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發性 理性 偶然性:萊布尼茨自由思想的三大要素

2023-06-26 09:25李鴻宏張嬌
理論觀察 2023年3期
關鍵詞:萊布尼茨偶然性自由

李鴻宏 張嬌

摘 要:萊布尼茨的自由思想是在調和笛卡爾和斯賓諾莎的自由觀之上形成的,他認為自發性、理性和偶然性是自由的三個必備要素。自發性強調人的行為是出自自身而不是被外界推動。理性的目標朝向最高的善并且幫助人們形成清楚而明晰的認識。作為前提的偶然性或者說道德必然性既不同于絕對必然性又不是純粹偶然性,因此為自由留下了余地。這三個要素共同構成了萊布尼茨的自由思想。同時,萊布尼茨的自由思想有其形而上學基礎,其形而上學中的單子論、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思想為其自由觀提供了前提,使其自由思想更具合理性。

關鍵詞:萊布尼茨;自由;自發性;理性;偶然性

中圖分類號:B51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3 — 0062 — 05

一、萊布尼茨的自由思想

在《人類理智新論》中,萊布尼茨將自由與能力放在同一章節進行探討。首先探討了能力,他認為能力分為主動能力和被動能力,其中心靈或者隱德來希是一種主動的能力,而物質只有被動的能力,心靈的主動能力體現在心靈可以去選擇或者去思考,這也是人的意志的體現,當意志轉化為行動時就體現出人的意欲,意欲就是人去選擇善或者逃避惡的傾向。靈魂在運用諸多能力去意欲某物或者遠離某物時就體現出自由。

他把自由分為法權上的自由和事實上的自由,法權上的自由是指人們在法律中擁有的自由,對于觸犯法律以及遵守法律的公民他們享有的自由是不同的,法權上的自由是以法律法規作為衡量標準。事實上的自由一方面包括對身體使用的自由一方面包括意志的自由。在面臨被拘禁的情況下,人的身體由于被限制就失去了自由,身體作為有形的物質是以被限制的方式失去了自由,而意志是否自由則是另一種評判標準。萊布尼茨認為判斷意志是否自由是從兩個意義上來說,一是人的心靈充斥著各種認知、感覺、情緒,當心靈被一種巨大的情緒所占據時意志就處于一種不自由的狀態,即當人們面對大喜或大悲的情況時人們往往不能選擇或行動。在萊布尼茨看來只有上帝才擁有絕對的自由,上帝全知全能全善擁有最大的理智,因此不受當下情緒的影響。另一種意義上的意志自由是與必然相對立的自由,萊布尼茨認為自由意志就在于:“人們意欲理智呈現于意志之前的最強有力的理由或印象,也不阻止意志的活動成為偶然的,而不給它一種絕對的和可以說是形而上學的必然性?!雹倌敲蠢斫庖庵咀杂删蜕婕耙庥屠碇?,人們做某件事時總會有某種傾向,即總是意欲自己所喜歡的事物,但萊布尼茨認為自由意志是將理智放在意欲的傾向之前,即在做某種決定或做某件事之前不只是僅憑自己的意欲而是依靠自身的理智。上帝的自由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擁有形而上學的必然性,作為最大的理智地存在他總是選擇自己認為善的去行動。而人類作為一種有限存在物只擁有一定意義上的理智,將理智放在意欲之先只是對人的行動的傾向產生影響,并不具有必然性。因此,萊布尼茨區分了必然性、偶然性與被決定。他把真理分為必然真理和事實真理,數學上的、形而上學的真理是必然真理,物理上的和道德上的真理則是事實真理,這兩種真理從結果來看是根本不同的,形而上學的真理的結果是具有必然性的,因此具有普遍性和確定性,而道德上的真理其結果是偶然的。萊布尼茨認為自由意志是將理智放在意欲之先,人的意欲具有偶然性而人的意志對意欲產生影響,但這并不是說人的意志決定了意欲的后果,他認為被決定從而必然產生后果與被決定從而被影響是不同的,意志對意欲只是影響但不是決定了意欲的后果,所以就將絕對必然性排除在外為自由留下了空間。

同時意志自由也不是任意,不是人根據其意欲隨心所欲地做事。在萊布尼茨看來意志自由除了意欲之外還必須有理智。人的心靈具有意欲的能力,有選擇這個和排除那個的能力,但是如果人的心靈只有意欲能力的話那么人與其他動物就沒有什么區別,所以意志自由并非指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人的心靈還有理智。萊布尼茨認為“亞里士多德已經很好地指出過,要叫某些活動是自由的,我們要求它們不僅是自動的,而且是經過深思熟慮的”。1[167]萊布尼茨認為談論意志自由就是在討論意志本身是否是自由的,意志是否具有獨立性。人的意志總是意欲著善的東西,比如在饑餓的時候人總會滿足自己的食欲。人所意欲的事物善的程度不同,如果只根據自己的欲望去欲求某物,則所欲求的事物的善的程度可能較低,比如人對食物的過多欲求可能會導致對自身健康的傷害,而身體健康則是一種更大的善。所以意欲幫助我們去選擇,而理智幫助我們的意志具有更大的獨立性,理智在看到眼前或當下的意欲并不是追求一種更高的善,因此給了我們一種傾向去放棄當下的善從而去追求一種更高的善。

《人類理智新論》中的自由思想是萊布尼茨對自由的初步思考,在《神正論》中萊布尼茨又進一步對其自由思想進行了論述?!渡裾摗返拈_篇就指出人類生活中存在著“兩大迷宮”,這“兩大迷宮”分別是指連續性和不可分的點之間的矛盾與自由與必然之間的矛盾,《神正論》的主題就是為了解決自由與必然之間的矛盾。他認為:“自由就在于理性,它包含了一種對深思熟慮對象的明確的知識,在于自發性,通過這種自發性我們予以決斷,以及在于偶然性,也就是說,在于對邏輯的和形而上學的必然性的排除。理性,可以說是自由的靈魂,而其他的則就像它的身體和基礎?!雹偃R布尼茨在這里關于自由的思考同他在《人類理智新論》中的思考大致相同,但相較于《人類理智新論》萊布尼茨在這里更具理論性。在《人類理智新論》中,萊布尼茨將自由分為法權上的自由和事實上的自由,是在分析歸納的基礎上對自由進行分類,而在《神正論》中他主要從形而上學意義來分析自由,他認為自由要具備三大條件即理性、自發性和偶然性。并對三者在自由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了區分,將理性看作自由的靈魂,即一個自由的人是對對象有明確且清晰的認識的人;將自發性看作自由的身體,即自由意味著活動的根源來源于自身并不受外界的物理影響;將偶然性看作自由的基礎,這里的偶然性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偶然性,因為偶然性的存在人的自由才有可能。因此從萊布尼茨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其自由思想包括理性、自發性和偶然性三大要素。

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具有系統性,雖然他的哲學作品并非以系統性的結構呈現出來但并不影響他思想的系統性。他的自由思想是在整個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他的哲學思想——單子論、前定和諧、理性原則等等為其論證自由思想提供了形而上學基礎。

二、自發性及其形而上學基礎

萊布尼茨的思想受到原子論的影響,古代原子論的代表人物有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德謨克利特認為構成世界的本原有兩種即原子和虛空,原子在虛空中運動產生事物,這種運動就是旋渦運動遵循著必然性,他認為一切事物的產生是由于必然性。一個原子與另一個原子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形狀、次序和位置,因此原子沒有質的不同,原子由于變換形態、更改次序、改變原子與原子之間的相互關系、變換位置等使一個原子區別于另一個原子。伊壁鳩魯也認為宇宙是由原子和虛空組成,他認為不能從無中產生有,所以原子與虛空并不是宇宙中突然產生的,宇宙中的一切從過去到現在都是一樣的,原子本身也是不變的。除此以外,原子本身具有的性質還包括原子是無限的,因此由原子所構成的整個宇宙也是無限的沒有邊界,但是相較于德謨克利特,他并不認為原子的運動是必然的,而認為原子永遠在運動,但原子的運動不是遵循唯一的線路而是有著不同的運動方向,有的直線運動,有的斜線運動,在原子與原子相互碰撞之后又四散開來沒有固定的運動軌跡,所以原子運動所產生的世界并不是必然的,伊壁鳩魯的思想為自由留下了余地。伊壁鳩魯認為感覺是作為判斷的主要依據,憑借依據才能對推理做出證明。由感覺可知,世界是由多種多樣的物質構成的,原子運動所形成的復合物是由于原子因位置和數量的不同所形成的,因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恒定的,所以不會是從存在變為不存在或者從不存在變為存在,而是由微粒的位置變換和數量增減所產生的變化。由此可知,世界是由物質復合物組成的,作為組成復合物的原子其本性也是物質實體而不是精神實體。伊壁鳩魯的原子論思想與德謨克利特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在之前原子論的基礎上做了改進。近代法國哲學家皮埃爾·加桑迪復興了古代原子論,他的思想與古代原子論思想大致相同,并沒有在之前的基礎上有多大改進,所以加桑迪的主要貢獻就在于繼承和延續了原子論的發展。

原子論思想有其自身獨到之處,但也面對著一系列問題。首先是原子是物質實體,作為物質是單獨的、不可分的,但物質實體可以在觀念上進行無限地分割,同時物質具有惰性,本性具有惰性的原子其能動性很難體現出來。其次原子的運動是偶然的,原子本身具有不可入的性質,他在虛空中運動,一個原子與另一個原子相互碰撞,這種運動是偶然的沒有規律的,因此是混亂的,所以無法解釋宇宙間的和諧有序。再者原子只是數量上的不同而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原子與原子的差異只是由于數量增減和位置變換,那么作為較高原子的人類與自然界的其他動物也沒有質上的差別,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質也就顯現不出來。最后就是連續性問題,原子與虛空是原初的兩大本質,原子在虛空中運動構成了世界,但是這種運動是簡單的結合和分離,并沒有連續性的存在,進而也沒有顯現出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過程,但自然界是井然有序的,并存在連續性,因此原子論無法給上述問題提供一個合理化的說明。

萊布尼茨看到了原子論的缺點,于是他試圖構建一個新的哲學體系用來解決上述問題。萊布尼茨提出了單子論,他所說的單子并不是之前原子論者所認為的原子是一種物質實體,相反他認為單子是一種精神實體。萊布尼茨認為物質實體本身是可分的,因此不能作為構成世界的最基本單位,單子本身具有的性質是不可分性,所以單子不能是物質實體。同時物質實體本身不具有能動性,而萊布尼茨認為“實體是某種充分的和能動的東西”,他在《單子論》中談到“我們可以把一切單純實體或創造出來的單子命名為‘隱德來?!?,因為他們自身之內具有一定的完滿性,有一種自足性使他們成為內在活動的源泉,也可以說,使他們成為無形體的自動機”①,由此可見萊布尼茨認為單子作為精神實體本身具有能動性,單子具有一定程度的完滿性,有的單子完滿性程度較高,有的單子完滿性程度較低,單子自身所具有的完滿性使其從自身出發去活動,其活動的理由在于自身而不是外界的推動。同時單子本身也沒有可供外界出入的窗口,也就是說單子與單子之間既不能相互影響,也不會被外界的事物所影響,單子活動的動力在于自身,其能動性使單子擺脫絕對必然性的束縛。萊布尼茨用單子的能動性和完滿性來解決原子論者所面臨的問題。而單子也是組成復合物的最基本的單位,單子的能動性也屬于復合物。上帝作為最單純的實體其能動性最高,人的能動性使其自發地做出選擇,自發性也是人的自由所必備的要素之一。

三、理性及其形而上學基礎

在萊布尼茨看來上帝和人擁有自由,人因為擁有理性所以能夠明晰地分辨對象,人所具有的理性也同樣要回歸到萊布尼茨的實體學說,從單子論來看人的理性。萊布尼茨認為單子具有知覺和欲求,單子與單子之間具有特異性和多樣性,這種特異性和多樣性來自單子本身的知覺,因為單子本身是獨立的且沒有可供外界進入的窗口,所以不是外界原因導致單子的不同于單子的變化,導致單子變化的原因是欲求,欲求使單子的知覺過渡到另一個知覺。萊布尼茨認為知覺分為三種,分別為微知覺、知覺和統覺,這三種知覺所代表的知覺程度不同,微知覺是極不清楚的、最低等級的知覺,例如在睡夢中或者無意識狀態下的一種知覺。知覺是指比較清楚的知覺,這種程度的知覺具有注意、意識和記憶,是一種較高程度的知覺,例如在動物身上所體現的知覺,動物能夠注意和觀察,有捕獵的本能以及記憶,相較于微知覺來說它們的知覺更加清晰。萊布尼茨認為應該將知覺和統覺進行區分,統覺不同于知覺,統覺是一種最高程度的知覺,不只是清晰的同時也是分明的,具有理性和思想,統覺只有上帝和人才具有。

在《神正論》中,萊布尼茨提出的兩大迷宮中的另外一個迷宮就是“不可分的點和連續性”的問題。單子作為一種形而上學的點,不同于物理學和數學意義上的點,單子本身不可分卻又具有連續性,這種特性來源于單子本身所具有的知覺和欲求。萊布尼茨認為不同程度的知覺不是壁壘分明的,微知覺、知覺與統覺之間具有連續性,動物的知覺也是從微知覺開始的,各個知覺之間的變化是由于欲求,欲求也分為三個層次。最低層次的欲求是一種無意識下的欲求,這種欲求伴隨著盲目的沖動并希望變成現實。其次是本能的欲求,這種欲求不再是盲目的而是在有知覺的情況下的欲求,但這種知覺是混亂的。最后是一種有意識地欲求,這種欲求是在清晰的知覺之下的欲求。欲求能力使實體產生變化,是實體變化的動力。單子與單子的不同是由于知覺清晰程度的不同,實體本身所具有的欲求能力使單子發生變化,由不清晰的知覺向清晰且分明的知覺變化,具有最清晰知覺的單子也就是最完善的單子。在萊布尼茨看來只有上帝和人類擁有統覺,上帝具有最高程度的理性,在上帝中沒有任何的被動性,上帝本身就是自因。人的理性程度低于上帝,形式和靈魂作為不同的單子共同構成了人,形式具有被動性,靈魂具有自發性占據著主導性的地位,靈魂中的理智對于人的選擇有著重要的作用,理智作為一種最高的知覺,對對象有著清晰的認知能夠分明的分別出對象。在《單子論》中萊布尼茨說“使我們與單純的動物分開、使我們具有理性和各種科學、將我們提高到認識自己和上帝的東西,則是對于必然和永恒的真理的知識。這就是我們之內的所謂‘理性靈魂’或‘精神’”。3[481]萊布尼茨認為人是自由的,除了因為人本身所具有的自發性之外還因為人具有理智,理智是人的自由所必備的要素之一。

四、偶然性及其形而上學基礎

萊布尼茨認為自由的條件除了自發性和理智外,還需要偶然性,這種偶然性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偶然性,而是一種道德的必然性。這種道德必然性與他哲學思想的兩大原則有關。萊布尼茨哲學思想的兩大原則是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矛盾律是指如果一個命題為真則與之相對的另一個命題則為假,假如與真命題相對的命題也為真則這個命題就出現了矛盾,因此就不成立了。充足理由律是指假如一個命題為真,與其相對的另一個命題可能為真也可能為假,這個真命題就有為什么是這樣而非那樣的充足理由,而這個充足理由不一定為我們所知。在萊布尼茨之前矛盾律一直被用作分析歸納的重要原則來加以運用,而萊布尼茨正式把充足理由律用作一條理性原則確立起來。在這兩條原則的基礎之上,萊布尼茨區分了兩種真理,也就是理性真理和事實真理。理性真理依據的是矛盾律,例如形而上學的真理,這種真理的對立面是不能出現矛盾的,因此理性真理具有必然性。事實真理所依據的是充足理由律,例如物理上的真理和道德上的真理,這類真理其對立面是可能的,因此從結果上來說這類真理是偶然的。萊布尼茨也將必然性進行了區分,分別是形而上學的必然性、道德上的必然性和物理上的必然性。

萊布尼茨所進行的一系列區分是因為在萊布尼茨之前有兩種對必然性的認識,分別由笛卡爾和斯賓諾莎提出。笛卡爾從“我思故我在”中推出心靈的存在,進而推出物質和上帝的存在,心靈、物質和上帝是最初的實體、萬物的起源,但笛卡爾認為三者之中上帝是最高實體,上帝全能擁有最高的能力能夠創造萬物,但上帝創造萬物是出于任意,上帝隨心所欲地創造萬物,因此世界中充滿了偶然性沒有必然性的存在。這樣的上帝雖然全能但缺乏理智,斯賓諾莎不同意笛卡爾的觀點,他認為存在一種絕對的必然性,最高實體并不是笛卡爾所說的心靈、物質和上帝,他認為最高實體只有一個那就是自然,心靈和物質只是最高實體的兩種樣式,斯賓諾莎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問題。心靈和物質的關系是由最高實體決定的,也就是說在斯賓諾莎看來最高實體具有決定一切的地位,他認為并沒有偶然性的存在一切都是必然性在發揮作用。萊布尼茨不同意他們的觀點,笛卡爾的觀點肯定了上帝的全能但是卻忽視了上帝的理智,斯賓諾莎的觀點肯定了上帝的全知但卻否認了自由的存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萊布尼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自由建立在道德必然性之上,道德上的必然性不同于形而上學的必然性,形而上學的必然性依據矛盾律具有決定性,道德上的必然性依據充足理由律其結果具有偶然性,這樣偶然性就為自由留下了余地。

五、結語

萊布尼茨是近代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他不僅在哲學上有所貢獻同時也是微積分的創始人。但是由于萊布尼茨在生前只出版了一部大部頭作品——《神正論》,并且他的作品主要由法語和拉丁語寫作,所以他的哲學思想在當時并未廣泛傳播。他的學生沃爾夫將其思想系統化并且逐步發展成為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當時人們從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來了解萊布尼茨的思想,但沃爾夫并非完全繼承了萊布尼茨的思想,之后沃爾夫又將其思想發展成為一種理性主義獨斷論,所以歷來學者對萊布尼茨思想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有其系統性和內在價值,他的自由思想與他的整個形而上學體系密不可分,他所提出的“自由就是自發性加上理智”在現如今仍有理論意義和社會價值。他不僅對自由進行了論述同時也提出了通往自由的途徑那就是教育和增強運用理性行事的能力,這些思想對當今人們所面臨的困惑同樣也有借鑒價值。通過教育增強自身的理性,使自己的心靈變得更加完滿逐漸脫離“昏迷狀態”,在這個過程中人也更加自由。

〔參 考 文 獻〕

[1]萊布尼茨.人類理智新論 全兩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萊布尼茨.神正論[M].段德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09).

[3]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4]方杲,胡遠超.萊布尼茨的自由觀及其意義[J].倫理學研究,2015(04):82-87.

[5]李育軍.論萊布尼茨的自由思想[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7(03):41-46.

[6]范志均.三種必然性與自由意志——論萊布尼茨的自由概念[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06):6-11.

〔責任編輯:侯慶?!?/p>

猜你喜歡
萊布尼茨偶然性自由
選擇(外一首)
萊布尼茨與微積分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學性分析
萊布尼茨邏輯思想國內研究述評
淺談現代陶藝創作中的偶然性
萊布尼茨思想的當代意義
對機械論世界觀的超越——略談萊布尼茨單子論與懷特海過程思想
美國壟斷不了“自由”“民主”
Unit?。保怠保兑谆煸~語辨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