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融入工匠精神路徑研究

2023-07-04 12:53孫建軍郝志闊
互聯網周刊 2023年11期
關鍵詞:勞動教育工匠精神互聯網+

孫建軍 郝志闊

摘要: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之間呈現高度契合,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勞動教育應更加注重融入工匠精神。本文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加以分析,討論了二者耦合的價值取向,進而提出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念、構建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拓展高校勞動教育網絡資源、家校協同落實勞動教育內容、通過新媒體實現勞動教育常態化,以及圍繞工匠精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工匠精神

引言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面臨著全新的機遇與挑戰,為推動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高校應構建起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并注重其中內涵與價值的凸顯。隨著高校勞動教育的推進,與工匠精神形成十分密切的聯系,高校應明確工匠精神在勞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積極拓展資源,豐富勞動教育內容,為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渠道,進而更好地發揮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

1.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1.1 滿足人才培養要求

高校開展勞動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堅持發憤圖強、開拓創新,提升參與勞動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大學生勞動技能,更好地滿足國家發展建設要求,實現人口優勢向人才優勢的轉變?!盎ヂ摼W+”背景下,還可以將“互聯網+”技術優勢引入大學生勞動教育中,在提升大學生勞動素養的同時培養互聯網思維,增強對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進而培養出更多滿足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1.2 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

智育、體育與勞動的有機結合是實現人才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搭建學校與社會的橋梁,使其在參與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形成自我認知,促進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相融合。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支持下開展勞動教育,充分發揮信息資源優勢,進而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1.3 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提出對高校勞動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過程中,高??梢詫鹘y勞動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勞動觀?!盎ヂ摼W+”時代,學生在參與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除了要掌握勞動理論與技能,還要不斷學習互聯網理念和技術,并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實現知行合一[1]。高??梢越M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等活動,起到培養意志、鍛煉體質等作用,最終實現大學生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立德樹人的客觀要求。

2. 高校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耦合的價值取向

2.1 二者關系

現階段,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勞動精神以及勞動價值觀,因此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之間有著一定的統一性,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也存在較高契合。一方面,應以勞動規律為基礎來構建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為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提供途徑。勞動水平的提升需要依靠技術能力來支撐,因此大學生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勞動技術能力,同時積極參與勞動教育,以實現有效的自我認識與反思。隨著高校勞動教育的推進,進一步打破了特定行業領域的局限,進而在整體社會經濟發展中體現出關鍵價值。另一方面,在高校勞動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還體現出相應的時代特征,確保高校教育模式可以與新的教育形式相契合,充分彰顯工匠精神在勞動教育中的價值,真正實現工匠精神和勞動教育的契合。

2.2 價值取向

培育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已經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之一,在人才培養體系中也需要明確相應載體,基于高校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耦合,應進一步明確二者的價值取向。

首先,勞動教育的開展需要以行業背景為基礎。相較于普通的勞動類型,工匠精神的融合使得勞動教育更貼合專業崗位工作需求,要求勞動者需要接受專業的勞動教育并掌握對應的勞動技術技能,確??梢酝瓿蓫徫还ぷ?。不同行業的勞動形式與勞動內容不同,其蘊含的工匠精神也存在差異。例如,工程師需要完成軟件研發與代碼編寫工作,需要具備嚴謹認真、專注耐心的工匠精神;鋼鐵冶煉行業工作人員需要具備艱苦奮斗的工匠精神[2]。

其次,勞動教育應注重職業精神的傳承。職業精神指的是從事職業形成的綜合價值觀,由于工匠精神體現出一定的行業性與職業性,因此在勞動中也會形成相應的職業精神,并實現傳承與更新。

最后,勞動教育體現出一定的職業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是指人們的行動準則及追求價值的方向。將工匠精神融入勞動教育,要求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水平與職業責任意識,并形成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與勞動態度,而這也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和追求。

3.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的融合策略

3.1 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念

工匠精神是人類勞動的產物,其實質是一種高水平的勞動文化。在工匠精神的推動下,勞動活動中的創新創造力更為突出,勞動產品朝向個性化、精致化發展,因此對于大學生的技術水平、專業素養以及勞動精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見工匠精神的融合給當前高校勞動教育的實施帶來很大影響。為實現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高校應提升對勞動教育的重視,進而樹立起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念。隨著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的融合,教師應明確自身在其中的職能,加強學生勞動觀念的培養與勞動習慣的引導。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在勞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做好相應的記錄與總結;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主題班會,讓學生對自身收獲進行總結。通過這樣的形式,有助于學生對勞動和工匠精神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確保勞動教育可以發揮應有的作用[3]。

3.2 構建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

勞動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為提高勞動教育效率,高校應構建起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并將勞動教育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首先,高校各院系可以根據專業特點來進行勞動教育課程開發,同時對其他課程中的勞動教育元素進行充分挖掘,有效轉變傳統的勞動教育模式,實現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其次,高校應針對勞動教育搭建相應的教育平臺,結合學生發展需求創設勞動教育情境,讓學生可以在情境學習中實現自我認知與成長,實現工匠精神與勞動態度的培養[4]。最后,還應針對勞動教育落實相應的綜合評價體系,對每個大學生的勞動技能、勞動態度、勞動習慣以及勞動教育表現等進行評價,并賦予相應的學分,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5]。

3.3 拓展高校勞動教育網絡資源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應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勞動教學資源整合,進而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例如,高??梢酝ㄟ^校企合作組織校外實習項目并讓學生參與其中,有效進行勞動教學對接,幫助學生提高勞動素養與勞動技能,并在具體的崗位要求下感受工匠精神?!盎ヂ摼W+”背景下,高校勞動教育可以打破以往的時間與空間限制。以機械工程專業的勞動實踐為例,學生可以通過AI、虛擬現實等技術學習機械內部構造,明確設備的構建組成及運行原理,進而在校園里就可以學習實踐勞動技能,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統一[6]。

與此同時,高校還應充分發揮區域優勢,響應政策號召對當地的勞動教育資源進行挖掘,有效通過勞動教育實現大學生公共服務意識的培養,鼓勵大學生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運用專業知識技能為區域發展做出貢獻。除此以外,“互聯網+”的應用還可以打破各學科之間的壁壘,通過勞動教育實現跨學科的資源整合。例如,高??梢葬槍Υ髮W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注重對其工匠精神及職業價值觀的培養,為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打下基礎。

3.4 家校協同落實勞動教育內容

家庭是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基礎,大學生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念都是從家庭開始養成,因此家庭環境直接決定了學生的整體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應通過家校協同來加強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同時圍繞勞動教育落實相應的家校聯系機制,進而為大學生的綜合發展打好基礎。首先,高??梢酝ㄟ^家校協同來組織勞動教育,將具體的勞動教育目標、內容與形式傳遞給家長,充分發揮家庭在大學生勞動教育中的作用。其次,“互聯網+”背景下,高??衫镁W絡信息技術搭建家校聯系平臺,實現勞動教育活動的共同參與,并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工匠精神的滲透。最后,高校還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勞動教育講座、工匠精神專題報告等一系列勞動教育活動,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勞動教育實踐,最大限度發揮家庭教育的協同作用,提升大學生參與勞動活動的積極性,實現對其勞動意識與責任意識的培養,同時也為培養工匠精神打下良好基礎。

3.5 通過新媒體實現勞動教育常態化

“互聯網+”背景下,新媒體技術廣泛應用于高校生活中,而高校也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優勢來開展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的滲透。首先,高??梢酝ㄟ^新媒體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新媒體進行信息傳播具有時效性強、受眾面廣等優勢,因此高??梢酝ㄟ^微信、QQ、微博等社交軟件開展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宣傳,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其次,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優秀勞動模范典型的宣傳,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影響力優勢,擴大模范典型的示范帶頭作用,進而在高校內形成學習勞模、關愛勞模的勞動氛圍,引導大學生對勞動教育及工匠精神形成更深刻的認識[7]。最后,高校還可以在特定日期開展勞動教育。例如,可以以五一國際勞動節為依托開展工匠精神宣傳活動及勞模評選表彰大會等,借助新媒體技術對宣傳報道方式進行創新,實現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有機結合,有效實現勞動教育的常態化,并確保取得更良好的教育效果。

3.6 圍繞工匠精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工匠精神是我國在長期發展中凝練而成的一種文化,在勞動過程中應加強對工匠精神的弘揚,進而樹立精益求精的勞動態度。因此,高校在組織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應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文化環境。以工匠精神為指導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同時抵御各種不良思想的侵害,為進入社會、適應崗位工作做好準備。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梢猿浞掷没ヂ摼W平臺打造校園文化陣地,通過傳播工匠故事、學習先進經驗,讓大學生深入感受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的豐富內涵,實現勞動專業技能以及職業道德操守方面的提升[8]。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以及工匠精神的傳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期間,高校應不斷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將弘揚工匠精神轉變為文化自覺,并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例如,高??梢远ㄆ谠谛扰e辦勞動技能競賽、勞動教育專題講座等活動,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與,進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培養工匠精神奠定堅實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是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應對勞動教育的形式與內容進行創新改革,進一步實現與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在此期間,高校應明確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之間的關系,構建起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同時從拓展教育資源、落實家校協同、加強新媒體技術應用以及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出發,實現高校勞動教育與工匠精神培養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鄒坤萍,李全海,肖俊茹.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山東管理學院為例[J].山東工會論壇,2021, 27(4):1-9.

[2]韓娟,方楠.融工匠精神的高校勞動教育理論蘊意與實踐研究[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3):109-113.

[3]王煒.工匠精神與高校勞動教育協同的探究[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 26(2):25-28.

[4]黃凌.新時代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學生勞動教育實踐策略分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1,(12):144-146.

[5]賈堯,宋增文,高姣姣.勞動教育視角下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與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40(1):80-82.

[6]劉健,張賽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勞動教育現狀及路徑研究[J].鎮江高專學報,2023,36(1):57-60.

[7]李慧瓊.大學生“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培養研究[J].公關世界,2022,(12):130-131.

[8]鄂園圓.“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入“工匠精神”路徑創新[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7(21):195-196.

作者簡介:孫建軍,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學生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課題項目:2022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教育工作分會、全國輕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課題——以勞動教育鑄就工匠精神的理論與實踐交叉研究(編號:QGJY2022032);2022年廣東省國防教育課題——新安全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國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編號:SL22YB16)。

猜你喜歡
勞動教育工匠精神互聯網+
探討農村小學學生的管理工作
馬卡連柯勞動教育思想對兒童勞動教育的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的原則
德日“工匠精神”,中國怎么學
政府官員也需要“工匠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