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兒童學業韌性的保護性因素

2023-06-15 00:30汪傳艷朱峰張嵐
現代基礎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關鍵詞:留守兒童

汪傳艷 朱峰 張嵐

摘? ?要: 學業韌性為解釋“為何一些留守兒童身處逆境卻能取得學業成功”這一問題提供了理論框架。以“雙一流”高校S校的13位曾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為個案進行研究,發現促使留守兒童克服學業困境的保護性因素主要包括:積極的應對傾向、堅強的意志過程等個體特征因素;祖輩、返鄉或隨遷父母積極的情感支持和工具支持等家庭因素;良好的班級氛圍、教師支持以及成功的擇校經歷等學校因素。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營造良好校園氛圍、完善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是促進留守兒童培養學業韌性的關鍵措施。

關鍵詞: 留守兒童;學業韌性;危險性因素;保護性因素

一、引言

農村留守兒童往往因親子分離所引起的繼發性風險而處于學業危機之中,如何緩解或消除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業危機一直是教育政策決策者和研究者關注的議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在校比例呈階梯式下降,高中凈入學率僅有23.1%,高中入學推遲率則高達56.5%,兩項指標均低于農村非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及城鎮兒童。1 這表明,留守兒童的教育劣勢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凸顯,絕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大學夢”破滅。面對這種局面,為探尋改善留守兒童教育成就的有效策略,研究者需要了解面臨高學業失敗風險的個體取得學業成功的關鍵性因素。由此,對留守兒童的學業韌性研究尤為必要。

學業韌性是指個體處于學業困境甚至面臨退學的壓力條件和事件下,仍能保持高水平的學習動機和成就。學業韌性的概念包含兩個基本要素:一是經歷學業困境,這不僅包括學業領域的困境,還包括生活困境以及個體的特殊身份或特殊地位等;二是取得學業成功,通常用學業成績來衡量。2 學業韌性的形成過程是個體成長過程中各種危險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危險性因素被認為是個體具備學業韌性的必備條件,指學業發展過程中面臨長期或嚴重的逆境,如貧困、種族歧視、疾病、童年被虐待經歷、學業壓力大、成績差等。保護性因素主要包括個體特征、家庭支持和學校支持等因素。3學業不良現象是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消極效應,當個體調動保護性因素積極應對學業逆境時,就可能獲得較高的學業成就。受積極心理學的影響,研究者致力于探索學業韌性的保護性因素,認為個體經歷學業困境時所擁有的積極品質與資源更值得學習和掌握,可幫助處境不利兒童走出學業失敗的境地。

本研究采用個案研究法,以“雙一流”高校S校的13位曾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識別和理解留守兒童學業韌性的保護性因素。這些受訪者均經歷了長期的學業困境,但最終都憑借所能調動的保護性因素考入了重點高校,是具備學業韌性的群體。這些個案也具有如下共性:留守時間較早、持續時間較長、普遍存在心理和行為障礙、處于動態留守狀態,這些特征與目前主流研究觀點相一致,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本研究深描他們在受教育過程中所經歷的困境及其成功逆襲的關鍵性因素,總結留守兒童取得學業成功的一般性規律,以期為他們克服和消除留守生活的不良影響提供新的經驗支持。

二、艱難求學路:學業韌性的危險性因素

危險性因素(學業困境)是個體具備學業韌性的前提條件?;谖闹袀€案所生存的具體社會環境,留守兒童學業韌性的危險性因素主要包括:較低的教育起點,因留守兒童的身份所面臨的學業、情緒和行為適應障礙,因身份轉化而產生的學業適應困境等。

1.教育資源匱乏:就讀于農村教學點等薄弱學校

為適應城鎮化背景下人口流動趨勢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21世紀初我國大力推進農村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工程。在此輪布局調整中,撤點并校是最主要的模式。據統計,2001—2011年,我國農村教學點減幅達41.2%。1 直到2012年國務院發布《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盲目撤并行為才有所緩和。僥幸保留下來的農村教學點積貧積弱,加劇了農村富裕家庭的“向城性擇?!壁厔?,形成了“城滿、鄉弱、村空”的格局。這種局面導致農村教學點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家庭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處于劣勢的留守兒童。2 回顧文中個案的教育經歷,他們讀中小學時正值大規模布局調整時期,幾乎都就讀于農村薄弱學校,學校被撤并使他們經歷了動蕩的學習生涯。如珍珍就讀的小學每個年級不足30人,三年級時學校被撤并,“那一年,我都陷在無書可讀的恐慌之中。我們照舊只有語文和數學課,全由一位老師上課。學生上課沒有嚴格的時間觀念,需要老師拿著錘子敲擊鐵塊”。

在教育資源分配中,農村教學點處于整個教育系統的“神經末梢”,很難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成為新聘教師的“練兵場”。3 而從教師調配機制來看,許多地方政府采取個人申請、公開選拔或積分競爭的方式彌補縣城學校的空缺,抽調的往往是農村學校的年輕骨干教師,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學校的師資矛盾。4 在這種背景下,留守兒童難以獲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來自偏遠鄉村的朱偉說:“剛畢業的老師會分配到落后地區,每年進行評比,教得好的老師往好的地方調,空出來的崗位留給新畢業的老師。我們那里的輟學率相當高,我有9個堂兄弟姐妹,其中7人是初中畢業或未畢業?!?/p>

在師資、辦學經費、硬件設施等發展障礙的情況下,教學點難以為這些家庭教養功能弱化的留守兒童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性支持,“走不掉、過不好、幫助少”的現實讓他們時刻面臨學習和生活困境,通過教育向上流動的道路更為曲折。

2.歷經學業逆境:學習、情緒和行為適應障礙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父母外出務工帶來同時存在的一組對抗力,雖然會因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而增加教育投入,但父母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動機和行為表現都存在負面影響,這對教育機會和教育結果都會產生消極影響。5 黃斌歡的研究也指出,家庭教育雖不能起到激勵性意義上的學業支持,卻能起到保障性因素,使他們能安守本分、勤勉學習。1 留守兒童因父母缺位便缺失了這一重要的保障性因素,更難順利完成學業。個案中的王蘭在一歲時父母外出務工,她跟父母很疏遠;讀初中后,王蘭因早戀而成績下滑嚴重;讀高中時仍無心學習,高一沒讀完便輟學了。

留守身份對留守兒童個性造成的負面影響也使他們遭遇更多的校園欺凌,這更加降低了學業成功的可能性。吳要武等人對17000余名寄宿生的調查發現,留守兒童更容易卷入校園欺凌,卷入欺凌的兒童有較低的自尊心和較高的抑郁感,這會使他們自暴自棄并處于“自我孤立”的“隱形輟學”狀態,進一步招致師生的排斥、疏遠和歧視,使他們承受持續性的心理創傷,從而對學業產生負面影響。2 文中的不少個案遭遇過校園欺凌,例如,小宇因父親常年在外務工,說話有些弱氣,讀初中時經常受到室友扔鞋、起外號、排擠、身體攻擊等欺凌,無心學習;丁玲幾個月大時便留守老家直至10歲,經常受到鄰居小孩精神和言語上的羞辱。

縱觀13位曾為留守兒童的大學生的生命歷程,他們都曾因父母外出務工而產生各種持久性的心理或行為問題,并因此影響學業表現。雖然我們不能泛化這些負面問題而將留守兒童“標簽化”,但也不能規避留守兒童群體真實存在的“弱勢特征”。3 受訪者最終突破這些困境進入“雙一流”高校,本身也說明了“弱勢特征”并非必然引致留守兒童成為“問題兒童”,這也從側面驗證了探索這些高風險學生取得學業成功的保護性因素的必要性。

3.生活動蕩漂泊:跟隨父母流動后學業適應困難

留守兒童的身份會隨著家庭決策的變化在“留守”“流動”和“非留守”之間反復轉化。在這些個案中,有多人處于動態留守狀態,因隨父母進城、自己返鄉或父母返鄉而經歷多次身份轉化。在學齡期,影響兒童社會化的主要載體是社區和學校,只有穩定的社區和學校生活才有利于兒童的社會化發展。4 對于有跟隨父母進城經歷的留守兒童來說,他們無論是在城市社區還是城市學校都處于邊緣化狀態,面臨各方面的適應障礙。5 珍珍在學校被撤并后被父母接到合肥,她形容自己“前九年人生和后九年人生幾乎是割裂的”。由于不會說普通話以及教材版本和課程進度不一致等原因,她一直難以適應學校。已養成許多不良習慣的丁玲也在五年級時被接到了城市,一進校就被老師質疑智力有問題。在老家不受祖輩重視的玲玉讀四年級時來到城市,但她將此形容為“痛苦與抑郁的開始”;她震驚地發現自己還有一個親妹妹,妹妹在外面稱自己為表姐,母親對自己也不親近;她就讀的是一所打工子弟學校,同樣面臨同伴和教學體系的適應問題。

總體而言,留守生活從不同方面給農村兒童的學業表現產生不良影響。外出務工者中的一部分精英群體逐漸實現了家庭化遷移,但生活學習環境的變化和制度性的壁壘,使得這些從留守轉向流動的兒童在學業道路上面臨更大的挑戰。

三、重要轉折點:學業韌性的保護性因素

這些曾留守的大學生在學業道路上遭遇各種困境,但最終憑借保護性因素考入了重點高校。概括而言,這些保護性因素可分為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

1.個體因素

(1)個體積極的應對傾向,促使留守兒童對學業逆境進行正向解讀

應對傾向是個體面對學業挫折和困難所采取的理解認知、應對態度和反應傾向。1 學業韌性理論認為,學習者對壓力事件及環境中的支持、資源的感知和應對,是重要的個體特征保護因素。2 留守兒童能否對學業過程中的危險性因素進行正向解讀,激發自身正能量積極應對,是形成學業韌性的關鍵。小宇受室友欺凌后對學習和生活失去了信心,而一本漫畫書中主人翁積極樂觀的精神讓他受到了啟發,反思父親外出務工的合理性,逐漸調整心態,專心學習。玲玉因不能在城市報考高中便在初二時返鄉,考上重點高中后,因父親剪光她的頭發、學業壓力、與同學差距過大等問題患了抑郁癥,為克服這些問題,她閱讀大量書籍來拓寬視野,努力修煉心性讓自己開朗起來,而對于父母的忽視和觀念沖突,玲玉放棄了爭論和期望,而是去理解和接受現實。

(2)個體堅強的意志過程,提高了留守兒童的學業投入度

意志過程是個體以明確的目標為導向,調動自身的積極心理品質,克服學業困難和挫折,堅持完成學業的過程。3 馬?。∕artin)和馬什(Marsh)將與學業韌性相關的個體因素總結為5C模型:自信(自我效能感)、協調(計劃)、控制、沉著(低焦慮)以及承諾(堅持),這些因素可顯著預測三種教育和心理結果:對學校的興趣、課堂參與和總體自尊。4 學業堅持性是促使留守兒童主動選擇學習策略和加大學業投入度的重要因素。王蘭在學習理發手藝的過程中后悔輟學,母親便想辦法將她送回學校。由于數學基礎差,她的起步之路異常艱難,“別人午休的時候我在學習數學,別人吃飯的時候我仍在學習數學”。經過不斷的努力,她最終以優異成績考入了S校。

2.家庭因素

(1)留守期間監護人的正面引導,為留守兒童提供情感性支持

祖輩隔代監護是我國留守兒童的主要監護類型。祖輩的養育功能因祖輩的思想觀念不同而呈現差異。當祖輩對留守兒童的行為給予正面引導,并提供積極的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時,則能夠起到較強的正面影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么部分留守兒童的學業成績未受到父母外出的負面影響。5 文中13個案例中有9人由祖輩監護,受到良好照顧的有4人(珍珍、茜茜、胡杰、張成),未受到良好照顧的有5人(小琴、王蘭、丁玲、小武、玲玉)。祖輩監護不力的主要表現為忽視和溺愛,根源在于祖輩的重男輕女思想。受到良好照料的群體達成了高度的一致性,都極為肯定祖輩對自己的品行養成、生活照料及學業支持的積極影響。母親監護也是另一種主要監護類型,有小宇、朱偉和小海3人。同祖輩監護一樣,每個人的境遇因母親的監護能力不同而有所不同,只有小海的母親能給予及時的安慰、鼓勵與開導,幫他糾正玩游戲、早戀、抽煙、厭學等各種不良行為,樹立學習信心。

(2)返鄉或隨遷父母的及時干預,為留守兒童提供工具性支持

對于大多數留守兒童而言,留守兒童的身份只是一種暫時性狀態,父母或子女任何一方發生流動,都會引起兒童身份的轉化。對這些個案的研究發現,子女與父母團聚,并不意味著父母必然會發揮正面功能。如小琴讀初中時父母返鄉,但經常吵架,致使她產生過離家出走的想法。玲玉在城市與父母一起生活的經歷,讓她體會到了“小心翼翼”的含義。然而,父母回鄉或將子女帶到城市后,如果能給予積極的支持和引導,則能對學業表現起正向的促進作用。茜茜童年時漂泊不定,初中時父親返鄉,結束了家人分離的生活,此后,父母的言傳身教影響著她,時常告訴她“家”是她最堅強的后盾。丁玲來到城市后,母親對她嚴格要求,讓她補習英語、練字、學素描,糾正學習和習慣上的偏差。

3.學校因素

(1)良好的班級氛圍,為留守兒童營造了舒適的學習環境

班級氛圍對學業成就的積極作用得到了學術研究領域的證據支持,基于PISA數據的一些跨國研究都強調班級氛圍的重要影響。如古辛(Güze)和貝爾貝奧盧(Berbero?lu)對OECD國家的研究發現,紀律氛圍與學業成就具有正向相關關系。1 馬(Ma)等人對一些亞洲國家的研究表明,學校的紀律氛圍對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三個學科的學業表現都有積極影響。2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良好的班級氛圍可有效緩解繁重的學業壓力和留守生活帶來的不良影響。如阿遠小學時自己上學,初中時寄宿,高中時校外租房,這種生活狀態造就了他獨立堅強但也敏感冷漠的性格。高中時,同學大多來自縣城,很活躍,也很有集體感,會主動找他聊天。即使在緊張的高三階段,阿遠的班級依舊笑聲爽朗,這讓他心情很放松。而隔壁以留守兒童為主的班級,上課時大多數學生低著頭,甚至有人因打架斗毆或結交社會不良人員而被開除。

(2)成功的擇校經歷,為留守兒童提供了重要保障

如前所述,留守兒童的教育起點較低,大多就讀于農村薄弱學校,這制約了他們通過教育實現向上流動的機會。一部分留守兒童父母通過擇校扭轉了這種局面。朱偉讀小學時成績一直墊底,鎮上的初中每年能考上重點高中的學生寥寥無幾,他的父母想辦法把他送到了縣城的私立學校。學校對留守兒童實行全封閉管理,不準攜帶手機,僅周六允許學生請假兩個小時外出購買生活用品。嚴格的管理制度讓朱偉的成績有了起色,最終考上了重點高中。珍珍讀六年級時在舅舅的帶領下四處參加初中名??荚?,最后成功進入名校??梢?,一次關鍵的擇校經歷改變了這些留守兒童的命運,讓他們有機會憑借個人天分和努力去獲得更大的學業成功。

(3)教師的有力支持,幫助留守兒童樹立了學業信心

發展心理學認為,學校和教室中的人際關系狀況構成了學齡兒童的學習心理環境。3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齡兒童更傾向于向外界尋求支持,教師作為他們接觸最多的群體最易成為“重要他人”,師生關系質量則成為影響學齡兒童成就水平的關鍵因素。法默(Farmer)認為,教師支持是學生所知覺到的教師支持,教師對初中生的影響力遠勝父母。4 索薩(Sosa)和戈麥斯(Gomez)的研究表明,教師支持對培養拉丁美裔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學業韌性具有積極作用。5 雷萬鵬等人的研究發現,教師的學習支持、情感支持和交往支持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毅力、開放性、學校適應和交往能力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6個案中小琴的爺爺奶奶重男輕女思想嚴重,父母返鄉后也未關心過她的學業?!暗晃粌炐愕挠⒄Z老師經常給我更多的關注和更高的要求,讓成績平庸的我取得了迅速進步。這也使得更多的老師更加看重我,使我逐漸建立了自信心?!毙∏僬f。

四、培養留守兒童學業韌性的對策建議

在中國城鎮化快速推進和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社會背景下,留守兒童的學業道路面臨諸多危險性因素,但也具有很多保護性因素。這兩種因素并不存在絕然對應的關系,當留守兒童積極調動其中一種或多種保護性因素時,便獲取了克服學業困境的動力。這些個案的人生軌跡蘊含著普適性的積極意義,為有效幫扶留守兒童群體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向?;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為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提高其親職教養意識與能力

研究發現,無論是祖輩監護還是親子重聚,當監護人提供正向的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時,能為留守兒童培養學業韌性提供重要的力量源泉?;谶@一論斷,為留守兒童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服務指導服務,提高親職教養意識與能力是當前推進留守兒童關懷工作最為迫切的任務。鑒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系統化、常態化、滿足城鄉兒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一是全面推進留守兒童聯絡員制度和家庭教育服務站點建設工作,以此為抓手,加強留守兒童及其家庭的需求調研,建立翔實完備的留守兒童信息臺賬。二是通過開發本土培訓課程、引進國外先進課程體系等途徑,創建一批有明確服務理念和教學計劃、內容豐富具體的家庭教育培訓項目,為留守兒童家庭提供有針對性的家庭指導服務。三是依托高校、科研機構和互聯網平臺,推動家庭教育學科建設和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團隊培訓基地建設,培養一批專業化的家庭教育師資隊伍。

2.營造良好校園氛圍,鼓勵教師為留守兒童提供支持

良好的班級環境和有力的教師支持是留守兒童培養學業韌性的重要保護性因素?!跋硎軐W?!保‥njoyment of School)是一個與學校相關的認知—情感“結果”結構網絡,它塑造了學生的上學意愿,也塑造了他們在學校和在校外繼續教育的學業目標及其總體自尊。1 這為優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干預提供了重要啟示。在學校層面,應加強校風和紀律管理,從心理健康、學業幫扶、親子交流、教師培訓等方面實施全過程管理,同時,加強軟硬件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增強留守兒童的學校歸屬感。在教師層面,教師可通過積極傾聽、鼓勵、關愛和尊重等方法為留守兒童提供情感性支持;通過明確學習規劃和目標定位、建立朋輩指導制度等措施提供工具性支持;通過尋求和宣講社區服務、入學升學政策講解等措施提供信息性支持。此外,良好的個人特質也是重要的保護性因素。因此,學校和家庭應引導留守兒童培養自律、自信、堅持、沉著和計劃性等人格特質,勤奮刻苦、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情緒管理和調適能力,以幫助他們提高自我效能感。

3.建立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持體系,做好城市教育包容性發展的頂層設計

研究發現,留守兒童接受教育具有先天性劣勢,留守時缺少優質教育資源,流動后又面臨各種隱性或顯性的排斥??朔捌诶щy,考入一所重點高中是大部分留守兒童取得最終學業成功的關鍵轉折點。而對于流動兒童來說,在流入地的家庭經濟狀況和能否跳出政策限制則起關鍵作用。對此,國家和各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優化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教育環境,在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推動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在兒童優先的原則下做好城市教育包容性發展的頂層設計。首先,進一步完善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國家應加強對農村學校資金、設備、師資的投入力度,重點做好小規模學校、寄宿學校及偏遠地區學校的標準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環境。其次,流入地應逐步放開流動兒童就讀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門檻,減少流動兒童因諸多原因返鄉以及由此衍生的適應問題,提高其學業成功概率。

The Protective Factors of Academic Resilienc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ANG Chuanyan,ZHU Feng,ZHANG L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Academic resilienc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plain why some left-behind children can achieve academic success in adversity.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13 students, who used to b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S university, a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this study has found that the protective factors that motivate left-behind children to overcome academic dilemmas mainly includ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tendency to positively cope with difficulties and strong will; family factors such as the positive emotional support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 coming from guardians, and returning or accompanying parents; and school factors such as a positive classroom environment, teacher support and successful school selection experience. The ke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cluding constructing a service system for demand-oriented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creating a good campus atmosphere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policy for th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Key word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academic resilience,risk factors,protective factors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農民工返鄉子女學校適應困境與整合性干預機制研究”(項目編號:BFA21007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汪傳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農民工子女問題研究;朱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育研究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學生事務研究;張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學生事務研究。

1? 段成榮,呂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年第3期,第13-29頁。

2? Martin A.J., Marsh H.W.,“Academic Buoyanc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Everyday Academic Resilience”,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Vol.46, no.1 (2008), pp.53-83.

1? Wayman J.C.,“The Utility of Educational Resilience for Studying Degree Attainment in School Dropout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95, no.3(2002), pp.167-178.

2? 雷萬鵬,王浩文:《70年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回顧與反思》,《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第12-24頁。

3? 付建強,伍雪輝:《“后撤點并校時代”: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定位及發展策略》,《中國農村教育》2020年第17期,第116-118頁。

4? 朱許強:《農村教學點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教育評論》2018年第10期,第13-16頁。

5? 趙丹,范先佐:《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期待各界支持》,《人民政協報》2020年8月12日,第10版。

1? 段成榮,呂利丹,王宗萍:《留守兒童的就學和學業成績——基于教育機會和教育結果的雙重視角》,《青年研究》2013年第3期,第50-60頁。

2? 黃斌歡:《留守經歷與農村社會的斷裂——桂中壯族留守兒童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8期,第48-58頁。

3? 吳要武,侯海波:《校園欺凌的影響與對策——來自農村寄宿制小學的證據》,《勞動經濟研究》2017年第5期,第36-55頁。

4? 鄧純考,周谷平:《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范式:問題與超越》,《教育發展研究》2017年第18期,第78-84頁。

5? 唐有財,符平:《動態生命歷程視角下的留守兒童及其社會化》,《中州學刊》2011年第4期,第108-113頁。

6? 王中會,石雪玉:《流動兒童問題行為與學校適應的關系研究》,《中國特殊教育》2015年第6期,第86-91頁。

1? 朱祖林:《在線學習心理測評研究》,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頁。

2? 何孟姐,楊濤,辛濤:《心態x資源:影響小學流動和留守兒童學業成就的關鍵》,《中小學管理》2016年第11期,第27-31頁。

3? 朱祖林:《在線學習心理測評研究》,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頁。

4? Martin A.J., Marsh H.W., “Academic Resilience and It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rrelates: A Construct Validity Approach”,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Vol.43, no.3 (2006), pp.267-281.

5? 許琪:《父母外出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的影響》,《青年研究》2018年第6期,第39-51頁。

1 Güze C.I., Berbero?lu,“Students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 to Mathematical Literacy Measures in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2003”, Eur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40,no.10(2010), pp.93-113.

2 Ma X., “A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toward Mathematics and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30, no.5 (1999), pp.520-540.

3 Kalil A.,Zilo-Guest K.M.,“Teacher Support, School Goal Structures, and Teenage Mothers School Engagement”, Youth & Society, Vol.39, no.4 (2007), pp.524-548.

4 Farmer H.S., “Model of Career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or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Vol.32, no.3 (1985), pp.363-390.

5 Sosa T., Gomez K., “Connecting Teacher Efficacy Beliefs in Promoting Resilience to Support of Latino Students”,UrbanEducation, Vol.47, no.5 (2002),pp.876-909.

1 雷萬鵬,李貞義:《教師支持對農村留守兒童非認知能力的影響——基于CEPS數據的實證分析》,《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第160-168頁。

1 Martin A.J., Marsh H.W., “Academic Resilience and It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rrelates: A Construct Validity Approach”,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Vol.43, no.3 (2006), pp.267-282.

猜你喜歡
留守兒童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生存狀況與教育現狀研究*
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對策
個案工作方法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
體育舞蹈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干預效應的實驗研究
論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的生存寫照與人文關懷
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教育
留守兒童法律權益保護問題及優化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