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色織土布的現狀分析與數字化傳承策略研究

2023-06-22 22:04周夢影趙英男王麗鳳
藝術科技 2023年4期
關鍵詞:非遺數字化

周夢影 趙英男 王麗鳳

摘要:南通民間染織工藝歷經數百年的傳承,發展出白坯布和花色土布兩類,如今已成為極具特色的江海地域文化代表之一。南通色織土布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南通地區染織技藝發展的見證者,還是廣大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晶,但落后的傳承模式與不理想的傳播效果,導致其面臨產品缺乏設計感、傳承發展不均衡、手工藝者所受關注度較低、民俗文化空間不斷縮小等困境。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數字技術成為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為“非遺”的活態化傳承開拓了新的路徑。文章分析南通色織土布的發展現狀,通過結合適宜的數字化模式,探討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有效策略。一方面通過數字化建檔、存儲與轉化的手段提高“非遺”的復原性與完整性;另一方面利用數字化手段打造特色的文化空間,包括線上課程、在線多樣化文創產品銷售、情景化展覽體驗等,為南通色織土布技藝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南通色織土布;傳統棉紡織技藝;數字化;“非遺”

中圖分類號:J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4-00-03

0 引言

松江土布名揚天下,宋元之際,江南百姓北遷,影響了江北地區土布的發展。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與其他地區相比,社會動蕩并沒有對南通造成太大的影響。明清時期南通成為全國著名的棉產地,在中國紡織史上占據重要地位[1]。近代資本主義入侵,洋布的出現與流行沉重打擊了江南土布的發展,但是南通土布卻發揚光大,19世紀末大生紗廠的建立更是讓南通土布進入輝煌發展階段,城市由此繁榮。

新中國成立初期,受國家政策影響,南通土布大型作坊停止生產銷售,色織土布因為家庭生活模式而出現了自紡自織式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隨著現代紡織技術的興起,南通傳統色織土布技藝逐漸衰落。

近年來,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隨著消費升級與國潮復興,這些蘊含民族智慧且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手工藝“非遺”重回大眾視野,成為當代新熱潮。如何將傳統文化進行市場轉化,帶來實質的經濟效益,從而改善南通色織土布的發展困境,值得不斷探索與思考。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數字技術成為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在文創產業蓬勃發展的情況下,南通色織土布的數字化發展刻不容緩。從多角度分析研究傳統手工藝的創新和數字化展示路徑,對保護和傳承南通地區的紡織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1 南通色織土布的傳承與發展現狀

1.1 產品缺乏設計感

調查結果顯示,現有色織土布技藝傳承人大多沒有接受過現代設計理念教育,傳統的土布品類和紋樣色彩不符合現代流行審美趨勢,部分設計者對南通色織土布認識不足、盲目濫用,色彩搭配浮夸,肌理缺乏質感,嚴重影響了色織土布的設計應用[2]。色織土布以天然原棉為原料,由純手工織制而成,質地厚實堅牢,經洗耐用,但并不適宜直接用作服裝面料,而應從功能實用、簡約質樸的家居、文創用品等角度開發設計。

南通雖是紡織大市,但是高校較少,設計資源稀缺,缺乏專業設計人員從事傳承與推廣色織土布方面的工作。這導致傳統與流行脫節,形成“有手工技藝者不懂設計,有設計能力者不懂技藝”的局面,固定的土布工藝和保守的宣傳方法是限制色織土布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傳承發展不均衡

近些年,隨著國家與地方政府對“非遺”保護引起重視,南通地區也興起了一股“非遺”風。但南通并非旅游城市,因此外地游客對當地傳統技藝項目知之甚少。南通地區“非遺”眾多,但傳播能力強弱不均,宣傳效果差異較大。例如,藍印花布不僅從南通推廣到國內外,而且從博物館逐漸進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之中,與之相比,南通色織土布技藝的傳播發展就略遜一籌。

有關南通色織土布的文化研究雖然也有很多,但多見于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研究主要聚焦于紋樣與色彩,數字化的推廣方式也以平面化的紋樣展示為主,少有研究者聚焦色織土布的手工技藝傳承。傳統文化元素與大眾審美潮流的契合度不高,造成文化資源發展不均衡,雖然色織土布圖案的再運用與再設計層出不窮,但織造技藝的傳播與發展仍面臨困境。

1.3 相關手工藝者所受關注度較低

縱觀其他發展較為迅速的傳統文化項目可知,傳承人親身展示與宣傳,有利于提高相關文化項目的關注度。色織土布在南通“非遺”中知名度中等,有關土布技藝、土布傳承人的宣傳寥寥無幾。雖然色織土布技藝在南通地區有多名傳承人,但是除了國家級“非遺”之外的其他傳承人并沒有受到過多關注。民眾對普通土布傳承人缺乏了解,因此也不會把目光放在其他土布手工藝者身上。

信息化時代,數字化宣傳的匱乏導致土布技藝在社會上的知名度較低,面對生活成本與織造成本不斷攀升的壓力,不被關注的傳承人慢慢退出此項技藝傳承。長此以往,相關手工藝者越來越少,極大地限制了土布的發展。

1.4 民俗文化空間縮小

傳統技藝源于生活,能夠滿足生活需要,具有生活化特質,凝結著生活氣息和人民群眾的意識態度[3]。南通色織土布技藝延續至今,究其根源,江北沿海棉鄉海門人長期從事耕織生產,并已形成以江南農耕傳統為特色的龐大的特殊社會群體。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煩瑣的傳統織造工藝被現代工業化生產替代,導致從業人員減少,織造成本抬高,阻礙了土布的日?;褂煤桶l展。傳統技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源于生活,需要有適宜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傳承方式除了傳統的靜態展示外,應盡可能保留或創造傳統技藝的文化空間,營造適合其生存和發展的文化環境,繼而令其在傳承和生活的互動中延續下去。

2 南通色織土布的數字化傳承與保護策略

數字化信息的獲取與處理技術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與弘揚開辟了全新的渠道,讓“非遺”獲得更強的生命力,帶動“非遺”傳承人增收共富的同時,也實現了“非遺”在全球范圍內的數字化共享[4]。南通色織土布雖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但其往往以口頭傳授為主,根據家庭血緣關系一對一傳承,鮮少有相關文字記錄[5],并且紡織類“非遺”的傳承往往體現在織物上。因此在當今數字化背景下,創新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是南通色織土布亟待解決的問題,利用相關技術保護與傳承色織土布技藝是十分必要的。

2.1 數字化建檔、存儲與轉化

通過傳承人采訪、實地調研、文獻查閱等方式采集色織土布相關資料,充分理解南通色織土布技藝的發展歷程與文化意義。利用攝像機、錄音機等設備記錄色織土布的制作過程,并輔以專業講解,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存檔;整理分類收集到的手工藝品及紡織工具,建立數字化分類資源庫,構建多種檢索體系,并借助當地博物館、高校、民俗景區等開發與共享資源。

通過現代掃描技術,記錄織物尺寸、紋樣、色彩等信息,同時利用PS、AI、CAD等軟件進行紋樣提取和再設計,運用3D CLO、PhotoCatch等技術進行三維建模,將色織土布與現代數字技術相結合,實現動態化展示。數字化為“非遺”的傳承和傳播帶來了無限可能,采用數字化采集與存儲技術,有利于提高資料的復原性與完整性。

2.2 以數字化手段打造特色文化空間

2.2.1 學術性推廣

利用本土優勢,在地方臺承辦關于色織土布的節目,將手工藝者和手工藝品從幕后帶到臺前,提高曝光度。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組建專業團隊,整理色織土布傳承人的相關口述記錄,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制成教學課件,通過慕課或微信公眾號進行學術性推廣,打造展示、教學、交流一體化的數字化推廣平臺。以產學研合作的形式,將土布傳承人與高校相關專業的師生緊密聯系在一起,激發創作靈感,打造傳統手工藝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在相關網站推出“3D Cloud”體驗,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在色織土布構建的“非遺”風情世界中暢游。

2.2.2 商業性開發

近些年,數字化新媒體的出現使線上與線下資源緊密聯系,“非遺”文創產品線上銷售模式愈發成熟,這種模式既能降低銷售成本,又能擴大商品影響范圍,加快變現速度[6]。通過土布傳承人、教學科研人員、企業、市場多方合作,開發更具設計感、趣味性和實用性的文創產品。結合不同平臺特點,進行個性化營銷,例如,抖音短視頻平臺以視頻剪輯、動態宣傳為主,可以投放色織土布技藝性視頻進行教育宣傳;小紅書生活分享平臺,以圖文并茂、靜態宣傳方式為主,可以針對色織土布紋樣、色彩等元素進行知識性推廣。

近年來,數字藏品的線上銷售突破了傳統藝術品交易的空間限制,年輕人通過收藏“非遺”數字化作品,花最少的錢了解和學習“非遺”的精髓,推動“非遺”傳承“新活態”,也已不是個案。

2.2.3 政府積極引導

博物館是征集、保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的實物,并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如今各大博物館使用了不同形式的數字化推廣模式。綜合上述資料與措施,可在南通市博物館土布展覽館中,針對色織土布的發展歷史、織造工具、織造流程進行交互界面設計。

數字空間建模、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打印等技術手段可以使參觀者憑借VR眼鏡以第一視角厘清南通色織土布的發展脈絡。利用操縱桿、觸摸屏等工具,按照個人喜好對土布紋樣進行填色、排列等二次設計,最后還可展示設計成品,完成個人定制的手工文創產品?;蚨ㄆ谂e辦展示、答題、抽獎等網絡平臺官方活動,在展示技藝的同時,附上文創產品銷售鏈接,對傳統文化進行市場轉化,帶來經濟效益。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無縫對接,這種新鮮的體驗方式充滿未來科技魔幻感[7],必能源源不斷地吸引更多的觀眾參與其中,讓人們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最終轉化為消費力。

通過信息化建檔的方式存儲與保護色織土布技藝相關信息,運用新媒體傳播手段提高色織土布的影響力與知名度,利用數字技術實現色織土布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能突破傳統保護模式的局限,為色織土布提供新的發展機會,還能為我國傳統“非遺”的數字活態化傳承提供新的思路。

由此可見,傳統“非遺”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不僅能讓“非遺”獲得更旺盛的生命力,帶動“非遺”傳承人增收共富,還能實現地區性“非遺”在全國范圍內的數字化共享。

3 結語

信息化時代,數字化傳承與保護為當今社會保護傳統文化提供了新思路,可為“非遺”帶來多樣的宣傳方法,開闊“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視野?!胺沁z”并非高高在上,也不局限于展覽秀演,它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讓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建立聯系,讓“非遺”回歸日常才能體現它的生命力與價值。

傳統文化的發展不能脫離其獨特的歷史基因而單獨存在,數字技術只是輔助發展的手段,傳統色織土布技藝才是傳承的根本。南通色織土布技藝的數字化傳承和保護仍處于起步階段,要促進其實現可持續發展,還要付出很多努力??萍疾粩噙M步,未來也許會有更先進的技術被運用到“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中。

對于在農耕時代作坊式生產下的南通色織土布而言,其質樸的原始面貌雖然可能給人帶來新鮮感,但其暫時難以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無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主流地位,要想實現真正的活態化傳承,南通色織土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從實用功能、創新形式、品牌包裝、數字化營銷等多個方面著手,進行精準定位,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傳統手工藝的創新發展、保護與傳承仍然任重道遠,希望有更多研究者投入其中,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推動南通色織土布技藝走上真正科學的傳承與保護道路。

參考文獻:

[1] 李宜群.南通色織土布的歷史演進[J].黑龍江史志,2008(20):56-57.

[2] 陳浩.論南通色織土布的圖案藝術與設計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2(4):94-95.

[3] 唐震.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使命和傳承途徑[J].勞動保障世界,2017(27):74-75.

[4] 靳璨,梁惠娥.江蘇傳統服飾手工技藝的價值認同路徑研究:從“生產性保護”到“生活化傳承”[J].藝術百家,2020,36(3):77-81,89.

[5] 李超華,高月梅,魏振乾.南通色織土布技藝傳承的困境及創新思路[J].智庫時代,2019(15):241-242.

[6] 吳小露.新媒體背景下貴州非遺手工旅游商品一體化銷售模式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1.

[7] 袁凡,闞璇.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研究:以織染繡技藝展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2(11):44-46,50.

作者簡介:周夢影(2000—),女,江蘇徐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服裝與服飾設計。

趙英男(2001—),女,河北石家莊人,本科在讀,研究方

向:服裝與服飾設計。

王麗鳳(1986—),女,山東招遠人,博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少數民族服飾與織物和“非遺”的可持續創新設計。

猜你喜歡
非遺數字化
數字化:讓夢想成為未來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論經濟學數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數字化制勝
致力非遺保護,實現文化傳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