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2023-06-14 07:38劉旭光
歌唱藝術 2023年3期
關鍵詞:美育聲樂藝術

劉旭光

2022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雹僦袊咝"诼晿访烙切聲r代高校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的設置與實施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聲樂美育功能的發揮與實現。從聲樂美育受眾的廣度來看,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面對學生數量之多、之廣,要求其教學內容、具體實踐的質量與水平不斷提高;從專業人才培養的深度來看,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所面向的大多是所學專業、美育基礎、審美取向、選課目的等各不相同的非音樂專業大學生,這要求高校聲樂美育課程教學要走一條綜合的、交叉的、融合的道路,進而提高大學生們的審美能力、人文涵養、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從中國高校美育事業和“中國樂派”事業的高度來看,立足中華優秀傳統聲樂文化,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打造一系列優質的高校聲樂美育課程,不僅有助于“中國樂派”在高校音樂教育領域的研究,也順應了新文科視域下高校學科美育與人才培養進一步交叉融合的大背景,更是促進了中國高校美育發展的現實要求。

一、現狀描繪:我國高校聲樂美育的實踐與理論

(一)高校聲樂美育的本質

席勒曾指出,“想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雹鄹咝B晿访烙鳛楦咝K囆g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歸根到底是一種人文教育,相比其他藝術美育具有更強的綜合性、滲透性、審美性與人文性。第一,高校聲樂美育是一種審美語言的教育,它通過讓學生感受與運用音樂語言、文學語言、身體語言等抒發自己的情感與感受。第二,高校聲樂美育是一種審美情感的教育,它通過以聲樂作品與聲樂人為基點展開的理論、實踐與事件等,讓學生們在思想情感與審美趣味上發生變化,進而引領他們追求一種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人生旅途。第三,高校聲樂美育是一種審美經典的教育,它通過持續讓學生浸潤在經典聲樂藝術的氛圍中,促使他們潛移默化中提升格調、精神、情趣、眼光與追求等。第四,高校聲樂美育是一種審美啟迪的教育,它通過聲樂藝術獨有的審美作用,啟迪每一位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刻的智慧觀念與健康的身心狀態。

(二)我國高校聲樂美育的實踐概況

聲樂美育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它逐漸成為我國高校美育獨樹一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高校聲樂美育教育的順利開展離不開《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④、《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⑤等國家政策的指導與支持,也離不開各個高校自上而下的統籌規劃與機制支持⑥,更離不開廣大高校師生熱愛音樂、熱愛歌唱的熱情與需求。

我國高校是聲樂美育的重要陣地,高校聲樂美育關鍵在于課程的設置與實施。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知名高校的聲樂美育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如清華大學的音樂劇表演體驗課、中國人民大學的中外名歌賞析與比較課、北京師范大學的麥霸音樂技巧課、華中科技大學的聲樂與大學生素質教育課、中山大學的打開聲樂之門課等。在高校聲樂美育課程的建設上,北京大學與南方科技大學的建設力度尤為突出。北京大學下設國內第一所專門從事歌劇研究、創作和表演的高等教學科研機構,開設有歌劇的魅力、聲樂演唱及表演等較為多元的聲樂美育課程。南方科技大學藝術中心聘請國內聲樂界的資深教授或表演藝術家為主要負責人,聲樂美育課程較之同類型高校獨具特色。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當今的一部分高校聲樂美育類課程已然從單純的合唱社團實踐與技能傳授逐步朝著理論、實踐、批評的融合和跨學科等多種類型擴展,內容更加多元化,授課層次更具針對性。

(三)我國高校聲樂美育的理論研究回顧

筆者查閱文獻發現,有關中國高校聲樂教育的文章與書籍可以用“海量”來形容,但它們大多集中于對專業藝術院校、師范類及綜合類高校的音樂表演、音樂教育或音樂學專業下設的聲樂演唱(或表演)方向的問題進行研究。其中的理論研究,相對比較薄弱。研究者對我國高校聲樂美育已經進行過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一,對我國高校聲樂美育的歷史進行研究,如蔣娟全對我國普通高校非音樂專業公共聲樂教學從19 世紀末以來的四個不同發展階段進行闡述,⑦旨在喚醒人們重新去認識它對高校人才培養、和諧校園與社會構建的重要性。第二,對我國高校聲樂美育價值與功能進行研究,如張小浩⑧等指出聲樂教育在通識教育中的功效有引導學生追求人類永恒價值、助力學生形成健康體魄與良好心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民族文化認同感、民族精神、團隊互助精神、正確的人生觀等。第三,對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與教學實踐進行研究,如李敏⑨、張楠⑩、馮元元?、石巖英?、楊甦與陳燕?等對我國高校聲樂美育的教育管理模式、教材建設、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課程設置、代表高校的課程教學等進行了多視角的論述。

綜上所述,通過對我國高校聲樂美育本質功能、實踐狀況與理論研究的回顧,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中國高校開展聲樂美育課程教學是一種教育的必然選擇。同時,也進一步明確,擺在相關研究者面前的是如何更好地構建中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體系以及開展其相關教學的問題。

二、問題關注: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的現實困境

通過對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設置與實施情況的一定觀察,筆者對目前我國高校的聲樂美育課程的設置與實施情況等形成了一定認識,并通過對相關高校的課堂觀察、課程文件分析及師生的交流,認為我國許多高校都對聲樂美育課程做出了諸多探索、嘗試與改進,但仍然存在一些可能影響聲樂美育課程教育功能進一步發揮的問題。

(一)課程定位仍待改進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高等教育階段開設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痹趪鴥?,不同高校因其教學規模、師資力量與學科建設等不同,所開設的聲樂美育課程各不相同。但是,經筆者調查得知,部分高校對聲樂美育課程的定位有偏差,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部分高校的聲樂美育課程沒有厘清專業教育和美育的區別。例如,筆者在搜集了多所國內高校的聲樂美育課程的教學大綱、授課計劃等進行分析后得知,一些高校的聲樂美育課程的課程理念或教學目標與高校美育目標背道而馳,甚至與專業聲樂課程教學目標有所相似。像某校的某聲樂美育實踐類課程竟把“強調正確的歌唱狀態、科學的發聲方法,以及演唱民歌和流行歌曲的技巧等,刻意追求演唱技術與歌曲風格的統一”寫在其課程教學目標上。

美育理論研究專家杜衛曾指出,高校普通藝術教育課程應當定位成具有人文素質教育性質的美育課程?,但一些國內高校的聲樂美育課程(尤其實踐類課程)在相關教學目標或課程定位上并沒有把“人文素質教育性質”放在首位,更有甚者,將專業聲樂教育相關課程的目標借用或挪用過來。除此之外,我國部分高校也有將創建合唱、音樂劇等聲樂社團、開展多樣化的歌詠比賽活動等同于聲樂美育,甚至出現了以聲樂社團或歌唱實踐活動代替聲樂美育課程的現象。

(二)課程體系尚未形成

目前,我國各高校的聲樂美育課程大多以選修課的方式出現,主要集中在聲樂理論類課程、聲樂欣賞類課程、聲樂實踐類課程,以及相關合唱社團、藝術活動等。這些聲樂美育課程雖數量不少且品目較多,但大體上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這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第一,課程設置較為隨意,“因人設課”現象依舊存在。在一些高校中,由于師資限制等問題,只能開設一定的聲樂演唱實踐或欣賞類課程等。第二,課程結構較不穩定,在系統性、規劃性方面有待提高。在一些開設較多聲樂美育課程的國內高校中,各門聲樂美育課程之間的連貫性、銜接性、遞進性、層次性還不太夠。第三,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美育課程相比較而言,聲樂美育類課程課的量與精品課程數量都略顯不足。

(三)課程內容融合度低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倡樹立學科融合理念,創新性地提出了“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推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的要求??v觀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內容,多強調“演唱”“表演”“欣賞”等內容的獨立性與專業性,相關課程也往往依靠教師的專長或喜好來設定教學內容。除個別高校以外,我國大多數高校的聲樂美育課程在課程內容與社會實踐、相關學科、所在學校的校園文化等融合度偏低,在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加強美育滲透融合、開展跨學科教育教學與社會實踐方面還有很大提高的空間。

(四)師資能力薄弱

目前,我國高校推進聲樂美育課程的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既不是相關政策的支持,也不是學校是否有高端的音樂廳等平臺投入,而是專業美育教師的能力薄弱。多數高校聲樂美育課程是由少數公共藝術教育中心等機構的教師進行專職教學,多數由所在學?;蛐M獾囊魳罚ɑ蛩囆g)院系的教師或專業團體的專業演員兼任。一般來說,高校專職聲樂美育教師職業認同感不強,校外引進的歌舞劇院演員時間難以穩定,本校音樂(或藝術)院校兼職聲樂美育教師興致更多在專業教學上,對聲樂美育提不起興趣且不愿意做深入研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高校的聲樂美育師資多為國內外聲樂表演專業畢業,他們在讀書時在音樂藝術院校中就欠缺人文類課程的熏陶,在工作中也不可避免地將音樂院?;蚋栉鑴≡旱慕虒W(或工作)方式帶到教學崗位上,難以意識到聲樂美育課程的特點,更有甚者,會認為聲樂美育課程是各個專業教育的附屬課程,并未深入地思考如何更好地進行課程教學。長此以往,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雖有建設,但因相關的師資能力薄弱,會帶來教學形式與方法單一滯后、教學耐心與責任心不太夠、學習研究成果深度不夠、聲樂美育功能發揮不強等一系列問題。

(五)課程評價較為單一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目前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的評價維度有課程作業、課堂展示、課程討論、出勤、期中與期末考試、期末音樂會、課堂表現等。這些看似合理的評價指標背后,存在顯著問題,如評價主體較為單一。幾乎所有高校聲樂美育課程的評價均由教師完成,學生們難以對同學及自我進行評價;評價方式基本都是將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按一定比例計算得出;評價內容較少地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個體對于聲樂之美的感悟與體會,等等。

三、對策探索: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體系構建

針對前述五個方面的問題,接下來將逐一提出改善或解決方案,在理念和實踐機制構建一種或許可行的中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體系,以期為推動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的創新與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一)重塑課程理念

在我國高校,除了將聲樂美育課程納入高校各層級人才培養方案與提高其必修學分的比例以外,更為重要的是重塑聲樂美育課程的設置理念。首先,提倡融合的聲樂美育課程。中國高校的聲樂美育課程應在引導學生對人聲、樂聲、身體與文學的感受、觀察、表現、創造、欣賞、評價的同時,融進美學理論、音樂藝術史論、文化批評等內容,加強聲樂美育課程與其他類型美育課程或專業課程的聯系度。其次,課程定位增強學生的審美經驗?!翱?、聽、嘗與一種獨特的活動方式的關系與知覺適應時,它們就成為審美的”?,高校聲樂美育課程應通過演唱、表演、聆聽、觀看等實踐活動的獨特性,努力開發學生們的審美感知能力,促使他們形成一個又一個完整、完全又獨立的美之經驗。最后,在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中,除了始終堅持人文性、審美性、教育性等以外,更要在課程開發與設置中注入更加深厚的中國優秀傳統聲樂文化,不斷推動我國優秀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二)架構課程體系

《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包括美學和藝術史論類、藝術鑒賞和評論類、藝術體驗和實踐類等三種類型課程。?聲樂藝術除了人們傳統理解的“演唱技術”知識之外,還涉及美學、教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色彩學、社會學、文學以及歷史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我國高校應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與融合,引導聲樂美育課程體系的進一步創新。構建完整的高校聲樂美育課程體系,筆者認為相關大學應在以下八個方面著重研究與開設。

第一,綜合類聲樂美育課程,如高校聲樂美育、聲樂與人生、聲樂與跨界等。第二,模塊類聲樂美育課程,如審美綜合類課程—聲樂美學、聲樂藝術概論、人聲之美等,歷史講述類課程—中西方聲樂史、中國歌聲中的歷史等,感知鑒賞類課程—人聲色彩、視覺中的聲樂、聲樂語言形式等,理解評論類課程—聲樂與科技、聲樂與文學、聲樂與外交、人聲中的中國人文等,表現體驗類課程—探尋發聲的奧秘、體驗歌唱的美好、古詩詞朗誦與吟唱等,特色實踐類課程—歌手服裝設計、歌曲迷笛(midi)寫作、麥霸擂臺等。第三,潛在類聲樂美育課程,主要包括校內外大型聲樂藝術展演、講座、論壇、講座、社團等。

(三)創新課程內容

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應將中國歌唱藝術與世界各國優秀聲樂藝術作為主要內容,讓學生既有對各個國家、民族的聲樂作品與人聲美的欣賞,也有對各類聲樂知識背后體現的高尚人格境界的追求,更有對中國聲樂藝術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精神美、理想美、信仰美、文化美等的堅守與弘揚。

首先,綜合類聲樂美育課程應向學生系統地教授聲樂美育的基礎知識,以聲樂之美的本質與規律為基點引導學生審美活動,促進多學科之間的深度聯系,進而推動學生各類素養與健康人格的形成。

其次,模塊類聲樂美育課程應系統介紹各類歌唱藝術及作品的審美知識與方法;在歷史講述類課程方面應讓學生從大量有關聲樂的史料中獲得對聲樂美的真實看法;在感知鑒賞類課程方面應讓學生從大量經典聲樂作品中獲得對聲樂藝術語言的視覺、聽覺等綜合感知;在理解評論類課程方面通過對聲樂作品與聲樂人有關的科技、社會、軍事、外交、道德、哲學、景象等知識的闡釋與討論,促使學生進一步綜合運用聲樂知識于個人生活及未來社會發展的意識和能力中;在表現體驗類課程方面避免單純聲樂作品演唱技術的直接傳授,而是應將歌唱實踐中的呼吸、共鳴、吐字等技術之美融入其中,進而協調學生身心發展并促進他們對于美的表現欲望與力量;在特色實踐類課程方面應加強對學生們創作或設計思維的培養,推動他們在審美意向性與創造性能力的形成。

最后,潛在類聲樂美育課程主要包括組織學生參與欣賞校內外歌劇、音樂會、社會實踐與專題講座、加入學校聲樂類社團,以及利用學校廣播、屏幕等多媒體設施來讓學生通過人聲的魅力發現自然之美、心靈之美與生活之美等。

(四)提升師資力量

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除了進一步加強本校聲樂學科建設、適當聘請校外優秀師資、積極開發網絡資源和教材以外,最為核心的是本校有一批穩定且優秀的聲樂美育教師。美育是感性的、人格的、創造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國高校的聲樂美育教師不能只是“歌唱技術搬運工”或者“聲樂歌曲播放員”,而應該是能夠促使學生審美與人文素養養成的引領人、組織員與指導者。

因此,一名優秀的高校聲樂美育課程教師應掌握一定美學與美育知識,系統了解聲樂及相關學科的知識,擁有演唱與鑒賞聲樂作品的技能,積極研究聲樂美育課程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方法,并從學生實際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出發來探索不同類型聲樂美育課程的教學。目前我國高校聲樂美育課程師資能力較弱的情況下,相關高校除了不拘一格且有選擇性地繼續尋覓與招聘相關的美育人才之外,也要給本校已有的聲樂美育師資或專業聲樂教師給予能力再提升的政策、渠道與機會,鼓勵他們走出去參加跨學科的培訓與美育專家講座等,確保每一位聲樂美育教師都在美育素質與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五)優化課程評價

高校美育的評價體系應該具有多元、完整、互動的特征?,高校聲樂美育課程的評價方面不應只把考勤、考試、匯報音樂會、論文等作為主要指標。首先,打破聲樂美育教師作為評價主體的局面,將自我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美育專家評價、課程主管部門評價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次,各類主體的評價應相互促進,結合不同聲樂美育課程內容將側重點放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聲樂審美、演唱創新、價值觀塑造、人格養成、實踐體驗等方面,做到真正的重美育過程、輕評價結果。最后,高校聲樂美育課程應以定性為主、定量為輔,建立對選課學生日常生活言語行為與未來就業情況的觀測平臺,對學生接受聲樂美育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

總而言之,我國高校聲樂美育在育人的理論與實踐道路上不僅需要有國家制度層面的設計與指導,也需要“中國樂派”作為重要的音樂文化支撐,更需要高校以構建聲樂美育課程體系為核心來帶動整體校園美育的發展,共同促進每一位學生在美育熏陶下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注 釋

①詳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2212/t20221201_1009975.html。

②本文所提“中國高?!敝饕竾鴥确菍I音樂藝術院校?!案咝B晿访烙n程”指此類高校中面向人人,且與藝術學科所開設的專業藝術課程有所區分的普通藝術人文素質教育課程。

③席勒《美育書簡》,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版。

④詳見: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html。

⑤詳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⑥胡智鋒、樊小敏《從國家發展戰略到人才培養模式——當代中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現狀論析》,《藝術百家》2019年第3期。

⑦蔣娟全《我國普通高校公共聲樂教學百年回顧》,《北方音樂》2010年第10期。

⑧張小浩《探討聲樂教育在通識教育中的功效》,《中國教育學刊》2015年S2期。

⑨李敏《大學聲樂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初探》,《北方音樂》2020 年第11期。

⑩張楠《普通高等院校聲樂教學手段與教材研究》,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馮元元《大學聲樂教學體系探討——以清華大學為個案》,《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石巖英《普通高校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楊甦、陳燕《普通高校公共聲樂教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杜衛《關于新時代高校普通藝術教育轉型升級的若干思考》,《美育學刊》2020年第2期。

?杜威著,高建平譯《藝術即經驗》,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詳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2212/t20221201_1009975.html。

?徐娜《高校美育三議:本質意義、價值指向與實踐路徑》,《江蘇高教》2021年第6期。

猜你喜歡
美育聲樂藝術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紙的藝術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聲樂診療室
聲樂診療室
聲樂診療室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