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漢服的符號效果與“雙創”發展

2023-06-25 17:55徐夢媛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4期
關鍵詞:文化自信文化建設雙創

徐夢媛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座文化富礦,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突出優勢,服飾文化是其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漢服,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統稱,近年來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為人津津樂道。從蒸蒸日上的漢服復興運動到設立“國家漢服日”議案的提交,這是漢服這一服飾文化從小眾走向大眾的趨勢,也是新時代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方面,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

【關鍵詞】文化建設;文化自信;漢服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4

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勝利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上,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統稱,曾一度消失在社會主流服飾文化中。2021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湘繡非遺傳承人成新湘提交了設立“國家漢服日”的提案,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截至2021年4月6日,微博上與“建議設立國家漢服日”相關的話題閱讀量達3.7億,引起廣泛的社群關注和大眾傳播。

從2003年第一篇重點報道穿著漢服上街的新聞后,“漢服”一詞從典籍中被挖掘出來,自此,漢服復興的概念一直存在于民間自發的活動中,并伴隨文化自信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愈發重視得以蓬勃發展。從最初穿漢服上街者被“眾者圍觀”到如今的“習以為?!?,漢服經歷二十多年的復興發展,從小眾的“奇裝異服”再度走入大眾視野,并被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被社會大眾文化接受。

一、漢服是集中展現傳統美學和古典審美的文化符號

在人類文明觀視野下,衣文化是精神文明訴求的外化,衣食住行,衣占魁首。漢服作為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突出符號,具有明確的指代性、社會文化性、跨文化交際性、歷史傳承性等特征[1],是民族心理的時代訴求和文化自信的外在表達?!蹲髠鳌酚醒浴爸袊卸Y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可見,華夏民族與華與美的服飾密不可分。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縱觀古今,對衣與食的關注從來都貫穿在人們生活的主線中,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漢服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學外延,是對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和回望。從漢服這一意象本身來看,交領右衽的主流形制中蘊含著以右為尊等中國傳統哲學精髓,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漢服各形制均具有輕形式而重精神的特質,禮服要求褒衣博帶,常服講究短衣寬袖,體現了文雅灑脫的內在品格和隨適含蓄的審美情趣,具有獨特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2]漢服的紋飾展示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服章之美,章紋制式中體現出古老中國一衣帶水的美好生活追求,衣帶翩躚、刺繡精巧彰顯了傳統手工藝的精妙絕倫。

從漢服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內涵溯源來看,漢民族的冠服禮制形成于《周禮》,長期占據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儒家文化構建了“垂衣而治”的社會秩序,對衣著有著樣式的嚴苛限制,服飾穿著成為階級等級、身份價值和社會地位的象征,與傳統節日、禮儀民俗緊密相連,是綱常倫理的外在表現。漢服隨中華文明而生,隨漢民族興而興,落而落,斷代三百余載,漢服的回歸在物質表現上是回望中華民族傳統審美的蔽體之衣,在精神層面則是打通當代與歷史、與傳統的敲門磚、問路石。

近年來,漢服作為中華傳統話語系統的表征,隨著國民審美素養的提高和社群宣傳逐漸成為中外認可的文化符號。國民審美素養的發展,既是傳統與時間歷久彌新的沉淀,也是文化與科技交融的成果。古典審美依托科技手段得到廣泛的傳播與推廣,而國力的提升和民族的強大也成為人們復興優秀傳統文化及古典審美的底氣。[3]

2021年,在河南衛視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唐宮夜宴》中,演員們化身唐朝宮女,身穿唐制襦裙,手持民樂樂器,向觀眾展現了一場視覺盛宴,引發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在此之前,央視出品的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綜藝《國家寶藏》中也不乏漢服的身影,其中新疆博物館在第二季第六期帶來的復原漢服秀《“觀唐”古代服飾藝術再現》,讓很多網友直呼“這才是迎面走來的歷史”。這些綜藝在國內的熱播不僅起著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而且通過合理編排和精致的服化道進一步提升了觀眾的古典審美?!坝凸堋薄澳槙鄙蟽炠|的搬運視頻更是在外國觀眾心中建構起了漢服這樣一個獨具美感和儀式感的標志性符號。漢服復興,外在的衣著形式不是重點,重心在于復興漢服的精神內核即其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從漢服復興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的困境和瓶頸

從社會心理學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勢頭強勁,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中國人的民族觀念是重在文化上的,先民們慣于從天下即世界的范圍看問題,最關切的問題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與統一。[4]這一點,在漢服復興的過程中可見端倪,在對于國民古典審美行為及審美素養分析時發現,一部分精英人士在引導漢服潮流及漢文化時,表現出了非常高的對其他民族及他文化的排斥。[3]在復興活動中,出現了“和漢”之爭、“山正”之爭、“國服”之爭的現象,這實質上是文化認同回歸的表現,但一些過度強調所謂“正統”的“守舊”觀點讓傳統古典審美帶來的美好體驗走向反面。

“漢本位”是漢服復興早期,在《漢網章程》中所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民族大義高于一切,要站在漢民族的立場,為捍衛和伸張華夏的正當權益而奮斗”。[5]

漢服傳承雖因各種因素有斷代,但現如今經過改良在市場上大量流通的“現代漢服”中仍秉承了傳統漢服一脈相承的基本特征——上衣下裳、直領深衣、寬衣博袖、右衽系帶等平面剪裁形式,“現代漢服”又在款式、色彩、紋樣、搭配等方面有所創新來謀求符合現代審美以獲得市場青睞。有調查研究顯示,漢服的消費群體較關注環境因素[6],即周圍人對其的評價和認可,環境因素成為影響消費的首要因素。在漢服穿著時,以大袖外衫為例,由于袖口過于寬大,雖有飄逸清雅的氣質,但對日常生活會帶來不便,也更容易引人側目,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影響消費者的選擇,類似的影響還會在發型、飾品等類型的選擇時出現。

其次,隨著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視和政策頒布,互聯網和電商行業的迅猛發展使得漢服產業從小眾文化成長為百億市場,而漢服市場的監管亂象正成為阻礙漢服復興的瓶頸之一。數據顯示,2015—2021年中國漢服市場銷售規模大幅上升,中國漢服市場銷售規模突破100億元,未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現有的大部分漢服商家都是以社群媒體+電商平臺的方式進行交易。漢服市場目前整體還處于自由發展階段,缺乏明確的行業規范和相應的執法監管,市場上出現了品控不嚴、價格虛高等情況。

再者,漢服不同于普通成衣外貿,商品多為預售品,采用團購、預售等形式決定生產份額。商家從設計款式、打板做樣衣到最終的預售、出貨的生產周期相對較長,消費者從交付定金到取得貨品至少一個月,較長的等待時間以及商家推出新品的頻率又相對較高,容易使消費者出現“無理由退貨”的想法,但是在預售期間很多商家不支持退換貨,這種不良的銷售狀態會打擊漢服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不利于產業健康發展。

漢服復興的困境主要是日常穿著稍顯不便、社群輿論環境不佳、產業監管不規范,以及由于其被認識更多的是工具屬性,而符號屬性被忽略,這讓守正創新的度難以把握。推而廣之,其實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發展中碰到的共有瓶頸,如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文化產業落地實現價值變現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美美與共,獻策優秀傳統文化“雙創”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費孝通先生提出的“美美與共”,可以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現實發展的一條主線,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協調各方、互相包容才能減少文化碰撞乃至民族融合中出現的沖突。以下就以漢服文化為一個側面,優秀傳統文化實現“雙創”發展有幾條路徑可作探索。

第一,依托傳統節日的儀式感,在助推漢服傳承的同時強化傳統節日的大眾印象。服飾是打通節日慶典與日常生活的橋梁,我國自古是“禮儀之邦”,注重禮法,在這種文化環境的熏陶下,漢服具備一種獨特且強烈的儀式感,是政治、社會、文化等意識形態內容的符號表征,通過實踐穿著漢服,個人可以建構和表達其自我身份象征、社會和文化內涵[7]。因而,以儀式感為依托,加強漢服穿著與傳統節日的聯動,通過融合漢服與節日的儀式感達到“與子同袍”的效果。以傳統節日花朝節為例,2021年3月7日,武漢園博園舉辦了“漢口里第二屆花朝節”,數百位漢服愛好者齊聚漢口里,或是身著漢、唐、宋、明各形制的漢服,或是穿上盔甲,扮成“花神”,既展現了漢服之美,同時也向人們拓展了逐漸被遺忘的花朝節的節日內涵。

第二,結合學校教育,引導青少年群體正確認識漢服的符號屬性。漢服復興運動發展之初被賦予了很多的文化內涵,究其實質,旨在表達漢服是漢民族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外在表現,即其特有的符號屬性和民族特性。在校園內,學校通過開設國學相關選修課程、校本課程、創辦社團、舉行活動,讓青少年正確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以漢服等為代表的服飾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以江蘇省教育廳提出的“八禮四儀”為例,由上至下的政策推廣,以學校為主體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強化文明禮儀素養,部分地區和學校將漢服作為漢民族學生的儀式著裝,甚至在儀式上重塑古禮,增加儀式感,形成了節慶儀式上較為完備的禮儀服飾制度,這助推漢服傳承,有助于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達到了更好的教育目的。

第三,推進漢服服飾的創新。首先是漢服款式的創新,隨著考古工作進展,越來越多的傳統服飾形制被發現,也有很多漢服愛好者和從業者著力于“復原漢服”的開發,這為漢服形制的多樣化提供了可能和理論保障。但片面溯古、懷古、尊古的思想不可取,在漢服市場化、產業化的過程中,設計者和商家要守正創新,可以將現代服飾元素融入到漢服的制作中,也可將漢服形制稍作改良,使其更加符合現代審美和生活習慣,“國家漢服日”的提案就是在作一個漢服日?;膰L試。再者,作為傳統服飾的重要組成,漢服可以和各種紡織類非遺聯動,實現紡織染繡多種技藝壁壘的打通,制作出高端服飾和文創產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第四,加強漢服行業的規范。一方面加強工商部門對于漢服市場的管控,嚴格打假以及打擊“山寨”對“正版”的產權侵犯;另一方面,通過降低一定稅收控制漢服市場的銷售價格處于合理狀態,既不過高,也不過低。平臺之間可以自發成立相關協會,通過相關協會的協約與條例管控惡性競爭,同時平臺自身需遵守合理銷售原則,堅持良性競爭。此外,漢服愛好者也需要提高對于漢服的藝術審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第五,抓住全媒體時代特點,創新漢服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模式。國內外媒體對“漢服運動”的報道屢見不鮮,從中央到地方的網絡和傳統媒體都對“漢服運動”有不少報道,從報道內容看,側重現象描述的文章居多,側重價值判斷的文章較少。[8]近年來,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成為廣受青年一代喜愛的傳播方式,以團中央牽頭舉辦的中國華服日為例,該活動就采用了現場直播的新方式,以達到覆蓋更多受眾、擴大影響力的目的。再者,借助古裝電視劇,讓高質量的服化道俘獲觀眾,可以提高觀眾對漢服的興趣。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在2020年發布的線上漢服消費洞察報告顯示,天貓聯合優酷實現了從看劇到產業轉化的營銷閉環,觀眾邊追劇邊“種草”同款。

復興,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漢服文化才打開了今天的良好局面。而復興的過程是曲折的,怎樣正確理解文化的符號屬性;怎樣在網絡社群傳播中認識和選擇正確的信息,形成清朗網絡空間;怎樣實現“雙創”發展,完善傳播邏輯肅清產業規范,都是建設文化強國需要深入探討和考量的,本文在此不過以漢服切入略述淺見。青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者,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增強志氣、骨氣、底氣的力量來源,“再造衣冠上國、重振禮儀之邦”是責任更是擔當。

參考文獻:

[1]張慶瑞,陳香蘭.符號轉喻視域下提升中國文化經典對外思政傳播力[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4).

[2]唐建軍.奮力書寫文化強國的漢服篇章[J].紡織服裝周刊,2021(47).

[3]梁昕,李小東,楊德東,等.文化復興中古典審美極端現象的解讀——國民審美素養新變化分析[J].青年發展論壇,2020(5).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張跣.“漢服運動”:互聯網時代的種族性民族主義[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4).

[6]李亞晶.“現代漢服”網購意愿影響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9.

[7]安倬霖,杜瑞雪.非表征視角下的漢服文化意義建構[J].邯鄲學院學報,2021(2).

[8]王軍.網絡空間下的“漢服運動”:族裔認同及其限度[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10(1).

項目基金:本文系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課題:“漢繡藝術與校園文化融合發展模式研究”(項目編號:HXJD2022A04)。

猜你喜歡
文化自信文化建設雙創
高淳區以僑聯雙創基地 助推“雙創”孵化成長、孕育未來
“雙創”浪潮方興未艾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雙新雙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