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育人理念下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思政的創新路徑研究

2023-06-25 08:33張特
傳播與版權 2023年11期
關鍵詞:思政育人新聞寫作新聞采訪

張特

[摘要]根據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要求,文章以問題導向和專創融合為基,以項目驅動賦能為綱,對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的思政融入進行溯源,并結合教學實際問題,立足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學內容模塊搭建、教學案例資源思政構建、項目實戰與評價體系創新、新聞采寫環境創設等手段,探索思政“三階五能”培養模式下的“采寫課堂變新聞現場”的創新路徑,以有效解決痛點問題,提升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的教學實效,適應媒體融合化、新聞國際化發展的傳媒環境。

[關鍵詞]思政育人;全媒體;新聞采訪;新聞寫作;創新路徑

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的《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指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這是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總體思路,也是新聞傳播類專業課程改革創新的有效著力點。新聞傳播類專業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實踐性,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作為新聞學專業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核心課程,應落實思政育人理念,成為將課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學實踐的排頭兵。

一、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的思政融入溯源

(一)全媒體視域下新聞采訪寫作課程的思政特色

當前,面對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地方院校應注重培養能夠講好地方故事、傳播好地方聲音的優秀新聞傳播人才。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作為新聞學專業最基礎的實務課程,主要研究新聞采訪與寫作的規律和方法,并結合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要求,讓學生掌握新聞采訪與寫作基本理論,具備一定的新聞采訪寫作能力,能夠恰當地運用各種采訪方式和方法以及適宜的新聞體裁對各種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提高學生對新聞事業和新聞記者職業的認同感,明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所應肩負的新聞初心與使命擔當,奠定扎實的專業基礎,有效提升多元能力。

(二)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思政融入的必然性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在構建“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四全媒體”環境下,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對課程真選題、真采寫和真傳播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會貫通,能夠促使學生清晰認知在當前傳媒輿論環境下掌握新聞采寫理論與運用新聞采寫技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二是課程思政選題與新聞采寫實踐有機整合,可以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積極探究和熱切討論時代選題,并據此展開主題采寫實訓和項目成果試煉,從而提升自身的新聞業務水平。三是課程思政學習與實踐納入新的學習考核評價標準,可以增強過程性考核的針對性和客觀性,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效果。四是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實施思政教育改革,有助于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具有為黨為國為人民的情懷和擔當[1],具備正確的價值輿論引導能力,使學生更好地走向未來的新聞傳播工作崗位,從而實現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的教學現狀問題

當前,媒介環境日新月異,新聞事業快速發展,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培養點和招生規模也持續擴大。然而,在泛新聞化就業背景下,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難以適應行業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的授課對象為新聞學專業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大一新生,他們尚未形成對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全面認知和新聞記者職業的基本認同,既不善于捕捉時代選題,也怯于采寫新聞,且在新聞現場難以將新聞采寫理論與采寫實踐進行有效的銜接,無法以模擬新聞現場的實戰形式進行跨學科、跨領域的新聞報道,存在采訪意圖不明確、寫作能力不扎實等問題。

同時,媒體融合的傳媒環境也對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該課程的傳統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行業前沿、學生需求聯系不夠緊密,相對落后于媒體實踐。一方面,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沿襲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教材內容較單一,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教師無法為學生提供深度的學習體驗,不利于學生有效增強學習實效性。另一方面,該課程的部分教師對業界新聞采寫認識不足,僅從學界視角出發進行相關教學,使該課程教學與行業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脫節的問題,不利于學生在泛新聞化就業背景下適應行業發展的真實需求。其次,該課程教師有待強化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知,解決思政育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滲透難、踐行難的問題。該課程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關注度不高,使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融合不足,尚未形成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的體系,無法將課程思政深化為考核指標,不利于思政育人深入人心。再次,該課程部分教師較少組織自主和深度學習活動,不利于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積極學習的動機。傳統的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學時限定嚴苛,教學內容繁多,以教師講授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鮮活的熱點新聞案例僅用于理解辨析,無法調動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缺乏深度討論,不利于學生有效掌握和運用具體新聞采寫實踐方法。最后,思政育人沒有完全納入該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導致課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標準低、容量低、效果低的“三低”問題。傳統的全媒體新聞采寫作課程考核評價過多關注考查基礎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考核內容與形式也較為單一,且實訓項目評價區分度不高,這既不利于考核學生的相關能力,也難以全面客觀地呈現真實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因此,結合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要求,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應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能力試煉和展示的全媒體新聞現場,著力培養學生掌握全能型新聞記者的基本技能,深化思政育人理念下教學的改革創新,將課程思政貫穿課程真選題、真采寫和真傳播的全過程,從而實現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思政的創新路徑

(一)思政案例浸潤,挖掘采寫真選題

新聞采寫是新聞生產的基礎和核心環節,是新聞記者思想水平、職業精神和專業技能的綜合體現。因此,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關乎新聞傳播專業人才知識體系構成、采寫技能培養和職責使命樹立,應對教學進行三階重構,即識記原理重適用—采寫能力融內外—思政素養由心發。

一是該課程要實現思政內容和教學內容的一體化。該課程教師應嚴格按照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完善教學課件,主動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案例和課堂實訓[2],使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并將教材內容重組為七大知識模塊,使學生在初識新聞采寫與新聞記者、了解全媒體新聞選題與策劃、做好采訪前準備和掌握采訪方法的基礎上,學習實踐不同媒介的新聞采訪寫作活動,包括融合新聞創作,從而樹立新聞傳播的初心,明確新聞媒體的真實原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和輿論導向職責,適應媒體融合的行業要求,應對技術快速迭代、全媒產業發展和新聞國際化傳播的挑戰,培養全媒體記者的“四力”,更好地成為新文科背景下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充分發揮媒體的社會功能。

二是該課程要以案例思政構建與辨析為切入口,師生共建案例教學資源庫。新聞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內涵[3]。該課程教師應以教學目標為指導,圍繞教學內容,積極搜尋和選取具有時代性與典型性的新聞作品整合為案例教學資源庫,并將相關章節內容進行編號,深挖案例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時代意義,促使學生在案例解讀、辨析中清晰認知在當前傳媒輿論環境下掌握新聞理論與運用采寫技巧,挖掘采寫真選題,實現新聞思政價值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時,該課程教師應組建“新聞熱點朝我看”“新聞采訪之我見”“新聞稿件之我辯”等小組,組織學生開展組內討論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鼓勵學生在課堂內外主動搜尋優秀新聞作品、記者采寫經歷等相關案例,使學生通過線上自主學習和線下合作,強化識記知識,深化認知,明確新聞報道的選題著力點,更好地進行新聞采寫實踐,解決新聞實踐難的問題。

(二)思政元素滲透,驅動項目真采寫

新聞采寫的選題往往是人們積極探究和熱切討論的時代選題,并通過真實的新聞采寫實踐活動落地。因此,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要以“采寫實訓我挑戰”為總單元,將思政元素嵌入新聞選題策劃、新聞采訪實施、新聞寫作和新聞融合報道等具體項目任務,使學生自覺、自主、自發地將思政元素滲透主題采寫實訓和項目成果試煉,從而鍛造自身的新聞采寫能力,真正做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1.設計培養多元能力的“采寫練兵場”

該課程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圍繞新聞事實展開新聞采寫實踐,通過新聞價值判斷進行選題策劃,做好采訪前準備工作,并運用新聞采寫方法來完成真實新聞報道,著重培養學生的新聞價值判斷力、新聞專業分析力、新聞采訪策劃力、新聞寫作表達力和新聞全媒操控力。該課程教師應安排大量與新聞采寫知識密切相關的隨堂實訓練習,如創建文明校園消息的標題和導語的寫作訓練等,使學生主動參與新聞報道,做到環環緊扣、理實一體,在掌握新聞采寫知識的同時產生共情,堅定從事新聞記者職業的理想信念。

2.打造全媒復合應用的“采寫實戰場”

當前,該課程除了對學生選題采訪計劃制訂、寫作提綱梳理等進行課堂專項討論和PBL翻轉訓練,還需要學生在課下完成真實情境的新聞采寫實戰,使學生通過實現新聞作品的有效產出獲得專業價值感,充分調動自身學習積極性。也就是說,該課程教師應圍繞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四全媒體”要求[4],基于泛新聞化就業背景,設定記者面對面、新聞發布會、政務“兩微”運營、熱點PUSH等新聞現場情境實戰環節,打造多媒體平臺實戰演練,并將鄉村振興、專題紀念日等內容融入學生新聞采寫實踐,使學生獲得新聞現場的沉浸式體驗,提升職業認同感和成就感,真正寓德于教,寓教于樂。

3.搭建思政全程貫通的“采寫評價鏈”

為了將課程思政納入新的課程學習質量考核評價標準,進一步增強課程過程性考核的針對性和客觀性,使思政理念在課程考評體系中具象化,該課程教師應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總結性考核并進模式,量化思政元素與能力培養的結合度和完成度,設計“采寫實訓我挑戰”“期末試卷我展現”的綜合考評環節,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作為考評標準之一,從而靈活、客觀、綜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考評達成情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思政落地踐行,創設情境真傳播

第一,該課程應創設教與學的“四境”,即自主學習情境、問題探究情境、新聞現場情境和行業實踐情境,使學生通過課堂特訓空間、課外實訓平臺和媒體實踐空間的多元環境創設,將新聞采寫知識學習有效轉化為新聞作品成果,傳播多樣態新聞報道,實現新聞作品的真傳播,從而培養自身具備正確的價值輿論引導能力,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具有為黨為國為人民的情懷和擔當。

第二,該課程應利用線上新聞采寫QQ群、學習通和線上慕課資源等,引入智慧教室、校園新聞線索庫、業界記者面對面等現實或虛擬空間[5],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互助學習、師生共學的深度學習情境。同時,該課程教師也應鼓勵學生組建新聞報道小分隊,組織學生就鮮活的新聞采寫范例、優秀的新聞作品等展開探究、分析,并實時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即時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問題探究中感悟新聞采寫的傳播價值,提升自身獨立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意識。值得一提的是,該課程教師采用課上練兵和課下實戰結合的模式,有助于學生利用“課程環—實訓環—平臺環”開展新聞采寫活動,從而整合形成學生優秀作品庫、校媒聯動展示庫和行業踐行精品庫等資源,促進學生明確樹立新聞理想,堅守職責使命,在紅色文化、家國情懷、職業奉獻等新聞采寫實踐中敏銳捕捉時代選題,激發愛國熱情,實現職業精神等價值升華。

此外,該課程可嘗試引入業界導師,為學生搭建與新聞記者對話溝通的橋梁。業界導師可以講座等形式分享實際工作體會和獲獎新聞作品,并融入課堂記者面對面、新聞業界評、行業采寫專隊等對接環節,以實現新聞理論知識與新聞媒體驗證的鏈接耦合。

四、結語

當前,實施課程思政成為教學常態。地方本科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特別是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更需要建立健全化、適時化和可操作的課程實踐模式,實現專業思政和學科思政深化滲透。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作為入門級新聞傳播類專業業務課程,更需要深入思考課程思政的改革創新。因此,在該課程建設過程中,該課程教師要始終以時代選題和社會熱點為思政載體,以實訓任務為量化指標,鼓勵學生搜尋優秀的新聞作品,基于生動的新聞采寫選題,創作能夠感染他人的新聞作品,進行多樣態的新聞傳播,從而全效實現思政在全媒體新聞采訪寫作課程中的內化與踐行。

[參考文獻]

[1]朱曉莉.課程思政育人理念下新聞采訪與寫作教學實踐探索[J].傳媒,2021(07):83-85.

[2]楊樹.基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聞實務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0(04):162-163,166.

[3]陳旭鑫.新聞采寫強化課程思政的“知情意行”模式[J].教育傳媒研究,2022(06):35-39.

[4]彭煥萍.“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的建設理路與實踐[J].青年記者,2022(07):84-86.

[5]潘軼君.“課程思政”育人理念下國際新聞采寫課程創新路徑研究:以《新聞采訪與寫作》為例[J].聲屏世界,2021(17):96-97,110.

猜你喜歡
思政育人新聞寫作新聞采訪
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機制探究
高職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實效性探究
“大思政”視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論思政課與公安院校政治忠誠教育的關系
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新聞采訪工作
論梁衡新聞寫作的致勝“三招”
新聞采訪中的采訪技巧運用分析
記者如何做好電視新聞采訪
新聞寫作的敘事視角探討
新聞專業實際應用課程《新聞寫作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