的光合有效輻射最高,喬木層獲得大部分光合有效輻射,到達灌層的光合有效輻射僅有少數。其中包括林分類型、林分密度、樹冠的冠形、樹冠尺度(大小、面積以及體積等)、葉傾角等,都會影響光資源的再分配。一般來說,冠層葉面積指數越大,光截獲率越大,林冠結構對林下散射光的影響比對林下直射光大。冠形的影響與林分密度有關,對低密度林分,窄形冠和平伸形冠日吸收的光合有效輻射較大,對高密度林分,平伸形樹冠日吸收的光合有效輻射最大。

在熱帶雨林中,高大的常綠樹冠強烈地消耗了光的可利用性并產生了強烈的垂直光環境梯度[47],這種垂直光環境梯度對樹木和其他植物間的光競爭具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著林下植物的生長策略。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栲樹冠層光合有效輻射表現為樹冠外部顯著高于樹冠內部,冠層上部葉片光合活性高,對強光利用能力強;而冠層中部和底部光合活性低但對弱光適應能力強,從而使冠層整體光能的利用效率最高[53]。

林下光照條件是限制草本植物生長的關鍵因子[54],光照度與草本植物的物種豐富度、底層植物的覆蓋度以及幼苗的物種豐富度和覆蓋度呈正相關[57]。一般沿林層向上物種多樣性呈非線性變化趨勢,灌木層最高,林冠上層最低,且各林層之間差異顯著,一般灌木層中植物個體數量和豐富度最大[56]。

林窗下隨冠層開度增加,灌木層植物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指數均呈降低趨勢,這是因為林下光照過強會引起光抑制,降低偏蔭性灌木層植物的萌發和生長[57]。

3.2 ?森林光環境的水平梯度變化

森林群落作為一個具有鑲嵌特性的異質體,水平結構為森林植物在林地上的分布狀態與格局[58]。不同植物種群具有獨特的分布格局,分布格局一般分為聚集分布、隨機分布和均勻分布。其中,聚集分布是森林群落常見的水平分布格局,但理想的林木水平分布格局應為隨機分布[59]。由于森林冠層上方光照條件變化不大,森林水平光環境能被林窗大小、深度、形狀和分布、冠層郁閉度、林分混交度、角尺度、聚集指數、競爭指數、冠層樹種和下層植物的葉面分布等因素影響[47]。林分水平的變化包括冠層高度增加和葉面積指數增加[60]。林下水平光照異質性影響著林分的更新過程,如種子萌發、生長以及幼苗和幼樹的存活等,通過光生態位劃分促進物種共存,從而促進物種多樣性[47]。

微地形是指土壤坡面由于土壤侵蝕等作用形成的大小不等、性狀各異的局部地形[61]。在林內微地形上,由于海拔、坡向、坡位、坡度等地形因子的影響[62],加上地表粗糙度、群落結構及物種分布等的不同,地表對太陽輻射的接受有較大影響,同時林窗內的微地形最明顯的是樹倒坑、樹倒丘、樹倒掘坑和地表隆起的樹干等。地形差異影響光照、溫度等環境因子的再分配,形成不同水平梯度變化,具有明顯的空間分布特征[63]。如溝脊大、溝底小、陽坡大、陰坡小、坡度越大接受的太陽輻射量越少[64]。各微地形間樹木的大小和密度有差異,特別是上部坡面和下部坡面各微地形單元之間差異明顯[65]。由于各種微地形單元的存在,在空間上的分化提供的異質化的生境導致了區域豐富的物種和群落多樣性的形成。

4 ?森林光環境的指標與測量方法

冠層作為與光接觸的部位,其結構、形態、分布和動態變化對森林光環境有著明顯的影響。由于冠層的復雜性,早期對森林冠層的描述多為定性描述,其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準確、定量的描述森林光環境,關于光環境的指標在不斷的更新優化,近年來一系列的定量性的表述指標出現,如林冠開闊度、葉面積指數、郁閉度、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林下總光照、光合有效輻射、林冠透光率、平均葉傾角等(表2),能夠很好的記錄冠層結構的特征。

選擇精確的測量儀器和合適的測量指標對于更有效的揭示森林光環境特征尤為重要。目前,根據森林光環境測量儀器原理可分為基于輻射測量的方法和基于圖像測量的方法(圖1)?;谳椛錅y量的方法儀器主要由輻射傳感器和微處理器組成,能通過測定輻射透過率來計算相應指標。其次是基于圖像測量的方法,通過魚眼鏡頭和數碼相機獲取冠層圖像,利用軟件對冠層圖像進行分析,獲得一系列光學指標。儀器常由魚眼鏡頭、數碼相機、冠層圖像分析軟件和數據處理器組成[66]。通過光學儀器測量的方法雖然儀器價格相對較高、野外操作耗時費力、受人為因素和天氣狀況影響較大、維修不易等缺點,但因其具有快速、破壞性小、節省人力物力,效率高的優點得到廣泛應用,且其測量精度和準度將隨理論和技術的不斷完善逐漸提高。

5 ?森林光環境的生態作用

5.1 ?影響植物生長發育

光是植物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對植被的生活史有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影響著植物的光合作用,還影響著有些種子萌發、幼苗的定居等。

有些種子萌發會受到光的影響[67-68],需要較適宜的光照環境,且不同演替階段的植物種子對光照環境要求不同。在較低的光照條件下小粒種子一般不萌發,大粒種子在較低的光照條件下具有存活優勢[69]。光環境對森林植被更新的影響不容小覷,適宜的光照條件是種子萌發和幼苗定居的關鍵。幼苗比成體對環境因子更敏感[70],光環境是幼樹生長發育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動態因子和限制性因子[71-72]。喜陽物種幼苗在光照充足的環境下才能更好的生存,耐蔭物種則相反。

對于成體植物來說,光合作用能在弱光環境下促進葉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葉綠素b含量增加、葉綠素a/b的值[2,73-74]、單葉面積、葉面積比、葉重比、比葉重減小,同時葉片變薄,以便吸收更多的光合有效輻射[75-77],調節和維持葉綠素的含量,有利于緩解光資源不足對生長造成的影響。此外,強光會引起葉片的光抑制,是引起植物產生光抑制的直接原因,且效果十分顯著[78]。一般情況下,隨著光強的升高,葉片中葉綠素a、b含量均降低[79-81],降低葉綠素含量能有效避免吸收過量光能而引起強光抑制[82]。但也有些植物單位葉面積葉綠素含量不受光強影響[83]。光質能調節光合作用中不同類型葉綠素蛋白質的形成以及光系統之間電子傳遞[84],不同光質觸發不同光受體,進而影響植物的光合特性、生長發育、抗逆和衰老等[85];此外,延長光周期還能顯著地促進苗木的生長[86]。

5.2 ?影響森林群落演替發展、更新

群落演替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是指群落經過一定歷史發展時期,由一種類型轉變為另一種類型的順序過程,也就是在一定區域內群落的發展替代過程,又稱為生態演替,森林通常被認為是由不同發育階段的獨立斑塊組成的嵌合體,這些斑塊鑲嵌體處于不斷的動態變化之中,這些獨立斑塊在空間上分布格局被稱為靜態鑲嵌,在時間上則構成動態演替。因此,森林成為一個空間上異質、時間上變動的“流動鑲嵌體”[87],而林窗在“流動鑲嵌體”中起著重要作用,表現在由于大樹的死亡、倒伏形成的林窗提高了群落的存活率,樹木生長形成森林,冠層郁閉度增加,林窗逐漸減小,直至消失,之后在林窗周圍的成熟林中的大樹死亡,形成新的林窗,再一次進入了循環。在整個森林景觀中,就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斑塊動態過程[88]。在這個過程中,林窗主要是影響森林光環境、植物的侵入和定居,并對群落結構和景觀格局產生影響,進而影響著森林群落的演替。

許多群落的植被動態和演替主要是由資源吸收和種間抗逆性的差異驅動的,其中光往往是關鍵資源[89]。在演替過程中,光照條件線性變化,導致物種的連續和不斷的替換[48]。早期演替是唯一的樹冠不主導林地的時期,擁有更極端的溫度、更強的光照、更大的風速以及表層土壤中的相對濕度和水分水平降低。這些環境指標的變化有利于某些物種,如喜光性植物,同時為其他耐蔭性植物物種創造了次優或無法忍受的條件[90]。隨著演替進行, 森林群落郁閉度越來越高、冠層結構愈加復雜、林下光照強度日益降低,喜光性植物種子和幼苗不能有效進行正常生長更替,只有干擾發生時去除上層的遮光才能順利進入林冠層實現更新[68]。后期演替物種的耐蔭程度通常較高,光合飽和所需的輻照度水平較低[91],林下幼苗能很好的利用林窗、光斑完成光合、蒸騰、生長等生理過程,占據更好的生態位,排斥演替早期樹種。而中期演替物種在兩種環境中都生長良好[51]

森林的自然更新方式主要包括種子更新和萌生更新。對于種子更新來說,有些種子萌發會受到光的影響[92],需要較適宜的光照環境,且不同演替階段的植物種子對光照環境要求不同,對于萌生更新來說,其常普遍存在不利的環境條件和干擾脅迫下??偠灾?,自然更新在某種程度上是群落演替的動力,群落演替往往又可以反作用于自然更新。自然更新與群落演替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看成是個連鎖反應[72]。

5.3 ?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

森林上層的光照環境差異不大,但由于冠層、林窗和林下光斑的存在, 導致林下光環境具有較高異質性,影響各種環境因子,形成不同的小生境。光照既可以直接影響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與原生生物)結構產生影響,如:多數大型真菌物種與低光照生境呈正相關,少數大型真菌顯示出與低光照生境的負相關[93];也可以通過作用于植物群落對其產生額外的間接影響[94],光照可以影響林下土壤溫度、養分等參數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微生物群落組成、分布的動態變化[95]。除了微生物外,光照也影響著昆蟲的繁殖率,間接影響昆蟲的分布和多樣性[96],如在森林中,甲蟲喜歡陽光充足的地方[97]。此外,光照還影響棲息在熱帶森林林下層的食蟲鳥類分布,鳥類會根據光照環境選擇合適的棲息地[98],不同種類的鳥對強光和弱光環境的選擇不同,光環境的改變,可能影響許多森林鳥類的區域種群數量下降[99]。

光環境形成不同的小生境,不同物種有不同的形態、生理適應對策,這保證了不同樹種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共存,允許具有不同生態要求的物種共存[100],從而影響生態系統的組成。

6 ?展望

森林光環境是森林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森林光環境演變規律和調控技術的研究是森林生態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隨著森林多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需求的日益加強,有關森林光環境變化規律和不同區域典型森林類型光環境特征的研究日益凸顯,人們對森林光環境變化規律的了解,可為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森林撫育管理,以及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林下經濟(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等提供光環境參數,為森林資源的有序利用與科學管理提供參考。

森林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其中各生態因子間存在著相互影響,因此,有必要加強各生態因子的綜合性研究。森林生態系統處于一個動態的、長期的過程,其中光環境在森林種間競爭、苗木更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從群落演替開始到演替結束的每個階段,光因子影響作用都不一樣,因此,除了重視光的時間變化外,還應該加強光對植被生活史不同階段的研究。

(責任編輯:段麗麗)

參 考 文 獻:

[1]

蔣麗金.生物光化學[J].有機化學,1983(2):83-91.

[2] ?徐飛,郭衛華,徐偉紅,等.不同光環境對麻櫟和刺槐幼苗生長和光合特征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0,30(12):3098-3107.

[3] ?Lochhead K D,Comeaup G.Relationships between forest structure,understorey light and regeneration in complex Douglas-fir dominated stands in sou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2,284(22):12-22.

[4] ?姜闖道,高輝遠,鄒琦,等.葉角、光呼吸和熱耗散協同作用減輕大豆幼葉光抑制[J].生態學報,2005,25(2):319-325.

[5] ?王莉,林莎,李遠航,等.青海大通典型林分冠層結構與林下植被物種多樣性關系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9,39(3):524-533.

[6] ?Atsushi T,Atsushi K S Y.Methods for estimating understory light conditions using crown projection maps and topographic data[J].Ecological Research,2006,21(4):560-569.

[7] ?Sisira E,Singhakumara B M P,Mark S A.Variation in canopy structure,light and soil nutrition across elevation of a Sri Lankan tropical rain forest[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256(6):1339-1349.

[8] ?黃練忠,楊進良,徐慶華,等.城市森林群落林冠結構與林下光環境的關系[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9,39(9):53-58.

[9] ?楊建宇.古田山常綠闊葉林冠層結構及其光環境特征[D].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2015.

[10] Way D A,Pearcy R W.Sunflecks in trees and forests:from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y fo global change biology[J].Tree Physiology,2012,32(9):1066-1081.

[11] Pearcy R W.The light environment and growth of C3 and C4 tree species in the understory of a Hawaiian forest[J].Oecologia,1983,58(1):19-25.

[12] Youngkeun S,Youngryel R.Seasonal changes in vertical canopy structure in a temperate broadleaved forest in Korea[J].Ecological Research,2015,30(5):821-831.

[13] Chazdon R L.Light variation and carbon gain in rain forest understorey palms[J].Journal of Ecology,1986,74(4):995-1012.

[14] Jiquan Chen,Sari C S,Thomas R,et al.Microclimate in forest ecosystem and landscape ecology[J].BioScience,1999,49(4):288-297.

[15] Leakey A D B,Scholes J D,Press M C.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sunflecks for dipterocarp seedling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5,56(411):469-482.

[16] Nicholas V L B.Gap-phase regeneration in a tropical forest[J].Ecology,1985,66(3):682-687.

[17] 郭志華,張旭東,黃玲玲,等.落葉闊葉樹種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對林緣不同光環境光能和水分的利用[J].生態學報,2006,26(4):1047-1056.

[18] Sari C S.Modeling temperature gradients across edges over time in a managed landscape[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1999,117(1):17-31.

[19] 張一平,王進欣,劉玉洪,等.西雙版納不同季節熱帶次生林林窗光照時空分布特征[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25(1):13-17.

[20] 王壯,楊萬勤,吳福忠,等.高山森林林窗對苔蘚及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8,38(6):2111-2118.

[21] 陳薈,梁康,馬亨發,等.貴州月亮山自然保護區野生草本植物群落不同光環境物種多樣性及結構特征[J].貴州科學,2022,40(1):82-86.

[22] 唐正.瀕危植物大葉風吹楠生理特性、構件生物量及葉功能性狀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20.

[23] 魏玉龍,李嘉悅,溫晶,等.基于林緣效應對興安落葉松天然更新及分布格局的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9,34(3):15-20.

[24] Muscolo A,Bagnato S,Sidari M,et al.A review of the roles of forest canopy gaps[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14,25(4):725-736.

[25] 王卓.長白山闊葉紅松林林窗光強異質性對主要樹種幼樹光合作用的影響[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26] Chazdon R L,Fetcher N.Photosynthetic light environments in a lowland tropical rainforest in Costa Rica[J].Journal of Ecology,1984,72(2):553-564.

[27] Thomas L P,William J P.Gap light regimes influence canopy tree diversity[J].Ecology,1989,70(3):552-555.

[28] 陳梅,朱教君,閆巧玲,等.遼東山區次生林不同大小林窗光照特征比較[J].應用生態學報,2008,19(12):2555-2560.

[29] Troendle C A.The potential for water yield augmentation from forest management in the rocky mountain region1[J].JAWR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83,19(3):359-373.

[30] 王進欣,張一平,馬友鑫,等.西雙版納人工林林窗光照剖線分布特征[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00,9(1):28-31.

[31] 臧潤國,徐化成,高文韜.紅松闊葉林主要樹種對林隙大小及其發育階段更新反應規律的研究[J].林業科學,1999,35(3):4-11.

[32] Leakey A D B,Press M C,Scholes J D.Patterns of dynamic irradiance affect the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 growth of dipterocarp tree seedlings[J].Oecologia,2003,135(2):184-193.

[33] Denslow J S,Ellison A M,Sanford R E.Treefall gap size effects on above-and below-ground processes in a tropical wet forest[J].Journal of Ecology,1998,86(4):597-609.

[34] Montgomery R A,Chazdon R L.Forest structure,canopy architecture,and light transmittance in tropical wet forests[J].Ecology,2001,82(10):2707-2718.

[35] 郭志華,胡啟鵬,王榮,等.喜樹幼苗的葉懸掛角和葉柄角對不同光環境的響應和適應[J].林業科學研究,2006,19(5):647-652.

[36] 湯愛儀.常綠闊葉林不同演替階段樹種幼苗對不同光環境的適應[D].重慶:西南大學,2008.

[37] 冉春燕.縉云山常綠闊葉林幾個樹種幼苗對不同光環境的響應與適應[D].重慶:西南大學,2006.

[38] 毛培利.海南島熱帶山地雨林不同演替階段植物功能群光生態適應性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07.

[39] 黃慧敏,董蓉,何丹妮,等.冠層結構和光環境的時空變化對紫耳箭竹種群特征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8,29(7):2129-2138.

[40] 崔佳玉.林隙光照及對常綠闊葉林維管地被植物的影響[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6.

[41] 李俊清,李景文.中國東北小興安嶺闊葉紅松林更新及其恢復研究[J].生態學報,2003,23(7):1268-1277.

[42] 吳志祥,杜蓮英,謝貴水,等.海南島橡膠林光合有效輻射的時空分布[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28(3):13-21.

[43] 周光,徐瑋澤,萬靜,等.長白山闊葉紅松林不同演替階段林下紅松幼苗能量與養分季節動態[J].應用生態學報,2021,32(5):1663-1672.

[44] 孫思焱.金絲楸人工純林林分結構及幼苗光合特性分析[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0.

[45] Gill D S,Amthor J S,Bormann F H.Leaf phenology,photosynthesis,and the persistence of saplings and shrubs in a mature northern hardwood forest[J].Tree Physiology,1998,18(5):281-289.

[46] Augspurger C K,Bartlett E A.Differences in leaf phenology between juvenile and adult trees in a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J].Tree Physiology,2003,23(8):517-525.

[47] Matsuo T.Forest structure drives changes in light heterogeneity during tropical secondary forest succession[J].Journal of Ecology,2021,109(8):2871-2884.

[48] 李慶康,馬克平.植物群落演替過程中植物生理生態學特性及其主要環境因子的變化[J].植物生態學報,2002,26(z1):9-19.

[49] 李昊民,李寧云,喻慶國,等.天童山常綠闊葉林優勢樹種光合生理特性在其群落演替中的生態意義研究[J].西部林業科學,2011,40(2):13-20.

[50] Bazzaz F A,Carlson R W.Photosynthetic acclimation to variability in the light environment of early and late successional plants[J].Oecologia,1982,54(3):313-316.

[51] 李元,宋亮,莫雨軒,等.西雙版納熱帶季節雨林光合有效輻射的垂直分布格局和季節動態[J].生態學雜志,2022,41(9):1683-1690.

[52] Zhang Q,Zhang T J,Chow W S,et al.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light energy conversions under different light environments in five tree species occupying dominant statu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subtropical forest succession[J].Functional Plant Biology,2015,42(7):1-9.

[53] 孟陳,徐明策,李俊祥,等.栲樹冠層光合生理特性的空間異質性[J].應用生態學報,2007,18(9):1932-1936.

[54] 段文標,王麗霞,陳立新,等.紅松闊葉混交林林隙大小及光照對草本植物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3,24(3):614-620.

[55] Tinya F,Márialigeti S,Király I,et al.The effect of light conditions on herbs,bryophytes and seedlings of temperate mixed forests in O ' ' rség,Western Hungary[J].Plant Ecology,2009,204(1):69-81.

[56] 樓一愷,范憶,戴其林,等.天目山常綠落葉闊葉林群落垂直結構與群落整體物種多樣性的關系[J].生態學報,2021,41(21):8568-8577.

[57] 譚一波,何琴飛,鄭威,等.珠江流域中上游防護林冠層結構對林下植被的影響[J].生態學雜志,2016,35(12):3148-3156.

[58] 韓有志,王政權.森林更新與空間異質性[J].應用生態學報,2002,13(5):615-619.

[59] 魏紅洋,董靈波,劉兆剛.大興安嶺主要森林類型林分空間結構優化模擬[J].應用生態學報,2019,30(11):3824-3832.

[60] Brantley S T,Young D R.Contribution of sunflecks is minimal in expanding shrub thickets compared to temperate forest[J].Ecology,2009,90(4):1021-1029.

[61] 張宏芝,朱清科,趙磊磊,等.陜北黃土坡面微地形土壤化學性質[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1,9(5):20-25.

[62] 王冬至,張志東,牟洪香,等.結構方程模型在落葉松林經營中的應用[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5,37(3):69-75.

[63] 王家華,李建東.林窗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研究,2006,19(1):27-30.

[64] 魏勝龍,陳志彪,陳志強,等.微地形上太陽輻射模擬及與地表溫度關系研究[J].國土資源遙感,2017,29(1):129-135.

[65] 楊永川,達良俊,由文輝.浙江天童國家森林公園微地形與植被結構的關系[J].生態學報,2005,25(11):38-48.

[66] 祁漫宇,朱維斌.葉面積指數主要測定方法和設備[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1):15097-15099

[67] 栗昕羽,朱梅,李曉樂,等.遠紅光輻照對干旱脅迫下生菜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2,27(5):123-133.

[68] 潘婷,雷云,申玲芝,等.針闊混交林生態系統特征及生態效益分析[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21,40(5):40-47.

[69] Swaine M D,Whitmore T C.On the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species groups in tropical rain forests[J].Vegetation,2004,75(1):81-86.

[70] 張群,范少輝,沈海龍.紅松混交林中紅松幼樹生長環境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林業科學研究,2003,16(2):216-224.

[71] 唐麗,李淳,駱凱,等.幾種環境因子對光葉紫花苕種子萌發的影響[J].中國草地學報,2021,43(9):71-77.

[72] 程瑞梅,沈雅飛,封曉輝,等.森林自然更新研究進展[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8,35(5):955-967.

[73] ?黃俊,郭世榮,吳震,等.弱光對不結球白菜光合特性與葉綠體超微結構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7,18(2):352-358.

[74] 劉文海,高東升,束懷瑞.不同光強處理對設施桃樹光合及熒光特性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06,39(10):2069-2075.

[75] Scholes J D,Press M C,Zipperlen S W.Differences in light energy utilisation and dissipation between dipterocarp rain forest tree seedlings[J].Oecologia,1996,109(1):41-48.

[76] 張金玲,陳海鵬,程達,等.毛烏素沙地臭柏光抑制響應機制研究意義[J].干旱區研究,2018,35(4):882-890.

[77] 王振磊,陳海江,林敏娟,等.黃金梨和鴨梨葉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及其恢復的比較研究[J].園藝學報,2009,36(9):1261-1268.

[78] 馮強,劉寧,王暾,等.不同森林光環境下4種灌木1年生幼苗形態和光合生理特性[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6,36(5):93-101.

[79] 林凡,馬松亞,潘鋒,等.不同光照強度對格木苗木生長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8):170-173.

[80] 周振翔,李志康,陳穎,等.葉綠素含量降低對水稻葉片光抑制與光合電子傳遞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6,49(19):3709-3720.

[81] ?張蘭,王靜,張金峰,等.遼東櫟幼苗生長和生理特性對光照強度的響應[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2021,41(11):73-81.

[82] Jan M A,Park Y I,Chow W S.Photoinactivation and photoprotection of photosystem II in nature[J].Physiologia Plantarum,1997,100(2):214-223.

[83] 張書娜.光照和施肥對林冠下珍貴闊葉樹種人工更新的影響[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5.

[84] 許大全,高偉,阮軍.光質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J].植物生理學報,2015,51(8):1217-1234.

[85] 馬光恕,廉華,閆明偉.不同覆蓋材料對大棚內番茄生長發育的影響[J].吉林農業科學,2002,27(4):41-43.

[86] 龍作義,劉漢平,吳全德.光周期對紅皮云杉苗木的影響[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1):12-13.

[87] 梁曉東,葉萬輝.林窗研究進展(綜述)[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1,9(4):355-364.

[88] 劉珂藝,王慶貴,邢亞娟.森林動態演替模型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8,34(13):43-49.

[89] Canham C D,Finzi A C,Pacala S W,et al.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resource heterogeneity in forests:interspecic variation in light transmission by canopy trees[J].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94,24(2):337-349.

[90] Mark E S.The forgotten stage of forest succession:early-successional ecosystems on forest sites[J].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1,9(2):117-125.

[91] 鄭芬.南嶺小坑常綠闊葉林林下光環境變化及對幼樹功能性狀的影響[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20.

[92] 楊期和,宋松泉,葉萬輝,等.種子感光的機理及影響種子感光性的因素[J].植物學通報,2003,20(2):238-247.

[93] Chen Y.Macrofungal species distributions depend on habitat partitioning of topography,light,and vegetation in a temperate mountain forest[J].Scientific Reports,2018,8(1):13589-13602.

[94] 暴家兵.小尺度下光環境不均一性對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響[D].太原:山西大學,2020.

[95] 劉延濱,王慶成,王承義,等.退化落葉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對土壤微生物及養分的影響[J].生態學雜志,2012,31(11):2716-2722.

[96] Gossner,Martin M.Light intensity affec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teroptera in deciduous forests[J].European Journal of Entomology,2009,106(2):241-252.

[97] Sverdrup-Thygeson A,Ims R A.The effect of forest clearcutting in Norway on the community of saproxylic beetles on aspen[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2,108(3):377-378.

[98] Henry S P.Absence of microclimate selectivity in insectivorous birds of the Neotropical forest understory[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5,188:116-125.

[99] Patten M A,Smith-Patten B D.Testing the microclimate hypothesis:light environment and population trends of Neotropical bird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12,155:85-93.

[100] ?Zavala M A,Angulo O, Parra R B, et al.An analytical model of stand dynamics as a function of tree growth,mortality and recruitment:the shade tolerance-stand structure hypothesis revisited[J].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2007,244(3):440-450.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Light Environment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s

Jin Peng, Xu Ming, Ran Fuju, Lei Yun,Meng Chuncan, Zhang Ji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

Light is a key energy input to forest ecosystems.The evolution mechanisms of light environment in forest are complex.We summarize the light environment indicators and monitoring methods at the forest edge,forest interior and forest window,and also summarize their daily,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change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 environment in forest on a temporal scale.At the same time,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forest light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from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gradient.It also explores the ecological role of the forest light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individuals,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s betwee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s of forest vegetation and the light environment,and providing a basis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Keywords:

forest light environmental; light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ecological function

猜你喜歡
時空變化
遼西北地區干旱時空變化特征分析
中國畜禽溫室氣體排放時空變化及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及熵值法結合的耕地集約利用時空變化
江蘇經濟發展區域差異時空變化研究
基于DSSAT和GIS的中國水稻產量時空變化模擬研究
鳳城市耕地土壤pH值的時空變化
鳳城市耕地土壤有機質時空變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