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課程思政效果評價實證研究

2023-06-28 16:03李海英饒鵬林柳蒙麗麗
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高專 2023年15期
關鍵詞:易用性意愿量表

李海英 饒鵬 林柳 蒙麗麗

[摘? ? ? ? ? ?要]? 將技術接受模型應用于高校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構建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學習意愿三者關系的概念模型,運用結構方程建模法對模型進行檢驗。結果表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均顯著正向影響學習意愿,感知易用性顯著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最后,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管理建議,并對研究局限和未來研究方向做出說明。

[關? ? 鍵? ?詞]? 課程思政;技術接受模型;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3)15-0001-04

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自《綱要》實施以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涌現了一批研究成果[1],其中,部分研究開始關注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從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內容、評價指標、評價方法等方面探討高校課程思政效果評價[2-4]。這些研究在評價內容上以課程思政的實施和組織過程為主,評價的焦點集中于教師的授課內容,鮮少有研究關注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態度和接受程度。

課程思政的目的是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通過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要實現這個目的,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態度和接受顯得尤為重要。技術接受模型能很好地解釋用戶對于信息技術的態度和接受度,被廣泛用于信息化教學效果評價[5]?!毒V要》強調要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鑒于此,本研究將技術接受模型應用于高校課程思政效果評價,實證檢驗影響學生課程思政接受度的決定因素,并據此提出建議,以期改進和優化課程思政。

一、技術接受模型

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由 Davis于1986年提出,用于解釋用戶接受信息系統的決定因素[6]。技術接受模型基于理性行為理論而構建,該理論旨在預測和解釋人類行為[7]。理性行為理論認為個人行為是由行為意圖決定的,而行為意圖則由行為態度和主觀規范共同決定(圖1):行為意圖是指個人執行特定行為的意向強度;行為態度是指個人執行目標行為的積極或消極的感受;主觀規范是指個人對于那些對他很重要的大多數人認為他應該或不應該采取特定行為的感知。行為態度由個人對行為的信念與對這些信念結果評估的乘積決定:信念是指個體對于執行特定行為所導致結果的主觀概率;評價是指對結果的隱含評估反應。態度的決定因素表明,外部刺激只能通過改變個人信念結構的方式間接影響態度。理性行為理論認為,主觀規范由個體的規范信念,即對特定個人或群體的感知期望和遵從這些期望的動機的乘積決定。

理性行為理論是一個通用模型,因此它沒有對特定行為的信念進行具體說明。使用理性行為理論必須首先明確對于所研究的行為,哪些信念是顯著的。Davis[6]對理性行為理論進行了改編,提出了技術接受模型(圖2)。技術接受模型認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用戶信息系統接受行為的主要相關因素。感知有用性被定義為潛在用戶對于使用特定應用系統會在組織環境中提高工作績效的主觀概率;感知易用性指的是潛在用戶期望目標系統不費力氣的程度。與理性行為理論類似,技術接受模型也假設計算機的使用行為取決于行為意圖,不同之處在于技術接受模型的行為意圖由個人對使用系統的態度和感知有用性共同決定。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圖的直接關系是假設人們形成使用計算機系統的意圖,主要基于對它提高績效的認知評估。由于理論性和心理測量不確定,主觀規范沒有被納入技術接受模型[8]。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決定使用態度,同時感知易用性直接影響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受各種外部變量的影響。

技術接受模型簡潔、明了,同時兼具理論性和通用性,能夠解釋廣大終端用戶對計算機系統的使用行為,被廣泛用于信息系統領域[9]。近年來,隨著網絡教學的興起,技術接受模型開始用于評估教師的網絡教學行為[10-11]。當前,互聯網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逐漸成為高等教育教學新常態[12],《綱要》也強調要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本研究將技術接受模型引入課程思政效果評價中,分析影響學生接受課程思政的關鍵因素,據此提出建議和措施,為優化和改進課程思政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研究假設

Davis等[8]的實證研究表明,短期而言,態度對行為意圖影響較小,長期來看,二者的關系不顯著。于是,他們提出了僅基于感知易用、感知有用和行為意圖三者因果關系的簡約模型,認為這三個因素能有效預測和解釋用戶行為。

(一)感知有用性與學習意愿

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戶關于使用特定系統對提高工作績效的主觀感受。Davis等[8]認為,在組織環境中,人們形成的意向行為是基于他們相信這些行為將提高他們的工作績效的想法,而不僅僅是對行為本身所引發的積極或消極感受;行為意向主要基于認知決策規則來改善績效,不一定會激活與績效有關的正面情感;如果在決定使用特定系統時情感沒有完全激活,人們的態度不能完全捕捉到績效考慮對其意向的影響。因此,他們假設人們形成使用計算機系統的意向主要是基于對其如何提高他們績效的認知評估。蔡燕等[12]關于直播課程學習意愿的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顯著正向影響學習意愿。

課程思政將價值觀引導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三觀”對于個人的成長、成才大有裨益,意識到這一點將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課程思政的興趣,實現思政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此,有以下假設:

H1: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學生課程思政學習意愿。

(二)感知易用性與學習意愿

感知易用性的重要性是基于自我效能機制,自我效能被定義為“對個人能多好地執行處理未來情況所需行動的判斷”[13],該定義與感知易用性相似。自我效能被認為是行為的近端決定因素。系統越容易操作,用戶的效能感就越強,對于執行行為序列的個人控制能力也越強。自我效能研究為易用性作為用戶行為的決定因素提供了理論基礎。課程思政的內容越容易理解,學生的效能感和控制感就越強,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就越正面和積極,學習意愿就越強烈。對此,有如下假設:

H2: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學生課程思政學習意愿。

(三)感知易用性與感知有用性

易用性的改善有助于提高績效。由于易用性的改進而節省的時間可以重新部署,使一個人能夠以同樣的努力完成更多的工作。如果易用性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績效,感知易用性將對感知有用性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假設如下:

H3: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

根據研究假設,高校學生課程思政效果的概念模型如圖3所示。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是將要調查的內容化為一系列可測量的有機聯系的指標,從而方便進行定量測量的一種方法。本文使用問卷調查法收集數據,通過網絡調研平臺問卷星生成問卷,向學生發送問卷鏈接,邀請填答。調查歷時16天,共收到問卷173份,剔除無效問卷(填答時間小于60秒或大于450秒且量表題項選擇同一選項),剩余116份問卷,有效問卷率為67%。受訪學生中12%為男性,88%為女性,絕大多數(95%)是大三學生。

(二)測量量表

為適應研究背景,對相關概念的量表進行了微調。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的量表改編自Davis等[8],學習意愿量表改編自Zeithaml等[14],均為李克特七點量表(非常不同意1,非常同意7)。量表指標和題項如表1所示。

四、數據分析和結果

(一)量表信度

量表信度使用Cronbachs α來衡量(見表2),α需在0.7~0.98之間,低于該數值量表的信度較低[15]。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學習意愿的α系數均大于0.7,具有較高的信度。

(二)結構方程建模

1.模型和方程

圖4是高校學生課程思政結構方程模型圖,式(1)—式(3)是測量方程,式(4)和式(5)是結構方程。結構方程模型的評估使用兩步法[16],第一步評估測量模型,對量表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第二步評估結構模型,檢驗路徑系數。

2.測量模型

測量模型使用驗證性因子分析,評估量表的收斂效度和區分效度,結果如表3、表4所示。表3所有測量指標的載荷均顯著(t>2),表4方差提取比例指數POVEI(proportion-of-variance-extracted Index)均大于0.5,表明量表具有收斂效度。變量相關系數平方小于POVEI,量表具有區分效度[17]。

3.結構模型

結構模型的因果關系用標準化解來解釋,假設關系都得到了支持,假設關系也都在預測的方向上(見表5)。感知有用性(β2,1=0.79,t=7.69)和感知易用性(γ2,1=0.50,t=3.33)顯著影響學習意愿,感知易用性(γ1,1=0.62,t=3.84)顯著影響感知有用性。模型對因變量學習意愿和感知有用性的變異(R2)的解釋分別為65%、19%。模型擬合優度統計量除CFI略小外,NFI、RFI、GFI均大于0.9的門檻值,表明模型可接受。

五、結論和展望

(一)研究發現

本文將技術接受模型應用于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構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學習意愿關系的概念模型,編制問卷,以學生為樣本收集數據。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均顯著正向影響學習意愿,二者對學習意愿的解釋能力高達65%,是提升學生課程思政學習意愿的關鍵影響因素。同時,感知易用性顯著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但解釋能力不強,不到20%,表明感知易用性只是感知有用性的影響因素之一,提升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感知有用性除了感知易用性外,還應考慮其他因素。

(二)應用價值

高校課程思政是通過把思政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接受是檢驗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從本文的研究發現來看,提升高校課程思政實效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強課程思政內容建設

感知有用性是學生課程思政學習意愿的關鍵影響因素,表明可通過加強內容建設來提升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接受度。本研究中,感知有用性的均值達到了6.34(最大值為7),表明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有用性評價較高。從感知有用性的測量指標來看,可從拓寬視野、貼近課程內容、理論聯系實際等方面著手,將專業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提升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感知有用性,增強學習意愿。

2.合理安排課程思政內容

感知易用性是影響學生課程思政學習意愿的另一重要因素。本研究中,感知易用性均值為5.61,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感知易用性評價較高。從測量指標看,影響課程思政感知易用性的因素主要取決于思政內容是否清晰易懂、容易理解和不費力。因此,課程思政的內容設置應遵循科學原則,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和深度,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人文性,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三)未來研究方向

技術接受模型應用于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是為了探索課程思政評價的多面性,所構建的模型并不全面,未來可從幾個方面予以充實和完善。首先,模型擬合的優化,本文的模型擬合指標RMSEA的值大于0.1,擬合效果不好??赡艿脑蚴欠奖愠闃?,今后可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收集數據,提高模型擬合效果。其次,本文重點探討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對學習意愿的影響,對影響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外部變量知之甚少,今后應加強此方面的研究,提供更有效的建議。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EB/OL].(2021-12-07)[2003-02-0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878/sfcl/202112/t20211207_585341.html.

[2]陳俊.構建高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06-112.

[3]張慧聰.高校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1(4):37-41.

[4]張璐,劉冰,林彬,等.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西部素質教育,2022,8(23):29-32.

[5]李筆豪,張祎,鄒兵.交替傳譯在線教學效果調查研究:技術接受模型的視角[J].外語界,2022(2):88-96.

[6]Davis F D.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Theory and Results[D]. Cambridge,MA: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1986.

[7]Fishbein M,Ajzen I. 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 Boston:Addison-Wesley,Reading,MA,1975.

[8]Davis F D,Bagozzi R P,Warshaw P R.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 Management Science,1989,35(8):982-1003.

[9]Venkatesh V.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and a Research Agenda on Interventions[J]. Decision Sciences,2008,39(2):273-315.

[10]張思,李勇帆.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的高校教師網絡教學行為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4(3):56-63.

[11]盧強,左明章,原淵.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的農村教師同步課堂采納與使用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8(7):61-69.

[12]蔡燕,汪澤.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的中文學習者直播課程學習意愿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22(5):35-46.

[13]Bandura A.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2,37(2):122-147.

[14]Zeithaml V A,Berry L L,Parasuraman A.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6,60(2):31-46.

[15]Nunnlly J C. Psychometric Theory[M]. New York:McGraw Hill,1978.

[16]Anderson J C,Gerbing D W.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J]. Psychol Bull,1988,103(3):411-423.

[17]Fornell C,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and Measurement Error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3):39-50.

◎編輯 栗國花

猜你喜歡
易用性意愿量表
政務軟件易用性評測探究
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網站易用性評價調查問卷
充分尊重農民意愿 支持基層創新創造
移動應用界面動效易用性研究
三種抑郁量表應用于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的分析
交際意愿研究回顧與展望
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的編制
中學生智能手機依賴量表的初步編制
PM2.5健康風險度評估量表的初步編制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