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可持續設計理念的民俗節日“非遺”活化研究

2023-06-25 04:40馮興龍
藝術科技 2023年7期
關鍵詞:可持續設計非遺活化

摘要: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地方各級政府也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的保護與引導式發展。文章以研究青島“非遺”民俗節日海云庵糖球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新思路,通過文獻研究法、用戶訪談定性法等,以“非遺”民俗節日的可持續設計為理論依據,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故事進行創新,提出“非遺”民俗節日電子云繪本可持續設計創新思路,深入分析“非遺”民俗節日的視覺形象設計、可持續設計及電子云繪本的發展。從設計學的角度出發,在宏觀上綜合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環境,微觀上分析“非遺”民俗節日保護與發展現狀,運用設計語言,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故事。結合大數據時代信息的傳播方式,在保持原有方式不變的基礎上,以電子云繪本的方式傳播“非遺”民俗故事。結合分析,完成對“非遺”民俗節日的品牌形象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節日故事的研究與創新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子云繪本的可持續設計,使“非遺”民俗節日故事具有獨特的視覺形象、連續的故事情節及不同的觀賞形式,以此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以滿足當代社會的需要,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關鍵詞:“非遺”活化;民俗節日;可持續設計;電子云繪本設計

中圖分類號:K892.11;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7-0-03

0 引言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豐富,涉及范圍廣[1]。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實現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節日(以下簡稱“‘非遺民俗節日”)是在固定的時間范圍、固定的區域內,舉辦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與當地人文特色的盛會,展現當地的人文特色與獨特的民族文化。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非遺”民俗節日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性發展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因此實現民間“非遺”節日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適配現代科技發展速度,是“非遺”民俗節日可持續發展的重點。

設計學是一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創新、研究與教育應用融為一體的交叉學科,可以賦予“非遺”民間節日新的生命力,實現“非遺”性的節日與電子云繪本融合發展。筆者以青島民俗文化節——青島海云庵糖球會為例,從可持續的設計視角探索我國民間節日的保護和傳承路徑,并結合自身設計觀念,提出可持續設計的新思路與新的實踐形式。

1 概述

1.1 可持續設計

可持續設計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思想產物,可追溯到1980—1990年。從實質上來說,設計教學、設計實踐以及設計相關的設計研究都屬于可持續設計范疇;而當今可持續設計應該在環境、社會、經濟這三大支柱的范圍內進行,在生態、生活方式、文化、社會創新理論的可持續設計維度進行,不斷協調環境、社會、經濟這三方面的關系,以實現均衡發展[2]。

1.2 青島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節日現狀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4年8月,中國作為第6個遵守該協定的國家,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省、市、縣四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系統[3]。

青島經過長期發展,積淀了豐厚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眾多的非物質文化民俗中,民俗節日占有重要地位,成為青島區別于其他地方的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青島蘿卜會(元宵節)、青島櫻花會、青島海洋會、天后宮的民間廟會,都是集民俗演出、手工作坊、特色小吃和傳統工藝于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活動,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當前的民俗節日宣傳模式單一,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因此,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保存和繼承傳統民間文化,與民間節日的興衰及地方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1.3 青島海云庵糖球會發展現狀

據青島市志記載,青島四方區海云庵廟會是海云庵糖球會的起源,距今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是當時民間自發組織起來的傳統民俗節日,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歷史積累。一開始,人們還把“保平安,求豐收”作為主要的活動目的。后來,由于廟會上的食品以糖球為主,而且糖球的制作工藝精湛、種類繁多,因此受到了趕會者的喜歡。于是,以糖球為媒介,構成了一種將消費、民間演出和文化觀光旅游融為一體的新式民俗節日[4]152。

1990年,青島四方區海云庵的廟會被正式更名為“海云庵糖球會”,該廟會被評為“最受歡迎的百大觀光活動”之一,2005年被評為中國民間十大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為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4]152。到目前為止,已成功舉辦21屆,糖球會的規模日益擴大,每年都能吸引數百萬來自國內外的游客。民俗節從一開始的1~2天,逐漸發展到如今的7天(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在青島,人們常說“夏天有啤酒節,冬天有糖球會”,其間,除原有的“獅王爭霸賽”“木偶戲”等傳統節目之外,還增加了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如茂腔、五音戲等。它對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國內外傳統文化的交流,尤其在傳承和保護我國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當前經濟高速發展,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海云庵糖球會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因此,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海云庵糖球會,提高其知名度,實現可持續、多元化發展展開分析。

2 “非遺”民俗節日電子云繪本可持續設計創新思路

2.1 “非遺”民俗節日與電子云繪本

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其中特別指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中華文明延續的鮮活見證,是凝聚民族情感、維系民族團結的關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傳承與發展,對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和相互鑒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5]?!胺沁z”民俗節日作為民族風情、人文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城市形象提升和民俗文化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非遺”民俗節日在傳承的過程中通過與藝術設計相結合,使自身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代社會能夠以多元化的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形成一股強勁的動力,改善自身缺乏生命力的現狀,更快捷、更高效地提高人們的精神層面的追求。當前,繪本的熱度比較高,而對電子繪本的關注,大多僅限于對文本級畫面素材的選擇和展現,而對以數字化為代表的單體圖書、內容深度開發系列圖書,甚至是文化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相對較少。因此,在新時期,伴隨著繪本業態的持續升級,推動線上“非遺”民俗節慶繪本創作和“非遺”民俗節慶的創新發展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2.2 青島“非遺”民俗節日品牌形象

在索緒爾的符號理論的指導下,羅蘭·巴特認為一個符號通常有兩個層面:一是它的表義,二是它的含義。表義是指由符號自身體現出來的視覺元素,其含義可劃分為隱喻層、行為層、敘述層[6],主要是在不同的時代與現實背景下,對人的需求、情感、習慣等方面的一種體現。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節日——青島海云庵糖球會為例,它是青島重要的特色民俗文化節日之一,是青島市傳統的民俗節日的代表。因此,應增強海云庵糖球會的品牌意識,形成視覺沖擊力,通過不同的品牌形象突出民俗節日的特色,將原本的民俗故事、民間工藝進行加工后與大數據時代聯系起來。只有將其獨有的文化特色融入設計中,以適應當今的時代需求,才能使其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2.3 青島“非遺”民俗節日故事的可持續延續與創意

新時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有必要把自己的民族文化記錄下來?!胺沁z”保護是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在國家領導下記錄中華民間文化的一項重要工作,是中華民間文化記錄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項利益均沾、流芳百世的文化工作[7]。青島的“非遺”民俗故事面臨保護與開發的問題,其核心問題是開發?,F有的民俗故事呈現形式與該民俗故事相關的文創產品、手辦等產品,越來越多的設計仍沿用現有的形式,只進行了形態上的創新,拘泥于傳統的思維方式,使“非遺”民俗節日發展緩慢乃至瀕臨消失?!胺沁z”民俗故事的可持續性發展是在其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加工與再次編輯,使“非遺”民俗故事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創造出與以往不同的形式。

可以從設計學的角度出發,用獨特的設計學語言,結合“非遺”民俗故事,改變傳統的“口口相傳”的民俗故事講述方式,讓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系統地閱讀“非遺”民俗故事。在大數據時代,創新性傳承傳統的民間“非遺”故事,既能迎合當前快節奏的生活,又能擴大民俗故事的傳播范圍。

2.4 青島“非遺”民俗節日可持續設計與電子云繪本的發展

在中國知網上搜索“繪本”一詞,并分析搜索結果,可以得知,我國是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關注繪本的。起初,更多是從出版界的角度來討論日本及其他國家的繪本市場。后來,藝術界與教育界也漸漸將目光轉向繪本的表達方式與效果上。在2002年前后,對繪本的研究由兒童向成年人拓展。從2007年開始,在全國各個領域,關于繪本的研究逐漸增多。對于傳統文化主題的原創繪本,專題研究比較少。分析搜索結果可知,包含“傳統文化”“繪本”等關鍵詞的相關文獻有300多篇,包括“電子繪本”和“數字繪本”這兩個關鍵詞的相關文獻有100余篇,包含“非遺繪本”這個關鍵詞的文獻僅有10篇左右。

以青島海云庵糖球會為例,制作電子云繪本,提煉海云庵糖球會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將文化符號藝術化和研究對象相結合,運用現代視覺設計語言,提煉、解構、重建、創新海云庵糖球會的視覺文化元素,以此為基礎,創作出新的圖形與圖像。在此基礎上,從海云庵的視覺文化元素出發,全面理解其明、暗兩個方面,并加以轉換利用,從而使青島民間“非遺”節日具有更強的藝術性和實用性。

3 “非遺”民俗節日電子云繪本可持續設計新實踐

3.1 青島“非遺”民俗節日視覺形象設計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將傳統技藝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一種歷史底蘊、民族記憶與民族發展的象征[8]。要找到具有明顯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活態傳承特色、節日主題特色等,打破青島民間“非遺”節日局限在廟會、傳統的手工活動的陳舊觀念,重新提煉相關要素,按照大眾的喜好,在視覺上進行創意運用,讓青島民間“非遺”節日不再是一種令人難以接受的單一要素。人物形象、人物特色運用專業軟件對所需要的繪本角色進行美化、包裝,設計出視覺形象和電子繪本腳本、電子場景以及動態元素,讓大眾在閱讀電子繪本時,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民間節慶所呈現的意涵。

3.2 青島“非遺”節日電子云繪本的可持續設計

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品牌形象設計體系后,可以充分與“非遺”民俗節日電子云繪本融合,能夠帶動旅游和經濟發展,形成專屬于該地、該民俗節日的“非遺”民俗節日繪本品牌。而單一的趕會形式及宣傳渠道會限制海云庵糖球會的發展,要讓讀者能透過電子繪本,更直觀地了解民俗節日所傳達的意義。在大數據時代,流量的大小可以直接影響人氣的多少,應提煉“非遺”民俗故事中的代表性元素,讓電子云繪本的畫面變得更豐滿、更富有民俗特色。在制作電子繪本時,還必須將其歷史文化性和電子智能端的科技性結合起來,創新電子繪本,讓讀者在閱讀電子繪本的過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也可以感受到在電子繪本上的情緒交互。

以青島海云庵糖球會為例,應突破以往的研究方式,將“非遺”民間節日的藝術象征運用到電子繪本中。拓展繪本的研究領域,不只將它作為一種以低齡受眾為主的電子繪本,而應面向廣大受眾,要用獨特的顏色搭配和具有創意的藝術魅力,形成一種全新的風格特色。通過收集一些成功的實例,將現代電腦技術與青島民間節慶的電子繪本相融合,并將其與傳統元素進行二次結合,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些融入了民俗節日元素的電子繪本,從而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此為依據,結合電子(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繪本本身的應用及電子媒介技術的特性,以使用者的調研為標準,在創作的時候,按照使用者的喜好,將青島的“非遺”民俗節慶元素融入電子繪本中,最終創作出滿足用戶觀看需要的繪本,并確定電子繪本的風格,進而促進“非遺”電子繪本推廣和發展。

4 結語

青島海云庵糖球會電子繪本可持續設計將青島“非遺”民俗節日融入云科普電子讀物中,完善了電子科普讀物的藝術風格和價值導向,既能傳承中華文化的美學意蘊,又能構建青島“文化基因”和“色彩印記”,深刻影響人的思維認知、價值意識和審美能力,也能為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普和出版業的發展提供新形式。

參考文獻:

[1] 李浩然.交互設計理念在當代公共設施設計中的應用[D].天津:天津科技大學,2013.

[2] 房津津.基于可持續設計理念的海洋非遺活化與鄉村振興:以青島海洋文化田橫祭海節為例[J].藝術科技,2021(16):92-94.

[3] 毛巧暉,張歆,楊赫.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節日民俗的資源轉化[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5):67-72.

[4] 黃海雯.淺析青島海云庵糖球會的節慶品牌化建設[J].商,2016(22):152.

[5]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24):14-17.

[6] 劉福青,劉紅秀.鄉村振興創新路徑中藝術設計的作用:評《藝術振興鄉村途徑研究》[J].中國食用菌,2020,39(11):260.

[7] 劉思誠.從“三套集成”到“非遺保護”的民間故事搜集整理:以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為例[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122-127.

[8] 白志如,蘇士梅.新媒介語境下民族非遺的品牌敘事與傳播取向[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8-135.

作者簡介:馮興龍(2000—),男,山東德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人機工程學與可持續設計。

猜你喜歡
可持續設計非遺活化
無Sn-Pd活化法制備PANI/Cu導電織物
生姜對亞硝胺合成及體內代謝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學生活化寫作教學思考
可持續視角下的旅游紀念品設計
可持續景觀設計探討
生態美學理念下的校園景觀設計探討
有機酸對五種人工合成磷酸鹽活化作用及活化途徑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