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運河文化視域下揚州評話的當代價值與傳承研究

2023-06-22 06:12何勰何卿瀾
藝術科技 2023年4期
關鍵詞:非遺傳承

何勰 何卿瀾

摘要:揚州自古是重要交通樞紐、商業城市,也是運河城市、南北文化傳播的必經之地,三教九流混雜,方言、文學、藝術交融演變,塑造了揚州文化寬容野逸、推陳出新的特征。當地的文學藝術彰顯出雅俗文野、因襲獨創的底色,說唱文學的發展可謂如魚得水,以揚州評話為代表的通俗文藝至今不衰。揚州評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鹽業鹽商、漕運漕幫影響,在享樂風氣、江湖武俠風氣中發展,與大運河文化相伴而生?;诖?,文章在大運河文化視域下研究揚州評話的當代價值。揚州評話中蘊含極為豐富的當代價值,通過展現揚州的地域風情,得以弘揚民風民俗,發揮了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的作用。在揚州評話作品中,多樣的藝術性與深刻的社會性得到統一,傳奇色彩與寫實精神結合,為當代大眾提供了一種雅俗共賞的審美趣味,并以生生不息的適應力和創造力,豐富充盈了大眾的精神世界。它與大運河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共贏模式,以文化遺產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賡續了運河文脈。當下,面對傳承困境,可在文本上講究多類并舉,為傳統書目注入新的內容元素,在表演上設法創新,重視書場建設,改進曲藝語言;還可借助新媒體為傳統賦能,豐富其傳播方式,推動受眾群體年輕化;同時依托大運河文化打造“非遺”產業亮點,將揚州評話打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國家品牌,展現其經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關鍵詞:揚州評話;大運河文化;“非遺”;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4-00-03

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受到大運河的滋養,在漫長的歲月中積淀出獨特又豐潤的文化品格,孕育了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學藝術,成為運河文脈中的重要分支。其中,揚州評話又是揚州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揚州評話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人文精神,價值與意義歷久彌新,對其進行傳承與創新勢在必行。

1 文化氛圍

1.1 鹽業鹽商與享樂風氣

揚州自古以鹽業發達、鹽商豪奢著稱。不同于京師的官員文化與蘇錫的文人文化,揚州文化在鹽業繁榮時期更偏向于商人文化,這是因為淮揚鹽商階層所引領的商業文化精神對揚州的生活風氣與文化底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說書、唱戲等娛樂活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社會基礎。

鹽業稅收不僅是揚州經濟的命脈,對國家財政的穩定也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鹽商的富有程度、社會地位、交往關系不容小覷,大鹽商受到封賞并不鮮見,他們的頂戴、頭銜乃至黃馬褂,雖是虛銜,但級別甚至高于地方官員。不同于尋常商人在思想學問方面的短板,揚州鹽商的文化素養很高,并有意接受文化熏陶。據嘉慶《兩淮鹽法志》記載,淮揚鹽商子弟中進士和舉人者二百人以上,商仕集于一身成為淮揚特色。一方面,他們迎合官府和文人階層,并興辦書院,例如鹽商創辦的揚州安定書院和梅花書院走出了段玉裁、王念孫、姚鼐、汪中、趙翼等著名文人;另一方面,他們展現出個人的文化選擇和審美情趣,推崇通俗文藝,促進了通俗文學的發展,如著名鹽商江春蓄養花部、雅部兩個戲曲班子,這對戲曲種類的相互交流顯然有直接影響[1]22-24。

1.2 漕運漕幫與江湖武俠

江淮自古多鹽梟武裝販私,剽悍勇猛,善于械斗。晚清周伯義紀實筆記《揚州夢》中提到官府招安某些驍勇的鹽梟,封賞官職,重用并使之緝捕同類,釀出武林正邪之爭,漕幫與鹽梟合流趨勢不斷加強。而由大運河漕運而起的漕幫強調內部團結,一致對外,強調忠孝、俠義,嚴禁奸佞邪惡,這無疑影響了江湖武俠小說在運河沿線一帶的繁榮。

清代乾隆以后,揚州評話形成“武說”派別,如鄧光斗“跳打《水滸》”以武打動作描繪見長,甚至模仿武技表演,引起聽眾的興味。同時,《三俠五義》等武俠題材書目在揚州也找到了適宜的土壤,王少堂先生在青年時期就曾想放棄家傳《水滸傳》而改說《三俠五義》,可見江湖武俠在運河流域的流行[1]258-259。武俠小說之所以有如此強的生命力,與它同說唱藝術血肉相連、相依相承的聯系是分不開的。在說唱藝術中,口頭演說的評話粗獷明快,擅長大書、短打故事,是俠義題材最合適的載體??梢哉f,江湖武俠的盛行推動了說唱文學的發展,對于說唱藝術新格局的形成功不可沒[1]262。

2 當代價值

2.1 展現地域風情,弘揚民風民俗

真實的市井生活、市井語言,尤其是下層市民的生活環境、日用起居、鄰里關系,在揚州評話中得到全面展示。評話《皮五辣子》十分逼真地描繪了東城腳貧民區各行各業的生活狀態,如賣菜小販倪四一家三口的每日開支都被詳盡描述。豐富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內涵和人文傳統,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本。因此,發掘、傳承揚州評話中民俗文化的積極因素,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精神內涵有重要作用。例如《皮五辣子》中某寺廟施粥放賑,但粥分三等,多借以斂財,層層克剝,施放到貧民手中的已是稀粥湯,表達了對下層貧民血淚的同情、不平,以及對臘八施粥所代表的本原精神——慈悲喜舍、廣種善根的呼喚[2]。在今天,揚州的大明寺、文峰寺在臘八節免費向群眾施粥已成為傳統,民風民俗持久、廣泛地滋養著一方人民。

2.2 提升大眾審美,滿足精神需求

揚州評話以現實精神為審美選擇,其主要傾向表現為:疏離神怪妖異,貼近現實生活,詮釋市井風情,玩味人間百態,冷淡脂粉情愁,傾向粗豪陽剛,嘲諷酸腐儒弱,推崇尚武之風[1]236。在揚州評話作品中,多樣的藝術性與深刻的社會性得到統一,傳奇色彩與寫實精神有機結合,為當代大眾提供了一種雅俗共賞的審美趣味。

以揚州評話的重要篇目《武松》為例,它在原作的基礎上增加了新人物、新情節,這種增加大有深意,使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更為突出,將渲染世態人情、分析做人處世之得失放在首位。其中,武松與魯智深的關系被改為師徒關系,在智取二龍山的情節中有意營造二人的誤會與沖突,作者甚至詳細描繪二人打斗的場面:“魯大師把棍子擺在他刀上,‘嘻嘻嘻嘻,那個笑法子,不氣了。笑著,棍頭在刀上揉著,兩下子一揉,武二爺周身汗被他揉出來了?!闭f書人不斷變換角度,在評議中著重強調為人的道理,即絕不可驕傲自大,須保持謙遜。這一個英雄傳奇故事將對社會人生哲理的思考融入真實可信的故事中,而說書人結合情節展開了生動的議論,讓聽眾在娛樂當中獲得了人生經驗。這種方式不令人厭煩,反而極有說服力,富有教益,耐人尋味[1]239-240。因此,發掘大運河文化視域下揚州評話的審美價值,既能探究其在具體時期的特定功用,又可將其與當代價值觀相結合,充分發揮其現世作用,教化人心,匡正風氣。

2.3 保護“非遺”,賡續運河文脈

2006年,揚州評話被批準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浪潮下,揚州評話與大運河文化的深度融合將形成共贏模式,以文化遺產推動“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這有利于對大運河文化進行更活態、更全面、更必要、更有針對性的保護,使運河文脈璀璨閃耀、流淌不息。

大運河文化既指包括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在內的運河的本體文化,又指受運河影響在運河區域產生的文化現象,如哲學、史學、文學等上層文化和民間文學、風俗等市井文化。揚州評話是大運河沿線地區形成、發展的表演藝術,毫無疑問與大運河文化有所合流。立足于當下文化市場的需求,研究揚州評話中的文化符號與現代社會的文明價值觀之間的內在聯系,能夠搭建起傳統與現代在精神層面的關聯,拓寬當代大運河文化研究的范圍和思路,用運河邊成長起來的說唱文學去創作新的運河文學藝術,重新編演新時期的運河故事。利用中國大運河這一世界級的文化遺產,活化運河歷史文化,以揚州評話為代表的表演藝術最容易架起與當下觀眾的橋梁,輸出文化產品,潛移默化地傳播運河優秀文化,增強國民的文化自信。

3 傳承發展

3.1 換“腦子”:在書房里和書臺上創新

揚州評話在泛娛樂化、信息化浪潮中雖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且面臨著缺少人才、受眾面窄、行業不景氣等困境,但并不是不見出路,相反,只要走可持續的傳承與發展之路,揚州評話的未來必定有永葆青春的活力與博大廣闊的空間。

在文本上,要講究多類并舉,并為傳統書目注入新的內容元素。首先,應逐步恢復說書人對書目的多樣化選擇。揚州評話原有數十種書目,如《西漢》《三國》《隋唐》《水滸》等,但目前常說的只有固定的幾種,剝奪了觀眾接觸多元題材的機會。其次,應建立多層次的書目系統,突破書目創作的瓶頸。保持長篇書目統領書臺的傳統,同時創作與時代脈搏、現實生活貼近的新書目,有意識地從當代人熟悉的生活素材中汲取靈感素材,創造以傳統曲藝為形式、以當代人喜聞樂見的生活內容為核心的新曲目,以流行文化的外觀闡述傳統文化精髓,與受眾同頻共振[3]。

在表演上,要求重視書場建設,改進曲藝語言。一方面,揚州評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口頭藝術,書場是其陣地,也是最合適的表演舞臺。必須加強實體書場建設是,社區書場、校園書場的建設是贏得聽眾的良好舉措,這樣既傳播了傳統藝術,又培養了新一代聽眾,解決了聽眾斷層的問題。同時,還應新建幾處有規模、有層次的專業書場,將其打造成揚州的文旅名片,使揚州評話有安身之處[4]。另一方面,應保持揚州評話“接地氣”的傳統,堅持曲藝語言來自民間[5]。揚州評話語言以通俗易懂、鮮明生動為本色,面對新時期的觀眾,說書藝人不應局限于“套路”“程式”,而應講求藝術的控制力,語言簡練而深刻,力避傳統評話中的冗長、不必要的鋪陳,積極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表現手法[6]。

3.2 借“梯子”:新媒體為傳統賦能

隨著新媒體的大力發展,曲藝傳承活動與新媒體技術的深度融合能夠為傳統曲藝創新傳承賦能。揚州評話利用互聯網豐富其傳播方式,能夠有效促進自身的傳承與創新,推動受眾群體向年輕化方向拓展。

除卻實體書場的拓展,創建新型“書場”也是培養新式聽眾的良方。通過電臺電視、平臺直播、短視頻APP等途徑,以耳目一新的內容、生動活潑的手段,吸引更多人的興趣,讓更多人從認識揚州評話,到感受到揚州評話的魅力,再到自覺自發傳播弘揚傳統曲藝文化。另外,借力現代傳播渠道與高新技術,網絡直播還可以使曲藝藝人與觀眾進行直接互動,在線為觀眾答疑,也能清掃年輕群體對傳統曲藝的盲區,以提高大眾對曲藝文化的關注度,擴大其生活影響力,突破形式拘囿,拓寬戲曲表演的變現營收途徑。著名揚州評話藝人馬偉在此領域已有所突破,他的抖音賬號“小馬抖趣”反響熱烈,他認為,“觀眾在哪里,演員就要在哪里,或者說揚州曲藝的年輕觀眾在哪里,就要去哪里尋找他們”。

3.3 創牌子:打造民族特色國家品牌

揚州評話作為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一定的地域限制性及空間狹窄性,要煥發活力就必須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國家品牌。只有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汲取、融合、創新,將商業元素與文化元素有機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傳承條件下的文化復興。

充分利用好各級文化館及“非遺”基地,有利于擴大揚州評話的展示空間。應推進建立活態體驗區、大師工作室、博物館等區域,發揮揚州評話傳承人和揚州市曲藝研究所的帶頭效應,建設人才孵育基地,進一步實施“師帶徒”等政策。同時,應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合作,政府則應予以財力和人力的支持,扶持、鼓勵新的人才、新的藝術流派出現。

此外,還應依托大運河文化打造“非遺”產業亮點,激發產業創新變革。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機遇,大力開發運河“非遺”資源,在旅游景區中融入揚州評話等具有運河特色的“非遺”元素,使揚州評話成為中國大運河“非遺”保護傳承的新名片。同時,應聯動大運河沿線城市,策劃舉辦中國大運河曲藝交流展演,形成集聚效應,使揚州評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實現“運河戲曲重鎮”的復興繁榮[7]。

4 結語

傳統曲藝的傳承與發展,與每一個中華兒女息息相關。揚州評話擁有不可估量的寶貴價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民族未來發展不可缺失的文化財富。新時期,在國家與黨的號召下,必須活化與振興傳統曲藝,使這項古老的藝術品種有更長足的發展,以展現其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

參考文獻:

[1] 董國炎.揚州評話發展史[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22-24,236,239-240,258-259,262.

[2] 陳午樓.揚州評話與民俗學:兼談民族審美心理[J].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4):95-102.

[3] 殷健.新時代傳統曲藝傳承創新路徑研究:以揚州評話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21):107-109.

[4] 肖淑芬,楊肖.揚州評話發展史及海外影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428.

[5] 姜慶玲.揚州曲藝的傳統資源與現代發展[J].曲藝,2011(3):19-21.

[6] 徐德明,季培均.怎樣傳承,如何創新?:揚州評話的前世今生[J].曲藝,2014,(12):40-43.

[7] 姜師立.中國大運河文化[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9:295-297.

作者簡介:何勰(2002—),女,江蘇無錫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師范)。

何卿瀾(2001—),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師范)。

猜你喜歡
非遺傳承
致力非遺保護,實現文化傳承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