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么匿”看嚴復譯詞的創制與近現代容受

2023-06-25 08:41歐夢越郭曉霞
關鍵詞:嚴復

歐夢越 郭曉霞

(1.上海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234;2.江西省民政學校,江西 南昌 330043)

晚清以降,近代中國迎來了社會發展的“鞍型期”[1]309(1)這一概念由德國歷史學家萊因哈特·科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提出,他將1750—1850年界定為歐洲的“鞍型期”(sattelzeit)?!鞍靶推凇币庵^猶如連接兩座山峰的鞍型過渡地帶,表示從“前現代”走向現代的過渡時期。在概念史與文化史研究中,“鞍型期”常被轉用于描述歐洲之外其他地區的社會文化劇變時期,亦可用來解讀19—20世紀之交的中國。。這是一個思想文化由傳統過渡到現代的時代,尤其是甲午戰敗之后,中國知識精英產生了深刻的民族危機感,努力救亡圖存,表現出對外來新知識的濃厚興趣,開始重新審視與反思西方世界新知識的引介問題。其時,中國主動、直接、系統翻譯西籍高深學理者,當以嚴復為開山祖師。嚴復以傳播新文化、新知識為己任,為完成“新知識翻譯”[2]79-86(2)筆者結合晚清西學新知識的翻譯活動及特色,提出“新知識翻譯”概念,強調在晚清社會文化轉型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新知識翻譯”,是西學新知識的又一次譯介運動。它既區別于東漢延續至宋代千余年間的佛學知識的引介,也不同于明清之際的西學知識輸入。的歷史使命,一直苦思如何將西方新知識借助特有的語言行為轉述給國人,并由此創譯大量的新名詞術語,為“未開蒙”而缺乏新知的中國人與西方文明世界搭建橋梁,促進跨文化溝通,開創“嚴譯時代”(3)“嚴譯時代”即嚴復著譯生涯高峰期,集中于戊戌變法至辛亥革命之前二三年的約10年間(1898—1909年)。。此時適逢中國盛行日本西化的新學即“東學”,漢譯日文圖書卷帙浩繁,越來越多的日語借詞順勢進入中國近現代漢語體系,嚴復譯詞也受到了來自日語借詞的強烈沖擊。因而學界長期以來多對嚴復譯詞在近現代的流行度及認可度持懷疑態度。相關討論的論著主要有王中江的《中日文化關系的一個側面——從嚴譯術語到日譯術語的轉換及其緣由》[3]141-154、沈國威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躕”之前之后——嚴譯與新國語的呼喚》[4]311-335、黃克武的《新名詞之戰:清末嚴復譯語與和制漢語的競賽》[5]1-42、廖七一的《嚴譯術語為何被日語譯名所取代?》[6]26-32、陳力衛的《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7]386-422,這些研究多停留于感性認識,普遍低估了嚴復譯詞歷史容受的真實狀況。唯有韓江洪指出,作為國人吸收新知識的橋梁,嚴譯新詞客觀上加速了日譯新詞與現代漢語的融合,從而幫助建構了現代漢語體系,而且部分嚴復譯詞也在與日譯詞匯的競爭中勝出,成為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8]225。韓承樺則認為韓江洪觀點與主流觀點有所出入,有待進一步評估[9]18。筆者認為,韓江洪意識到嚴復譯詞的歷史價值,只是缺乏通過具體個案分析來還原嚴復譯詞歷史容受真相的微觀研究;不過他的觀點提供了關于嚴復譯詞歷史命運的另一種思考路徑。以“么匿”為嚴復譯詞個案,通過考察譯自英文unit的音義雙關的“么匿”一詞的創制及其在近現代報刊、辭典、教科書以及學人著述等歷史文本中的使用情況,探求自“嚴譯時代”至嚴復翻譯創作高潮過后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20世紀最初二三十年嚴復譯詞的容受真相,可更加客觀地評價其學術價值和歷史地位。

一、“么匿”的創制與使用

追求個人主義是西方世界近代啟蒙運動的核心關切。反觀中國,幾乎所有近代化的努力都與現代意義的個人精神密切相關,特別在人文傳統重建問題上,更是意義重大?!皞€人”話語是近代化進程中的文化符號,考察其在近現代的傳播接受,可清晰映射出中西思想文化接觸、交流、融合的璀璨風貌。作為近代學人譯介西學新知識的翹楚,嚴復溝通中西的努力在近現代中國令人矚目。在嚴復翻譯話語體系中,對西方“個人”概念的表達比較豐富,不同時期、不同著譯、不同語境下各不相同,依照詞語的來源與性質,大致有音義雙關(“么匿”)、傳統語匯(“小己”“民”“己”“一己”“特操”)和日語借詞(“個人”)三類?!懊茨洹睘閲缽酮殑撟g詞。在古漢語中,“么”同“幺”?!扮邸笔窍笮巫?像絲束之形,本義為“小”?!墩f文解字注》曰:“幺,小也?!盵10]158“匿”,微,微小而隱藏?!稜栄帕x疏·釋詁》曰:“匿,微也?!盵11]162從讀音上很容易看出,“么匿”當譯自英文unit。對照原著,“么匿”不僅對譯unit,也對譯individual,表示個人、個體、單位概念??梢?“么匿”音義兼顧,用字古雅,不僅極富傳統文化內涵,還非常符合嚴復“行文欲求爾雅,不可有闌入之字”[12]40的期待,頗能代表嚴復譯詞的獨特性。

“么匿”首次出現于《群學肄言》“譯余贅語”[13]10:

大抵萬物莫不有總有分,總曰拓都,譯言全體;分曰么匿,譯言單位。筆拓都也,毫么匿也;飯拓都也,粒么匿也;國拓都也,民么匿也。社會之變象無窮,而一一基于小己之品質。是故群學謹于其分,所謂名之必可言也。

這里,嚴復其實鑄造了一對譯詞——“么匿”與“拓都”?!巴囟肌睉怯⑽膖otal的音譯。對照原著,“拓都”實則對譯aggregate/aggregation,表示團體、集體、社會概念。他以“拓都”命名“總”,以“么匿”命名“分”,認為集體如筆、個人如筆上之毛,集體如飯、個人如飯中之米粒,筆與毫、飯與粒、國與民就是全體與單位的關系。世間萬物,小到一筆、一飯,大到社會,都是由各種單位組合而成的綜合體,社會也是由無數個體聚合而成,“社會之變象無窮,而一一基于小己之品質”。嚴復強調,個人價值決定社會價值,個人之于社會,是分與總、部分與全體的關系。

《群學肄言》是嚴復使用“么匿”最多的著譯,“么匿”共計出現48次(除注釋和譯者段首眉批)?!巴囟肌弊鳛椤懊茨洹钡膶拍?每每伴隨“么匿”出現,出現了38次。在《群學肄言》“喻術第三”一章中,嚴復常用“么匿”“拓都”這一對名詞詮釋群己關系。下文最為典型。

嚴復譯[13]40:

人性大同,顯然如此,然而有異。惟其有異,而群德之高下以分。二群之間,視么匿之所同,以為其拓都之所同,亦視么匿之所異,以為拓都之所異。故群之變也,視民德之進退,群性與民性,群德與民德,相待為變,其例則群學之所有事也。

斯賓塞原著[14]51-52:

Conspicuous,however,as is this possession of certain fundamental qualities by all individuals,there is no adequate recognition of the truth that from these individual qualities must result certain qualities in an assemblage of individuals;that in proportion as the individuals forming one assemblage are like in their qualities to the individuals forming another assemblage,he two assemblages will have likenesses;and that the assemblages will differ in their characters in proportion as the component individuals of the one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other.Yet when this,which is almost a truism,has been admitted,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in every community there is a group of phenomena growing naturally out of the phenomena presented by its members—a set of properties in the aggregate determined by the sets of properties in the units;and that the relations of the two sets from the subject—matter of a science.

雖然“么匿”“拓都”的讀音當源自unit和total,但此處二者分別用于對譯individual和assemblage。由于個體構成群體,人性又因人而異,因此有“群德之高下以分”。Qualities和characters在原著中表示個性、特點、特征,而嚴復將民眾品質的內涵移植其中,譯成“群性”“民性”與“群德”“民德”,原本中性的詞匯遂被“道德化”(4)嚴復有時將“character”譯作“品德”。[13]39。韓承樺指出,嚴復將中性詞匯“characters”“properties”譯為與德性相關的“民德”“群德”,除了出于自身對人民道德修養的關注之外,還與他對斯賓塞倫理學的認識有關;斯賓塞終其一生的目標是提出一個科學的道德觀,“倫理”是其中的關鍵[9]133。古代中國一直崇尚王道之治,“以德服人”是儒家意識形態的主導。嚴復的解讀源自一種由傳統主流文化背景產生的視野差異,是深層倫理觀念反差的體現。最后“故群之變也”數句,為嚴復總結之詞,指出個體的素質、特點決定群體,即個體之“性”與“德”直接作用于群體[15]24。嚴復將原著此處的science(科學)譯為“群學”,也突出了“群學”與“德”的意義關聯。

更多時候,嚴復以“么匿”與“拓都”分別對譯units和aggregate/aggregation,強調單位、個體與集體的對應關系。同樣以“喻術第三”章為例。

(1)嚴復譯[13]38:

是故凡群者皆一之積也,所以為群之德,自其一之德而已定,群者謂之拓都,(譯言總會。)一者謂之么匿,(譯言單個。)拓都之性情形制,么匿為之。然此猶人為者也。

斯賓塞原著[14]48:

A loose heap,indefinite in its surface and angles,is all the labourer can make of them.Putting which several facts together,and asking what is the most general truth they imply,we see it to be this—that the character of the aggregate is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s of the units.

(2)嚴復譯[13]39:

莫不么匿、拓都,聚散同體,是前例之行,普于萬物,人為天設,無生有生,莫能外矣。

斯賓塞原著[14]50:

That the unit where present,have for their type of aggregation the type of the organism they belong to;and reminding us of the universal fact that the units composing every germ,animal or vegetal,have a proclivity towards the parental type of aggregation.

(3)嚴復譯[13]40:

是故群學之開宗也,以么匿之所有,定拓都之所有。群之能事,必視其民,常于二者之間,求其對待之公例。

斯賓塞原著[14]52:

Setting out,then,with this general principle,that the properties of the units determine the properties of the aggregate,we conclude that there must be a social science express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with as much definiteness as the natures of the phenomena permit.

嚴復對國家、個體關系的思考實則建立在斯賓塞社會進化論和社會有機體論基礎之上,因此他反復將生物有機體與社會有機體進行類比闡述。

不唯此章,嚴復在他處也多次將“么匿”與“拓都”對舉,論證“群己關系”:

(1)“智絯第六”[13]80:

凡所謂么匿者之品德,于其團體,積微成著,尤有大力……吾于數篇之前,所以反復于拓都、么匿二者之間,欲學者知群之形品,必以民之形品為依歸。

(2)“情瞀第七”[13]107:

民生在群,為拓都中之么匿,拓都、么匿,勢常相需,民受范于群者也,而群亦受范于民,民資于群而得生,而群亦倚民以為進。

(3)“學诐第八”[13]116:

群為拓都,而民為之么匿,么匿之所以樂生,在得其直,故所以善拓都之生,在使之各得其直。

(4)“憲生第十四”[13]205:

今夫群者人之拓都也,而人者群之么匿也,拓都之性情變化,積么匿之性情變化以為之。

個人受制于集體,國家受制于民眾;個人依靠集體而生存,國家依靠民眾而進步。國運興衰取決于國民素養。嚴復在這方面的表述出現多處,此處不一一臚列。嚴復明確強調個人與國家乃命運共同體,可見他并不完全認同西方的“個人主義”,更重視“群己和諧”“群己平衡”的個人觀,并由此賦予“么匿”一詞某種程度上的傳統儒家思想色彩。

斯賓塞強調個體之間的彼此互動與依賴鑄就整體的力量,嚴復深受啟發,在《群學肄言》中不斷重申“民”為“群”之本位,反復言及群己相關,并由此上升到國家品質的討論。嚴復“群己平衡”的思想一方面深受英倫保守自由主義調和色彩的影響,另一方面源自儒學中的“小己”觀念,與儒家追求“成己之學”“成己成物”“明德新民”的理想相合。拒絕簡單的個人主義,強調群體價值的重要性,主張“群己平衡”,也是近代中國知識精英“群己觀”的共同特色[16]174-175。

《群學肄言》之后,“么匿”一詞繼續出現在嚴復譯著中,共計57次,其中《社會通詮》(1904年)8次,《穆勒名學》(1905年)1次;而同期譯著“個人”使用,共計17次,其中《群學肄言》5次,《社會通詮》1次,《法意》11次??梢?“么匿”使用占據絕對優勢。1905年之后,在嚴復著作和譯文中,“么匿”使用共計16次:譯文《日耳曼開戰兵略第二》(1914年)1次,政論文《進化天演》(1913年)9次,政論文《導揚中華民國立國精神議》(1914年)5次,書信《與熊育钖書》(1912年)1次;而同期“個人”使用共42次?!皞€人”使用超過“么匿”,占據明顯優勢(5)以《嚴復全集》為底本統計。需要說明的是,這里只統計包括目錄的正文,不包括頁面下方腳注。部分腳注中有“譯者段首眉注”文字,考慮到是嚴復當初譯著的批注,不屬于譯著文本本身,應區別開來,故未計入。。嚴復早期偏愛自創的“么匿”“小己”等對譯西方“個人”概念?!皣雷g”中后期,尤其是1905年之后,“個人”的使用逐漸超過“么匿”和“小己”。雖然嚴復總體上不滿日語借詞,但他對術語翻譯的態度是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較之早期反復論證的“群己相關”,轉而更加強調國家與法律保護個人作為獨立個體的合法權益的職能。然而,對日語借詞“個人”使用的增加,絕不等于嚴復摒棄了自創譯詞,更多時候是多種譯名的共存和使用。嚴復豐富多樣的譯介書寫證明他一直在探索西方個人觀念的真諦?!短煅菡摗泛汀对弧分薪圆灰姟懊茨洹薄靶〖骸?說明嚴復翻譯實踐前期將精力重點放在進化論的引介,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念,以警示國人,救亡圖存,尚未將焦點移至個人價值等人文關懷上。至翻譯中期,嚴復開始系統介紹西方學術思想,關注個人與群體,肯定個人價值。作為近代知識轉型中的“輿論領袖”(6)“輿論領袖”又稱“意見領袖”,是美國拉扎斯菲爾德提出的二級傳播理論概念,指那些在信息傳播中具有特殊影響力的人,具有改變個人或團體思想和行為的力量。晚清精英階層關注新文化、新知識,希望傳介給社會大眾,幫助改變他們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塑造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17]21-55,嚴復所創制和使用的譯詞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先進的中國知識精英對世界、對新知識的認知與理解,亦可作為衡量近代中國學術思想與精神脈動的標志。

二、近現代報刊對“么匿”的容受

清末社會廣譯日籍,日語借詞以浩蕩之勢融入漢語體系,成為重要的話語形式和表述工具,“個人”與英文individual也逐漸形成穩定的對譯關系;然而嚴復譯詞“么匿”卻沒有如學界普遍認為的驟然銷聲匿跡。不僅嚴復著譯中“么匿”與“小己”“個人”等共同構成西方“個人”概念的漢語書寫,近現代媒介中也依然可見“么匿”活躍的身影,其中以《申報》《新民叢報》《東方雜志》最為突出。

《申報》中許多文章使用或論及嚴復譯詞“么匿”。1905年7月29日,在《論譯學當注重小學》一文中,作者以物競、天擇、儲能、效實、拓都、么匿等名詞為例,指出相比粗陋的“專以撮拾和文名詞”,嚴復譯詞“新而雅,舉世以為宗”[18]。1906年3月17日,《論愚民暴動于中國前途之危險續十九日稿》一文認為,教育乃時下最“便易而可行”的救國之策,提出不論政府還是個人都應重視教育,“其法政府能為之,人民亦能為之,拓都能為之,么匿亦能為之”[19]。1911年1月11日,《論中國家族制度為政治上之阻力及將來改良之方法》一文以“么匿”與“拓都”論述“家族”與“宗族”的關系,指出:“宗族者家族之拓都,家族者宗族之么匿,故家族與宗族實如形之與影,相附而立?!盵20]1916年12月28日,《雜評二》欄目中《團體非官署比也》一文深表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共和雖復,而社會之好虛榮、學官派,猶是數千年專制傳遺之心習深,維么匿與拓都之相關,瞻念前途,我又安能無過慮耶?!盵21]由于個人與社會緊密相連,幾千年專制傳統根深蒂固,導致不良的社會風氣,個人發展勢必也受到影響。1925年10月10日,《婦女問題之希望》一文說:“群學家之言曰民之小己為么匿(譯言個體),合么匿而為拓都(譯言總體),拓都之德定于么匿之德?!盵22]此處論及“小己”“么匿”,表述觀點也與嚴復相符,所論“群學家”當指嚴復,“德”指屬性、性質,是嚴復譯詞?!渡陥蟆穭摽谇宕问荒?1872年),1949年終刊,以“無偏無黨”“獨立之精神”為宗旨,是近現代中國出版時間最早、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報紙之一,見證了晚清以來中國曲折復雜的發展歷程,被譽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作為日報,《申報》所用語言屬于最貼近時代現實生活的日常用語,最能代表一個時代鮮活的語言使用狀況。上述可代表“么匿”一詞問世20余年間全社會的容受真相。

“么匿”一詞在《新民叢報》和《東方雜志》中出現更為頻繁,詳見表1和表2。

《新民叢報》是梁啟超于清代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日本橫濱創辦、主持的報刊,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多為梁啟超主筆。該叢報為辛亥革命前維新派的重要刊物,著力介紹西方思想政治學說,在當時知識界影響甚大?!缎旅裾f二十一》《二十世紀之巨靈:托辣斯》《中國貨幣問題》《子墨子學說》《余之生死觀》《開明專制論》《中國法理學發達史論》《暴動與外國干涉》均為梁啟超親自撰寫?!缎旅駞矆蟆穼Α懊茨洹币辉~的頻繁使用,說明梁啟超對嚴復翻譯及其譯詞的認可,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當時知識界的趨新派對嚴復譯詞的主動接受。梁啟超的“群己觀”與嚴復基本上一致,強調“群者謂之拓都,一者謂之么匿。拓都之性情形制,么匿為之”[23]714,

表1 《新民叢報》中出現“么匿”篇目信息一覽表

表2 《東方雜志》中出現“么匿”篇目信息一覽表

“個人之么匿體如是,積個人以為國民,其拓都體亦復如是”[23]1188,“凡么匿(謂個體)弱者,其拓都(謂群體)必不能強”[23]1099。梁啟超特別強調個體強是群體強的前提條件,表明近代中國知識精英個體意識的覺醒?!稏|方雜志》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上海創刊,由商務印書館編輯發行,杜亞泉等主編,1948年???。該刊與《新民叢報》大體上相反,以“啟導國民,聯絡東亞”為宗旨,言論多傾向于保守,主張改良,反對激進革命?!稏|方雜志》對“么匿”的關注與使用,反映了“么匿”一詞問世20年間知識界思想趨于保守的精英人士對嚴復譯詞的真實容受狀態。

除《申報》《新民叢報》《東方雜志》外,其他報刊中也有“么匿”一詞容受痕跡。1918年,朱毓魁在《學生》刊物上發表《么匿之勢力》一文,討論個人對社會的強大作用,文中將“么匿”與“小己”“一己”“單位”“人群”等語詞并用[24]。1919年,《新教育》載《學校成績么匿通計法》,討論個人成績統計法[25]??梢?“么匿”一詞在當時已經普及到教育界,不過接受程度有限。直至1935年,《新聞報》發表劉春華的《么匿與拓都》一文,仍繼續討論嚴復譯詞:“照英文字面上講,是單位與集團。但照一般的講,是個人與社會,或都市?!盵26]

作為新型知識媒介的報刊在近現代中國發揮了愈益重要的作用,構成了知識生產與傳播的新的形式。新聞報刊主要記錄時事和重大事件,所用詞匯術語是時代語言的代表。近現代報刊對“么匿”一詞的使用與討論彰顯了嚴復譯詞的生命力和社會影響力。

三、近現代辭典、教科書及學人著述對“么匿”的容受

在近代早期英華辭典中,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顏惠慶主編的《英華大辭典》(EnglishandChineseStandardDictionary),1916年上海出版的、赫美玲主編的English-ChineseDictionaryoftheStandardChineseSpokenLanguageandHandbookforTranslators(《官話》)均收錄嚴復譯詞“么匿”?!队⑷A大辭典》中“unit”詞條第三個義項(Math.and Physics.Any known determinate quantity,by the constant repetition of which any other quantity of the same kind is measured),分別以“單位”“準個”“么匿”“本數”為漢語對譯[27]2499?!豆僭挕分小皍nit”詞條分別用“準個”“單位”“么匿”三個詞作為漢語釋譯,其中前兩個譯詞被標注為新詞,“么匿”為“部定詞”[28]1563。

顏惠慶在《英華大辭典》“編者自序”中明確表示辭典在編纂過程中參考過“嚴復和伍光建的譯著”,又在“例言八則”中再度聲明參考了“嚴氏所著本”[27]?!队⑷A大辭典》是《官話》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此外,1909年,清政府學部設立科學名詞編訂館,嚴復任總纂官,確立專門學科學語翻譯規范。這些統一的新名詞術語成為1916年赫美玲《官話》收錄譯詞的主要來源?;诖?我們有理由推測《英華大辭典》和《官話》是近代收錄嚴復譯詞較多的雙語辭典。辭典是語言權威的標志。辭典對嚴復譯詞的收錄在很大程度上確定了嚴復譯詞的權威性,也勢必影響人們對嚴復思想的關注與接受。同時必須指出,顏惠慶和赫美玲皆與嚴復關系親厚,他們選擇接受“么匿”,也有個人情感因素(7)顏惠慶的父親顏永京與嚴復是好友,顏惠慶與嚴復也有多層關系。清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李登輝與顏惠慶等在上海創辦民間學生社團組織寰球中國學生會,大會由嚴復主持。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學部組織第一屆游學畢業生考試,嚴復與詹天佑、魏翰等為同考官,嚴復實主其事。試畢,清政府授顏惠慶為文科進士。嚴復任學部編訂名詞館總纂時,顏惠慶入館擔任分纂,襄助嚴復。1913年,歐美同學會在北京成立,嚴復、顏惠慶同為重要成員。赫美玲與嚴復也有較多私交往來,僅現存嚴復日記就記載了他們之間的4次聯系:清代宣統三年閏六月十八日(1911年8月12日),“到名詞館。見赫美玲”;1918年9月24日,“赫美玲信,27復”;1918年10月5日,“得赫美玲信,即復”;1920年9月11日,英文日記“赫美玲牯嶺來信”。[29]585,694,712。

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伍光建主編《最新中學教科書:力學》一書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其中第三章為“本源么匿”,細言之:“凡所以為量之準度,謂之么匿。以英制而論,量長短之么匿,謂之尺。量輕重之么匿,謂之磅。天下量時之么匿,大抵皆同?!盵30]7沿襲嚴復譯詞“么匿”表示度量單位,用作物理學概念。伍光建為嚴復得意弟子;他們既是師生,又同為譯家。伍光建深受嚴復影響,自然也樂意接受、使用嚴復譯詞。清末民初教科書同時具有傳統權威和來源于專業的或理性的權威[31]90。作為一個時代的基礎教育讀本,教科書的性質決定了所收語詞的知識價值和普及程度,由此可以窺見嚴復譯詞對近現代國民啟蒙教育的影響。

“么匿”還受到近現代學人的關注。清代光緒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905—1906年),劉師培編著《倫理教科書》,其中第十八課《總結》曰:“西洋以人為本位,中國以家為本位。故西洋以個人為么匿,社會為拓都,拓都、么匿之間別無階級。而中國則不然。個人社會之間介以家族?!盵32]155-156第二十一課《論社會倫理之起原及范圍》曰:“社會倫理者,即個人對于一群之倫理也。社會合眾人而后成,個人即為社會之分子。就個人而言之,謂之么匿,或謂之小己。合一群而言之,謂之拓都,或謂之團體。拓都為么匿之范圍,么匿為拓都所限制,此即個人與社會之關系也?!盵32]157劉師培強調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直接性和緊密性,與嚴復觀點如出一轍,這與他閱讀嚴復著述、受嚴復思想的影響有密切關系[33]258-268。劉師培將“么匿”運用到倫理學中,擴大了適用學科領域?!懊茨洹迸c“個人”“小己”并用,且與“拓都”“社會”“一群”“團體”對應,表明劉師培思想新舊雜糅,同時接受來自嚴復譯詞和日語借詞的影響,也反映出當時譯詞的競爭狀態。劉師培后來與嚴復同為籌安會成員,價值認同一致,對嚴復譯詞的接受完全可以理解。直到1949年,梁漱溟著作的《中國文化要義》第三章《集團生活的西方人》仍多次以嚴復譯的《社會通詮》來介紹歐洲社會,在對比古今田法時,說道:“古之田法,以族姓鄉社為么匿者也;今之田法,以一民小己為么匿者也?!盵34]60梁漱溟理解的英語“unit”(么匿)便是“單位”的意思。

同時必須指出,嚴復譯詞“么匿”的影響力也是有限的,只是一部分人在一定時段、一定范圍內接受。民國時期也不乏質疑“么匿”等嚴復譯詞的聲音。1936年,郭沫若在《少年時代·初出夔門》一文中回憶,1913年,他參加天津北洋醫學堂復試,有一道“拓都與么匿”的語文題,他形容這道題“最最奇特、使我終身也不能忘的”,因為這五個字“令我摸不著頭腦”,并稱眾人直呼“莫名其妙”[35]318-319。1935年的《時代日報》和1936年的《春色》還就此事再度發表評論[36-37]。1933年,子明(魯迅筆名)在《難得糊涂》一文中說道:“從前嚴幾道從甚么古書里——大概也是《莊子》罷——找著了‘幺匿’兩個字來譯unit,又古雅,又音義雙關的。但是后來通行的卻是‘單位’?!盵38]同年,傅任敢也對嚴復譯法提出了商榷:“嚴幾道先生的譯法便有許多與今日的譯法相差很遠的”[39];并以“么匿”(單位)、“奧克斯國學”(牛津大學)、“內景之學”(生理學)、“良士”(男儐相)為例,說明類似這樣不通行的譯法(筆者注:指嚴復譯詞)還是應該把原文注在譯詞后面,方便讀者對照和理解??梢?早在民國初期,一般人對“么匿”已經感到陌生,比起日語借詞“個人”“單位”的流行,嚴復譯詞明顯遭受冷落。民國以來,嚴復的古雅譯詞顯得曲高和寡,不合時宜,在日語借詞與五四白話文運動的雙重夾擊下日漸式微。

四、余論

嚴復對現代“個人”觀念奧蘊的關注由來已久,并獨辟蹊徑地創造出一套翻譯話語,確立了具有范式意義的“思想創譯”?!皞€人”概念在嚴復筆下的漢語對譯不盡相同,各爭雄長,加之其他譯者的其他譯名,共同構成了西方現代“個人”觀念初入中國時的概念景觀?!懊茨洹笔赚F于《群學肄言》,嚴復以“么匿”同時對譯英文unit和individual,并賦予某種程度上的傳統儒家思想色彩,其所承載的意義建立在中國文化傳統及其語境基礎之上。他以會通中西為目標,用帶有倫理意涵的文言雅語為原本中性的西方“個人”概念涂上一層濃重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將斯賓塞的社會學思想演繹成為被賦予儒學價值的“群己觀”,并彰顯“群己平衡”的理想追求,努力調和西方個人觀念與儒家倫理之間的矛盾,完成觀念的建構。但在中后期譯著中,嚴復逐漸接納日語借詞“個人”,尤其在清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之后,無論自著還是譯著,“個人”的使用逐漸超過“么匿”和“小己”,完成了“逆襲”。但這絕不意味著嚴復摒棄了苦心孤詣自創的譯詞,更多時候,嚴復著譯呈現的是多種譯名共存和使用的圖景。譯詞的選用是嚴復思想世界的現實寫照,直接反映了嚴復作為譯者是如何認識原著及如何傳達詞義的。嚴復翻譯早期從維護社會整體和諧的傳統思想立場出發,通過《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反復論證“群己相關”,偏愛“么匿”“小己”“私”“民”等具有道德意味的傳統語匯。直至《社會通詮》和《法意》,“個人”一詞仍未得到嚴復的特別重視。隨著時代變遷,嚴復的認知也不斷更新,他逐漸關注國家職責、法律制度和立憲意涵,更加注重個人作為獨立個體的合法權益。盡管“個人”一詞在中華民國后期基本上確立了與英文unit或individual的對譯關系,但是嚴復創制的“么匿”“小己”等作為深受關注的表達“個人”概念的術語名詞,依然頻頻見諸近代各類知識載體。

唯務淵雅的嚴復譯詞似乎顯得曲高和寡。學界推崇嚴復翻譯給近代中國知識界帶來振聾發聵的影響之外,也對嚴復譯詞未能得到相應的待遇而深表遺憾。這是站在當代漢語語境立場上的感性認識。事實上,從“么匿”一詞的近現代容受便可窺斑見豹,自“嚴譯時代”之后相當一段時期內,嚴復譯詞并未驟然銷聲匿跡?!懊茨洹背掷m活躍于《申報》《新民叢報》《東方雜志》等報刊近半個世紀。近代報刊是因應時代認知的產物,其用語代表了一個時代語詞的鮮活生命力。不同于中國固有的傳播模式,報刊將意識形態以淺顯通俗的文字與形式傳達到知識精英階層之外的普通民眾,使閱讀大眾化、知識普及化,嚴復譯詞也通過這樣的方式為更多的人所熟識。顏惠慶主編的《英華大辭典》與赫美玲主編的《官話》是近代收錄嚴復譯詞較多的雙語辭典,涵蓋邏輯、語言、社會、政治、經濟等諸多學科領域,“么匿”也在其中。這說明“么匿”等嚴復譯詞作為清末民初的漢字新詞,業已走進中國語言系統,在國民生活的實際運用中廣泛深入。語言辭典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確定了嚴復譯詞在當時的權威性?!懊茨洹边€分別收錄于伍光建的《最新中學教科書:力學》、劉師培的《倫理教科書》等近代物理學和倫理學教科書,進一步擴大了適用的學科范疇,超越了在嚴復筆下作為社會學術語的身份??傊?期刊、報紙、辭典、教科書作為新式傳播媒介,是近代知識再生產的重要場域,決定了知識概念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遠遠超過以往,它們對“么匿”不同程度的關注與容受,極大地促進了嚴復譯詞在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各個學科的多方位傳播。

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學界過于強調嚴復譯詞容受“斷裂性”(8)熊月之說:“嚴復冥思苦索、刻意創立的名詞……絕大多數都競爭不過從日本轉譯的新名詞……商務印書館在嚴譯名著八種后附《中西譯名表》,共收詞482條,經考察,其中被學術界沿用的只有56條(包括嚴復沿用以前的譯名如‘歌白尼’、‘美利堅’等),占不到12%?!盵40]570黃克武認為,在清末嚴復譯語和日譯新名詞之爭中,后者取得了絕對的勝利,而嚴復是一個失敗者[41]107-133。陳力衛指出嚴復譯詞的傳播出現了“斷層”[42]417。的觀點,重視并肯定其“承繼性”一面,客觀看待嚴復譯詞的歷史性容受問題。譯詞的傳播與淘汰是一個漸變過程,具有一定的延續性,若直接從“嚴譯時期”跳到現代漢語語境,自然容易得出嚴復譯詞被歷史“拋棄”的結論,但這種結論顯得粗率、片面。語言隨時代發展而變化,語詞的承襲與淘汰亦非朝夕之間。嚴復譯詞于“嚴譯時代”的影響力達到頂峰,即使在20世紀初,“東學”盛行,日語借詞隨著漢譯日籍大量走進現代漢語,嚴復譯詞也在相當程度上可與日語借詞分庭抗禮,各領風騷。民國時期,嚴復譯詞在部分學科領域仍然流傳甚廣,尤其是“嚴譯”邏輯學術語和語法學術語的影響力普遍持續到20世紀上半葉,作為中國近代學科史上的過渡性話語,極大地豐富了草創時期的學科術語。只是隨著時代更替,嚴復譯詞不斷受到來自外部語言環境的沖擊和挑戰,使用逐漸減少。嚴復譯詞是特定歷史語境下的知識產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近代新知識透過嚴復的翻譯,尤其是他所創制、使用的譯名,完成意義轉換和觀念創造。即便嚴復譯詞的歷史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它所發揮的作用,但嚴復透過譯詞與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達成了雙向互動:一方面,嚴復譯詞促進了近代知識翻譯語境中譯名的各競所長、彼此融合,刺激了漢語新詞匯的發展,激蕩起新的概念體系和學術框架的重構;另一方面,他代表近代學人對西學的能動性接受與傳播以及勾勒中國文化近代意義世界的自主嘗試,促進了近現代漢語共同體和新學科知識譜系的建構,并推動了中國社會在新的思潮與理想上重建,開創了“舊邦新命”的歷史進程。

猜你喜歡
嚴復
嚴復的遺囑
嚴復“惟適之安”視域中的民主與科學
這樣對他不公平
誰在“復活”嚴復
“執迷不悟”的嚴復
嚴復:落日青山一片愁
嚴復:落日青山一片愁
嚴復:落日青山一片愁
嚴復修改試卷
國學之真的尋求——論嚴復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