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王詔墓志》錄文校釋

2023-06-15 22:19孫瑞隆
現代語文 2023年4期
關鍵詞:明代

摘? 要:明代《王詔墓志》出土于南陽淅川縣九重村王氏祖塋,記載了其宗族六代的名諱,是研究南陽蒙古族王氏的寶貴材料?!锻踉t墓志銘考》公布了其拓片與錄文,但因志石磨泐嚴重,錄文舛誤較多,句讀也有不適當之處,今予以校正。王詔年少時即誦讀經史,但屢試不第,捐金得授唐府典儀正,而未正式履職,生平孝悌友愛、垂范宗族子弟,可借以窺見明代普通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王詔墓志》;明代;校釋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明代《王詔墓志》出土于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九重村王氏祖塋,現收藏在九重村村委會?!秾じ?020年第4期,刊發了張慶華、唐新《王詔墓志銘考》[1]一文,公布了王詔墓志的拓片及錄文。該墓志記載了唐府典儀正王詔的家世、生平、子孫等相關情況,是研究南陽蒙古族王氏的寶貴材料,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由于志石磨泐比較嚴重,錄文舛誤較多,句讀也有不適當之處,因此,我們對墓志的錄文進行了校正并予以簡釋,以期更好地利用這一墓志材料。

二、《王詔墓志》錄文校理

《王詔墓志》志石磨泐處較多,以致錄文頗有脫誤,句讀亦有不當之處,今依錄文順序,根據拓片予以校正,以冀恢復志文原貌。

1.會典鄧庠之再稔其間也,有王生者,服衰绖手似狀。踵門泣而稽額顙曰:

按:“會典鄧庠”文義費解,“會”磨泐不清,應為“余”字,因形近而誤識?!坝嗟溧団灾亠溟g也”,是墓志作者鄧州儒學學正朱國有自述撰文之語,墓主去世時的萬歷六年(1578),正是朱國有任現職的第二年。后文中的“余雖未悉公”,亦可證“余”字之確。

核查原拓,錄文衍“額”字,應刪?!邦嫛币彩穷~頭的意思。

2.父希周,仕四川墊江主簿,廉即應政有苛,棲鸞鳳,生二子,公其長也。

按:此處的“即”,拓本作“”,整字是“節(節)”的異體,左上部分是“”的點化寫法,右部的“阝”即“卩”。此處的“有苛”語義費解?!翱痢?,拓本作“”,

上“共”下“日”,實為“昔”字?!拔簟笨赏ā跋Α?,“有昔”意為有天晚上?!皸[鳳”是瑞兆,這里是用作德政的象征。

核查原拓,“生二子”實為“生子二人”。本句句讀為:“父希周,仕四川墊江主簿,廉節應政,有昔棲鸞鳳。生子二人,公其長也?!?/p>

3.豐容偉質,幾時諍諍負奇氣。

按:此處的“幾”,拓本作“”,即“”,為“兒(兒)”之異體。

4.垂草刻志,舉子業,痛刮勵樹,立其揚名以顯親,不□塵世詡詡狀。

按:此處的“垂草”語義費解?!安荨?,拓本作“”,錄文者誤識為“艸”,實為“丱”,右上部筆畫與泐痕連通?!皝O”是指古代兒童束的上翹的兩只角辮,“垂丱”即年少的時候,和“垂髫”相對?!捌洹?,拓本作“”,實為“期”?!安弧焙蟮娜弊滞仄鳌啊?,可見下框為“辶”,中為“爾”,該字為“邇”?!安贿儔m世”即遠離塵世。本句句讀應為:“垂丱刻志舉子業,痛刮勵樹,立期揚名以顯親,不邇塵世詡詡狀?!?/p>

5.諸親友有勸其以仕為榮者,公笑而不答。勸者徂高其罔徂于俗。

按:第一個“徂”字,拓本作“”,比較模糊,可辨右側部件為“丑”,而左上部件未有提劃,左部應為“忄”,整字為“忸”。細審原拓,“高”前脫“”

字,即“且”。第二個“徂”字,拓本作“”,可見右側部件為“丑”而非“且”,左邊部件“彳”下有提畫,應為“犭”部之變,整字為“狃”?!搬稹币鉃橐蛞u、拘泥,“罔狃于俗”謂不拘泥于世俗。后半句句讀為:“勸者忸,且高其罔狃于俗?!币馑际莿裢踉t入仕的人都覺得慚愧,并稱贊王詔不流于俗。

6.勾稽紳職昂其千里之駒,然矮屋立身若投簪而歸休私門以自適。

按:此處的“紳”,拓本作“”,實為“紏”字,是“糾”字的俗寫?!吨芏Y·地官·小司徒》:“令群吏憲禁令,修法糾職,以待邦治?!薄凹m職”意為糾察百官職事?!鞍浩淝Ю镏x”不詞?!捌洹?,拓本作“”,上邊部件為“艸”,左右撇畫,實是“若”字?!鞍喝羟Ю镏x”典出《楚辭·卜居》:“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身”后“若”前脫一字,拓本作“”,為上下結構,并可見下方的半包圍結構,應即“曷”字?!瓣氯簟奔础安蝗簟?,比不上。整句句讀為:“勾稽紏職,昂若千里之駒,然矮屋立身,曷若投簪而歸,休私門以自適?!?/p>

7.至內閣大洲趙公,以書慰勉,公唯浩然是請,從父徙歸,大洲亦深器之,競列名宦于墊邑。公之斡蠱而迥拔如此,

按:此處的“徙”,拓本作“”,右上部件為“土”,實為“徒”字?!巴綒w”多謂無功而返,這里指舍棄官位而歸家?!傲忻掠趬|邑”是指列名于《墊江縣志》中的《名宦志》,“競”字在這里于義未安,拓本作

“”,實為“竟”,言出乎意料?!拔有M”不詞,“斡”,拓本作“”,右下部件應為“干”,整字為“幹(干)”,“幹蠱”意為干練有才能。唐永貞元年(805)白居易撰《王士寬墓志》:“故在家以孝友聞,行己以清廉聞,蒞事以干蠱聞?!雹偬茖殮v二年(826)《福建都團練押衙何君(洪)墓志》:“于維何君,干蠱有聞,履信思順,友于天倫?!?/p>

8.晨昏省寒燠,扶掖抑搔,躬為瀚滌,群親友纖毫薄厚……

按:此處的“群”,拓本作“”,顯見下面部件為“巾”而非“羊”,為“帬”字,同“裙”?!坝H”,拓本作“”,左側部件應為“衤”,右側部件似“皃”,然下部為三豎畫,整字為“”(音wēi),指臟衣服?!坝选?,拓本作“”,左側撇畫為泐痕,而非該字的一部分,該字應是“女”。核查原拓,“女”后“纖毫”前還有三字,然磨泐難辨。這里是說王詔對母親關懷備至,親自浣洗母親的衣物。墓志中常見此類描述,如北宋政和三年(1113)《汪居士(紹)夫人朱氏(郢)墓志銘》:“父母衣服中裙廁牏,皆自潄浣?!鼻宓拦馐拍辏?839)《鄉飲耆賓王公(乃洽)墓志銘》:“疴癢則抑搔之,甚至浣裙滌牏,亦未有厭惡色?!?/p>

9.克敦孝友于協室,同庖雖劉君良楊延慶蔑遇過是。

按:核查原拓,錄文中“孝”字為衍文,應刪?!懊铩焙蟆笆恰鼻皟H有一字,據文意,應為“過”,“遇”字衍。應是“遇”“過”字形相近,錄文者難以確定,最終存而未刪所致?!懊铩痹谶@里意為無、沒有,“蔑過是”的意思是沒有超過這(指志主對兄弟的友愛)的?!坝延凇钡涑觥渡袝ぞ悺罚骸拔┬?,友于兄弟,克施有政?!敝感值苤g親近友愛,后以“友于”代指兄弟,文獻習見?!翱硕赜延凇奔淬∈貫樾种?。

“同庖”指同用一個廚房,典出《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编嵭ⅲ骸皻⑸傇慌e。王日一舉,以朝食也。后與王同庖?!北彼渭蔚v五年(1060)《李昭述墓志》:“家世七葉,爨無異煙?!薄巴移呤?,弗忝爾生?!薄巴摇奔赐瑥N,“協室同庖”謂一家人用一個廚房做飯。文獻中有用“共庖”表現兄弟和睦的例子,與“同庖”意義一致。如元至治元年(1321)《有元旌表孝行劉君墓碣銘》:“撫其弟慶友愛尤篤,同居共庖,不間于人言?!盵2](P309)明正徳十五年(1520)《止亭居士張君墓志銘》:“弟文威幼,撫而教之,恩意勤篤。弟亦能敬君,同居共庖三十年,無片言間?!盵3](P846)可見,“同庖”并不是以孝行著稱的劉君良、楊延慶的代稱,應斷入上句,整句為:“克敦友于,協室同庖,雖劉君良、楊延慶蔑過是?!?/p>

10.與人交無崖岸枯葉,信義秋霜。

按:此處的“枯”,拓本作“”,其右邊部件為“支”,整字為“枝”?!把掳丁敝缸粤⒌慕缦?、隔閡。北宋至和元年(1054)《丁文簡公度崇儒之碑》:“與士人交,初若無崖岸,無畛域?!北彼位实v四年(1052)《寇忠愍公準旌忠之碑》:“與人無城府,接物無崖岸?!痹琳辏?350)《王奎墓志》:“待人以和,而無崖岸,明白坦夷,始終如一?!泵髡率迥辏?520)《孫夫人項氏(妙明)墓志》:“性本貞純,絕無崖岸猜忌?!笨梢?,“崖岸”與“猜忌”相關,“無崖岸”是說為人坦蕩?!爸θ~”一般指言辭冗濫枝蔓,“無枝葉”是說言辭可信?!靶帕x秋霜”文獻習見,如明嘉靖二年(1523)《明故王文顯墓志銘》:“與人交信義秋霜,能析利于毫毛,故人樂助其資斧?!盵4](P419)“信義秋霜”是指人恪守信義?!肚∪莞尽肪砦迨拧扒窠B宗”條:“與人交,無枝葉畦畛,信義秋霜?!盵5]這里的“無枝葉畦畛”與志文的“無崖岸枝葉”義近。

11.公弗自為德,家居稀行,罕言笑,侃侃自將玩編省植廓如也。

按:此處的“稀”,拓本作“”,可辨該字左邊部件為“食”,右邊部件為“?!?,實為“餙”,“飾”之異體?!帮椥小币鉃樾揎椀滦?,使德行更美好。隋大業十二年(616)《獨孤儉墓志》:“常賢陰馬之德,飾行而循道?!碧莆渲荛L壽二年(693)《陳嗣墓志》:“少孤而有純德,恭己飾行?!泵鞒苫辏?484)《薛茂墓志》:“至其生平為人,謹言飾行,篤愛文雅?!泵魅f歷二十二年(1594)《朱翊鏜墓志》:“生而聰敏,姿性過人,嗜學飾行,忠厚老成?!薄百┵┳詫ⅰ蹦怪玖曇?,應點斷。明嘉靖元年(1522)《梅山先生墓志銘》:“(李夢陽)又問:‘鮑七何為?(鮑)演曰:‘理生、飭行、訓幼、睦族、玩編、修藝、課田、省植,八者焉已?!盵4](P417)這里的“飭行”與上校之“飾行”義近?!巴婢?、省植”均是居家行為?!巴婢帯奔础鞍淹婢幒啞?,指讀書;“省植”則應指種植桑樹之類的作物?!短坡墒枳h》卷十三:“若應合受田而不授,應合還公田而不收,應合課田農而不課,應課植桑棗而不植,如此事類違法者,每一事有失,合笞四十?!盵6](P7)這里的“課植桑棗”可為勘證。整句句讀應為:“公弗自為德,家居餙(飾)行,罕言笑,侃侃自將,玩編省植,廓如也?!?/p>

12.性不嗜飲酒,對客款洽終日苦樂而不厭者。

按:細審原拓,“款”前脫“”字,實為“必”字?!翱唷?,拓本作“”,其下邊部件“口”旁為撇畫而非豎畫,實為“若”字。該句句讀為:“性不嗜飲酒,對客必款洽終日,若樂而不厭者?!边@是說王詔雖然不喜飲酒,但招待客人盡心盡力,就像很喜歡宴飲一樣。

13.盛暑隆寒不廢夜課,故伯仲文學駒駛有聲,庠校春云,器未可量。

按:此處的“駒”,拓本作“”,右邊之“卓”清晰可見,實是“?”字?!队衿ゑR部》:“?,竹角切。馬行?!薄都崱ばы崱罚骸?,馬馳也?!薄?駛”意為馬快跑?!安佟敝感值?,此處是指王詔的大兒子、二兒子,“文學?駛”是對他們的稱贊。

此處的“春”,拓本作“”,底部的橫畫并不連屬,并且右邊部件也無捺畫,應是“青”字之誤識?!扒嘣破鳌背S脕硇稳萑似髁看?,如南朝宋顏延之《五君詠·阮始平》:“仲容青云器,實稟生民秀?!盵7](P304)后半句句讀有誤,應為:“故伯仲文學?駛,有聲庠校,青云器未可量?!?/p>

14.若夫重祀先之禮,勤嗣家之則不蹈詿咎,以閔有司不尚脂。常以愜持譽又足以為族里式。

按:此處的“重”,拓本作“”,左邊部件為“言”,右上部件為“艸”,右下部件可見三橫畫,即“謹(謹)”字?!俺!?,拓本作“”,上邊部件為交叉筆,而非“?!鄙喜康姆蛛x的三點,下邊部件為“吊”,該字實為“韋(韋)”字的異寫?!爸f”典出《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如脂如韋,以潔楹乎?”“不尚脂韋”指不尚圓滑。在古代墓志中,“脂韋”用例甚多,如唐武周長安三年(703)《程思義墓志》:“惟君道不希指,性①好陵折,罕脂韋以從俗,任剛毅以忤時?!泵魅f歷二十六年(1598)《王思惠夫婦合葬墓志》:“不為規避,毫無媕阿脂韋態?!敝疚闹械摹耙詯艹肿u”語義費解,“持”,拓本作“”,應為“(時)時”?!安簧兄f,以愜時譽”是說王詔處事不尚圓滑,從而獲得時人的贊譽。

“不閔有司”典出《禮記·儒行》:“儒有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詘于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庇纱丝芍?,“以閔有司”應斷入上句。整句句讀應為:“若夫謹祀先之禮,勤嗣家之則。不蹈詿咎以閔有司,不尚脂韋以愜時譽,又足以為族里式?!?/p>

15.雖未及從政,其施于有政者類,可頌,然身不得年,靳于知命所為□未,足抑將以后人也與!

按:志文所缺字,拓本作“”,左邊部件為“彳”,右邊部件為“酋”,系“猶(猶)”之變體。該字形符的變化路徑應是:犭——彳?!蔼q”字,三國時期《范式碑》作“”,正處在第一到第二的中間狀態;唐代薛稷《信行禪師碑》作“”,南京博物院藏明代胡宗仁畫作《送張隆甫歸武夷山》題跋,有鄭如雨詩“嗟余作客,未得掩巖扉”,這兩字中的“彳”下部都

微有提筆,和第三狀態已極為接近;北魏《張黑女墓志》作“”,左上部件雖有勾連,但基本可看作第三狀態;

明代正德《瓊臺志》序作“”,與志文字形相同,均屬于第三狀態?!啊绷碛幸划愺w“偤”,音yóu,其偏旁已從“彳”變化為“亻”?!队衿と瞬俊罚?/p>

“偤,以周切,侍也?!焙蟠謺?、韻書均承此?!墩滞āと瞬俊罚骸皞?,按從酋,訓侍。無義?!笨梢?,

明人對“偤”的“侍”義已不甚了了。明嘉靖二年

(1523)《東孺人張氏墓志銘》:“故今為予道其事偤泣不已?!盵8](卷十三)葉敬池梓本馮夢龍《新列國志》第三十一回:“穆公曰:‘汝國偤望君之歸乎?”[9]《永樂大典》卷一萬九百五十:“楊炎盧杞既相德宗,益惡公所為,連斥之,偤不滿意?!盵10](P4550)山西晉城明崇禎十六年(1643)《重修南范社關圣帝君廟碑記》:“噫!可怖哉!偤可敬哉!”山西陽泉清光緒十四年(1888)《記荒三年接替碑記》:“后奉上諭,招佃墾荒,現在偤有荒蕪?!薄肚x江縣志》卷八有“趙猶夫”,下注:“‘猶或作‘偤?!边@些都是“偤”通“猶”的例證。

核查原拓,“將以”后脫一字,拓本作“”,其左邊部件似“其”或“貝”,右下部件可見“口”,則整字應即“貽(貽)”。此句句讀應為:“雖未及從政,其施于有政者類可頌。然身不得年,靳于知命,所為猶未足,抑將以貽后人也與!”

16.維積善至車耳,天永厥福。

按:核查原拓,“善至”后脫“”,即“于”字?!胺e善至于車耳”,典出西漢揚雄《太玄經·積》:“君子積善,至于車耳?!?/p>

17.委順未父,森其立竹。

按:此處的“委順未父”詞句不通?!案浮?,拓本作“”,上邊部件有一貫穿筆,實為“艾”字?!拔窗奔次赐V?、未斷絕,墓志中常見“流慶未艾”“福祿未艾”“德業未艾”的用法?!吧淞⒅瘛笔钦f子孫繁茂昌盛,宋人敖陶孫有詩《永嘉魏秘校訪仆蕭寺,且言出處甚詳,屬與余同客昆山使人不能無懷,魏云欲還故鄉,而吳中兒女森森如立竹矣。因用所惠詩韻,聊綴數語,以塞來意,韻長不復檃括,資客中一噱可也》[11](P948)。明萬歷七年(1579)《王府典膳郭公墓志》:“翁雖逝矣,而孫子森森如立竹然?!?/p>

18.萬歷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鄉進士署鄧州儒學學正事晉江貢生宋國有撰文

按:《王詔墓志銘考》錄墓志作者為“宋國有”,并云:“宋本人《明史》及鄧州地方文獻均無傳”[1]。

“宋國有”實為“朱國有”,其事跡載于地方志。朱國

有,福建晉江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于晉江學中舉[12](卷十五),萬歷五年(1577)始署鄧州儒學學正

事[13](P361),萬歷八年(1580)由鄧州儒學學正升任廣東三水縣知縣[14](卷十九)。

三、《王詔墓志》的書寫策略與典故運用

墓志通常具有記事和頌美兩方面的功能,記事功能由志文承擔,頌美功能則由銘文表現。墓志開頭往往敘述志主的名諱、籍貫,《王詔墓志》開篇就記述了其宗族的源流演變:“其先諱成者,家鄧州城西九重院?!蓖醭墒青囍萃跏系氖甲?,相傳是元末定居于此的蒙古族人。曾祖王鐸、祖父王紀“咸有潛德”,惜乎史傳無載,父親王希周曾任四川墊江縣主簿,卓有政聲。接下來,著重介紹王詔的生平經歷,因為其終身未仕,沒有吏能、政績可寫,所以志文重點渲染的是其嘉德懿行。王詔“豐容偉質,兒時諍諍負奇氣”“不邇塵世”,可見,他年少時已卓然不群。他喜好“詩及子史”,但科舉之路并不順暢,最終捐金得授唐府典儀正,卻并未赴任。長史孫公多次催促,他都“力辭弗就”;親友交相游說,他也不為所動。王詔“不官于朝而居家”[15](P364),雖曰有官,其實與處士無異。隨父親到墊江任所時,勸說父親與其屈就,不如“休私門以自適”,內閣大洲趙公來信慰勉,也未能把王詔父子挽留下來。這里的內閣大洲趙公,是指趙貞吉(1508—1576),字孟靜,號大洲,四川內江桐梓壩人。王詔服侍母親盡心盡力,晨昏定省,對待兄弟愛護有加,不因外人挑唆而和弟弟分家。族侄懋恩早孤,王詔教之如子,懋恩事之如父,對家族中“隳業戾法”的弟侄則“諄諄戒諭”“革復乃已”。王詔謹于修身交

友,注重垂范宗族子弟。對自己的兒子教之以鄒魯之學,即使是“盛暑隆寒”,也堅持讓兒子們學習,王詔去世時,大兒子懋志、二兒子懋忠都已經是秀才了。隆慶三年(1569),鄉里發生饑荒,王詔出谷百余石而救濟里人,不以有功有德自居,突出了他對社會責任的擔當[16]。居家修習德行,不茍言笑,對朋友真誠坦蕩,細心周到。志文還補敘了王詔十六歲時所作之夢,夢到神人告之“持身當戒之在色”,從此便潔身自好,杜絕非禮妄行,為志文增加了一絲神秘色彩。志文結尾簡要介紹了王詔的生卒年月、妻子、子孫輩及葬期、葬地。銘文部分則贊揚了王詔的積德行善、性情真純和子孫繁茂。王詔墓志體式完備,記述了他科場失敗的經歷以及對儒家之道的堅守,圍繞嘉言懿行這一主題大做文章,描寫了他對待親人、友朋、鄉親們的諸種作為,塑造了一個飽讀經史、德才兼備但因舉業不順而主動放棄仕途的處士形象。

墓志大都文體雅正,典雅凝重,婉轉深沉,善于運用典故。在《王詔墓志》中,除前文隨文拈出的《尚書》《周禮》《楚辭》中的典故外,其他古籍中的典故亦復不少。如“立期揚名以顯親”,出自《孝經·開宗明義章》:“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薄巴遏⒍鴼w”之“投簪”,出自西晉左思的《招隱》其一:“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盵7](P310)“投簪”即拋棄冠簪,喻辭官不仕,文獻中習見。又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昔聞投簪逸海岸,今見解蘭縛塵纓?!盵7](P614)則把“投簪”落實到了漢人疏廣身上,疏廣為東海人,故曰“投簪逸海岸”?!吧w心乎愛者也”,出自《詩經·小雅·隰?!罚骸靶暮鯋垡?,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碧拼鷦⒕?、宋代楊延慶是孝悌的典范,這里用以襯托王詔孝順母親、愛護弟弟的美德。劉君良事跡見《新唐書·孝友傳》:“武德中,深州別駕楊弘業至其居,凡六院共一庖,子弟皆有禮節,嘆挹而去?!盵17](P5579)楊延慶事跡見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楊墓”條:“宋楊延慶,太宗時人。奉親至孝,母死葬畢,廬于墓前。母存日喜食栗,乃種二栗樹于墓前。經年其樹連理,三年合抱,生栗盈枝,人謂孝感所致也?!盵18](P196)《王詔墓志》中典故詞的運用,不僅滿足了生者的表達要求和紀念、贊頌、夸揚、悲悼等情感心理,也反映了當時的禮儀、喪葬、仁愛、孝敬等文化和制度特征[19],具有文化史方面的研究價值??傊?,作為應用于喪葬活動的實用文體,《王詔墓志》中既有程式化的慣常表述,如“踵門泣”“奄棄不肖”“(法)宜有銘,不獲辭”“豐容偉質”“青云器未可量”等,也出現了傳世典籍和石刻文獻中鮮見的表達方式,如“痛刮勵樹”“休私門以自適”“不蹈詿咎”“蔑過是”等,顯示出志文作者求新求變的努力及其深厚的學殖修養。

四、結語

本文綜合利用辨字形、通語法、審文例等訓詁方法,對《王詔墓志》的錄文進行校釋,指出了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分析了部分錯誤的產生原因,主要目的是為學界提供一個接近原貌、相對精確的文本?!锻踉t墓志》記錄了王詔宗族六代的名諱,其中的“其先諱成者”,是考察淅川王氏蒙古族族源的主要依據。墓主王詔年少時即誦讀經史,但屢試不第,捐金得授唐府典儀正,而未正式履職,生平孝悌友愛、垂范宗族子弟,受到宗族和鄉里的尊崇。他的人生經歷雖然平淡無奇,但是可以借此加深對明代普通知識分子生活狀態的了解,亦可窺見當時基層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和道德風尚。需要指出的是,墓志還記錄了一些明代的書面語詞匯,如上文曾提及的“垂丱”;“故公幼壯為良子弟,強年為賢父兄”中的“強年”,意為壯年;“侃侃自將,玩編省植,廓如也”中的“廓如”,用以形容人的豁達等。這些詞語在《漢語大詞典》中均未收錄,可見,該墓志還可補詞典之未備。

參考文獻:

[1]張慶華,唐新.王詔墓志銘考[J].尋根,2020,(4).

[2][元]蘇天爵.滋溪文稿[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明]顧清.東江家藏集[A].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1冊[C].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4][明]李夢陽.空同集[A].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2冊[C].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5][清]懷蔭布修,黃任、郭賡武纂.乾隆泉州府志[M].清同治九年(1870)重刊本.

[6][唐]長孫無忌,等.故唐律疏議[A].四部叢刊三編·史部:第27冊[C].上海:上海書店,1985.

[7][南朝梁]蕭統.文選[M].[唐]李善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

[8][明]王九思.渼陂集[M].明嘉靖十二年(1533)王獻刻本.

[9][明]馮夢龍.新列國志[A].古本小說集成第二輯:第20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明]解縉.永樂大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1][宋]陳起.江湖后集[A].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7冊[C].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12][明]陽思謙修,黃鳳翔、林學曾纂.萬歷泉州府志[M].明萬歷四十年(1612)刻本.

[13][清]蔣光祖修,姚子瑯纂.乾隆鄧州志[A].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450號[C].臺北:成文出版社, 1976.

[14][明]郭棐,王學曾,袁昌祚纂修.萬歷廣東通志[M].明萬歷三十年(1602)刻本.

[15][漢]班固.漢書[M].[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16]楊向奎,黃高峰.古代處士墓志的敘事策略及文化內涵[J].學術交流,2017,(9).

[17][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 1997.

[18][明]彭大翼.山堂肆考[A].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74冊[C].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19]何山.宋代墓志典故詞語校釋六題[J].宿州學院學報, 2014,(12).

①本文所引墓志基本來自中華書局籍合網中華石刻數據庫,其網址為:http://inscription.ancientbooks.cn/docShike/.以下不一一出注。

①在中華石刻數據庫中,“性”錄為“姓”,經核國家圖書館所藏拓片,實為“性”字。

The Coll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Epitaph of Wang Zhao in the Ming Dynasty

Sun Ruilong

(Asia-Pacific Experimental Schoo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2211, China)

Abstract:The epitaph of Wang Zhao in Ming dynasty, unearthed from the ancestral Tomb of Wang family in Jiuchong village, Xichuan County, Nanyang, records the six generations of his clan, which is a valuable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Wang family in Nanyang. The rubbings and inscriptions on Wang Zhaos epitaph were published. However, due to the serious grinding of the epitaph, there are many errors in the inscriptions and inappropriate sentences, which should be corrected. Wang Zhaos life was devoted to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ity, and he set an example for the children of the clan. From this we can see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social pursuit of the general intellectuals in the Ming dynasty.

Key words:Wang Zhaos epitaph;Ming dynasty;collation and explanation

作者簡介:孫瑞隆,男,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二級教師,文學碩士。

猜你喜歡
明代
論明代文人茶畫中的審美意蘊
淺論明《南都繁會景物圖卷》的表現形式和技法
佛典重現 寶藏增輝
明代中后期山水畫發展情況梳理
明代官員如何發揮諫言監督作用
明代貴州衛學與地域文化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東南亞香藥與明代飲食風尚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及技法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